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風

〔《素》〕︰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由?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論》治見寒熱門”,陀骨切,忽忘也。栗,懼也)。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治熱中見黃膽門。治寒中見目淚門)。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 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治見痺門)。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癘者,其榮衛熱 腫,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治見中風門)。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治見頭痛)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治見眼目)。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治見肝門)。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王注︰以勞風為內風。治見門)。新沐中風,則為首風(治見頭痛)。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治見下痢)。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甲乙經》作“故”字)有風氣也。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 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字,普邊切,白貌也。仲景云︰肺中風者口燥而唾,身暈而重,冒而腫脹)。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舌,其色赤(“嚇”字衍文也。仲景云︰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則嘔吐)。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仲景云︰肝中風者,頭目 及脅痛常嘔,令人嗜甘)。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仲景云︰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 而短氣)。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 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奇病論云︰有 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處,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對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不能食善驚而心氣痿者死。張子和治桑惠民病風,面黑畏風,不敢出,爬搔不已,眉毛脫落作癩,醫三年不痊,求治於戴人。戴人曰︰非癩也,乃出《素問‧風論》云︰腎風之狀,多汗惡風,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面然浮腫。今公之病乃腎風也。宜先刺其面大出血,其血當如墨色,三刺血變色矣。

於是下針自額上下排針直至頤頷皆出血,果如墨色,遍腫處皆針之,惟不針目 外兩傍,蓋此少陽經少血多氣,隔日又針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變赤。初針時癢,再刺則額角痛,三刺其痛不可任,蓋邪退而然也。後二十日餘又輕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冰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紅白,但不服除下熱之藥,病又作。戴人在東方,無能治者)。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 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上五臟風症,多汗惡風,其治法用仲景桂枝湯之類,孫真人皆灸本臟背,兼用續命湯治之。

〔《靈》〕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答曰︰ 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五變論)
〔《素》〕暴厥而聾,偏閉塞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通評虛實論此條非風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全文見虛煩)。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全文見診法)
〔《脈》〕脈浮而大者曰風。病風以日夕死。(全文見診生死)

中風

中風,世俗之稱也。其症卒然仆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經稱為擊仆,世又稱為卒中,乃國中風時如此也。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經稱為偏枯。世又稱為左癱右瘓,及 腿風,乃中倒後之証,邪之淺者如此也;其舌強不言,唇吻不收者,經稱為痱病,世又稱為風懿風氣,亦中倒後之症,邪之深者如此也。東垣以邪淺為中脈,中腑而易治;邪深為中臟而難治者,得之矣。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內經》連名稱為擊仆偏枯也。後世迷失經意,以偏枯痱病之旨,一以中風名之,遂指偏枯為枯細之枯,而非左癱右瘓之症,習俗之弊,至於如此也。殊不知仲景云︰骨傷則痿,名曰枯。蓋痿緩不收,是筋骨肌肉無氣以生,脈道不利,手足不稟水穀之氣,故曰枯,非細之謂也。或積日累月,漸成細者間有之,非可便指枯為細也。

〔《素》〕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通評虛實論)。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全文見診病傳變。《靈樞》云︰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靈》〕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九宮八風篇)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全文見諸風)上經四節論偏枯,前二節屬內傷,後二節屬外感,蓋此症內傷外感相兼而成也。至於河間、東垣、丹溪則專主內傷,仲景、陳無擇、孫思邈則專主外感。今詳偏枯邪淺者,宜瀉外感為主,補內傷佐之;痱病邪深者,宜補內傷為主,瀉外感佐之也。

〔垣〕中風為百病之長,乃氣血閉而不行,此最重疾。凡治風之藥,皆辛溫上通天氣,以發生為體,是元氣始出地之根蒂也。

〔河〕風病多因熱盛,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而有癱瘓諸症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製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為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肥則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故多卒中也。其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有勞嗽之疾也。然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

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經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逾五旬,氣衰者多有此疾,壯歲之際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形盛氣衰如此。治法宜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東垣論中風從內出,其治法則如外入之証,亦以發表攻裡行中道三法也)
〔仲〕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痺。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無擇諸方論中,所謂左癱右瘓者,蓋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也。

風懿者,以心悶閉不能言,俱噫噫作聲。蓋肺氣入心則能言,邪中心肺,涎潮塞故使然也。

四肢緩縱為風痱者,以風涎散注於關節,氣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舌強不能言者,以風入心脾經,心之別脈系於舌本,脾之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今風涎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攣者,以中風冷,邪氣入肝臟,使諸經攣急,屈而不伸也。風柔者,以風熱入於肝臟,使諸經張緩而不收也。故經曰︰寒則攣急,熱則弛張。風顫者,以風入於肝臟經絡,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風喑者,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噤不能言也。與前所謂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為瘥耳。 腿風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臨事不前,亦偏中於心肺經所致也。(以上皆言風從外入)

卒中之初

國中倒時隨即醒者,宜治。若不醒者,宜掐人中至醒。若痰涎壅盛者,宜吐之。口噤者,亦宜吐之。若口開手撒遺尿者,為陽暴絕,速宜大料參 補接之。若眼戴上者,宜灸之。

〔《本》〕︰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宜救急稀涎散。

豬牙皂角(四梃,肥實不蛀者,去黑皮) 晉礬(光明者,一兩)
上為細末,研勻。輕者五分,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出一二升,便得醒。醒後緩緩調治,不可便大投藥餌,恐過傷人。

治中風同前症 勝金丸

生薄荷(半兩) 豬牙皂角(二兩,槌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成膏) 瓜蒂(末,一兩)藜蘆(二兩) 朱砂(半兩,研)上將朱砂末二分,與二味末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朱砂為衣。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得吐即醒,不醒者不可治。《必用方》論中風無吐法,引金虎碧霞為戒,且如卒暴涎生,聲如引鋸,牙關緊急,氣閉不行,湯藥不能入,命在須臾者,執以無吐法,可乎?但不當用銀粉藥,恐損脾壞人四肢爾。

予用此二方,每每有驗。(羅謙甫方,有粉霜鉛粉,無藜蘆,治法同)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一服即瘥。

江子(二粒,去皮膜) 白礬(如拇指大,一塊,為末)上將二味,在於新瓦上,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丸,如雞豆大。每服一丸。用綿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愈。

中倒後口噤,牙關緊急,治法另見後口噤門。(亦用吐法)
〔《玄》〕風病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鼻聲如鼾者,五臟氣絕也。蓋口開者心絕,手撒者脾絕,眼合者肝絕,遺尿者腎絕,聲如鼾者肺絕也。若見一,猶可用工。若面赤時黑,主陽上散,腎水反克心火,兼遺尿、口開、氣喘者,斷不救也。

五臟氣絕,速宜大料參、 煎濃湯灌之,及臍下大艾灸之,亦可轉死回生也。

〔羅〕治中風,眼上戴不能視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立愈。

中分淺深

〔《靈》〕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故其邪氣淺者,脈偏痛。(刺節真邪篇)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複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無氣榮運。

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巨針取之”《千金》作“溫臥取汗”)上《內經》論中風之淺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於裡,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

〔仲〕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氣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遂吐涎。

〔潔〕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養血是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可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仲景云︰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氣,亡陰則損形。故經言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所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顏顯五色,有表証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其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臟也。其病多難治。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証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裡証已定,別無變端,後以大藥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証。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

〔垣〕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証,則從小續命東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如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外無六經之形証,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治之。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之類鎮墜。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花、甘遂瀉大便,損其陰血,則真氣愈虛。(潔古言中臟者大小秘澀,東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隔,二說當以東垣為主,蓋大小秘結不中臟者亦有之,中臟者亦有大小便不秘結者也)

中淺半身偏痛舌能言

《難經》︰所謂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是也。

〔仲〕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陳無擇兼半身不遂,失音不言)黃耆(二錢) 獨活(四錢) 細辛(二錢) 麻黃(五錢) 黃芩(三錢)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作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錢;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錢;悸加牡蠣三錢;渴加栝蔞根三錢;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潔〕疏風湯 治半身不遂,或肢體麻痺,筋骨疼痛。

麻黃(去節,三兩) 益智仁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炒) 甘草(炙) 升麻(各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小碗,煎至六分,去渣熱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葫蘆。冬月不可服。

〔海〕拯濟換骨丹 (自汗者不宜服)槐皮芎朮芷,仙人防首蔓。

十味各停勻,苦味香減半。龍麝加少許,朱砂作衣纏。麻黃膏煎丸,大小如指彈。

上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不仁,言語謇澀,或痛入骨髓,或痺在皮膚,或中急風涎潮不言,精神昏塞,行步艱難,筋脈拘急,左癱右瘓,一切風疾,並皆治之。

槐莢子(生) 人參 桑白皮 蒼朮 川芎 何首烏 蔓荊子 威靈仙 防風(各二兩) 五味子 木香 苦參(各一兩) 香白芷(二兩) 麝香(二錢,另研) 龍腦(二錢) 辰砂(五錢,另研)上十四味為細末。入麝香令勻,又用麻黃十斤,去根節,用大河水三石三斗,熬至六斗,去滓再熬,至二斗半,入銀石器內熬成膏。入前藥末和勻,杵三五千下,每一兩作十丸,朱砂為衣。每服一丸,先搗碎,酒一盞浸,自晨至晚,食後臨臥攪勻服之。神清無睡,是藥之驗,更隔五日服之。如無汗宜服,若體自汗,服之是重亡津液也。若風盛人,於密室溫臥取汗。

〔羅〕續命丹 治男子婦人卒中諸風,口眼喎斜,言語謇澀,牙關緊急,半身不遂,手足搐搦,頑痺疼痛,涎潮悶亂。婦人血風,喘嗽吐逆,坐臥不寧。

川芎 羌活 南星(薑製) 川烏 白蘚皮 海桐皮 肉桂 當歸 防風 熟地 干葛(各一兩) 地榆 虎骨 朱砂 鉛白霜 烏蛇(生) 牛黃 雄黃(各三錢) 輕粉(二錢) 麻黃(去節,四兩)以好酒三升煮一升,不用麻黃用酒)
上為末,以麻黃酒汁入蜜半斤熬成膏,和藥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下,或蔥湯化下,不拘時候。中書左丞張仲謙,患半身不遂麻木,太醫劉子益與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

〔《本》〕服桑枝法 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圖經》云︰桑枝溫平,不涼不熱,可以常服,療體中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身輕,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乾。《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朴子》。政和間何子常病兩臂痛,服諸藥不效,依此作數劑,臂痛即愈。

〔《外》〕療偏風,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兩生用, 咀。納於無灰酒中,經一七日,隔日飲之,服一小合瘥。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

經所謂痱之為病,身無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者是也。

〔丹〕︰今世所謂風病,多與痿証滾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諸痿也。古聖論風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異,不得不辨。按風論,風者百病之長,至其變化,乃為它病。又曰善行數變,曰因於露風,曰先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傷,曰中。歷陳五臟與胃之傷,皆多汗而惡風,其發明風邪,系外感之病,有臟腑內外寒熱虛實之不同,若是之明且盡也。別無癱緩痿弱,卒中不省,僵仆 斜,攣縮眩運,語澀不言之文也。

或曰︰吾子謂《內經‧風論》主於外感,《局方》用麻黃桂附輩,將以解風寒也;用腦、麝、威靈仙、黑牽牛輩,將以行凝滯也,子之言過矣。曰︰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病多實少虛,發表行滯,有何不可。治風之外,何為又歷述神魂恍惚,起便須人,手足不隨,神志昏憒,癱緩 曳,手足筋攣,眩運倒仆,半身不遂,膝腳緩弱,四肢無力,顫掉拘攣,不語,語澀等諸痿症兼治之。考諸痿論︰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 。心氣熱生脈痿,故脛縱不任地。肝氣熱生筋痿,故宗筋弛縱。脾氣熱生肉痿,故痺而不仁。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又曰︰諸痿皆生於上。謂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曰昏惑,曰瘈瘲,曰瞀昧,曰暴病,曰郁冒,曰蒙昧暴喑,曰瞀瘈瘲,皆屬於火。又曰四肢不舉,曰舌本強,曰足痿不收,曰痰涎有聲,皆屬於上。又《禮記》注曰︰魚肉天產也,以養陽作陽德。

以為倦怠悉是濕熱內傷之病,當作諸痿治之。何《局方》治風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症,大抵只宜補養。若以外感風寒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風病外感之邪,有寒熱虛實,而挾寒者多。痿病內熱之傷,皆是虛証,無寒可散,無實可瀉。《局方》本為外感立方,而以內傷熱証,滾同一治,其為害也。似非細故。

上丹溪諸論,蓋因《局方》治中風,孟浪用發表行濕之藥,戕賊血氣,誅伐根本,不知補養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所述中風,手足不隨,起便須人,神魂恍惚,不語,語澀等証,即《內經》熱病相同。至於異處,不得不察。《針經‧刺節真邪》云︰真氣去,邪獨留,發為偏枯。《痿論》云︰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隨者在偏枯,手足為邪氣阻塞脈道而然。在痿病,則陽明虛,宗筋縱,帶脈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變志亂之症,痿病則無之也。痱病又名風痱,而內傷外感兼備,痿病獨得於內傷也。痱病發於擊仆之暴,痿病發於怠惰之漸也。凡此皆明痱與痿,明是兩疾也。

大率治風,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或作屬虛挾火與濕,半身不遂者,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在右屬痰。左以四物湯等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上以二陳、四君子湯等加竹瀝、薑汁;氣虛有痰者,濃煎獨參東加竹瀝、薑汁;聲如鼾者屬氣虛,以人參一兩煎湯一盞,入竹瀝、薑汁;遺尿者亦屬氣虛,以參、耆、竹瀝、薑汁與之;少食者亦為氣虛,宜參、耆、竹瀝;血虛有痰,宜四物湯,俱用薑汁炒,恐泥痰再加竹瀝入內服;治痰若氣虛少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加荊瀝,此二味開經絡,行氣血,入四物湯中必少用薑汁;肥人多濕,用附子、烏頭行經;肥人中風口,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用貝母、栝蔞、南星、半夏、陳皮、黃芩、白朮、黃連、羌活、黃柏、防風、荊芥、威靈仙、薄荷、桂心、甘草、天花粉;多食濕面,加附子、竹瀝、羌汁,酒一匙行經;瘦人脈虛火實,四物湯加牛膝、竹瀝一匙,行經,黃芩、黃柏,有痰加痰藥;痰壅盛者,口眼喎斜者,不能言者,皆當用吐法。輕者用瓜蒂、蝦汁、皂角,急者用藜蘆五分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內吐痰出。如口不噤者,灌入口內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有痰者先吐,後用藥。

〔羅〕風中腑兼中臟治驗 順德府張安撫耘夫,年六十一歲。於己未閏十一月初患風証,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洒冰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耳聞木音則驚怖,小便頻多,大便結燥。欲用大黃之類下之,則平日飲食減少,不敢用。

不然則又滿悶,晝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於此。約有三月餘,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庚申三月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乾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思《內經》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發上行,則為疾矣。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

邪風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前証互相出見,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服。論時月則宜升陽,神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裡,養衛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減沖和湯主之。

柴胡 黃 (各五錢) 升麻 當歸 甘草(炙,各三錢) 半夏 黃柏(酒洗) 黃芩 陳皮人參 芍藥(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自汗加黃 五分、五味子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朱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十日後,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餘,今困睡不已,莫非它病生否?予曰︰不然,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安撫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當歸連翹湯洗之。

黃連 黃柏(各五分) 連翹(四分) 當歸 甘草(各三分)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時時熱洗。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躁熱胸膈痞。原小便多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臭,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玄參升麻湯治之。

升麻 黃連(各五分) 黃芩(炒,四分) 連翹 桔梗(各三分) 鼠粘子 玄參 甘草 僵蠶(各三分) 防風(一分)
上 咀。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症良愈。

止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以牢牙散。

牢牙散 治牙齒無力,不能嚼物。

羊脛骨灰 升麻(各二錢) 生地 黃連 石膏(各一錢) 白茯苓 人參(各五分) 梧桐淚(三分)
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

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

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余思《針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複。又云︰陷下者,灸之,為陰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症皆宜灸刺。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灸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白芍藥(五分) 人參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三分) 陳皮(二分半) 甘草(生) 甘草(炙) 黃芩 黃柏(各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食後汗多,加黃 五分,後以潤腸丸。

潤腸丸 治胸膈痞滿,大便澀滯。

麻子仁(另研) 大黃(酒煨各一兩半) 歸尾 枳實 白芍藥 桃仁泥 升麻(半兩) 人參甘草(生) 陂皮(各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上除桃仁麻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服。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胃氣。秋以胃氣為本,以益氣調榮湯主之,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能傷也。

人參(三分,為臣,益氣和中) 陳皮(二分,為佐,順氣和中) 熟地(二分,為佐,養血潤燥瀉陰火) 白芍藥(四分,為佐,補脾微收肝木之邪) 白朮(三分,為佐,養胃和中濃腸胃) 升麻(二分為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 當歸(二分,為佐,和血潤燥)黃耆(五分,為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 半夏(三分,療風痰,強胃進食) 甘草(二分,炙,為佐,調和胃氣,溫中益氣) 柴胡(二分,為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 麥門冬(三分,為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至秋分節不用)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正氣得複而安矣。

〔《素》〕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脈解篇。王注云︰痱,廢也。腎氣內奪,則舌喑足廢)
〔河〕地黃飲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 山茱萸 肉蓯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 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遠志(去心) 官桂 麥冬(去心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盞半,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肘》〕治中風四肢逆冷,吐清水,婉轉啼呼者。取桂二兩, 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渣,適寒溫盡服。

〔《千》〕地黃煎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熱不下食,冷補方。

生地汁(二升) 枸杞根汁(二升) 生薑汁 酥(各三升) 荊瀝 竹瀝(各五升) 天門冬 人參(各八兩) 茯苓(六兩) 大黃 梔子(各四兩)上十一味搗,後五味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納藥末攪勻。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荊瀝湯 治患風人多熱,宜服。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五合)上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進此,平複乃止。(煮散見後解表雜方條)
〔《衍》〕唐王太後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醫人許胤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煎黃 防風湯數斛,置床下,氣如煙霧熏之。其夕便得語,藥力熏蒸,其效如此。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王太後病風不言而脈沉,其急非大補不可也,若以有形之藥湯,緩不及事。今以黃 防風煎湯,氣如煙霧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之法,不可為也。

〔《食》〕主風中心氣風熱,手足不遂,及風痺不任,筋脈五緩,恍惚煩躁。熊肉二斤,切,如常法,調和作腌臘,空肚服之。

〔《肘》〕中緩風,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為三服,日二服亦可。酒漬飲之。治卒風中不得語。煮豆煎汁如飴含之。亦可濃煮飲之佳。

〔《聖》〕治卒風中不語,舌根強硬。陳醬五合,三年者妙,人乳汁五合,二件相和研,以生布絞取汁,不計時候,少少與服,久當愈。

〔《肘》〕治中風卒不得語。以苦酒煮白芥子,附頸一周,以綿裹之,一日夕而瘥。

凡治中風,莫如續命之類,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中風皆因脈道不利,血氣閉塞也。灸則喚醒脈道而血氣得通,故收全功。

〔《本》〕凡中風,續命、排風、風引、竹瀝諸湯,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更加以灸,無不愈者。然此疾積聚之久,非一日所能攻。皆大劑久而取效。《唐書》載王太後風喑不語,醫者蒸黃 防風湯數斛以熏之,得瘥,蓋此類也。今人服三五盞求效,則責醫也亦速矣。

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

〔仲〕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攣不能轉側。

麻黃(六兩) 桂枝(二兩) 當歸 人參(各一兩) 石膏(四兩) 乾薑 甘草 芎 (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肺風,但服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潔〕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証治之。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甘草(炙) 川芎 杏仁(麥炒,去皮尖) 防己 官桂防風(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上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後入二味令勻,每服五錢,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如無汗惡寒者,加麻黃、防風、杏仁,上依本方加一倍,宜針太陽經至陰出血。如有汗惡風者,加桂枝、芍藥、杏仁,上依本方加一倍,宜針風府。以上二証,太陽中風也。如身熱無汗不惡寒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如身熱有汗不惡寒者,加葛根、桂枝、黃芩,上依本方加一倍,宜針陷谷,刺厲兌。針陷谷者,去陽明之賊也。刺厲兌者,瀉陽明之實也。以上二証,陽明中風也。如無汗身涼者,加附子、乾薑、甘草,宜針隱白,去太陰之賊也。此一証,太陰中風也。如有汗無熱,加桂枝、附子、甘草,若依本方加一倍,宜針太溪。此一証,少陰中風也。

如無此四証,六經混淆,系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湯。

小續命湯(八兩) 羌活(四兩) 連翹(六兩)上古之續命,混淆無經,今立分經治療,又各分經針刺,無不愈也。治法,宜刺厥陰之井大敦以通其經,灸少陽之經絕骨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治法之大體也。

附雲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如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半兩;如骨節間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間冷痛者,倍用桂枝、附子;如躁悶小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服;如臟寒下痢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白朮一兩,(熱痢不可用附子);如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兩;如身疼痛,加秦艽一兩;如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兩;如失音,加杏仁一兩;如或歌笑語無所不及者,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朮各二兩,無附子、防風、生薑,有當歸一兩;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朮;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七錢;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

內有便溺之阻隔,複以三化湯導之。

濃朴(薑製)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服之以微利則已。如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從愈風湯以行中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東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此為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羌活愈風湯 療肝腎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昏憒,及治風濕內弱者,是風熱體重也。或瘦而一枝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而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故心亂則百病生,靜則萬病息,是以此藥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保命集》云︰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中道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服之。如覺風動,服此不致倒仆)羌活 甘草(炙) 防風(去蘆)黃耆(去蘆) 蔓荊子 川芎 細辛(去苗) 枳殼(炒)人參(去蘆) 地骨皮 麻黃(去根) 知母(去皮) 甘菊 薄荷 枸杞 當歸(去蘆) 獨活白芷 杜仲(炒,去絲) 秦艽(去蘆) 芍藥(去皮) 黃芩 白茯苓(各三兩) 石膏(三兩) 生地蒼朮(各四兩) 肉桂(一兩)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渣服,俱要食遠服。空心咽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咽下四白丹,謂之輕劑。

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住。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煎,臨臥服之,得利為妙。常服之藥,不可失四時之輔,如望春大寒後,加半夏、柴胡、人參各二兩,木通四兩,此迎而奪少陽之氣也;望夏,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此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此勝脾土之濕也;秋初大暑後,加濃朴、藿香各二兩,桂一兩,此迎而奪太陰之氣也;望冬霜降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此勝少陰之氣也。如得春,減冬所加藥,四時類此。此藥治七情六欲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榮衛。如風秘服之,永不燥結。如久瀉服之,能自調適。

初覺風氣,便服此藥。與《局方》天麻丸一料,相為表裡,乃治未病之聖藥也。不問男子婦人小兒風癇急慢風等病,服之神效。

四白丹 能清肺氣養魄,為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 白茯苓 人參 砂仁 香附 甘草 防風 川芎(各半兩) 白芷(一兩) 白檀(一錢半)知母(二錢) 羌活 薄荷 獨活(各二錢半) 細辛(二錢) 麝香(一錢,另研) 牛黃(一錢) 龍腦(半錢,俱另研) 藿香(一錢半) 甜竹葉(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用愈風湯送下。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熟地 天冬 丹參(各一兩半) 茯神 甘草(各一兩) 菖蒲(半兩) 遠志(半兩,去心) 人參(半兩) 麥冬(一兩,去心) 朱砂(二錢,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用愈風湯送下至六十丸。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証,內無便溺之阻格,知為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也,當以秦艽湯主之。

秦艽 石膏 甘草 川芎 當歸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芍藥 白芷 白朮 生地熟地 白茯苓(各一兩) 細辛(半兩)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滓,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七八片;如心下痞,每服一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天麻丸 行榮衛,壯筋骨。

天麻(六兩,酒浸三日,曬乾) 玄參(六兩) 牛膝(六兩,酒浸三日,焙乾) 萆 (六兩,另為末) 杜仲(七兩,銼,炒去絲) 當歸(十兩,全用) 羌活(十兩) 生地(六兩) 附子(一兩,炮) 獨活(五兩,一方無)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服。忌壅塞,失於通利。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塞,微以七宣丸輕疏之,使藥可為用也。

如素有痰,久病中風,津液涌溢在胸中,氣不得利者,用獨聖散吐之,吐後用利氣瀉火之劑。

獨聖散 治諸風隔痰,諸癇,痰涎,津液涌溢。

用瓜蒂一兩,炒黃色為末。每服量虛實久新。或二錢藥末,茶一錢,酸齏汁一鐘調下。

若用吐法,須天氣晴明,陰晦無用。如病卒暴者,不拘此法。吐時宜辰卯二時,故《內經》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若論四時之氣,仲景大法,春宜吐,是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一日之氣辰卯,是其候也,故宜早不宜夜。先令病患隔夜不食,如服藥不吐,用熱○ 水投之。如吐風癇者,加全蠍五分微炒。如有蟲者,加狗油五七點,雄黃末一錢;甚者加芫花五分,立吐蟲出。如濕腫滿者,加赤小豆末一錢,此藥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虛實。

實則瓜蒂散;虛則梔子豉湯,滿加濃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罷,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劑。

〔潔〕瀉清丸 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風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方見治虛實法)
〔丹〕一婦人年六十,左癱手足,不語涎痰。

防風 荊芥 羌活 南星 沒藥 乳香 木通 茯苓 濃朴 桔梗 甘草 麻黃 金蠍 紅花上作末。酒湯下,不拘時。春脈漸伏,以淡鹽湯、○ 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朮、甘草、陳皮、濃朴、菖蒲一日二帖;後以川芎、山梔、豆豉、瓜蒂、綠豆粉、○ 湯吐了,用蒼朮、南星、生薑、牛膝、茯苓,酒糊丸。服十日後,夜間微汗,手足動而能言。

〔《千》〕竹瀝湯 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患熱風者,必先用此以製熱毒。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五合)上三味相和溫服。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肢有力,次進後湯方。

竹瀝(一升) 生葛汁(五合) 芎 防己 附子 人參(各一兩) 羚羊角(三兩) 芍藥 黃芩甘草 桂心(各一兩) 生薑(四兩) 石膏(六兩) 杏仁(四十枚) 麻黃 防風(各一兩半)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煎減半,納瀝再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服三劑,漸覺少損,仍進後方。

竹瀝(三升) 防風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 (各二兩) 麻黃(三兩)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苦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朮二兩。若未除,更進後服。

竹瀝(一升) 甘草(二兩) 人參 芎 獨活 升麻(各二兩) 防風 麻黃 芍藥(各一兩半)羚羊角 生薑 石膏 附子(一作杏仁) 防己 桂心 黃芩 白朮(各二兩)上十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行人十裡久,更服。若有氣者,加陳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凡風痱,服前湯得瘥訖,可常服煮散 除餘風方。

防己 防風 獨活 秦艽 黃 芎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神 羚羊角 遠志 升麻石斛 牛膝 五加皮 丹參 甘草 濃朴 天門冬 陳皮 地骨皮 黃芩 桂心(各一兩)乾地黃 杜仲 生薑 麻黃 檳榔 本 烏犀角(各二兩) 薏苡仁(一升) 石膏(六兩)上三十三味,搗篩為粗散,和攪勻。每服以水三升,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渣,頓服之。取汗,日服。若覺心中熱煩,以竹瀝代水煮之。

〔世〕治卒中風不語,桂枝薄辣者去皮一兩,懷中藏三個時辰,分三服。水煎,並進,神效。

上解表諸方,治中風全不能語,經所謂甚則不能言者是也。

〔羅〕犀角防風湯 治一切諸風,口眼喎斜,手足 拽,言語謇澀,四肢麻木,皆治之。

犀角 防風 甘草(炙) 天麻 羌活(各一兩) 滑石(三兩) 石膏(一兩半) 麻黃(七錢半,不去節) 獨活 山梔(各七錢) 荊芥 連翹 當歸 黃芩 全蠍 薄荷 大黃(各半兩) 桔梗白朮 細辛(各四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未汗再一服。

如病患臟氣虛,則全減大黃。

輕骨丹 治風癱瘓,四肢不隨。

苦參 桑白皮 白芷 蒼朮 甘松 川芎(各四兩) 麻黃(去節,五升河水五升,煮去渣,再熬成膏至半碗)
上為末。入前麻黃膏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研化服之,臥取汗。五七日間,再服,手足當即輕快。卒中涎潮,分利後用之。(一方有浮萍四兩)
風藥聖餅子 治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喎斜,痰涎壅盛,及一切風,他藥不效者。小兒驚風,大人頭風,婦人血風,並治之。

川烏(生) 草烏 麻黃(去節,各二兩) 蒼朮 何首烏 白附子 白僵蠶 川芎(各五錢)防風 乾薑(各二錢半) 雄黃(四錢六分) 藿香 荊芥(各二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捏作餅子。嚼碎,茶湯送下,食後。

〔世〕采浮萍草法並方不在山兮不在岸,采我之時七月半。一任癱風與瘓風,些少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內下三錢,錢 頭上也出汗。

〔《本》〕治風半身不遂,此方甚妙。

穿山甲(左癱用左腳,右癱用右腳) 川烏頭 紅海蛤(各二兩)
上為末。每用半兩,生蔥自然汁調成膏,作餅子,約一寸半。左患貼左腳,右患貼右腳,貼在足掌心內,用舊絹片緊扎定,於密房中無風處椅子上坐,用湯一盆,將有藥腳浸於湯中,用小心人扶病患,恐汗出不能支持。候汗出,急去藥。如汗欲出時,身必麻木,以汗周遍為妙。如未效,半月後再用一次,神妙。

〔世〕治卒中手足不遂。用麥 五升,入烏頭尖一升,連翹半升,同甑炊令大熱,輔在席下,以手足不遂處臥之,令熱氣熏蒸,候出汗為度。日用三次,丸藥再蒸用之。候兩日外,別用新藥。如無烏頭尖,只用草烏頭半升,不去皮尖,研作粗末亦可。

〔《千》〕治半身不遂。用蠶砂兩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蒸熱一袋,著患處。如冷再換一袋,依前法數數換易。百不禁,瘥止。須羊肚釀、粳米、蔥白、薑、椒、豉等,煮爛熟吃,日食一具,十日止,此方千金不傳。

上解表方,治中風語言謇澀,經所謂志亂不甚,其言微知者是也。

〔羅〕中臟治驗 真定府臨濟寺趙僧判,於至元八月間,患中風半身不遂,精神昏憒,面紅頰赤,耳聾鼻塞,語言不出。診其兩手,六脈弦數。常記潔古有云︰中臟者多滯九竅,中臟者多著四肢。今語言不出,耳聾鼻塞,精神昏憒,是中臟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臟腑俱受病,先以三化湯一兩,內疏二三行散其壅滯,使清氣上升,充實四肢。次與至寶丹加龍骨、南星,安心定志養神,使各臟之氣上升,通利九竅。五日音聲出,語言稍利。後隨四時脈証加減用藥,不旬日,稍能行步。先以繩絡其病腳,如履閾或高處,得人扶之,方可逾也。又刺十二經之井穴,以接經絡。翌日不用繩絡能行幾步,百日大勢皆去。戒之,慎言語及節飲食,一年方愈。

〔子和〕一衲子,因陰雨臥濕地一年,手足皆不遂,若遇陰雨,其病轉加。諸醫皆作中風偏枯治之,用當歸、芍藥、乳香、沒藥、自然銅之類,久服反加大便澀,風燥生,經歲不已。戴人以舟車丸下三十餘行,去青黃沫水五升。次以淡劑滲泄之,數日手足能舉。戴人曰︰受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痺,水濕得寒而浮,蓄於皮腠之間,久而不去,內舍六腑,宜用去水之藥可也。水濕者人身中之寒物也,寒去則血行,血行則氣和,氣和則愈矣。

〔世〕治中風大便秘者,用不蛀皂角燒灰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本》〕 丸俗呼火 草,莖葉頗類蒼耳,春生苗葉,秋初開花,秋末結實,法於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葉,去根莖花實,或云秋花成實後,和枝取用。洗淨曝乾,入甑中用酒蜜蒸之九遍,焙乾搗篩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用溫酒或米飲下四、五十丸。

張乖崖進表云︰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服至百服,眼目清明。至千服,須鬢變黑,筋骨強健。又云︰甚益元氣,療諸疾患,修合施人,服無不效。

〔羅〕正舌散 治中風舌強語澀。

雄黃(研) 荊芥(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豆淋酒調下。

茯神散 治証同前。

茯神心(炒,一兩) 薄荷(焙,二兩) 蠍梢(去毒,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

〔《本》〕治風在肝脾,語澀謇,腳弱,大便多秘,地黃酒。

熟地(四兩) 附子 茵芋 羌活 防風 芎 (各一兩) 石斛(二兩) 丹參(二兩半) 牛蒡根(二兩半) 牛膝 杜仲 桂枝(各一兩半) 大麻子(一升)上銼。入絹袋盛,寬貯之,用無灰酒一斗九升,封漬七日,逐日空心食前後飲一盞,常醺,勿令吐。

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防風湯。

石斛(一兩半) 地黃 杜仲 丹參 防風 川芎 麥門冬 桂心 獨活(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半,棗二枚同煎,去渣溫服。

治中風入肝脾經,四肢不遂,舌強語謇,竹瀝湯。

威靈仙 附子 桔梗 防風 蔓荊子 枳殼 川芎 當歸(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竹瀝半盞,生薑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日三四。忌口。

治久風邪入肝脾二經,言語不轉,防己湯。

漢防己 防風 桂心 附子(各半兩) 威靈仙(三錢) 麻黃(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引子半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四。引子用竹瀝、荊瀝、地黃汁各一盞,生薑汁拌勻用之。以上四方,龐先生傳,審而用之良驗。

〔《千》〕獨活煮散 治風痱。

獨活(八兩) 芎 芍藥 茯苓 防風 防己 葛根(各六兩) 羚羊角 當歸 人參 麥門冬桂心 石膏(各四兩) 磁石(十兩) 甘草(三兩) 白朮(五兩)上十六味,各切銼。分為二十四服,每服生薑、生地切作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間日服。

〔羅〕《局方》至寶丹 治風中臟。(方見《局方》)
〔《聖》〕保命金丹 治中風口眼喎斜,手足 拽,言語謇澀,四肢不舉,晨昏痰多。

貫眾(一兩) 生地(七錢) 大黃(半兩) 青黛 板藍根(各三錢) 朱砂(研) 蒲黃 薄荷(各二錢半) 珠子(研) 龍腦(研,各一錢半) 麝香(研,一錢) 牛黃(二錢半,研)
上為末,研和藥勻,蜜丸如雞豆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送下,新汲水亦得。如病患嚼不得,薄荷湯化下,無時。此藥墜痰涎,大有神效,用金箔為衣。

活命金丹 治中風不語,半身不遂,肢節痺疼,痰涎潮上,咽嗌不利,胸膈痞滿,上實下虛,氣閉面赤,汗後餘熱不退,勞病諸藥不治,無問男女老幼,皆可服。

板藍根 貫眾 甘草 干葛根(各一錢) 桂心 芒硝(一兩) 大黃(一兩半) 珠子粉 牛黃(研) 青黛 生犀屑 薄荷(各五錢) 辰砂(四錢,研一錢,為衣) 麝香(研) 龍腦(二錢)
上為末,和勻,蜜水浸蒸餅為劑,每兩作十丸,就濕用朱砂,再用金箔四十片為衣。臘月修合,瓷器收貯,多年不壞。如療風毒,茶清化下。解毒藥,新汲水化下。汗後餘熱勞病,及小兒驚風熱病,用薄荷湯化下。

(海)解語丸 治中風語言不正。

白附子 石菖蒲 遠志 全蠍 羌活 天麻 南星 白僵蠶
上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服之。

〔《經》〕治中風及壅滯。旋複花淨洗搗末。煉蜜丸,如桐子大。夜臥,茶湯下五丸、七丸至十丸。

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拽鋸聲,口中涎沫。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枚,去浮皮,卻於臍上剜一坑子,內入藜蘆、陳醋和麵包裹,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搗再研極細,生麵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

〔《運》〕語澀皆屬風。經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舌本強,是風氣勝也。又云︰厥陰司天主勝,則舌難以言,是風氣虛也。

〔《靈》〕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偏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複。用針若此,疾於解惑。黃帝曰︰善。(刺節真邪論。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者,謂診手部三候,面部三候,足部三候,視其所候之症,其脈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如陽經之脈實,陰經之脈虛,瀉其陽經補其陰經。陰經之脈實,陽經之脈虛,瀉其陰經補其陽經。又如左實右虛,瀉左補右,右實左虛,瀉右補左之類是也)
〔羅〕灸風中脈,口眼喎斜。

聽會二穴 頰車二穴 地倉二穴凡 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壯。凡 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艾炷如大麥大。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會一穴 肩 二穴 曲池二穴 足三裡二穴 絕骨二穴 風市二穴凡覺手足痺,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此諸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灸風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極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 風池二穴 大椎一穴 肩井二穴 曲池二穴 間使二穴 足三裡二穴凡覺心中憒亂,神氣不怡,或手足麻木,此中臟之候也。不問是風與氣,可速灸此七穴五七壯,日後再別灸之,隨年壯止。(凡遇春秋二季,可時時灸此七穴,以泄風氣)凡人風發,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謂何病?曰︰風入臟故也,病者不可不知。予自五月間,口眼喎斜,灸百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木無力,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

七月氣塞,涎上不能語,魂魄飛揚,如墮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頰車二穴,氣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餘行,伏枕半月,遂平複。自後,凡覺神氣少異於常,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無不立效。

〔《本》〕范子默記崇寧中,凡兩中風,始則口眼喎斜,次則涎潮閉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氣通。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 、曲池、風市、足三裡、絕骨、發際、大椎、風池也。依而用之,無不效。

〔羅〕中風針法。(出竇太師《氣元歸類》)手太陰 列缺(偏風,半身不遂) 天府(卒中惡鬼疰,不得安臥) 手陽明 肩曲池(偏風,半身不遂) 足陽明 大巨(偏枯,四肢不舉) 沖陽(偏風,口眼喎斜,足緩不收) 手太陽 腕骨(偏枯狂惕) 足太陽 輔陽(風痺不仁,四肢不舉) 足太陰 照海(大風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樂) 足少陽 陽陵泉(半身不遂) 環跳(風眩偏風,半身不遂)
〔《甲》〕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偏枯四肢不舉,善驚,大巨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溺黃,小腹熱,咽乾,照海主之;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風頭痛,泣出,肩臂頸痛,項急,煩滿驚,五指掣不得屈伸,戰惕,腕骨主之。

〔羅〕大接經從陽引陰,治中風偏枯。(出雲岐子《醫學新說》)足太陽膀胱之脈,出於至陰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金(十呼)。足少陰腎之脈涌泉,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三呼)。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中指中沖出爪甲,如韭葉陷中,為井。其支者別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三呼)。足少陽膽之脈,起足竅陰,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三呼,十三呼)。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敦,大指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為井(十呼,六呼)。手太陰肺之脈,起大指之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手陽明大腸之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並(一呼)。中指內交(三呼)。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出其端(一呼)。足太陰脾之脈,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隱白是也(十呼)。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廉,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

大接經從陰引陽,治中風偏枯。

手太陰肺之脈,起手大指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一呼,三呼)。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太陰脾之脈,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隱白也。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廉,去爪甲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足太陽膀胱之脈,起足小指外側至陰,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金。足少陰腎之脈,起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為井,涌泉穴也。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中沖穴也。其支者,循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竅陰,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足厥陰肝之脈,起足大指之端,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也(六呼)。

大接經皆十二經井穴也。此羅謙甫治趙僧判中臟,刺十二井穴愈。治張安撫中臟,灸十二井穴愈。《內經》所謂留瘦不移節而刺之是也。

〔《難》〕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羅〕云︰治失音不語。(出竇太師《氣元歸類》)手陽明 天鼎(暴喑並喉痺) 合谷(喑不能言) 手少陰 陰 (喑不能言) 靈道(暴喑不語) 足陽明 頰車 地倉(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病右治左,病左治右) 手少陽支溝(暴喑不語) 三陽絡(暴啞不能言) 手太陽 天窗(暴喑不能語) 足少陰 通谷(暴喑不語) 手厥陰 間使(喑不能語)
〔《玉》〕中風不語,不省人事︰頂門(灸七壯) 百會(針入豆許,先補後瀉,瀉多補少)又撮要法︰中沖(一分,補之) 大敦(灸,一分) 百會(一分,瀉)
〔《怪穴》〕又法︰十指尖出血(此更詳之)
〔《玉》〕中風失音︰喑門(二分,留三呼,瀉之不可深) 人中(三分,留三吸瀉之)天突 涌泉(各五分) 神門 支溝(各三分)。如舌急不語,喑門(二分);如舌緩不語,風府(三分。)
〔東陽〕卒中失音,不能言語,緩縱不隨,天窗刺之一分,灸五十壯。息火,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複灸天窗五十壯,始發。若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喜閉伏,仍失音,所以先灸天窗。

〔《千》〕治風痱不語手足不遂方。度病者,男左手,女右手,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朱塗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塗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開上,令三合,其狀如 形,複以朱塗兩端畢,三處同時起火灸之,各一百壯愈。

〔河〕凡覺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慎勿用大熱藥烏、附之類,故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瘡腫之屬,則天癸絕而榮涸矣。

〔羅〕云︰中風人初覺,不宜服腦、麝,恐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得出,如潮痰盛,不省人事煩熱者,宜用下痰,神效。

〔潔〕云︰中風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製火,煩熱愈盛。當候熱退汗室,小便自行也。

〔丹〕治中風方,續命、排風、越婢等,悉能除去,而《千金》多用麻黃,令人不得慮虛。以風邪不得汗,則不能泄也。然此治中風不汗者為宜。若自汗者,更用麻黃則津液轉脫,反為大害。中風自汗,仲景雖處以桂枝湯,至於不住發搐口眼 動,遍身汗出者,豈勝對治。此時獨活湯、續命煮散,能複榮衛,卻風邪,不可缺也。(獨活、續命散,方風瘈瘲條)
〔《千》〕治中風,無密室者,不可療。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況服藥之人乎。服汗劑,必依此法。

〔丹〕寒則筋急,熱則筋緩。緩因於弛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因於寬而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於濕。然外濕,非內濕無以啟之,不能成疾。致濕之由,酒麵為多,魚與肉繼以成之。若甘滑、燒炙香辛硬物,皆致濕之因,戒之慎之。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雖聖醫,不治也。天產作陽,氣浮發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能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丹溪斷痱病為痿)。凡人初覺食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必中風之候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兩料,此治之先也。是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中風人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此脾愈盛,下克腎水,腎水虧則病增,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養矣。

肺脈微緩,為痿 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全文見治虛實法)。脾脈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同上。經云︰脈緩者多熱,蓋風痿即風痱之類)
〔《素》〕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大奇論。王注云︰從謂男發左女發右也)
〔《玄》〕中風不語者,為病在心臟。脈反沉者,治難見效。凡病脈不應病者危。

〔丹〕《脈訣》內言不治証見,則不可治。筋枯,不治。動則筋痛者,是謂筋枯。以其無血滋潤筋骨也。

產後中風

〔丹〕產後中風,口眼喎斜,必用大補氣血,然後治痰。當以左右手脈,分其氣血多少以治,切不可作中風治,用小續命湯及發表治風之藥。

〔雲〕治產後中風,半身手足不遂,言語謇澀,恍惚多忘,精神不定。

獨活 當歸 芍藥 防風 川芎 玄參 天麻(各五錢) 桂心(三錢)
上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覺效,更作一劑。又作丸,每服二十丸。如有熱,加葛根五錢;有冷,加白朮五錢;若有氣症,加生薑一兩半;若手足不遂,加牛膝一錢半,萆 三錢,黃 四錢;若腹痛,加當歸、芍藥七錢半;若不食,加人參五錢,玄參一兩;若寒中三陰,所患必冷,小續命東加薑煎;若暑中三陽,所患必熱,小續命湯去附子,減桂心一半,加薄荷煎。

〔《保》〕血風湯 治產後諸風,痿攣無力。

秦艽 羌活 防風 白芷 川芎 芍藥 當歸 白朮 茯苓 熟地(各等分)
上為末。一半蜜丸,一半散。酒調下五七十丸妙。

〔《食》〕治產後風虛,五緩六急,手足頑痺,氣血不調,大豆一升,炒令熟,熱投三升酒中,密封飲之。

〔《短劇》〕治產後中風,語澀,四肢拘急。羌活三兩,為末。每服五錢,水、酒各半盞煎,去渣溫服。

上產後中風,用續命湯及羌活發散之藥,必詳氣血,以四物、四君子相與各半,停對分兩服之可也。

口噤

(中倒之初有口噤者,故附之)
〔丹〕口噤搐鼻,用鬱金、藜蘆為末。水調搐之。

治口噤卒不得語。附子杵末。內管中,吹喉中立安。(《千金翼》云︰吹喉中,恐是吹鼻中)
〔《經》〕治急中風,目瞑牙噤,無門下藥者。用此末子,以中指蘸末,揩大牙左右,二、三十遍,其口自開,始得下藥,名開關散。

天南星搗為末 白龍腦二件,各等分研五月五日午時修治者,只一字至半錢效,涎盛者吐之。

〔《簡》〕治中風口噤,涎潮壅塞,吐涎方。用皂角一挺,去皮,塗豬脂,炙黃為末,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如氣實脈盛,調二錢匕。如牙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吐出風涎瘥。

〔《本》〕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用藜蘆一兩,去蘆,濃煎防風湯洗過,焙乾切,炒微黃褐色,搗末,每半錢溫水下,以吐涎為效。如人行三裡許,未吐再服。

〔羅〕分涎散 治中風涎潮作聲,口噤,手足搐搦。

藿香 全蠍(炒) 白附子 南星(炮,各一兩) 丹砂 膩粉 粉霜(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至二錢,薄荷湯或茶湯調下。未吐利,再服。

〔《衍》〕黃 防風湯熏法(方見中深半身不遂門)。

〔世〕治中風口噤,不知人事,產後中風。用白朮四兩,水三升,煎一升,頓服。

〔《大》〕白朮酒 治妊娠中風,口噤,語言不得。

白朮 獨活(一兩) 黑豆(炒,一合)上銼。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溫分四服,口噤者斡開灌之,得汗即愈。

〔《千》〕治中風通身冷,口噤不知人事,用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半升,分溫再服。

破傷風口噤(見破傷風門)。

〔《摘》〕中風口噤不開。人中(四分) 頰車(四分,得氣即瀉)
〔《集》〕又法︰人中 頰車(一分,沿皮透地倉) 百會(一分,灸) 承漿(三分,灸) 合谷(一分,灸)
〔《東》〕口噤不開,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合谷 人中
〔《甲》〕口噤不能言,翳風主之。

口眼斜

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喎斜。亦有無半身不遂之症而 斜者,故另立附之。

運氣︰口眼喎斜者,多屬胃土。風木不及,金乘之,土寡於畏也。經云︰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動 戾拘緩。又云︰厥陰所至為 。蓋,縮短也。木不及,則金化縮短乘之,以勝木之條達也。戾者,口目 斜也。拘者,筋脈拘強也。木為金之縮短,牽引而 斜拘強也。緩者,筋脈縱也。木為金乘,則土寡於畏,故土兼化緩縱於其空隙,而拘緩者自緩也。故目 斜者,多屬胃土有痰。治法宜辛溫瀉金之短縮,平土之濕痰也。

〔垣〕清陽湯 治筋脈縮短,牽引口目 斜。(方見後)
〔孟〕中賊風,口偏不能語者,取吳茱萸一升,清酒一升,和煮四五沸,合服之半升,日三服,得少汗瘥。

〔《千》〕治口,大豆三升,炒令焦,好酒三升,淋取汁頓服,一日一服。治中風面目相引,口偏著耳,牙車急,舌不得轉方。

獨活(三兩) 竹瀝 生地汁(各一升)上三味合煎,取二升頓服即愈。

治卒中風,口 不正,取空青末如豆大一枚,含之即愈。口目 斜之症,大率在胃而有筋脈之分。經云︰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 急不能卒視,此胃土之筋為 邪也。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所生病者,口 唇邪。此胃土之脈為 邪也。

〔垣〕清陽湯 治口 斜,頰腮急緊,胃中火盛,汗不止而小便數。

升麻(二錢) 葛根(一錢半) 當歸身(二錢)黃耆(二錢) 甘草(炙,一錢) 紅花(一錢) 蘇木(五分)桂枝(一錢) 甘草(生,五分) 黃柏(酒,一錢)
上 咀。作一服,酒三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渣,稍熱食前服訖,以火熨摩緊急處,即愈。夫口 筋急者,是筋脈血絡中大寒,此藥少代燔針劫刺,破惡血以去凝結,內泄衝脈之火熾。

〔羅〕風中血脈治驗 太尉中武史公,年六十八歲,於至元十月初,侍國師於聖安寺丈室中,煤炭火一爐在左邊,遂覺面熱,左頰微有汗,師及左右諸人皆出,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口 於右,脈得浮緊,按之洪緩。予舉醫學提舉忽君吉甫,專科針灸,先以左頰上灸地倉穴一七壯,次灸頰車二七壯,後於右頰上熱手熨之,議以升麻東加防風、秦艽、白芷、桂枝,發散風寒,數服而愈。或曰︰世醫多以續命等藥治之,今君用升麻東加四味,其理安在?對曰︰足陽明經,起於鼻交 中,循鼻外,入上齒中。手陽明之經,亦貫於下齒中。況兩頰皆屬陽明,升麻湯乃陽明經藥,香白芷又行手陽明之經,秦艽治口噤,防風散風邪,桂枝實表而固榮衛,使邪不能再傷,此其理也。夫病有標本經絡之別,藥有氣味濃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藥之宜,其效如桴鼓之應。不明經絡所過,不言藥性所主,徒執一方,不惟無益,而又害之者多矣,學人宜細思之。

秦艽升麻湯 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惡風寒。

升麻 干根 甘草(炙) 芍藥 人參(各半兩) 秦艽 白芷 防風 桂枝(各三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連鬚蔥根白三莖,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服。藥畢,避風寒,臥得微汗出則止。

〔丹〕婁舍人,口眼喎斜,先自右邊牙疼。

防風(五分) 南星(一錢)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蒼朮(五分) 甘草(炙,二分) 白朮(一錢半)茯苓(三分)上煎,後入薑汁一合服。

〔《本》〕治風客陽經,邪傷腠理,背脊強直,口眼喎斜,體熱惡寒,痰厥頭痛,肉筋惕,辛 鼻淵,及飲酒過多,嘔吐涎沫,頭痛眩暈,如坐車船。常服解風邪傷寒,辟霧露瘴氣,爽慧神志,諸風不生。定風餅子。

天麻 川烏 南星 半夏 川薑 川芎 白茯苓 甘草(生,各等分)
上為細末,薑汁為丸,如龍眼大,作餅子,朱砂為衣。每服一餅,細嚼,熱薑湯下,不拘候。熙豐間,王丞相常服,預防風疾神驗。

〔《千》〕枳茹酒 主口僻眼急大驗,諸藥不瘥方。

枳實上青刮取末,欲至心止,得茹五升,微火炒去濕氣,以酒一斗漬,微火暖,令得藥味,隨性飲之。

〔子和〕東KT 一夫,患口目 斜,其兩手急數如弦之張,有力而實。其人壯氣充,風火交勝。與調胃承氣湯六兩,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作四服,令稍熱啜之,前後約瀉四、五十行。去一兩,次以苦劑投之,解毒數服,以升降水火,不旬而愈。《脈訣》云︰熱則生風。

《內經》治口眼喎斜,多屬足陽明筋病,蓋足陽明筋結頰上,得寒則急,得熱則弛,左寒右熱,則左頰筋急牽引右之弛者,而右隨急牽引, 向左也。右寒左熱,則右頰筋急牽引左之弛者,而左隨急牽引, 向右也。故其治法,以火灸,且為之膏油熨其急者,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其弛者,又以桑為鉤,鉤其舌吻之 僻處,使正平,而高下相等。複以水調生桑灰,於鉤柄之坎縫處,連頰塗之,以收其弛。兼飲薑酒,啖美肉,使筋脈氣和,以助外之塗熨。不飲酒者,自強其筋骨,以手拊拍其急處,使症自去也。(詳見筋門)
〔《千》〕又方牡蠣 附子 礬石 灶下黃土上四味,各等分為末。取三年雄雞冠血和藥敷其上,持鏡看候欲複,故便急洗去之。不速去,便過不複還也。(《千金翼》云︰偏左塗右,偏右塗左)又方 酒煮桂取汁一升,以故布浸拓病上則正,左 斜拓右,右 斜拓左。此秘方不傳,余常用大效(此方即《內經》用酒桂塗法也)。

又方 大皂莢一兩,去皮子,搗篩。以三年鍛石末水和,左 塗右,右 塗左,干又塗之。

〔《衍》〕取硬鍛石一合,以醋炒和如泥,於患偏風牽口 斜人口唇上,不患處一邊塗之,立便牽正。

〔孫〕卒患偏風,口 語澀。取衣中白魚摩耳下, 向左摩右,向右摩左,即正(即蠹,書魚也)。

〔《聖》〕治中風口,用巴豆七枚,去皮爛研。 左塗右手心, 右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向手心,須臾即便正。洗去藥,並頻抽掣中指。

〔子和〕一長吏,病口目 斜,予療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倉,俱效。苟不效者,當灸人迎。夫氣虛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氣邪所陷,故宜灸,所以立愈。(按︰此乃脈兼 斜,故灸之愈。若筋急 斜,非灸可愈,必用服藥及用燔針劫刺其急處,或用馬膏塗法,可愈。故承泣、地倉、人迎皆足陽明,陽明胃脈之所發也)。

〔《玉》〕口眼喎斜︰地倉(針入二分,沿皮斜向頰車,一寸半,留十吸瀉之) 頰車(二分,斜向地倉。以上三穴, 右補瀉左, 左補瀉右)
〔《甲乙》〕口僻,顴 及齦交、下關主之。面目惡風寒 腫癰痛,招搖視瞻,瘈瘲 口僻,巨 主之。口不能水漿, 僻,水溝主之。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能收,舌不能言,不能嚼,大迎主之。口僻,偏歷主之。口僻刺太淵,引而下之。口僻噤,外關主之。僻不正失欠,口不開,翳風主之。

〔《千》〕又方,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塞密,勿令泄風;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令燃,灸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耳病亦可灸之。

凡中風多有癢甚不收者,故編此附之於後,與前中風方相兼用之可也。

〔丹〕經曰︰諸癢為虛。血不榮肌腠,所以癢也。當以滋補藥以養陰血,血和肌潤,癢自不作矣。治身上虛癢,四物加黃芩煎湯,調浮萍末服之。治諸癢如蟲行,此虛也,先與大料四物湯服之。鹽一斗,水一石,煎減半,溫浴三次,能治一切風癢(《秘要》)。諸癢,凌霄花末,酒下一二錢。此花補陰血甚速。(《本草》云︰凌霄治熱風、身癢、游風、風疹、瘀血,蒼耳葉同用也)陶安人,身體肥壯,久患瘙癢,自投風藥,漸成虛症,身上麻木無力,口苦乾,小便數。

白朮(二錢) 陳皮 芍藥 黃芩(一兩) 茯苓(七錢) 歸身 黃耆 人參 川芎 青皮 蒼朮木通(五錢) 黃柏(酒炒) 五味子 甘草(炙,二錢)每服下黃精丸三十丸。

〔《靈》〕虛邪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刺節真邪篇)
〔丹〕何首烏散 治渾身風寒濕癢。

何首烏(鹽炒) 天麻 枸杞 生地 熟地(各一兩) 防風 川芎 薄荷 訶子 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溫酒空心服,溫茶亦得。

〔《集》〕治風氣客皮膚,瘙癢不已。蟬蛻、薄荷末等分為末,酒調一錢匕,日三服。

又方 治風氣客於皮膚,瘙癢不已,蜂房炙過、蟬蛻等分為末,酒調一錢匕,日二三服。

〔《局》〕消風散 治皮膚頑麻癃疹瘙癢。

茯苓 川芎 羌活 人參 荊芥穗 防風 藿香 蟬蛻 白僵蠶(炒,去絲) 甘草(炒,各二兩) 濃朴 陳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酒調下。

〔《經》〕治風疹癢不止。

枳殼三兩, 炒微黃,去穰為末。每服二錢,非時,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服。

〔《聖》〕治婦人瘙疹,身癢不止,用蒼耳花葉子等分,搗羅為末。頭淋酒調服一錢匕。

〔丹〕治一切癢,食羊蹄根,不宜多。

〔河〕癢,得爬而解者,爬為火化,微則亦能癢,甚則癢去者,謂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火,故金化見,則火化解矣。

〔《聖》〕治風瘙癮疹,遍身癢成瘡者,用蠶砂一升,水一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渣熱洗。宜避風。

〔羅〕澡洗藥 治一切諸風,及遍身瘙癢,光澤皮膚。

乾荷葉(三十三兩) 威靈仙(十五兩) 本(一斤) 零陵香(一斤) 茅香(一兩) 甘松 白芷(各半斤)
上為粗末。每用二兩,生絹袋盛,水二桶,約四斗,煎五沸,放熱於無風處,淋澡洗之,避風少時。如水少時,便添熱湯,斟酌得所,勿添冷水,不添藥末。浴癢無如鹽,濃煎湯最妙。

〔仲〕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脈緩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大成癮疹,身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