文章索引

和解門

(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 和 為 熱 仁

如天冬蓯蓉牛膝當歸柴胡童便之屬是也。表邪未解忌收斂,如五味棗仁地榆文蛤之屬是也。 氣滯者忌塞閉,如黃 白朮山藥甘草之屬是也。凡邪火在上者,不宜升。火得升而愈熾矣。 沉寒在下者,不宜降,陰被降而愈亡矣。諸動者不宜再動,如火動者忌溫暖,血動者忌辛香,汗動者忌疏散,神動者忌耗傷。凡性味之不靜者,皆所當慎。其於剛暴更甚者,則又在不言 可知也。諸靜者不宜再靜,如沉微細弱者,脈之靜也。神昏氣怯者,証之靜也。肌體清寒者,表之靜也。口腹畏寒者,裡之靜也。凡性味之陰柔者,皆所當慎。其於沉寒更甚者,又在 不言可知也。夫陽主動,以動濟動,火上添油也,不焦爛乎。陰主靜,以靜益靜,雪上加霜 也,不寂滅乎。凡前所論,論其略爾,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能因類而廣之,斯知和之為 義矣。)

小柴胡湯

(仲景) 治傷寒中風。少陽証,往來寒熱。(寒為陰,熱為陽。裡為陰,表為陽。邪 客於半表半裡,陰出與陽爭,陰勝則寒。陽入與陰爭,陽勝則熱。又曰︰太陽行身之後,膀胱寒水,為表,陽明行身之前,屬胃燥金,為表之裡。邪在於中,近後膀胱寒水則寒,前陽明燥金則熱也。寒熱有定時者為瘧,無定時者為往來寒熱。以熱在表而淺,邪惡正,惡寒。寒已複熱,此邪未並於表裡,故寒熱微而無定時也。)胸脅痞滿,心煩喜嘔。(半表 裡,屬足少陽膽,脈行於兩脅。手少陽三焦之脈,絡心包。風邪干之,心氣不得宣暢,故 滿,或攻胸脅,故又痞而痛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在裡則煩嘔。表方傳裡,故心煩喜嘔 也。)默默不欲食。(邪在表則呻吟不安,在裡則煩而悶亂,邪自表而方傳裡,故默默靜也。 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邪在表則能食,入裡則不能食。今在表裡之間,故但不欲食,未至於 不能食也。)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裡虛協熱。)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裡有停 飲。)耳聾口苦。(少陽膽脈絡於耳,膽氣上溢,故口苦。)脈弦。(肝與膽皆屬木,故脈弦。 )或汗後餘熱不解,及春月時嗽。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血室,衝脈也,男女 皆 適 在 也 調 後 陽 所 程 証 陽脈亦似陰也。經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証,但見一証便是。不必悉具,又曰︰傷寒五六日,發熱而嘔,醫以他藥下之,柴胡証仍在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愈。或濕 熱在半表半裡而發黃者,仍與小柴胡湯,雖雜証不能外也。)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三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劈) 水 一斗二升

汗吐下三 紛紜而 和非和 敷布表 全藉 以其 各煎 嘔逆,加生薑以散逆,陳皮以理氣。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以蕩鬱熱。渴者,去半 薑,也。 加 陽草 (脅為 心下故 痛加川 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仲景曰︰少陽 中風 則傷 少陽 乃 達 則不熱。陰湊於陽則發寒,用黃芩降陰氣,使不上入陽中,則不寒,又曰︰柴胡黃芩之苦寒 以退熱,半夏生薑之辛溫以退寒,人參大棗甘草之甘溫以助正氣。)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複傳人裡為佐。邪在半表半裡,則 營衛爭,(表屬衛,裡屬營。)故用薑棗辛甘,以和營衛為使也。(陶節庵曰︰本經証心下飽 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臟,尚為在表,只須小柴胡加枳桔。不 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效如神。李時珍曰︰少陽証雖在半表半裡,而 胸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証,故用黃芩以治 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喻嘉言曰︰傷寒分表裡中三治,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 和之,於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助脾之中。但帶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裡。飲入胃中,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者,帶黃芩入裡,一和而表裡之邪盡解。未盡者加 工治之,不相杆格矣。徐忠可曰︰小柴胡湯為邪傳少陽,恰在半表半裡,和解之主方,又能 散諸經血凝氣聚。故凡邪之表裡混雜者,俱借之以提出少陽,俾循經而散。以柴甘生薑為定 藥,余則加減隨証爾。吳綬曰︰小柴胡為半表半裡之劑,太陽經之表熱,陽明之標熱,皆不能解也。若夫陽氣虛寒,面赤發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見危殆。及內有虛寒,大便不實,婦 以 爾。 虛 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金匱)治往來寒熱而渴,及勞瘧。(喻嘉 言曰

柴胡 陽邪 全本 退於 潤燥 以治 六日 者,內,桂枝 加干 或但 微甚 以衛 伏於 既無 湯,可以 芩連 惡寒 偏旁 惡寒 大陷 夫支 去而 景) 此 汗 謂 而使道絕。使道絕則君主孤危,所以心驚而神亂也。煩與嚴語,本屬胃,此則兼心。小便不 利,本屬津液內竭,此則兼小腸火燔。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又神明內亂,治節不行,百 骸無主之明征也。夫邪方在表裡,其患已及神明,於此而補天浴日,寧複尋常表裡所辦。故 用人參茯苓之補,以益心虛。鉛丹之重,以鎮心驚。龍骨牡蠣之澀,以為載神之舟楫。一方 而批 導,全收安內攘外之功。後人不察,謂是總三陽而和之之法,豈其然哉。按傷寒雖 云傳足不傳手,其實原無界限。此証手少陰心主為邪所逼,神明內亂,因致譫語無倫,較他 証譫語之屬胃實者,相去懸絕。若複以治足經之法治之,必無幸矣。方中藥止九味,用入心 藥五種,不以為複。且用重澀藥三種,不以為猛。蓋都城震動,勢必悉力入援,非孤注可圖 僥幸也。至於痰飲摶膈,最為剝床者,但用半夏一味。表邪內襲,首發難端者,但從太少之 例,用桂枝柴胡二味。陽邪入陰,最宜急驅者,但用大黃一味,是則治傷寒吃緊之處,鹹落 第二義。只從治心諸藥之後,一案共結其局,此等手眼,豈凡近可識耶。)去柴胡黃芩,加 濃 與 由脾胃氣虛,津液摶結,陰氣內動,壅而為滿也。故以益胃和脾,降氣滌飲為治也。)除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名柴胡飲子。(子和)治肌熱,蒸熱,積熱,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表為肌熱,裡為蒸熱,壅為積熱。)亦治瘧疾。(喻嘉言曰︰於和法中,略施攻補,深中肯 綮。)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加青黛 薑汁和丸,名清鎮丸。(潔古)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 四 胡

芍藥甘草湯

治腹中不和而痛。(此陰陽氣血不和,肝木乘脾而然。腹痛,有寒有熱,有虛 食積,有濕痰,有死血,有蟲。寒痛者,痛無增減,或兼吐利。熱痛者,時痛時止 結。實痛者,痛甚脹滿,手不可按。虛痛者,按之即止。食痛者,痛甚則利,利後 血痛者,痛有常處。濕痰痛者,脈滑,痰氣阻礙,不得升降。蟲痛者,時作時止,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多屬食積外邪。繞臍痛者,屬痰火積熱。臍下少腹痛者,仲景用治誤表發厥,腳攣吐逆,與甘草乾薑湯,以複其陽。厥愈足溫者,更作 陰,其腳即伸。(酸甘相合,用補陰血。)

白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脈洪傷金,加黃 大棗。脈澀傷 血,加 氣血不和,故腹痛。白芍酸收而苦泄,能行營氣,炙草溫散而甘緩,能和逆氣。又痛為 木盛 甘 加白朮,名白朮芍藥湯。(機要)治脾濕水瀉,身重困弱。(保命集曰︰瀉痢不止,或暴 下者

黃芩湯

(仲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合病者,謂有太陽証之身熱頭痛脊強,又有少 陽証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寒熱往來也。自利者,不因攻下而泄瀉也。)

黃芩(三兩) 芍藥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為在表,與葛根湯以汗之。少陽陽明合病下利,為陽邪入裡,與承 氣湯 不苟 之,加半夏(半升) 生薑(二兩) 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仲景)治前証兼嘔者。(嘔,胃氣逆也

半夏以治 苦,膽液 及火升

外台黃芩湯。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斤) 治乾嘔下

黃連湯

(仲景) 治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腹痛。(成氏曰︰濕家下後,舌上如胎 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裡,而為下熱上寒也。此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 熱也。胃中有邪氣,使陰不得升,而獨治於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 為胸中熱欲嘔吐,宜與此湯以升降陰陽。)

黃連(炒) 乾薑(炒) 桂枝 甘草(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大棗 (十二枚)

黃連苦寒,泄熱以降陽,薑桂辛溫,除寒以升陰,人參助正去邪,半夏和胃止嘔,甘草 大棗 者,從中 以 上 用

溫膽湯

(集驗) 治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膽熱則口苦,膽虛氣鬱,致脾生 痰涎而煩嘔,傷寒病後,多有此証。)

半夏(薑製) 茯苓(或用茯神) 陳皮(去白) 甘草 枳寶(麩炒) 竹茹 加薑 煎,或加棗。

夏,(以其行 朮。內實心 橘半生薑之辛溫,以之導痰止嘔,即以之溫膽。(戴氏云︰痰在膽經,神不守舍,亦令 人不 以平甲 不安。 治不眠 証。觸 曰︰諸 加人參棗仁遠志熟地,名十味溫膽湯,治夢遺驚惕。

越鞠丸

(丹溪) 統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六郁者,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食鬱也。六者之中,以氣為主,氣行則郁散矣。吞酸嘔吐,由於痰火。飲食 不消,由氣不暈行。丹溪曰︰氣升則郁自降。滑伯仁曰︰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當升者不得 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病見矣。氣鬱者,胸膈痛。濕鬱者,周身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即發。痰鬱者,動則氣喘,脈沉滑。熱郁者,昏瞀便赤,脈沉 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 香附(醋炒) 蒼朮(泔浸炒) 撫芎 神曲 梔子(炒黑)等分。曲糊丸。如濕鬱,加茯苓白芷 香檳榔。食 吳鶴皋曰︰越鞠者,發越鞠郁之謂也。香附開氣鬱,蒼朮燥濕鬱,撫芎調血鬱,梔子解 火鬱 主,欲降 附陰 下 既

逍遙散

(局方) 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有乾咳嗽者,丹溪曰︰極為難治,此 系火鬱之証,乃痰鬱其火。邪在中,用逍遙散以開之,下用補陰之藥可愈。)往來寒熱,口 乾便澀,月經不調。凡肝膽兩經鬱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 眼赤痛,連及太陽。婦人鬱怒傷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閉,砂淋崩濁等証,俱宜此方加減治 之。易曰︰風以散之是也。

當歸(酒拌) 白芍(酒炒錢半) 白朮(土炒) 柴胡 茯苓(一錢) 甘草(炙五 分) 加煨薑薄

肝虛則血病,當歸芍藥,養血而斂陰。木盛則土衰,甘草白朮,和中而補土。(補土生 金,取疏 痰,論五 自郁 逍遙 此 一吹,郁氣始得暢達也。蓋木喜風搖,寒則摧萎,溫則發生。柴胡薄荷,辛能發 少陽,古人立方之妙如此。其甚者,方中加吳茱炒連,即左金丸。黃連清心火,肝氣亦臊,同氣相求,以平肝木。木平則不生心火,火不刑金,而金能製木,不 左金以製木,此左金所以得名也。此法之巧者,然猶未也。繼用六味地黃,加柴 滋腎水,俾能生木。逍遙散,風以散之也,地黃飲,雨以潤之也,木有不得其天 一立,木火之郁既舒,木不下克土,土亦得滋潤,無燥 之患,金水自能相生,通五法者如此。推而廣之,凡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 頭暈盜汗,黃膽,瘟疫,疝氣,飧泄等証,皆對証之方。推而傷寒,傷風,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如小柴胡湯四逆散 然不若此方之附應也。償一服即愈,少頃複發,或頻發而愈甚,此必下 不可複投,當改用溫補之劑。如陽虛以四君子湯加溫熱藥,陰虛以六味 士,不須予贅矣。又曰︰予以冬月正傷寒,麻黃桂枝証作寒郁治,不惡 創論也。既曰寒邪,何故入內而反為熱,不知即是本身之火,為寒所郁 則純熱矣。三黃解毒,解其火也,葛根升麻,火鬱發之也,三承氣,土 木郁達之也,此理甚簡易。劉守真謂用麻黃桂枝,必加涼藥。子和六神 蒼朮中。陶氏謂九味羌活,可代三方。皆非也,不若逍遙散,真可一方 熬煎腎水,至木旺時,無生發滋潤之本,故發熱而渴,非外感也。余 胡舒其木,活人多矣。) 加丹皮山梔,名八味逍遙散。(薛已)治怒氣傷肝,血少目暗。(目為肝竅,經曰︰目得 血而 氣,則丹 薛長 遙之 即逍 亦 哉

藿香正氣散

(局方) 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膈滿悶,咳嗽氣喘。 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瀉。感凡嵐瘴不正之氣者,並宜增減用之。(元氣虛弱人慎

藿香 紫蘇 白芷 大腹皮 茯苓(三兩) 白朮(土炒) 陳皮 半夏曲 濃朴(薑 製) 桔梗 滯能和。)傷食重者,加 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 苓朮甘草,益脾去濕,寒,頭痛發熱,骨節痛 傷寒發熱脈沉,元氣虛 外,而欠於內也。肺為 腑,故痰涎壅盛。治之 星香散服,此藥非特治 吐瀉轉筋。

六和湯

(局方) 治夏月飲食不調,內傷生冷,外傷暑氣,寒熱交作,霍亂吐瀉。及伏暑煩悶,倦怠嗜臥,口渴便赤,中酒等証。

砂仁 藿香 濃朴 杏仁 半夏 扁豆 木瓜 人參 白朮 赤茯苓 甘草加薑棗煎。

傷暑 藿香砂仁杏仁濃朴,香能舒脾,辛能行氣。而砂仁濃朴,兼能化食,木瓜酸能平肝舒筋。 ( 滲 協和諸藥,薑棗發散,而調營衛,皆所以和之也,(吳鶴皋曰︰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為 六腑之總司,先調脾胃,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百骸九竅,皆太和矣。)

三解湯

治時行瘧之通劑。(喻嘉言曰︰瘧發必有寒有熱。蓋外邪伏於半表半裡,適在少陽 之界。出與陽爭,陰勝則寒,入與陰爭,陽勝則熱。即純熱無寒為癉瘧溫瘧,純寒無熱 瘧,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補偏救弊,亦必還返少陽之界,使陰陽協和而後愈也。謂 而兼他經則有之,謂他經而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脈縱屢遷,而弦之一字,實貫 也。)

柴胡 麻黃(去節) 澤瀉(各三錢) 瘧邪藏於分肉之間,邪正分爭。並於表則在表,並於裡則在裡。未有所並,則在半表半 裡。 之間

清脾飲

(嚴用和) 治癉瘧,脈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不食,口苦,舌乾煩渴,小便赤澀,大便不利。

青皮 濃朴(醋炒) 柴胡 黃芩(炒) 半夏(薑製) 茯苓 白朮(土炒) 甘草(炙) 草果(二個,常山劫痰

瘧為肝膽之邪,然多因脾胃受傷而起。脾屬濕土,重感於暑濕,故見前証也。脾既受病,木 茯苓用以滲濕,黃芩用以清熱。草果辛熱,能散太陰之積寒,除痰而截瘧,(能清膏梁之痰。)蓋先去其害脾者。而以白朮甘草,調而補之也。〔此即小柴胡湯加減,從溫脾諸方而一 變也。張子和曰︰世醫以瘧為脾寒,甚者歸之崇怪,良可笑也。劉宗濃曰︰盛暑陽極,伏陰 在內。人或納涼澡浴,寒客肌肉之間,或飢飽勞役,內傷而病作。肌肉屬脾,發則惡寒戰栗,乃謂之脾寒爾。實由風寒濕,邪郁腠理,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至秋收斂之際,表邪 不能發越,故進退不已,往來寒熱,勢如凌瘧人之狀,所以名瘧。古方多兼理內傷取 脾胃和,精氣通,陰陽和解,諸邪悉散,實非脾病也。世用發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法 嘗執於燥脾劫劑也。吳鶴皋曰︰清脾非清涼之謂,乃攻去其邪,而脾部為之一清也。 因草果之辛熱而譏焉。是未達嚴氏之精矣。高鼓峰曰︰治瘧多方,俱不得要,唯此方為中正。 予每用此加減,無不愈者。蓋瘧發寒熱,原屬少陽半表半裡,脈之弦數,濃朴以寬胃中之積滯,草果以化痰消壅,苓朮以實 瘧固由外感,然必內傷而後外始感焉,此東垣之微旨也。嚴氏 起者,予每以蒼朮易白朮,加陳皮以合平胃之意。熱多寒少者 稍加前胡以發其鬱熱,無不應手而驗。能審此而消息之,何 誤服湯藥病久者,不可執此為不易之法,是在學人神而明之

人參養胃湯養之。服熱藥多者,仍以小柴胡湯多加黃連丹皮 氣以救之。發於夜者,益母草飲以濟之。(益母草飲。一名 旨。不可脫也。〕

薑茶飲

治赤白痢,及寒熱瘧。

生薑 陳細茶 每味三錢。濃煎。

茶助陰,薑助陽,使寒熱平調,並能消暑,解酒食毒。此方用之屢效,勿以平淺而忽之也。 治痢

痛瀉要方

(劉草窗) 治痛瀉不止。(脾虛幫瀉,肝實故痛。吳鶴皋曰︰此與傷食不同,傷食 痛,得瀉便減。今瀉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也。戴氏曰︰水瀉而腹不痛者,濕也。痛甚 瀉,瀉而能減者,食積也。瀉水腹痛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 者,痰也。完穀不化者,氣虛也。) 白朮(土炒三兩) 白芍(酒炒二兩) 陳皮(炒兩半) 防風(一兩) 或煎或丸,久瀉加升麻。 白朮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 利氣

甘草黑豆湯

解百藥毒,兼治筋疝。(莖中挈痛,挺脹不堪,由用春方邪術而得之,用此方其解毒。)

甘草(二兩) 黑豆(半升)

蘇頌曰︰古稱大豆解百藥毒,試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若治筋疝,當用甘草梢,以加大黃,名大黃甘草湯,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正柴胡飲

(景岳) 凡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 瘧初起等証。氣血和平,宜從平散

柴胡(一二三錢) 防風(一錢) 陳皮(錢半)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五片) 如一錢。如胸腹有微 或酥葉亦可。

柴陳煎

(景岳) 治傷風兼寒,咳嗽發熱,痞滿多痰。

柴胡(一二三錢) 陳皮(錢五分) 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五七片) 如寒勝者,多嗽者,加

柴芩煎

治傷寒表邪未解,內外俱熱。瀉痢煩渴,喜冷氣壯,脈滑數者,宜此主之。及瘧痢 內熱去血,兼表邪發黃等証。

柴胡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 枳殼 如瘧痢並行,鮮血純血者。加芍藥二錢,甘草 一錢

一柴胡飲

(景岳) 一為水數,從寒散也。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熱,或為寒熱,或因勞 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產後經後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証。但外有邪而內兼火者,從涼散,宜此主之。

柴胡(一二三錢) 黃芩(錢半) 芍藥(二錢) 生地 陳皮(錢半) 甘草(八分) 如內熱盛者 枳實一二錢

二柴胡飲

二為火數,從溫散也。凡遇四時外感,或其人元氣充實,臟氣素平無火,或時逢令,本無內熱等証者,皆不宜妄用涼藥。以致寒邪不散,則為害匪淺,宜此主之。陳 半) 半夏 細辛 濃朴(一二錢) 甘草(八分) 柴胡(錢半或二三錢) 生薑(三五 七 如多濕者,加蒼朮。如陰寒氣勝,必加麻黃一二錢,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三柴胡飲

(景岳) 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凡素稟陰分不足,肝經血少,而偶遇風寒,或 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後,或產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陰氣虛弱,不能外達 宜此。

柴胡(二三錢) 芍藥(錢半) 甘草(炙) 陳皮(一錢) 當歸 (二錢。溏泄者 易以熟地。)

四柴胡飲

(景岳) 四為金數,從氣分也。凡元氣不足。或忍飢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 微細,正不勝邪等証。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若但知散邪,不 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錢) 人參(隨宜) 炙甘草(一錢) 當歸(二三錢。瀉者少用。) 生薑(三五七

五柴胡飲

(景岳) 五為土數,從脾胃也。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外邪,尤切於時 者也,神效不可盡述。凡傷寒瘧疾痘瘡,皆所宜用。

芍藥(炒) 白朮 當歸(二三錢) 柴胡(一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陳皮( 加桂枝二錢

歸柴飲

(景岳) 治營虛不能作汗。凡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者,此神方也。

當歸(一兩) 柴胡(五錢) 炙甘草(八分) 或加生薑三五七片,或加陳皮一錢,或加人參。

蘆根湯

(千金) 治傷寒病後,嘔噦不下食。

蘆根(一升) 竹茹(一升) 生薑(二兩) 粳米(二合)

蘆根甘寒,降伏火,利小水。竹茹甘寒,除胃熱,清燥金。生薑辛溫,祛寒飲,散逆氣。 三

陰陽水

(又名生熟水) 治霍乳吐瀉有神功。(藥中治霍亂者最多,然有寒熱二証,萬一誤用,立死不救。倉猝患此,脈候未審,切勿輕投偏熱偏寒之劑,惟飲陰陽水為最穩。張子和曰 ︰霍亂吐瀉,乃風濕 三氣合邪也。濕土為風木所克,郁則生熱。心火上炎,故吐,吐者 也。脾濕下注,故瀉,瀉者濕也。風急甚則轉筋,轉筋者風也。又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 瀉,在中焦則吐瀉交作。)

百沸湯 新汲井水 各半和服。

陰陽不分而擾亂,故上吐下瀉而霍亂。飲此輒定者,分理其陰陽,使和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