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諸經敘暑熱脈証

內經曰:夏至日後病熱為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因於暑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難經曰:傷暑得之為正邪火自病也,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傷寒論曰太陽中熱者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謹按許學士云:傷暑其脈弦細芤遲何也,內經曰:寒傷形熱傷氣蓋傷氣而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弱所謂弦細芤遲皆虛脈也,仲景以弦為陰而朱肱亦曰中暑脈細弱則皆虛脈也,可知矣。

論中暑中熱受病不同

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陰証中熱者陽証

東垣曰: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于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 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火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多以大順散熱藥主之是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 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
按此論中暑即仲景所謂 是也,此只作暑熱分之可見有陰陽二証受病不同然夏月受病有陰 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以大順散主之者為中暑蓋當暑月名之猶冬月發熱為傷寒也,但中熱治例 雖云用蒼朮白虎湯而又處清暑益氣之法況大順散一方是仲景太陽例藥然東垣施用諒不如此 必有若蓋氣湯証例發揮●●者惜乎,無傳故使後人不能無疑也,詳後所論矧中暑証亦有于勞役動而得之中熱証亦有于避暑靜而得之大抵因人元氣虛實不同故所受亦異為治豈得而無變法哉。

論暑傷五臟為証不同

陳無擇曰暑熱喜歸心心中之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痺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入腎則消渴凡中 死治之切不得用冷唯宜溫養得冷則死道途中無湯即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概可見矣。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
謹按暑 之証變異不等亦豈止歸五臟也,冷熱當憑脈証用之蓋人之形氣有虛實所感有輕重輕則後時而發至秋成瘧痢是也,重則即時發者如以上之証至有輕變重重變輕亦自感有淺深傳有兼並爾況人之形志苦樂不一豈得無變異乎,大抵四時之証皆然。

論暑熱傷氣為痿厥諸証

東垣曰: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複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也,或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利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或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者,主於火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厥者四肢如在火中為熱厥四肢寒冷者為寒厥,寒厥則腹中有寒,熱厥則腹中有熱,為脾主四肢故也。
按此論暑熱証候即同冬月傷寒傳變為証之不一也,彼為寒邪傷形此則暑熱傷氣若真氣元氣虛甚受病忽有於一時不救者與傷寒陰毒頃刻害人實同故東垣啟是病例大開後人之盲 矣。學人當審究其機宜與痿門兼者。

論暑為瘧痢

詳見瘧門滯下門。

論暑為吐瀉霍亂

詳見本門。

論中暑宜補真氣

東垣曰:夫脾胃虛弱遇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 正腳欹眼黑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 泄也,汗泄甚則止津液七神無所依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庚金受囚木無可 製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乃製是也,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大腸益五臟 之元氣壬膀胱之寒已絕于己癸腎水已絕于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聖人立 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真氣非補熱火也,今人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 者元氣也。
謹按王太仆曰蒼天布氣尚不越于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乎,天道然為醫者不審陰陽消長升降 浮沉之理將何所據焉故丹溪先生有夏月伏陰在內論深明東垣未悉之旨因附於左宜參考焉

丹溪曰:天地以一元之氣化生萬物根於中者曰神機根於外者曰氣立萬物天地同此一氣人靈 于物形肖天地參而為三者以其得氣之正而通之故天地之氣升人之氣亦升天地之氣浮人之氣亦浮降 亦降沉亦沉人與天地同一 也,子月一陽生寅月三陽生此氣之升也,已月六陽生陽盡出地之上 矣。此氣之浮也,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之陽虛矣。經曰:夏月經滿氣溢入孫絡 受血皮膚充實長夏經絡皆盛內●嗌肌中,又曰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者裡必虛世言夏 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其誤甚矣。或曰以手捫腹明知其冷而何前人治暑病有用 玉龍丹大順散桂苓丸單煮良薑與縮脾飲用草果等皆行溫熱之劑何吾子不思之甚也,子曰經言春 夏養陽王太仆謂春食涼夏食寒所以養陽也,其意可見矣。若夫涼台水館大扇風車陰木寒泉水果冰 雪寒涼之傷自內及外不用溫熱病何由安詳玩其意實非為內伏陰冷而用之也,前哲又謂升降浮沉 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若謂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或曰已月純陽於理,或 通五月一陰六月二陰陰氣既動豈無陰冷曰此陰之初動於地下也,四陽浮於地上燔灼焚炎流金爍 石何冷之有孫真人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虛而何。

論暑火証治大法

賈元良曰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脈虛外証頭疼口乾面垢 自汗倦怠少氣,或背寒惡熱氣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痢下血發黃生斑皆是其証 甚者火熱製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一曰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名暑風証者皆是相火甚而行令也,先以溫水化蘇合香丸次進黃連香薷飲加羌活只用雙解加香薷尤良大抵治暑之法清心利 小便甚好若自汗甚者不可利小便宜白虎湯清解之次分表裡治之如在表頭疼惡寒雙解散加香薷 及二香散十味香薷散之類解之如在半表半裡泄瀉煩渴飲水吐逆五苓散 治之熱甚煩渴者益元散 清之若表解裡熱甚宜半夏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丸等,或人平生素弱及老人冒暑脈微下痢渴 而喜溫,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東加熟附半個冷凍飲料次以來複丹五苓散 治之凡夏月暑証不可 服諸熱燥劑致斑毒發黃小水不通悶亂而死矣。
按此言治暑之法可謂詳備然雲暑風相火為病而先用蘇合香丸至用雙解皆當審諦脈証施治 不可少有差失詳蘇合香但可用於陰寒所遏,或內傷生冷太過及氣中,或中惡者此等又不可謂之暑風相 火之証矣。蓋暑証有陰陽二者不同治法寒熱霄壤之隔學人慎之。

暑証治法

清暑之劑

局方香薷飲 治一切暑熱腹痛霍亂吐利煩心等証

香薷(一斤) 濃朴(製) 白扁豆(各半斤)
上 咀,每服三四錢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世俗用於暑月中煎飲然氣虛者不可過多蓋濃朴乃泄氣下氣藥也,雖活人書用後方亦只是治暑火清心而已故例不可不分

黃連香薷飲

香薷(一斤) 濃朴(製半斤) 黃連(四兩)
上 咀,每二三錢水煎
按此手太陰少陰藥也。

益氣之劑

局方人參白虎湯 治暑熱發渴脈虛

人參(一錢半) 知母(二錢) 石膏(半兩) 甘草(一錢)
上 咀,入粳米一合水煎
按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出太陽例

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兩) 半夏(二錢半) 甘草 人參(各二錢) 麥門冬(半兩) 竹葉
上 咀,入生薑煎
按此足陽明手足太陰經藥也。

東垣人參益氣湯 治暑熱傷氣四肢困倦嗜臥兩手指麻木

黃耆 (八錢) 甘草(七錢內炙二錢) 人參(半兩) 升麻(二錢) 白芍(三錢) 五味子(百四十個) 柴胡(二錢半)
上 咀,分作四服
按此手足太陰足陽明少陽經藥也。

清暑益氣之劑

宣明益元散 方見泄瀉門
按此足太陽足三陰經藥也。

選方十味香薷散 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 白朮 茯苓 黃耆 木瓜 濃朴 扁豆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水煎,每服一兩。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也。

東垣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支節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 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黃耆 升麻 蒼朮(各一錢) 人參 白朮 神曲 陳皮(各半錢) 甘草(炙) 黃柏 麥門冬 當歸(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個) 澤瀉(半錢) 青皮(二分)
上 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少陰足陽明經藥也,仲景太陽中 証例禁汗下溫針無治法宜是湯主之所謂發千古之秘也。

溫散之劑

五苓散 治暑濕為病發熱頭疼煩躁而渴 方見泄瀉門

桂苓丸 治冒暑煩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小便赤少

肉桂(去皮) 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丸每細嚼一丸白湯下。
按以上足太陽例藥也。

縮脾飲 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砂仁 草果 烏梅肉 甘草(炙各四兩) 扁豆(炒) 干葛(各二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按此手足太陰少陰足陽明經藥也。

消暑十全飲

香薷 扁豆 濃朴 甘草 紫蘇 白朮 茯苓 藿香 木瓜 檀香
上 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之劑氣藥也,然以上二方今世俗多用姑存之以備取擇

消毒丸 治傷暑發熱頭疼

半夏 甘草 茯苓(各半斤)
上為末,生薑汁作薄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水下

易簡方 以好醋煮半夏薑汁作糊丸
按此足三陽少陰手太陰經藥也。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釐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 乾薑 杏仁(去皮尖) 桂(去皮)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薑卻下杏仁炒過篩去沙淨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按此太陽例藥

冷香飲子 治傷暑 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方見霍亂門

來複丹 治伏暑泄瀉身熱脈弱

硝石(一兩同硫黃火上微炒用柳條攪結砂子不可大) 太陰玄精石(研) 舶上硫黃(各一兩) 五靈脂(去砂石) 青皮 陳皮(各二兩)
上為末,和勻,好醋糊為丸菀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
按此出厥陰例藥也,通利三焦分理陰陽溫胃開結,治揮霍變亂,神志昏憒,元氣下陷者甚捷,然病因暑火濕熱者勿用。

治濕熱之劑

子和桂苓甘露飲 治伏暑發渴脈虛

桂 人參 藿香 茯苓 白朮 甘草 葛根 澤瀉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二兩) 木香(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宣明桂苓甘露飲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石膏 寒水石(二兩) 滑石(四兩) 白朮 桂 豬苓(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溫湯調下

局方辰砂五苓散 治伏暑煩渴頭疼身重泄瀉

本方加辰砂
上為末,每二三錢,或水,或湯調下
按此三方並太陽經藥然有溫散淡滲解表不同也。

治火之劑

黃連解毒湯 治暑熱証脈洪實而渴

大金花丸 治一切火熱暑証

神芎丸 治一切濕熱內甚火暑之實者 方並見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