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離合真邪論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此蓋言先立針經八十一篇。論九針之道。然眾多博大。不可勝數。故願聞要道。要道者。以神藏五。合形藏四。以應九候也。故曰著之骨髓者。藏之深隧也。藏之肝肺者。知血氣之診也。歃血而受者。藏之於心也。不敢妄泄者。藏之於中也。蓋必先定五臟之神。而後知死生之分。察病之所在。以調其虛實。故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此篇首論九針九候之道。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氣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也。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於十二經脈也。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八正之虛風。八風之邪。舍於骨節腠理之間也。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此天地之至數。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中合人之九臟九竅。三部九候也。貴賤更互者。四時五行之氣。以王者為貴。而相者為賤也。冬陰夏陽者。下文之所謂沉細懸絕。為陰主冬、躁盛喘數。為陽主夏也。帝言九針之道。以通其意于針經。今願聞簡要之道。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道。不必存矣。是以針解篇之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與靈樞九針論之多有不同。蓋靈樞論十二原。本經以三部九候為原也。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六節藏象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始於一。終於九者。天之數也。曰天地之至數者。言天包乎地。地氣通於天也。故曰令合天道。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一者。奇也。陽也。故應天。二者。偶也。陰也。故應地。三者。參也。故應人。因三才而三之則為九。以應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應天之二十八宿也。朱永年曰:天以應皮。地以應肉。人以應血脈。一部之中。有皮。有肉。有血脈。有合於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是為九九八十一也。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人有三部。部有三候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決死生者。觀其形氣。別其陰陽。調其血脈。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也。處百病者。表裡陰陽。寒熱虛實之為病也。調虛實者。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也。除邪疾者。去血脈。除邪風也。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一部之中。而各有天地人。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以實為虛。以邪為真。絕人長命。予人夭殃。故必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乃以為刺法之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在額兩分。上循于頂。足太陽膀胱脈也。太陽為諸陽主氣。故主上部天。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在鼻兩旁。近於巨 之分。足陽明胃脈也。二陽之氣而主土。故為上部地。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在耳前曲車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也。夫心主血而小腸為之使。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故主上部人。此陽氣之在上也。朱永年曰:天主氣。足太陽為諸陽主氣也。地應肉。足陽明胃土之主肌肉也。人主血脈。手太陽與少陰相為表裡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兩手氣口之動脈。手太陰脈也。五臟之應天者肺。然臟為陰。故主中部天。徐公遐曰:中部天。故能主周身之氣。
中部地。手陽明也。(在大指次指歧骨間。合谷之分。動應於手。手陽明大腸脈也。陽明居中土。故主中部地。
中部人手少陰也。(在銳骨端之動脈。手少陰心脈也。三以應人。人主血脈。心藏血脈之氣。故主中部人。
下部天。足厥陰也。(在毛際外。氣衝下。五裡之分。動應於手。足厥陰肝脈也。厥陰為陰中之少陽。主春生之氣。故主下部天。
下部地。足少陰也。(在足內踝後。太溪之分。動脈應手。足少陰腎脈也。腎為牝臟而居下。故主下部地。
下部人。足太陰也。(在魚腹上越筋間。箕門之分。動脈應手。足太陰脾脈也。脾為陰臟而居中。故主下部人。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此以下部之三候。以候膈下之三神臟焉。徐公遐問曰:上部地。以候陽明之氣。奚複以下部地而候胃氣耶。曰:所謂陽明者。胃之悍氣。上沖於頭。循咽上走空竅。下客主人。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所謂胃氣者。乃水穀柔和之氣。與陽熱 悍之氣有別。故以下部之脾脈候之。細參本經。及靈樞傷寒諸經。其義自明矣。然榮衛氣血。皆由胃氣之所資生。故複以脾脈兼候胃氣。曰:脾之本脈。亦可候胃氣耶。曰:脾與胃以膜相運。雌雄相應耳。是以仲景以胃脈之趺陽。而候脾氣。岐伯以脾脈之箕門。兼候胃氣。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肺屬乾金而主氣。故天以候肺。心主血脈而居肺之下。故人以候心。胸中。膻中也。宗氣之所聚也。宗氣者。陽明水穀之所資生。故地以候胸中之氣。此以中部之三候。以候膈上之二神臟。中土之二形臟焉。張二中曰:地以候胸中之氣者。言中部之候。亦兼候陽明之胃氣也。今始知三部之中。而皆有陽明之胃氣焉。張兆璜曰:太陽之脈下入缺盆。絡肺貫膈。故以候胸中。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太陽為諸陽主氣。其經脈上額交巔。會於腦。出於項。故天以候頭角之氣。足陽明之氣。胃腑之所生也。其經脈起於鼻交 中。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故地以候口齒之氣。手太陽者。少陰心臟之府也。其經脈上目銳 。入耳中。為聽宮。故人以候耳目之氣。此以膺喉頭首。以候三形臟焉。蓋陽藏之氣在上也。朱永年曰:陽明之脈。起於鼻交 中。手太陽之脈。抵鼻。是上部之三候。以候耳目口鼻之七竅者也。所謂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也。合腰尻下竅。共為九竅。故曰: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按針解篇曰:人齒面目應星。蓋謂人面有七孔。以應七星也。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部之中。而有九候。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九候之中。而各有三焉。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兼三才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者。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左脅應春分。左手應立夏。膺喉頭首應夏至。右手應立秋。右脅應秋分。右足應立冬。腰尻下竅應冬至。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凡此九者。以候臟腑陰陽之氣。故九野為九藏。按星書。立春應天文箕尾分野。禹貢冀州之域。春分應天文心房分野。禹貢徐州之域。立夏應天文翼軫分野。禹貢荊州之域。夏至應天文井鬼分野。禹貢雍州之域。立秋應天文參井分野。禹貢梁州之域。秋分應天文奎婁分野。禹貢兗州之域。立冬應天文危室分野。禹貢青州之域。冬至應天文斗牛分野。禹貢揚州之域。中州應天文張柳分理。禹貢豫州之域。故以身形應九野。九野而合九藏。九藏外通九竅。九野外合九州。而皆通乎天氣。是以兼三才而三之。為九九之數。下經云。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即此義也。
故神臟五。形藏四。合為九藏。(神藏者。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形藏者。胃與大腸小腸膀胱。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臟之神。由腸胃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穀之津液。大腸主津。小腸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為形臟。而人之陰陽氣血。肌肉經脈。皆由此九藏之所生也。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夭、死色也。言五臟之神氣。由形藏之資生。五色之外榮。由五臟之所發。此以九藏九候之氣。而複歸重於五臟之神氣焉。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候者。候三部九候之脈而刺之也。肥人者。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其氣澀以遲。刺此者。宜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於血。刺此者。宜淺而疾之。實者。邪氣盛也。虛者。精氣奪也。宜瀉者。迎而奪之。宜補者。追而濟之。去血脈者。除菀陳也。蓋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後瀉有餘。補不足。無問其病之可否。必候其氣至和平。而後乃出其針也。

帝曰: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夫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針經曰: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蓋形瘦者。正氣衰也。脈大者。病氣進也。胸中多氣者。氣勝形也。氣勝形者。邪氣盛而正氣脫也。
形氣相得者生。(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形氣和平。是為相得。
參伍不調者病。(此即獨大獨小獨疾獨徐之意。此總言其不調者病。下節分言之。以知病之所在。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皆相失者。非止於參伍不調矣。此臟腑陰陽之氣皆病。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夫脈之來去。隨氣降升。是以九候之相應。上下若一。如參舂者。言脈之上至下去。左至右去。有如舂者之參差。彼上而此下也。此因邪病甚。而正為邪傷故也。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如參舂者。只言其來去之參差。相失不可數者。並其至數之錯亂。此邪病更甚。而正氣將脫。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天主氣。中部人主血。中部地主胸中之宗氣。夫上下左右之脈。交相應者。血氣之循環也。臟腑之脈。得胃氣而至於手太陰者。宗氣之所通也。如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藏相失者。不得中焦之血氣以資養。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上節論失其旋轉相生之機。此言中焦之生原化薄。
目內陷者死。(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上節言中焦之根本衰微。此複言臟腑之精氣消滅。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夫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如一部獨異。即知病之所在。而隨証治之。大小者。脈之體象也。疾遲者。脈之氣數也。寒熱者。三部皮膚之寒熱也。陷下者。沉陷而不起也。針經曰:上下左右。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此候生陽之氣。以知病之死生也。諸陽氣者。太陽之所主也。根結篇曰:太陽為開。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足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膚宛焦而弱也。是以知病之所在。而又當候太陽之氣焉。衛氣篇曰:足太陽之本。在跟上五寸中。而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按承山乃足太陽穴。在外踝上七寸。故以左手於病者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是在承山之以下矣。庶右手於病者足上當踝而彈之。蓋以左手取脈。庶右手得以在下而彈。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是更過踝上五寸。而及于承山矣。故曰踝上以下。必先按而在久。踝上者。謂去踝五寸以上。而及于承山。以下者。謂承山以下。而至去踝五寸之間。蓋以左手之三指。于踝上五寸。承山以下。以候太陽之氣。以察病之死生。故下文曰: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蓋九針之要。候氣為先。足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應去聲蠕而宣切。蠕蠕微動貌。氣之和也。其應疾而中手渾渾然者。急疾而太過也。徐徐然者。氣之不及也。故皆主病。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生氣絕於下。故不能上應也。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是以者。承上文而言。脫肉者。皮肉宛焦而弱也。身不去者。開折而暴病留於身也。言正氣虛而肉脫。邪留於身而不去者死也。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太陽之氣者。論先天之少陽。榮衛氣血者。乃後天水穀之精氣。中部乍數乍疏者。中焦之生氣欲絕也。
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夫血脈生於心而輸於脾。代乃脾脈。鉤乃心脈。此複申明候足上中部者。候中下二焦之生氣。如病在絡脈者。其脈代而鉤也。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夫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是以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不應。是天地人之氣。失其一矣。故主病。二候後不應。是三部之中。失其二矣。故主病甚。三候後不應。是三者皆失。故主病危。
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腑為陽。臟為陰。知陽者。知病之所從來。知陰者。知死生之期。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知經脈之死生出入。而後知病脈之所從來。詳經脈別論。真臟脈見者。勝死。(真臟脈見者。至其所勝克之日時而死。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此複結上文。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足太陽之氣絕也。足太陽主筋。陽氣者。柔則養筋。是以太陽氣絕。筋攣急而足不可屈伸。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為目上剛。脈系絕。故死必戴眼。張二中云。足不可屈伸。太陽之氣絕也。死必戴眼。太陽之脈絕也。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此複問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按九針論曰: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蓋言冬至之子。陰之極也。陰極而一陽初生。陰氣始下。夏至之午。陽之極也。陽極而一陰初生。陽氣始下。是陰陽之氣。分于子午也。至春分之時。陽氣直上。陰氣直下。秋分之時。陰氣直上。陽氣直下。是陰陽離別也。寒熱者。陰陽之氣也。陰陽分別。而複有交合。故寒與熱爭。而兩氣相搏也。此言三部九候之中。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之氣。若九候之脈皆沉細。而絕無陽氣之和。此為陰而主冬。故死於夜半之子。如盛躁喘數。而無陰氣之和。此為陽而主夏。故死於日中之午。皆陰陽偏絕之為害也。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是故者。承上文而言也。寒熱病者。陰陽相乘。而為寒為熱也。本經云。因於露風。乃生寒熱。病風者。亦為寒熱病也。平旦日夕。系陰陽兩分之時。寒熱者。乃陰陽兩傷之病。是以應時而死。熱中熱病者。陽盛之極。故死於日中之午。病水者。陰寒之邪。故死於夜半之中。土位中央。王於四季。其脈乍疏乍數。乍疾乍遲。乃土氣敗而不能灌溉四臟。故死於辰戌丑未之時也。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形歸氣。氣生形。形氣已敗。血脈雖調猶死。意言七診之死。因氣而見於脈。非血脈之為病也。故下文云。其脈候亦敗者死。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七診者。謂沉細懸絕。盛躁喘數。寒熱。熱中。病風。病水。土絕於四季也。九候皆從者。謂上下若一。無獨大獨小也。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此言七診者。乃陰陽之氣。自相分離。是以應時而死。若因邪病而有似乎七診者。不死也。風氣之病。病風也。病風而陰陽相離。期以日夕死。如病風而陰陽和平。九候若一。不死也。經月之病。病水也。病水而沉細懸絕。期以夜半死。病水而陰陽和平。九候皆從。不死也。蓋言七診之死。死於陰陽分離。不因邪病。而有應時之死也。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此複申明七診之病。以脈候為憑。蓋脈者病氣之見。胃不輸精。故胃敗而其脈亦敗者。病氣而脈亦從之俱病也。脈病則其胃敗者。其聲噦。胃氣逆而上也。逆則九候必絕。將死之脈也。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
以上下逆從循之。(始病者。病久而深也。方病者。新受之邪。病之淺也。各切循其脈者。切其病之在陰在陽。在臟在脈也。夫病久者。其脈沉而逆。方病者。其脈從而浮。故當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之逆從循之。
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夫邪傷經脈。則脈數疾。故其脈疾者。知不病在七診也。陰陽臟氣受傷。則其脈遲。故脈遲者。知其病在七診也。脈不往來者。有七診之病。而脈候亦敗也。皮膚著者。病久而肉脫也。根結篇曰: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期死。此言方病而傷於形身經絡者不死。病久而傷五臟陰陽之氣者死。故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若五臟陰陽之氣。已絕於內。而欲以針石治其外者。未之有也。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靈樞經曰: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言病在經者。刺其經。病在孫絡者。去其孫絡血。蓋病在孫絡。其邪更淺。故當出其血而瀉之。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血病者。邪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故身有痛也。蓋言病在經之深者。治其經病。在孫絡之淺者。治其孫絡。病在經絡淺深之間。而痛及於肌肉者。治其經與絡也。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奇邪者。邪不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故宜繆刺之。繆刺者。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也。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留瘦不移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故即于節而刺之。蓋病在脈絡者取之脈。病在骨節者治其節也。
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刺節真邪篇曰:大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是以上實下虛者。有橫絡盛加於經。以致上下不通。而有盛實也。切而從之者。切其某經之所阻。而從治之也。索其結絡者。索其橫絡之結。而刺出其血。以見通之者。視而瀉之也。以上言病在經脈者。為可治也。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夫九針九候之道。貴在神與氣。心藏神而為陽中之太陽。腎為生氣之原。而膀胱為之表裡。是以獨候手足之太陽者。太陽主諸陽之氣也。瞳子高者。乃太陽之神氣不足。蓋手太陽之脈。上頰至敗者。其音嘶。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此複申明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於上也。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外踝上者。在手外側踝上也。五趾者。第五之小指也。言太陽不足。當於手指及外踝上之後溪。五趾之少澤上。留針以補之。蓋候足太陽之氣者。於足上去踝五寸而彈之。補手太陽者。當於手外踝上五趾而取之。此手足之經氣。交相貫通。先不足於上。而後絕於下也。張二中曰:瀉者出血。補者留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