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格候

病機

脈要精微篇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王注︰陽脈而回應之不足,陰脈而回應之有餘,故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關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上下俱病是也。)《難經》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否?然︰五臟者,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結為癰。邪在六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榮於六腑者,何也?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而不息也。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複始,而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戴氏曰︰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為氣之橫格也。

病機

潔古云︰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者甚熱之氣,格者甚寒之氣,是關無出之由,故曰關也;格者無入之理,故曰格也。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

雲岐子云︰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胸膈以上,陽氣常在,熱則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寒則為主病。寒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漿不下,故曰格,格則吐逆;熱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關,關則不得小便。胸中寒者,以熱藥治胸中之寒;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丹田之熱;胸中有寒,丹田有熱,上下之法,治主當緩,治客當急。

脈候

經曰,陽盛陰不得榮,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曰關;陰盛陽不得榮,故氣口大四倍於人迎,曰格。

尺寸反者,陰陽交者,為關格,主死。

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

仲景云︰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此為格。

陳氏曰︰腑有邪則陽脈盛,臟有邪則陰脈盛。陰脈盛者,陰氣關於下;陽脈盛者,陽氣格於上,然而未至於死。陰陽俱盛,則既關且格。格則吐而食不下,關則一陰閉,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臟腑氣和而相榮,陰不覆,陽不溢,又何關格之有?

治法

丹溪云︰關格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

有痰宜吐者,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

有中虛氣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

一婦人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漸冷,無脈。凡一日與大承氣湯一劑,至夜半大便通,脈漸安複,次日愈。此關格之病,極難治,今見愈者,惟此一人耳。

一婦人心脾痛後,大小便不通,皆是痰隔中焦,氣滯於下焦。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後煎滓,探吐。

藥方

(《局方》)六君子湯加升麻、枳實、栝蔞仁煎服。氣虛脾胃弱而得關格之証宜服。

(丹溪)二陳木通湯 治關格飲食不下,二便不通。

陳皮(一錢) 半夏(八分) 茯苓(八分) 甘草(四分) 木通 滑石(各一錢)人參蘆(錢半)
上咀,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再煎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