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六

傷暑

夏日炎炎,耗傷元氣。故病必體倦脈弱,身熱自汗,煩躁,面垢唇青。李東垣以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傷暑,熱陽而暑陰也。其實未確。蓋以暑字從日,暑即熱也,何必分名。但動靜二字,是陰陽分別。茲仍分動以得之、靜以得之,以為此症提綱。

何謂動以得之?長途赤日,荷重作勞,因而致病。如大熱(傷暑而發熱頭痛與傷寒症同,但傷寒脈浮而緊,傷暑脈洪而虛,以此為辨。香薷是解表卻暑之藥,夏日之用香薷與冬日之用麻黃同義也。)大渴,脈浮自汗,以白虎人參湯主之。更加身體重著,是暑而挾濕,宜蒼朮白虎湯主之。若有吐瀉腹痛,此方不可輕用也。若前症發熱身疼,口燥咽乾,或吐或瀉,宜黃連香薷飲主之。又有暑風症,因暑氣鼓激痰火,塞礙心竅,以致卒倒不省人事,宜吐之,或以《千金》消暑丸灌之。

白虎湯(見《傷寒》)

一加人參二錢,名白虎人參湯。治汗出惡熱、身熱大渴等症;

一加蒼朮二錢,名蒼朮白虎湯,治汗出身熱足冷等症。

黃連香薷飲(方見《時方》)

去黃連,名香薷飲。治同。

暑風發搐,加羌活、秦艽各一錢;瀉利,加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虛汗不止,加白朮一錢五分、炙黃 三錢;心煩,加梔子、朱砂各一錢;嘔吐,加半夏二錢,藿香、陳皮各八分,薑汁少許。

何謂靜以得之?避暑于深堂大廈,為陰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順散主之;霍亂吐瀉口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理中湯主之。亦有以二湯送下六一散三錢者,巧法不可言傳也。

大順散

乾薑(一錢,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六分,去皮尖,炒) 肉桂(六分)
共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盅,煎七分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三四五錢。

又有遇夏即病,秋後即愈,是暑傷元氣。如草木遇盛日則痿,得雨露則挺,名曰疰夏症。宜補中益氣湯,照《薛氏醫案》,去升麻、柴胡,加麥冬一錢五分,五味、黃柏各五分,炮薑三分,服三四劑。

又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六一散,皆卻暑之良方。一切暑病,不可須臾離之。學人當於三方求其奧旨,難以縷陳。

脈法

傷暑,脈洪而虛。

大蒜新汲水方

治中暑法。

大蒜一把,同新黃土研爛。以新汲水和之,濾去渣,灌入即活。凡中暑傷者,不可便與冷物。俟稍蘇,方可投冷物,則中氣運動無患也。

田中乾泥圈臍方

治中暑昏眩,煩悶欲絕,急救法。

取田中乾泥,做一圈,堆在病患肚上。使少壯人撒尿于泥圈肚臍中,片時即得生蘇矣。後不可飲冷湯,須進溫米湯。

絲瓜白梅方

治中暑霍亂。

絲瓜葉(一片) 白霜梅(一枚,並核中仁)
上同研極爛,將新汲水調服。入口立瘥,切不可飲熱湯。

陳皮藿香湯

治傷暑急暴霍亂吐瀉方。

陳皮(五錢) 藿香(五錢)
上用土澄清水二杯,煎一杯,服之立愈。

扁豆飲

治傷暑。

取扁豆葉搗汁一碗,飲之立愈。

鹽薑湯

治傷暑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身出冷汗,危在頃刻者。

食鹽(一兩) 生薑(五錢,切片)
同炒變色,以水一大碗煎服,吐出自愈。不可熱服,好後切不可遽吃飯食,俟餓極後,方可吃稀粥。

取新汲水法(俱見《種福堂》)

治中暑昏眩,煩悶欲絕。急救,挖地深三尺,取新汲水傾入坑內,攪濁,飲數甌即愈。

腫症

(腫者,腫於外,脹者,脹於內。二症宜分看。然二症相因亦宜合看。)

腫者,皮膚腫大。古人有氣水之分,其實氣滯則水不行,水不行則氣愈滯,二者相因為病。水脹篇,以按其腹 而不起者,為氣腫;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者,為水腫。景岳反其說,以水症按之 而不起,此水在肉中,如糟如泥之象,未必如水囊之比;按之隨起,惟虛無之氣,其速乃然。余閱歷之久,知二說亦不必拘。大抵腫微則按之隨起,腫甚則按之不起。兩脅及轉動之處,按之即起;足面及膝股內側,按之不起。辨症不必以此為憑。當於小便之利與不利,以分陰陽。身之多熱與多寒,脈之洪大與細微,以分寒熱。病之起於驟然,與成於積漸,及年高多病,與少壯無病之人,分其虛實。以先腹而後四肢,或先四肢而後及于腹,分其順逆。景岳云︰水氣本為同類。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行水,以氣行而水亦行也。此症當與癃閉症參看。初患腫病,氣喘不得臥,以五皮飲為第一方。蓋此方以皮治皮,不傷中氣,所以為妙。若腫而兼脹,小水不利,宜胃苓湯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搗丸服,極妙。

五皮散

按上身腫,宜發汗,加蘇葉、荊芥、秦艽各一錢五分;下體腫,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錢五分,防己一錢。

口渴多熱,小便不利,為陽水,加滑石、木通、車前子、麥冬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不渴,小便自利,多寒,為陰水,加白朮、蒼朮各二錢,附子、乾薑、木香各一錢。

脈滑實,腹脹脅滿,加生菔子一錢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實一錢、半夏二錢。

婦人經水不調而腫,是血化為水,名水分,加紅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錢五分;婦人經水適斷即腫,是水化為血,名氣分,加當歸三錢、五靈脂醋炒一錢五分、香附一錢五分。

按服此方愈後,必加減腎氣丸及六君子湯之類收功。

胃苓散(俱見《妙用》)

四苓散加味為丸

白朮(一兩,炒) 茯苓(二兩)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研末,以半熟蒜為丸,如綠豆大,開水送下三五錢。

腫症,積漸而成,及久而不愈。氣喘口渴,不臥,腹脹,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症,不外薛氏加減腎氣丸主之。

張景岳曰︰《內經》云︰腎為胃關,開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然關門而何以不利也?《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夫所謂氣化者,即腎中之氣也,即陰中之火也。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故凡治氣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能化,則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釐清。求之古法,惟薛立齋先生加味腎氣丸,誠對症之方也。余屢用之,無不見效。

薛氏加減腎氣丸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 牛茱肉 山藥 丹皮 牛膝 澤瀉 車前 肉桂(各一兩) 附子(五錢)
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一日兩服。如素稟陽盛,三焦多火,煩渴,面赤喘嗽,脈滑實,此濕熱相因,陰虛之証,去桂、附,加麥冬主之。

《醫學心悟》云︰下焦濕熱,去桂、附,加黃柏、蛤蜊粉最妙。

麻黃附子湯(方見《金匱》)

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湯。

又《明醫指掌》云︰腫勢太盛,內而膀胱,外而陰囊,相連緊急,阻塞道路。雖加利水之劑,苦無一線之通,病何由去。必開大便以逐其水,隨下而隨補,則病已去而脾無恙。漸為調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舊規也。如腫勢未盛,還以利水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體壯,可以偶用,否則不可輕試。

脈色

脈沉遲,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為陰;脈沉數,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為陽。大抵脈喜浮大,忌遲細。仲景云︰水腫脈浮者死,謂腫盛皮膚甚濃,脈浮於皮毛之外,輕捫之如隔一紙,是死脈。

腫脹危候

大凡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難治。掌腫無紋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唇黑、唇腫、齒焦者死。臍腫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陰囊及莖俱腫者死。脈絕、口張、足腫者死。足跗腫,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見,瀉後腹腫者死。

燈草蘿卜湯(《種福堂》)

治腫脹。

燈草(一大把,先將水四碗煎至三大碗) 蘿卜子(一兩,微炒) 砂仁(二錢,微炒)
將二味研末,傾入燈草湯內。略滾,即盛入壺內。慢慢吃下,吃盡不見效,如前再煎一服,俟腹響放屁,小便長,而腫即退。

脹症(宜參看腫症)

脹者,心腹脹滿。實者脹起於驟然,便實,脈滑而實,宜散之,消導之,攻下之;虛者脹成於積漸,小便利,大便滑,脈澀小虛微,病在中焦,以參、朮補之;病在下焦,以桂、附、吳萸溫之,或兼行滯之品,而標本並治,亦有與腫症相兼者,當參看腫症辨症法。脹而屬熱,脈實而滑者,廓清飲主之。

廓清飲

枳殼(二錢) 薑朴(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 茯苓(二錢)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錢)萊菔子(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必用) 澤瀉(一二錢) 陳皮(一錢)
水煎服。

脹而屬寒者,胃苓湯主之。兼小便不利者,四苓散以蒜為丸主之。(二方見腫症)

脹而屬七情所致者,宜四七湯主之,逍遙散亦主之。

四七湯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濃朴(二錢) 蘇葉(一錢)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蘇葉一味。辛以散結,香以醒脾,而順氣消脹行水,乃其餘事。

逍遙散(方見《時方》)

此症宜加半夏二錢,以降逆氣;加生麥芽二錢,以達肝氣。蓋麥先春而萌芽,得春生之氣最早也。

脹而屬虛者,脈微弱細小,喜摩按,二便利,氣衰言微,宜六君子湯、理中湯合八味丸服之。

單腹脹,死症也。或青年壯健,起於驟然,若心下堅大如盤者,以《金匱》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直搗其痰水氣血之巢穴。嗣以枳朮散消補並施,可救十中之一。然此猶實症也。若虛症難治,攻之則速其危,補之愈增其脹。

余家傳有消鼓丹,加白朮一兩,試用四五劑,不增脹,方可議治。但消鼓丹方中陽起石無真,硫黃非從倭來,亦不能效,故方亦不列。又名鼓脹,以外實中空,其狀如鼓也。又名蠱脹,《易》曰,蠱,壞極而有事也。人病蠱者,脾土敗壞,身不即死,複有事也,事猶病也。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見《金匱》)

枳朮散(方見《金匱》)

白朮(四兩) 枳實(二兩)
研末,每服三錢,穀芽湯送下。

脈象

喜浮大,忌虛小。余參看腫症脈。

蘿卜牙皂散

治五臌神方。

蘿卜子(四兩,用巴豆十六粒同炒) 牙皂(一兩五錢,煨,去弦) 沉香(五錢) 枳殼(四兩,火酒煮,切片,炒) 大黃(一兩,酒,焙) 琥珀(一兩)
上共為末,每服一錢。隨病輕重加減,雞鳴時溫酒送下。薑湯下亦可,後服《金匱》腎氣丸,調理收功。

蕉扇千金滑石散

治水臌。

陳巴蕉扇(去筋,燒灰存性,五分) 千金子(去油,殼,一分五厘) 滑石(二分)
共為細末。以腐皮包,滾水送下,一服痊愈。

黃牛糞散

治臌脹。

用四五月時黃牛糞陰乾,微炒黃香,為末,每服一兩。煎半時,濾清服之,不過三服即愈。

葫蘆糯米酒散

治中滿臌脹。

陳葫蘆(一個,要三四年者佳) 糯米(一斗)
作酒待熟,用葫蘆瓢于炭上炙熱,入酒浸之,如此五六次。將瓢燒灰存性,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下。

豬肚大蒜湯

治臌脹。

雄豬肚子(一個) 大蒜(四兩) 檳榔(研末) 砂仁(研末,各三錢) 木香(二錢)
砂鍋內用河水煮熟,空心服豬肚,立效。

橘葉青鹽湯

治肝氣脹。

烏梅(三個) 鮮橘葉(三錢) 青鹽(三分) 川椒(二錢)
水煎,空心服。

蛤蟆砂仁散

治氣臌。

將大蛤蟆一只破開,用大砂仁填滿腹中,黃泥封固,炭上 紅,冷定去泥研末。陳皮湯調服,放屁即愈。

蘿卜砂仁散

治氣臌氣脹。

蘿卜子二兩搗研,以水濾汁。用砂仁一兩,浸一夜,炒乾。又浸又晒,凡七次,為末。
每米湯送下一錢。

田螺解脹敷臍方(俱見《種福堂》)

治一切臌脹,肚飽發虛。

大田螺(一個) 雄黃(一錢) 甘遂末(一錢) 麝香(一分)

先將藥末用田螺搗如泥,以麝置臍,放藥臍上,以物覆之,束好。待小便大通,去之。重者用此相兼,小便大通,病即解矣。

消渴

傷寒太陽症消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厥陰症消渴,宜大承氣湯之類。與雜病之消渴,名同而病異。宜分別之。

《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昔醫名為上消,以白虎東加人參治之。又云︰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昔醫謂為中消,以調胃承氣湯下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葉焦乾,小便如膏,或飲一升尿一升,飲一斗尿一斗,以腎氣丸主之。

趙氏曰︰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減八味丸,隨症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止矣。白虎、承氣,皆非所治也。或曰,人有服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蓋心肺位近,宜製小其服;肝腎位遠,宜製大其服。如上消中消,可以前丸緩而治之;若下消已極,大渴大燥,須加減大八味丸料一斤、納肉桂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凍飲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處方之製,存乎人之變通耳。

或問下消無水,用六味丸以滋少陰腎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穀,水穀之氣,不能熏蒸上潤乎肺,如釜底無薪,鍋蓋乾燥,故渴。至於肺亦無所稟,不能四布水精,並行五經,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入膀胱,正謂飲一升尿一升,飲一斗尿一斗,觀其尿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桂、附之辛熱,壯其少陰之火。灶底加薪,枯籠蒸溽,願苗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

張隱庵(諱志聰,本朝人,著《本草崇原》並《侶山堂類辨》)曰︰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涼藥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誠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輸而惟下泄,故而以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涼潤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熱治渴,人所不知也。

附案

辛亥歲,到義溪,有一婦人,產後一年,口渴不止。服藥不效,予用四君子湯,加麥冬、烏梅、生乾薑。蜜丸彈子大。令其噙化,三日知,十日痊愈。方中妙在白朮之苦燥,乾薑之辛熱,所以鼓胃氣而升其水液也。

玉泉散

治消渴

白甘葛 天花粉 麥冬 生地 五味子 甘草
各等分,水煎服。

還津丸

止渴生津。

酸梅 烏梅(各二十五枚,枚俱去核) 薄荷末(一兩) 冰片(一分五厘) 硼砂(一錢五分)
共研極細末,為丸,每含一丸。

消渴潤燥方

白蜜 人乳酥(各一斤)
上溶化一處,每日不拘時服。

繅絲湯

治消渴。
用繅絲湯飲之。

麻仁丸(方見《傷寒》)

腎氣丸(方見《金匱》)

六味丸(方見《時方》)

炙甘草湯(方見《傷寒》) 三方俱見虛勞

腰痛

《經》曰︰太陽所至為腰痛。太陽、膀胱也,主外感而言。如五積散及桂枝東加白朮附子之類,皆可治之。又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動,腎將憊矣。主內傷而言,水虛用六味丸,火衰用八味丸,如牛膝、杜仲、鹿茸、羊腎、人參、當歸、枸杞之類,無不可以隨宜加入。此恆法也,業醫者無不共曉。用而不效,則束手無策,而不知肝脾胃及督脈帶脈,皆有此病,須當細心分別。《經》云︰肝,足厥陰也,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宜當歸四逆湯治之。(方中細辛能遂肝性,木通能通絡脈,以久痛必入絡。)又曰︰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腰者,取 中。余遇此症,每以白朮為君者,取之太陰;有時用苡仁為君,取之陽明,人第曰二藥利濕,濕去而重著遂已。孰知白朮營運土氣於肌肉,外通皮膚,內通經絡,風寒濕三氣為痺,一藥可以兼治;苡仁為陽明正藥,明陽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故二藥分用合用,或加一二味引經,輒收奇效。又有瘀血作痛,以一味鹿角為末,酒調服甚效。或因挫跌,外傷腫痛,或敗血凝滯而不去,痛止而又作者,以桃仁承氣湯,加附子、穿山甲,甚效。至於督脈為病,尺寸中央俱浮(三部俱浮),直上直下(弦長之象),主腰強痛;帶脈為病,關部左右彈,主腰溶溶如坐水中,須用針灸之法。《李瀕湖奇經考》極有發明,宜熟讀之。

當歸四逆湯 桂枝湯(俱見《傷寒》)

六味丸 八味丸(俱見《時方》)

新定白朮湯

治腰痛而重,諸藥不效者。

白朮(生用,五錢至一兩) 杜仲(生用,五錢或一兩) 附子(二三錢)
水煎,空心服。脈沉而微,口中和,加肉桂一錢;脈沉而數,口中熱,去附子,加黃柏一錢。

新定薏仁湯

治腰痛筋攣,難以屈伸者。

薏仁(一兩) 附子(一二錢) 木瓜(一錢五分) 牛膝(二三錢)
水煎,空心服。如脈洪重按有力,口中熱,去附子,加白朮五錢。

鹿角散

以鹿角切片,酒拌焙黃勿焦。研末,空心老黃酒送下三四錢。以此藥入督脈,兼能拓散瘀血也。

備方

青娥丸

治腎虛感寒濕之氣。

胡桃(三十個,去殼膜) 故紙(六兩,酒炒) 杜仲(十六兩,薑汁炒) 蒜(四兩,炊為膏)
共研末,丸桐子

奇效方

胡桃肉 補骨脂 杜仲(各一錢)
水三盅,煎一盅服。(按︰骨脂宜減半)

甘薑苓朮湯(《金匱》)

按︰此湯去茯苓,以四味各等分,名腎著湯,治同。

摩腰膏(《種福堂》)

治老人虛人腰痛,婦人帶下清水不臭者、虛寒者宜之。

附子 川烏 南星(各二錢五分) 川椒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五分) 乾薑(二錢) 麝香(二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用生薑自然汁化開,如糜,蘸于掌上烘熱,摩腰中痛處,即以暖帛扎之,少頃,其熱如火,每日飲後用一丸。

自汗盜汗

自汗者,汗自出,屬陽虛,宜玉屏風散加牡蠣、浮小麥之類,以實表補陽;盜汗者,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屬陰虛,宜當歸六黃湯,以補陰清火。然陰陽有互根之理,有陽虛而治其陰者,陰虛而治其陽者,不可不知。又汗為心液,宜補其心,以人參養榮湯主之。液主於腎,宜補其腎,以左右歸飲、六八味丸主之。總之,汗以元氣為樞機,苟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陽飲,人參加至兩許,方可挽回;傷寒誤發其汗,上焦津液乾枯,必引腎水上泛外溢,如水湧出,名曰亡陽,必以真武湯救之。蓋以此湯君茯苓以鎮水,佐附子以回陽也。

汗出不治症

汗出而喘,汗出而脈絕,汗出而身痛,汗出發潤至巔,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見此類,皆不得妄藥。

脈息

宜陰脈,若漸緩者吉;忌陽脈,兼短澀促結代散革者,難治。

方藥

玉屏風散

白朮(二錢,炒) 黃耆(二錢,炙) 防風(五分)
水煎服。

按︰宜以黃 為君,可加至五七錢。

當歸六黃湯

治發熱盜汗如神。

當歸 熟地 生地 黃柏 黃連 黃芩(各一錢) 黃耆(二錢,炙)
水一盅半,煎六七分服。加浮小麥、牡蠣各一錢,更效。

六味回陽湯

治陰陽俱脫,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錢或一兩) 當歸(二三錢) 乾薑(一二錢,炮) 附子(二三四錢) 人參(二三錢至一兩)炙草(一二三錢)
水煎服。

按︰汗出亡陽者,以茯苓換當歸,再加烏梅二枚。

真武湯(方見《傷寒》)

外治法

用五倍子研末,口水為丸,貼臍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藥封之,不走氣,隔宿即止。又以龍骨、牡蠣 研為末,包稀布內擦汗,粉自出,以實毛竅。

備方

參附湯 朮附湯 附湯(俱見《時方》、俱見氣喘)

喻氏曰︰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 附湯;脾中之陽遏郁而自汗,則用朮附湯;腎中之陽淨游而自汗,則用參附湯。凡屬陽虛自汗,不能舍三方為治。又曰︰ 、附可以治風虛,朮、附可以治寒濕,參、附可以壯元神。三者亦交相為用。

按︰用方之妙,得其性味化合,如珠之走盤,不拘成法。

蓮棗麥豆湯

治盜汗方。

蓮子(七粒) 黑棗(七個) 浮麥(一合) 馬料豆(一合)
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劑。

黃 豆湯

黃 馬料豆

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五倍子膏

用五倍子去蛀末,炙乾研末,男用女唾,女用男唾,調濃糊,填臍中。外用舊膏藥貼之,勿令泄氣,兩次愈。

黑豆棗梅湯(俱見《種福堂》)

黑豆(三錢) 浮麥(一錢) 烏梅(三個)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