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本是康居國人,他祖父僑居長安,因而以康為姓。他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十七歲時,入太白山求法。後來聽說智儼在雲華寺講《華嚴經》,就去聽講,因設數問請教,為智儼所贊賞,從此列為門徒,前後數年,深深領會智儼的妙旨。高宗總章元年(668),法藏年二十六歲,還未出家,智儼圓寂前把他付託於弟子道成、薄塵,說他將要紹隆遺法。既而就長年婆羅門請授菩薩戒,講《華嚴》兼講《梵網》。高宗咸亨元年(670)法藏年二十八歲,榮國夫人(楊氏)死,武後為樹福田,度僧,並把住宅施捨作太原寺。於是道成、薄塵等京城耆德連狀薦舉,度他為僧,得到許可,並且令隸屬太原寺。此時法藏只受了沙彌戒(《五祖略記》謂在上元元年,674),奉詔在太原寺講《華嚴經》。後來,又在雲華寺開講,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為授具足戒,並把《華嚴經》中賢首菩薩的名字賜給他作稱號,一般稱為賢首國師。自此以後,經常參加翻譯、廣事講說和著述,大振華嚴的宗風。他常常慨歎晉譯《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內有闕文。高宗永隆元年(680),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云日照)來到長安,法藏往問西方的古德有沒有關於佛一代教法的判釋。據地婆訶羅說:近代印度那爛陀寺,同時有兩大論師,一位是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繼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立有、空、中的三時教判。一位是智光,遠承文殊、龍樹,近稟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立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的三時教判(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於是有建立華嚴五教以對抗慈恩宗三時說的根據。繼而聞知地婆訶羅從印度帶來的梵本中,有《入法界品》,遂親自和他對校,果然獲得善財求天主光等十善知識和文殊伸手按善財頂兩段,旋即請他於西太原寺譯出,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續(或無續字)入法界品》。既而又奉詔和地婆訶羅及道成、薄塵等同譯《密嚴》、《顯識》等經論十餘部,合共二十卷。武後天授二年(690),于闐沙門提雲般若(譯云無智)在魏國東寺譯經,他也列席譯場,提雲般若譯出《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他特為作疏,發揮新義。證聖元年(695),於田沙門實叉難陀(譯云喜學)在洛陽大遍空寺,重新翻譯《華嚴經》,他奉詔筆受,後來並補入日照所譯兩段。長安三年(703),義淨等華梵十四人,先後在洛陽福先寺及長安西明寺,共同翻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二十一部,他奉詔證義。中宗神龍二年(706,作元年),南印度沙門提流志(譯云覺愛),在大內林光殿翻譯《大寶積經》,他也奉詔為證義。又新譯的《華嚴經》,雖然增加了《如來現相》、《普賢三昧》、《華嚴世界》及《十定》等品,卻脫漏地婆訶羅所補譯的文殊伸手過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文。法藏用晉唐兩譯對勘梵本,把地婆訶羅的譯文,補在實叉難陀的脫處,於是得以文續義連,現行即此本。總之,法藏對於當時的譯事,特別是《華嚴經》的翻譯是有貢獻的。當武後聖曆二年(699),重新翻譯的《華嚴經》告成,詔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宋高僧傳》等說他嘗為武後講新《華嚴經》,講到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武後驟聽之下,茫然不解。他於是指殿隅金獅子作譬喻,講到一一毛頭各有金獅子,一一毛頭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重重無盡。武後於是豁然領解。因而把當時所說集錄成文,叫作《金獅子章》。又為不瞭解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義的學者,拿十面鏡子,安排在八方(四方四角),又在上下各安排一面,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間安置一尊佛像,然後燃燒一支火炬去照著他,令互影交光,使學者通曉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的義旨。前後講新舊《華嚴經》三十餘遍。中宗、睿宗都禮請他作菩薩戒師。睿宗先天元年(712),在長安大薦福寺圓寂,年七十歲。葬在神禾原華嚴寺的南邊,秘書少監閻朝隱為作碑文,概略地陳述他一生行化的事跡,這就是現存的「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智儼所創教相和觀行的新說,得到法藏詳盡的發揮,才使一宗的教觀建立周備,所以法藏是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世稱他為華嚴宗三祖。

法藏的門下「從學如雲」,其中知名的弟子,有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六人。慧苑的傳記見《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及《宋高僧傳》卷六。又《法藏和尚傳》說宗一續法藏的《華嚴略疏》遺稿達二十卷,慧苑也續成十六卷。

法藏的著述,據說約百餘卷,其中關於《華嚴》的著述,現存的有《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略稱《華嚴教義章》,又稱《華嚴五教章》)四卷,《華嚴經旨歸》一卷,《華嚴策林》一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十世》、《玄義》等章同卷)二卷,《華嚴經義海百門》一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華嚴遊心法界記》一卷,《華嚴三昧章》一卷,《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一卷,《華嚴經關脈義記》一卷,《華嚴金獅子章》一卷,《華嚴經傳記》五卷。已佚的有《新華嚴經序注》一卷,《新華嚴經略疏》十二卷等近二十種。《探玄記》是舊譯《華嚴經》的疏釋。他晚年作新譯《華嚴經》的略疏,未成全書,遽告入滅。此外,他的一般著述,現存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入楞伽心玄義》等近十種。還有已佚的《法華經疏》等幾種。

法藏繼承了智儼的法界緣起思想,用緣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門闡明宇宙萬法的實相。性海果分就是諸佛的境界。緣起,就是法界緣起,其相狀為無盡圓融。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依正,過去未來,通通互為因果。因此,一法為因,萬法為果;萬法為因,一法為果。自它互為能、所緣起,相資相待,圓融無礙。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舉一盡收,以一塵為主諸法盡伴;相即相入,重重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