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証門
病機敘論
經曰︰諸熱瞀瘈瘲,皆屬於火;諸痛瘡癢,皆屬於心;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燥狂越,皆屬於火;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 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又曰︰諸熱瞀瘈瘲,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疼酸,氣逆沖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癢,喉痺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瘈瘲,暴病暴死,皆屬於火。
《原病武》曰︰瞀,昏也;瘈瘲,動也。熱甚則神氣昏,心惕跳,肉 動,皆火然也。
暴喑,無聲也。金受火邪,濁而不鳴也。金清則善鳴,火盛則金濁,難鳴而喑也。冒,昏冒也;昧,暗昧也。火氣悶熱則神昏暗而不清爽也。躁,躁動煩悶也;擾,擾亂也。凡火甚則煩心不眠,坐臥不寧,神志不定是也。狂越,狂亂而乖越,言語錯亂,行止失常也。罵詈,惡聲以辱人也。驚駭,聞聲則驚,惕然而恐駭,皆火邪盛,正氣無主也。 腫疼酸,足附近 有肉處,熱勝則腫,風勝則動。疼,痛之輕淺;痛,則疼之甚也。酸,似疼非疼,其間側側然酸髓而似疼痛之意也。乃肝木之火,故似酸也。如醉甚之甚,手足股腕皆為之酸髓者是也。
氣逆沖上,火氣炎上也。禁栗如要神守,戰栗搖動而形體喪失保守之神也。嚏嘔,鼻中氣癢而作聲也。火爍肺金而邪氣出鼻竅,故癢礙而噴嚏也。瘡瘍,為心火之熾於皮膚也。喉痺,熱客上焦,咽喉腫痛,吞津有礙而不仁之謂也。耳鳴,腎水不滋,火炎上竅而有聲,如聞鐘鼓蟬鳴之類是也。
嘔涌液,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嘔溢而上也。目昧不明,為熱氣鬱癉也。平白目無所見,皆熱氣鬱之甚也。暴注 瘈瘲︰暴注,卒然而瀉也,熱甚則流通,而卒成水瀉之類; 瘈瘲,動跳也。暴病暴死,火性疾速,如熱氣鬱怫之久,則一時心神昏悶,筋骨不用,卒然僵仆倒地而死,皆火之為也。
經曰︰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氣食少火,故氣得少火則長生。猶言少火滋養其氣也。
《原病式》曰︰五臟之志過度,則勞傷本志。凡五志所傷,皆熱也。所謂陽動陰靜,故形神勞則燥不寧。靜則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如卒暴匱仆,多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卒病也。故善為心火之志,病笑者,火之甚也。五志過極,皆為火也。
病機敘論
《玉機微義》曰︰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焚燎,飛走狂越,消爍於物,莫能御之。游行於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也,猶人火也。曰相火也,猶龍火也。火性不妄動,能不遠於道,常以稟位聽命,營運造化生存之機矣。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豈可得乎?故凡動者,皆屬火化。火一妄行,元氣受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害他經,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經所謂一水不勝二火。夫火出於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陰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隨起。
蓋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
病機敘論
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
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火助之為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
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位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雖出於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火者也。腎肝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火所動,何東垣謂元氣之賊?又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則可使之無勝負乎?周子曰︰神發知矣。五性感物則萬事出。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陰之火相煽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美乎火者。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作。而相火者,惟有裨補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耳,何賊之有?或曰︰《內經》相火,注言少陰少陽矣,未曾言及厥陰、太陽,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陽、少陰,東垣常言之矣。治以炒,取其味辛能瀉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胞絡都無異,此歷指龍雷之火也。予亦備述天之火皆生於動,如上文所云者,實推展二公之意。或曰︰《內經》言火者不一,往往於六氣中見之。言臟腑者,未之見也。二公豈他有所據耶?子能為我言之乎?經曰︰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岐伯歷舉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考諸《內經》,少陽病為瘈瘲,太陽病時眩仆,少陰病瞀暴喑,郁冒不知人。非諸熱瞀瘈瘲之屬火者乎?少陽病惡寒鼓栗,膽病振寒,少陰病洒淅惡寒振栗,既陰病洒淅振寒。非諸振鼓栗,如喪神守之屬火者乎?少陰嘔逆,厥氣上行;膀胱病沖頭痛;太陽病厥氣上沖胸,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少陰病氣上沖胸,嘔逆,非諸逆沖上之屬火者乎?少陽譫妄,膀胱病狂顛疾,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 腫善驚,少陰病瞀熱以酸,腫不能久立,非諸病 腫、疼酸驚駭之屬火者乎?《原病式》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氣憤郁,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盛也;諸痛瘡癢,屬於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注文未之發耳。以陳無擇之通達,且以暖熾論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後人之不無聾瞽也,悲夫﹗病濕熱相火者多。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証。
因心火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燥,水虧為火獨存。
氣有餘便是火。(非真氣之有餘,乃火邪之為氣。)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起者,陰火也。
熱從腳下起入腹者,虛之極也。蓋相火起於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藥服之。以附子末津調,貼涌泉穴,引火下行。若壯實人有此証,是濕鬱成熱之候。或有冒雨途行受濕而得此証者,不可誤作陰虛治。只宜蒼朮、黃柏、牛膝、防己丸之屬。陰虛火動者,難治。(脈數無力者是也。)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煩躁者,氣隨火升也。
東垣云︰有元氣虛損而熱,有五臟熱,有內中外而熱。輕手捫之,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手按之。筋骨熱甚者,熱在筋骨也。不輕不重而熱,熱在肌肉也。又云︰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熱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
晝夜不分,是重陽無陰也。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兩手大熱為骨厥,如在火中。灸涌泉穴,五壯立愈。
脈候
脈浮大而虛為虛火,沉而實大者為實火,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心火,見於右關為脾火,見於兩尺為腎經相火。男子兩尺洪大者,必遺精,陰火盛也。
凡病痰火,脈沉細而數者,難治。病熱有火者,可治,脈洪是也。無火者,難治,沉細是也。
無故而脈洪大者,必病進也。平人脈數者,必有瘡瘍作也。
治法
經曰︰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複起,治之奈何?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王注︰取之陰陽,則壯水之主,益火之原是也;求其屬者,則求水火,以取心腎之陰陽是也。)
治法
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又曰︰郁,發之。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沃之,甚熱之氣,汗而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取之。
治法
虛火可補。參、朮、生甘草之類。(謂之虛者,正氣虛也。)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謂之實者,邪氣實也。)人火正治,龍火反治,鬱火可發,當看在何經。
風寒外束,可發。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升之。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藥用硝、黃、冰、水之類是也。)人虛火盛狂者,以生薑湯與之。若投以冰水之類正治,立死。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須溫散。
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朮亦可。
補陰則火自降,炒黃柏、熟地黃之類。
輕手接之,熱甚而烙手;重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下,宜發之,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鬱湯之類。
治法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溫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製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溫折,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司之︰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兩立。陽虛之病,以甘劑除之,如黃 、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以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咸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朴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製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若右腎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補之,如附子、乾薑之屬。若胃虛,過食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不明諸此,而求火之施治,何所依據?
治法
棠溪李濟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補肝散,以致睛脹,但見○檻橫排,幾至喪明,令涌瀉五七次,繼服涼藥,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張宗出家,病三陽蓄熱,常居靜室,不敢見明。明則頭痛如錐,每置冰於頭上,不能解其熱。歷諸醫,莫能辨其病。後治之七日而愈,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後用涼物清鎮之,平複如故。
一人素嗜飲酒得病,醫用酒 丸熱藥後,目睹天,但見紅色,遂成龍火,卒不能救。
治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腎肝,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屬脾虛,以甘寒溫而行之。
實熱能食,口乾舌燥,便難,屬胃實,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
火鬱為熱,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宜用火鬱湯。
心熱,汗之,心神煩亂,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鎮心火。(以朱砂安神丸。)骨蒸勞熱,乃五臟齊損,病患憔悴,發熱盜汗,下血,宜養陰血。
肺熱者,輕按之瞥瞥見於皮毛,日西甚。其証喘咳,洒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熱者,微按之熱見於血脈,日中甚。其証煩,心痛,掌中熱而死,黃連瀉心湯、導赤散、朱砂安神丸。
肝熱,脅下、骨上熱,寅卯間熱甚,脈弦,四肢困熱,便難,轉筋,筋痿,瀉青丸,柴胡飲子。
胸中煩熱,實者用梔子、黃連;虛熱用參 、麥門冬、茯神、芍藥、竹葉、竹茹;若脈堅實而數者,神芎丸下之。
陰虛發熱,四物湯加炒 、知母,乃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加龜板,兼氣虛加參 、白朮;手心熱屬熱郁,宜用火鬱湯或梔子、川芎、香附、神曲丸服。
平旦潮熱,熱在行陽之分,肝氣主之,白虎東加黃芩。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黃柏。潮熱用芩連,生甘草,辰戍時發熱加羌活,午時加連,未時加石膏,申時加柴胡、升麻,夜加當歸身,有寒加參朮、黃 。
上焦濕熱,須用酒芩瀉肺火,如虛熱,加知母、當歸、天冬保肺。
中焦實熱與痛,須黃連以瀉心火,中氣脾虛,不能轉運,有鬱熱者,黃芩、葛根、白朮以代之。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實熱者切當。若虛煩須用補藥為主,人參、白朮、黃芩、芍藥、麥冬、大棗之類。
下焦濕熱及膀胱經有火邪者,須用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或八正散。
肥白人火,藥中必兼痰火藥,如白朮、茯苓、星、半、滑石之類。
瘦黑人有熱,必兼火藥,當歸、桃仁、牛膝之類。
藥方
黃連瀉心火,梔子佐之;柴胡瀉肝火,川芎佐之;黃芩瀉肺火,須用片芩,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條芩,止能瀉大腸之火。石膏,瀉脾中之實火,虛者忌之。芍藥,瀉脾火。(冬月必須酒炒,製其性之寒酸也。)木通,下行瀉小腸火。黃芩、黃連,以豬膽汁炒瀉肝膽之火。
黃柏、知母,瀉腎火,又退勞骨蒸之火。連翹瀉六經之邪火。玄參瀉無根之游火。青黛,瀉五臟之鬱火。人中白,瀉肝火。黃柏加鬱金大能瀉膀胱之火。小便降火極速。山梔仁能降火從小便出,其性能曲屈下行,人所不知。
(《局方》)瀉心湯 治心火,心經蘊熱。
川黃連(為末)或湯或散,任服。
導赤散 治心火並小腸火。
生地黃 木通 生甘草(各等分)入竹葉水煎服。
茯苓散 治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
茯苓 麥門冬 通草 升麻(各八分) 紫菀 知母(各一錢) 桂心(四分) 赤石脂淡竹葉(十片) 大棗(二枚)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瀉青丸 治肝火。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山梔 防風 大黃 羌活(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左金丸 治肝火。
黃連 吳茱萸(各一兩,泡浸半時,焙乾用)
上為細末,粥丸,煎白朮、陳皮湯下。
瀉白散 治肺火,大腸火。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水調服。
清金丸 治肺火。
黃芩(炒)為末,滴水丸,白湯下。
(《正傳》)麥門冬湯 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麥門冬 天門冬 桑白皮(各七分) 五味子(九粒) 紫菀茸 貝母(各六分) 桔梗甘草(各五分) 生地黃 淡竹葉(各一錢)
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集成》)朱砂涼膈丸 治上焦虛熱,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黃連 梔子(各兩) 人參 茯苓(各五錢) 朱砂(三錢) 片腦(三分)
上為末,蒸餅丸,朱砂為衣,水下。
(《醫林》)橘皮湯 治肺熱、氣喘,息賁。
橘皮 麻黃 紫蘇(各七分) 柴胡(五分) 母薑 杏仁(各一錢) 石膏(二錢)
水煎服。
生薑瀉腸湯 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
生薑 橘皮 竹茹(各五分) 生地黃(錢半) 白朮 茯苓 黃芩 梔子(各一錢)朴硝(二錢) 桂心(五分)
水二盞,棗一枚,煎八分服。
瀉黃散 治脾火。
山梔(一兩) 藿香(七錢) 石膏(五錢) 防風(四錢) 甘草(三錢)
上為末,蜜酒拌,略炒服。
瀉熱湯 治脾火,面黃目赤,季脅痛滿。
半夏 母薑(各一錢) 白朮 枳實(炒) 茯苓 梔子(各七分) 杏仁 細辛 芒硝生地黃 淡竹葉(各八分)水煎加薑服。
石膏丸 瀉胃火並食積痰火。
石膏( )
上為細末,醋糊丸,綠豆大,清米飲送下。
(東垣)滋腎丸 降腎火黃柏(二兩、酒拌,陰乾) 知母(同上) 肉桂(一錢,去粗皮)上二味,氣味俱陰,故能補腎以瀉下焦之火。桂與火邪同體,故以寒因熱用。
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上為細末,熟水為丸,百沸湯溫下。
大補丸 治陰火,補腎水。
黃柏(鹽酒炒褐色)為細末,粥丸。血虛,四物湯送下;氣虛,四君子湯下。
補陰丸 治消渴,骨熱,補腎水,真陰不足。
六味地黃丸 治腎虛,憔悴盜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下血。(二方並見虛損門。)(河間)涼膈散 瀉三焦、六經諸火。加黃連名清心湯。
大黃 朴硝 甘草(各一錢) 連翹(錢半) 梔子 黃芩 薄荷(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入蜜一匙,和勻服。
三補丸 瀉三焦火,加大黃,去黃連,名三黃丸。
黃芩 黃柏 黃連為末,滴水丸服。
(東垣)升陽散火湯 治男婦四肢、筋骨、肌表俱熱如火,捫之烙手。此因血虛或胃虛,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火鬱即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芍藥 人參(各六分) 炙甘草(一分) 柴胡(三分) 防風(三分)生甘草(二分)
水盞半,薑三片,煎熱服。忌生冷。
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膚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上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
羌活 炙甘草 黃耆 蒼朮(各一分) 升麻(八分) 柴胡(錢半) 人參 黃芩(各七分)黃連(酒炒五分) 石膏(五分)
上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治一切火熱毒,狂躁煩心,口燥舌乾,熱勢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而脈洪,喘急,鄭聲,目赤,睛痛。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梔子仁湯 治發熱,潮熱,狂躁,面赤,咽痛。
梔子 赤芍藥 大青 知母(各一錢) 升麻 柴胡 黃芩 石膏 杏仁 甘草(各二錢)豆豉(百粒)
上水煎溫服。
(《宣明》)防風通聖散 治表裡俱熱,壅滯躁悶。(方見風門)
防風當歸飲子 治煩渴發熱,虛煩,火証。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滑石(三兩) 大黃 當歸 芍藥 防風(各五錢)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盞,薑三片,煎一盞,通口服。如有痰嗽,加半夏;若瀉,減大黃。
滋陰降火湯 養血降火之聖藥也。
當歸 地黃(涼血用生,補血用熱) 天門冬(去心) 白芍藥(薄荷湯炒) 白朮(各一錢)麥門冬(去心) 炙甘草(各三錢) 知母 黃柏(蜜炙) 遠志(去心) 陳皮(洗)川芎(各六分)
上咀,薑三片,水煎服。氣血虛加人參、黃耆;嗽加五味、阿膠;痰加栝蔞、貝母;吐血加丹皮、藕節;骨蒸熱加地骨皮。
(《直指》)黃芩湯 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澤瀉 梔子仁 黃芩 麥門冬(去心) 木通 生地黃 黃連 甘草(各等分)上每服一兩,水二盞,薑三片,煎一盞,食前溫服。
桂苓甘露飲(方見霍亂門) 治胃受濕熱,頭痛,身熱,煩渴,吐瀉,口乾。
紫雪 治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解諸熱毒、藥毒、邪熱,小兒驚癇百病。
黃金(百兩)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 以上五味,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項藥︰炙甘草(半分)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錢) 丁香(一兩)升麻 玄參(並銼細末,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項藥︰硝石(四升,芒硝亦得,每升得七兩七錢半) 朴硝(提淨者十斤) 以上入前藥汁中,微火熬,柳枝不住手攪。候有七升,拋放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項藥攪令勻︰朱砂(研,三兩)麝香(當門子,一兩二錢)上藥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錢或二錢,冷水調下,大人小兒臨時以意加減,並食後服。
大金花丸 治中外諸熱,寢汗切牙,睡語驚悸,溺血淋秘,咳血衄血,瘦弱,頭痛,骨蒸,肺痿,勞嗽,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 梔子(等分)
上為細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涼水下。
(《御藥》)神芎丸 治一切熱証,常服除痰消飲,清頭,自利咽膈,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利而愈。神強,體健,省病。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溫水下三十丸。
當歸龍薈丸 治腎水陰氣,風熱濕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能,榮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 瘈瘲,咽,胸膈不利,腸胃燥澀,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火熱等証。
當歸 龍膽草 大梔子 黃連 黃柏(各一兩) 青黛(五錢) 木香(一錢) 麝香(五分)黃芩(一兩) 大黃 蘆薈(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瓜蒂散 三聖散(二方並見風門。)上治一切風熱、積熱或火熾者。寸口脈滑而有力,胸中實滿,煩冤氣上而不化,面赤痰盛,罵詈驚駭,並宜吐之。
調胃承氣湯(瀉胃火。)當歸承氣湯(瀉脾胃肝火,二方並見傷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