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家世代多從事醫生的工作,其祖父是「鈴醫」。而李時珍的父親李言是當地的名醫,其號月池。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出人頭地。
棄儒行醫
李時珍自小雖然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顧。自從十四歲中了秀才後,其後的九年中三次到武昌應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最後,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想要專心學醫,於是便向父親請求允許並對父親表明堅定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也在後來終於醒悟了,知道李時珍不想作官,便同意兒子的要求,並傾囊相授的教導他。
李時珍繼承家學後,尤其重視本草,並且富有實踐的精神,肯於向民眾請教學習。在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的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起,他就開始醞釀此事,李時珍不但把家中的藏書讀完,還利用行醫的機會,向鄉裏的豪門大戶借書鑽研。
身體力行,勇於實踐
李時珍在年輕的時候就聽人說,有一種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羅,人們一見到它就會又唱又跳。李時珍費了一些周折,終於找到了這種植物,一時間並沒有發現有什麼異常,但他為了探明究竟,也是為了改變人們的傳說,無論走到哪裏,手裏都拿著曼陀羅。後來,他還親自服下了曼陀羅,發現它有麻醉和使人興奮的作用,少量可以用來治病,但如果服用過量,那麼在別人的暗示下,的確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後來,曼陀羅被廣泛用於製造麻醉劑。李時珍和曼陀羅的故事,告訴我們「理論來源於實踐」,他經常身體力行地驗證一些傳說,改變了很多當時人們的迷信思想。
耽嗜典籍 淡泊名利 不求功名
李時珍行醫,既重視前人經驗,又注重親身實踐,醫術不斷提高,很快他的名聲即傳遍蘄州。當時封藩在蘄州的富順王朱厚焜,特請他到王府為自己的兒子診病。此子愛吃燈花、生米、泥土,李時珍根據上述的症狀,診其為蟲病,於是用殺蟲藥物治好了這種怪病。不久,封藩在武昌的楚王,又把李時珍請去當侍醫。
一天,楚王的兒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李時珍根據中醫理論辨證後,大膽使用傕吐、攻下類藥物,後來世子蘇醒,撿回一命。後來,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擔任王府的「奉祠正」(掌祭祀禮節的官署),兼管良醫所的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當上了太醫院判。
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這其間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裏,也稱讚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萬餘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許多古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
李時珍在太醫院期間曾治愈許多疾病,楚王欲重金酬謝,但都被李時珍拒絕,太醫院本來是專門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但是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由此可見,李時珍是一位不重權貴、不務名利、只求為病人解除痛苦的一位醫德高尚的醫生。
本草巨著 ─《本草綱目》
在太醫院任內李時珍博覽群書,之後並結合自身的經驗和調查研究,在二十七年後終於編著成《本草綱目》一書。《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歷經二十七年(至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藥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藥798種,有374種為李時珍所新增。每種藥物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地、形狀;再其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會與應用;內容極其豐富,這是我國明代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有極重大的貢獻;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且已有幾種文字的翻譯本或節譯本。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李時珍逝世後遺體被安葬在蘄州城東。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餘種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