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中風(第一)

大率主血虛、有痰,以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或作血虛挾火與濕。大法去痰為主,兼補薑汁不可少。《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劉河間以為內傷熱病;張仲景以為外邪之感。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詳見《醫要》)。痰壅盛者,口眼歪斜者,不能言者,法當吐;輕者,醒者,瓜蒂散、稀涎散。或以蝦半斤入醬、蔥、椒等煮,先吸蝦,後飲汁,探吐之,引出風痰。然亦有虛而不可吐者。一時中倒者,法當吐。氣虛卒倒,參、耆補之。遺尿者,屬氣虛,當以參、耆補之。氣虛有痰,濃煎參東加竹瀝、薑汁。血虛,宜四物湯補之,俱用薑汁炒,恐泥痰再加竹瀝、薑汁,兼治挾痰者。

治痰氣實,能食者用荊瀝;氣虛,少食者用竹瀝。此二味去痰,開絡,行血氣,入四物湯等中用,必加薑汁少許助之。凡中風之人,行動則筋痛者,是無血養筋,名曰筋枯,決不可治也。

肥白人多痰濕,用附子、烏頭行經。國中倒時,掐人中至醒,然後用去痰藥,二陳、四君子、四物湯等,加減用之。

瘦人陰虛火熱,四物湯加牛膝、竹瀝、黃芩、黃柏,有痰加痰藥。

一肥人中風,口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貝母、栝蔞、南星、半夏、陳皮、白朮、黃芩、黃連、黃柏、羌活、防風、荊芥、威靈仙、薄、桂、甘草、天花粉。多食面,加白附子、竹瀝、薑汁、酒一匙行經。

一婦人年六十餘,左癱手足,不語健啖,防風、荊芥、羌活、南星、沒藥、乳香、木通、茯苓、濃朴、桔梗、甘草、麻黃、全蠍、紅花,上末之,溫酒調下效。時春脈伏微以淡鹽湯齏汁,每早一碗,吐之。至五日,仍以白朮、陳皮、茯苓、甘草、濃朴、菖蒲,日進二帖。後以川芎、山梔、豆豉、瓜蒂、綠豆粉、齏汁、鹽湯,吐甚快,不食。後以四君子湯服之,複以當歸、酒芩、紅花、木通、濃朴、鼠黏子、蒼朮、薑南星、牛膝、茯苓,酒糊丸,如桐子大,服十日後,夜間微汗,手足動而言。

一人中風,貝母、栝蔞、南星、半夏、酒連、酒芩、酒柏、防風、荊芥、羌活、薄、桂、威靈仙。

一人體肥中風,先吐,後以蒼朮、□□、酒芩、酒柏、木通、茯苓、牛膝、紅花、升麻、濃朴、甘草。

一肥人口 手癱,脈有力,南星、半夏、薄、桂、威靈仙、酒芩、酒柏、天花粉、貝母、荊芥、栝蔞、白朮、陳皮、生薑、甘草、防風、羌活、竹瀝。

一人右癱,用︰酒連 酒柏 防風(各半兩) 半夏(一錢) 羌活(五錢) 酒芩 人參 蒼朮(各一兩) 川芎 當歸(各五錢) 麻黃(三錢) 甘草(一錢) 南星(一兩) 附子(三片) 上丸如彈子大,酒化服。

一肥人憂思氣鬱,右手癱,□□補中益氣湯。有痰,加半夏、竹瀝□□。中風証,口眼喎斜,語言不正,口角流涎,或全身、或半身不遂,並皆治之。此皆因元氣平日虛弱,而受外邪,兼酒色之過所致。用人參、防風、麻黃、羌活、升麻、桔梗、石膏、黃芩、荊芥、天麻、南星、薄、桂、葛根、赤芍藥、杏仁、當歸、川芎、白朮、細辛、豬牙皂角等分,薑、蔥煎服。更加竹瀝半盞同飲,加以艾火灸之,得微汗而愈。

一人年近六十,奉養膏粱,仲夏久患滯下,而又犯房勞,忽一日如廁,兩手舒撒,兩目開而無光,尿自出,汗下如雨,喉如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部伍可畏之甚,此陰先虧,而陽暴絕也。急令煎人參膏,且與灸氣海穴,艾炷如小指,至十八壯,右手能動,又三壯,唇微動,所煎膏亦成,遂與一盞,至半夜後,盡三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利止,至十數斤而安。

婦人產後中風,切不可作風治,而用小續命湯,必須大補氣血,然後治痰,當以左右手脈,分氣、血多少治之。

治中風大法,瀉心火,則肺金清,而肝木不實,故脾不受傷;補腎水,則心火降,故肺不受熱;脾肺安,則陽明實,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

杜清碧通神散,白僵蠶七個,焙乾研末,生薑汁半盞調服,立吐出風痰,少時又用七個,依法再吐盡,仍用大黃兩指大,紙包煨熟,噙津液咽下。食頃,再用大黃,若口閉緊,用蠶煎汁,以竹管灌鼻中,男左女右。

中風之疾,《內經》以下皆謂外中風邪,然地有南北,不可一途,而取河間作將息失宜,水不製火極是。自今言之,外中風者,亦有,但極少耳,又不可全謂將息失宜,而非外中也。許學士謂氣中者,亦有,此七情所傷,脈浮而數,或浮而緊,緩而遲,皆風脈也。遲浮可治,大數而急者死。若果外中,即東垣中血脈、中腑、中臟之理,觀之甚好。四肢不舉,亦有與痿相類者,當細分之。《局方》中風、痿同治,此大謬。《發揮》詳之,張子和三法,的是邪氣卒中、痰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可用也。

癩風(第二)

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氣,(已見《醫要》)治法︰在上者醉仙散,在下者通天再造散,出《三因》方中,後用通神散,即防風通聖散。仍用三棱針委中出血。不能禁口絕房勞者不治。醉仙散(已見《醫要》)須量大小、虛實加減與之。証重而急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還,複與此藥。

吃服此藥,須斷鹽、醬、醋、諸般魚肉、椒料、果子、煨燒炙爆等物,止可吃淡粥,及煮熟時菜,亦須淡食,如茄不可食,惟烏梢蛇、菜花蛇,可以淡酒煮食之,以助藥力。一本云︰醉仙散之功固至矣,然必以銀粉為使。蓋銀粉乃是下膈通大腸之要劑,所以用其驅諸藥入陽明經,開其風熱怫郁痞膈,遂出惡氣臭穢之毒,殺所生之蟲,循經上行至齒,嫩薄之分,而出其臭毒之涎水。服此藥,若有傷齒,則以黃連末揩之。或先固濟,以解銀粉之毒。通天再造散,用川錦紋大黃一兩,炮;獨生皂角刺一兩半,炮,須經年黑大者,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臨夜冷酒調服。以淨桶候瀉蟲,如蟲口黑色,乃是多年蟲;口赤色,乃是近年者。至數日又進一服,直候無蟲方絕根也。一本云︰先生言通天再造散中,更有鬱金半兩,生用;白牽牛六錢,半生半炒。治麻風方︰四物湯加羌活、防風、陳皮、甘草。

又方︰大黃、黃芩、雄黃三味,上為末,用樟樹葉濃煎湯,入前藥蒸洗。

治麻風脈大而虛者,蒼耳、牛蒡,酒蒸各三兩;黃精、浮萍一兩;苦參七錢半。上末之,烏蛇肉酒煮,如無蛇,用烏鯉魚亦可,為丸服之,候脈實,卻用通天再造散取蟲。

治癘風方︰蒼耳、葉浮萍、鼠黏子,豆淋酒炒,各等分,上為末,豆淋酒下。
一方有蛇肉。

黃精丸︰蒼耳、葉浮萍、鼠黏子,各等分,炒。
蛇肉減半,酒浸去皮骨,秤黃精倍前,蒼耳等三味,生搗。以蒼耳雜搗,焙乾,上末之面丸。身上虛癢,血不榮肌腠,所以癢也。
四物湯加黃芩、調浮萍末。
治遍身癢,以凌霄花一錢為末,酒調。一本云︰服通天再造散於日未出時,面東,以無灰酒下,盡量為度。輕者止利,如魚腸臭穢之物,忌毒半月,但食稀粥軟飯,漸生眉毛髮皮膚如常矣。甚者不過三兩次,須慎加將理,不可妄有勞動,及終身不得食牛、馬、驢、騾等肉,犯者死不救。

傷寒(第三)

主乎溫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氣,口傷生冷之物,外感無內傷用仲景法。若挾內傷,補中益氣湯加發散之藥,必先用參 托住正氣。中寒胃氣大虛,法當溫散理中湯,甚者加附子。中寒倉卒受感,其病即發而暴。蓋中寒之人,乘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難分經絡,無熱可散,溫補自解。此胃氣之大虛,若不急治,去死甚近。戴云︰此謂身受肅殺之氣,口食冰水、瓜果冷物病者,必脈沉細,手足冷,息微身倦,雖熱亦不渴,倦言語,或遇熱病誤用此法,輕者至重,重者至死。凡脈數者,或飲水者,煩躁動搖者,皆是熱病。寒熱二証,若水火也,不可得而同治,誤則殺人,學人慎之?或曰︰既受邪即有餘之病,何謂補?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傷者極多,外感間或有之,有感冒等輕症,不可便認為傷寒妄治。傷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者,是必從補中益氣湯出入加減,加發散藥。傷寒挾內傷者(已見《醫要》),凡外感不問如何,先必參耆托其正氣,然後用發散之藥。有感冒等証,輕疾不可便認為傷寒妄治。西北二方,極寒肅殺之地,故外傷甚多;東南二方,溫和之地,外傷極少,所謂千百而一二者也。雜病有六經所見之病,故世俗混而難別。凡証與傷寒相類極多,皆雜証也,其詳出《內經‧熱論》自長沙以下諸家推明,甚至千載之下,能得其粹者,東垣之言也。其曰內傷極多,外傷者間或有之,此發前人所未發,欲辨內外所傷之脈,東垣詳矣。後人徇俗不見真切雷同,指為外傷極謬。其或可者,蓋亦因其不放肆,而多用和解,或和平之藥散之耳。若粗率者即殺人,切戒﹗

內傷(第四)

專主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鬱於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其所挾,而兼用藥耳。挾痰以補中益氣湯,多用半夏、薑汁以傳送。

暑(第五)

暑氣或吐瀉、霍亂,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乘氣虛加參 。或暑病內傷者,清暑益氣湯。發渴者,生地黃、麥門冬、川牛膝、炒黃柏、知母、干葛、生甘草。

治一切暑玉龍丸︰赤亭、倭硫黃、硝石、滑石、明礬一兩,好面六兩,末之,無根水丸。氣虛少食,身熱自汗倦怠,清暑益氣湯;氣虛少食,自熱自汗,脈細弱或洪大者,補中益氣湯中加麥門冬、五味子、知母。暑氣煩渴脈虛者,竹葉石膏湯;暑病日夜煩躁,飲水無度,至天明便止,渾身作腫,胞囊水滴下,不渴,入夜要扇,冷香飲子治之。

一人年五十餘,六月間發熱,大汗、惡寒、戰栗不自禁,持且煩渴,此暑病也。脈皆虛微,細弱而數。其人好賭,致勞而虛,遂以人參作湯,調人參四苓散,八帖而安。

戴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也;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肉分也。當以解毒白虎東加柴胡;氣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脈數不止,熱著肺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可治矣。盛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不可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不可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一方香薷濃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暑有陽症,有陰症,只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五苓散等。有挾痰者,有乘虛者,挾痰加半夏,乘虛加參耆之類。脈法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又脈虛。

注夏(第六)

屬陰虛元氣不足。戴云︰秋初夏末,頭痛腳軟,食少體倦,身熱者是,脈弦而大,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宜生脈散,麥門冬、五味子、人參,出《千金方》;或補中益氣湯中去柴胡、升麻,加炒柏、芍藥;挾痰加半夏、南星、陳皮之類。

暑風(第七)

暑風是痰用吐。挾火、挾痰,實者可用吐法。夫治暑風用吐法者,即中暑是也。其人必內先有火熱痰實之故,因避暑納涼,八風襲之,郁而成身熱。或昏冒,吐中有汗,火鬱得汗則解,風得汗則散,痰得汗涌則出,一舉三得。此當時治挾痰實者,非通治暑風大法也。夫暑風無所挾者,宜汗以散之。

胃風(第八)

胃風脈,右關弦而緩帶浮,初飲食訖,乘風涼而致。其症飲食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多汗,膈塞不通,胃風湯正治此。亦看挾症加減。

濕(第九)

《本草》蒼朮治濕,上下都可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蒼朮、散風行濕。二陳湯治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上濕蒼朮功烈,下濕升提,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淡滲治濕,在上中二焦,濕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葛根輩。濕淫諸症治法,並見各病條下。戴云︰夫治濕之藥,各有所入,苟切於治功,便為要藥,豈蒼朮一味便都可用哉。先生寧肯語此,以示人耶。戴云︰濕之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是以重腿香港腳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或飲酒後寒氣怫郁,濕不能越,作腹皮脹疼,甚則水鼓脹滿,或周身浮腫如泥,按之不起,此皆自內而出者也,審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者也。然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証施治,不可執一也。

一男子三十五歲,九月間早起,忽目無光,視物不見,急欲視,片時才見人物,竟不能辨,飲食減平時之半,神思極倦,已病五日,脈之緩大四至之上,作受濕處治。詢之,果因臥濕地半月而得,以白朮為君,黃耆、陳皮為臣,附子為佐,十餘帖而安。諸濕客於腰膝重痛,足脛浮腫,除濕丹方,見香港腳條下。

火(第十)

陰虛火動難治。虛火可補,實火可瀉,輕者可降,重者則從其性而升之。火鬱可發,當看何經。凡氣有餘便是火,火過甚重者必緩之,以生甘草兼瀉兼緩,參朮亦可。有可發者二,風寒外來者可發,郁者可發。有補陰則火自降者,炒黃柏、地黃之類。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藥,必用溫散。

左金丸治肝火︰黃連(二兩) 昊茱萸(一兩)
上末之為丸,每服五十丸,溫湯送下。陰虛証難治,用四物加黃柏為降火補陰之妙劑。龜板補陰,乃陰中之至陰。

治陰火四物湯加白馬脛骨,用火過,降陰火可代芩、連。黃連、黃芩、梔子、大黃、黃柏降火,非陰中之火不可用。梔子仁屈曲下行,以瀉陰中之火,從小便中泄去,其性能下行降火,人所不知,亦治痞塊中火。生甘草緩火邪。

木通下行瀉小腸火。人中白瀉肝火,亦降陰火,須風露二、三年者。人中黃降陰火,治溫病多年者佳。小便降火極速。氣從左邊起,乃肝火也;從臍下起者,陰火也;從腳上起入腹者,乃虛極也。至於火起於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一法,以附子末塞其涌泉內,以四物湯加降火之藥服妙。

一婦人氣實多怒不發,忽一日大發,叫而欲厥,蓋痰閉於上,火起於下,上沖故也。與香附末五錢,生甘草三錢,川芎七錢,童便、薑汁煎;又以青黛、人中白、香附,末為丸,稍愈後,大吐乃安。後以導痰東加薑炒黃連、香附、生薑湯,下龍薈丸。

一人小腹下,常唧唧如蟹聲,作陰火處治。用敗龜板酥炙,鹽酒灸亦得。側柏用酒九蒸九焙,酒黃柏、酒知母、酒川芎、酒當歸,上各等分糊丸,每服八十丸,淡鹽湯送下。

郁(第十一)

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人身萬病皆生於郁,蒼朮、撫芎,總解諸郁,隨症加入諸藥。凡郁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餘仿此。氣鬱用香附橫行胸臆間,必用童便浸,否則性燥,蒼朮下行,米泔水浸。濕鬱用赤茯苓、蒼朮、撫芎、白芷。痰鬱用海石、香附、南星、薑汁、栝蔞。熱郁用青黛、香附、蒼朮、撫芎、梔子炒。血鬱用桃仁去皮、紅花、青黛、香附、撫芎。食鬱用蒼朮、香附、山楂、神曲,針砂醋製七次,研極細。春加撫芎;夏加苦參;秋冬加茱萸。

越鞠丸解諸郁︰蒼朮 香附 撫芎 神曲(炒) 梔子(炒) 各等分,末之為丸。

一方治氣鬱食積痰熱用︰香附(一兩) 黃芩(一兩)栝蔞 貝母 南星 神曲 山楂(以上各一兩) 風硝(三錢) 上為丸服。

一方治氣鬱︰白芍藥(一兩半) 香附(一兩) 生甘草(一錢半)
上末之糊丸,白朮湯下。

一方治抑氣︰白芍藥(一兩半) 香附(一兩半) 貝母炒 黃芩(各五錢) 生甘草(三錢) 上丸服之。

一婦人,體肥氣鬱,舌麻眩運,手足麻,氣塞有痰,便結,涼膈散加南星、香附、台芎開之。

東垣流氣飲子,治男子、婦人一切氣喘、浮腫、腹脹。氣攻肩脅,走注疼痛,用紫蘇、青皮、當歸、芍藥、烏藥、茯苓、桔梗、半夏、甘草、黃耆、枳實、防風、檳榔、枳殼、大腹皮,上俱用薑汁製,焙乾各半兩。心脾疼入菖蒲;婦人血虛入艾;五膈氣入陳皮少許。

戴云︰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六郁之病見矣。郁氣者胸脅疼;濕鬱者,周身疼,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痰鬱者,動則氣喘,寸口脈沉滑;熱郁者,昏瞀,小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左寸脈和平,寸脈緊盛。

蒼沙丸調中散郁︰蒼朮(四兩) 香附(四兩) 黃芩(一兩)
上為末,炊餅丸,薑湯下三十丸,食後服。

傷風(第十二)

屬肺者多。一本云︰專主乎肺。

一男子素嗜酒,因冒風寒衣薄,遂覺倦怠,不思食者半月,至睡徒大發熱,疼如被杖,微惡寒,天明診之,六脈浮大,按之豁豁然,左為甚,作極虛受風寒治之。以人參為君,白朮、黃耆、當歸身為臣,蒼朮、甘草、陳皮、通草、葛根為佐使,與之,至五貼後,周身汗出如雨,凡三易被,覺來諸証悉除。

時病(第十三)

謂之溫病、眾人病,有一般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

入方︰大黃、黃連、黃芩、人參、桔梗、防風、蒼朮、滑石、香附、人中黃,
上末之,神曲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分氣、分血、分痰,作湯使。
氣虛以四君子湯;血虛以四物湯;痰多以二陳湯送下,熱甚者童便。

一方治時病︰
半夏 川芎 茯苓(各半錢) 陳皮 山楂 白朮(以上各一錢) 甘草(一錢) 蒼朮(一錢半),上作一服。頭疼加酒芩;口渴加干葛;身痛加羌活、桂枝、防風、芍藥。

一方治溫病,亦治食積,痰熱,降陰火,以人中黃飯丸,每服十五丸。凡天行時病,須分內外,從外而入者,頭疼體痛,見風怕寒,遇暖則喜,脈皆沉數,在上必得大汗而愈,不問日數,用六神通解散︰
麻黃(一錢半) 蒼朮 甘草(以上一錢)黃芩 石膏 滑石(以上二錢)
上作一帖,生薑、蔥頭煎熱服。如譫語神思不寧,熱邪在裡,而汗不能盡解,又加人參、黃連二味即安。

夫六神通解散,此乃張戴人所製之法,用藥雖輕微,人多不曉,易而忽之,不知其中自有神妙。如解汗未通,更加紫蘇葉、干葛、白芷等,助其威風,得汗其病如掃。傷寒因勞苦,又感寒濕過多,患熱而不食,數日後不省人事,語言妄亂,神思昏迷,面青齒露,人以為必死之証,其脈沉細,先用小柴胡等湯不效,急以四君子湯加製附子數片,留盆水中,剝其熱性,少時,令溫飲。其脈與神思即回,方可用別藥治之,此為陰証傷寒。傷寒怫郁不解,三陽並入三陰,臟腑結燥,面赤口渴,心驚譫語,內熱多而外少,此當從裡解。

三一承氣湯下其燥屎;或木香檳榔丸,兩服吞下;或加玄明粉一錢在藥中。用下藥、汗藥未能除其熱勢,用梔子豉東加減煎服;或涼膈散加減飲之。表裡不解,只用瓜蒂散飲之,吐痰乃得汗,病邪俱退。傷寒傳陰,或熱並入臟腑,而下痢急,用和中之劑,如人參、白朮、濃朴、陳皮、之類;急者用煨肉豆蔻、炒神曲,從權施之,痢止用藥除其餘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傷者,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柴胡,熱甚加附子。傷寒壯熱,脈實顛狂者,有餘之証也。當用大承氣湯。

一人本內傷,汗下後譫語,初能認人,後三五日,語後更妄言,此神不守舍,慎勿攻戰,脈多細數,不得睡,足冷氣促,面褐青色,口乾燥,用補中益氣湯加人參半兩,竹葉三十片,煎服效。

一人內弱,本勞苦得,汗下後大虛,脈細數,熱如火灸,氣短促,人參、當歸、白朮、黃耆、甘草、五味子、知母、竹葉、水與童便煎服,兩帖而安。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藥灸丹田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用人參多服。疫病,惟《三因方》治法可用。解諸熱病,用粉草五兩,重切細微炒,搗細,隨病患酒量多少,以無灰好酒一處研,去渣,溫服。須臾大瀉,毒亦隨出。雖十分渴,不得飲水,飲水則難救矣。

治溫病方,以人中黃療時行熱毒為主,蒼朮、香附、散郁為臣,黃連、黃芩、降火,人參補虛,桔梗、防風利氣行經為佐,熱鬱結,則內外氣液不通成燥,大黃苦寒而能蕩滌燥熱,滑石性滑味淡,將以利竅解結,通氣液以潤燥,二者一陰一陽為使。夫溫病,有冬傷於寒者;有冬不藏精者,明虛實之異。有四時不正之氣鬱者;有君相二火加臨者,分主客之殊。有五運六氣當遷,正值所勝折之不得升降者,則必辯其所發之氣,治之豈可均用治熱乎哉﹗

斑疹(第十四)

斑屬風熱挾痰而作,自裡而發於外,通聖散中消息之,當以微汗解散,切不可下。內傷發斑者,胃氣虛,一身之火游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之,當於《陰証略例》中求之。陰証發斑本內傷証,汗下後病愈甚者,補中益氣湯;飲冰水,煩躁神昏脈數足冷者,加附子。胃熱胃爛失下、下早發斑者,《拔萃方》有詳說。黃瓜水調真伏龍肝,去風熱紅點斑。

一人發斑面赤,昏憒譫語,脈洪而虛,按之無力,用人參、生地各半兩,附子一錢,大黃一錢半,煎服之。不甚瀉,夏月用之效。疹屬熱與痰在肺,當清肺火降痰,或以汗解。亦有可下者,通聖散加減。

大頭天行病(第十五)

此濕氣在高巔之上,從兩頤頰熱腫者是也,俗云鸕溫。東垣有方,羌活、酒芩、酒蒸大黃,隨病加減,切勿用降藥。十五、六日服小柴胡湯。不效仍用發散,紫蘇、陳皮治效。東垣云︰陽明邪熱太甚,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視其腫勢何部,隨經取之,治之當緩,勿令重劑,過其病所,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為邪本,於耳前後,以酒芩、酒連、炙甘草、水煎,少少不住服。或劑畢,再用鼠粘子,於新瓦上炒香,同大黃煎成,去渣,納芒硝等分,亦時時呷之,毋令飲食在後。微利及邪氣已,只服前藥;未已,再同前次第服之,取大便邪氣已則止。陽明渴,加滑石、石膏;少陽渴,加栝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羌活、荊芥、防風,並與上藥相合用之。

冬溫為病(第十六)

非其時而有其氣者,冬氣君子當閉藏,而反泄於外,專用補藥帶表散,如補中益氣湯之屬。

入方︰以竹筒兩頭留節,中開一竅,納大粉草銼碎於中,仍以竹木釘、油灰閉竅,立冬日浸於大糞缸中,待至立春先一日取出,於有風無日處,乾二十一日,愈久益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大治陽証疫毒。一云亦治腫毒,並治金瘡水調敷之。其脈左寸大於右寸,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瘧(第十七)

有風、有暑、有食、有痰、有老瘧、有瘧母。老瘧病者,此系風暑入在陰臟也,用血藥引出陽分而散,一補一發,川芎、紅花、當歸,加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次早服之。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

有汗要無汗,補正氣為主帶散。散邪發汗,紫蘇、麻黃之屬。補正氣,人參、黃耆之類。有瘧母多在脅下,令人多汗、脅痛,以丸藥消導。醋煮鱉甲為君,三棱、蓬朮、海粉,醋煮香附、青皮、桃仁、紅花、神曲、麥 、隨証加減用之。一本自香附以上俱用醋煮。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受病。一日間一日發者,補藥帶表藥,後以截瘧丹截之。在陰分者,用藥徹起在陽分,方可截。

入方︰川常山、草果、知母、檳榔、烏梅、穿山甲炒,甘草炙,以水一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臨發日早,或發前二時,溫服之。如吐則順之。

大法暑風必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竅不泄;惡食者,必從飲食上得。瘧而虛,須先用參、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治之。內傷挾外邪同發,內必生痰,外必以汗解,二陳湯加草果、常山、柴胡、黃芩之劑。瘧而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自汗,可與人參、黃耆、白朮、黃芩、黃連、梔子、川芎、蒼朮、半夏、天花粉等治。久病瘧者,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白朮、干葛。一補一發,近午時發者;近午發而汗多煩渴者,黃耆三白東加芩連。寒多、脈弱、體倦、食少,局方人參養胃湯。瘧因勞役,或憂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懶言語補中益氣湯。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大柴胡湯。瘧病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瘧大渴大熱之甚,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知母、麥門冬、黃連。大率暑瘧,多用小柴胡湯、人參白虎湯之類。瘧渴,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川牛膝、知母、炒柏、干葛、生甘草。瘧後,白朮 半夏(各一兩) 黃連(五錢) 白芍藥(三錢) 陳皮(五錢)
上末之,粥丸。

久瘧不得汗,二陳加檳榔,倍蒼。白朮。

一人瘧後手戰,此痰鬱格涎吐後好。
截瘧青蒿丸︰青蒿(一斤) 冬瓜葉(二兩) 官桂(二兩) 馬鞭草(二兩) 上將三葉焙乾,為末,丸如桐子大,每一兩分四服,當發日前一時服盡。

又方︰檳榔 陳皮 白朮 常山(以上各二錢) 茯苓 烏梅 濃朴(以上各一錢)
上作二帖,每服酒水各一盞,煎至半盞,當發前一日進一帖,臨發日進一帖,服後少睡片時效。

瘧必數發之後,便以截藥除之,最為好法。若發得中氣虛弱,病邪愈深,或數月、周歲者,雖神醫亦不能愈。雖治而暫安,或因飲食與外邪所傷,又複舉發,近世多苦於此,用好常山一兩,檳榔五錢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丸當發前一日兩服,即效。或常山飲子亦可。

截法,用守真先生丸子,雄黃一兩,人參五錢,五月五日用粽子尖為丸,桐子大,於未發早,面東,井華水送下一丸,忌諸熱味。(人參一云人言)

又方大黑豆(七錢) 雄黃(一錢) 輕粉(五分) 人參(一錢) 薄荷(五分) 甘草(一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雞鳴時新汲水面東吞一丸。(人參一云人言)

又羅謙甫方紫河車丸用︰紫河車(一兩) 生甘草(五錢) 綠豆(一兩) 人言(一錢另研)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新汲水少許送下。

如隔日發夜服;頻日發者,則夜睡深時服。忌葷腥、瓜果、酒麵、魚雞等肉,並生冷等物。三兩日一發者;受邪氣深者,只一服。十歲以上服一字,三歲半字,孕婦勿服。

一人年六十,稟壯味濃,春病瘧,先生教以卻欲食淡,不聽。醫與劫藥三、五帖而安,旬後又作又與,綿延至冬求治,先生知其久得汗,惟胃氣未完,時天大寒,又觸冒為寒熱,非補不可。以一味白朮為末,粥丸,與二斤令其飢時,且未與食,取一二百丸熱湯下,只以白糜粥調養,盡此藥,當大汗而安。已而果然如此者多,但藥略有加減耳。

一人久瘧腹脹,脈不數而微弦,重取則來不滑利,輕取則無力,遂與三和湯索氏者三倍,加白朮入薑汁服之,數服,而小便利一、二行,腹脹稍減,又隨小便短少,作血氣兩虛治,於藥中入人參、牛膝、當歸身,作大劑,服四十餘帖而愈。

一婦人病瘧,間兩日一發,飲食絕少,經脈不行已三月矣。診其脈,兩手俱無,見其梳妝不異平時,言語行步並無倦怠。因悟經不行非無血也,乃痰所礙而不行也;無脈者,非血衰少而脈絕,實由積痰生熱結伏,而脈不見耳。當作實熱治之,遂以三花神 丸與之。旬日後食稍進,脈亦稍出,一月後六脈俱出,但帶微弦,瘧猶未愈。蓋胃氣既全,春深經血自旺,便自可愈,不必服藥。教以淡滋味,節飲食之法,半月,瘧愈而經亦行矣。

一老人患瘧半載,脈之兩尺俱數而有力,色稍枯,蓋因服四獸飲等劑,中焦濕熱下流,伏結於腎,以致腎火上運於肺,故瘧嗽俱作,用參、朮、芩、連、升麻、柴胡調中,一、二日與黃柏丸服之,兩夜夢交通,此腎中熱解無憂,次日瘧嗽頓止。

一富人年壯病瘧,自卯時寒,至酉方熱,至寅初休,一日一夜止蘇一時,因思必為入房感寒所致。用參、朮大補,附子行經,加散寒以取汗。數日不得汗,病如前。因誤足腑之道遠,藥力難及,用蒼朮、芎、桃枝煎湯以器盛之,扶坐浸足至膝,一食頃以前,所服之藥飲之,其汗通身大出,病即愈。久病者,不可直截,必用一補一發,凡砒霜等藥不可輕服,以其有毒故也。在陰分者,難治;在陽分者,易治。瘧母必用毒藥消之,行氣削堅為主。東垣謂寒瘧屬太陽當汗;熱瘧屬陽明當下;寒熱瘧屬少陽當和。在三陰即不分,總為溫瘧,此言甚是。但三陰經之說不明,作於子午卯酉日少陰瘧,寅申巳亥日厥陰瘧,辰戌丑未日太陰瘧。其脈弦,熱則弦而帶數;寒則弦而帶遲。亦有久病此,而脈極虛,微而無力,似乎不弦,然必於虛微之中,見弦,但不搏手耳,細察可見。

咳嗽(第十八)

有風寒、有火、有痰、有勞、有肺脹,風寒行痰開腠理,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之類。火主降火,清金化痰。 勞主補陰清金四物湯加薑汁、竹瀝。肺脹而嗽者,主收斂,用訶子、青黛、杏仁。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佐以海粉、便浸香附、栝蔞、青黛、半夏曲、薑蜜調噙之。痰飲嗽主豁痰,隨証加減。肺脹嗽,左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養血以降其火,疏肝以清其痰,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血礙氣作嗽者,桃仁、大黃、薑汁為丸。食積痰作嗽發熱者,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蔔子為臣,青黛、石鹼為使。婦人形瘦,有時夜熱嗽痰,經事不調,青黛、栝蔞仁、便浸香附為末,薑蜜調噙。

清金丸治食積火鬱嗽,知母、貝母各半兩,巴豆霜五分上末,薑汁丸,青黛為衣,每服五、七粒,食後溫湯下。

勞嗽吐紅,人參、白朮、茯苓、百合、紅花、細辛、五味子、官桂、阿膠、黃耆、半夏、門冬、杏仁、白芍藥、甘草,
上件服,熱則去桂、 用桑皮、麻黃和節、杏仁和皮用。火鬱嗽者,訶子、海石、栝蔞仁、青黛、半夏、香附。
咳嗽聲嘶者,此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蜜調噙化。

久嗽風入肺者,宜用煙筒法。乾咳嗽者難治,此系火鬱之症,乃痰鬱火邪在肺中,用苦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藥不已,則成勞。用倒倉法好,此症不得志者,有之。

肺鬱痰嗽,睡不安寧,清化丸︰
貝母、杏仁,末之,砂糖入薑汁、炊餅丸噙。

定嗽劫藥,訶子、百藥煎、荊穗,末之,薑蜜調噙化。

嗽而脅痛,用青皮,挾痰須用白芥子。

又方二陳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痰喘嗽,杏仁、萊菔子炒,等分研,糊丸服。嗽而口燥咽乾,有痰不用半夏、南星,而用栝蔞、貝母。水飲者不用栝蔞、貝母,恐泥膈不快。

治心煩咳嗽等症,以六一散加辰砂。上半日嗽多者,有胃火,知母、石膏。午後嗽多者,陰虛,四物加炒柏、知母。

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流入肺經,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黃昏嗽多者,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宜用五味子斂而降之。有痰,因火動逆上,先治火,後治痰。肺虛甚而嗽者,用人參膏以陳皮、生薑佐之,此好色腎虛者有之大概。有痰者加痰藥。知母止嗽清肺,滋陰降火,夜嗽宜用。飲酒傷肺痰嗽,以竹瀝煎紫蘇入韭汁,就栝蔞、杏仁、黃連,末丸服之。

吐血嗽血︰紅花 杏仁(去皮) 紫菀 鹿茸 枇杷葉(去毛) 桑皮 木通(以上各一兩) 大黃(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噙化。久嗽痰喘,杏仁去皮尖,用來複丹炒,等分為末,粥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湯下。陰虛氣喘,四物湯加陳皮、甘草些少,以降其氣,補其陰,納白芍藥須用酒浸日乾。

濕痰帶風喘嗽,一味苦寒不可,宜服千緡湯、墜痰丸。

一方︰皂角、卜子、杏仁、百藥煎,共為末,薑蜜為丸,噙之。

痰嗽方︰酒洗黃芩(一兩半) 滑石(五錢) 貝母 南星(各一兩) 白芥子(五錢去殼) 風化硝(二錢半,取其輕浮追降)
上為末,湯浸炊餅丸,青黛為衣。

治嗽痢者,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後藥也。陰分嗽者,多屬陰虛。有嗽而肺脹壅遏不得者,難治。

治嗽有痰,天突、肺俞二穴灸之,能泄火熱,大瀉氣,一作火瀉。肺熱穴在三椎骨下,各橫過一寸半是穴,多灸壯數。痰積嗽,非青黛、栝蔞不除。有食積人,面青、白、黃色,常面上蟹爪路,一黃一白者是。咳逆嗽,非蛤粉、青黛、栝蔞、貝母不除。

治嗽煙筒法︰佛耳草(一錢) 款冬花(一錢) 鵝管石 雄黃(各五錢) 艾鋪燒煙吸,茶湯送下。

治嗽劫藥︰五倍子(一錢) 五味子(五錢) 甘草(二錢半) 風化硝(一錢)
上為細末,蜜丸噙化。

氣虛喘嗽,或肥人面白色,脈細弱,氣弱,少食,有汗,蒼朮調中湯。熱症加黃苓、紫蘇;痰多加半夏、貝母、栝蔞。肺痿嗽者,人參平肺散。血虛喘嗽,或瘦人面紅色,脈弦數者,久嗽陰虛者,少食涕唾稠粘者,初嗽成勞者,痰蘇帶紅者皆主之。熱甚加黃芩、紫蘇、半夏。氣虛喘嗽倦懶者,不食不睡,自汗發熱,脈洪大而虛,或沉細弱,或喘,或嗽,補中益氣湯。甚者加五味子、知母、麥門冬;汗多者,去升麻、柴胡;喘嗽甚者,加桑白皮、地骨皮。陰虛喘嗽或吐血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脈細數痰盛,或加栝蔞瀉之;食少加白朮、陳皮。風寒鬱熱於肺夜嗽者,三拗東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薑。氣血俱虛咳嗽吐紅者,八物東加麥門冬、知母,並瀉肺氣藥。喘嗽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

用桔梗枳殼湯,枳、桔、橘、半,再加防風、麻黃、紫蘇、木通、黃芩。冬寒咳甚加杏仁去黃芩。感冷則嗽,膈上多痰,二陳湯加炒、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薑水煎。久熱嗽人壯氣實,能食多酒熱,脈實數者,涼膈散;夏月熱嗽而咽痛者,加桔梗、荊芥、枳殼。虛嗽以四君子湯加當歸、芍藥、炙甘草。寒熱交作而痰嗽者,小柴胡湯加知母之類。

一方加白芍藥、五味子、桑白皮。

一方治形寒飲冷,傷肺喘嗽,煩心胸滿,氣不得通暢者,參蘇溫肺湯︰陳皮、紫蘇、人參、桑白皮、生薑。

又方用四君子湯加紫蘇、桑白皮、陳皮、半夏、肉桂、五味子、木香。如冬寒加去節麻黃、蒼朮。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用瀉白散。

桑白皮(炒三兩) 黃芩(三兩) 地骨皮(一兩) 炙甘草(五錢) 加陳皮、青皮、五味子、人參、茯苓、粳米二十一粒。

喘不得臥,臥則喘少,氣逆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通流,以神秘湯︰
白茯苓(五錢) 木香(五錢) 桑白皮 紫蘇(葉) 橘皮(炒) 人參(以上各七錢。)
其脈沉而大,喘嗽加生薑。裡虛或冒風寒,又兼內事過度,咳嗽惡風因勞︰
人參(四錢) 麻黃連根節者(一錢半)二、三帖止,此丹溪先生之神方也。

氣血俱虛咳嗽,兼治一切咳嗽︰
人參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 阿膠 烏梅(以上各一兩) 貝母(五錢)御米殼(八兩去頂以蜜炒黃) 此名九仙散。

脾虛肺寒,痰涎咳嗽紫蘇飲子,以三拗東加紫蘇、桑白皮、青皮、陳皮、五味子、人參、半夏、生薑煎。熱嗽胸滿,小陷胸湯。好色人元氣虛,久嗽不愈者瓊玉膏。好酒人嗽者,青黛、栝蔞,薑蜜丸,噙化以救肺。治嗽大抵多用薑汁以辛散也。

一男子,年二十歲,因連夜勞倦不得睡,感寒嗽痰,痰如黃白膿,嗽聲不出,時初春大寒,與小青龍四帖,覺咽喉有絲,血腥氣逆上,血線自口中左邊一條,頃遂止。如此每晝夜十餘次。其脈弦大散弱,左大為甚,人倦而苦於嗽,予作勞倦感寒。蓋始因強與甘辛燥熱之劑,以動其血,不急治恐成肺痿,遂與人參、黃耆、當歸身、白朮、芍藥、陳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節麻黃,煎熟入藕汁治之。兩月而病減嗽止,卻於前藥去麻黃,又與四帖而血止。脈大散尚未收斂,人亦倦甚食少,遂於前藥去藕汁,加黃芩、縮砂、半夏,至半月而安。戴云︰風寒嗽者,鼻塞聲重,畏寒;火嗽者,有聲痰少,面赤;勞嗽者,盜汗出;兼痰者,多作寒熱;肺脹嗽者,動則嗽,喘滿氣急;痰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五者大概明其是否而施治耳。

一婦人積嗽,腹有塊,內蒸熱︰貝母 栝蔞 南星 香附(各一兩) 薑黃 藍實(各二錢五分) 白朮(一兩)。

一婦人積痰嗽︰黃芩、黃連、香附、貝母、栝蔞、生甘草、陳皮、茯苓、白朮、知母、杏仁、桑白皮。

一人痰積郁嗽︰貝母、黃芩、香附、栝蔞、青皮(各一兩半)。

一人體肥,膏粱飲酒,當勞倦發咽痛鼻塞痰嗽,涼膈散加桔梗、荊芥、南星、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