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脈証

脈經曰: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 熱結下焦則令人淋 不通淋之為病小便數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論淋証主熱

原病式曰淋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鬱不能滲泄故也。或曰小便澀而不通者為熱遺尿不禁者為冷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痺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經云目得血而能視臟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夫血隨氣運氣血宣行則其中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為用矣。又靈樞經曰:腎主二陰然水衰虛而怫熱客其部分二陰鬱結則痿痺而神無所用故溲便遺失而不能禁止然則熱証明矣。是故世傳方論雖曰冷淋複用榆皮黃芩瞿麥茯苓通草雞蘇鬱李仁梔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其說雖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氣運變化之機宜乎,認是而為非也,或謂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溫藥而愈者然則非冷歟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

蓋醇酒益智之性雖熱而茴香之性溫滑石之性寒所以能開發鬱結使氣液宣通熱散而愈也。
按此只是論熱因處治然寶鑒曰小便不利其治有三不可概論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者宜分利而已熱傳下焦津液則熱熱而不行者必滲泄則愈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故可順氣令施化而出矣。可見非止於熱因也,況有標本不同有論見後大抵三因謂大率有五者總病機言也,以氣為本者氣行而水自化也,亦氣血之謂然有得之於胎氣者丹溪雲鄭憲使子年十六生七個月後得淋病五七日必一作其發則大痛水道下如漆和粟者一盞方定脈之輕則澀重則弦視其形瘦而長色青如蒼意其必因其父服下部藥遺熱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遂以紫雪和黃柏末丸梧子大晒及干熱湯下百丸半日又上二百丸食物厭之又半日痛大作連腰腹水道乃行下漆和粟者碗許痛減十之八後張子中與陳皮一兩桔梗木通各半兩又下一合許而安父得燥熱尚能病子況母得之者乎,書此以証東垣紅絲瘤之事(云云見婦人門)。

論淋澀主寒

寶鑒曰痺論云胞痺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夫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今風寒濕邪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其証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額上入絡腦氣下灌於鼻竅則為清涕也。
按此則知淋 有寒熱之殊宜參脈理分治。

論淋分三因

陳無擇云:淋古謂之癃名稱不同也,癃者罷也,淋者滴也,古方皆云心腎氣鬱致小腸膀胱不利複有冷淋濕淋熱淋等屬外所因既言心腎氣鬱與夫驚思恐憂即內所因況飲啖冷熱房室勞役及乘急忍溺多致此病豈非不內外因也,大率有五曰冷曰熱曰膏曰血曰石五種不同皆以氣為本

嚴氏曰:五淋氣石血膏勞是也,氣淋為病小便澀,常有餘瀝;石淋莖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尿似膏出;勞淋勞倦即發,痛引氣衝;血淋遇熱即發,甚則溺血,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難也,大抵此証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後房勞,服食熱燥,七情鬱結所致,癃閉淋 為病,皆一類也。
按此云五淋,名各不同,故兩存之,然石淋世俗又名沙石淋,子和曰:世人多為服金石燥熱之劑得之,常見農家有此証,豈是服金石之人也,大抵是膀胱蓄熱而成此疾,如湯瓶久在火中煮,瓶底白鹼而不能去,沙石淋之証與此理同,其論最為得矣!內經云:少腹熱,溲出白液,亦甚似之也。

論小便不利氣病血病之異

發明曰:難經云脈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者甚熱之氣格者甚寒之氣是關無出之由故曰關格無入之理故曰格也,按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內經曰: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夫小便者是足太陽膀胱所主長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故金能生水金者肺也,肺中伏熱水不能出是絕小便之源也,人輔相天地膀胱之源自頭項下至於足故曰陽中之陰如渴而小便不通者不得降是也,故聖人立法皆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芯通草車前子瞿麥 竹之類皆為滲淡之藥能瀉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也,若熱在下焦是絕其流而溺不泄也,須用氣味俱濃陰中之陰藥治之長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堅脹裂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伊芳戚趙謙甫詣予求治視歸從夜至旦耿耿不寐究記素問有雲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閉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止是氣藥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膀胱腎之室久而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潔古云:熱在下焦填塞不便是治關格之法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黃柏知母桂為引用丸如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少時來報服藥須臾如刀刺前陰火燒之痛溺如瀑泉湧出臥具皆濕床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予驚喜曰大哉聖人之言,豈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其証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躁者是也,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
謹按,或問肝主小便淋溲今治法主腎何也,然大凡病便數者多腎經氣虛而然淋 者有標本之分氣熱鬱結則膀胱津溢主合同不利為本病小腹痛不得便下焦氣脈實而不利是客約不行為標病傷寒變極者遺溲直視是少陰腎先絕也,故此三經干於下部為病非獨肝也,或脾肺之氣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清氣不降皆能為癃 腎氣虛而濁氣不升虛熱干于厥陰之絡陰廷痿痺而神無所用乃旋溺煩數人老年來多有此患矣。腎虛極則水涸火熾真氣散而死也。或曰若久寡居之人病便數者豈腎氣虛之不為約乎,然是金為火鑠土為水濡腑臟兼體相資之道失濕熱甚而經脈縱緩亦成斯疾也,觀先哲用腎氣丸等以收精氣之虛脫為養氣滋腎伐火導水使機關利而脾土健實之意是焉若全指為虛寒處治者是則一概論也。

論小便不禁,或癃為下焦虛實不同

內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注曰:膀胱為津液之腑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則不得小便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溺也,靈樞經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 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王海藏曰:因有盧氏醫鏡見薑附石脂朱砂丹一藥味數分兩皆同惟丹砂一味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之不同耳其不同者審而詳之乃得此之治決不瘥耳泛舉之言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淋溲難經云小腸為赤腸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與小腸南方赤色顯於外也,經言下焦如瀆者正謂大小便也,大便為陰為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腎臟為病主大便不言大腸者明矣。子行父之道小便為氣所化乃下焦之高者也,謂肝主小便淋溲亦是子行父道為腑病諸氣化者皆腑諸有形血化者皆臟病所主此腑言膀胱病此二証俱在下焦則同藥有形無形及在臟在腑有殊俱是丹田衰憊不言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故也。細分之則膀胱壬水勝丙小腸者是不傳陰則陰不病何為有形病此為陰之體也,為腑之用也,天地陰陽反為體用以斯可見是明五臟者為六腑所用六腑者為五臟所用明矣。是有形皆為傳陰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約為遺溺此不傳陰也,是丹田胞絡受寒為壬所克大抵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皆在腑責其所來皆在臟也,用伏火朱砂者去其寒邪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補諸無形同在胞絡耳以其胞與腎相對有時相連故也。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
按此論遺溺為經虛之本病也,然亦有誤服涼劑太過而致者,如東垣曰:立夏前誤用白虎湯過多致遺溺者,宜溫藥升陽以解之是也,故用藥者當審誅罰無過之戒。
謹按丹溪先生曰,淋証多主於氣虛,亦有死血作淋者,小便不通實熱者當利之,因氣者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下。蓋氣承載其水也,痰多者用二陳湯先服後吐痰氣閉塞者二陳加木通香附探吐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用利藥而加劇先生曰此積痰病也,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然此可見癃淋,又不獨主於經病也。

淋 治法(小便不禁附)

治淋澀之劑

金匱腎氣丸 治腎虛小便淋澀及婦人子淋 (方見補虛門)

錢氏導赤散 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痛 (方見熱門)

局方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沙石,或如膏,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六錢) 赤芍 山梔子(各二錢) 當歸 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半兩入燈芯水煎

本事火府丹 治小便赤少及五淋澀痛

木通 黃芩(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木通湯下

濟生小蘇飲子 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

生地黃 小薊根 通草 滑石 山梔仁 蒲黃(炒) 淡竹葉 當歸 藕節 甘草
上等分為 咀每半兩水煎,空心服

琥珀散 治五淋澀痛小便膿血

琥珀 海金沙 沒藥 蒲黃(各研)
上各一兩和勻,每三錢,食前煎萱草根湯調下日二服
按以上諸方並血分藥也。

局方八正散 治小便熱淋澀痛

清心蓮子飲 治小便濁,或澀 (方並見熱門)

立效散 治下焦熱結小便黃赤淋 疼痛,或有血出

瞿麥穗(一兩) 甘草(三分) 山梔(炒去皮半兩)
上為末,每五錢入蔥白燈芯薑煎,食前時時服

濟生地膚子散 治諸病後體虛觸熱熱結下焦遂成淋病小便赤澀數起少出

豬苓 地膚子 知母 黃芩 海藻 通草 瞿麥 枳實(炒) 升麻 葵子
上 咀,每半兩水煎,入薑
按以上方又氣中之血藥也。

海金沙散 治小便淋瀝及下焦濕熱氣不施化,或五種淋疾癃閉不通

海金沙(研) 木通 瞿麥穗 滑石 通草(各半兩) 杏仁(去皮尖一兩)
上為末,每五錢水煎入燈芯二十根

寶鑒茯苓琥珀湯 治小便數而欠淋澀脈沉緩時時帶數

五苓散加琥珀(半兩) 滑石(七分) 甘草(三分)
上細末每五錢長流水煎服,食前。
按以上方並氣分藥也。

局方石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出沙石

芍藥 白朮 滑石 葵子 當歸 瞿麥(各三錢) 石韋 木通(各二錢) 甘草 王不留行
上為末,每二錢,空心小麥湯調下
按此血中之氣藥也,與以上並治熱之劑

三因生附散 治淋而脈沉數小便秘澀數起不通竅中痛

附子 滑石(各半兩) 瞿麥 木通 半夏(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二錢,入薑三片燈芯二十莖蜜半匙水煎,食前服
按此治竅之劑也。

治癃之劑

東垣滋腎丸 治下焦陰虛腳膝無力陰汗陰痿足熱不履地不渴而小便閉

黃柏(酒洗焙) 知母(酒洗焙各一兩) 肉桂(二錢)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煎百沸湯送下

白花散 治小便不通膀胱蘊熱

朴硝
上為末,每二錢煎茴香湯調下,食前服。
按以上並血分藥也。

清肺散 治渴而小便 ,或黃,或澀

五苓散加琥珀(半錢) 燈芯(一分) 木通(七分) 通草(一分) 車前子(炒一分) 瞿麥(半錢) 蓄(七分)
上為細末,每五錢水煎,食前服作湯亦可

紅秫散 治小便不通止喘

紅秫黍根(一兩) 蓄(一兩半) 燈草(一百根三寸長)
上 咀,每五錢長流水煎服。
按以上並氣分藥也。

黃芩清肺飲 治肺燥而小便不通

黃芩(一錢) 梔子(三個打破)
上 咀,長流水煎服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滋陰化氣湯 治因服熱藥過多小便不利諸藥不效,或臍下 痛難忍

黃連 黃柏(各炒) 甘草(炙等分)
上 咀,每五錢水煎,食前服如不通加知母
按此二方助陰藥也。

治胞痺之劑

千金方茯苓丸 治胞痺小便內痛

赤茯苓 防風 細辛 白朮 附子(炮) 澤瀉 官桂(各半兩) 天花粉 紫菀 牛膝(酒浸) 黃 芍藥 甘草(炙各三分) 生地黃 山茱萸 山藥 獨活 半夏(各一分)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十丸溫酒送下,食前服

巴戟丸 治胞痺臍腹痛小便不利

巴戟(去心一兩半) 桑螵蛸(麩炒黑) 遠志(去心) 山芋 生地黃 附子(炮) 續斷 肉蓯蓉(酒浸各一兩) 杜仲(炒) 石斛 鹿茸(酥炙) 龍骨 五味子 菟絲子(酒浸) 山茱萸 桂(各二分)
上十六味細末蜜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酒下

腎瀝湯 治胞痺小腹急小便不利

麥門冬 木通 桔梗 桑白皮 杜仲(炒) 犀角屑 五加皮(各一兩) 赤芍(五錢)
上 咀,每五錢水煎加羊腎一個竹瀝少許

宣明腎者湯 治胞痺証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不止者

赤茯苓 白朮(各四兩) 甘草(炙三兩) 乾薑(炮二兩)
上為末,每五錢水煎溫服日三
按此四方當分寒熱之異選使然腸痺亦有腹痛飧泄小便秘澀者宣明論有証治例詳見本論又可見小便不利非止胞痺為患也。

治淋瀝不禁之劑

局方二氣丹 治內虛裡寒膀胱積冷陽漸微小便不禁

硫黃(研) 肉桂(各一分) 乾薑(炮) 朱砂(為衣各二錢) 附子(一枚大者炮去皮臍為末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鹽湯下,食前服

薑附赤石脂朱砂丹 治小便數而不禁怔忪多忘魘夢不已

附子(生) 乾薑(各半兩) 赤石脂(一兩半水飛) 朱砂(一兩研)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綠豆大,每十五至二三十丸大便有病米飲下小便不禁茯苓湯下
按此二方助陽之劑也。

御藥院方秘元丹 治內虛裡寒自汗時出小便不禁

白龍骨(三兩) 訶子(十個) 砂仁(一兩) 靈砂(二兩)
上為末,煮糯米粥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鹽酒下
按此固陽之劑也。

濟生菟絲子丸 治小便多,或致失禁

菟絲子(二兩) 牡蠣( ) 附子(炮) 五味子 鹿茸(酒炙各一兩) 蓯蓉(酒浸二兩) 雞 (炙乾) 桑螵蛸(酒炙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鹽湯溫酒任下

三因家韭子丸 治下元虛冷小便不禁,或成白濁

家韭子(六兩炒) 鹿茸(四兩酥炙) 蓯蓉(酒浸) 牛膝 熟地黃 當歸(各二兩) 巴戟(去心) 菟絲子(酒浸各一兩半) 杜仲 石斛 桂心 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百丸,空心湯酒任下
按此一方助陽滋陰之劑也。

茯苓丸 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不禁

赤茯苓 白茯苓(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挪洗澄去新沫控干別取熟地黃汁與好酒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丸如彈子大,空心鹽酒嚼下一丸。
按此滋陰固真之劑也。

雜方

澹寮桑螵蛸散 治小便頻數,或如稠米泔色

桑螵蛸(鹽水炙) 遠志 菖蒲(鹽炙) 龍骨 人參 茯神 當歸 鱉甲(醋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二錢臨臥人參湯調服。

五子丸 治小便頻數時有白濁

菟絲子(酒蒸) 家韭子(炒) 益智仁 茴香(炒) 蛇床子(去皮炒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七十丸米飲鹽湯任下治小便不通諸藥無效,或轉胞至死此法用之便自出用豬尿胞一個底頭出個小竅兒著翎筒透過放在竅內根底細線系定翎筒口子細杖子堵定上用黃蠟封尿胞口頭吹滿氣七分系定了再用手捻定翎筒根頭放了黃蠟堵塞其翎筒放在小便頭放開翎筒根頭手其氣透裡自然小便即出大有神效。

灸小便淋澀法 炒鹽不以多少熱填滿病患臍中是神關穴也,卻用箸頭大艾炷灸七壯良驗,或灸三陰交穴
一法小水 澀以豬膽連汁籠住小便少時汁入自出婦人用藥末貯袋子安入陰戶中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