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利不止。

【按】

此條是『傷寒論』厥陰經正病,與雜病消渴之義不同,必是錯簡。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

【按】

此條當在『虛勞篇』中,錯簡在此。

【註】

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浮而有力為風,浮而無力為虛,按之兼遲,即為虛勞之證,故主衛外榮內虛竭也。


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摶,即為消渴。

【按】

「而大堅」句不成文,「大」字之下當有「便」字,必是傳寫之遺。

【註】

趺陽胃脈也。胃脈浮盛,按之而數,為胃氣熱,故善消穀也。火盛消穀,則大便必堅,氣盛消水,則小便必數,故溲數即堅也,堅數相摶,即為消穀消渴之病。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註】

此復申上條大便堅、小便數之義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註】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於上,故名上消也;食穀多而大便堅者,食消於中,故名中消也;飲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於下,故名下消也。上、中二消屬熱,惟下消寒熱兼之,以腎為水火之藏也。飲一溲一,其中無熱消耗可知矣。故與腎氣丸從陰中溫養其陽,使腎陰攝水則不直趨下源,腎氣上蒸則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集註】

程林曰:小便多則消渴,經曰:飲一溲二者不治。今飲一溲一,故與腎氣丸治之。腎中之動氣,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腎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氣,達於上焦,若肺金清肅,如雲升而雨降,則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自無消渴之患。今其人必攝養失宜,腎水衰竭,龍雷之火不安於下,但炎於上而刑肺金,肺熱葉焦,則消渴引飲,其飲入於胃,游溢滲出,下無火化,直入膀胱,則飲一斗,溺亦一斗也。故用桂附腎氣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

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勞傷腎,火旺水虧而成消渴者。

腎氣丸方

(見婦人雜病中)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註】

脈浮,病生於外也;脈浮微熱,熱在表也;小便不利,水停中也;水停則不化津液,故消渴也。發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劑,惟五苓散能之,故以五苓散主之也。於此推之,曰脈浮,可知上條脈沉也;曰微熱,可知上條無熱也。且可知凡脈沉無熱之消渴,皆當用腎氣丸方也。

五苓散方

(見痰飲中)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註】

此與上條文同義異。文同者,脈浮小便不利,發熱、微熱、渴欲飲水、消渴也。而義異者,一以五苓散利水發汗,一以豬苓湯利水滋乾也。審其所以義異之意,必在有汗、無汗之間也。何以知之?一以發汗為主,其因無汗可知;一以滋乾為主,其因有汗可知。故文同而義異,病同而治別也。仲景之書,言外寓意處甚多,在學者以意會之自識也。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註】

消渴則渴欲飲水,水入即消,而仍口乾舌燥者,是熱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見中暍中)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註】

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裏熱微而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註】

李曰:內有積水,故水入則拒格而上吐,名水逆也,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註】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證也。渴欲飲水,水入則消,口乾舌燥者,白虎人參湯證也。渴欲飲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乾舌燥,非熱邪盛也。惟引飲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溫,不清不利,專意於生津止渴也。或云:文蛤即今吳人所食花蛤,性寒味鹹,利水勝熱,然屢試而不效。嘗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製之名百藥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嘗用之,屢試屢驗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圓主之。

【註】

小便不利,水蓄於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蕷、花粉之潤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麥之滲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陽氣,上蒸津液,下行水氣。亦腎氣丸之變制也。然其人必脈沉無熱,始合法也。

栝蔞瞿麥丸方

栝蔞根(即花粉)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二兩 附子(炮)一枚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集解】

李曰:此方與五苓散同為利水生津之劑,此用薯蕷即五苓用白朮之義也。但五苓兼外有微熱,故用桂枝走表;此內惟水氣,故用附子溫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陽弱氣冷,而水氣不行之證,故以附子益陽氣,茯苓、瞿麥行水氣,觀方後云:腹中溫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則是水氣偏結於下,而燥火獨聚於上。夫上浮之燄,非滋不熄;下積之陰,非煖不消;而寒潤辛溫,並行不悖,此方為良法也。求變通者,於此三復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

【註】

無表裏他證,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便不利不渴者,小便癃閉病也。主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者,蒲灰亂髮血分藥也,滑石白魚利水藥也,然必是水鬱於血分,故并主是方也。觀東垣以通關丸,治熱鬱血分之小便不利,則可知在血分多不渴也。主茯苓戎鹽湯者,茯苓淡滲,白朮燥濕,戎鹽潤下,亦必是水濕鬱於下也。鹽為渴者之大戒,觀用戎鹽則不渴可知也。

【集註】

魏荔彤曰:小便不利者,所因有不同,治法亦不一,仲師併列三方,以俟主治者擇其善而從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 亂髮(燒)三分 白魚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觔 白朮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

【註】

小便不利及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臍中之證。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澀少而不痛,淋則溲數水道澀少而痛,有不同也。小便溺出狀如粟米者,即今之所謂石淋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註】

淋家,濕熱蓄於膀胱之病也。若發其汗,濕從汗去,熱則獨留,水府告匱,熱迫陰血從小便出,即今之所謂血淋也。

【集註】

高世栻曰: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虛,故不可發汗,若發汗更奪其津液,則膀胱氣竭,胞中併虛,故必便血,便血溺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