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靈樞經》開篇就說明創立“經絡學說”的目的,是黃帝因爲憐憫廣大窮苦百姓,爲了給他們治療疾病而創立的一種療效好、費用低的理論和方法。經文上說:
我愛護萬民,親養百官,並征收他們的租稅。但我又很憐憫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給,往往還會發生疾病,沒有錢買藥治病。

所以,我不想採用峻猛的藥物和損耗元氣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細無爲的診治方法,疏通經血之脈,使陰陽調和,謀求使虛逆的元氣變爲順實,彙聚較爲充足的真陽能夠彙聚裹攜邪氣,循經脈的通道樞紐一起外出,從而消除病邪,以治療他們的疾病、解除他們的痛苦。
爲了流傳後世,必須建立明確的法則,以使它永遠流傳,永不泯滅,容易使用而難以忘記,就必須使其條理分明,建立理論體係。並進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區別開表裏層次,確定人身氣血終而複始地循環於臟腑經脈和陰陽內外的規律。爲此首先創立一部針經。

聖賢慈悲之心,使後世百姓蒙受無窮恩惠,實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業醫者之恩師楷模。
經文中所謂的“微針”並不是特指針刺療法,而是指具有“調理經氣、疏通經脈”作用的治療方法的代名詞。其中,灸法是“經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針灸”兩個字經常同時出現。由於施灸所用的艾草,來源非常廣泛,價格極爲便宜;治療時,取穴簡單,理論便於記憶,方法易於掌握,並且,療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雙重功效。

經文中對於灸法的治療範圍和原則有著明確的記載:“針所不爲,灸之所宜;陰陽具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陷下則灸之;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戰國時的孟子曾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說明“灸法”在春秋戰國以前就已經在民間廣泛應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殺鬼邪。”並說:“凡人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疠溫瘧毒氣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記》中也有“艾火漫燒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經脈暢通)”的說法。
俗語云:“若要丹田安,三裏常不乾。”所謂“三裏常不乾”,就是經常對“足三里穴”施以化膿灸,使穴位經常流膿(常不乾),也就是“勿令瘡暫瘥”的意思。傳統中醫的“灸瘡流膿”與西醫的“感染發炎”是兩回事,“感染發炎”必須做傷口消毒處理,否則會有生命危險;而“灸瘡流膿”只需貼塊紗布吸膿即可,以免弄髒內衣,而且,可以下水遊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礙,因爲所灸的都是強壯穴,灸後局部氣血充盛,免疫力極強,所以,絕不會轉變爲西醫的“感染發炎”。

這是因爲“灸瘡流膿”是局部元氣充足的情況,不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而“感染發炎”是局部元氣虛弱的情況,就會有“紅腫熱痛”的症狀。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膚受傷是很難愈合的,而爲其施以足夠的化膿灸後,傷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西醫如果沒有親眼看到,是絕對不會相信的。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統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複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傷口難以愈合的情況也就不會發生了。但是,必須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兩百壯就停止的話,各種功能還沒有完全恢複,傷口就會化膿兩三個月而對生活産生一定影響。

然而,如果灸後兩三天傷口不化膿,就屬於元氣極度虛弱者,應慎灸。
古賢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平常人通常將“針法”與“灸法”通稱爲“針灸”。比如人們常說:“有病可以去紮紮針灸。”其實針與灸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雖然針灸都是源自“經絡學說”,但治療範圍、方法和效果卻有著很大的差別。針刺療法雖有“補瀉、迎隨”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療“不盛不虛”的症狀;而灸法則不問虛實寒熱,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區別罷了。

明•楊繼洲曾說過:“病在腸胃,非藥而不能以濟;在血脈,非針此不能以及;在腠裏,非灸、爇(ruo、音弱,點燃的意思)、熨不能以達。”

明•李梴《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複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其實,所謂“針藥所不及”,是因爲針刺需要調動元氣,而對於陰盛陽虛的情況是不適合針刺的;而元氣虛弱、胃功能極差的情況是很難消化藥物的,故而稱“針藥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開脾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以祛除寒邪,通調經脈。

灸法尤其對一切寒濕痹痛,或久病體弱者,具有促其産生溫熱,發揮溫通氣血、宣經活絡、回陽補虛、祛寒逐濕的作用。灸法不僅能夠治病,而且,能夠預防疾病,具有增強機體抵禦外邪的功能。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下面對“關元穴、中脘穴、膏肓穴”施以化膿灸的應用體驗總結如下,以供業醫者參考:

一、 關元穴:

【穴位取法】:由臍中心至恥骨聯合上緣,作爲五寸,仰臥,當臍下三寸處。
【主治】:諸虛百損,四肢厥冷,六脈微細,真陽欲脫,中風脫證,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腫腹脹,疝氣,虛痨咳嗽,潮熱,咯血,大小便失禁,溏瀉,便秘,尿頻,遺尿,遺精,陽痿,白濁,閉經,不孕,癃閉,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關元的關,就是閉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樞紐之意,就像古代的關隘一樣;元,就是對“元陰元陽”的簡稱,好比古代關隘所保護的對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爲處所、樞紐。關元穴主管胞宮精室,爲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故稱關元穴。

關元穴爲任、督、沖一源三岐之源,所謂“腎間動氣”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是統攝元氣之所。爲肝、脾、腎三陰與任脈之會穴,小腸之募穴。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手太陽經主降,具有消化吸收營養的功能;肝、脾、腎屬足三陰經主升,具有儲藏營養的功能。從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統之血、心所主之血、腎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氣,其物質來源都依賴小腸不斷地吸收供應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

而小腸之所以能吸收營養,全都是依賴命門真火(腎間動氣)充盛。欲使(患者的)命門真火充盛,必須灸小腸募穴關元。因爲真火屬陽,只有灸才能興陽(爲針所不及),而陽之發生須以真陰爲物質基礎。小腸內容食物爲陰,消化吸收功能爲陽,灸之則陽生(增強消化吸收功能)、陰長(被吸收的營養物質增多)。氣屬陽,血屬陰,既補氣又補血(元陰元陽)。因此,關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諸虛百損”。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小腸的蠕動是促進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當機體死亡後,血壓已經降爲零,但只要小腸還在活動,門脈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壓。傳統中醫認爲,心與小腸相表裏,因此,心髒與小腸的協調活動,是保持人體血壓的最基本因素。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氣爲血之帥,氣運則血行。

《難經》上說:“諸十二經脈者,皆係於生氣之元。所謂生氣之元者,爲十二經之根本也,爲腎間動氣也。此五髒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元。”
這段話,闡明了五髒六腑的生理活動的動力是來源於腎間動氣。因此,可知小腸的動力也是來源於腎間動氣。腎間動氣禀受於先天,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而此原動力,在人出生後,需要由小腸不斷地吸收營養來充養,才能繼續發揮作用(這就是後天補先天的道理)。

一般來說,一個人年過三十以後,陽氣逐漸趨向衰退,宜常灸小腸募穴關元,可以增強小腸消化吸收營養的功能,不但能治諸虛百損、真陽欲脫等證,而且,可以保健延年。
宋•竇材所著《扁鵲心書》云:
“真陽元氣虛則人病,真陽元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兩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余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健康。

中風病,方書灸百會、肩井、曲池、三裏等多無效。此非黃帝正法,(若)灸關元五百壯,(則)百發百中。中風者,乃肺腎氣虛,金水不生,灸關元五百(大)壯(必愈)。”
明•張介賓著《類經圖翼》云:
“關元主諸虛百損,……,但是(只要屬於)積冷虛乏,皆宜灸,多者千餘壯,少亦不下二三百壯,活人多矣。”

雖然,上文說:灸法不問虛實寒熱,只要屬於“積冷虛乏”都可以使用灸法。但善用灸法,必須懂得“十四經脈”以及“陰陽”的變化規律,若懂得“十四經脈”,就必須懂得針法。“言針則寓灸,言灸則隨針”,針與灸並用,同時又懂得用藥,才是好中醫爲之奮鬥的目標。其真才實學,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輩通過鑽研理論和相關考試才能掌握的。
因爲,凡是陰虛、陽虛或氣血不足所導致的病症,多屬於虛症。所以,對於體制較強、病情較輕者,用針刺關元,可以收到一定療效。但對於體質較弱、病情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複原益氣、回陽固脫、溫腎健脾之功。所以,凡屬於實熱證,均宜針刺藥疏;凡屬於虛寒證,均宜灸法;凡屬於厥陰證,應慎灸。

張仲景《傷寒論》說:“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爲邪,則爲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難複也。”

意思是說:微爲虛之脈,數爲熱之脈,虛熱盛則真陰虛,慎不可灸。若勿灸之,因致火盛,爲邪上攻,則爲煩逆。且陰本虛也,更追以火,使虛者愈虛;熱本實也,更逐以火,使實者愈實。陰主營血,而行於脈中,但追逐之餘,無有可聚之勢,以致血散脈中,彼艾火之氣雖微,而內攻實爲有力,焦骨傷筋,大爲可畏。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養之。今精血被火而外散於氣脈之中,精血從“丹田“一外散則難複於源也。終身爲殘廢之人,誰職其咎耶?

所以,唐•孫真人《千金方》云:
“其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此爲良醫。若針而不灸,或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不要,藥不針灸,尤非良醫也。但恨下裏間知針者,鮮耳(只恨時下知道用藥同時又明晰針理的人實在太少了)!所以,學者須深解用針(之旨),燔針白針,皆須妙解,知針知藥,固是良醫。”

在此不論針法,只談灸法。

我經常接觸的患者,都是氣血兩虧非常嚴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膿灸。對於臨床實踐的體驗,我認爲: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療病情較輕的疾病,而對於重症、危症,隔物灸無異於隔靴搔癢。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須重灸,只有重灸關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壯元陽、補腎精、益骨髓的療效。對於糖尿病、高血壓、哮喘、氣管炎、肺結核、中風、心髒病、慢性腎病、類風濕、脊柱炎等對於西醫來說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過重灸關元等,都可以治愈。

當對關元穴施灸二三百壯後,會出現“通竄”的感覺,哪裏有病,就“通竄”到哪裏。比如:子宮有病,就會“通竄”到子宮;前列腺有病,就會“通竄”到前列腺;大腸有病,就自然“通竄”到大腸,直至病除爲止。就好像電腦的“殺毒軟件”一樣,根本就不需要認爲去操控,“殺毒軟件”會從頭到尾、從裏到外的將“病毒”全部搜出並殺滅,全憑真陽元氣的自然造化功能,絕對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在對患者施灸時,一般不論出現什麽情況,都應該堅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關元穴不覺疼痛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直至小腹如熱水袋一樣溫熱舒服爲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現的情況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況。比如:喉嚨乾痛、口渴、目赤、頭痛等症狀,許多古今醫生都認爲是灸過火了,通過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認爲大可不必,因爲灸關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強臟腑功能,有助於恢複“元陰元陽”。

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規律的,元氣逐漸充足了,“陰陽”就必定按照其規律運行,該升的就自然會升,該降的就自然會降,根本就不必用人爲的方法去調動升降。
就是說,等寒邪被驅除以後,“上火”的症狀就自然會消失,根本就用不著灸足三里來“引火下行”。因爲人的身體內部是非常“聰明”的,艾火通過穴位的作用,激發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驅淨,真元就會恢複“藏而不泄”的功能,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根本就不會出現繼續上火或或發燒的情況(對物體越加熱,物體的溫度就會越高,這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而人體則不然,如果寒邪已去,發熱的狀況就會自動消除。但如果小腹溫熱以後,依然繼續施灸,此時才會出現傷陰過火的現象,會出現超高血壓,但也不會發燒)。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醫學教授們,都是對“陰陽”不甚明了的人。

因爲,“陰陽”是人體的神靈,是不可思議的,只會比大腦更神奇,絕不會比大腦更愚蠢。
若灸至不疼、腹中溫暖後繼續施灸,才會出現“過火”的現象,才有可能會導致“陰虛陽盛”的“厥陰”證候。若施灸時仍感疼痛,並仍有“通竄”感,此時不論有無“過火”的情況,放膽施灸,一般不會有任何危險。

而且,在灸關元的時候,會有熱流從“氣街”通向腿部,腳上會出汗,腳尖會向外出涼氣,這就是陰邪下行外出的表現(這就是治療風濕、類風濕的原理),用不著灸足三里。只是重灸後,穴位上有強烈的燒灼感,這是熱氣一時沒有散開,睡一夜,燒灼感和“過火”的症狀就會全部消失。第二天繼續重灸,症狀可能又會出現,再睡一夜,又會消失,幾天後就不會再出現,就證明在體內造成這種現象的邪氣已經被祛除了。如果太陽穴疼痛,是陽氣開始生發、寒邪將要祛除的表現,一般睡一覺就能消除。至於其他症狀會出現幾天,就要看病邪深淺的程度。

二、中脘穴:

【穴位取法】:臍上四寸,當鸠尾與神阙連線的中點取之。
【主治】:
《會元針灸學》上說:“主治胃疼、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痢疾、黃疸、癫狂、便血,绀積、脾胃虛弱。”

《類經圖翼》說:“主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煩熱疼痛,積聚、痰飲、癫癇、面黃,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溫瘧,霍亂吐瀉,寒熱不已,奔豚氣,寒癖結氣,凡脾冷不可忍,飲食不進不化,氣結疼痛雷鳴者,皆宜灸之。”
中脘:屬任脈,爲足陽明胃經的募穴,八會穴之一(腑會中脘),也是任脈、手少陽、手太陽、足陽明經之交會穴。

以我的臨床體會,不論胃熱胃寒,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氣強行(陽明實熱除外)。因爲西醫是靠外力作用於人身以達到治病的目的。比如:用抗菌素來殺死人體內的有害病菌,或用手術方法將壞死的臟腑組織去除。而傳統中醫是通過激勵人體自身臟腑組織的功能去消滅有害病菌或恢複(修補)受到傷損的部分。

對於胃來說,其功能是以降爲順,即使陽明燥火強盛(但沒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産生的,應該輔助陽明燥火來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陽明燥火自消。所以不論胃寒還是胃熱,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氣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會恢複。

但是,因太陽病而誤用汗下法將熱邪引入陽明經者,則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內庭以疏導之。《傷寒論》中的承氣湯,並不是清熱瀉火的方劑,所謂“承氣”,是順承疏導氣機的意思。

以治療癫狂爲例。在《靈樞經•經脈篇》上說:“胃足陽明之脈,……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贲響腹脹。”經文中分明說,只有病輕(病至)和病重(甚則)的差別,而沒有寒熱的差別。既然寒熱都是因爲寒邪引起的,用溫補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藥方面,《傷寒論》將治法分爲溫補(四逆湯、附子理中丸)和疏導(大、小承氣湯)兩種途徑,這是因爲溫熱裹挾著的寒邪必須在經脈暢通的前提下才能排出體外。

所以,不論是局部還是全身,虛則溫補而實宜疏導,這是治病的原則。
由於經脈暫時不通,就必然會因瘀滯而出現實熱,倘若繼續使用溫補法,就是在暫時沒有疏泄的情況下進行補充,就會助熱邪而損真陽,這才是所謂的“壯火之氣衰”。此時必須用疏導法將經脈疏通,使熱邪得以排泄,而後“(迎之隨之,)以意和之”。

然而,使用灸法則都是用溫熱法,是直接作用在經脈和穴位上的療法,腧穴具有“井、荥、輸、原、經、合”的不同性能,再由於取穴的不同,就可以同時具有溫補和疏導兩種功能。雖然在施灸的時候暫時有燥熱或痛熱的感覺,但在4小時內就可以解除,這就是經脈被疏通的表現。如果醫生能夠根據輸穴的不同性能進行隨症取穴施灸,就不會出現錯誤。
注意:操作的醫生必須精通經絡學說,不可死認一兩個穴位而蠻幹。

而且,在灸中脘時,患者哪裏有病,艾炷的熱量就會主動“通竄”到哪裏,“通竄”的痛感要比燒灼皮膚的痛感強烈的多。一般會首先“通竄”到十二指腸的位置,然後“通竄”到賁門、胃部、幽門,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熱量就會自然“通竄”到肝區(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療各種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此時患者會覺得喉嚨異常乾痛,這是病邪(寒邪)逐漸外發時的必然症狀(病邪被驅趕到哪裏,哪裏就會出現西醫所謂的炎症,此時許多中醫專家都會任認爲灸過火了,會立即停止治療,使得功虧一篑),待灸至二三百壯以後,胃部會在忽然間有一股清涼的感覺向下流動,“通竄”感就會在瞬間消失,津液會在同時湧上來,喉嚨乾痛的感覺也就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後,患者就會覺得胃部溫熱舒服,腹中就像有個熱水袋一樣,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此時絕對不會感到疼痛。從此,再灸50~100壯鞏固一下即可。

西醫所謂的髌骨軟化症完全可以不用動手術,通過重灸中脘(500壯)和足三里(300對壯),就可以治愈。因爲此症是胃氣虧損的表現,其無力的大腿前側的肌肉正是足陽明胃經所經過的路線。而且,“髌骨軟化症”這個名詞起得就不科學,因爲不是由於髌骨軟化,而是由於足陽明胃經經氣虛弱所引起的股直肌無力造成的,通過恢複胃氣就可以將次病症治愈。

據我觀察,現在將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包括3歲的孩子),鼻子旁邊、眼睛下邊的臉蛋兒部分,都有一個或幾個很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較密集的斑點,這就是很嚴重的胃病,這就是常年飲食不節或常吃冷飲的結果,這些人平時都愛喝涼水、喝可樂,而且,還要“加冰的”(廣告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而且,著名的大明星們也推波助瀾,在廣告中常見他們“潇灑痛快”地喝著剛從冰塊裏拿出來的飲料,實在是害人不淺)。因爲黑痣和肉疙瘩有礙美觀,就用激光或冷凍法去除,但多數人還在旁邊長出新的。這是因爲足陽明胃經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臉蛋兒部分,鼻翼旁就是迎香穴,胃的病邪會通過經脈在臉部表現出來(其實,在哪條臟腑的經脈上長有黑痣或紅點,哪個臟腑就必然已經或將要患病),黑痣、肉疙瘩雖然可以用手術方法去掉,但病邪並沒有去掉,所以還會長出新的。要想除根,只有重灸中脘的方法,可以治愈胃病,黑痣、肉疙瘩也就會自行脫落,但必須終生戒除一切冷飲。

在此講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天氣炎熱或心中燥熱時,人們用吃冷飲的方法來解除身體所感受的熱量。雖然一時痛快,卻越吃越渴,越吃越熱。這是因爲人們雖然感覺到胃裏燥熱,但腹中的溫度並沒有超過37℃,而冷飲的溫度卻都低於10℃或5℃,甚至低於0℃;由於冷飲入胃,人體爲了保持正常的體溫,就必然會産生熱量以使胃的溫度升高恢複到37℃,這樣,本想抑制或減少腹中的熱量和溫度,卻反而刺激人體繼續産生熱量,並使體溫有所升高,這就是“越吃越熱”的原因。並且,常吃冷飲還會造成胃寒。

而常和熱飲的人,由於熱水的溫度高於人體的溫度,爲了保持正常的體溫,就會激發人體的排熱功能,並將胃中的一點兒餘熱也帶了出去,人體的溫度反而會降低1~2℃,這就是越喝熱水就越感覺涼爽的原因。

據我的臨床實踐,治療常年喝冷飲所造成的胃寒,只有重灸中脘才能完全治愈。其它如“香砂養胃丸、荜拔良姜散、附子理中丸”等治療胃寒的藥物,只能治療較輕的胃寒疾病,對於非常嚴重的胃病,只能治愈一半,不可能完全治愈。而重灸中脘則非常快捷,並且非常徹底,只是痛苦一些。

據宋代窦材《扁鵲心書》記載:治療癫痫病,重灸中脘穴,必可治愈,療效甚佳。臨床及理論皆可相互驗證。中醫稱癫痫病屬於“痰迷心竅”。所謂“心竅”,就是能夠通行無阻的經脈。“痰”爲濕邪。也就是說,由於濕邪阻塞經脈,造成氣血上壅而不能下降,造成腦缺氧而昏迷,下焦還不甚虛弱的元氣不能與上焦交通而鼓動憋脹,刺激中樞神經而造成身體抽搐、口鼻發出怪聲。交通上焦和下焦的關鍵在於發揮中焦的輸布功能。所以,重灸中脘穴,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造成癫痫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心情憂郁、性情孤僻,好的醫生必須在生活的自理自立和心理的調整方面多做工作。(可參考《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法和原則》一文“癫狂”欄)

三、膏肓穴:

【穴位取法】:四椎下1分,五椎上2分兩旁相去脊各3寸,四肋三肋間,令人正坐曲脊向前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臂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動搖以取之。若重按此穴,自覺牽引胸中或中指發麻。開始施灸以後,絕對不能改換姿勢。
【主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身形贏瘦(肺結核),夢遺失精,完谷不化,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怔仲,胎前産後痨瘵傳屍等,無所不治(《千金方•雜病第七》語)。
膏肓,屬足太陽膀胱經。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
“昔秦緩不救晉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因此穴有左右兩個,所以施灸時艾炷當以“對”計算,應灸600對或1000對。灸至不覺疼痛爲止,其實會感覺到從兩穴處有似熱水一樣的感覺流向兩腎,才算足量。

需要灸膏肓的患者大都是虛勞之人,施灸時,其坐姿不能堅持長久,可以灸完5對時休息一下,灸完10對時喝口水,以緩解疲勞。不論是否口乾舌燥,都應繼續灸下去,待出現有溫水流向兩腎的感覺時,一切不適都會消失。

虛勞、咳嗽、潮熱、咳血,多是由於真陽不足、陰邪過盛、虛火上炎所致,灸關元和膏肓,功能“引火歸元、潛陽育陰”。

對於一般虛弱的病症,灸關元和中脘即可,先天和後天都能得到治療。而對於臟腑功能極爲虛弱、真陽將要衰竭、收斂功能微弱的病症,對膏肓施灸較爲穩妥,不容易出現陰陽離絕的情況。但是,病已至此,即使灸膏肓穴,治愈率也一定會很低的。

本文只是重點論述關元穴、中脘穴、膏肓穴的功能和用法,至於其他腧穴的功能和用法,可以學習有關灸法的書籍,對於“井、荥、輸、原、經、合”的不同性能必須谙熟於心,具體內容在此不贅。


現代的許多中醫專家認爲:對於“陰虛”的虛火上炎和“陽虛”的虛寒證的灸法應有所不同。就是陰虛火旺的虛火,應該按照古法用麥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漸加量,輕灸適度,才能達到引火歸元、潛陽益陰的作用。如果灸量過度,反助虛火上炎,灼陰耗氣,必使病情加重。灸的火候,是否適度,應觀察患者灸後的反應。如果發現口乾、唇燥、目澀,即爲過度,應立即停灸,待不良反應消失後再灸,且宜減量,以不出現不良反應爲度。

此說似爲穩妥,但我通過臨床體驗認爲:關元、中脘、膏肓這三大補穴,不論陰虛陽虛,都可以重灸(因爲“陰陽一氣”,陰虛豈有陽不虛的說法?陽虛哪有陰不虛的道理?)。所謂“口乾、唇燥、目澀”等症,都是艾火驅趕陰邪即將散盡的表現,應該快馬加鞭,不可遲疑(參考關元穴、中脘穴灸法)。如果只是重灸關元穴500壯乃至1000壯,才出現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狀,說明關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過重,上焦的寒邪才剛被化開。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關元穴和中脘穴同時進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狀就會很早出現並很快消失,基本上沒有必要灸足三里穴來“引火下行”。如果出現喉嚨乾痛難忍的現象,不必擔心,等寒邪被驅逐出去以後,自然就會在瞬間出現清涼的感覺。如果“通竄”的範圍比較大,又疼又癢又熱,必須繼續灸下去,最後不知是第幾壯,痛苦的感覺瞬間消失,溫熱舒適感會重新彙聚到穴位上。

一般來說,患者以前有手淫習慣或性欲強烈的人,施灸時陰莖或陰蒂會極癢難忍,第二天會有遺精現象(婦女會有白帶增多的現象),這是淫濁敗精被化動的必然表現,灸至100壯以後症狀就會消失,千萬不要認爲灸法會造成持續不斷的遺精或白濁。

由於患者的病邪很深,並非灸100壯就可以解決的。當灸至200壯時,可能患者就會不覺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覺溫熱,這只是淺層的寒邪被驅出的表現,而藏在深層的寒邪還沒有被觸及,必須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應在300~500壯以後才會出現。而且,在灸二三百大壯以後,穴位上燒成的焦黑糊痂會翹起,痂與肉之間有膿,糊痂會滑動,此時可以將糊痂揭掉,將艾炷坐在小坑兒裏繼續施灸,不必擔心,絕不會將腹腔燒穿。當患者擔心快要“燒穿”的時候,也正是元氣開始強盛的時候,此時傷口恢複的速度也是令人吃驚的。如果一直隔著糊痂灸,雖然痛苦少一些,治療效果也就比較差了。

窦材《扁鵲心書》上說:
孫思邈當年亦毀灸法,待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壯,豈有不焦枯皮肉乎?”

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壯,其肉便焦,無血容養故也。若真陽元氣未脫之人,自然氣血流行,榮衛環繞,雖灸千壯,何焦爛之有哉?”
故治病必先別其死生,若真陽元氣(有形之精)已脫,雖灸亦無用矣。
對於醫生本人來說,必須首先自己給自己施以重灸。

《扁鵲心書》又說:“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謂現身說法,其言誠真,其心誠切,其論誠千古不磨之論,無如天下之不信何?”

如果醫生沒有自己給自己灸過300大壯以上,就不可能知道患者的感覺(醫生自己灸三五十大壯,的各種感覺都不算數,都不是真正的感覺),就不可能知道艾灸的真正作用,也就沒有膽量爲患者施以重灸。

如果醫生沒有膽量(把握)爲患者施灸超過300大壯,也就沒有資格說自己懂得灸法。如果對患者施灸沒有超過300大壯,連一半的治療效果也達不到,邪氣不能除盡,病邪仍會繼續作怪,患者的疼痛也就白白忍受了。而且,患者體力之虛非短期所能康複,以後每年必須再灸一次,壯數可以逐次減少(比如今年灸500大壯,明年可以只灸300大壯),但每次以灸至不痛、腹中溫熱或四肢末梢麻脹爲準,以鞏固療效,充實體質。

另外,由於皮膚具有彈性,開始時傷疤會變得很大,成橢圓形,待愈合後又會縮小,第二年再施以重灸,傷疤就會變得更小,成橫線狀。並且,在灸至300大壯以後,有些患者會在施灸過程中出現穴位出血的現象,這是經脈裏的瘀血被化開的表現,因爲被化開的瘀血是不會再凝固的,所以,不必擔心,只是用衛生紙將黑血暫時吸乾,繼續灸下去就是了,等瘀血化盡,正常的血液自然會將傷口凝固住,不必驚慌。此時可以將一些艾灰填入出血處以繼續施灸,絕對不會出現西醫所擔心的任何情況。

最後說明一點,灸至不疼後,還應再灸100大壯,直到灸得感覺冷氣從腳下出盡,腹中溫熱(艾火熄滅以後依然溫熱),渾身快活難以抑制,甚至出現“性高潮”的感覺,此時表明陰邪已經全部散盡,繼續施灸就會産生多餘的陽火,此時必須馬上停止施灸(否則會出現陽極傷陰的情況,會變得狂躁)應該馬上服兩盒六味地黃丸(每盒十大蜜丸,2次/日,10丸/次)以收斂餘火,至此方爲全功。

許多患者灸至一兩百壯時就會感覺不疼,這是假象,只是祛除了淺層的病邪,繼續施灸至300壯,疼痛又會複發,這是深層的陰邪被搜出的表現,醫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必須達到腹中溫熱的狀況時才是痊愈的表現。這也是醫生沒有爲自己施灸超過300壯就沒有資格爲患者施灸的原因。一般施灸的患者的感受是有其明顯的次序的:

1.皮膚灼痛;2.腹內鑽痛;3.患處絞痛;4.周身癢痛(或外生殖器極癢);5.能夠忍受疼痛;6.患處不痛;7.灸處不痛;8.灸處發熱,但艾火熄滅後熱感隨即消失;9.灸處發熱,而且艾火熄滅後熱感仍能保持;10.整個腹腔都有熱感,而且徹夜保持(到此時必須及時停灸,並服用幾劑具有收斂性質的藥物,而後以“虛痨”證治之)。

個別患者可能不符合上述順序,但全身出現通竄感也屬於大功告成,不必拘泥以上順序(若出現手指腳趾發麻等血虛精傷證,則必須及時停灸)。如果初學者不能把握,對於施灸者不超過800~1000壯就停止,也是比較恰當的。

另外,患者平日通過對自己身上疤痕的觀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元氣是否充足。如果…(灸)疤痕的顔色變深,而且,發痛發癢,就是元氣開始虛弱、寒邪勢力開始擡頭的征兆。如果(灸)疤痕的顔色變淡,就是元氣充足、身體健康的表現。西醫所說的“疤痕體質”,實際就是元氣虛弱的體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麽“疤痕體質”,西醫如是說,只是一種無能的托詞而已。西醫只知道給疾病起名字而不明其所以然,也就更不知道治療方法了。而西醫所說的“藥物過敏”,也都是由於患者平素“陰盛陽虛”造成的。西醫的消炎藥物,都是可以抽取人體真陽的藥物,被激發起來的真陽會驅趕陰邪外出,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實際就是西醫所說的“過敏”現象。

瘢痕灸又叫化膿灸,化膿灸與隔姜灸相比,可以“以一當十”,9壯可抵隔姜灸100壯之功,而且,4小壯或2大壯可以抵1劑四逆湯(這只是一個比喻,沒有絕對的定量關係)。灸後形成局限性深度灼傷,以達到化膿的目的。如果施灸的壯數不足,化膿的時間很有可能長達二三個月之久。如果一次(每天50大壯,連續10天就是500大壯)能灸足壯數(以灸至不痛、腹中發熱爲止),半月之內,傷口就可以封口,而且,疤痕很小。如果壯數不足,不但化膿時間很長,而且,疤痕也會很大。所以,隔姜灸的效果絕對不能與化膿灸的效果相比,雖然也有效果,但猶如“隔靴搔癢”,疾病很容易複發。

至於傷口的處理,只需要“雲南白藥”或“綠藥膏”每天塗敷(或根本就不用任何藥物),用乾淨的紗布封住即可,以免弄髒內衣。而且,不妨礙洗澡,甚至可以泡澡,洗澡液浸在傷口上也絕對不會感染。有的人可能會不放心,可以在洗澡以後再揭掉紗布換藥,沒有什麽了不起的。我不適對患者不負責任,這確實是不可思議的事實。這就是真陽元氣殺菌消毒、增強免疫力的真實體現,因爲穴位具有彙聚精氣的作用,局部強壯的真陽元氣,就可以殺滅一切細菌病毒,灸法可以通調全身的經脈,激發元氣運行,根本用不著有針對性地研究什麽抗體、疫苗。這也是身上有灸瘡可以避瘴氣的原理。
用一個稍微誇張的比喻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活人躺在野外不會腐爛,而死人卻會很快發臭,同樣都有細菌病毒的作用,爲什麽會有如此差別呢?參參看!

……
既然上面說2大壯可以抵1劑四逆湯(附子30g),那麽,是否可以只服四逆湯而不用灸法呢?這樣不就可以減少很大的痛苦了嗎?

按腧穴邏輯是可以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是不可以的。因爲按照數學計算,500大壯就是250大劑,每天服1劑,就需要至少250天。然而在250天內,患者能否堅持服藥,能否不吃生冷,能否杜絕房事,能否按時起居,能否不生悶氣,能否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把工作放在第二位,……等等。這些問題,有誰能做到呢?既然做不到,邪氣就不可能完全去掉,即使堅持服藥,邪氣能去掉一半也就不錯了。而對患者施以重灸,每天就三五十大壯,10至30天就可以解決問題,以上所說的問題也就都不成問題,而且,經過痛苦的磨煉,對生命就會倍加珍惜,不良習慣就會改掉很多,何樂而不爲呢?

然而,只服四逆湯而不用灸法也可以的,只是四逆湯的計量必須非常大。其中,每1劑中的附子必須用至100克以上,才有可能在兩個月內基本達到目的,但未必有幾位醫生敢於將附子用到如此劑量。

另外,在《方藥闡真》一文的最後,所列舉的的服用回陽藥物所出現的“反常”情況,在重灸的過程中,基本不會出現的那麽強烈只是出現的時間很短。如果一次沒有灸透,在服藥恢複期間,也還會出現一些“反常”現象,繼續服用回陽藥物就可以解決。

所以,一個人若要幹一番大事業,若不能經受這種痛苦的磨煉,其豪言壯語就是一句空話,就什麽也幹不成,因爲“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另外,許多患者都會覺得服藥過多,或灸的時間過長。此時醫生必須提醒患者,服用“四逆湯”和灸法,都是最熱的方法,用最熱的方法治療都需要這麽長的時間,就可以知道患者的寒邪有多麽深重!因爲寒證必須用最熱的方法治療,其他方法都是錯誤的。打個比方:在一鍋水下面填土(而不是添煤炭或木柴),或用勺在鍋裏攪和,這一鍋水是永遠不會沸騰的;而不斷在鍋底添加煤炭或木柴,總有開鍋的那一天(小火是不能將水燒開的,因爲人總是有欲望和消耗的,就好比沒有鍋蓋,散熱的速度大於吸熱的速度)。

除此之外,要讓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嚴重,而不要見怪於服藥多和時間長。
對體質虛弱而怕疼的患者,有人建議先局麻再施灸,但我認爲效果很差,因爲“氣隨意走”,疼痛可以使患者的意念集中在所灸的穴位上,人的氣血也就會貫注到穴中。而且,“世上沒有受不了的罪”,疼痛都是可以忍受的,凡是不能忍受疼痛的,就是不知道“無常”將至的人,也就不必爲此人施灸。否則,半途而廢時,患者反會誣陷醫生“野蠻”或“惡治”。話說回來,患者所患的重病都是由於本人的壞思想和不良習慣造成的,老天爺也不可能讓他舒舒服服地治愈,必須給患者留下一個深刻的教訓,使之不敢再犯。總之,艾灸的疼痛完全是可以忍受的。

而且,對患者施以重灸,一般需要10至20天,每天四五個小時,長時間注射麻醉藥物或服用止痛片,會嚴重損傷患者的中樞神經和真陽元氣,這是很不現實的。
雖然在《扁鵲心書》中有“睡聖散”可以用來止灸痛,但此方藥卻是極不容易獲得的,而且,此方藥主要是爲癫狂之人準備的。
聖睡散藥方:曼陀羅花 大麻兩味等分,陰乾爲末,每次熱酒調服10g,一服後就昏睡,可容灸50壯的時間。

注意:醫生在施灸的時候,對患者的語言應該或尖酸刻薄,或玩笑幽默,或鼓勵比喻,或置之不理,絕對不能對患者說任何憐憫的話。若有絲毫憐憫,患者就會立刻打退堂鼓。一般來說,患者的直係家屬是不能爲患者施灸的。醫生也不能用商量的口氣,對於“非灸不愈”的疾病,醫生說話必須非常絕對,千萬不能說“也可以吃藥”之類的話。

要知道,醫生的“狠毒”是針對患者體內的“惡鬼冤魂”而不是針對患者本人,患者的痛苦就是身體內部“惡鬼”的哀號,通竄的力量就是對地獄“冤魂”的昭雪。醫生對於“惡鬼”若有絲毫憐憫,就等於給了“惡鬼”東山再起的機會,就等於使“冤魂”繼續蒙受苦難。對患者施以重灸,就相當於地藏菩薩在超度(患者)地獄裏的衆生。
另外,讀者對於“壯”的概念可能還不太清楚。

“壯數”就是每次施灸所點燃的艾炷的數量。凡施灸時點然一個艾炷,就叫做一“壯”。一般醫生所用的艾炷大小如麥粒,所以稱爲“麥粒灸”。這種灸法給患者的痛苦小,但所用的總體時間長,“通竄力”和“通竄深度”也顯得不足,並會占用醫生和患者很長的時間,也容易受到生活瑣事干`擾。

雖說“麥粒灸”力量較小,但只要是壯數足夠,每天堅持,並能灸到不疼、腹中發熱的程度,我也不會有異議的,尤其是將此法用於元氣很虛弱的老人,每天不超過10對兒(關元、中脘兩穴爲一對兒),並能持之以恒,卻是非常適宜的。

所謂“大壯”,就是底座直徑在一厘米左右的、窩頭形狀的、堅實的艾炷,一般大小如蓮子即可。倘若艾炷做得過大、過高,則熱量就會向外耗散許多,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就像瓢潑大雨和蒙蒙細雨的差別,瓢潑大雨會大量流失,滲入土中的雨水會很少,而蒙蒙細雨則會全部滲入土中卻不會流失一樣。

有人說如果有儲存三年以上的艾絨,治療效果會更好。根據是孟子(而不是《內經》)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但孟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治療已患7年的沈疴痼疾,必須每年灸三五百壯,並要連續灸三年,才有可能治愈。如果把“三年之艾”理解爲儲存了三年的艾草,就有些牽強附會了。因爲根據臨床經驗,當年的艾草和儲存了三年的艾草相比,其治療功效是沒有什麽區別的。如果將這句話加上一兩個字也就很好理解了:“治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灸。”

有些患者,尤其是學習理科的知識分子,受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太深,認爲中醫書上沒有寫出灸法能治療某某疾病,如:強制性脊柱炎、糖尿病等,而且,西醫說強直性脊柱炎、糖尿病是不治之症,於是此人甯肯等死,也認爲灸法不能治療這種疾病,除非看到某醫學權威的認可。對於這種人,就屬於“能治得了病,卻救不了命”。這也是“一種藥對治一種病”理論的害人之處。


西醫對於一些貧窮偏遠地方所出現的瘟疫,始終沒有研究出個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每當某一個地區出現了瘟疫,西醫總是先對疫區患者所感染的病菌或病毒進行分析和化驗,然後又針對性地進行藥品生?,最後再對患者進行治療,最終的結果總是造成30%~50%的死亡率。以後再次出現另一種瘟疫,上一次有針對性的藥品也就沒有用了,因為細菌或病毒已經發生了變異,而且,細菌或病毒的變異速度永遠是高於西醫對病毒研究的速度的。
這就是西醫簡單、被動的思路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雖然,同一區域的人同時都會被病毒所感染,但是,各種瘟疫必然首先使元氣虛弱的人患病(現代人所謂的“亞健康”狀態,就是元氣虛弱的表現)。而自然界出現的瘟疫是可以用人體充足的正氣進行抵禦的,瘟疫在人體所表現出的各種症狀實際都是元氣抵禦病毒的表現。應該及時增強患者抵禦瘟疫的正氣,才能有效地控制瘟疫的蔓延。但是,如果預防和治療不及時,即使再健康的人,其充足的元氣也有被細菌或病毒消磨殆盡的時候(細菌戰、化學戰對人體所造成的損害是所有健康人所不能承受的,其原理就是超過人體抗病極限的病毒快速消磨人體的正氣)。

然而,縱觀世界曆史,竟沒有一次全球性的瘟疫,都是區域性的,這實際就是文化不同的結果。而所謂的區域,都是以各自的生活習慣所劃分的,共同的不良生活習慣(就是現代所謂的“時尚”),就必然導致共同的疾病流行,這就是爆發瘟疫的根本原因(而所謂的“大戰之後必有大疫”的說法,主要是對虛勞症而言)。
防治的原則就是節制百姓的欲望、提倡精神文明、恢複並提倡正確的醫學理論。
治療瘟疫的原則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療瘟疫的方法就是服用大劑通脈四逆湯、急救回陽湯;急救回陽湯就是附子理中湯加桃仁泥、南紅花各10g,或灸關元穴、中脘穴30壯,甚至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施以重灸,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國古人用四逆湯治療霍亂,就是一個例證。這種簡單實用的方法源於“元氣說”,原理就是“扶正祛邪”。

因為灸法具有“興陽祛寒、扶正祛邪”的作用,重灸又具有“通竄”的作用,所灸的關元、中脘、膏肓以及大椎、足三里等大補穴,都具有極強的激發真陽元氣、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且,重灸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患者的寒邪是有一定數量的,而所灸的壯數卻完全可以在短期內人為的超過寒邪的數量,被“通竄力”所達到的臟腑或組織,其病邪一定能夠被驅出,所以,用重灸法,可以治療任何瘟疫甚至“癌症”。

研究基因的科學家發現,人體中雖然具有“癌基因”,卻同時具有“抑癌基因”。其中,只有在元氣虛弱、陽氣被陰邪抑制的情況下,“癌基因”才會發揮作用;只有在元氣充足、陽氣得以生發的情況下,“抑癌基因”才能產生效能。雖然說現在的醫學理論已經走向了微觀化,但確切的說應該是走向了極端化。因為研究或發現了微生物卻又對它奈何不得。只有人體的真陽元氣才能做到不加識別地對抗一切病菌和病毒。可以說,微生物並不是導致疾病的元凶。

因為微生物分為有益和有害兩種,只要人體的真陽元氣充足,免疫力就會很強,就會抑制所有有害微生物的生長而不會削弱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有益與有害微生物的相互制約,才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人的真陽元氣充足,才能正常發揮有益與有害微生物互相制約的作用。假如人的真陽元氣虧損,就不能正常發揮有益微生物的有益於人類健康的作用,也就必然促進了有害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破壞作用。

而所謂的“有益、有害”,只是針對人類自身健康而言,對於自然界而言,所有微生物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促進生命的生長,“有害”微生物可以對生命起到強化和促進的作用,同時,對於死亡的生命可以加速其腐敗消亡的速度。否則,世界上將堆滿各種生命屍體,這是非常可怕的景象。所以說:
元氣虛弱才是導致疾病的元凶。
其實,科學家們沒有必要拼命地向微觀發展,微觀的規律一定符合宏觀的規律。
《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其中,正氣和邪氣都可以按宏觀和微觀進行分類。比如:正氣可以分為元氣、元精或抑癌基因、有益微生物等,邪氣可以分為寒邪、濕邪或癌基因、有害微生物等。如果通過用鼓舞正氣的辦法去戰勝邪氣,不就等於用鼓舞抑癌基因的方法去戰勝癌基因了嗎?

癌症就是陰邪在體內大量積聚的表現。因為正氣虛損,血脈不能順暢運行,才會形成癌症;如果正氣充足,血脈順暢,就一定不會產生癌症,從來沒有聽說有哪個人是因為正氣“過於”充足而患病的。既然已經有了癌症,就可以用鼓舞自身正氣的方法,將病邪驅除。這個方法就是利用重灸時產生的強大的“通竄”力量(癌症就是積聚,積聚就是不通),也就是極大地激發了人體的免疫功能,將癌瘤化掉,並疏通血脈將垃圾輸送出去。如果醫生能夠給自己重灸300大壯以上,就一定會相信我所說的話。

至於艾炷產生的強熱,對於身體來說就是“外來力量幫助正氣作戰”的陽氣,這股不斷滲入的陽氣,一方面溫化陰邪,一方面鼓舞臟腑正氣,臟腑功能逐漸恢複,就會按照固定的途徑,將陰邪逐漸排出。癌症就是積聚的陰邪(陰邪就是積聚壞死的氣血),依照此理,不論患者有無癌瘤(是否被西醫檢查出來),只要施以重灸,“通竄”的力量就會使有積聚壞死的地方疼痛異常,在重灸過程中,腫瘤必然會稍微變大,直至疼痛消除,腫瘤就會在1~3個月內隨之消除,是一種既能檢查,同時又能徹底治療的絕好方法。並且,重灸後,身體會一天比一天強壯起來,絕對不會出現像西醫放療、化療以後所出現的頭發脫落和身體極度虛弱的現象。

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是指因為經脈不通,人體自身的陽氣就會被調來進行通竄,通竄的過程就會使人感覺疼痛;不通的經脈被打通了,自然也就不會感覺疼痛了。如果治療疼痛時,使用鎮痛藥或清熱解毒藥,就會削弱或消除陽氣對患處的通竄力,雖然疼痛被暫時消除了,但不通的經脈依舊不通,等以後陽氣恢複,繼續對其通竄,此處依舊還會疼痛。所以,不能為了止痛而止痛,必須令患者忍一時之痛,把病根除去以消除後患。就是說,疼痛是一件好事,說明還有陽氣正在祛邪氣,治療原則應該是“祛邪扶正”。

所以說,用重灸法可以治癌,甚至可以用來治愈較嚴重的“艾滋病”。另外,西醫所謂的“內分泌失調”症狀,服用四逆湯輩或重灸三大補穴,完全都可以治愈。

一般來說,關元主治中下焦的疾病,中脘主治中下焦的疾病,膏肓主治上焦及全身的疾病(主要指收斂功能極微弱的疾病)。但是,“陰陽”本是一氣,不分上下,只在本源上用功即可。

比如:哮喘,重灸膏肓可以根除,但只重灸關元也可以將哮喘根除。徐靈胎云:“哮症非灸不能除根”,卻未說必須灸膏肓,就是這個原因。而重灸膏肓,也可以治療中焦和下焦的痼疾。孫思邈稱灸膏肓主治“諸虛百損”,並未稱主治“陰虛”還是“陽虛”。而且,稱“無所不治,無疾 不愈”,也就是說“陰陽兩補、攻補兼備”。

灸中脘,可以治療肝膽、脾胃的疾病。比如:酒精肝、各種肝炎、脾虛、胃寒、胃逆氣等症,都可以通過重灸中脘治愈。鄭壽全說:“凡治一切陰虛、陽虛,務在中宮上用力(中宮包括: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如果治療癌症,完全可以分別或一次重灸此三大補穴(注意:經過放療化療的患者不宜重灸,只宜每日灸10壯以下,以免傷精耗血甚至死亡)。

若是卵巢癌、子宮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腸癌等,可以重灸關元為主,輔以中脘;若是肝癌、胃癌,可以重灸中脘,兼重灸關元;若是肺癌、喉癌、鼻咽癌、淋巴癌,可以重灸膏肓,輔以重灸中脘和關元。其治愈效果是不可思議的。

《扁鵲心書》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其中“丹藥”是指自身修行(練習《易筋經》)所產生的內丹,不是用嘴吃的丹藥。對於現代人的簡單說法,就是練氣功。這三種治療的作用和效果,讀者心中應該有個較明確的認識了。還有令人驚奇的是:重灸關元穴、中脘穴和膏肓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達到稀釋血液的目的,從而即消除了病邪,又杜絕了瘀血和血拴在人體內的形成,總比西醫單純的稀釋血液要強得多得多(用西醫化驗的指標驗證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對於癌症患者施以重灸法,在治療期間,癌瘤可能會有小變大,這是由死寂變為活力的表現,屬於“由陰變陽”,必可治愈;倘若由大變小,屬於“有陽變陰”,必死無疑。
在清‧陳士鐸 《洞天奧旨》中明確指出:
陽症必熱,陰症必寒;陽症必實,陰症必虛。陽症之形,必高突而腫起;陰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陽症之色必純紅,陰症之色必黛黑。陽症之初起必疼,陰症之初起必癢。陽症之潰爛,必多其膿;陰症之潰爛,必多其血。陽症之收口,身必清爽;陰症之收口,身必沈重。……

陽變陰者,服涼藥之過也;陰變陽者,服熱藥之聚也。然陽變陰者多死,陰變陽者多生,以此消息之,萬不一失。

由於癌症患者氣滯寒凝的情況較為嚴重,必須重灸500以上才會出現轉機,而且,出現的症狀會使患者恐懼,醫生必須沈著把握,向患者說明原理,婉言安慰,或根據病情減少每天艾炷的數量或暫停艾灸,輔以補藥,不可一味地重灸。但不論出現任何情況,醫生都必須堅定自己的信念和治療原理。

然而,當今幾乎所有的治癌消瘤的藥物,無非都是些清熱滋陰、活血化瘀之寒涼藥,必定抑制生機、消耗正氣,進而削弱人體活力,使陽症變為陰症,雖然腫塊似乎有所縮小,實際卻屬於“陷下”,潰爛多血則屬於“擴散”。這就是現代醫學不能治愈癌症的原因。所以說,必須用回陽救逆的藥物或重灸法,是縮小的腫瘤變大變活,使陰症變為陽症,而後才有希望使腫瘤在血脈通暢的情況下得以逐漸消除。這才是治病救人的唯一途徑。

西方有位醫學家提出:癌瘤中存在的血管,並不是用來滋養癌瘤的,而是人體用來消除異物的循環通路。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兔子的角膜上植入一粒沙子(因為角膜上是沒有血管的),幾天後,可以清楚地看到角膜上生長出伸向砂粒的血管,並逐漸將砂粒包裹起來。這個實驗證明:為了消除人體中有形的異物,必須用血管做為循環的通路,用送大量的巨噬細胞或白細胞來逐步消除有形的異物,並用血管作為回路將“蠶食”下來的異物和死細胞輸送出去。

長有較大癌瘤的患者必定元氣不足,由於“底氣”不足,血管生長到有積聚的地方,卻只能將很少的異物和死細胞等垃圾輸送出去,於是積聚就會越生越大。現在西醫消除癌瘤的辦法都是損傷正氣的辦法,中醫使用的活血化瘀的藥物也都是會損傷患者的元氣。元氣虧損,前去消除積聚的細胞就會越少,癌瘤自然就會停止生長甚至由於微循環的作用(排除了一些垃圾)而出現萎縮。因為癌瘤萎縮是由於消除異物的力量減弱,所以癌瘤不會從根本上被除掉。這就是陳士鐸 《洞天奧旨》所謂的“陽變陰者”的不利狀況。陳士鐸認為“陽變陰者多死,陰變陽者多生”。

西醫通過手術來切除癌瘤,似乎是一個很直接的辦法,但手術會更損傷元氣,而且周圍被堵塞的氣血經脈依舊沒有被疏通,氣血運行會更加不暢,這就是導致手術後癌細胞還會擴散的根本原因。如果將西醫的癌瘤手術與傳統中醫恢複元氣的方法相結合,倒是癌症患者的福音(具體方法可以參考《疑難雜症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一文中“癌症”一欄)。

因為傳統中醫使用“回陽救逆”的藥物或灸法,可以恢複元氣的功能,使經脈逐漸通暢,增強祛邪的力量。雖然開始時一定會出現萎縮的癌瘤變大的情況,但這就是“陰變陽者”的有利表現。由於不斷地為患者增強熱力,血脈的循環回路就會逐漸通暢,一旦回路通暢,疼痛就會減緩並消除,腫瘤就會在1~3個月內迅速消除,是一種徹底的治療方法。

比如:肺癌的治療,開始時服用四逆湯和附子理中湯是為了恢複元氣,而後可以施用灸法,患者會感到從腋下沿著肺經逐漸向手腕疼痛,一旦快要痛到了列缺穴(列缺為肺經與大腸經的交會穴),患者就會出現拉稀的情況,是陰經與陽經(肺經與大腸經)相互溝通、“由陰變陽”的必然表現。然後先服炙甘草湯或當歸四逆湯,而後服用小建中湯進行恢複調養,癌瘤必然會逐漸消除。

雖然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可以抵禦和驅逐邪氣,但是,即使人身的正氣再充足,若是遇上“邪氣”,也是抵禦不了的。比如:化學戰、細菌戰、核輻射、惡劣的環境,以及水淹、火燒、跌打、刀槍、車禍等。所以,正氣和邪氣的概念一般只限於生活疾病範疇。

倘若(有形的)真陽元氣空虛,臟腑真陰精氣衰竭,脈象極微、極虛,甚至出現亡陽虛脫的症狀,一般不宜首先施灸,否則必有亡陽的情況出現。應先服藥補充臟腑精氣以恢複臟腑功能。而補藥宜陰陽兩補,不宜偏陰與偏陽。如:參附湯、理中湯、小建中湯之類。

《靈樞經‧終始第九》說: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以將甘藥,不愈,可以飲至劑。如是者弗灸,不已,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

意思是:凡精虧血少者,收斂(脈口)和生發(人迎)的功能都很虛弱,尺脈和寸脈已經分不出大小了。像這樣的人,由於臟腑真陰(陰)和“丹田”真陽(陽)都不足,那麼,服用回陽藥物來振奮陽氣就會使五臟的精氣衰竭,用回陽法來瀉五臟的陰邪就會導致真陽外脫。像這樣的人,可以先服用諸如小建中湯之類的甘藥,如果沒有療效,可以令其服用諸如大劑參附湯之類的峻藥。像這樣的人,是不能施以艾灸的,否則,就會犯前面說的“補陽、瀉陰”的錯誤,就會嚴重破壞消損五臟的精氣。

也就是說,對於平素精血極度虧損的患者,切不可投以大劑“四逆湯”或重灸。因為精虧血少就好比鍋裏的水少,若用大火燒鍋,容易將鍋燒乾燒壞。所以一般每次施灸不超過800壯,每天灸10~15壯(在施灸過程中,只要出現血虛症狀或脈象,就應該適時減少或暫時停止施灸)。同時,每天服用附子理中湯加阿膠以補血並調養脾胃,祛寒以恢複生機和運化功能,以便能夠通過飲食來恢複元氣。正如有經驗的司機常說的“甯走十裏遠,不走一裏險”。

另外,在《金匱要略》中說:
問曰:“寸脈沈大而滑,沈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
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
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比如浸淫瘡,從(心、胸)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心、胸)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裏者即死。”(文博山人注:現代中醫治病,多數都是使病邪入裏)

故而重灸後,患者的脈象一定會由沈脈轉變為浮脈(但不應是空脈或虛脈),也就是邪氣由臟而入腑,是即將痊愈的表現。因為“臟為裏,腑為表”。

《素問‧五臟別論》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能藏,故實而不能滿。”

因為臟有“藏精氣而不泄”的特點,所以邪氣入臟就不容易治愈;而腑有“傳化物而不能藏”的特點。所以,邪氣入腑就很容易傳出體外而被治愈。“藏”和“傳”是治療疾病預後的關鍵。這就是“入臟即死,入腑即愈”的道理。

【注意】醫生和患者都不可輕視灸法,灸法不僅可以祛邪治病,實際是救命的方法。往往患者在危脫之時,煎藥服藥都來不急或無效的時候,施以灸法,實在是可以起死回生的。那些敢於為危重患者施灸的醫生,就是敢於“橫眉冷對”閻王的天神。具有西醫思路的人是一定不會相信這一點的,甚至會嗤之以鼻。
大部分患者由於身體極虛,一次完全灸透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艾灸的作用只是祛寒邪,艾灸熱量並不能代替人的真陽元氣,有形的元氣是由實物轉化而來的,可以先灸三五百中壯,而後服幾劑“參附湯”,強壯臟腑功能以鞏固療效,待三五個月後,再次施以重灸,直至不疼並腹中溫熱為止。而後,每一兩年施灸一次(可以安排在每年的冬至或夏至),按養生的方法和要求,可使疾病不犯,晚年平安,得以善終。
竇材在《扁鵲心書》中說:

人至三十(歲),可三年一灸臍下(關元穴)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以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

余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六十三時,因憂怒,忽現死脈於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後,死脈不複現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
乃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壯),灸取關元功力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祖壽算又如何?

一般施灸的時間定在冬至前後較為合適,冬至雖然一陽初生,卻是陰氣極盛的時候,所以,在施以重灸時疼痛會輕一些,因為盛極的陰氣可以中和一些艾草的火力。而夏至一陰初生,卻是陽氣極盛的時候,所以,在夏至施以重灸時會比冬至時疼痛得多,但療效會比冬至施灸要好,因為極盛的陽氣加上艾草的火力,對於陰邪來說,就等於殺雞用牛刀。所以說,治療宜在夏至左右,補養應在冬至前後(即所謂“冬至進補”)。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於較為嚴重的患者來說,什麼時候發現,就在什麼時候治療,以不延誤病情為原則。

在施灸期間,可能會出許多汗,並隨之有幾天大渴的現象,但必然不愛喝冷飲,也不會有虛脫的感覺,這是一種臟腑的功能得以恢複,人體通過補充水分來從前積累的“垃圾”的新陳代謝過程,是很正常的現象。同時,會出現尿頻的症狀,這並不是腎臟或前列腺疾病,而是由於尿液中的垃圾過多,廢物的濃度過高,迫使膀胱盡快將其排出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從經脈理論來解釋:腎與膀胱相表裏,由於生機恢複,足少陰腎中的寒邪被化動排出,必然會傳導至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受邪,就會出現脈浮、惡寒、發熱、頭項強痛、尿頻、汗出等症狀,這是完全符合《傷寒論》的“六經辯證”規律的。
必須反複強調:灸法只是祛寒邪、通經脈,卻不能補充元氣。元氣虛弱者慎用!

所以,施以灸法以後,必須用增加飲食、不管閑事和加強鍛煉的方法才能恢複精氣。倘若只依賴藥物的滋補,只會適得其反。如《靈樞經‧經脈篇》說:“陷下則灸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意思是說:治療脈虛下陷的病症則必須用灸法。施灸以後,一、必須努力(強迫自己)增加飲食才能生長精氣;二、要使自己心中沒有任何牽挂,由於多管閑事而不遂所產生的郁悶情緒會抑制臟腑的生機,阻礙經脈的運行;三、在稍微超過自己體力極限的情況下進行體育鍛煉,才能有效地恢複精氣,治愈疾病。所以說:增加飲食,神恬志閑,加強鍛煉,三者缺一不可!
否則,疾病就不可能完全治愈。

因為臟腑功能的恢複必須建立在十二經脈完全通常運行的基礎上,而經脈的循行和連接主要分布在四肢。其中,精氣必須靠飲食進行補充,生機必須在經脈通暢的條件下才能恢複和旺盛,只有體育鍛煉才能使經脈運行通暢,經脈正常運行才能使臟腑功能恢複並能夠消化飲食,飲食被完全消化才能補充精氣。而體育鍛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運化並積蓄更多的精氣。因為人的精氣積累的多少與平時的運動量是成正比的。

就是說,在身體病淺或無病的情況下,平時運動量越大,積累的精氣就越多;平時運動量越少,積累的精氣就越少,而且會將所積累的精氣化成濕邪寒邪,反而會繼續耗散精氣。

所以,通過逐步增加運動量,才能逐步增加自身的精氣,精氣強盛,才能基本或完全消除原來由於精氣虛弱所造成的疾病。而且,每次鍛煉都必須超過自己的體力極限,因為極限實際就是元氣的支撐體力的極限。假如每次的運動量都在不斷增加,元氣的積累量也就會相應隨之增加,到時候,因虛弱所患的疾病才會治愈。開始鍛煉後,都會使運動的肌肉疼痛,而後肌肉開始發脹,而後變得粗壯,精力也會變得充沛,這就是精氣增多的明證。

而只依靠服藥而不去進行體育鍛煉的患者,永遠也不可能將疾病治愈。那種沒有體力消耗而只吃高營養食品和補藥、施灸可以使自己的精氣充足的言論是極其荒謬的。《養生經》常說的“常欲小勞”,就是指每次都要稍微超過自己的體力極限。這也就是經常勞動的老人較少患病的原因(而經常婆婆媽媽愛管閑事兒的人則另當別論)。

倘若只服補藥而沒有體育鍛煉,就會使增加的精氣得不到運行而發生粘滯現象(血液粘稠,脂肪濃度高,濕氣加重),反而會造成精血的粘滯或淤滯,人就會產生憋悶感。所以長時間的精血粘滯也會造成瘀血,就需要中樞神經調動元氣來破瘀,如此就必然形成“暗耗腎精”的局面,這就是越吃補藥約虛弱(虛不受補)的根本原因。也是絕大多數患者的疾病不能完全治愈的主要原因。

如果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補藥和營養品而不進行運動,就會使臟腑所產生的精氣粘滯不化,造成精神抑郁、氣壅憋悶和遺精白濁等疾病,也是會非常耗損元氣的。一般服用真武湯、苓桂朮甘湯可以有效地初起粘滯的濕氣,而鍛煉則是消除濕邪的有效方法。而中老年患者由於不能堅持鍛煉,同時依然服用補藥或附子理中湯,就會使有餘的經氣粘滯不化而變成濕邪,此時應及時停服前藥而改服通脈四逆湯,病去藥止,並主動鍛煉,並保持良好的情緒。

由於灸法所發出的無形的熱量不能補充有形的真陽元氣,故而對於精虧血少的疾病也就不可能馬上治愈,尤其對於非常嚴重的濕邪所造成的虛勞疾病的治療,就不能急於求成。

“濕病纏綿難愈”的原因,就是由於人的有形精氣難以恢複。只有將精氣恢複,“脾主化濕”的功能才能發揮出來,否則,對患者一味地服用化濕藥或施以重灸,都會損傷患者的真陽元氣而對疾病的治療無濟於事,甚至會使病情加重。所以,治療此類疾病時應以“緩”為原則,每天施灸一般不要超過10或20壯,並適時輔以真武湯、苓桂朮甘湯(以是否口渴為標準,出現口渴時可服,不渴則停服,可改服幾劑當歸四逆湯)這樣,灸1000壯就需要80天左右,在如此長的時間內,患者會由於生機的逐漸恢複和飲食的不斷增加而使得精氣逐步得以補充,只有精氣的積累,才能基本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若能輔以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

元氣恢複後的患者,生活起居也會自覺地符合養生標準,與現代高科技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別,工作時經力充沛,而且,發脾氣的情況會比以前少得多,浮躁的性情也就會沈穩許多。雖然運動起來會比以前稍慢一些,但是耐力卻是以前所不能比擬的。就是說,雖然外在的力量不如從前,但內涵的底蘊卻是連自己也不易察覺的。從此也可以體驗或領悟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和底蘊,這是博覽群書所不可能達到的。這也是修道者所夢寐以求的初步境界。

因為修行的第一步驟,就是將體內困擾生機的寒邪驅除乾淨,生機才能得以恢複,才能見到“藥師佛”,因為只有生機才能醫治百病。而生機就是真陽,真陽就是溫熱。所以,治療疾病必須用“溫熱法”來恢複生機,這就是“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的意思。

【必須注意】:
重灸的作用只是祛除“奇經八脈”和十二經脈的寒邪,初步恢複臟腑功能,是不可能補充有形的真陽元氣的。而“奇經八脈”的精氣是否充足,主要以右手尺脈是否沈緩有力為憑據。如果左尺脈有力而右尺脈無力,就是臟腑經氣足而真陽元氣虛的表現,此時應該注重堅持鍛煉。由於臟腑的經氣很不容易補入“奇經八脈”,只有通過體育鍛煉,才能使臟腑經氣化為真陽精氣。

但如果兩手脈搏都無力,就應該服藥和重灸治療,此時切不可相信西醫理論而去鍛煉,因為寒邪很重而元氣很虛弱的人不適宜鍛煉,鍛煉會更加損傷元氣,反而起不到恢複元氣的作用。很重的寒邪只能用大劑四逆湯或重灸才能祛除,用體育鍛煉或氣功方法是極難達到目的的(或者說熱藥、重灸的方法能夠較快地祛除寒邪)。


最後,就傳統中醫理論中的幾個問題進行論述,以供醫者參考和百姓日用:

一、論暈針:

清‧李守先《繪圖針灸易學》中說:
今人習針少而用藥者多,恐暈針也。獨不知暈針者無不獲救。
用藥不當,難以保保全,針與藥較,針易藥難也。
暈針者,神氣虛也。古云:“色脈不順而莫針”,並忌風、雨、雪、陰天及醉勞房事、驚饑居喪之人。

以前治三千餘人,男暈針者十六人,女暈針者一人,以指甲掐人人中穴,待病人醒後方去針。然暈針者必獲大效,以氣血交泰之故。

其中所謂的“氣血交泰”,就是道家的“心腎交泰”,必定是在頭腦中沒有雜念時才有可能達到的景象。暈針者,必定是“神氣虛”者因為非常懼怕針刺而不知所想、萬念俱空時所導致的“心腎交泰”,雖然身體酥軟,但有些患者的神志一定是比較清楚的(服用“四逆湯”個別會出現“昏死一二時”者,與此相同)。這種情況是修行者渴望達到的境界。《崔公入藥鏡》中說:“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即此謂也。所以,練功者在打坐時,為了防止身體歪倒的一瞬間會被驚嚇,坐的姿勢必須非常端正如法,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必須清楚:病人的“心腎交泰”會出現昏厥,是因為真陽元氣不足的原因,而修行者出現“心腎交泰”的狀況時,頭腦會非常清楚,這是因為真陽元氣非常充足。如《老子》所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而患者“恍兮惚兮”的昏厥狀況屬於“其中無物”;而修行者雖然有“恍兮惚兮”的狀況卻頭腦清醒,這是因為“其中有物”。

由於人體的臟腑和經脈運行規律都是相同的,只要大腦沒有思維意識的狀況一出現,就必然會產生“心腎交泰”的情況,即《素問》所說:“(只要)恬淡虛無,(必然)真氣從之。”只是存在真陽元氣虛弱、較為充足或非常充足的差別而已。

如果出現暈針昏迷的情況,只需將針拔出,令患者仰臥至蘇醒即可,沒必要急於搶救。

二、治療創傷和破傷風:

當人受了外傷以後,可以用艾條對準傷口熏半小時以上,就絕對不會得破傷風。已經得了破傷風,服白通湯或灸關元穴即可。

如果傷口不大(也就是傷口用不著縫針),就完全不用去醫院,可以簡單處理一下傷口,然後用艾條熏患處半小時,熏出一些透明液體,最後用乾淨紗布敷在患處即可,一天後基本止痛,兩天就可以去掉紗布,其痊癒的速度比常規處理後的恢復速度要快一倍,其藥品的成本不會超過三元錢。

對於扭傷、挫傷也可照此辦理,效果如神。
在貧困地區可以推廣,城市中更可以普及。西醫外科手術後,對於創面的癒合和骨質的恢復,都可以借鑒此法,療效極佳。

另外,如果軟組織挫傷,也完全可以用艾條每天灸患處30分鐘以上,恢復的速度是會令人驚歎的。千萬不可用冰敷,冰敷雖然不容易發炎腫脹,卻極不利於恢復,而且一定會產生後遺症。冰敷會造成“陽變陰”的結果,艾灸腫脹的患處,能夠達到“陰變陽”的目的。
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都不容易恢復,主要與冰敷之類的錯誤治療保健原理有著密切的關係。

三、救自縊、溺水、凍死(腹中尚有些許余溫者)

救自縊。凡自縊者,元氣必隨魂魄從陰部及腳心下處,可救足少陰腎經“湧泉穴”三壯。
救溺水、凍死者,重灸臍中,可以回陽,有望救活一二。

四、戒煙戒毒:

吸煙和吸毒者,都是陰邪盛而真陽虛的人,真陽不足,必定氣滯神昏,而通過吸煙和吸毒,可以激發抽取元陽來使得渾身暢快,但會使元陽逐漸衰弱。凡吸毒者,幾乎都有自卑感,膽小多疑,害怕和外人交往,與《內經》“足陽明胃經”所說的症狀完全相符,所以,用重灸法可以祛陰邪、興元陽,消除氣滯神昏的症狀,恢復人體正常功能。而且,重灸時的“疼痛、通竄”的感受,也會使癮者反思,可以從身心兩方面達到戒煙和戒毒的目的,效果非常顯著(具體內容可參考《疑難雜症的治療原則和方法‧精神病》)。

五、麻醉:

麻醉的原理就是激發真陽元氣,使人暫時處於“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狀態其“症狀”與修行者達到“空寂”狀態的情形極為相似。而全身麻醉術是元氣被激發並輸布全身的表現,身體極為虛弱的人是不能使用的,健康人大劑量使用麻醉劑也會死亡。

“空寂”狀態屬於元氣充足的表現,不僅不會死亡,卻還可以長生不老。而局部麻醉或針刺麻醉屬於局部的經氣被激發而彙聚一處的表現,針刺麻醉主要是以針刺陽明經為主,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氣血合而為一就是“元精”。

六、關於小兒灸:

小兒雖為至陽之體,真陽元氣易於受到寒邪的傷害,但由於沒有成年人強烈的男女欲望的耗散以及複雜的情感雜念的干擾,治療的方法也就非常簡單,無非破除寒邪而已。現在的小兒疾患主要是:胃寒腎寒、腮腺炎、肺寒咳嗽、消化不良、弱視斜視、腹痛吐瀉、疝氣風疹、發燒抽搐、小兒麻痹、狂躁多動、愛喝冷飲等等。

由於0.5~3歲的小兒服湯藥或丸藥都非常吃力,而西醫的打針或輸液又不能有效的祛除寒邪,所以只有灌服濃縮湯藥或強制施灸兩條途徑了。所以灌服的濃縮湯主要是四逆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湯”之類的藥物,對於以上所列症狀,都有不可思議的療效,總之,以表出發透為宗旨。

灌藥時可用毛巾被將孩子的手腳包住,一個人將孩子的頭用手腕壓住並捏住鼻子,另一隻手掐住孩子的下巴來固定頭部,另一個人用鋼勺來喂濃縮湯液。當孩子因不能喘氣而張口大哭時,喂藥人趁機將一芍藥液送入孩子口中,注意不要馬上將勺子拿出,一定要撐住孩子的嘴,孩子就不會把藥液吐出來了。當孩子發出哭聲以後再將勺取出,並準備如法喂下一勺。鑒於喉嚨的特殊結構,這種喂藥方法是不會把藥嗆入肺部的。

但這種方法只是一時救急,不可能長時間使用,倘若使用灸法,便可收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對孩子使用灸法,一般使用的艾炷如麥粒大小,以關元穴、中脘穴為主,灸10~15對即可。兩三個月後既能顯出效果,非常不可思議,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真陽被發動起來,經脈逐漸通暢,營養吸收功能漸旺,又沒有男女欲望的消耗,可謂供給大於消耗,虛寒所造成的疾病豈有不愈之理?!

施灸時可由三個成人進行,一人抓住孩子的上臂近臂膀處,另一人用雙手抓壓住孩子的膝蓋,第三個人對孩子施以艾灸。孩子的哭聲再大再慘,施術者都不應手軟,因為這是給孩子治病。

七、關於過敏:

比如許多與青黴素的副作用相似的消炎藥物,其副作用表現為使用後會出現:胃腸不適、蕁麻疹、皮疹、或轉氨酶升高等現象,停藥後症狀會自行消失。

其實,這些表現出來的症狀,都是真陽元氣驅趕寒邪外出的表現,與《方藥闡真》一文所列舉的“服用回陽藥物所出現的異常反應”是極為相似的。這就說明消炎藥物以及激素類藥物都是激發人體真陽的藥物,所以這類藥物都會注明【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的字樣。這也就等於說,元精虧損的患者是經不起激素類藥物的繼續抽調。患者在服藥後,脈搏(脈象)會暫時由弱變強,等藥力過後,患者會更加虛弱,就是明證。

西醫與中醫的區別就在這裡,西醫是用藥物激發並且抽調真陽來驅趕病邪,如果患者陽氣尚足,被激發起來的陽氣就可以消炎止痛,治癒疾病;如果患者陽氣不足,就會使被激發起來的陽氣成為強弩之末,病邪被驅趕出一些就會停滯,寒邪外犯的過程就會出現所謂的“過敏現象”,若繼續激發陽氣,就會使患者虛脫。所以被迫中止使用這種西藥,使症狀不斷地反復。

而中醫則使用“回陽救逆”的藥物恢復(而不是抽取)真陽來驅趕外邪,不會對真陽有過多的損傷當被恢復的陽氣將病邪驅趕出來,出現“過敏”症狀時,可以繼續源源不斷地補充陽氣對病邪進行驅趕而不是停藥,直至“過敏”症狀消失,病邪被完全祛除。這也是中醫和西醫本質上的差別。

西醫所說的“過敏體質”實際就是“陰盛陽虛”的體質,但是,中西醫的治療方法卻是大相徑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