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
吐血
一切諸失血症。脈沉小身涼者生。脈大身熱者死。吐後。脈微者。可治。吐衄後。複大熱。脈反躁。急者死。夫人身之血。名曰榮。榮者。謂榮潤於身之物也。血生精。故血充則力強體健。顏色青為血虛。色赤為血熱。白色氣血兩虛。血屬陰。陰乃陽之守也。陰有質者。則陽氣得以倚附焉。陰精一虛。則諸火炎炎。眾液沸騰妄行矣。夫人之五內。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水也。中和則循經調暢。寒則凝滯。熱則涌射。惟小兒不知冷熱。衣被過濃。亦致客熱。則鼻中衄也。郁熱結於陽明之經。故傷寒鼻流血。名曰紅汗。邪隨而解矣。治法不同。其男婦 陰血。皆系於心脾。君相二火協動。以致妄行而成血症。其先天真陰不足者。欲雖不淫。亦作斫喪精竭而論。相火暴熾沖上。血涌諸絡管而來。鮮者宜涼補之劑止之。瘀者不可用京墨 及十灰散、三七等劫藥阻塞。惟清涼引血歸元。補益滋陰降火。乃為良策也。
一論吐血。皆因虛火妄動。血得熱而妄行。此方主之。
涼血地黃湯
犀角(乳汁磨臨服入藥內或銼末煎四分) 生地黃(酒洗一錢) 牡丹皮(二錢) 赤芍(七分) 黃連(酒炒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 黃柏(酒炒五分) 知母(一錢) 玄參(一錢) 天門冬(去心一錢) 扁柏葉(三錢許) 茅根(二錢)
上銼。水煎,入後十汁同服。
一吐血成塊者。加大黃一錢。桃仁十個。去皮尖。研如泥。衄血。加梔子、沙參、玄參。溺血,加木瓜、牛膝、條芩、荊穗、地榆。倍知、柏。便血。加黃連、槐花、地榆、荊穗、烏梅。善酒者。加葛根、天花粉。
十汁飲
藕節 甜梨 茅根 韭菜 蘿卜 家園生地黃 沙蜜 竹瀝 童便 京墨(磨藕汁) 上十汁。合作一處。不見火,入前湯藥半鐘。頻頻服之。不可間斷。服至血止。再服後滋陰清火湯同服。
一治吐血不止神方
家園生地黃(半斤洗淨搗爛扭汁) 生大黃末(一方寸七錢許)
上煎地黃汁三沸,下大黃末調勻。空心服。溫飲一小盞。一日三服。血即止。
一治吐血咳嗽。上喘心慌。脈洪火盛。死在須臾。家園生地黃(北人呼為婆娑奶遍地有之)取來洗淨。搗汁半鐘。白童便半鐘。二味合一處。重湯煮一沸。溫服立效。
一論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者。此上焦積熱也。宜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
一治諸失血。韭菜連根洗淨。石臼內搗爛,入童便。用布扭去渣。重湯煮蕩令熱。濁者居下不用。止用清者。或單服。或入藥服俱好。或調百草霜二錢服之。血止效。
一論吐血衄血。宜用滋陰清火湯
當歸(二錢) 川芎(五分) 赤芍(七分) 生地黃(一錢五分) 黃柏(乳汁炒一錢) 生知母(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牡丹皮(一錢) 玄參(一錢) 犀角(一錢) 山梔仁(炒黑一錢)阿膠(炒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入十汁飲同服。如不思飲食。加白朮去蘆一錢。
一治吐血不止。屬實熱者。胡雲閣傳。
將軍丸
錦紋大黃酒拌。九蒸九晒。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滾湯送下,下血條芩湯送下。
一論先吐血而後見痰者。是陰虛也。宜清火滋陰湯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牡丹皮 赤芍 梔子 黃連 山藥 山茱萸(去核) 澤瀉 赤茯苓(去皮) 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入童便同服。
一論先吐痰而後見血者。是積熱也。宜清肺湯
白茯苓(去皮) 陳皮 當歸 生地黃 芍藥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黃芩 山梔 紫菀 阿膠(炒) 甘草(減半) 烏梅(一個) 桑白皮(各等分)
上銼一劑。棗一枚。水煎服。喘急。加蘇子。去天門冬。
一治吐血。一服立止。歸尾 赤芍 生地黃 百合 貝母 梔子(炒)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蒲黃(炒黑) 牡丹皮(各七分) 川芎 阿膠(炒) 熟地黃 桃仁(去皮尖各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水煎服。
一論痰中見血。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青皮(五分) 桃仁(去皮尖一錢) 牡丹皮(一錢五分) 黃芩(八分) 桔梗(五分) 貝母(一錢) 梔子(炒黑八分) 甘草(三分) 潮熱。加柴胡、赤茯苓。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一論每言語過多。即吐血一二口。久有此病。遇勞即作。此勞傷肺氣。其血必散。視之果然宜服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麥門冬、五味子、山藥、地黃、茯神、遠志立效。
一論吐血。每遇勞則作。咳嗽有痰。吐血。脾胃腎三脈皆洪數。宜補中益氣湯。依本方加貝母、茯苓、石棗、山藥、麥門、五味。一男子鰥居數年。素勤苦。勞則吐血發熱煩躁。服犀角地黃湯。氣高而喘。前病益盛。更遺精白濁。形體倦怠。飲食少思。脈洪大。舉按有力。服十全大補湯。加麥門冬、五味、山藥、山茱而愈。
一儒者素勤勞苦。吐血發痙。不知人事。余以為脾胃虛損。用十全大補湯。及加減八味丸。而痙愈。用歸脾湯而血止。
一童子年十四。發熱吐血。余謂宜補中益氣湯。兼滋化源。伊芳信用寒涼降火。愈甚。始謂余曰。童子未室。何腎虛之有。參、補氣。奚為用之。余述丹溪云。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為君火。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其精亦暗耗矣。又精血篇云。男子精末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加麥門冬、五味。治之而愈。後因勞怒忽吐紫血塊。先用花蕊石散。又用獨參湯漸愈。後勞則咳嗽吐血一二口。脾胃腎三脈皆洪數。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全愈。
補遺
一凡人因酒色過度。或勞役過度。或場屋勞心。內省極深。或心肺脈破。氣血妄行。血如泉涌。口鼻俱出。須臾不救。(黃濱江方) 側柏葉(蒸乾) 參(去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飛羅面二錢。新汲水調和如稀糊服。
一方。用釜底墨研末三錢。米飲湯調下。連進三服。
一方。單用側柏葉。陰乾。水煎服。代茶吃。
一人吐血不止。發熱面紅。胸膈脹滿。手足厥冷。煩躁不寧。用當歸身(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官桂(三錢)
上銼。水煎服。立效。
衄血
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陽熱怫郁。致動胃經。胃火上烈。則血妄行。故衄也。治以涼血行血為主。如左孔流。用線將右手中指根緊扎。右孔流扎左手中指。血自止。如兩孔俱流兩手俱扎。
生地黃湯 治衄血。
生地黃(三錢) 川芎(一錢) 枯芩(一錢) 桔梗(一錢) 梔子(一錢) 蒲黃(一錢) 阿膠(炒一錢) 側柏(三錢) 牡丹皮(一錢) 茅根(三錢) 甘草(三分) 白芍(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治衄血秘方。人乳 童便 好酒
上三味。各等分。碗盛。重湯煮熱飲之。立止。
一治衄血。勿令患人知。以井花水忽然猛 其面。立止。
一治衄血久不止。素有熱而暴作者。諸藥不效。用大紙一張。作八折或十折。於水內濕置頂中。以熱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紙干。立止。
一治鼻衄久不止。用驢糞焙乾。為末。血余燒灰等分。每少許吹鼻。立止。
一治鼻衄。用蘿卜自然汁和酒飲之則止。蓋血隨氣運轉。氣逆不順。所以妄行。蘿卜最 下氣而消導。一服即效。
一治衄血不止。將頭頂發分開。將新汲泉井水一匙。滴百會穴上。立止。
一治鼻衄不止。用山梔子、白芷等分。燒存性。為細末。吹入鼻中。其血乃止。又方。用大蒜去皮搗爛。如左鼻出血。貼左腳心。右鼻出血。貼右腳心。如兩鼻出血。兩腳心貼之。其血立止。以溫水洗腳心。
一治鼻血不止。用綠豆粉、細草為末。涼水調服。立止。
又方。括人中白置新瓦上焙乾。以溫湯調服。
又方。人中白一錢。頭髮燒灰一錢。麝香一分。為細末。吹鼻少許。立止。
又方。大蚯蚓十餘條。搗爛入井花水和稀。患輕。澄清飲。重則並渣汁調服立愈。久不複作。
一人年近五旬。素稟怯弱。患衄血。長流五晝夜。諸藥不止。六脈洪數無力。此去血過多。虛損之極。以八物東加龍骨、熟附子等分。又加真茜草五錢。水煎服。連進二劑。其血遂止 又依前方去茜草、龍骨。調理十數劑而痊。
一治鼻中流血。用小兒胎發燒灰吹之。其血立止。
一女子因翻身望後一跌。鼻血長流。止後。一有所感。其血即流。諸醫不效。
一方用白面和水。包大附子一個在內。火煨熟。去附子。用面燒存性為末。每二錢。白水調服。永不複發。
八物湯 (方見補益)
咳血
一論咳血出於肺。咳嗽痰中帶血也。
清咳湯
當歸 白芍 桃仁(去皮) 貝母(各一錢) 白朮(去蘆) 牡丹皮 黃芩 梔子(炒各五分) 青皮(去穰) 甘草(三分) 桔梗(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潮熱。加柴胡赤茯苓。咳血不易治。喉不容物毫發。咳血即滲入喉 愈滲愈咳。愈咳愈滲。飲溲溺。百不一死。服寒涼。百不一生。
一論因咳而吐痰。痰中有血者是。宜用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黃(一錢五分) 貝母(一錢二分) 知母(一錢) 白茯 苓(八分) 天花粉(一錢五分) 桔梗(一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論咳血方。
天地丸
天門冬(一斤) 懷生地黃(酒拌砂鍋內蒸至黑半斤)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三丸。溫酒送下。日進三服。
一論咳血痰盛身熱。多是血虛。用青黛、栝蔞仁、訶子、海石、山梔為末。薑汁、蜜為丸。噙化。咳甚。加杏仁。後以八物東加減調理。痰甚加痰藥。
咯血
一論咯血者。出於腎。咯出血屑者是也,亦有痰帶血絲出者。宜清咯湯
陳皮 半夏(薑汁炒) 白茯苓 知母 貝母(去心) 生地黃(各一錢) 桔梗 梔子(炒各七分) 杏仁(去皮) 阿膠(炒) 甘草 柳桂(各五分) 桑白皮(一錢五分)
上銼。生薑煎服。
一方。治同前。
白朮(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芍藥(一錢) 牡丹皮(一錢五分) 桃仁(研一錢) 山梔(炒黑八分) 桔梗(七分) 貝母(一錢) 黃芩(八分) 青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一方。無青皮、黃芩。有知母、麥門冬、黃柏。
一論吐血咯血。大能潤肺止咳。宜天門冬丸
天門冬(去心一兩) 白茯苓(去皮) 阿膠 杏仁(去皮尖) 貝母 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含口中噙化下。日夜可服十丸。
嘔血
一論先惡心。而後嘔出成升成碗者。由怒氣逆甚所致。治方用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芍藥(三錢) 生地黃(四錢) 炒山梔(三錢)
上銼。水煎。臨服,入童便一盞。薑汁少許同服。
一論嘔血。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此是氣虛。用黃耆(二錢) 人參(二錢) 黃柏(一錢五分) 生地黃(三錢) 荊芥(一錢) 當歸(二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論怒氣逆甚而嘔血。宜栝蔞仁(三錢) 當歸(二錢) 生地黃(四錢) 桔梗(八分) 通草(一錢五分) 牡丹皮(三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
唾血
一論唾血者。出於腎。鮮血隨唾而出也。麥門冬 天門冬 知母 貝母 黃柏 桔梗 熟地黃 玄參 遠志(各等分) 乾薑(炒減半)
上銼。水煎服。
便血
一論下血者。大便出血也。乃臟腑蘊積濕熱之毒而成。或因氣郁。酒色過度。及多食炙爆熱毒之物。或風邪之冒。或七情六淫所傷。使氣血逆亂。榮衛失度。皆能令人下血。此方治大便下血。不問糞前糞後。並腸風下血皆治。
解毒四物湯
當歸(酒洗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炒六分) 生地黃(一錢) 黃連(炒一錢)黃芩(炒八分) 黃柏(炒七分) 梔子(炒黑七分) 地榆(八分) 槐花(炒五分) 阿膠(炒六分) 側柏葉(六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腹脹。加陳皮六分。氣虛。加人參三分。白朮三分。木香三分。腸風下血。加荊芥五分。氣下陷。加升麻五分。心血不足。加茯苓六分。虛寒。加炒黑乾薑五分。
一方。去阿膠。加苦參七分。
一論大便下血。去多心虛。四肢無力。面色痿黃。宜滋陰臟連丸
懷生地黃 懷熟地黃(各用四兩) 山茱萸(酒蒸去核)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二兩) 川黃連(酒炒) 澤瀉(三兩) 山藥(四兩) 槐花(拌蒸) 大黃(酒蒸九次極黑各用三兩)
上為細末。裝入雄豬大腸頭內。兩頭扎住。糯米三升。水浸透米。去水。將藥腸藏糯米甑內。蒸一炷香時為度。搗藥腸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鹽湯下。
一虛人大便下血。用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加炒阿膠、酒炒椿根皮、地榆、槐花。
一下血。服臟連丸等藥。其血愈多。形體消瘦。發熱少食。裡急後重。此脾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加炒黑乾薑。立止。
一論腸風下血者。必在糞前。是名近血。色清而鮮。其脈又浮。宜人參敗毒散。(方見感冒)依本方加黃連。
柏葉湯 治腸風下血。
側柏葉 當歸 生地黃 黃連 枳殼(麩炒) 槐花 地榆 荊芥 川芎(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銼一劑。烏梅一個。生薑切片。水煎。空心服。
槐角丸 治腸風下血。不問糞前糞後。遠年近日。皆效。
槐角子(一兩) 枳殼(麩炒) 黃芩(酒炒) 地榆 荊芥 黃連 側柏葉(酒浸各五錢) 黃柏(酒浸) 防風 歸尾(酒洗各四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湯送下。忌生冷燒酒蒜毒等物。戒房事。
一論臟毒下血。必在糞後。是名遠血。宜八寶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連翹 槐花(各一錢五分) 細辛 甘草(各四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一論大便下血。大腸痛不可忍。肛門腫起。此下焦熱毒盛也。宜加味解毒湯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赤芍 連翹 枳殼(麩炒) 防風 甘草
上銼。水煎。空心服。
一治腸胃閉悶,下血。積熱臟毒。黃連(四兩炒) 枳殼(去穰炒四兩)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茶下。
一論腸風臟毒便血。痔痛下血。宜槐黃丸
槐花(四兩) 黃連(酒炒四兩)
上為細末,入豬大腸內。兩頭扎住,入韭菜二斤。水同煮爛。去菜。用藥腸搗爛。為丸如梔子大。如濕加些面。每服八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一論大便下血。久不止者。此臟腑虛寒故也。面色痿黃。身體瘦弱。宜斷紅丸
鹿茸(去毛醋煮) 大附子(炮去皮臍) 當歸(酒洗) 續斷(酒浸) 黃耆(炒) 阿膠(蛤粉炒) 側柏葉(炒各一兩) 白礬(枯五錢)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丹溪云,下血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先用四物東加炮薑、附子、升麻。後服斷紅丸收效
一論腸風下血。熱者其血鮮。寒者其血青黑或成塊。
一儒者素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載之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血汗二藥。用之無效。六脈浮大。心脾則澀。此思傷心脾。不能攝血歸源。然而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盜汗。由火之升降微甚。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在午前。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肺脾之源。舉下陷之氣。午後。用歸脾加麥冬、五味。以補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兩月。諸症悉愈。
一人素善飲酒。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後。食少體倦。面色痿黃。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益氣東加茱萸、黃連。
一男子便血。精滑發熱。一男子便血發熱。一男子發熱遺精。或小便不禁。俱是脾腎虧損。用六味地黃丸、益氣湯。以滋化源。並皆全愈。
一論下血。服犀角地黃湯等藥。其血愈多。形體消瘦。發熱少食。裡急後重。此脾氣下陷。以益氣東加炮薑。立收效。
一治大便下血。用石蓮肉四兩。去殼捶碎,入公豬肚內。水煮爛。去蓮肉。將肚並湯食之立止。
一治大便下血秘方。
觀音救苦方 馬伏所傳。
木香(四兩) 黃連(二兩)
上將黃連切片煎汁。浸木香。慢火焙乾。為末。烏梅肉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滾湯送下。
一患腸風下血者。何也。人腸皆有脂裹之。濃則腸胃以安。腸中本無血。血緣有風或有熱以消其脂。腸遂薄。滲入身中血。初患時。必服涼藥而愈。服之過者。則腸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熱者。其血鮮。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熱用藥可也。冷者。用斷紅丸。熱者。用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加苦參、槐角、地榆、側柏葉。
一腸胃流熱。則糞門暴腫。用蝸牛細研。塗之則消。
一治臟毒下血。用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和調為末。滴水為丸。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陳米飲下。
補中益氣湯 (方見內傷)
歸脾湯 (方見健忘)
六味丸 (方見補益)
溺血
一論溺血者。小便出血。乃心移熱於小腸也。宜清腸湯
當歸 生地黃(焙) 梔子(炒) 黃連 芍藥 黃柏 瞿麥 赤茯苓 木通 蓄 知母(各一錢) 甘草(減半) 麥門冬(一錢去心)
上銼一劑。燈心、烏梅。水煎。空心服。溺血莖中痛。加滑石、枳殼。去芍藥、茯苓。
金黃散 治尿血。
槐花(淨炒) 郁金(濕紙包火煨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淡豆豉湯送下。
一治小便下血不止。地骨皮。燒酒二鐘。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服。立止。
一治小便溺血。旱蓮草、車前草。各取自然汁。每服半茶鐘。空心服自愈。
又方。用壯年無病患頭髮。不拘多少。燒存性。將側伯葉搗汁。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以四物湯下。
一治溺血不止效方 小薊根 生地黃(各二錢) 通草 滑石 蒲黃(炒) 淡竹葉 當歸 藕節 山梔 甘草(各六分) 茯苓 車前草(各八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一治尿後有鮮血。用柿子三枚。燒灰。陳米煎湯調服。因柿性寒故也。
一治尿血。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殊效。
一尿血。因心腎氣結所致。或憂勞房室過度而得之。實因精氣滑脫。陰虛火動。榮血妄行耳。尿行則不痛。尿淋血行則痛。
一治暴熱尿血。山梔子去皮炒。水煎服。
一治小便出血。以車前草根葉。多取洗淨。取汁頻服。可通五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