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明代著名醫家。一次,有人患傷寒,病逾5天,病人腹瀉不止,心中煩亂不安,兩目上視,遍服諸止瀉藥皆不見效。病家把李中梓請去。李中梓診脈後說,病人寸關尺三部脈沉而數,切按病人腹部感脹痛,這些徵象說明病人腹中有結糞,要用大黃、厚樸、枳實三味藥治療,且大黃要加倍使用。病人服瀉藥後,繼續污了二次,慢慢地腹瀉使止住,心中煩亂也漸漸消失。病人腹瀉,醫生止瀉,這是毫無疑義的。為什麼李中梓反而還用污藥呢?原來,這種奇特的治法在中醫治療學上叫做反治法(又稱從治,是順從疾病的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 二千多年前的中醫典籍《內經》提出的「通因通用,塞因室用」便是反治法的具體應用。腹瀉若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所致,醫生不宜止瀉,應因勢利導,讓病人把積留體內的穢濁之物瀉去,這就是「通因通用」。 此時止瀉,積滯未去病人反腹脹,甚至釀成嚴重禍端。伴有腹脹,最常見的原因為飲食過多引起,若給病人吃些消導藥,排除腹內積滯,腹脹便會減輕,這是常法。但腹脹若由於中氣下陷所致,就不能用消學藥,而要用益氣升據藥,這叫做「塞因塞用」。這類治法看起來矛盾,但皆是針對疾病的基本病機而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