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融法師
在很多社群團體中,常常會聽到這句話──「我是來幫忙的」,我自己也常常這麼說,並且這麼想,還有這麼認為。
兩段傷心往事
曾經我總是在想,我幫翻譯、我幫祈願法會、我幫上師、我幫法王……
記得有一次,在知道上師竹清仁波切要來台灣弘法之後,我興奮的想要跟隨上師,於是發了一封信給上師,提出自己想要跟隨學習的想法,並且附帶的提出一句:「我可以幫忙翻譯。」
過了兩天,我收到上師秘書的回覆,信中只說了一句上師的回答:「我不需要你的幫忙。」當時,只感到上師的無情與拒絕,只感到自己的可憐與傷心,並沒有從中獲得什麼啟發。
隔年在新加坡跟隨上師翻譯,吃飯時,聽說上師要讓長年跟隨的英語翻譯阿里,去某個地方學習,但是這段時間,卻是上師要去歐洲弘法的時候,當時我就插嘴,並且以為自己在提醒上師地說:「上師,這樣阿里就不能幫你翻譯了。」上師卻回答:「我不需要他。」聽到這兒,心中也為阿里感到悽涼,覺得上師過於冷漠無情。
原來是上師的教導
但是很多年下來,自己也經歷了不少事情之後,想起了這兩段傷心的往事,才發現,原來這是上師給予的教導,這是上師給予的提醒;才發現,原來,很多時候不是別人的需要,而是我們自己需要被需要;才發現,原來「來幫忙的」這樣的思想,也可能是一種我慢,一種需要被幫助,卻不肯承認的驕傲。或者,是一種想要試試看,卻又不敢承諾的過渡期。
當我們帶著自己是在幫別人,為別人而做的心情時,就容易產生一些覺得自己犧牲或委屈的心理,或是期待著對方,能夠時時給予溫暖的回應與感謝。長此以往,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是給予者、是付出者、是幫助者,而相對的,也會感到,自己是委屈的、是犧牲的、是吃虧的、是不得已的……
當這一切情緒生起之後,幫忙,就不再單純了,我們一方面幫助,也在一方面不斷地索取。而一再地索取,並且滿意了幾次之後(也許是多一點關懷, 多一點安慰,多一點溫情,甚至多一些福利)就會變得越來越無法滿足。
如此每下愈況,「幫忙」變成一種威脅:我答應來幫忙,所以你應該如何如何,我這麼幫你,你不應該如何如何。於是,幫忙,也可能成為了彼此的壓力,成為了彼此的折磨。
回到最初的動機……
奇妙的是,到後來,來幫忙的,也許成為了需要被幫助的;來付出的,也許成為了來索取的。其實,幫忙的最初動機,很多是因為一份感動, 一份願意, 一份發心,或是一份承諾。而在幫忙的當中,我們往往也能夠有所成長,有所突破,有所進步,甚至有所收獲。
回頭看看我自己,因為幫忙翻譯,因此,進步了藏語能力,學習到了許多教導。因為幫祈願法會,因此,學習了做事的方法,體驗了團體合作的技巧,結下了很多善緣。
因為幫上師,因此,有機會跟隨著上師,親近了善知識, 獲得了許多指引;因為幫法王,因此,增長了見識,增進了修持,增廣了見聞。以上這些我以為的幫忙,積聚了福智資糧的,是自己;淨除了障礙覆障的,是自已,很難說得清楚,是誰在幫誰,又或者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我們以為幫了別人的同時,其實,我們只是幫了自己一個大忙,因為對方慈悲地給予了我們機會,在幫助與被幫助的互動之間,最終是讓我們,看到了自我的面貌,獲得了自己的學習,完成了自身的修持,通過了自心的考驗。
摘錄自 https://yogiclass.wordpress.com/category/%E5%A6%99%E8%9E%8D%E5%A1%97%E9%B4%89%E7%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