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黃父一疽論
九江黃父問於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注溪谷而燥經脈,津液和調而變化赤為血,血和則乘脈先滿,乃注經絡,經絡皆盈,乃注於經絡(句有脫誤)。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約,不得休止,切而謂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留,去虛補實則有餘,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氣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知聞乎。
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故大宿失度,日月薄蝕也。經始紀冰道流溢,草薷不成,五穀不植,經路不通,民不往來,庵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則言其故。夫血脈榮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泣則不通,不通則歸之不得複,及故癰腫與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水髓消不當骨肉不瀉,筋枯空虛,筋骨肌肉不得相親,經脈敗漏,熏於五臟,五臟傷故死矣。
黃父曰︰愿聞於癰疽之形與其期日。
岐伯曰︰略說癰疽極者一十八種。癰發於嗌,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則化為膿,膿塞其咽半日死。其為者寫則已,含豕膏無冷,寫三日而已(一方無冷食)。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狀癰大而赤黑,不急則熱氣不入淵脈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脈十餘日死,陽氣大發,消腦,名曰腦漯,其色不樂,項痛如 ,以藏頭乘心者,不治(本作留字)。發於肩及者名曰雌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大汗出至足,不害五臟。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石欲細長疏,或云塗豕六膏,日以勿裹,其癰堅而不潰者,馬刀夾纓乃治之。
發於胸者名曰並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十日死。
發於臆者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萎瓜,常寒熱,急治之去其寒,十歲(似誤)死,死後膿自出。
發於脅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疾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陵翹草、陵根各一
升,水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濃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陽明名曰股瓮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疽,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六日死(一方云十六日死)。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急治之,不速治三十日死。
發於膝名曰雌疽,其狀癰色不寒熱而堅,勿破,破之死。須以手緩柔之,乃破。諸疽發於節而相應之者,不可治之也。
發於陽者百日死。
發於陰者四十日死。
發於腦名曰菟嚙,其狀疾赤至胃,急治之,不治煞人。
發於踝名曰走援,其狀癰也,急不變,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名曰四淫,其狀如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名曰癘疽,其狀初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漸去之,治不去,必死矣。
夫癰疽者,初發始微,多不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治之,急治不苦速,成病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具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按︰黃父癰疽論所著緩急之處,生死之期,如有別癰之形色、難易之治如左僧納私撰是用,非是先賢恐後高雅,故記之名字,令惑之耳。
發皮○淺腫,高之赤即消,不治亦愈。
發筋○深腫,下之堅其色,或青或黃白黑,或複微熱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發附骨者,或未覺肉○,肉○已殃者,癰疽之甚也(肉○似誤,按○即肉字也)。
凡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堅為疽,如此者多現先兆,宜急治之。皮堅甚,大多致禍矣。
夫癰壞後有惡○當者,以豬蹄湯洗其穢,次敷飲○膏散惡○盡,乃敷生肌膏散,乃摩四邊令善HT速生,當須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複常,乃可自勞耳。不爾,新○易傷則重發,便益潰爛,慎之慎之。
相癰疽知是非可灸法
癰疽之甚,未發之兆,肥渴為始,始發之始,或發日疽KT 似若小癤,或複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便隱複。按四邊比方得失審定之後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炷,小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灸八處,壯數處所不患多也。亦應即貼即敷令得所即消,內服補暖湯散,不已,服冷藥,外即冷敷。不已,用熱貼貼之法,開其口泄熱氣。
相癰知有膿可破法
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之。所破之法,應在下逆上破之,令膿得易出,用排針膿深難見,上○濃而生○火針,若外不別有膿,可當其上數按之,內便隱痛者,○殃,堅者未有膿也。按更痛於前者,內膿已熟也。膿泄去,熱氣不爾長速,速即不良。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黃柏 芎 白芷 白蘞 黃耆 黃芩 防風 芍藥 草 白蠟 當歸 大黃(各一兩) 細辛(二分) 脂(三兩) 松脂(二斤)
上十六味切,曝乾極燥,微火煎三上下,手不得離,布綿絞去滓貼之。
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當歸 黃耆 黃連 芍藥 黃芩 大黃 臘蜜 芎 (各一兩) 松脂(一斤半) 陳 脂(各一合半)
上十味細切,合煎,微火三上下,膏成綿絞去滓,向火塗紙上貼之。
治癰疽松脂帖腫方
松脂(一斤) 大黃(三分) 脂(一兩) 細辛(半分) 黃芩(一分半) 防風(半分) 白芷 白蘞 芎 當歸 芍藥 草 黃連 白蠟 黃柏(各一分)
上一十五味細切,曝令極燥,先煎脂蠟下松脂烊盡,內諸藥三上下,候色足絞以綿布,水中以新竹片上火炙之,施紙上貼之。此藥大秘,實有奇效,不妄傳之。
治癰疽,升麻薄極冷方
升麻(一兩) 大黃(一兩) 白蘞(六分) 黃耆(一兩) 黃芩(六分) 白芨(一分,乾者) 牡蠣(二分,粉) 龍骨(一兩) 甘草(二分,炙) 芎 (一兩)
上十味篩,和以豬膽,調塗布敷之癰上,燥易之。
治癰,白蘞薄方
白蘞 大黃 黃芩(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和雞子白塗布上,敷癰上,一燥輒易之,亦可治。又以三指撮置三升水中,煮三沸,綿注汁拭腫上數十過,以寒水石沫塗腫上,紙覆之,燥複易,一易輒以煮汁拭之,晝夜二十易之。
治癰疽始一二日,痛微,內薄令消,豬膽薄方
黃耆 龍骨 青木香 梔子仁 羚羊角 乾地黃 升麻 白蘞 大黃 黃柏 黃芩 芎 赤小豆 麻黃(去節) 黃連 犀角(一兩)
上十六味各等分搗篩,以豬膽調令如泥,以故布開口如小豆大,以泄熱氣。
治癰腫熱盛,口燥患渴,除熱止渴,黃耆湯方
黃耆 栝蔞 乾地黃 升麻(各二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梔子(二十枚) 芍藥 黃芩(一兩半)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客熱郁積在內,或生癤,黃耆湯方
黃耆(二兩) 人參(一兩) 芎 當歸 甘草(炙,各一兩) 遠志(去心) 乾地黃(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生薑(五兩) 麥門冬(去心,五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癰未潰,黃 湯方
黃耆(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三兩) 芍藥 半夏 生薑(各八兩) 飴(一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飴化分三服。
治癰,內補竹葉黃耆湯方
竹葉(切,一升) 黃耆(四兩) 甘草(二兩) 芍藥(四兩) 黃芩(一兩) 人參(二兩) 桂心(一兩,如冷用半兩) 大棗(十二枚) 乾地黃(二兩) 升麻(三兩) 茯苓 生薑(各一兩)
上十二味以水二斗,煮竹葉澄清,取九升,內諸藥,更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補度冷下,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 人參 甘草(炙) 乾薑(各二兩) 龍骨(一兩,碎) 附子(大者,一枚,炮)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十裡進一服。
治取冷過寒,下蝕見出,溫中湯方
甘草(六分,炙) 乾薑(六分) 附子(炮,去皮破,六分) 蜀椒(二百四十粒,去口者出汗)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治斷下補骨,附子湯方
附子(二分,炮) 當歸 人參 黃連 甘草(炙,各一兩) 乾薑 桂心 芍藥(各二分) 蜀椒(去汗目閉口,半分)
上九味以水五升,煮取一斗五合,去滓分溫二服。
治癰瘡及惡瘡,有惡○,豬蹄湯洗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白蘞(二兩) 白芷(二兩) 黃連(一兩) 野狼牙(二兩) 芍藥(二兩) 黃芩 獨活 大黃(各一兩)
上九味以水三斗,煮豬蹄一斗五升,去蹄內諸藥煮,煮五升洗瘡,日四次,甚良。
治癰疽腫壞多汁,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芎 甘草(炙) 大黃 黃芩(各二兩) 芍藥(三兩) 當歸(二兩)
上七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蹄取八升,去蹄,內諸藥,更煮取三升,去滓及溫洗瘡上,日三。亦可布內湯中,敷瘡腫上,燥複之。
治肘疽方
黃連 皂莢(各等分,炙去皮子)
上二味搗下,和以淳苦酒,調令如泥,塗滿肘,以綿濃敷之,日三易,良。
治癰疽最膿,增損散方
黃耆(五分,膿多倍之) 小豆(一分,熱口乾倍之) 芎 (二分,肉未生倍之) 白蘞(三分,有膿瘡不合倍之) 栝蔞(三分,若小便利倍之)
上六味搗篩,令細酒調溫服方寸匕,日三。
治癰消膿,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 桂心 人參 細辛 敗醬 乾薑 濃朴 甘草(炙) 防風 桔梗(以上各一兩)
上十味搗篩,酒服方寸匕,入咽覺流入瘡中。若癰及疽之不能發壞者,可服。瘡未壞,去敗醬。已發膿,納入敗醬,此藥時有化癰疽成水者,方正桂為異,故兩存焉(案︰正桂句似誤)
治發背及婦人發房並腸癰,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 濃朴(炙) 甘草(炙) 細辛 栝蔞 防風 乾薑 人參 桔梗 敗醬(以上各一兩)
上十味搗篩,清酒服方寸匕,日七夜四。以多為善。敗醬,草名也。病在上者當吐,在下者當下膿血,此謂腸癰之屬也。諸病在裡,惟服此藥,即覺有力。及癰疽便即腹痛,長服。治諸瘡及疽痔瘡已潰,便即早愈。凡俗流醫不知用此藥,發背有不善而渴,便勤服之。若藥力行覺渴心,便消散。若雖服壞,終無苦,但晝夜服勿懈也。發此藥消散不覺,腫去時即愈。或長服即去敗醬,偏治婦人乳腫諸產,疵速愈良。又云惟服有異,始覺背有不善之也。
治諸癰疽已潰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瞿麥散方
瞿麥 白芷 黃耆 當歸 細辛 芍藥 薏苡仁 芎 赤小豆(末,各一兩)
上九味先以清酒小豆出於銅器中,熬令乾後,漬漬後複熬五過止。然後治末,合搗篩,溫酒服方寸匕,晝夜各五。三日後痛癢者,肌肉也。又方︰用苦酒漬小豆,多痛倍瞿麥,瘡口未開倍白芷,多膿倍黃耆、薏苡仁、芍藥等。
治癰食惡○散方
藜蘆(一分半) 真珠(一分半) 石硫黃 雌黃 麝香(各三分) 馬齒 礬石(熬) 漆頭 蘆茹(各三分)
上九味篩搗,粉瘡上,亦可為膏和敷瘡上。
治癰疽食惡,○散方
雄黃(一兩) 礬石(一分,熬) 蘆茹(一兩)
上三味搗篩,稍著之,隨用多少,不限一兩。
治癰疽,兌膏方
當歸 芎 白芷 松脂(各二兩) 烏頭(一兩) 豬脂(二升) 巴豆(十枚,去心皮)
上七味 咀,納膏中,微火合煎三沸,已納松脂攪合相得,以綿布絞之去滓,以膏著綿絮兌頭丈作兌,兌之瘡雖深淺,兌之膿就,兌盡即善。肉瘡淺者不起,兌著瘡中日三,惡肉盡則止。
治食○,青龍膏方
白礬(二兩,火煉末之) 熟梅(二升,去核) 鹽(三合) 大錢(二十七枚)
上四味於銅器中猛火投之,摩滅成末,乃和豬脂搗一千杵,以塗瘡上,甚痛勿怪。此膏食惡○盡 複著,可敷蛇銜膏塗之,令善○複生。
治癰疽金瘡,生肉膏方
大黃 芍藥 黃耆 獨活 白芷 芎 (各一兩) 當歸(一兩) 薤白(二兩) 生地黃(三兩)
上九味 咀,以盛煎豬膏三升,煎三上下,以綿布絞去滓,用兌摩,多少隨意,常用之。
治丹癰疽始發, 熱浸淫長成, 湯方
升麻 黃芩(各三兩) 黃連 大黃(各二兩) 當歸(一兩) 甘草(一兩,炙) 芎 (二兩) 芒硝(三兩)羚羊角屑(各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絞去滓,鐺中納芒硝,上火攪令成沸,盡滓,稍分適冷熱貼帛, 腫上數過,其熱隨手消散。王練甘林所秘,不傳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