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論
氣血痰水,受病於內者也;風寒暑濕,致寇於外者也。人之一身血氣既虛,陰陽不守。 飲食居處,嗜欲無節,沖風臥地,調護不加,於是經絡空疏,腠理開徹,風邪乘其虛而入之,中風諸風皆是物耳。風之為病,善行數變,其中人也猝,其眩人也暈,激人之涎浮,昏人之神亂。挾熱則痿惰緩弛,挾寒則急痛拘攣。自其邪氣之入人也,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為 僻、為竄視、為掣縱、為搐搦、為癱瘓、為反張。在於陽則皮膚緩,在於陰則腹裡急。緩則四肢不能收,急則一身不能仰。皆隨其邪氣所至表裡淺深而有証也。種類雖多,大要有四。血氣偏虛,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間疼痛,謂之偏枯;神智不亂,身體無痛,四肢不舉,一臂不隨,謂之風痱;(能言則可治。)忽然迷仆,舌強不語,喉中窒塞,噫噫有聲,謂之風 ;(身軟有汗則生。)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其人肉濃,身頑不知痛癢。風多則走注,寒多則疼痛,濕多則重著,在筋則筋屈而不伸,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肉則不仁,在骨則癃重,夫是之謂風痺。傷風一証,發熱煩躁,頭疼面光,惡風自汗,蓋風能散氣,故有汗也。
風家脈浮者,病在表;脈實者,病在裡;脈虛者,病在臟;脈促者,病在上。浮則發散,實則疏導,虛則溫之。促於上而病患壯盛,胸喉澎湃者,瓜蒂散少少吐之。俗謂熱則生風,大綱然爾。多有胃虛、氣虛、血虛,虛極而生風者。若諸虛証候,天雄、附子、官桂、川烏又不可缺。治法大要,盡以消痰順氣為先。順氣用南木香、蘇合香丸輩;消痰用南星、半夏、細辛、僵蠶輩。如石綠、鐵焰、水銀、輕粉、鉛霜、朴硝等劑,謹勿妄施。寒毒入胃,則血脈凝澀,真氣消鑠,不旋踵而廢人。治風良劑,小續命湯為上,排風湯次之,然二藥主風不主氣,須以人參順氣散、烏藥順氣散佐助其間,氣一流行,則風亦疏散矣。至若口開手散,瀉血遺尿,眼合不開,汗出不流,吐沫氣粗,聲如鼾睡,面緋面黑,發直頭搖,手足口鼻清冷,口噤而脈急數,皆為不治之証。其餘諸風種類,余於《嬰兒驚風指要》備論之。
諸風証治
心 中 風 心風偃臥熱而喑,唇赤其身有汗生,白黑青黃唇上見;停停時悚扁醫驚。
心中風,偃臥不能傾側,發熱失音,其舌焦赤。汗流唇赤者,可治,灸心俞。若唇上白黑青黃,乃心壞為水,面目停停時時悚動者,並不治。心俞二穴在第五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五臟俞穴《千金翼》所載與《六十七難》注同取分寸法,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一節為一寸。
肝 中 風 肝家踞怒不低頭,左脅偏疼筋急搜,額目唇青為可療,目黃目白使人愁。
肝中風,踞坐不能低頭,上視多怒,左脅偏疼,諸筋攣急,頭目 動,其目青繞。兩目 連額微青,面黃者,可治,灸肝俞。若大勢青黑,其目一黃一白者,不治。肝俞二穴在第九 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
腎 中 風 腎中踞而腰脊疼,面浮耳黑賊風生,脅無黃跡能痊愈,直發泥容旦暮傾。
腎中風,踞坐腰脊痛引小腹,面上浮腫,其耳黑。視左右脅,未有點點黃色者,可治,灸腎俞。若脅上黃點,面如土色,鬢發直,齒黃赤者,不治。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骨下兩旁 各一寸半。
肺 中 風 肺風喘促滿胸堂,偃臥 燥異常,口鼻之間須要白,尋衣肺壞色憂黃。
肺中風,偃臥胸滿氣短,喘息時嗽,燥悶汗出,其鼻白。目下及鼻四周,以至於口色白 者,可治,灸肺俞。若色黃,乃肺壞為血,其與尋衣摸空者並不治。肺俞二穴在第三椎骨下 兩旁各一寸半。
脾 中 風 脾中風兮肌肉,踞而腹滿吐鹹酸,唇並肢體通黃瘥,手足眸青療已難。
脾中風,踞坐腹滿,皮肉 動,四肢放縱,其唇黃。身通黃,吐咸汁者,可治,灸脾俞。 若
胃 中 風 胃病根源飲食來,抬肩喘息氣難開,口張額汗腹中滿,浮診雙關脈大哉。
胃中風,腹滿 脹,隔塞不通,張口喘息,額上多汗,孫地仙所謂新食竟取風為胃風是 也 。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
中 風 惡 証 中風惡証細推求,口噤須遲脈數憂,眼合不開並竄瞪,面緋面黑手難收。
口開吐沫氣粗大,發直搖頭汗不流。
鼾 喉鳴兼鼻冷,遺尿瀉血並皆休。
中風多是惡風自汗,心風脈浮洪,肝風脈浮弦,腎風脈浮滑,肺風脈浮澀,脾風脈浮緩。 或以三部候之,或以本臟取之,不可一概論也,醫者當明辨之。
治 猝 中 法 圓白 天南星(濕紙裹煨) 楠木香 蒼朮(生) 白羊眼半夏(用百沸湯就銚蘸少頃,各一錢半)
上件銼散,分作二服,水一盞半,生薑七濃片,煎取其半,乘熱調蘇合香丸三丸灌下。
痰盛者加全蠍二枚,炙。治一切猝中,不論中風、中寒、中暑、中濕、中氣及痰厥、飲厥之類,初作皆可用此。先以皂角去弦皮,細辛或生南星、半夏為末,揭以管子吹入鼻中,俟其噴嚏,即進前藥。牙噤者,中指點南星、細辛末,並烏梅肉,頻擦自開。
又法 楠木香(細銼,二錢) 生南星(七片) 生薑(七片) 石菖蒲(二寸,捶碎) 上煎取清汁,乘熱調楠木香末一錢、蘇合香丸三丸與之。
小續命湯 治中風諸風,迷仆涎潮,舌強語謇,或昏憒痿弛,或厥冷拘攣,不論表裡淺深,服之皆驗。
麻黃(去節) 人參 防己 官桂 黃芩 杏仁(去皮尖,焙) 白芍藥 芎 甘草(炒,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炮,去皮臍,只用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五濃片,棗二枚,水盞半,煎一盞,溫服。
恍惚加白茯苓;骨節煩疼去黃芩,加白朮、附子;骨肉冷疼,加辣桂、附子;
嘔逆腹脹,加人參、半夏;自汗去麻黃,加芍藥;
大便結熱,去附子,加枳殼、大黃;痰多加南星炮切數片;
風虛加當歸;渴加栝蔞 根;身疼加秦艽;喘急加炒桑白皮。
排風湯 治五臟風、諸風,亦治風毒腳氣腫痛。
白蘚皮 白朮 白芍藥 辣桂(去粗皮) 當歸 川芎 杏仁(去皮尖,微炒) 防風 甘草(各二兩。炒) 獨活 麻黃(去節) 白茯苓(各三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薑四片,煎一盞,溫服。
良方人參順氣散 治諸風戰掉,拳攣眩暈, 邪麻痺疼痛。
川芎 桔梗 白朮 白芷 陳皮 枳殼(炒) 甘草(各一兩。炒) 麻黃(去節) 天台烏藥(
上為末。每二錢,薑棗煎服。
烏藥順氣散 証治同前,亦主腳氣。
烏藥(去心) 麻黃(去節) 陳皮(各二兩) 川芎 枳殼(炒) 北梗 白芷 直僵蠶(炒,去絲) 甘草(炒,各一兩) 白薑(炮,半兩)
上為末。每二錢,薑棗煎服。
攝生飲 治一切猝中。不論中風、中寒、中暑、中濕及痰厥、飲厥、氣厥之類,初作即用此。
圓白南星(濕紙裹煨) 楠木香 半夏(用百沸湯就銚蘸少頃,各一錢半) 辣細辛 蒼朮(生)甘草(生) 細節石菖蒲(各一錢)
上銼,分二服,每服水盞半,薑七濃片,煎取其半,乘熱調蘇合香丸(方具諸氣門)。 三丸灌下。痰盛加炙全蠍二枚。先以皂角肉為細末,管子揭些吹入鼻中,候噴嚏即進藥。牙噤者烏
三生飲 治猝中昏迷,痰盛喉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但脈沉無熱者可服。
南星(一兩) 川烏(生) 附子(生。各去皮臍,半兩) 楠木香(二錢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十濃片,煎取半,微溫服。
附香飲 証治如前。
附子(生,四錢) 木香(二錢)
上 咀,分二服,每用水盞半,薑十片,煎取半,微溫服。虛人可用。
星香飲 証治如前。
南星(八錢) 木香(二錢)
上銼,分三服,每用水盞半,薑十片,煎六分,溫服。氣盛人用此。
大醒風湯 治猝中諸風,涎潮痰厥,語澀神昏。
附子(生) 南星(生,各三分) 全蠍 川芎 防風(各一分)
上銼散。每三錢,薑十片,煎服。氣不和加木香。
省風湯
南星(炮,一兩) 防風(半兩) 甘草(炒,一分)
上銼,每服三錢,薑十片,煎服。氣虛人加生附子、沉香,氣逆加紫蘇、木香;頭痛而暈,
左經丸 治諸風癱瘓,拘攣強直,疼痛或跌撲傷損亦主之。
草烏(炮,去尖,四兩) 川烏(炮,去皮臍,二兩) 沒藥(一兩半) 乳香(一兩)黑豆(生,一升,以斑蝥二十一個,去頭、足、翅,同煮,候豆熟為度,去斑蝥,取豆焙乾 用)
上細末,醋和豆為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鐵骨丹 治諸風癱瘓,拳攣,半身不遂。
川烏頭 草烏頭(各炮,去皮臍尖) 川芎 當歸(酒浸,晒) 辣桂 川續斷(洗,晒) 華陰細辛 補骨脂(炒) 烏蛇(洗,酒浸,取肉晒乾,七錢半) 直僵蠶(炒,去絲) 木鱉子(去殼,炒熟) 天麻(酒浸,晒) 巴戟(酒浸,去心,晒) 防風滴乳香 沒藥 麻黃(去節) 羌活 獨活 堅白南星(炮熟) 白蒺藜(炒,搗去刺) 薏苡仁 蒼朮(炒,各半兩) 萆(鹽水煮乾) 杜仲(去粗皮,銼,薑汁製,炒焦) 牛膝(酒浸, 晒,各一兩) 虎脛骨(洗,酒浸,炙焦) 自然銅(燒紅,醋淬七次,各三兩) 白附子(炮) 川五靈脂(各四錢) 秦艽 全蠍(去毒,微炒,各二錢半) 麝香(半錢)
上細末,乳香、沒藥、麝香另研,漸入拌和,以浸藥酒,調飛面煮糊,研築丸,彈子大。
每圍熏湯浴最妙。未服藥前,須以斑蝥二十一個,去翅足,用黑豆一建盞,慢火同炒焦,只用七個,並豆入全蠍十四枚,微炒,五靈脂二錢半為末,糕糊丸麻子大。每二十一丸,老酒下,先去其風根。
鐵彈丸 治諸風癱瘓。
川烏(炮,去皮臍,一兩半) 川五靈脂(四兩) 乳香 沒藥(各一兩) 麝(一錢)
上乳香以乾竹葉包裹,用熨斗火熨過,即研成末,餘藥末之,拌和,再碾,滴水為丸,彈子大,每一丸,薄荷酒磨下。
拒風丹 治一切風。
川芎(四兩) 防風(一兩半) 天麻 甘草(炒,各一兩) 細辛 蓽茇(各半兩)
上末,煉蜜和杵,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荊芥酒下。傷風鼻塞,項強頭疼,薑湯下。
麝香丸 治白虎 節風,走注疼痛,遍身瘙癢如蟲咬,晝靜夜劇。
川烏(大八角者三個) 全蠍(二十一個) 地龍(半兩) 黑豆(並生用,二錢半) 麝香(半字)
上細末,糯糊丸綠豆大。每服七個,甚者十丸,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便瘥。
增味五痺湯 治風寒濕合而為痺,肌體麻痺不仁。
羌活 防己 片子薑黃 白朮 海桐皮 當歸 白芍藥(各一兩) 甘草(炒,七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薑十濃片,煎服。病在上,食後;病在下,食前。
瓜蒂散 吐法
上瓜蒂末一錢,熟水調下。若風癲証,須以瓜蒂散吐痰。
稀涎散 治風涎潮塞,上膈氣閉不通。
豬牙皂角(四條,肥實不蛀者,去黑皮) 光明晉礬(一兩)
上細末。輕者半錢,重者三字,熟水調下。但少吐之,弱者不可吐,吐用養正丹三十丸研細,楠木香煎湯調下,仍與南星、附子豁痰歸經,雞心檳榔亦能疏風順氣。
鶴膝風攣方
真紫金皮,老酒煎,候溫常服。
急風方
朱砂(一字) 輕粉(一點) 巴豆(去油如霜,些兒) 全蠍(一枚) 蟬殼(兩枚,去土)
上末之,研和。大人盡劑,用薄荷泡湯調下,小兒分半,用乳汁調下。或吐痰,或泄毒物,皆效。
烏龍丹 治諸風癱瘓,口眼喎斜,語言謇澀。
真川烏(生,去皮臍) 好五靈脂(各二兩)
上末,入腦麝半錢同研,滴水丸小彈大,陰乾。每一丸,先薑汁研開,次好酒調下,空心食前,日兩服,似鐵彈丸。
廬江劉寶治 良方
歸荊湯 治風 昏迷,吐沫抽掣,背脊強直,產後中 通用。
當歸 荊芥穗
上等分,末之。每二錢,水一盞,酒少許,煎七分灌下。如牙緊,用銅匙斡,以雞羽沾藥入口,或用童尿調下,或以芎 代當歸亦妙。
又方
黑豆(炒焦,好酒淋之,取清汁)
上每酒一盞,獨活銼三錢,煎七分,溫服。又連續進劑,以瘥為度。
太陽風 証候
太陽風 証候,始則發熱、腹痛、喘息、涎浮,次則牙緊、頭搖、十指微動、漸加項背強直,轉則不仁。甚者昏困、失音、目睛直視、滑泄不禁、身腰反張。如此則十不救一。新產血虛,汗出傷風,亦作 証。凡產後發熱,若舌謇唇急,手指微動,便急作風 療之。荊歸湯、獨活酒。(方見在濕門。)
人為邪氣所干,則發而為病,若氣、若血、若痰、若水、若風、若寒、若暑、若濕,臟腑、表裡、冷熱、虛實,各有受病之處,用藥之法,必究其原,而後可以起病,否則,前賢所謂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耳,是可以人試技乎哉﹗
附︰諸賢論
《病機機要》曰︰治風須分在臟、在腑、在經之異。雲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營,宜治在經,雖有 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多著四肢,有表証而脈浮,惡風,拘急不仁。 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便結閉。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表裡已和宜治之在經,當以大藥養之。
《發明》云: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治各不同。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証,則從小續命加減;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等通利之;外無六經之形証,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
劉宗濃曰︰按此分在表、在裡、在經之三証,立汗、下、調養之三法,可謂開後世之盲聾。但所用諸方,學人宜詳審之。
河間曰︰風病多因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有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猝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製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猝倒無知也。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而猝中者,皆為熱甚故也。若微,則但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或熱氣大盛,鬱滯不通,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
痰涎者,由熱甚則水化製火而生。
偏枯者,由經絡一側得通,痞者痺而癱瘓也。
口筋噤急者,由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又津液滯於胸膈,以為痰涎,則筋太燥,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故也。或筋反緩者,乃燥之甚,血液衰少也。諸筋攣易愈,諸筋痿難複,以見燥之微甚也。
丹溪云:案《內經》以下,皆謂外中風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概而論。往劉守真作將息失宜,水不能製火,極是。由今而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但極少爾。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 許學士謂︰氣中者,亦有七情所傷。脈微而數,或浮而緊、緩而遲必也。脈遲浮可治,大數而極者死。若果外中者,則東垣所謂中血脈、中腑、中臟之理。其於四肢不舉,亦有與痿相類者,當細分之。《局方》風、痿同治,大謬,《發揮》甚詳。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氣猝中、痰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可。
河間曰︰中風之人,不宜用龍、麝、犀朱,譬之提鈴巡於街,使盜者伏而不出,益使邪入於骨髓,如油入而莫能出也,此之類焉。若痰潮不省,昏憒不知事,宜用藥下其痰涎。故 風者,乃百病之長,雖審經意,故莫不有疑者也。吁﹗醫之不明運氣造化地理病機之微,而欲行通變之法者,難矣哉﹗
附諸方
防風通聖散(《宣明方》)論曰︰風、寒、熱,諸疾之始生也。人之臟腑,皆風之起。謂火熱,陽之本也。謂曲直動搖,風之用也。眩暈嘔吐,謂風熱之甚也。夫風熱拂郁,風火生於熱,以熱為本,而風為標。凡言風者,即風熱病也。氣壅滯,筋脈拘倦,肢體焦痿,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夜臥寢汗,切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怫鬱結,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鬱而時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者,或因腸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於外,反以停濕而泄,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泄,或表之陽和,正氣(衛氣是也。)與邪熱相合並,入於裡,陽極似陰而戰、煩渴者,(表氣寒故戰,裡熱甚則渴。)或瘧氣久不已者,(經言邪熱與衛氣並入於裡則寒戰也,並出之於表則發熱,並則病作,離則病已。)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痺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猝中久不語,或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或暗風癇者,或洗頭風,或破傷風,或中風諸潮搐,並小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癘不能辨者,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或熱極黑陷將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疥及久不愈者,或頭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駁,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俗呼為肺風者,或成風癘,世傳為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並解酒過熱毒,兼解利諸邪所傷,及調理傷寒未發汗,頭項、身體疼痛者,並兩感諸証。兼治產後血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鬱甚,為諸熱証,腹滿澀痛,煩渴,喘悶,譫妄驚狂,或熱極生風而熱燥郁,舌強口噤,筋惕肉,一切風熱燥証,郁而惡物不下,腹滿撮痛而昏者,(惡物過多而不吐者,不宜服之。) 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墮馬打撲,傷損疼痛,或因熱結,大小便澀滯不通,或腹急痛,腹滿喘悶者,並皆治之。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麻黃 連翹 芒硝(朴硝製過者是。以上各半兩)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荊芥 白朮 梔子(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嗽,加半夏五錢,薑製,此
加減防風通聖散 頂防風疾,常服取效。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薄荷 麻黃 連翹(各半兩) 黃芩 桔梗(各一兩) 甘草(二兩) 荊芥 白朮(各二錢半) 烏藥 羌活 天麻 僵蠶(等分) 體弱氣虛者磨木香。痰涎壅盛者,加南星、半夏、枳實。
搜風順氣丸(《聖惠方》)治腸胃積熱,以致膈間痞悶,大便結燥,小便赤澀。腸風痔痛,腰膝酸疼,肢節頑麻,手足癱瘓,行步艱辛,語言謇澀。三十六般風及七十二般氣,無不治之。此藥宣通氣血,清熱潤燥,通利大小便,則諸病自愈。
車前子(一兩半) 白檳榔 大麻子(微炒,去殼,另研) 牛膝(酒浸宿) 乾山藥(各二兩) 枳殼(去穰,麩炒) 防風(去蘆) 獨活(各一兩) 郁李仁(湯泡,去 皮研) 大黃(五錢,半生半熟)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酒、米飲任下,早晨、臨臥各一服。久覺大腸微動,以羊肚肺羹補之。此藥膏粱之家,肥甘大過,以致大便結燥,尤宜服之。
老人大
蘇合香丸 療傳尸骨蒸, 肺痿,疰忤鬼氣,猝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痢,淤血月閉, 癖疔腫,驚癇及小兒吐乳,大人狐狸等病。
小兒用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鬼不敢近。
凡人痰氣及中風痰涎壅上,喉中有聲不能下者,青州白丸子同丸,生薑自然汁化下,立效。
產婦中風,小兒驚風,牙關緊硬不開及不省者,擦牙即開,然後用風藥治之。
小兒吐瀉、驚疳,先用火焙此藥,然後用生薑白自然汁化開,白湯調灌。
腳氣沖心,用蓖麻子去殼槌碎,和丸敷,則腳心疼痛,立止。
心腹絞痛,中滿嘔吐,薑湯化服。
大人小兒傷風咳嗽,薑、蔥汁,白湯調下。
中風狂亂,如見鬼神,白湯調服。(方見咳嗽門。)
白丸子(《和劑方》) 治男、婦風痰壅盛,手足癱瘓,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並皆治之。(方見痰類。)
大秦艽湯(《拔粹》方) 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証,內無便溺之阻隔。知為血弱不能養於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宜養血而筋自營。
秦艽 石膏(各三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羌活 獨活 防風(去蘆) 黃芩 白芍藥 吳白芷 白朮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茯苓(各二兩) 細辛(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如天陰雨,加生薑七片。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煎服。
羌活愈風湯(《拔粹》方) 治肝腎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昏憒,及治風濕內弱,風熱體重,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心亂則百病生,靜則萬病息,此藥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
羌活 甘草(炙) 防風(去蘆)黃耆(去蘆) 人參(去蘆) 蔓荊子 川芎 細辛(去蘆) 枳殼(去穰麩炒) 地骨皮 麻黃(去根) 知母(去皮) 甘菊 薄荷(去枝) 枸杞 當歸(去蘆)獨活 白芷 杜仲(炒斷絲) 秦艽(去蘆) 柴胡(去苗) 半夏(湯洗,薑製) 濃朴(薑製) 防己 熟地黃 前胡(各二兩) 芍藥(去皮) 黃芩(去腐) 白茯苓(去皮,各三兩) 石膏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渣服。常服之藥,不可失四時之輔。如望春大寒之後,加半夏、柴胡、人參各二兩;望夏谷雨之後,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望秋大暑之後,加濃朴、藿香各二兩,桂一兩,望冬霜降之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
大烏藥順氣散 治諸風氣,手足癱瘓。
歸芍地黃芎,烏藥陳皮龍,香附縮砂枳,芩半與防風,蘇桔並甘草,乳沒沉香停,薑棗均煎服,諸風氣立通。
當歸 芍藥 生地黃 川芎 烏藥 陳皮 地龍 香附子 砂仁 枳殼 黃芩 半夏 防風 紫蘇 桔梗 甘草(各半兩) 乳香 沒藥 沉香(各二錢五分。此三味為末,煎熟 藥加內服。) 上用薑、棗同煎。
勻氣散(《瑞竹方》)治腰腿疼痛,手足攣拳。及治中風不語,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証。前代曾服有效。
白朮(二兩,煨) 天台烏藥(一兩) 天麻(半兩) 沉香 青皮(去穰) 白芷 人參(去蘆) 甘草 紫蘇 木瓜(各二錢半)
上 咀,作十服。每服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半盞,去渣,溫服。
換骨丹《宣明方》治癱瘓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一切風癇、暗風,並宜服之。
我有換骨丹,傳之極幽秘,疏開病者心,扶起衰翁臂,
氣壯即延年,神清自不睡,南山張仙翁,三百八十歲,
槐皮芎朮芷,仙人防首蔓,十伴各停勻,苦味香減半,
龍麝即少許,朱砂作衣纏,麻黃煎膏丸,大小如指彈。
修合在深房,勿令陰人見,夜臥服一粒,遍身汗津滿,
萬病自消除,神仙為侶伴。
麻黃(煎膏) 仙朮 槐角子(取子) 桑白皮 川芎 香白朮 威靈仙 人參 防風 何首烏 蔓荊子(各一兩) 苦參 五味子 廣木香(各半兩) 麝香 龍腦(少許,研) 朱砂(研,為衣,不拘多少)
上為末,桑白單搗細,秤以麻黃膏和就,杵一萬五千下,每兩分作十丸。每服一丸,以硬物擊碎,溫酒半盞浸,以物蓋,不可透氣,食後臨臥一呷咽之。衣蓋覆,當汗自出即瘥。 (和胃湯調補。)及避風寒,茶下半丸,蓋出汗。入膏時如稠,再入水少許煎動,入藥唯少為妙,其麻黃膏不可多。其麻黃膏煉法見後。
秘傳祛風散
羌活 獨活 山梔 半夏 蒼朮 蒼耳子 甘草 茯苓 陳皮 當歸 生地黃 防風 荊芥 漢防己 白芍藥 牙皂 威靈仙(各等分)
上 咀,每服水二盞,薑三片,煎至一盞,不拘時服。加減於後。
御風丹(《聖惠方》)治一切中風,半身不遂,神昏語謇,口眼喎斜。婦人頭風、血風,暗風倒仆,嘔噦涎痰,手足麻痺。
川芎 白芍藥 桔梗 細辛 白僵蠶 川羌活 天南星(薑製,各半兩) 麻黃(去根、節) 防風(去蘆) 白芷(各一兩半) 乾生薑 甘草(炒,各七錢半) 朱砂(二 錢半,為衣)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熟酒化下,食前,日三服。神昏有涎者,加朱砂二錢半。
續命煮散《大全良方》治風氣留滯,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 動,或時搐搦,亡失津液,渴欲飲水。此藥能扶營衛,去虛風。中風自汗及產後中風自汗,尤宜服之。
防風 獨活 當歸 人參 細辛 葛根 芍藥 川芎 甘草 熟地黃 遠志(去心) 荊芥(各五錢) 官桂(七錢半) 半夏(五錢) 汗多不止加牡蠣粉
上 咀,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
獨活湯(《大全良方》)治虛風昏憒,不自知覺,手足瘈瘲,坐臥不寧,或發寒熱。若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尤宜服。
川獨活 羌活 人參(去蘆) 防風 當歸 細辛 茯神(去木) 半夏 桂心 白薇 遠志 菖蒲(去毛) 川芎 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
川芎石膏湯(《宣明方》) 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痛悶,風痰喘嗽,鼻塞口瘡,煩渴淋悶,眼生翳膜。此藥清神爽志,宣通氣血,治中風偏枯,解中外諸邪,調理諸病勞複、傳染。
川芎 芍藥 當歸 山梔子 黃芩 大黃 菊花 荊芥穗 人參 白朮(各半兩) 滑石(四兩) 寒水石 桔梗(各二兩) 甘草(三兩) 砂仁(二錢半) 石膏 防風 連翹薄荷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服。水調亦得。忌薑醋發熱物。
保命丹(《千金方》) 治諸風瘓,不能語言,心忪健忘,恍惚去來,頭目暈眩,胸中煩郁,痰涎壅塞,抑氣攻心,精神昏憒。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蹙,虛煩少睡,喜怒不時,或發狂癲,神情昏亂,及小兒驚癇,驚風抽搐不定,及大人暗風,並羊癲、豬癲發叫。
朱砂(一兩) 珍珠(二錢) 南星(一兩) 麻黃(去根、節) 白附子(炮) 雄黃 龍腦(各半兩) 琥珀(三錢) 僵蠶(炒) 犀角(鎊) 麥門冬(去心) 枳殼 地骨皮 神曲 茯神 遠志(去心) 人參 柴胡(各一兩) 金箔(一薄片) 牛黃(三錢)天麻(半兩) 腦子(少許) 麝香(少許) 膽礬(半兩) 牙硝(四錢) 毫車 天竺黃 防風 甘草 桔梗 白朮 升麻(各一兩) 蟬蛻(半兩) 黃芩(二兩) 荊芥(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不拘時候。忌豬、羊、蝦、核桃動風引痰之物,及豬、羊血。更加川烏炮去皮臍、薑製半夏、白芷、川芎各一兩,豬牙皂一兩,和前藥丸服尤妙。
神效活絡丹 治風濕諸痺,肩臂、腰膝、筋骨疼痛,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行步艱辛,筋脈拘攣。能清心、明目、寬膈,宜通氣血。年逾四十,預服十數丸,至不生風病。
白花蛇(酒浸,焙乾,二兩) 烏梢蛇(酒浸,焙乾,半兩) 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去土,一兩) 全蠍(一兩半,去毒) 兩頭尖(二兩,酒浸) 赤芍藥(一兩) 貫芎(二兩) 防風(二兩半) 葛根(一兩半) 沒藥(一兩,另研) 血竭(七錢半,另研) 朱砂(一兩,另研) 烏犀骨(半兩) 地龍(半兩,去土) 甘草(二兩,去皮,炙) 丁香(一兩,去枝) 白僵蠶(一兩,炒) 乳香(一兩,研) 麝香(半兩,另研) 片腦(一錢半,另研) 官桂(二兩,去粗皮) 草豆蔻(二兩) 川羌活(二兩) 虎脛骨(酥炙,一兩) 玄參(一兩) 牛黃(二錢半,另研) 天麻(二兩) 威靈仙(一兩半,酒浸) 藿香(二兩,去土) 天竺黃(一兩) 敗龜板(一兩,炙) 人參(一兩) 何首烏(二兩)白芷(二兩) 烏藥(一兩) 安息香(一兩) 青皮(一兩) 黑附子(一兩,去皮,炮) 香附(一兩) 白豆蔻 骨碎補(各一兩) 黃連(二兩)茯苓(一兩) 黃芩(二兩) 白朮(一兩) 熟地黃(二兩) 松香脂(半兩) 大黃(二兩) 當歸(一兩半) 木香(二兩) 沉香(二兩) 金箔(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溫酒、茶清漱下,隨証上下,食前、後
搐鼻通天散 治猝、暗中風,倒地,牙關緊急,人事昏沉。
川芎 細辛 藜蘆 白芷 防風 薄荷(各一錢) 豬牙皂角(刮去皮,三個)
上為細末,用蘆筒納藥,每用少許。吹入鼻中。
麻黃膏(《宣明方》)治中風不省人事,猝然倒地。
上須旺日乙卯者,采麻黃一秤,揀去根一寸長,取東流水三石三斗,以無油膩鐺量大小盛五七斗者,可先煮五沸,掠去滓,逐旋添水,盡至三五斗以來,漉去麻黃,淘在盆中,澄定良久,用細羅子濾去滓。取清者鐺內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濾。取汁再熬至升半以來為度。只是勤攪,勿令著底,恐焦了。熬時忌雞犬、陰人。澄時須蓋覆,不得飛入塵土。其藥放一二年不妨。如膏稠,用水解,熬再勻。凡中風猝倒,用此膏加入湯藥內服,或用此膏丸藥。
三化湯(《拔粹》方)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証,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証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複以此導之。
濃朴(薑製) 大黃 枳實 羌活(等分)
上咀。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之,以微利則已。如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從愈風湯以行中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東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為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營衛自和矣。
附︰預防中風出《乾坤生意》
夫聖人治未病之病,知未來之疾,此其良也。其中風者,必有先兆之証︰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者,此先兆也,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經云: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宜調其營衛,先服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為效,宜常服加減防風通聖散預防其病,則風疾不作而獲其安矣。
愈風湯 初覺風動,服此藥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聖藥也。
又治中風症,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服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營衛自和矣。
羌活 甘草 防風 當歸 蔓荊子 川芎 細辛 黃 枳殼 人參 麻黃 香白芷 甘菊花 薄荷 枸杞 柴胡 知母 地骨皮 獨活 杜仲 秦艽 半夏 前胡 濃朴 熟地黃 防己(各二兩) 茯苓 黃芩 芍藥(各三兩) 石膏 蒼朮 生地黃(各四兩) 肉桂(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鐘,生薑三片煎,空心服,臨臥煎滓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謂之輕劑。其立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假令一氣之微,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加生薑,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往。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服,臨臥服,得利為度。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輔。
如望春大寒之後,本方加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通前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
如望夏谷雨之後,本方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通四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
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通前四兩,謂勝脾土之濕也。
望秋大暑之後,本方中加濃朴二兩、藿香二兩、桂一兩,通前四兩,謂迎而奪大陰之氣也。
望冬霜降之後,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通前四兩。謂勝少陰之氣也。
如得春氣候,減冬所加,四時類此。此雖立四時加減,更宜臨病之際,審察虛實寒熱,土地之宜,邪氣靈少。此藥具七情、六欲、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營衛。如風秘,服之永不結滯。此藥與天麻丸相為表裡,治未病之聖藥也。若已病者,更宜常服。無問男女老幼,驚癇搐搦,急慢驚風,四時傷寒等病,服之神效。
八風散(《和劑方》)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皮膚瘙癢,癮疹成瘡。及治寒熱不調,鼻塞聲重。
藿香 (去土,半斤) 白芷 前胡(去蘆,各一斤) 黃耆(去蘆) 甘草( ) 人參(去蘆。各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鐘,入薄荷少許,煎湯調下,食後服之。
天麻丸 治風因熱而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
天麻 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乾) 玄參 萆 (各六兩,另研 杜仲炒斷絲,七兩) 附子(炮,一兩) 羌活(十四兩) 川歸(十兩) 生 (十六兩)
一方有獨活(五兩) 腎間風
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白湯下。
予按︰用藥治病之法,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正治也。今中風癱瘓之証,本風火陽邪,而用烏附等熱藥治之,何哉?蓋中風癱瘓,乃濕痰、死血結滯於臟腑、經絡之間,非烏附等熱藥,能開散流通之乎?此非正治,乃從治也。書云:從少從多,各觀其事。則從治之藥,只可為引經而已。丹溪云:肥白人多濕,少用烏附行經是也。此方既用附子,又用側子、官桂助之,其理安在哉?本欲削去,姑存,以待肥白多濕之人,減而用之,中病則已,不可過。肥白多濕之人,不可用也。灸法風池、百會、曲池、合谷、肩 、風市、絕骨、環跳、三裡等穴,皆可灸之。
卷之三 附︰胃風
胃風方論
丹溪云:此因初飲食訖,乘風涼而致。其証︰脹滿,食飲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多汗,膈塞不通。胃風湯正始此。然亦看挾証加減。脈右關弦而緩,帶浮。
胃風湯(《拔粹》方) 治虛風証,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 。胃風面腫。
白芷(一錢二分) 葛根 蒼朮 當歸身(各一錢) 升麻(二錢) 甘草(炙,一錢半) 柴胡 本 羌活 黃柏 草豆蔻(各三分) 麻黃(五分,不去節) 蔓荊子(一分)上 咀,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胃風湯 治風冷入於腸胃,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淤血。(方見瀉痢門。)
卷之三 附︰傷風
傷風方論
《內經》曰︰風為百病之長。又曰︰風勝則動。又曰︰賊虛邪者,陽受之。又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丹溪云: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如桂枝湯、參蘇飲、消風散、羌活散,究証施治。
附諸方
桂枝湯 治太陽經,傷風頭疼、身痛,或翕翕發熱,或洒洒惡風,自汗(無汗者不可服。)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服。惟春初依此方。自春末夏至以前,加黃芩半兩;夏至後,加知母半兩、石膏二兩,或升麻半兩。
若病患素虛寒,不用加減。
神朮散(《和劑方》)治四時瘟疫,頭痛發熱,及傷風鼻塞聲重。
蒼朮(米泔浸,五兩) 本(去土) 香白芷 細辛(去葉土) 羌活(去蘆) 川芎 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蔥白三寸,煎七分,溫服,不拘時。如傷風鼻塞,用蔥茶調下二錢。
定風餅子(《簡易方》)治風客陽經,邪傷腠理,背膂強直,言語謇澀,體熱惡寒,痰厥頭痛,肉 筋惕,手顫,鼻淵。及飲酒過多,嘔吐涎沫,頭目暈眩。常服消風去邪。
川烏 南星 川芎 乾薑 甘草 半夏 天麻 白茯苓(各等分,生用) 加白附子
上為末,薑汁丸,如龍眼大,作餅子,生朱砂為衣。每服一餅,細嚼,熱生薑湯下,不拘時服
金沸草散(《和劑方》)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及治時行寒疫,壯熱惡風。
旋複花(去梗,二兩) 荊芥穗(四兩) 麻黃(去節) 前胡(去蘆,各三兩) 甘草(炙) 赤芍藥 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參蘇飲(《和劑方》)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疼,咳嗽聲重,涕唾稠粘。此藥大解肌熱,寬中快膈。或欲成癆瘵,潮熱往來,並能治之。
木香 紫蘇葉 干葛(洗) 半夏(湯泡七次,薑製) 前胡(去苗)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各七錢半) 枳殼(去穰,麩炒) 桔梗(去蘆) 甘草(炙) 陳皮(去白,各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七片,棗一枚,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易簡方》以氣盛,不用木香。)
沖和散(《簡易方》)治感冒風濕之氣,頭目不清,鼻塞聲重,肢體倦怠,欠伸出淚。
蒼朮(米泔浸,炒,六兩) 荊芥穗(二兩) 甘草(一兩一錢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
消風百解散(《和劑方》)治四時傷寒,頭疼發熱,惡寒,及風壅咳嗽,鼻塞聲重。
荊芥 白芷 陳皮(去白) 麻黃(去節) 蒼朮(各四兩) 甘草(炙,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薑三片,蔥白三莖,煎七分,不拘時服。如咳嗽,再加烏梅煎。
川芎茶調散(《和劑方》)治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
薄荷(去梗,不見火,八兩) 川芎(四兩) 羌活(二兩) 甘草(二兩) 細辛(去葉,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一方無細辛。
消風散(《和劑方》)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嚏聲重,耳作蟬鳴,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頭痛腫癢,並皆治之。
荊芥穗 甘草(炒,各二兩) 陳皮(去白,半兩)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用白者) 白僵蠶(炒) 防風(去蘆) 芎 藿香葉(去梗) 蟬蛻(去土,炒,各一兩)濃朴(去皮,薑製,半兩) 羌活(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感風頭痛,鼻流清涕者,用荊芥湯、茶清調下。遍身瘡癬,溫酒下。
大辰砂丸(《御藥院方》)清頭目,化痰涎,及感冒風寒,聲重,頭目昏眩,項背拘急,皮膚瘙癢,並皆治之。
天麻(去苗,一兩) 防風(去蘆,二兩) 細辛(去葉土,半兩) 薄荷葉(半兩) 川芎 甘草(炙) 吳白芷 朱砂(各一兩。為衣)
上以七味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細嚼,食後,生薑湯下,茶清亦可。
人參敗毒散(《和劑方》)治傷寒頭痛,壯熱惡寒,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如心經蘊熱,口舌乾燥者,加黃芩。
柴胡(去苗) 甘草(炙) 桔梗 人參(去蘆) 芎 茯苓(去皮) 枳殼(去穰,麩炒) 前胡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薄荷少許,同煎七分,去滓,溫服。
羌活散(《和劑方》)治風氣不調,頭目昏眩,痰涎壅滯,遍身拘急,及風邪塞壅,頭痛項強,鼻塞聲重,肢節煩疼,天陰風雨,頓覺不安。
前胡(去蘆) 羌活(去蘆) 麻黃(去根、節) 白茯苓(去皮) 川芎 黃芩 甘草(炙) 蔓荊子(去白皮) 枳殼(去穰,麩炒) 細辛(去苗) 石膏(另研) 菊花 (去梗) 防風(去蘆,各
上 咀,每服一兩,薑四片,薄荷三葉,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卷之三 附︰破傷風
破傷風方論
《病機》云:破傷風者,同傷寒証治,通於表裡,分別陰陽。有在表,有在裡,有在半表半。
河間曰︰破傷風者從外至內,甚於內者則病也。因此,猝暴傷損,風襲之間,傳播經絡,至使寒熱更作,身體反強,口噤不開,甚者邪氣入臟,則分汗下之治。諸瘡不瘥,營衛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者,風邪亦能外入於瘡,為破傷風之候,故諸瘡不瘥。吁世皆言著灸為上,是為熱瘡,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諸變不可勝數,微則發熱,甚則生風而搐,或角弓反張,口噤目邪,皆因瘡鬱結於營衛,不得宣通而生。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瘡著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亦為鬱結,而熱甚則生風也。故表脈浮而無力,太陽也;脈長而有力者,陽明也;脈浮而弦小者,少陽也。太陽宜汗,陽明宜下,少陽宜和。若明此三法,而治不中病者未之有也。
羌活防風湯(《拔粹》方)治破傷風,邪初傳在表。
羌活 防風 川芎 本 當歸 芍藥 甘草(各一兩) 地榆 細辛(各二兩)
上咀。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量緊慢加減用之,熱則加大黃二兩;大便秘則加大黃一兩,緩緩令過。
白朮防風湯(《拔粹》方)若服前藥之過,有自汗者,宜服此藥。
白朮 黃耆(各一兩) 防風(二兩)
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臟腑和而有自汗,可用此藥。
破傷風臟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者,因用熱藥汗出不休,故知無寒也,宜速下之。先用芎黃湯,三二服後,用大芎黃湯下之。
芎黃湯(《拔粹》方)
川芎(一兩) 黃芩(六錢) 甘草(二錢)
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三服即止,再用下藥。
大芎黃湯(《拔粹》方)
川芎 羌活 黃芩 大黃(各一兩)
上 咀,依前煎服。宜利為度。
羌活湯(《拔粹》方)治半在表半在裡。
羌活(去蘆) 菊花(去梗) 麻黃(去根、節) 川芎 白茯苓(去皮) 防風(去蘆) 石膏(研)前胡(去蘆) 黃芩 蔓荊子 細辛(去葉) 甘草(炙) 枳殼(各一兩) 薄荷 香白芷(各半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食後滓再煎服。
白朮湯(《拔粹》方)治傷破風大汗不止,筋攣搐搦。
白朮 葛根 芍藥 升麻 黃芩(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半)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江鰾丸(《拔粹》方)治破傷風驚而發搐,臟腑秘澀,知病在裡,可用江鰾丸下之。
江鰾(銼,炒) 野鴿糞(炒) 白僵蠶(各五錢) 雄黃(一兩) 蜈蚣(一對) 天麻(一兩)
上為末,作三分,二分用燒飯丸桐子大,朱砂為衣,一分巴豆霜二錢半,亦燒飯丸桐子大。每服朱衣丸三十丸,加巴豆霜丸一丸,第二服加二丸,加至利為度,再服朱砂丸,病愈止。
蜈蚣全蠍散 治破傷風搐搦,角弓反張。
蜈蚣(去毒,炒,一條) 全蠍(一對,炒,去毒並頭足)
上為細末。如發時用一字或二字擦牙縫內,或吹鼻中。
防風湯(《拔粹》方)治破傷風,同傷寒表証未傳入裡,宜急服此藥。
防風 羌活 獨活 川芎(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鐘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二三服後,宜調蜈蚣散,大效。
蜈蚣散(《拔粹》方)
蜈蚣(一對) 江鰾(三錢) 左盤龍(五錢,炒,煙盡用)
上為細末,用防風湯調下。如前藥解表不已,覺轉入裡,當服左盤龍丸微利,看大便硬軟,加巴豆霜服之。
左龍丸(《拔粹》)方
左盤龍 白僵蠶 鰾(各五錢,炒) 雄黃(一錢)
上為細末,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如裡証不已,當於左龍丸一處半內入巴豆霜半錢,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同左龍丸一處合服,每服藥中一丸,如此漸加服,至利為度。若利後更服後藥。若搐 不已,亦宜服後藥,羌活湯也。
羌活湯(《拔粹》方)
羌活 獨活 防風 地榆(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有熱加黃芩,有涎加半夏。
若病日久,氣血漸虛,邪氣入胃,宜養血為度。
養血當歸地黃湯
當歸 地黃 芍藥 川芎 本 防風 白芷(各一兩) 細辛(五錢)
上 咀,依前煎服。
地榆防風散 治破傷中風,半在表半在裡,頭微汗,身無汗。不可發汗,宜表裡治之。
地榆 防風 地丁香 馬牙莧(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米飲調下。
秘傳止血定痛生肌散 專治跌打損傷,牙咬刀傷出血,諸般腫毒出膿後,肌肉不生,痛不止者,並皆治之。
真龍骨(,三錢) 白芷(二錢五分) 黃丹(飛過,五錢) 軟石膏( 去火毒,一兩) 血竭(二錢) 乳香(三錢) 沒藥(三錢) 樟腦(少許)
上為細末。磁罐摻患處,血止、痛定、肌生,累用應效如神。如若腫毒頑瘡收口,先用此藥摻瘡口,再用白膏藥貼之,肌生收口(方見腫毒門)。
秘傳破傷風方初覺有風,急取熱糞堆內蠐螬蟲一二個,用手捏住,待蟲口中吐出水,就抹在破處,身穿稍濃衣裳,待少時瘡口覺麻,兩脅微汗,風出立效。如風緊,急速取此蟲三五個,剪去尾,肚內黃水自出,塗瘡口,再滴些少,入熱酒飲之,汗出立效。
秘傳獨聖散 治破傷風五七日未愈,已至角弓反張,牙關緊急,服之立有神效。
蟬蛻(去頭足、土,淨,五錢)
上為末。用好酒一碗,煎滾服之,立蘇為妙。
以上三方秘傳,累用得效,故附於末。
如聖散(《聖惠方》)治破傷風,止血定痛。
蒼朮(六兩) 川烏頭(炮,去皮,四兩) 防風 草烏頭(炮,去皮) 細辛(各二兩半) 兩頭尖(炮去皮,四兩) 天麻 川芎 白芷(各兩半) 蠍梢(微炒) 雄黃(各半兩) 損骨加乳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酒調下,不拘時服。
蜈蚣散 治破傷風,搐搦,角弓反張。
蜈蚣(去毒,炒,一條) 全蠍(一對,炒,去毒)
上為細末。如發時用一字或二字擦牙縫內,或吹鼻中。
一方 治破傷風欲死者
川烏 南星 半夏(並生) 天麻(去蘆,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豆淋酒調下,稍溫服。次以酒三盞投之。
卷之三 寒
中寒方論
寒者嚴凝殺厲之氣也。人以腎為根本,惟腎則受寒,惟寒則傷腎。腎氣一虛,寒邪交作,急痛拘攣,戰掉強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無汗惡寒,頭疼面慘,發熱拘急,手足微寒,此傷寒也。霍亂轉筋,洞泄下痢,乾嘔吐逆,積飲停痰,此寒邪入腸胃也,以至為咳嗽、為虛勞、為疝瘕、為腳氣、為帶漏、為遺精、為 瘧、為諸痛,寒亦主之。人惟腎氣不充,疏於謹護,非特霜凝冰泫之謂寒,或者炎天暑月,當風取涼,臥地受冷,使寒邪之氣自皮膚而達經絡,自經絡而入臟腑,如前數証,皆得以恣睢四出矣。溫腎御寒,如乾薑、附子、川烏、天雄輩,佐之以養正、靈砂,此固藥籠中物,然寒傷營氣,徒知溫腎而不知溫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則官桂、當歸又溫血之上藥也。不然,古人何以致意於寒泣血云。
中寒証治
不換金正氣散 解散寒邪。
蒼朮(炒) 橘紅 半夏曲 濃朴(製) 藿香葉(各一兩) 甘草(炒,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二枚,煎服。
養胃湯 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
蒼朮(炒) 濃朴(製) 半夏曲(各一兩) 人參 茯苓 草果 藿香(各半兩) 橘紅(七錢半) 甘草(炒。三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加桂半錢,薑七片,烏梅半個,煎服。
薑桂散 溫中散寒氣
乾薑 良薑(各半兩) 辣桂 木香 半夏曲 甘草(炒,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二個,煎服。
附諸方
生料五積散(《和劑方》)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嘔吐,或有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酸疼,及婦人 經泄腹痛,並皆治之。蒼朮(米泔浸,去粗皮,二十四兩) 桔梗(去蘆,十二兩) 陳皮 (去白) 麻黃(去根、節) 枳殼(去穰,麩炒,各六兩) 濃朴 乾薑(各四兩) 白 芷川芎 甘草(炙) 茯苓(去皮) 肉桂 芍藥 當歸(各三兩)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三根,煎七分,熱服。冒寒用煨薑,挾氣加
按︰此藥氣味辛溫,發表溫中,開鬱行氣有殊功,去寒濕之聖藥也。夫寒濕屬陰,熱燥屬陽,人之為病,不過二者而已矣。善用藥者,以苦寒而瀉其陽,以辛溫而散其陰,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予嘗以防風通聖散瀉熱燥之藥也,生料五積散為散寒濕之藥也,不識明哲以為何如?
理中湯(《和劑方》)治臟腑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服。
四逆湯(《和劑方》)治傷寒自利,脈微欲絕,手足厥冷。(四逆名者,四肢逆冷也。)
甘草(炙,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去皮,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白朮散(《活人》方)治陰毒傷寒,乾煩躁,四肢逆冷。
川烏(炮,去皮臍) 桔梗(去蘆)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熱服,不拘時。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附子理中湯 治中寒、中濕,嘔逆虛弱。
人參 白朮 乾薑(炒) 熟附子(各一兩) 甘草(炒,半兩)
上 咀,每三錢,薑五片,食前煎服。少血加當歸。
沉附湯 治虛寒無陽,胃弱乾嘔。
熟附子 乾薑(炮,各半兩) 沉香 白朮(各一分) 甘草(炒,一錢半)
上銼,每三錢,薑五片煎,食前服。
薑附湯 治中寒,厥冷強直,失音口噤,吐沫,或陰盛發躁。
熟附子 乾薑(炮。等分。)
上 咀 每服三錢,水盞半,煎半,空心,溫和服。亦治洞泄,嘔吐。
附子散 傷寒陰証,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及諸虛沉寒。
熟附子(三分) 官桂 當歸 白朮(各二分) 乾薑(炮) 半夏曲(各一分)
上銼,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二枚,食前煎服。
五丹丸 治沉寒痼冷。(方見血証類)
應夢人參散 治傷寒身熱頭疼。亦主痰嗽。
人參 白朮 白芷 干葛 北梗 青皮(各三分) 甘草(炒,一兩) 乾薑(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敗毒散 傷寒熱証通用。
人參 赤茯苓 川芎 北梗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枳殼(製) 甘草(炒。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五片,煎服。人參羌活散用藥亦同。
傷寒証治格法《活人總括》備述其詳。
卷之三 暑
中暑論
人有常言,傷暑做出百般病,其果濃誣哉?蓋暑之入人,伏於三焦、腸胃之間,至有兼旬累月而不可測識者,如嘔吐、如中滿、如泄瀉、如下痢、如焦渴、如發瘧、如腹痛、如下血,以至諸熱等証。苟因暑得之,其根未除,雖百藥遍嘗,難施其巧。夫人心包絡與胃口相應,胃氣稍虛,或因飢冒暑,故暑氣自口鼻而入,凝之於牙頰,達之於心胞絡,如附應聲。
遇暑以還,急漱口而勿咽可也,若覺暑毒逼塞咽喉,尤當灌滌而吐之。傷暑脈虛,面垢,自汗,身熱背寒,煩悶大渴,倦怠少氣,毛聳惡寒,或頭疼,或霍亂,或四肢厥冷,但身體無痛。經云:熱則諸毛孔開,故洒然惡寒。體認不精,妄以傷暑為傷寒,誤人不小。然而暑家何以脈虛?暑能消氣,氣消則血散,脈安得而不虛?其或六脈沉伏,冷汗自出,悶絕而昏不知人,此則中暑証候又加重耳。
治法大要,雖貴於驅暑,尤貴於和中,二者並行,則其間雜証不戰而自屈。若汗、若下、若用藥差冷,古人戒之。雖然,夏月伏陰在內,暑家氣虛脈虛,或飲水過多,或冷藥無度,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裡寒,無惑乎傷暑伏熱之說,非理中湯不可也。
又有冷藥過度,胃寒停水,潮熱而嘔,或身熱微煩,此則陽浮外而不內,非小半夏茯苓湯不可也。抑猶有戒焉,暑家脈虛,面黧,冷汗,洒然毛聳,手足微寒,苟不明辨其裡熱之証,誤以剛劑投之,抱薪救焚,不發黃則發斑,甚者蓄血,悶亂而斃矣,吁﹗可畏哉。
中暑証治
五物香薷湯 驅暑和中通用。
香薷(三兩) 白扁豆(薑製) 濃朴(製) 白茯苓(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香薷縮脾飲 驅暑和中,除煩止渴。
縮砂仁(二兩) 草果仁 烏梅肉 香薷 甘草(炒,各兩半) 白扁豆(薑製) 白干葛(各一兩)
上銼,每服三錢,薑五濃片,水煎,微溫服。
香薷銼散 解暑毒,止霍亂。
香薷(二兩) 濃朴(製,一兩) 茯苓 陳皮 甘草(炙,各半兩) 良薑(三錢)
上銼細。每服二錢半,鹽一捻,水煎服。
五苓散 治傷暑煩渴,此引過多,小便赤澀,心下水氣。(方見水飲門。) 小柴胡湯 治傷暑外熱內渴。(方見血証類。)於內更加生薑為妙。
竹葉石膏湯 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石膏(半斤) 半夏(湯洗七次,切,焙,一兩二錢半) 麥門冬(去心,二兩七錢半) 人參
上粗末。每服二錢,薑五片,青竹葉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六和湯 治暑証,身熱,嘔,不甚渴。
人參 半夏曲 杏仁(去皮,微炒) 甘草(炒) 縮砂仁(各一兩) 茯苓 藿香 宣木瓜 扁豆(製,各二兩) 濃朴(製,三兩) 香薷(四兩)
上銼,每服三錢,薑五片,煎服。內傷生冷通用。
二陳湯(見痰涎類) 治傷暑複感冷,及內傷生冷。
半夏(製) 橘紅(各五兩) 茯苓(三兩) 甘草(炙,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薑七片,小烏梅一枚,煎服。感冷更添生薑。
小半夏茯苓湯(方見水飲類)
消暑丸 治傷暑伏熱生痰,以致頭痛、中痞。
半夏(半斤,洗淨,醋二升半,煮乾,另碾) 茯苓 甘草(生。各四兩)
上末之,用醋並薑汁調,半夏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熟水下。暑藥皆可下。
來複丹 均平陰陽。治中暑昏迷,霍亂吐瀉。
透明硫黃 硝石(各一兩,並為細末,入定碟內,以微微火慢炒,用柳篦不住手攪,會陰陽氣相入,再研極細) 元精石(一兩,研細,水飛) 五靈脂(五台山者,水澄,去砂 石,日乾) 陳橘皮(去白) 青橘皮(去白,各二兩)
上靈脂、二橘皮為細末,次入元精末及硫黃、硝石末,和畢,以好醋打糊丸豌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或五苓散下,或水研灌下亦得。
大黃龍丸 治中暑昏憒,眩暈。分利陰陽。
透明硫黃 硝石(各一兩) 白礬(枯) 雄黃 滑石(各半兩) 飛羅白面(四兩)
上為細末,入面拌和,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昏塞者,水研灌下。如無硝石,以盆硝代。來複、黃龍大抵性溫。道途中暑昏仆,即扶起,以手巾蘸熱湯暖其臍腹,即漸蘇醒。次以來複丹為末,井水調下。無中,則以大蒜細研,新水調與之,仍以蒜少許置鼻中。或謂中暑最忌得冷,來複、黃龍並蒜,以水調下者何?蓋其藥性溫,因寒
附諸方
香薷飲(《和劑方》)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並皆治之。
一方加黃連四兩,用薑汁同炒,令老黃色,名黃連香薷飲。
濃朴(去皮,薑汁炙熟,半斤) 白扁豆(微炒,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鐘,入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熱則作瀉。香薷須陳者佳。
縮脾飲(《和劑方》)消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
縮砂仁(四兩) 干葛(二兩) 白扁豆(二兩) 烏梅肉 草果(炒,去皮) 甘草(炙,各四兩)
一方 無干葛,有乾薑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碗,煎七分,以水沉冷服。
加味五苓散(《濟生方》)治伏暑、熱二氣,及冒濕泄瀉注下,或煩,或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 澤瀉 豬苓(去皮) 白朮(各一兩) 官桂(不見火) 車前子(各半兩)
生脈湯 生津止渴。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上銼,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徐同知方)治伏暑發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
人參(一錢半) 知母(二錢) 石膏(半兩) 甘草(炙,一錢)
上咀。入粳米一合,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熱服。如伏暑,作寒熱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熱後,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氣在脾不覺散,令日晡作寒慘,壯熱,渾身洒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
大順散(《和劑方》)治胃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下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三斤) 乾薑 杏仁(去皮尖,炒) 肉桂(去皮。各六兩四錢)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蜜炒,及八分黃熟,次入乾薑同炒,卻入杏仁,候杏仁不作聲為度。用篩篩淨後,入肉桂一處搗羅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如煩躁,井華水調下,不拘時候。以沸湯點服亦可。
十味香薷飲(《百一選方》。)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一兩) 人參(去蘆) 陳皮(去白) 白朮 黃 (去蘆) 白扁豆(炒,去殼) 甘草(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調下。
清暑益氣湯(東垣方)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下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 蒼朮(米泔製)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朮 神曲 陳皮 澤瀉(各五分) 甘草(炙)酒柏 麥門冬 當歸(各三分) 葛根(三分) 五味子(九粒) 青皮(二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鐘,煎至一鐘,去渣,大溫服,食遠。
益元散(即天水散,又名六一散)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而散濕熱也。
滑石(六兩,桂府者為效,非桂府則不為佳) 甘草(微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以蔥白、豆豉湯調下。
桂苓甘露散 治伏暑,引飲過度,肚腹膨脹,霍亂瀉利。
白朮 茯苓(去皮) 甘草(炙) 葛根 澤瀉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官桂(半兩) 人參(去蘆) 藿香(各半兩) 滑石(一兩) 木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新汲水、薑湯亦好。
暑病治例
(出《明醫雜著》) 王節齋曰︰夏至日後,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日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症︰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疼,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甚者,火熱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利,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
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是動而得之,陽証也。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清暑益氣,用香薷
暑熱發渴,脈虛,用人參白虎湯或用竹葉石膏湯亦好。(俱見前。)東垣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胸滿氣促,肢節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此湯最好。(見前。)
若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涼台冷館、大扇風車得之者,是靜而得之,陰証也。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用濃朴、紫蘇、干葛、藿香、羌活、蒼朮之類。若外既受寒,內複傷冰水生冷瓜果之類,前藥再加乾薑、縮砂、神曲之類,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若外不受寒,只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見前)或理中湯(見中
若吐瀉,脈沉微甚者,不可用涼藥,可用大順散(見前)加熟附子等分,或附子理中 加炒芍
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水,致傷脾胃,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治濕利小便之藥,醫者要識此意。
若既傷暑熱,複傷生冷,外熱內寒,宜先治其內,溫中消食,次治其外,消暑補氣,而以理脾為主,於前陰陽二條內相兼取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已兼此意,其用黃 、升麻、人參、白朮、甘草、麥門冬、當歸、五味、黃柏、葛根,是清暑補氣也;蒼朮、陳皮、神曲、澤瀉、青皮,是治內補脾也。
附︰暑風
治暑風猝倒法 凡人中暑,先著於心,一時昏迷,切不可與冷水飲並臥濕地。其法先以熱湯灌或童便灌,及用布蘸熱湯熨臍並氣海,續續令暖氣透徹臍腹,俟其蘇省,然後進藥。
若旅途中猝然暈倒,急扶在陰涼處,掬路中熱灰土作窩於臍中,令人尿其內,即蘇。卻灌以人尿或攪地漿,飲之半碗,或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澄清服,皆可。
一方用大蒜三兩瓣細嚼,溫湯送下,禁冷水,即愈。
丹溪云:挾火、挾痰,用二陳湯加黃連,實者可用吐法。
戴氏曰︰暑風者,夏月猝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內外合而炎爍,所以猝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礙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猝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內經》曰︰火鬱則發之。
附︰疰夏
疰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
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挾痰者加南星、半夏、陳皮煎服。又或用生脈湯。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門。)
卷之三 濕
中濕論
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二氣熏蒸,此即濕也。豈必水流濕而後為濕哉?且風之撼動,人知其為風;寒之嚴凝,人知其為寒;暑之炎熱,人知其為暑;惟濕之入人,行住坐臥,實熏染於冥冥之中,人居、戴、履,受濕最多,況夫濕能傷脾,脾土一虧,百病根源發軔於此矣。
滯而為喘嗽,漬而為嘔吐,滲而為泄瀉,溢而為浮腫。濕淤熱則發黃,濕遍體則重著,濕入關節則一身盡痛,濕聚痰涎則昏不知人。至於為身熱,為鼻塞,為直視,為鄭聲,為虛汗,為腳氣,為腹中脹,臍下堅,為小便難,大便自利,皆其証也。濕家不可汗,汗之則發,熱而 者,斃。又不可下,下之則額汗,胸滿微喘而噦,小便淋閉,難以有瘳。
治濕之法,通利小便為上,益脾順氣次之,半夏、茯苓、蒼朮、白朮、官桂、乾薑皆要藥耳。
其若小便挾熱不利,則赤茯苓、防己輩,自有奇功。大抵濕之為病,易至沉深,漸潤之餘,淪肌浹髓於斯時也,須以術、附、薑、桂作大劑與之藥力相接,病當漸解,不可以旦暮而責效焉。要之,治濕莫若生附、蒼朮為快。
中濕証治
加劑除濕湯 治氣虛傷濕,身重腰疼,四肢微冷,或嘔逆,或溏泄,並主之。
蒼朮(炒)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乾薑(炮) 茯苓(各二兩) 橘紅 辣桂 濃朴(製。
上銼,每服三錢,薑棗煎服。
茯苓白朮湯 治受濕身體痛重。
茯苓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 辣桂 蒼朮(炒,等分)
上銼,每三錢,水煎服。
腎著湯 治腎虛受濕,小便自利,腰冷而痛重。
乾薑(炮) 茯苓(各二兩) 甘草(炙) 白朮(各一兩)
上銼,每二錢半,水煎服,加桂亦得。
黃耆建中湯 治傷濕,鼻塞身痛。
黃耆(微炙) 辣桂(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白芍藥(六兩)
上粗散。每服三錢,薑四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不換金正氣散 治濕,益脾順氣,加茯苓、生薑。(方見寒類。)
神朮丸 治濕消飲。(方見痰涎類。)可用正氣散送下。
生附除濕湯 治寒濕交攻,身體冷痛。
附子(生,一兩) 蒼朮(製,一兩半) 白朮 濃朴(製,半兩) 宣木瓜 甘草(炙 各三錢半)
上銼,每服四錢,水二盞,薑十濃片,煎一盞,食前,微溫服。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汗出氣短,身體煩疼,微腫,惡風不欲去衣。
辣桂(二兩) 白朮 附子(熟,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半,水盞半,薑七片,棗二枚,煎一盞,食前,微溫服。小便不利、悸氣加茯苓;痺加防己,腹痛加芍藥。
甘草附子湯 治中濕小便不利,大便自利。
附子(熟,一個七錢,淨者)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辣桂(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薑七片煎,食前,微溫服。汗出加防風,悸氣加茯苓。
朮附湯 治傷濕,大小便皆自利。
白朮(二兩) 甘草(炒,一兩) 附子(熟,七錢半)
上銼細。每服三錢,薑七片,水盞半,煎一盞,食前,微溫服。
五苓散 治濕証,小便不利。經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方見水飲類。)
茵陳湯 治濕氣淤熱發黃,小便秘澀,渴引水漿。
茵陳蒿(一兩半) 大黃(半斤) 小紅梔子(十枚)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五苓散亦治發黃,二藥夾煎尤穩。
濕瀉身痛方 五苓散加蒼朮,煎點隨意。
附︰諸賢論
賈真孫曰︰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土脆弱之人,易為感冒,豈必水不流而後為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於冥冥之中也。《病式》云:諸強直、積飲等証,皆屬於濕。或 腫體寒而有水氣,裡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熱入裡極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治之。守真師曰︰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也。腹脹腳腫甚者,舟車丸下之。濕熱內深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 。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熱燥津液,內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其濕証有二,濕熱証多,濕寒証少,當以脈証明辨之。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為濕熱証;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利,身疼,自汗,為寒濕証。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蒼朮、木瓜主之。
附諸方
防己黃耆湯(《金匱》方)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痛少力。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
上 咀,每服一兩,入薑、棗煎。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沖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
按︰濕勝身重,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故用黃 、甘草實表,防己、白朮勝濕也,足三陰例藥。
五積散(《和劑方》)治外感風寒,冒寒濕身體重痛。(見寒類。)
按︰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蒼朮、甘草、陳皮、濃朴,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乾薑、濃朴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之所製,實非仲景表裡麻黃、桂枝、薑附之的方也。至於積冷嘔泄,時 疫項背拘急,如蔥白、豆豉。厥逆加吳茱萸;寒熱,咳逆加棗;婦人之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
滲濕湯(《和劑方》)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大便溏泄。皆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之也。
蒼朮 白朮 甘草(各一兩) 乾薑 茯苓(各二兩) 陳皮 丁香(各二錢半)
上 咀,每服四錢,入棗煎。
按︰此足陽明、太陰藥也,溫中勝濕之劑。
茵陳五苓散 治濕熱勝,發熱黃膽。
茵陳蒿(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勻,水煎服。
桂苓甘露飲(《宣明方》)治濕熱內甚,煩渴,瀉利,小便澀,大便急痛,霍亂吐下,頭痛,口乾。(方見暑門。)
清燥湯(東垣方)治表裡有濕熱,痿厥癱瘓,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背腫痛,口乾瀉痢。(方見痿門。)
三花神 丸(《宣明方》)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輕粉(一錢) 大黃(一兩) 牽牛(二兩) 芫花(醋炒) 甘遂 大戟(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無時,日三服。
平胃散(《和劑方》)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常服暖胃消痰。
蒼朮(米泔浸,五斤) 濃朴(薑製,炒) 陳皮(各三斤二兩) 甘草(炒,三十兩)
上為末。每五錢,薑三片,棗一枚,煎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一方加草果,名平胃草果散。
升陽除濕湯(東垣方)
升陽除濕防風湯(東垣方。俱見泄瀉門。)
煮酒應效方 治諸般濕氣,筋骨疼痛。(方見風門。)
秘授仙方萬應膏 貼一切濕氣襲於肌肉,入於筋骨,疼痛不常,貼之神效。(方見疽疸門。)
神芎導水丸 治濕熱內鬱,胸膈痞滿,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疳齒蝕,口臭,或遍身生濕瘡干疥,睡語切牙,驚惕怔忡,大小便滯澀,風熱酒毒蘊熱等証。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溫水下。虛實隨証臨時加減。
舟車丸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沸湯下。隨時加減。
經驗祛濕煮酒方 治風濕相搏,遍身手足疼痛者,服之神效。
川芎 威靈仙 荊芥 麻黃 防風 天麻 青木香 金毛狗脊 羌活 獨活 枳殼(各五錢) 川烏 草烏(各四錢) 蒼朮 陳皮 川當歸(各五錢)
上咀,用好頭酒五壺,將藥用絹袋懸於壇口,再用重紙裹壇口,再用麵糊密糊,勿令泄氣,用文武火煮熟,每服五盞為度。
卷之三 附︰瘟疫
瘟疫方論
《內經》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又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瘟。是以多感於房勞辛苦之人,安樂者未之有也,俗名瘟病。《雜著》云:冬溫為病,此乃天時不正,陽氣反泄,藥忌溫熱。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時本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藥忌寒涼。又云:此病多發於春夏,一概相同者,此天地之厲氣,當參運氣而施治也。
東垣云:陽明邪熱太甚,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視其腫勢在何部,隨經治之。當緩,勿令重劑過其病所。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為邪,出於耳前後。先以酒炒芩、連、炙甘草煎,少少不住服,再用大黃、鼠粘子煎,入芒硝等分,時時呷之,毋令飲食在後。及邪氣已,只服前藥,未已,再煎,次第服之,取大便,邪氣已,即止。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瓜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羌活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
升麻葛根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
柴胡升麻湯 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咳嗽,涕唾稠粘。(方見傷寒
小柴胡湯 治瘟疫內虛,發熱,胸脅痞悶。渴加瓜蔞仁。(方見血門。)
竹葉石膏湯 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欲吐。(方見暑門。)
大青丸 治時行瘟疫發熱,並勞役發熱,上膈一切結熱,神效。
薄荷 甘草 梔子 黃芩 黃連(各三錢) 大黃(八錢) 玄明粉,連翹(各六錢)
上為細末,用青蒿自然汁為丸如綠豆大,用雄黃為衣。治雜病發熱者,朱砂、青黛為衣。
每服五六十丸,白滾湯送下。
黃連鮮毒湯 治時疫三日已汗解,或因飲酒複劇,若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睡。(方見眼目門。)
荊防敗毒散(《蘊要》方)
獨活 前胡 人參 茯苓 川芎 枳殼 桔梗 甘草 荊芥 牛蒡子 薄荷(各一錢)防風(一錢半) 羌活(一錢)
上 咀,水煎服。如內熱加黃芩一錢;口渴加天花粉一錢。
四君子湯、四物湯(俱見補損門)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門。)
嶺南諸病
(出《明醫雜著》) 春秋時月,人感山嵐瘴霧毒瓦斯,發寒熱,脅膈飽悶,不思飲食。此毒瓦斯從鼻口入內也。
治當清上焦,解內毒,行氣降痰,不宜發汗。
黃連(一錢,薑水洗) 升麻 蒼朮(各一錢半,米泔浸,鹽水炒) 黃芩(酒拌,炒)木香 濃朴(薑製) 枳實(麩炒) 半夏(湯泡七次) 桔梗(去蘆) 川芎 柴胡 木通(各一錢) 生甘草(七分) 生薑五片,水一鐘半,煎七分,食前,熱服,滓煎四分,繼服。
寒溫不節,汗身脫衣巾,感冒風寒之氣,氣閉發熱頭疼,此傷寒類也。但嶺南氣溫,易出汗,故多類瘧,重則寒熱不退,輕則為瘧。南方氣升,故嶺南人得此病者,猝皆胸滿,痰 涎壅塞,飲食不進,與北方傷寒只傷表而裡自和者不同。治當解表清熱,降氣行痰。此方用於寒涼時月及雖在溫暖時而感冒風寒者。
羌活(一錢半) 蒼朮(泔浸) 柴胡 黃芩 橘紅(去白) 半夏(湯洗) 枳實 甘草(炙) 川芎(各一錢) 生薑五片,水一鐘半,煎七分,食前,溫服,渣煎四分,隨服,取汗出止服。
瘴瘧、時瘧,寒熱往來。
柴胡 知母(炒) 半夏(湯洗,各一錢半) 蒼朮(泔洗) 黃芩(酒炒) 干葛 陳皮 川芎( 生薑三大片,烏梅肉二個,水一鐘半,煎七分,食前,清晨服;滓煎四分,午前服。
瘧久者加人參(一錢半)、 當歸(一錢);汗多者去蒼朮,換白朮,加酒炒白芍藥(各一錢半。) 後變成痢疾。瘧後之痢從虛治,用補脾胃藥。
黃連(炒) 木香 縮砂 黃芩(炒) 橘皮 當歸(酒洗,各一錢) 白朮(一錢半)白芍藥(炒,二錢) 甘草(炙,五分) 生薑三片,水二鐘,煎八分,食前,熱服。
溫暑之月,民病天行瘟疫熱病,治宜清熱解毒,兼治內外。
枯黃芩(酒炒) 知母(酒炒) 干葛(各一錢) 石膏 白芍藥(酒炒) 人參(各一錢半) 黃連(酒炒) 生地黃(酒洗,各五分) 升麻(一錢) 生甘草(七分) 羌活(三錢) 生薑三片,水鐘半,煎七分,食前熱服,滓煎四分,繼服。若胸膈痞滿,痰涎壅塞者,加枳 時氣發熱,變為黃病。所謂瘟黃也,宜治內瀉濕熱。
茵陳 黃連(薑水炒) 山梔仁 白朮 白茯苓(去皮) 濃朴(薑水炒) 木通(去皮) 人參( 生薑三大片,水二鐘,煎七分,食前溫服。渣煎四分,繼服。
附︰運氣証治
(出《乾坤生意》) 運氣証治者,所以參天地陰陽之理,明五行衰旺之機。考氣候之寒溫,察民病之凶吉,推加臨補瀉之法,施寒熱溫涼之劑。古人云:治時病不知運氣,如涉海問津。誠哉言也﹗今遵先賢圖訣,撮其要領,使人一覽而知其悉也矣。
五運配十干之年
甲己得合為土運 乙庚得合為金運
丁壬得合為木運 丙辛得合為水運
戊癸得合為火運
六氣為司天之歲
子午少陰君火 丑未太陰濕土
寅申少陽相火 卯酉陽明燥金
辰戌太陽寒水 巳亥厥陰風木
南政北政
甲己土運為南政。蓋土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余四運以臣事之,面北面受令,所以有別也。
十二支年分運氣
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歲氣熱化之候。
司天者,天之氣候也。
君火者,手少陰心經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火乃主宰陽氣之本,余象生土,乃發生萬物之源。
陽明燥金在泉。
在泉者,地之氣候也。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子上父下,益辛瀉苦。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 寒風切冽,霜雪水冰,蟄蟲伏藏。
民病 關節禁固,腰腿疼,中外瘡瘍。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火盛金衰,補肺瀉心。
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 風與時寒,雨生羽蟲。
民病 淋氣鬱於上而熱,令人目赤。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君相二火,瀉苦益辛。
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 大火行,熱氣生,羽蟲不鳴,燕、百舌、杜宇之類。
民病 厥熱,心痛,寒,更作咳喘,目赤。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子母相順,瀉肺補腎。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 大雨時行, 寒熱互作。
民病 黃膽,衄血,咽乾,嘔吐,痰飲。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心盛肺衰,火怕水複。
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 溫氣乃至,初冬尤暖,萬物尚榮。
民病 寒熱伏邪,於春為瘧。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火衰心病,瀉咸益苦。
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 暴寒勁切,火邪恣毒,寒氣暴止。 民病 生腫咳喘,甚則血溢,下連小腹而作寒中。
丑未年,太陰濕土司天,歲氣濕化之候。
太陰濕土者,足太陰脾經也。脾屬中央戊己土,每季寄旺一十八日,合為七十二日,以應一歲六六三百六十日之成數也。
太陽寒水在泉。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主旺客衰,瀉酸補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至閏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 大風發榮,雨生毛蟲。
民病 血溢,經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痛。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以下生上,瀉甘補咸。
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 大火至,疫癘, 君令宣行,濕蒸相搏,豪雨時降。
民病 瘟疫盛行,遠近鹹苦。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土旺克水,補腎瀉脾。
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 雷雨,電雹,地氣騰,濕氣降。
民病 身重,跗腫,胸腹滿,感冒濕氣。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甘旺咸衰,補腎益膀胱。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 炎熱沸騰,地氣升,濕化不流。
民病 腠理,熱血暴溢,寒瘧,心腹脹,浮腫。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土能生金,益肝瀉肺。
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 大涼,霧露降。
民病 皮膚, 寒瘧,痢甚行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以上克下 瀉脾補腎。
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一月小寒終止。
天時 大寒凝冽。
民病 關節禁固,腰腿拘痛。
寅申年,少陽相火司天,歲氣火化之候。
少陽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邪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腎水失母,則上盛下虛,虛陽上攻,變生諸疾,致傷元氣。
厥陰風木在泉。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子父相逢,瀉苦益辛。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 熱風傷人,時氣流行。
民病 寒熱交作,咳逆頭痛,血氣不調,心腹不快。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肺衰心盛,製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 暴風疾雨,溫濕相蒸。
民病 上熱咳逆,胸膈不利,頭痛寒熱。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夏旺火熾,補肺益大腸。
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 炎暑亢旱,草萎河輸。
民病 煩熱,目赤喉閉,失血,熱渴,風邪,人多暴死。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火能生土,瀉甘補咸。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 風雨時降,炎暑未去。
民病 瘧病交作,寒熱頭痛。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肺金受邪,瀉苦補辛。
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 寒熱風雨,草木黃落。
民病 寒邪風熱,君子周密。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心火受克,瀉咸補苦。
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一月小寒終止。
天時 寒溫無時,地氣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 感冒寒邪,關節不利,心腹痛。
卯酉年,陽明燥金司天,歲氣燥化之候。
陽明燥金者,肺與大腸之氣,象庚辛金也。
少陰君火在泉。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金木相克,補酸瀉辛。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 陰始凝,風始肅,水乃冰寒,雨多,花開遲
民病 寒熱浮腫,失血,嘔吐,小便赤淋。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火盛金衰,瀉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 臣居君位,大熱早行。
民病 疫癘流行,人多猝暴。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主盛客衰,瀉心補肺。
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 燥熱交合,風雨暴至。
民病,寒熱頭疼,心煩作渴。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以下生上,瀉辛益酸。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 早秋寒雨,有傷苗稼。
民病 猝暴 寒熱,風邪傷人,心疼,浮腫,瘡瘍,失血。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金盛木衰,瀉肺補肝。
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 冬行春令, 草木生青,風雨生蟲。
民病 寒熱,作痢,氣血不和。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客來助主,益苦瀉咸。
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 氣候反溫,蟄蟲出現,反行春令。
民病 疫癘,溫毒,寒熱伏邪。
辰戌年,太陽寒水司天,歲氣寒化之候。
太陽寒水者,足膀胱經也,與足少陰腎經合為表裡,屬北方壬癸水。
太陰濕土在泉。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脾胃受邪,瀉咸助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 氣早暖,草早榮溫風至。
民病 瘟疫,寒熱,頭痛嘔吐,瘡瘍。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心火受邪,瀉咸補甘。
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 春寒多雨,寒濕無時。
民病 氣鬱中滿,浮腫,寒熱。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以上克下,瀉咸助苦。
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 暴熱乍涼,疾風豪雨。
民病 寒熱,吐利,生煩悶亂,癰疽瘡瘍。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木旺土衰,瀉甘補酸。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 風濕交爭,雨生羽蟲,暴風疾雨。
民病 大熱短氣,赤白痢瀉。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金生水旺,製咸益苦。
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 濕熱而行,客行主令。
民病 氣虛客熱,血熱妄行,肺氣壅盛。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水盛火衰,瀉咸助苦。
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 凝寒,雨雪,地氣正,濕令行。
民病 病乃淒慘,孕婦多災,脾受濕,肺旺肝衰。
己亥年,厥陰風木司天,歲氣風化之候。
厥陰風木者,足厥陰肝經也。肝屬東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也。
少陽相火在泉。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脾胃受邪,瀉酸補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 寒始肅,客行主令,殺氣方至。
民病 寒居右脅,氣滯,脾胃虛壅。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火旺金衰,瀉心補肺。
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 寒不去,霜雪,水殺氣施,水草焦,寒雨至。
民病 熱中,氣血不升降。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肺經受邪,瀉苦益辛。
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 風熱大作,雨生羽蟲。
民病 淚出,耳鳴掉眩。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木土相刑,瀉酸益甘。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 熱氣返用,山澤浮雲,豪雨溽溫。
民病 心受邪,黃膽,面為浮腫。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以金刑木,瀉肺益肝。
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 燥濕更朦,沉陰乃布,風雨乃行。
民病 寒氣及體,肺受風,脾受濕,發為瘧。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主助客勝,瀉酸補甘。
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 畏火司令,陽乃火化,蟄蟲出現,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
民病 瘟疫,心腎相製。
謹按︰運氣之說,《內經》言之詳矣。夫人在氣交之中,與天地相為流通,苟不先立其年以明其氣,臨病施治之際,烏乎以用補瀉之藥哉?此運氣証治不可不知也。又嘗按而驗之,多有不應,何則?陰陽之消長,寒暑之更易,或失其常,在智者通其活變,豈可膠柱鼓瑟,按圖索驥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