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風病源流(毒風論)

經曰:諸暴強直,支痛緛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此厥陰風木,為肝膽之氣,乃臟氣所主之風也。若八方之風不正,則為邪氣,故中於人而為病,而其中人,有四時之勝氣而襲之者。如春勝長夏為木T土,長夏勝冬為土T水,以所勝入也。有隨時隨臟而為病者,以內氣不守,外邪得入也。故春病在頭,善鼽衄;夏病在臟,善病胸脅;長夏病在脾,積風為寒,善洞泄寒中;秋病在肩背,暑汗不出,風襲腠膚,善風瘧;冬病在四肢,善脾厥。原其然者,人之精為真陰,為元氣之本。惟冬藏精則內實,雖夏之暑邪亦汗出而不得入。若冬不藏,又暑汗不出,閉藏疏泄之道俱失,則春溫、夏熱、秋瘧,隨時隨臟而病矣,此風邪所化之由也。然風入五臟,其症狀固各不同。肺受風,多汗惡風,色皏然白,善咳短氣,晝猶與衛氣和而少差,暮則與陰入內而劇。診在眉上,白色。心受風,多汗惡風,善怒赫,色赤,風火相搏,木火交熾,神志昏亂故也。心病則舌本強,必言不快,其診在口。肝受風,多汗惡風,色微蒼。肝本為風,風反勝之,則內氣不勝,故多悲木氣動,又多怒,陰器病則妒陰。妒陰者,時憎女子也。其診在目下。脾受風,多汗惡風,色微黃。土為風木所T,必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風勝土疏,必不化食。其診在鼻。腎受風,自汗惡風,面龐然浮腫,以邪入腎,挾水氣上升,故腫也。脊痛不能正立,以腎在其部也。氣見,以腎活也。隱曲不利,以腎氣傷也。其診在肌上。五臟受風不同,病由以異如此。然風之中人,治必當早,遲則五臟相傳,以至於死。如人初感風,毫毛直,皮膚閉而為熱,是時當汗,發之即己。即或痹不仁,腫痛,可湯熨火灸之。惟弗治,病遂入舍於肺,以自表入裡,必先於肺,風寒閉於此而不行,故為肺痹,發咳而喘急也。然此猶在可發之時,又弗治,即從所T而傳於肝,為肝痹,脅痛而出食也,猶可治也,又弗治,再從所T而傳於脾。風熱相乘而為脾痹,內則中熱煩心,外則肌體出黃。然此猶可藥之浴之,以解表裡之風熱也,又弗治,再從所T而傳於腎,為疝瘕。疝瘕者,聚氣而痛之名,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而煩熱也。邪聚下焦,溲出白濁,以熱結不散,虧蝕真陰,如蠱之吸血,故名曰蠱(此濁病名,非蠱脹病名,非蠱脹病也)。然此猶可治也,又弗治,再從所T而傳於心,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以心主血脈,心病則血燥,筋脈相引,則手足攣掣,是以名瘈也。夫邪氣至心,其病已極,五臟氣皆息,能無死乎?此五臟相傳之次也。有內傷而適與風邪會,因加而發者,此必嘗有所傷。或傷濕而留於分肉血脈;或墜跌打撲,惡血留而不去;或卒然喜怒不節,氣有所逆;或飲食失宜,內有所傷;或寒溫不時,腠理閉而衛氣不通。其開而冒露於風寒,則邪在前,風寒繼之。二者相值,則血氣凝結而為寒痹。其或因熱而汗出受風,雖非外感之邪風,邪氣因加而發,所謂合邪也。夫邪之中人,雖各有所入,要歸於三部。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病起於陰,一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二也;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三也。至於淫佚不可勝數,然受病之始,只在此三部。故風雨寒濕,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總之,風善行而數變,其傷人為病,變態不一。如風藏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又善行數變,腠理開則衛失守而灑然寒,玄府閉,則陽內壅而熱煩悶,其病則為寒熱矣。至寒能衰飲食,熱能消肌肉,又寒熱交作之劇者矣。又如風襲陽明入胃,胃居中焦,其脈上至目內,其人肥,邪不得正,則目黃而留為熱中(宜三黃丸加連翹、梔子、薄荷)。其人瘦,外泄而寒,則變為寒中矣(宜加減白通湯)。又如風與太陽俱入行諸脈哄,散行分肉之間,與衛相犯,能使肌肉而生瘍。氣凝不行,能使肌肉不仁,或胕熱。其氣不清,能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客於脈而不去,其病則為癘風矣。夫病至癘風,風之入也深矣(宜消風散、追風散、靡風丸,換肌散,毒瘡說附後)。若風中五臟六腑之哄,則亦各入其門戶,隨哄左右而偏中,其病則為偏風矣(宜全生虎骨散、舒筋保安散)。以至循風府而上人腦戶,其病則為腦風矣(宜太陽丹、神聖散)。飲酒後玄府易開而中之,其病則為漏風矣(宜白朮散、葛花解醒湯)。入房汗出,內耗其精而中之,其病則為內風矣(宜加味大補湯)。新沐後毛孔開而中之,其病則為首風矣(宜白芷丸)。風不散,傳變而入大腸,其病則為腸風,而熱則下血(宜清臟湯、加減四物湯),寒則食泄矣(宜附子理中湯、八仙糕)。且在腠理,汗泄不止,其病則為泄風矣(宜玉屏散、小建中湯)。病雖異名,皆風之變。然首風、漏風、泄風三症,狀尤奇特。首風則因沐而風中頭面,故多汗惡風,止作無時。凡於風氣所發,必先一日而甚,頭極痛,以陽性先而速也。先至必先衰,故次日少愈。漏風則常多汗,不可單衣,食則汗出。以風邪挾酒,則陽氣散越,故多汗也。陽勝則身熱不惡寒,故不可單衣也。食長陽氣,故食則汗出也。甚或陽獨盛於上而喘息,汗出不止而衣濡,陽盛陰虛而口乾善渴,身不能勞,皆患漏風者所必見之狀。泄風則表既不固,而汗出如漬。津涸,故口乾液涸。血虛,故不能勞而身盡痛。且汗多亡陽,故令人寒也。此風所部,而受病之狀有不同也。要之,風為百病長,凡寒、暑、濕、燥、火五者,皆從風而入。而風之為邪,又有寒熱剛柔之不一,則治之豈易事哉?然古人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固為治風疾者一定之法也。[脈 法]  仲景曰︰脈浮而大者曰風。又曰:脈浮而數,中風使然。《脈訣》曰︰浮脈主表,府病所居。有力為風無力血虛。浮遲表冷,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風病原由症治]《內經》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入門》曰:傷風則涕流鼻塞聲重。又曰:傷風症,入肺者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宜參蘇飲、衝和散、防風衝和湯。又曰:有汗而惡風此真感風症也。《醫說》曰: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人方虛時及新用力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鰲按︰以上言外感之風病)。河間曰:風病多因熱盛。熱者,風之體也。風生於熱,以熱為本而風為標也。凡有風者,即風熱病也。《內經》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丹溪曰:凡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鰲按:以上言本氣之風病)。[諸風病名] 《醫說》曰:頭風多白屑。毒風面上生瘡。刺風狀如針刺,腰痛如錐。癇風急倒作聲,發搐急緩。頑風不識痛癢。風頸項斑剝。暗風頭旋眼黑,不辨東西。風面生米點。肝風鼻悶眼,兩瞼赤爛。偏風口眼嘴斜。節風肢節續斷,指甲脫落。脾風心多嘔逆。酒風行步不前。肺風鼻塞項疼。膽風令人不睡。氣風肉如蟲行。腎風耳內蟬鳴,陰間濕癢,寒濕腳氣。癱風半身不遂。瘓風手足拳攣。胃風不伏水土。虛風風寒濕癢。腸風脫肛瀉血。腦風頭旋偏痛。賊風發聲不響。產風四肢疼痛。骨風膝腫如槌。膝風腿骨痛。心風健忘多驚。盛風言語蹇塞。髓風臂膊酸疼。藏風夜多盜汗。血風陰囊濕癢。烏風頭面腫塊。皮風赤白瘢癬。肌風遍體瘙癢。體風身生腫毒。閉風大便燥澀。軟風四肢不舉。綠風瞳人開大。青風吐極青盲。虎風發吼羊叫。大風成片爛瘡。

附錄毒風論

(起U大弟婦患毒風一載有餘,醫藥罔效,商所以治之者,故為論其源流,並酌方劑)。論曰:遍考方書,瘋癬癘癩,天泡楊梅棉花等瘡,總皆有毒,不但楊梅為毒瘡已也。其獨稱楊梅為毒瘡,一切瘋癬等不加以毒之名者,亦世人傳習之故耳。一切瘋癬等所受之毒,或感天地診戾之氣,或感山溪鬱遏之氣,或感蛇虺蠱厲之氣。此等氣由風飄盪,壯盛人觸之不侵,虛弱人觸之即受。而所受之處,何經虛,即何經受之。當時不覺,積久鬱於經絡,淪及筋骨,侵及肌肉,則為一切瘋癬等恙。發時又各因所發之經,各有見症處。且不特天地山溪蛇虺有毒也,即尋常風寒暑濕之氣,人受之久,亦鬱為毒,故有風毒、寒毒、暑毒、濕毒之名。受之輕者,不過疥瘡等類,受之重者,即為一切瘋癬等恙,無足怪也。更不特風寒暑濕有毒也,即如藥餌中草根樹皮,及一切飲食之物,亦皆有毒,故又有藥毒、食毒之名。人有病,偶服藥,用之的當,病即當之,雖毒而人不受害。若用違其性,即病不能去,而毒反留於身中,久必發現為一切瘋癬等恙。飲食不能節省,不能顧忌亦然。此一切瘋癬等恙為必有毒,無足疑,更無足怪也,不知者每因傳習楊梅為毒瘡一語,專以毒之一字歸於楊梅,其他瘋癬等皆不敢以毒字加之,一若提起毒字,即如生楊梅瘡者,故在醫家必諱而傳會之,在病家必違而隱瞞之,在旁人聞毒之一字,亦且驚且怪,以為何來此恙,總皆不明之故也。夫楊梅毒,有由感受者,有由傳染者。一切瘋癬等恙亦能傳染人,若非有毒,何由傳染乎。且非有毒,何至筋骨脹急肌肉疼痛乎。脹急疼痛,既皆為毒,寧有可不去之者乎。然而去之未易矣,其脹於筋骨者,匪朝伊夕,欲去之,非使筋骨一清不可。疼痛於筋骨者,匪朝伊夕,欲去之,非使肌肉一松不可。清之松之,計惟有瀉之一法。雖然,瀉又難言之,千金子乎?巴豆霜乎?恐瀉之不勝,血氣愈耗,精神愈敗也。且用此等瀉,只可暫時,不可久行。暫時之瀉,毒之鬱於經絡。淪及筋骨侵及肌肉者,斷不能一時盡去,既不能一時盡去,亦徒耗其血氣,徒敗其精神。雖因一瀉,毒亦稍去,而餘毒仍鬱經絡也,仍淪筋骨也,仍侵肌肉也。且稍去之時,筋骨之脹急亦暫緩,肌肉之疼痛亦暫止,迨又久焉,鬱於經絡者必更甚,淪於筋骨者必更甚,侵於肌肉者必更甚,何也?以未瀉之前,血氣還充,精神還實,所謂鬱經絡,淪筋骨,侵肌肉者,猶有血氣精神以禦之,其為毒猶可言。既瀉之後,血氣耗,精神敗,所謂鬱經絡,淪筋骨,侵內肉者,更無血氣精神以當之。

毒之浸灌橫決,恐非言語可罄也。雖然,暫瀉尚不可,可久瀉乎?夫久瀉誠不可也。計惟有瀉而不瀉之一法,庶得血氣弗耗也,庶得精神弗敗也。血氣弗耗,精神弗敗,雖瀉無傷也。雖久瀉無傷也,何也?瀉而不瀉也。且瀉則可使毒去,久瀉則可使毒盡去,毒去而病自痊矣。既不耗血氣,既不敗精神,毒去病痊,而身可安矣。況乎瀉而不瀉之時,不但不耗其血氣,並須養其血氣也,不但不敗其精神,並須助其精神也。夫荀於瀉之時,反能養其血氣,助其精神,亦何畏何疑,而不瀉乎?何畏何疑,而不久瀉乎?而又非行瀉之藥,即能養其血氣,助其精神也。夫行瀉之藥何藥,曰大黃。行瀉而可久用之藥何藥?曰九製大黃。說大黃為將軍,性猛速,九製則將軍之性已除,能使經絡筋骨肌肉間之積毒逐漸掃除,而又無泄利之患。且大黃雖瀉,只行胸以下之積,九製則自胸臆上至巔頂,皆能追而去之,以所製大黃以酒為主,而酒氣上升故也。且大黃行瀉,有排山倒海之能,用酒九製,則性和緩,不見其排倒,而自覺其消磨。故熟思病情病勢,非用瀉而不瀉,不瀉而瀉之九製大黃,斷必不為央。說以病者之性情,日常多膠執,十餘年來,偏信無識、無能、說鬼話、賺錢財之草頭郎中,非挑箭風,即針寒濕,挑之針之之外,又多服草頭藥,已經十有餘載。前所云,草根樹皮皆有毒者,在官料且然,況於山野間採來,本草不載之物,有不毒者乎。在採之者,不計其毒不毒,止欲為賺錢之計,在服之者,亦不問其毒不毒,止欲冀其有益於身,故積久服之,而毒之凝聚不散者,遂發為此症也。此餘歷年來,在家庭間親見情勢,而直可斷為毒盛者也。此症既由於毒,而發現之初,僅生頂發中,以後漸及遍體,今春病劇,至臥不起,渾身腫痛,四肢不仁,可見毒發以漸,至此已為沉重,非謀所以治之之方,勢將為難療也。春初,脈象右寸關洪數弦大,餘俱澀滯。二月盡以來,獨左關洪數,餘皆濡弱。近日愈多煩躁,火性太甚,肝風煽烈,毒氣掀騰,更可即脈即症而知之者也。至於瘡形或大,或小,或成粒,或成片,其色紫而帶黑,其形稍腫而浮,既非若楊梅之掀紅濕爛,如鼓釘,如葡萄,如棉花,更非若癘風之潰癩零落,如白雪,如紫云,而又兼似葡萄、紫云等樣,則謂之楊梅瘡固不可,竟謂之紫云瘋亦不可。而古人有毒祲成瘋之語,說指如此症而言之也。因古人有毒祲成瘋之號,後世即約之為毒瘋二字,此不在麻瘋、癩瘋等例之內。參考前賢治法,惟丹溪最善,其要雖分上下,開手總以追取惡物蟲積為始,然後隨症輕重,因人強弱,而調治之。然猶諄諄致誡曰︰此疾雖治難愈,若不絕嗜斷欲,皆不免再發,而終於不救。可見此症之不可輕視而治之矣。玆因病者誼關骨肉,他人尚且醫救,何況一家,故積日夜思維,總必以瀉而不瀉為主,特製大黃,再酌餘品,成劑以治之。以口舌所及,一時難悉,聽者又不能詳,故特筆而書之,以付起U大弟。其細審餘言,庶於此病得救,而亦不負吾拯治之心也。所酌前後服方,開附於後。戊子春三月沈金鰲書。

治風病諸藥要品及方

二十四升提發散(升麻 川芎 防風 葛根 羌活 香白芷 柴胡 紫蘇 荊芥 前胡 獨活 北細辛 生薑 本 蔥白 薄荷 甘菊)

辛溫發散(桂枝 麻黃 羌活 防風 白芷 吳茱萸 乾薑 細辛 獨活 本 川芎 杜蘇子 蔥白 橘皮

清涼發散(薄荷 麥冬 知母 竹葉 甘菊 金石斛 石膏 連翹 蟬退 牛蒡子)

三黃丸 [熱中] 黃連 黃柏 大黃

加減白通湯 [寒中] 附子 乾薑 肉桂 人參 白朮 半夏 炙草 草豆蔻 此方兼治沉寒痼冷,臍腹冷疼,大便自利,足脛寒而逆。

消風散 [癘風] 白芷 全蠍 人參各一兩,每末二錢,勿食晚飯,次日空心溫酒調下,身上微燥為效。此方第一日服。

追風散 [又] 大黃六兩,鬱金兩六錢,皂角刺兩半,共為末,初服五錢或六錢,入大風子油一錢半,朴硝少部,溫酒一碗調化,五更空心服。直待辰時,又調藥酒一碗,入熟蜜少部,勿令患人知先,以水盥漱淨,然後服藥,必以蜜解口,切不可臥,良久,痛瀉數次,以稀粥補之。此方第二日服。此藥老弱者難治,五十以下者可治。精神壯旺者,十日內三服。謂如初一日服消風散,初二日服追風散,初三日服磨風丸,又如此周而複始。瘦弱者十日內一服。

磨風丸 [又] 當歸 川芎 羌活 獨活 天麻 細辛 防風 荊芥 威靈仙 麻黃 首烏 蔓荊子 牛蒡子 車前子 豨薟草 蒼耳草各一兩,曬乾為末,酒糊丸,溫酒下五十丸。此方第三日服。日二帖,用燻洗、敷糝藥。

燻洗藥:地骨皮、荊芥、苦參、細辛各二兩,河水煎,用大桶盛浸浴,燻洗通身,出血為度。

敷糝藥:寒水石、活礬、硫黃各二兩,蛇床子一兩,朴硝五錢,共為末,臘豬油調敷。燻洗敷糝,二能治滿身瘡爛如神。

換肌散 [又] 烏蛇 白花蛇 地龍各一兩 當歸 細辛 白芷 天麻 蔓荊子 威靈仙 荊芥穗 甘菊 苦參 紫參 沙參 木賊草 不灰木 炙草 白蒺藜 天冬 赤芍 赤箭 首烏 石菖蒲 胡麻子 草烏 蒼朮 木鱉子 川芎各二錢半,每末五錢,溫酒調下,酒多為妙。如無紫參,不灰木亦可。此方專治大風年深,毛脫鼻塌深重者,如神。

全生虎骨散 [偏風] 當歸兩半 赤芍 續斷 白朮 木 虎骨各一兩 烏蛇肉五錢 每末二錢,食後溫酒調下。骨中疼痛加生地一兩。此方專治半身不遂,肌肉乾瘦,名曰偏活。

舒筋保安散 [又] 木瓜五兩 萆薢 五靈脂 白薑蠶 牛膝 川斷 烏藥 松節 白芍 天麻 威靈仙 黃耆 當歸 防風 虎骨各一兩,以好酒一升,浸瓶中,封口二七日,取藥焙乾,為細末,每二錢,以所浸藥酒半盞調服。如酒完,以米飲下。此方能治左癱右瘓,筋脈拘攣,走注疼痛。

神聖散 [腦風] 葛根半生半炒 麻黃 細辛 藿香葉各等分,每末二錢,荊芥、薄荷酒下。

太陽丹 [又] 石膏二兩 川芎 川烏 白芷 甘草各一兩 冰片二錢 煉蜜同麵糊丸,每兩作十八丸,黃丹為衣,食後,蔥茶嚼下二三丸。腦寒之病,皆因邪攻上焦,令人頭痛,晝夜不寧也,惟此藥主之。

白朮散 [漏風] 防風二兩半 白朮兩二錢 牡蠣三錢 每末二錢,溫水下。

葛花解醒湯 [又] 葛花 砂仁 白豆蔻各五錢 青皮三錢 白朮 乾薑 神曲 澤瀉各二錢 人參 茯苓 豬苓 陳皮各一錢半 木香五分,每末三錢,白湯下,得微汗則酒病去矣。

加味大補湯 [內風] 蜜黃耆 人參 白朮 酒當歸 茯苓 白芍 熟地各七分 酒牛膝 烏藥 酒杜仲 木瓜 防風 羌活 獨活 苡仁各五分 附子 肉桂 沉香 甘草各三分 薑三 棗二,此方兼治氣血大虛,左癱右瘓。

大川芎丸 [首風] 川芎四兩 天麻一兩,蜜和,每兩作十丸,每丸,細嚼,茶酒任下。

白芷丸 [又] 白芷不拘多少,夢卜汁浸,曬乾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丸,細嚼,茶或荊芥湯下。此方專治沐浴後眩暈頭痛,令人目明。凡暴寒乍暖,神思不清,頭目錯暈,皆宜服。

清臟湯 [腸風] 生地一錢 酒當歸 黑地榆各八分 黃芩 黃柏 山梔各七分 白芍 黃連 阿膠 側柏葉各六分 炒槐角 川芎各五分

加減四物湯 [又] 川芎 當歸 生地 側柏葉各一錢 枳殼 荊芥 槐花 炙甘草各五分 薑三片 烏梅一個,此方能治腸風,兼治便血。

附子理中湯 [又] 附子 人參 白朮 乾薑 炙草

八仙糕 [又]

玉屏風散 [泄風] 白朮二錢半 黃耆 防風各一錢二分 防風、黃耆實表氣,白朮燥內濕,故效。

小建中湯 [又] 白芍五錢 桂枝二錢 炙草二錢 薑五片 棗四枚,煎至過半,去渣,入飴糖一兩,煎化服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甘草之溫,補脾養胃為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或脈弦而腹痛。桂枝辛熱,佐白芍以去寒水。薑、棗甘辛溫,發散陽氣行於經格皮毛為使。建中之名,始於此焉。此方兼治虛勞,裡急腹痛,夢寐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渴。

黃耆建中湯,即本方加黃耆也,治虛勞自汗,及病後熱不退。

當歸建中湯,即本方加當歸一兩也,治血虛自汗。

桂枝附子湯,即本方用桂枝五錢,加附子半枚也,治自汗漏不止,每服七錢,薑七、棗二,煎服。

參蘇飲 [外感] 人參 蘇葉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殼 陳皮 茯苓 甘草 木香

衝和散 [又] 蒼朮四錢 荊芥二錢 甘草一錢,此方專治四時感冒風寒。

防風衝和湯 [又] 羌活 防風各錢半 白朮 川芎 白芷 生地 黃芩各一錢  細辛 甘草各五分 薑三片 蔥白三個,一名加減衝和湯。此方專治春夏秋感冒風寒,頭痛身熱,自汗惡寒,脈浮緩。

附錄沈氏毒風方五 (此皆餘自製方也)

沈氏毒風第一方 [始服] 九製大黃三錢 薑製川烏六分 炒全蠍三枚 去毒蟬退十枚 去翅足 皂角刺二分 苦參一錢 白蒺藜炒三錢 川連五分 羌活七分 獨活七分 加豬胰子一兩,服四帖後,再服第二方。忌食雞鴨魚蝦,雞子鴨子,韭芛蔥蒜,一切生冷腥膩辛辣之物,不忌則服藥不效。最切房欲,慎之慎之。

沈氏毒風第二方 [次服] 九製大黃三錢 全當歸酒洗二錢 赤芍三錢 防風錢半 羌活七分 蟬退去翅足七枚 荊芥穗錢半 川連三分 犀角四分 黃芩一錢 萆薢錢半 木通七分 加豬胰子六錢,服十帖,再服第三方。或八帖或六帖,總視病勢之輕減與否可也。

沈氏毒風第三方 [又次服] 九製大黃一錢 當歸錢半 川連二分 羌活五分 白蒺藜三錢 防風一錢 生首烏二錢 木香三分 加豬胰子四錢,服十帖。或八帖或六帖,看病勢若能減去過半,便服下丸藥。

沈氏毒風丸 [後服] 九製大黃三兩 大生地二兩 製首烏 白蒺藜 川山甲 木瓜 全當歸 羌活 牛蒡子 胡麻 便香附 威靈仙 鑽地風 絡石各一兩 豨薟草皂 角刺 天麻 苦參 赤芍 白芷 丹參 防風 川芎 荊芥 獨活 大風子肉 川斷 地骨皮 秦艽各八錢 茯苓皮 桂枝 陳皮 柴胡 蔓荊子 元參 沙參 漢防己 木通各七錢 石菖蒲 紅花 遠志各五錢 川烏 草烏 白花蛇各四錢 木香 瓜蔞仁 生鬱金各三錢 細辛 白蔻仁各二錢,共製為末,棗肉為丸,空心,米湯下二錢。壯盛人加至三錢。如服一料未全愈,即兩料三料亦可。此方共用藥四十九種,取七七之數也。加棗肉為丸,共成五十,又符大衍之數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今選四十九藥,合丸共五十,則體用兼備,元氣渾淪,又得少陽生長之氣,以之治病,何患不痊乎。金鰲自志。又此方不但治毒風,並可治大麻瘋須眉俱落者。紫靈瘋遍身腐爛者,亦無不效。

沈氏洗風方 [常洗] 桃枝 柳枝 槐枝 忍冬藤 地骨皮 松毛 苦參 皂莢各一兩 皮硝二錢,以河水煎湯,盛桶內燻洗,始則數日一次,至後則半月或二十日一次。將洗時,務必先進飲食,切不可空腹,恐精神慮乏也。

感冒源流(即傷風)

感冒,肺病也,元氣虛而腠理疏也。經曰︰虛邪賊風,陽先受之。說風者,天之陽氣,其乘於人則傷衛,衛者,陽也,故曰陽先受之。衛又即氣也,肺主氣,脾生氣,故傷風雖肺病,而亦有關於脾,以脾虛則肌肉不充,肺虛則玄府不閉,皆風邪之所由以入也。說以風為百病長,善行數變,無微不入,十二經,十五絡,五臟六腑,皆能受風而為病。或經絡受之,由皮毛而入肌肉、入腑。或由口鼻受之,而入胃、入腸。或入骨空肢節。而必火與風易合,肝木與風易引,肺金在至高尤易感。又況頭頂招風,眼招風,四肢受風濕。古人云:避風如避箭。雖風之正者,猶須避之,況其為厲為邪者乎。是故風感人於不覺,初治則易散,久則漸入於內,六淫之邪,每因緣以作難,風固不可不慎治,風亦不可不審也。吾故論文,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內歸於肺,其症或頭疼身熱,輕則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惡風惡寒,或聲重,或聲啞。甚者痰壅氣喘,合口不開,咳嗽,咽乾。自汗脈浮而緩,此外感也。春夏治以辛涼(宜茶調散、柴胡升麻湯),秋冬治以辛溫(宜參蘇飲、人參敗毒散),則肌表解而邪從汗散矣。或素有痰熱,壅遏於太陰、陽明之間,內有窠囊,風邪易入,若為之招引者,昔人所謂風乘火勢,火借風威,互相鼓煽者,此內因也,治必以辛涼外發,甘苦內和(宜羌活衝和湯、防風通聖散),斯正不傷而邪自去矣。又有重衣厚被,肺因壅熱生風,而在外風邪,又適與之相襲,其症亦聲重鼻塞,咳嗽,咽乾音啞,此內外因也,治以甘苦辛涼兼升散之品(宜桔梗湯、上清散、菊花散),邪自由內達外而解矣。至有風熱兼傷者,或先感風又受熱,或先受熱又感風,一時交發,貴審其輕重而治之(宜桔梗湯、上清散、菊花散,或加味二陳湯)。若久而不愈,其人必虛,固不得專用疏散也(陽虛宜加參朮,陰虛宜加地黃、五味,倍門冬、白芍。然則感冒之症,雖若輕微,而要豈可忽視者乎。[脈 法]仲景曰:脈浮而大者曰風。又曰︰脈浮而數,中風使然。《脈訣》曰: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傷風症治]

《入門》曰:傷風症,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戴氏云:新咳嗽,鼻塞聲重是也。又曰:有汗而惡風,此真感風症也。陶節庵曰︰惡風者,風邪傷衛,腠理不密,由是惡風,悉屬於陽,非比惡寒,乃有陰陽之別者。有汗惡風脈浮緩者,當解肌,隨時用藥。惡風發熱兼喘者,羌活衝和湯。若發汗太過,衛虛亡陽,遂漏不止。惡風脈浮者,桂枝湯加朮附。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同上。若風濕惡風,不欲去衣,骨節痛,汗出短氣,小便不利,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汗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者,人參白虎湯。仲景曰︰太陽傷風,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主之。又曰:太陽兩傷風寒,其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活人書》曰: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為傷風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傷風見寒脈也。若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傷風脈,是傷寒見風脈也。說脈似桂枝,反無汗,症似麻黃,反煩躁是也。

[導引法]

《保生秘要》曰:先擦手心極熱,按摩風府百餘次,後定心以兩手交叉緊抱風府,向前拜揖百餘,俟汗自出,勿見風,定息氣海,清坐一香,飯食遲進,則效矣。[運 央] 《保生秘要》曰:凡頭疼、目脹、背脹、腰脹、膝酸、發熱者,當先守艮背,入定後用行庭,運至風府,用意繞回百度,直行泥丸,亦旋百度,後分兩路,旋眼胞,漸入瞳人百度,至鼻柱合行,亦旋入深處,多旋一會,接上鵲橋,經重樓,行胸腹,止於氣海。睡時以兩手捻孩兒印,兩腳屈指,咬緊牙關,意在氣海旋繞。或繞入黃庭注念,練至心純,不覺真意自旋一貫,前後間行,邪氣無不散者,疼脹自止。或以手指於腦上著力分兩邊摩之,及耳根處,以指甲捻之至疼,有導引之央。

治感冒方十五

柴胡升麻湯 [春夏] 柴胡 前胡 升麻 赤芍 桑皮 黃芩 葛根 荊芥 石膏

茶調散 [又] 茶葉 川芎 黃芩 白芷 薄荷 荊芥

參蘇飲 [秋冬] 人參 蘇葉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殼 陳皮 茯苓 甘草 木香

人參敗毒散 [又] 人參 羌活 桔梗 柴胡 前胡 獨活 川芎 枳殼 陳皮 茯苓 甘草

羌活衝和湯 [內因] 羌活 防風 蒼朮 甘草 白芷 生地 川芎 黃芩 細辛 薑

防風通聖散 [又] 防風 連翹 川芎 麻黃 薄荷 白荷 當歸 大黃 黃芩 桔梗 石膏 荊芥 山梔 白朮 滑石 甘草

桔梗湯 [內外因] 桔便 香附 山梔 黃芩 川貝母 知母 前胡

熱鬱湯 [又] 連翹 薄荷 黃芩 麥冬 瓜蔞實 甘草 竹葉 鬱金

上清散 [風熱] 元參 薄荷 荊芥 甘草 大黃 歸尾 桔梗 陳皮 黃芩 枳殼 川芎

菊花散 [又] 甘菊 防風 羌活 枳殼 石膏 蔓荊子 旋覆花

加味二陳湯 [又] 半夏 陳皮 當歸 茯苓 積實 桔梗 杏仁各一錢 砂仁五分 黃芩 山梔各七分 蘇子 甘草各六分

桂枝湯 [過汗] 桂枝 白芍 甘草

甘草附子湯 [風濕] 甘草 附子

人參白虎湯 [汗後]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凡用此方,先煎石膏數十沸,再入米及藥,以米熟為度,溫服。

大青龍湯 [兩傷] 麻黃去節 桂枝 炒杏仁 石膏 甘草 薑三片 棗二枚,此方專治太陽中風,脈浮緊,惡寒發熱,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此傷風見寒脈者,亦治傷寒脈浮數,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此傷寒見風脈者,陶節庵曰:熱盛而煩,手足自溫,脈浮而緊,此傷風見寒脈也。不煩少熱,四肢微厥,脈浮而緩,此傷寒見風脈也。二者為營衛俱病,法雖用大青龍湯,此湯峻險,不可輕用,須風寒俱甚,又加煩躁,方可與之,不若羌活衝和湯為神藥也。一法,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 白芍 甘草 麻黃 杏仁 薑 棗

中風源流

中風,風乘虛而為病也。向來惟東垣主虛,而河間則主火,丹溪則主痰,似乎各異,不知惟虛也,故無根之火發焉。惟虛也,故逆上之痰生焉,特東垣舉其本。河間、丹溪各舉其標耳,未有痰與火之發,不由於虛者也。且即河間主火,而其論曰:中風癱瘓,非外中風邪,亦非肝風獨盛,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製之,則陰虛陽盛,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卒倒無所知。則其言腎水虛衰,言陰虛陽盛中主乎火,而論火之自發,何嘗不以為由於虛乎。丹溪主痰,而其論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東南氣溫多濕,有風病者非風病也,皆濕土生痰,痰生熱,熟生風也。夫人身之氣,根於脾,主於肺,茍脾氣充盛,自能健運,內因之濕何自生,外來之濕何自感,痰即不能為患矣。然則痰之壅逆,非由氣之虛弱不能健運乎,亦可知曰火曰痰,總由於虛,虛固為中風之根也。惟中風之病由於虛,故腑虛則中腑,臟虛則中臟,血脈虛則中血脈,而其症各別。說中臟者病在裡,多滯九竅,有六經形症。如唇緩、二便閉屬於脾,不能言屬於心,聾屬於腎,鼻塞屬於肺,目瞀屬於肝。邪之中較深,治宜下之(宜三化湯、麻仁丸),然亦不可過下以損榮血。中腑者病在表,多著四肢,其症半身不遂,手足不隨,痰涎壅盛,氣喘如雷,然目猶能視,口猶能言,二便不秘,邪之中猶淺,且有六經形症。如頭疼,身熱,項脊強,屬於太陽。目痛,鼻乾不得臥,屬於陽明。口苦,脅痛,耳聾,寒熱,嘔吐,屬於少陽。腹滿,自利,咽乾,屬於太陰。舌乾,口燥,屬於少陰。煩滿,囊縮,屬於厥陰。而又有太陽經症無汗惡寒者(宜麻黃、防風、杏仁、甘草)。或有汗惡風者(宜桂枝、防風、白芍、甘草)。有陽明經症無汗身熱不惡寒者(宜白芷、石膏、知母、甘草)。或有汗身熱不惡風者(宜桂枝、葛根、黃芩、甘草)。有太陰經症無汗身涼者(宜麻黃、防風、乾薑、附子)。有少陰經症有汗不熱者(宜麻黃、桂枝、杏仁、防風、附子、甘草)。若無此四經之症,在少陽、厥陰二經,則從二經治之(宜柴胡、黃芩、連翹、羌活、甘草)。然以上種種形症,不獨中腑為然,即中臟中血脈者,亦往往有之,當臨時參酌為治。惟中腑者必面加五色,脈浮弦而多惡風,大法,必當汗之(宜疏風湯、小續命湯),然亦不可過汗以損衛氣。至如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其症口眼嘴斜,沉沉欲睡,外無六經症狀,內無便溺之危,既不可汗,又不可下,惟以靜勝其躁,以養血為主(宜大秦艽湯、養榮湯、羌活愈風湯)。其有痿痹癱瘓頑麻,或因痰而中(宜滾痰丸、三生飲、龍星丹),或因火而中(宜涼膈散、清氣宣風散),或因暑而中(宜香茹飲、沈氏中暑湯),或因濕而中(宜行濕流氣散、滲濕湯),或因寒而中(宜附子湯、附子麻黃湯),或因虛而中(宜萬金湯、寶回春湯),或因氣而中(宜木香調氣散、順氣勻風散),或因惡而中(宜桃奴丸、調氣平胃散),雖所中之因不一,皆為類中風。說類中者,卒倒偏活,語言蹇澀,痰涎壅盛,皆與中臟腑血脈之真中風相類,但無六經形症為異耳。由中氣虛慮,血液因而泣逆,故虛風內煽,至此生病也,治必於補益藥中,加治風之品(宜以參、*為君,歸、地佐之,加秦艽、茯神、竹瀝、薑汁、梨汁、人乳),最為穩妥。雖然,類中諸症既不可不別於真中風,亦不得混於脫絕之症。脫絕者何?經曰:中開者心絕,手撒者脾絕,眼合者肝絕,遺尿者腎絕,聲如鼾者肺絕,皆由虛極而陽脫也。若五症不全現者急用大劑參*朮附進之,或可救十中之一。若誤服蘇合丸、牛黃丸、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即不可救。說古人製此等方藥,皆辛香走竄,為斬關奪門之將,原為牙關緊塞、兩手握固、中臟之閉症而設,故用牛黃入脾治肉,麝香入腎治骨,冰片入肝治筋,惟邪氣深入者,乃能驅出。若施於中腑脫絕之症,反掌殺人矣。夫真中、類中、脫絕,其各有別如此。而士材於真中風,又有分表裡分陰陽之說,於中腑又有多兼中臟之說,至為精審。玆試撮其略曰:真中風須分表裡,病在表者,照前六經形症治之。在裡者,便溺阻隔,須下之(宜三化湯)。若表裡俱見,先解表,後攻裡。若內外邪已解,而猶語言蹇澀,半身不遂,未能驟愈,則以六君子湯為主,加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生地、白芍,久久服之,榮衛自和。此即古所稱大藥加麻黃即一旬之微汗,加大黃即一旬之微利者是也。如望春大寒之後,則加人參、半夏、柴胡、木通,迎而奪少陽之氣。望夏谷雨之後,則加石膏、黃芩、知母,迎而奪陽明之氣。季夏濕土主令,則加防己、白朮、茯苓,生脾土之濕。望秋大暑之後,則加厚朴、藿香、官桂,迎而奪太陰之氣。望冬霜降之後,則加桂、附。當歸,勝少陰之寒。又曰:治中風須分陰陽,陰中者,或青或白或黑,痰喘,昏亂眩冒,多汗,甚者手足厥冷;陽中者,面赤唇焦,牙關緊閉,上視強直,掉眩煩渴。又曰: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痛,筋脈拘急,肉,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宜犀角散)。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語言蹇,舌強口乾,忡悸恍惚,此中包絡兼中心也(宜加味牛黃散)。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黃,汗多惡風,口嘴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內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宜防風散)。右寸脈浮澀而短,鼻流清涕,面白,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宜五味子湯)。左尺脈浮滑,面目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宜獨活散)。士材之分晰施治如此,詎非司命者所當加意哉。總之,治中風大法,猝然昏倒,必先順氣,然後治風(宜蘇合丸,用竹瀝、薑汁調灌,如口不開,急用吹鼻散吹入,有嚏可治,無則死)。亦須辨明氣血之所屬,氣虛者,右手足必不仁(宜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血虛者,左手足必不仁(宜八珍湯加竹瀝、鉤藤、薑汁)。此其要法也。若夫稟賦不齊,七情異起,六氣殊傷,又難執一,神明參活可也。今將中風條款根由方治開列於後。一曰口噤不開,足陽明頷頰之脈急則口噤,肝風乘胃故也,急將皂莢、乳香、黃耆、防風煎湯燻之,然須大作湯液,如蒸如霧乃得力。南星、冰片為細未,擦牙齦。或藜蘆、鬱金末搐鼻。或明礬一兩、飛鹽五錢擦牙,更用錢部棉裹安牙盡處。甘草五寸截五段,麻油浸透,火炙,抉口令咬之,約人行十裡部,又換一段,從此灌藥甚便。二曰口眼歪邪,耳鼻常靜,故風不作。口眼常動,故風易生。搖風則血液衰耗,無以養筋,故筋脈拘急,而口目為僻,急不能卒視(宜疏風飲),急以桂技三兩,酒煎濃汁,以舊布浸之,右歪拓左,左歪拓右,乳香二兩、皂莢一兩,燒煙燻之。三曰語言蹇澀。經曰:足太陽脈貫舌本,散舌下,病則舌強。又曰:足少陰脈之正者係舌本。又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可見中風之正,皆由腎脈之氣不能上循喉嚨,挾舌本,故不能言。脾土不足,痰涎湧盛而蹇澀,故亦不能言也(腎不足宜地黃飲子,脾不足宜六君子湯)。至其所兼,有緣風痰者宜滌痰,有緣濕痰者清脾熱,有緣迷心竅者清心火,有緣風熱者清肝火,有緣虛火上炎者壯水之主,有緣虛寒厥逆者益火之原,各隨症兼治之(宜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加味轉舌膏,隨所當用而施治)。四曰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者,土太過也(宜平胃散、五苓散)。脈細小無力者,土不及也(宜補中益氣湯)。而或為血活筋急(宜四物湯),或為水旺風淫(宜四物湯加防風、鉤藤、秦艽),或為痰多(宜六君子湯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五曰身體疼痛。諸陽之經,皆起手足循行於身體,風寒客於肌膚,始痹而痛(宜蠲痹湯),若挾濕熱(宜當歸拈痛湯)、挾寒(宜鐵彈丸)、挾虛皆是(宜十全大補湯)。六曰痰涎壅盛,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人肥必氣急而肺盛,肺金T肝木,故痰盛(宜星香散、二陳湯)。其有挾虛者(宜上二方加參、*、竹瀝),有挾寒者(宜上二方加桂、附、薑汁),有實者(宜木香湯送星香散),有虛者(宜六君子湯送星香散),皆隨症酌治。七曰遺尿不禁,皆由脾虛下陷(宜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腎虛不能收攝也(宜地黃飲子同生脈散)。八曰小便不利,中風便不利。說由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清熱止汗,小便自行矣(宜涼膈散、當歸六黃湯)。九曰善飢善食,風木太過,凌虐中州,脾土受攻,求助於食,法當瀉肝安脾,則複其常矣(宜青皮白芍湯)。十曰自汗盜汗。或由於風多者宜桂枝湯,或由於表虛者(宜玉屏風散),或由於陽氣虛者(宜*附湯),皆宜順時審症。至如盜汗,更宜變通(宜補中益氣湯送六味丸,或當歸六黃湯作丸)。十一曰神氣昏瞀,說由痰氣逆衛,心主被障,故昏不知人,此係中臟而非中腑,閉症而非脫症(煎劑宜六君子湯加南星、木香、菖蒲、遠志、竹瀝、薑汁,丸劑宜至聖保命丹、加減牛黃清肺心湯)。十二曰左癱右瘓,說癱瘓及四肢頑麻,骨節酸痛,一切寒濕風氣,與腎虛足膝無力,治法皆同(宜史國公酒)。其條款根由方治,各各不同如此。而前人又據經文分列中風四大法,雖不外乎臟腑肢體間症治,然其法亦不可不知。一曰偏活,即半身不遂,由血氣偏虛,邪氣留著於所虛之半邊,阻隔脈道,故手足活瘦,骨間疼痛。經言:虛邪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活是也。而仲景又言: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則知經之榮衛,乃病所發之由。仲景之分腠,乃病所寄之處也(宜加減潤燥湯以治左偏,祛風除濕湯以治右偏)。二曰風痱,身無痛,緩者四肢不舉,或一臂不遂,或左癱右瘓,急則一身皆仰,大約言變智亂者居多,若言變甚智、亂甚者難治。而東桓卻以痱病為即邪入於裡而中臟者,偏活為即邪在分腠之間而中腑者。然則痱與偏活,雖是兩疾,其實痱即偏活之邪氣深者也(宜換骨丹、疏風順氣丸、八寶回春湯)。三曰風懿,亦名,其病亦在臟腑間,由痰水製火,閉塞心竅,故猝然昏倒,舌強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聲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軟者可治,無汗身直者不易治。前人斷為七日死,良然。總之,風痱病有由脾實者,由膏粱過甚之故,故用疏風順氣丸以導之,有由脾虛者,由飲食失節之故,故用八室回春湯以調之。風懿病有由於熱者,則以痰火鬱積而然,非清火不可(宜牛黃清心丸);有由於虛者,則以元弱痰橫之故,非化痰不可(宜導痰湯)。皆當分治。四曰風痹。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又曰: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是也。大約皆由汗出風吹,血凝於膚之故,另詳諸痹條內,玆不細載。四大法之外,又有暴仆、暴喑、蒙昧及中風熱、中風虛等症,皆中風之流派,而與中風症同而異,異而同者也。暴仆維何?或因虛,或因火,或因痰,忽然仆地,精神恍惚,口噤涎嘲,與卒中風相似,惟不搐搦遺尿為異耳,宜審其為虛(宜人參黃耆湯加竹瀝、薑汗)、為痰(宜省風湯)、為火(宜防風通聖散),而切治之(亦可參用嚏法、吐法、開噤法)。暴喑維何?其人平素腎必虛,又為厲風所傷,故語言蹇澀而喑@,其所以與中風語澀異者,以此必足胻活細緩弱,或耳聾,或腰背相引痛,經所謂腎氣內奪,則舌喑足廢者是也(宜腎瀝湯、地黃飲子、清神解語湯、資壽解語湯)。蒙昧維何?凡風中臟者,其人必昏冒,神情不爽,若有物蒙蔽者,然並有風犯於心,心神不守,致健忘驚悸者(宜牛黃定志丸、四白丹、二參丹、祛風至寶丹)。中風熱維何?風因熱生,熱勝則風動,甚有風毒上攻,頭面腫癢,痰涎閉塞,心胸煩熱,大小便秘,下注腰,腫痛生瘡者不治,亦能致癱瘓(宜透冰丹、天麻丸、防風通聖散)。中風虛維何?人至五六十歲,氣血就衰,乃有中風之病,少壯無是也。然肥盛之人,或兼平日嗜欲太過,耗其精血,雖甚少壯,無奈形盛氣衰,往往亦成中風,此即經所云中風虛症。言本非中風之時,乃因虛,故亦中閃也。法當和氣活血,補虛去風為主(宜萬金湯、八寶回春湯)。審此求之,中風之為病,寧有或遺也哉。要之,中風之人氣必虛,氣道必多滯。《直指》曰:治風良劑,小續命為上,排風湯次之,然二藥主風不主氣,須以人參順氣散、烏藥順氣散佐助,氣一流行,風疏散矣。據此,可知單用風藥為非宜也。然人參順氣散所以補氣虛,烏藥順氣散所以宣氣滯,臨時調劑,又不可混用。中風之人又必能食,而其能食有二因,一由肝木盛,木盛T脾土,土受製,求助於食,故多食,瀉肝治風則脾安,脾安則食自少,而病可以治;一曰脾氣盛,盛則下T腎水,水虧不能製火,故食益多而病益劇,急服安土滋水之藥,不必多食,則食自少,而病可以治。此又治中風者兩大端,不可不知者也。又有小中,小中者何?其風之中人,不至如臟腑血脈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若遇小中症,切不可用正風藥深切治之,或至病反引而向裡,只須平和之劑調理,雖未必為完人,亦不至有傷性命也。若風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撥,隔一二年,或數年,必再發,發則必加重,或至喪命,故平時宜預防之,第一防房勞,暴怒鬱結調氣血,養精神,又常服藥以維持之(宜定風餅子,庶乎可安)。故丹溪云:宜常服小續命湯以防喑@。易老亦云:如覺風動,便服愈風湯以免倒仆。說皆有見乎預防之為要也。若男婦尋常涎潮於心,卒然昏倒,未即為中風者,當即扶入室中正坐,用醋炭燻之,令氣衝口鼻,其涎自歸經絡,即自能省,惟不可用薑湯及滴水入咽,湯水一入,痰涎永係於心,必成痼疾。[脈 法]仲景曰: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獨急,正氣引邪,嘴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口即難言,口吐涎沫。又曰:脈浮而大者曰風。又曰:脈浮而數,中風使然。《得效》曰。凡中風之脈,無不大者,非熱也,是風脈也。《脈訣》曰:中風口噤浮遲吉,急實大數三魂孤。又曰: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持危消痰,風未可疏。丹溪曰:中風脈遲浮可治,大數而極者死。《脈經》曰:大而浮遲者吉,急而且疾者兇也。[似中真中論] 繆仲淳曰:凡中風,有真假內外。西北地高風烈,虛人猝為所中,中臟死,中腑成廢人,中經絡可治,必先解散風邪,次再補養氣血,此治真中風法,以小續命湯、桂枝、麻黃、附子、羌活、獨活、防風、白芷、南星、甘草為本。若江浙閩粵川滇等處,無剛風,多濕熱,人皆柔脆,多熱多痰,真陰既虧,內熱彌甚,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熱極生風,亦猝然僵仆,類中風症,或不省人,或語言蹇澀,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將發,必先內熱,口乾舌苦,便秘溺赤。河間謂是水不勝火,丹溪謂是濕熱相火,中氣中痰是也。此即內虛暗風,確係陰陽兩虛,而陰虛為多,與外來風邪迥別,法當先清熱(二冬、甘菊、白芍、茯苓、花粉),順氣(蘇子、橘紅、鬱金、枇杷葉),開痰(貝母、竹瀝、白芥子、瓜蔞仁)以救其標,次用治本,益陰(二冬、菊花、生地、白芍、歸身、杞子、五味子、牛膝、白膠、人乳、黃柏、白蒺藜),補陽(人參、黃耆、鹿茸、巴戟、大棗)。若氣血兩虛,則陰陽兼補。

[似中問答]

繆仲淳曰︰或問有似中風,眠不竟夕,易醒,心脈弦而不洪,多怒,肝脈弦而不長,語蹇澀,多痰,身重,溲速不能忍,有餘瀝,大便結,左尺浮洪,食少難化,此何故?答曰:眠不竟夕、易惺,心血不足,故脈弦不洪。東垣云:胃虛者多怒,多怒肝氣必不和,故脈弦不長。弦為血少,必自養,藥未易瘳。腎脈本沉,浮者腎水不足,腎有火則真陰虧,津液耗,不能養舌絡,舌絡勁急,故言不利。火性急,故小便大便皆見前症,脈亦反浮洪也。肺喜清肅,惡煩熱,熱則液活,無以下滴而通水道,或前熬成痰,故聲重多痰,氣道塞也,不可用人參。脾胃,後天元氣之本,脾陰虧則不能消,胃氣弱則不能納,飲食少則後天元氣無自生,精血愈不足。經曰:脾損調飲食,節起居,適寒溫。此至論也,否則脾陰難複。然其要又在戒暴怒,使肝無不平之氣,肝和則不賊土矣。命門乃先天真陽所寄,其壯也,一由稟氣厚,二由精不妄泄,三由志無所鬱,則年雖老而尤壯,否則子後一陽不升,不能燻糟粕,化精微,是火不生土,脾胃益弱,法當降氣、和肝、滋腎。降氣則陽交於陰,和肝則不賊土,後天元氣日長,腎足則真陰生,津液足,舌絡榮養,則語言自利矣。且世無不陰虛而中風者,第須撥去一切,使心火不炎,則腎亦不燥,此又治之之本也。[肥人多中風] 河間曰:人肥則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故多卒中也。《醫鑑》曰:肥人多中風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入胖者氣必急,急則肺邪盛,肺金T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治法,先須理氣為急。

[臟腑血脈之異]

易老曰:中腑者,面顯五色,有表症,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其病多易治。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二便秘結,皆曰中臟,其病多難治。大抵中腑多著四肢,中臟多滯九竅。東垣曰:中血脈,則口眼嘴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三者治各不同。

[中風症治] 

《正傳》曰:中血脈而外有六經形症,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症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內有便尿之阻隔,宜三化湯、滋潤湯。內無便尿阻隔,外無六經形症,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養榮湯。中臟者痰壅昏冒,至寶丹之類,或牛黃定志丸。又曰:風中五臟,舌喑眼瞀,宜排風湯、加減排風湯。但手足不遂,語言蹇澀,當從愈風湯以從中道,久服大風悉去。

《保生秘要》曰:因腠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始於中風,或起四肢麻木,或不覺疼而時疼者,皆因受風濕之過耳,其有口眼歪斜。風中經絡,左身不遂。死血為癱,右身不遂。痰濕氣弱為瘓,而左右癱瘓,為氣血兩虛也。口嘴語澀,皆因血虛火盛,而心氣不潤,宜當養心運動。

《綱目》曰:初中倒時,隨即蘇者,宜治;若不省者,宜掐人中;若痰壅,宜吐,口噤亦宜吐;若口開手撒遺尿者,為陽暴絕,速宜大料參*補接之。

丹溪曰︰氣虛卒中,濃煎參、*加竹瀝薑汁服。又曰:凡中風,多是老年因怒而成。說怒火上升,所以昏仆不省,痰涎上壅,治宜豁痰降火。豁痰宜省風湯,降火宜防風通聖散。

又曰:風從汗散,故治風多用發汗之藥。又曰:續命、排風、越婢,悉能治風,而《千金》多用麻黃,以風邪非大汗不能除也。若自汗更用麻黃,反為大害。鰲按:中風多由氣血虛衰,故多自汗者,《千金》用麻黃,或指壯盛人但為風痰所閉者言之,未可概施於虛弱人也。丹溪治風,用續命煮散,以為能複榮衛,卻風邪所不可缺,良然,而換骨丹亦可參用。

《直指》曰:卒中即用開噤噴嚏法,次用攝生飲煎湯調蘇合香丸三丸灌下,痰盛者加全蠍。

[中風絕症]

《得效》曰:口開,心絕也。遺尿,腎絕也。手撒,脾絕也。眼合,肝絕也。鼻鼾,肺絕也。皆不治。五症中見一症尤可治。說初中則眼合者多,痰上則鼻鼾者多,惟遺尿、口開俱見為惡,以心為五臟主,腎為五臟根也。

《綱目》曰:卒中風,若面赤時黑,主陽氣上散,腎反T心也;兼遺尿、口開、氣喘者,不治。又曰:中五臟之絡者,口眼俱閉,可治;如口開、眼合、手撒、鼻鼾、遺尿及大吐大瀉、下血吐血,皆死。丹溪曰︰肉脫筋痛,發直頭搖上竄,面赤如斑,汗綴如珠,吐沫直視者皆不治。又曰︰動止筋痛,名曰筋活,無血滋筋故也,不治;又肝木T脾土,大便洞泄者,亦不治。

[偏活與痿病異]

《綱目》曰︰偏活者,手足為邪氣阻塞脈道而然。痿病則陽明虛,宗筋縱,帶脈不引而然。痱病有言變、志亂之症,痿病則無之。說痱病發於擊仆之暴,痿病發於怠惰之漸,明是兩疾也。

[癱瘓導引法]

《保生秘要》曰:如患右手,以右手指右回頭,目左而視,左患亦如之,各運氣二十四口。如患左足,坐平橙子上,以左足踏右膝上,左手托腳跟,右手扳腳尖,轉頭向左,患右亦如之,用力扳之,能除風寒暑濕,遠近癱瘓之症無不驗。

[運 央]

《保生秘要》曰:三提三咽,返念歸元,S積一元,斡旋周天。左邊S永不通,於右手行央著意,引在左手,右亦如之,各運五口專氣,須百日,候到氣脈全。

[偏風導引法]

《保生秘要》曰:左偏,於左內關穴掐之九九,擦之九九,次掐五指尖。右亦如之。[運 央]《保生秘要》曰:取效全用周天通關法。

治中風方九十二

三化湯 [中臟] 厚朴 大黃 枳實 羌活各三錢 水二碗,急火煎至一碗服。

麻仁丸 [又] 厚朴 白芍 枳實各四兩 大黃八兩 麻仁三兩另研 杏仁三兩 蜜丸。

疏風湯 [中腑] 麻黃三兩 益智仁 杏仁各一兩 升麻五錢,每用末五錢,水煎。

大秦艽湯 [血脈] 秦艽 石膏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朮 白芷 熟地 生地 茯苓 細辛,天寒加生薑,春夏加知母。

養榮湯 [又]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石菖 麥冬 遠志 陳皮 烏藥 茯苓 枳實 黃連 防風 羌活 秦艽 半夏 南星 甘草各六分 竹茹一錢 薑三片

羌活愈風湯 [又] 羌活 炙草 防風 黃耆 川芎 獨活 人參 麻黃 細辛 枳殼 知母 甘菊 薄荷 白芷 當歸 杜仲 秦艽 柴胡 半夏 厚朴 熟地 前胡 杞子 地骨皮 蔓荊子各二兩 茯苓 黃芩各三兩 生地 蒼朮 石膏 白芍各四兩 肉桂一兩,大寒後多加半夏、人參、柴胡、木通。谷雨後多加石膏、黃芩、知母。季夏加防己、白朮、茯苓。大暑加厚朴、藿香、肉桂。霜降後加當歸、肉桂、附子。此方治風中腑中臟,先以本藥,之後用此方調理。凡中風內邪盡外邪除,當服此方以行導諸經,久則大風悉去,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易老云:此方療肝腎虛,筋骨弱,精神昏,語言難,或瘦而偏活,或肥而不遂,或恐而健忘,或喜而多思,思忘皆精不足也,能安心養神,調陰陽,使無偏勝。

滾痰丸 [因痰] 大黃 黃芩 沉香 青礞石 百藥煎,水丸。

三生飲 [又] 生南星 生白附子 生川烏各一錢 木香五分 薑十片 一名順氣散。此方治卒中風痰塞,昏仆不省,脈沉無熱者。

龍星丹 [又] 陳膽星 朱砂各三錢 黃連 黃芩各二錢 全蠍 防風 薄荷各一錢 冰片 牛黃 麝香各三字,加青黛一錢,蜜丸,櫻桃大,別以朱砂為衣,不拘時,每噙化一丸。凡中風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此方既治風熱,又兼理痰,凡風、熱、痰,無不治也。

涼膈散 [因火] 連翹二錢 大黃 芒硝 甘草各一錢 薄荷 黃芩 梔子各五分 竹葉七片 蜜少部,煎至半入硝。

清氣宣風散 [又] 當歸 白朮 白芍各一錢 川芎 羌活 半夏 生地 薑蠶各八分 蟬退 赤苓各六分 防風 甘菊 枳殼 陳皮 荊芥 升麻 黃連 山梔各五分 甘草生三分 薑三 棗二,此方兼治風熱。

香茹飲 [因暑] 香茹 厚朴 扁豆子 甘草

沈氏中暑湯 [又] 川連六發 吳萸五粒泡水一二匙拌 知母一錢 乾薑一分 水一二匙拌 遠志一錢 石菖蒲汁四五匙拌 川貝母二錢 熟艾半分泡水一二匙拌 枳實磨汁八分 羚羊角一錢 瓜蔞仁三錢 麥冬二錢 西瓜翠衣五錢,此金鰲自製方也。此方專治暑邪直中心肝二經,不頭疼,不發熱,時躁煩,舌短,手足牽搐者。

附子麻黃湯 [因寒] 麻黃 白朮 人參 附子 乾薑 甘草

附子湯 [又] 生附子 白芍 肉桂 人參 甘草 茯苓各一錢 白朮錢半 薑七片

滲濕湯 [因濕] 蒼朮 白朮 茯苓 陳皮 豬苓 澤瀉 香附 川芎 砂仁 厚朴 甘草 燈心 生薑

行濕流氣散 [又] 苡仁二兩 茯苓兩半 蒼朮 羌活 防風 川烏各一兩,每末二錢,酒或蔥白湯調下。此方兼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手足煩軟。

萬金湯 [因虛] 川斷 杜仲 防風 茯苓 牛膝 細辛 人參 肉桂 甘草 當歸各八分 川芎 獨活 熟地 秦艽各四分,此方專能治風補虛,及手足風,累驗。若手指無力,不半劑可愈。

本香調氣散 [因氣] 木香 丁香 檀香 藿香 砂仁 蔻仁 甘草 加鹽少部

順氣勻風散 [又] 白朮二錢 烏藥一錢半 人參 天麻各一錢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蘇葉 甘草各五分 薑三片,一方有枳殼一錢。一名勻氣散。此方專治中風,氣虛不遂。

調氣平胃散 [因惡] 木香 檀香 蔻仁 砂仁 烏藥 藿香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加薑

桃奴丸 [又] 桃奴七個另研 玳瑁鎊細末一兩 安息香去渣一兩,上三味,同入銀石器熬成膏,再用。朱砂、犀角各五錢,琥珀、雄黃各三錢,麝香、冰片、牛黃各二錢,桃仁十四粒麩炒,共為末。安息香膏和丸,芡實大,陰乾,密器封固,安放靜室,每一丸,人參湯下。

犀角散 [膽肝] 犀角 石膏 甘菊 川芎 天麻 人參 羌活 獨活 黃耆 白朮 黃芩 枳殼 當歸 防風 棗仁 白芷 甘草 羚羊角,此以下至獨活散五方,皆須察病人氣血之虛,加補氣血藥。

加味牛黃散 [包絡心] 羚羊角 白鮮皮 牛黃 麝香 犀角 龍齒 防風 天麻 獨活 人參 沙參 茯神 升麻 遠志 甘草 冰片 朱砂 鐵粉 麥冬 天竺黃

防風散 [胃脾] 防風 麻黃 人參 川芎 附子 肉桂 黃耆 赤苓 棗仁 白朮 桑皮 獨活 甘草 羚羊角

五味子湯 [大腸肺] 五味子 杏仁 肉桂 炙甘草 防風 赤芍 川芎 川椒

獨活散 [膀胱腎] 川菊 獨活 防子 當歸 石菖蒲 防風 天麻 川芎 肉桂 山萸肉 枳殼 丹參 牛膝 萆薢 甘草 細辛 白朮

以上五方,皆中腑而兼中臟者。

攝生飲 [初服] 南星 半夏各錢半 木香 蒼朮 細辛 菖蒲 甘草各一錢 薑七片 此方治卒中不省,無熱者。

蘇合丸 [又] 犀角 白朮 香附 朱砂 訶子 蓽撥 木香 檀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各二兩 龍腦香 燻陸香 蘇合香各一兩

六君子湯 [氣虛] 人參 茯苓 白朮 炙草 半夏 陳皮

四物湯 [血虛] 川芎 當歸 白芍 地黃

八珍湯 [氣血虛] 人參 茯苓 白朮 炙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地黃

疏風飲 [口眼] 人參 黃耆 當歸 白芍 秦艽 升麻 防風 葛根 蘇木 鉤藤 紅花加酒。

地黃飲子 [語言] 熟地 巴戟 山萸 附子 茯苓 菖蒲 遠志 麥冬 官桂 肉蓯蓉 金石斛 五味子 薑三 棗二 薄荷五葉,此方治中風舌喑,足廢,腎虛,其氣厥不至舌下。

神仙解語丹 [又] 白附子 菖蒲 遠志 全蠍 羌活 南星 天麻 薑蠶等分,蜜丸,薑湯下五七十丸。一名解語丸。

滌痰湯 [又] 南星 半夏 枳實 橘紅 人參 菖蒲 竹茹 茯苓 甘草 加薑。

八味丸 [又] 熟地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附子 肉桂

加味轉舌膏 [舌喑] 連翹 遠志 柿霜 薄荷 菖蒲 山梔 防風 桔梗 黃芩 甘草 犀角 大黃 川芎 元明粉 朱砂為衣,蜜丸,食後、臨臥各二錢,薄荷湯下。

平胃散 [肢廢]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五苓散 [又] 白朮 肉桂 茯苓 豬苓 澤瀉

蠲痹湯 [體疼] 當歸 白芍 羌活 薑黃 黃耆 甘草 薑 棗

當歸拈痛湯 [又] 葛根 升麻 防風 羌活 茯苓 豬苓 知母 甘草 人參 苦參 茵陳  澤瀉 白朮 蒼朮 當歸

鐵彈丸 [又] 五靈脂二兩 川烏一兩 乳香 沒藥各五錢 麝香二錢 水丸,彈子大,每一丸,薄荷酒下。此方專治中風嘴斜,癱瘓,涎潮語澀,筋攣骨痛,應是風疾,無不治之。

十全大補湯 [又]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地黃 黃耆 肉桂

星香散 [痰涎] 南星 木香 加薑。

二陳湯 [又] 茯苓 陳皮 半夏 甘草

生脈散 [遺尿]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當歸六黃湯 [易汗]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柏 黃芩 黃連 黃耆 青皮

白芍湯 [善飢] 青皮 白芍 柴胡 山梔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桂枝湯 [風邪] 桂枝 白芍 甘草 薑 棗

玉屏風散 [表虛]

*附湯 [氣虛]

六味地黃丸 [氣虛] 熟地 山萸 山藥 丹皮 澤瀉 茯苓

加減牛黃清肺心湯 [神昏] 人參 茯神 麥冬 山藥 膽星 白朮 雄黃 甘草 犀角 朱砂 牛黃 冰片 麝香 金箔 羚羊角 棗肉加蜜丸。

至聖保命丹 [又] 貫眾一兩 生地七錢 大黃五錢 板藍根 青黛各三錢 朱砂 牛黃 蒲黃 薄荷 珍珠 冰片各錢半 麝香一錢 蜜丸,金箔為衣。

史國公酒 [癱瘓] 當歸 虎骨 羌活 鱉甲 防風 萆薢 牛膝 秦艽 蠶沙 杜仲各二兩  杞子五錢 茄根八兩 無灰酒十斤

加減潤燥湯 [左偏] 酒白芍二錢 當歸錢二分 川芎 茯苓 白朮 南星 半夏 天麻各一錢 酒生地 熟地薑汁炒 鹽炒陳皮 酒炒牛膝 酒黃芩 棗仁各八分 桃仁 羌活 防風 薄桂各六分 酒紅花 炙草各四分 酒黃柏三分 加竹瀝、薑汁。一名愈風潤燥湯。此方專治左半身不遂,屬血虛與死血。

祛風除濕湯 [右偏] 白朮錢二分 酒當歸 茯苓 酒黃蓮 酒黃芩 陳皮 赤芍 半夏 蒼朮 烏藥 枳殼 羌活各一錢 人參 川芎 桔梗 防風各八分 白芷七分 炙甘草五分 薑五片 此方專治右半身不遂。

換骨丹 [風痱] 蒼朮 槐實 桑皮 川芎 白芷 人參 防風 首烏 威靈仙 蔓荊子各一兩 苦參 五味子 木香各五錢 冰片 麝香各五分,以麻黃煎膏,和搗萬杵,每兩作十丸,朱砂為衣,每取一丸,磨溫酒半盞,以物合定,不透氣,食後、臨臥各呷咽之,衣覆取汗,即自差。此方專治中風嘴斜癱瘓,及暗風、風癇。

疏風順氣丸 [又] 製大黃五兩 車前子二兩半 檳榔 郁李仁 火麻仁 菟絲子 牛膝 山藥 萸肉各二兩 枳殼 防風 獨活各一兩 蜜丸。此方兼治大便秘結,真良方也。久服精神康健,尤宜老人。

八寶回春湯 [又] 白芍錢二分 黃耆八分 白朮六分 茯神 半夏各五分 附子 人參 麻黃 黃芩 防己 香附 杏仁 川芎 當歸 陳皮 防風 肉桂 乾薑 甘草 熟地 生地各四分  沉香 烏藥 川烏各三分 薑三 棗二,此方八味去風,八味和氣,八味活血,說氣血和平,榮衛調順,則風症自去,故治一切風虛症。

牛黃清心丸 [風懿] 山藥七錢 甘草五錢 人參 蒲黃 神曲各二錢半 犀角二錢 大豆黃卷 肉桂 阿膠各錢七分半 白芍 麥冬 黃芩 當歸 防風 朱砂 白朮各錢半 柴胡 桔梗 杏仁 茯苓 川芎各錢二分半 牛黃錢二分 羚羊角 冰片 麝香各一錢 雄黃八分 白斂 炮薑各七分半 金箔一百二十方 內四十方為衣 大棗肉二十枚蒸研膏,和煉蜜丸,每重一錢,溫水下。此方專治卒中風不省人事,痰涎壅,精神昏,語言塞,口眼嘴斜,手足不遂等症。

導痰湯 [又] 半夏 南星 赤苓 枳實 橘紅 甘草 本方加香附子、烏藥、沉香、木香,名順氣導痰湯。加黃芩、黃連,名清熱導痰湯。加羌活、白朮,名祛風導痰湯。加遠志、菖蒲、朱砂、黃連,名寧神導痰湯。此方專治中風痰盛,語澀眩昏。

防風通聖散 [暴仆] 滑石錢七分 甘草錢二分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七分 防風 當歸 川芎 赤芍 大黃 麻黃 連翹 薄荷 芒硝各四分半 白朮 荊芥 山梔各三分半 薑五片 此方冶風、熱、燥三者之總劑也。

腎瀝湯 [暴喑] 羊腎一具 生薑二兩切 磁石兩七錢 水一斗,煮取五升,再入元參、白芍、茯苓各兩二錢半,黃耆、川芎、五味子、肉桂、當歸、人參、防風、甘草各一兩,再煮取一升,分二服。此方專治腎臟風,語音蹇澀。

清神解語湯 [又] 南星 半夏各一錢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麥冬 遠志 菖蒲 陳皮 茯苓 烏藥 枳實 黃連 防風 羌活 甘草各五分 竹茹錢半 加薑汁、童便、竹瀝沖服。此方專治中風痰迷心竅,語言蹇澀,不省人事。

資壽解語湯 [又] 羚羊角 桂枝各一錢 羌活 甘草各七分半 防風 附子 棗仁 天麻各五分 竹瀝五匙 薑汁一匙,此方專治風中心脾,舌強不語,說心之別脈,係於舌本,脾脈亦挾咽,連舌本,散舌下也。

牛黃定志丸 [蒙昧] 朱砂 半夏各二兩 雄黃 天麻 甘草 烏蛇肉各一兩 西珀七錢半 牛黃 冰片 全蠍 薑蠶 附子 牛膝 南星各五錢 麝香二錢半 蜜丸,芡子大,人參、薄荷湯嚼下一丸。此方專治心臟中風昏冒,精神不守,此藥壓驚鎮心,化涎安神。

祛風至寶丹 [又] 滑石兩半 川芎 當歸各兩二錢半 甘草一兩 白芍 防風各七錢半 白朮六錢半 石膏 黃芩 桔梗 熟地 天麻 人參 羌活 獨活各五錢 梔子三錢 連翹 荊芥 薄荷 麻黃 大黃 芒硝 黃連 黃柏 細辛 全蠍各二錢半,蜜丸彈子大,細嚼,茶、酒任下。此即通聖散加味。此方專治風中臟,昏冒及風熱。

二參丹 [又] 丹參 熟地 天冬各兩半 茯苓 甘草 麥冬各一兩 人參 遠志 朱砂 菖蒲各五錢 蜜丸,清晨以羌活愈風送,或臨臥再以羌活愈風湯送下四白丹。此方專治中風後健忘,能養神、定志、和血。

四白丹 [又] 甜竹葉三兩 白芷一兩 白朮 白茯苓 砂仁 香附 防風 人參 川芎 甘草各五錢 薄荷 羌活 獨活各二錢半 細辛 知母各二錢 白檀香 藿香各一錢半 牛黃 冰片各五分 麝香一字 蜜丸,每丸重一錢。臨臥,以羌活愈風湯下。此方專治中風昏冒,能清肺氣,養魂。

透冰丹 [風熱] 製川烏二兩再鹽炒去鹽 威靈仙 大黃 山梔 茯神 茯苓 蔓荊子 益智仁 仙靈脾 天麻 白芷各五錢 京墨醋?細研 麝香各一錢二分 蜜和,搗千杵,丸桐子大,薄荷汁同溫酒下二三丸。此方專治風熱毒,上攻頭面,腫癢,痰涎壅塞,口乾胸煩;下注腰腳,腫痛生瘡,大小便秘,及癱瘓等症。

天麻丸 [又] 生地四兩 羌活三兩半 當歸二兩半 天麻 牛膝 萆薢 元參 杜仲 獨活各兩半 附子五分 蜜丸

小續命湯 [又] 防風錢半 防己 肉桂 杏仁 黃芩 白芍 人參 川芎 麻黃 甘草各一錢 附子五分 薑三 棗二,一方無附子、防己,有當歸、石膏。此方專治卒中風不省人事,嘴斜癱瘓,喑@麻木,眩暈,初中無汗表實等,及治一切諸風症。凡中風,六脈浮緊,風氣太盛,心火爆升,痰涎壅遏於經絡之中,宜小續命湯。用附子以其稟雄壯之資,而有斬關奪將之勢,能引人參輩並行於十二經,以追複其散失之元陽,又引麻黃、防風、杏仁輩散表,開腠理,以驅其在表之風寒,又引當歸、川芎輩入血分,行血養血,以滋養其虧損之真陰。或加石膏、知母,以降胃火。或加黃芩,以清肺金。若病勢稍退,精神稍複,輒當改用丹溪之法,以補氣血消痰之劑,以調養其本氣,此急則治其標,與夫標而本之之治也。

排風湯 [又] 麻黃 獨活 赤苓各一錢 白朮 肉桂 川芎 杏仁 白芍 防風 當歸 甘草各八分 白鮮皮五分 薑三 棗二

人參順氣散 [氣虛] 麻黃 人參 川芎 陳皮 白芷 白朮 厚朴 桔梗 甘草各一錢 乾葛七分半 人參 乾薑各五分 薑三片 棗二枚 薄荷七葉

烏藥順氣散 [氣滯] 麻黃 陳皮 烏藥各錢半 川芎 薑蠶 枳殼 桔梗各一錢 乾薑五分 甘草三分 薑三 棗二,此方專治一切風疾,先服此疏通氣道,然後進以風藥,又治癱瘓及歷節風。

定風餅子 [防再發] 天麻 川烏 南星 半夏 薑蠶 川芎 茯苓 生甘草等分,薑汁丸,芡子大,作餅子,朱砂為衣,每一餅,細嚼,薑湯下。此方亦能預防風疾。

滋潤湯 [中臟] 當歸 生地 枳殼 厚朴 檳榔 大黃 麻仁 杏仁各一錢 羌活七分 酒焙紅花三分,此方治風中臟,二便閉澀,先服此藥,後以羌活愈風湯調理。

至寶丹 [又] 犀角 朱砂 雄黃 西珀 玳瑁各一兩 牛黃五錢 冰片 麝香各錢半 金箔五十片半為衣 銀箔三十片安息香,酒濾去沙土,淨一兩,熬帶和勻,一兩作四十丸,每奶人參湯下,日二三服。安息香性硬難化,倉卒難用,如欲急用,煉蜜丸亦可。此方兼治卒中,急風不語,不省人事。

加減排風湯 [又] 天麻二錢 蒼朮一錢 防風 川芎 羌活 獨活各八分 麻黃七分 白鮮皮 當歸 白芍 白朮 半夏 赤苓 黃芩 杏仁 甘草各四分 薑三片

加減續命湯 [中腑] 防風錢半 防己 桂枝 杏仁 黃芩 人參 白芍 川芎 麻黃 甘草各一錢 附子五分 薑三 棗二,此小續命湯方也。凡風中腑,今人不分表裡虛實,故張易老授東垣以六經加減之法。如太陽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本方倍麻黃,防風、杏仁也。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本方倍桂枝、白芍、杏仁也。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本方桂枝、黃芩,加葛根一錢四分也。太陰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本方倍附子、甘草,加乾薑七分也。少陰中風有汗無熱,桂枝續命主之,本方倍桂枝、附子、甘草也。六經混淆,係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羌活連翹續命主之,本方一兩,加羌活一錢、連翹錢半也。

省風湯 [去痰] 防風 南星各二錢 半夏 黃芩 甘草各一錢 薑十片,此與導痰湯相合,煎服尤妙,可以散風、豁痰、降火。此方專治卒中風不省有熱者。

續命煮散 [風虛] 桂皮七分半 防風 獨活 人參 當歸 細辛 葛根 白芍 川芎 熟地 遠志 半夏 甘草 荊芥穗各五分 薑三片

開關散 [開噤] 南星末五分 冰片一字,研和,以中指蘸藥末揩齒二三十度,其口自開,每用半錢至一字,端午日合尤佳。一法,以烏梅肉和南星、細辛末擦牙,口自開,便可下藥。三陽之筋並絡入頷頰,扶於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

巴豆燻法 [又] 巴豆去殼,紙包捶油,去豆,以紙捻作條,送入鼻內,或加皂角末尤良,或燒煙燻鼻內亦可。

通關散 [取嚏] 細辛 皂角 薄荷 雄黃各一錢,為末,每少部,吹入鼻中,有嚏可治,無嚏不可治。一方南星、半夏、皂角等分為末,用如上法。此方專治卒中風,中噤不省,氣寒,用以吹鼻。

通頂散 [又] 石膏二錢 藜蘆 川芎 細辛 人參 甘草各四分,共為末,每取一字吹鼻,即提起頂中發即蘇,有嚏可治,無嚏不可治。

搐鼻通天散 [又] 川芎 細辛 藜蘆 白芷 防風 皂角 薄荷 等分,為末,用如上法。

皂角散 [取吐] 皂角 萊菔子等分為末,每二錢,水煎,盡服即吐。

巴豆丸 [又] 巴豆二枚去皮膜 白礬如拇指大一塊為末,二味,瓦上?令豆焦赤為度,蜜丸,芡實大,每一丸,棉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愈。此二方專治中風痰塞,吐之立愈,雖垂死者亦效。

燻法

黃耆防風湯,濃煎數斛,置於床下,令氣如煙霧燻之,口噤自能漸開。此方部胤宗治王太後中風法也。丹溪曰:中風脈沉口噤,非大補不可。若用有形湯藥,緩不及事,燻以黃耆防風湯,使口鼻俱受之,此非智者通神之法不能也。說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受無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