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有位君王叫鄭莊公,他跟弟弟發生了衝突,因為他的母親特別寵愛他的弟弟,寵到最後弟弟起而造反。所以,我們愛護孩子能不能驕寵?能不能對某一個特別疼愛?絕對不可以,要用平等心對待下一代;只要有所偏愛,必然會有禍患產生。所以,愛孩子不能用感情,要用智慧,歷史上有太多因為父母特別寵愛某一個孩子,結果造成兄弟鬩牆。我們對這個孩子特別疼愛,對他沒有好處,只有壞處,他會恃寵而驕。被忽略的孩子,他得不到關愛,他的人格就會有所偏頗,所以都是害了所有的孩子。
鄭莊公跟他弟弟起了衝突,後來他的弟弟還畏罪自殺,鄭莊公很生氣就講了一句話,他說:「我跟我母親不到黃泉不相見。」這句話一說出來非常的絕情。所以,絕情的話絕對不能輕易開口,所謂「勿以小嫌疏至親,勿以新怨忘舊恩」。不要因為有小的嫌隙出現,就對至親疏遠;不要因為新的衝突,就把對方所有的恩德統統忘記,這樣的態度最損陰德。要記住別人的恩惠,「恩欲報,怨欲忘」。
鄭莊公講了這句話不得了,因為他是君王,一言九鼎,不能反悔。他的部屬中有個孝子,名為穎考叔。當他的君王講出對母親是不到黃泉不相見的這種話,這個孝子聽了很難受,因為他一定會體諒到,鄭莊公的母親不知道有多傷心。確實,一個真正的孝子,他的孝心是跟真心相應,所以孝心也會延伸出慈悲之心、同理之心。
《孝經》云:「教以孝,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穎考叔還看到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假如一個君王對母親是這種態度,全國人民會起而效法,因為連君王都不孝順了,為何還叫我孝順?這個影響面就太大了。所以,穎考叔時時刻刻想找機會、找時機勸誡他的君王。我們從這些故事也學習到這些聖哲人的善巧方便。
穎考叔送了鄭莊公禮物。當時的禮儀,臣民只要送君王禮物,君王就要回禮,所以君王就請穎考叔吃飯。在吃飯時,穎考叔就把很多食物都移到旁邊沒有吃。這是製造時機。鄭莊公就問穎考叔:「你這些食物為什麼不吃?」穎考叔回答:「我從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都是先給我母親吃,而我母親沒有吃過君王您所賜的食物,所以這些食物我要帶回去給我母親吃。」鄭莊公一聽也很感動、很無奈說:「你還有母親可以侍奉,我不行了。」結果穎考叔就說:「君王,您不用擔心,因為我已經幫您找好一個地點,那個地點叫做黃泉,我在黃泉之地挖了一個地下室,只要您跟您的母親在此地下相見,你們就是到黃泉相見了。」所有的方法都幫君王想好了。鄭莊公很歡喜接受了,就到黃泉這個地點,與他母親相見,把母親迎請回到國都來。當他的母親步入國都的時候,所有的人民夾道歡迎。所以,不孝跟孝所產生的影響有天壤之別。而臣子時時處處想著如何規勸君王,也是非常的忠誠,所以君臣之間要懂得規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