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夫六淫之邪,暑燥火為陽,風寒濕為陰,陰氣迭乘,營衛不通,經脈阻滯,筋骨肉三部俱病,而三痺之症作矣。其風氣勝者為行痺。風為陰中之陽,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竄入經絡,故歷節作痛而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寒為陰中之陰,乘於肌肉筋骨之間,營衛閉塞,筋骨拘攣,不通則痛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著者重著難移。濕從土化,病在肌肉不在筋骨,所謂腰間如帶五千錢者是也。古有三痺湯,今複自製三方,以附於後。
風痺者,血不營筋,風入節絡,當以養血為第一,通絡次之,去風又次之。若不補血而先事搜風,營愈燥而筋益拘攣,殊非治法。先用大劑補血去風,後即加入參、苓白朮以補氣分,營衛平調,方無偏勝之患。溫經養營湯主之。

溫經養營湯(自製)
生地(三錢切片紅花炒) 熟地(三錢切片砂仁炒)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當歸(二錢)枸杞(三錢) 鹿筋(五錢切片) 木瓜(一錢酒炒) 川斷(二錢) 獨活(一錢酒炒)桂枝(五分) 秦艽(一錢) 甜瓜子(三錢炒研) 木香(五分) 紅棗(十枚) 薑(三片) 桑枝(一尺)

風氣勝者為行痺,去風必先養血。本方以鹿筋、枸杞為主藥,以歸、芍、二地大養陰血,以桂枝、薑、棗調和營衛,以川斷、獨活、秦艽、桑枝、木瓜、甜瓜子搜風通絡,再加一味木香以調氣。立方已極周匝,而先生尚有風去血活之後,減輕風藥,再加補氣藥之叮嚀,可見良醫之用心無微不至矣。祖怡注。
痛痺者,營衛受寒,不通而痛,宜調養氣血,溫通經絡,龍火湯主之。

龍火湯(自製)
蓯蓉(三錢) 肉桂(五分) 黨參(四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當歸(二錢酒炒) 白芍(一錢酒炒) 木香(五分) 川斷(二錢) 獨活(一錢酒炒)角霜(四錢) 蠶砂(三錢) 紅棗(十枚) 薑(三片)

寒氣勝者為痛痺,止痛必先去寒。角霜、蓯蓉、肉桂,是本方之主藥。參、朮、苓以補氣,歸、芍以養血,川斷、獨活、蠶砂以去風寒濕,薑、棗、木香調營衛之氣。著重在龍火,而寒無立足之地矣。祖怡注。
著痺者,病在肌肉當補土燥濕,立極湯主之。

立極湯(自製)
黨參(四錢) 附子(六分) 當歸(二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茅朮(一錢) 破故紙(一錢五分) 杜仲(二錢) 川斷(二錢) 獨活(一錢) 牛膝(二錢) 紅棗(五枚) 薑(三片)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濕氣勝者為著痺,去濕必先崇土。濕勝必先陽微,附子、茅朮、故紙是本方之主藥。以參、苓、白朮助主藥以回陽而扶土。病雖在肌肉,亦不能置筋骨而不問,仲、斷、獨活、苡仁健筋骨,而未嘗無益於肌肉。以當歸、牛膝、薑、棗利血脈而和營衛,著重在扶陽氣以勝濕。 三痺多起於營衛不通,故俱用薑、棗,而當歸、川斷、獨活,亦為必不可少之要藥。祖怡注。
三痺之外,又有臟腑之痺,症治詳後。
肺痺者,煩滿喘而嘔。此一條明是肺胃同病。肺居至高,脈循胃口,肺氣受邪,從胃而上,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煩滿而喘。其作嘔,則胃亦受邪,水穀之氣不安也。桑朴湯主之。

桑朴湯(自製)
桑皮(二錢) 濃朴(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沉香(五分) 蘇子(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蔞皮(二錢) 貝母(二錢) 郁金(二錢)佛手(五分) 薑(三片)

桑朴湯,命名以桑皮瀉肺、濃朴平胃為主藥。用《金匱》半夏濃朴湯全方,以蘇子易蘇葉。彼治咽中如有炙臠,此治煩滿喘而嘔,皆所以利氣。橘紅、蔞皮、杏仁宣肺化痰,沉香、郁金、佛手和胃利氣,貝母通治痰郁。其中濃朴、杏仁治喘,濃朴治滿,半夏治嘔,皆長沙古法。肺胃同治,先生始終不肯放松一嘔字。祖怡注。
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此一條乃心經主病而兼腎病也。心為生血之臟,百脈皆朝於心。心脈支者挾咽,直者上肺。心營不足,故脈不通。心氣不舒,故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則支脈與直脈俱病也。厥氣乃腎之邪,水來克火,神衰而恐。恐屬於腎,腎病應於心,故為兼病也。宜養心營,通心氣,火能生土,則可以製水矣。通陽抑陰煎主之。

通陽抑陰煎(自製)
當歸(二錢) 琥珀(一錢) 辰砂(五分) 丹參(三錢) 遠志(五分甘草水炒)沉香(五分) 破故紙(一錢五分) 益智仁(一錢) 茯神(二錢) 白朮(一錢) 棗(二枚) 薑(三片)

本方以辰砂、琥珀為主藥,而以茯神、遠志安心氣,以丹參、當歸養心血,白朮、薑、棗扶脾而和營衛,故紙益智、沉香溫命門而通腎氣。心脾之血相通,心腎之氣相合。上方沉香同郁金則治肺,此方沉香同琥珀則治心氣痺,瀉之即所以安之也。祖怡注。
肝痺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此一條乃肝經主病,而波及脾胃者也。肝為多血之臟,而主藏魂。肝受邪則魂不安,而夜臥驚悸。木郁生火,積而成熱,故多飲而小便數也。
上為引者,渴而引飲也。如懷者,腹大如懷物也。此由肝火上升犯胃,故胃熱而渴;肝氣下行克脾,故脾弱而脹也。宜養血疏肝,兼調脾胃,三靈湯主之。

三靈湯(自製)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 羚羊角(一錢五分) 龍齒(二錢) 石決(六錢) 半夏曲(三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茯神(二錢) 白朮(一錢) 青皮(一錢) 冬瓜子(三錢煎湯代水)

本方以羚羊、龍齒、石決為主藥,故名為三靈。當歸、白芍是肝家之血藥,柴胡、青皮是肝家之氣藥,茯神、白朮以顧心脾。肝非心不靈,肝病先實脾。葛根、半夏曲、冬瓜子所以和胃,胃和而肝不能犯,肝病除而脾胃安矣。祖怡注。
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舊解謂腎為脾胃之關,腎痺則邪及脾胃,故腹善脹。尻以代踵者,足攣不能伸。脊以代頭者,身僂不能直。此說近似而未暢。蓋善脹者,乃腎中真陽不運,重陰凝結所致。尻以代踵者,緣少陰之脈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腎痺則兩足廢而不能行也。脊以代頭者,乃精氣耗散,天柱不振也。當發腎中之陽,使重陰解散,精氣來複,庶幾首與足漸有起色。消陰來複湯主之。

消陰來複湯(自製)
鹿茸(一錢) 附子(八分) 枸杞(三錢) 菟絲(四錢) 當歸(二錢)破故紙(一錢五分) 益智仁(一錢) 小茴香(一錢) 牛膝(二錢) 木香(五分)獨活(一錢酒炒) 金毛脊(二錢去毛切片) 棗(二枚) 薑(三片)

腎中之陽,命門也,督脈也。鹿茸血肉有情,善能補督脈,天柱骨督脈所主也。附子補腎陽要藥,枸、菟能補八脈,故紙溫腎命,益智溫脾腎,當歸、薑、棗和營衛,毛脊健脊足,二香溫胃腸,獨活、牛膝健兩足。痺為陰病,陰盛必傷陽,救陽不得不用溫補溫通,此原則也,亦定法也。祖怡注。
脾痺者,四肢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此一條乃脾病而兼肺胃病也。脾主四肢,脾病故四肢懈惰。土敗則金衰,故發咳。脾病則胃亦病,故嘔汁。地氣不升,天氣不降,乾金之令不行,故上為大塞也。安貞湯主之。

安貞湯(自製)
黨參(四錢) 炮薑(六分) 當歸(二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三錢)白朮(一錢) 濃朴(一錢) 砂仁(一錢) 桑皮(二錢) 杏仁(三錢) 蘇子(一錢五分) 陳香櫞皮(六分)

本方以理中、四君去甘草,加當歸以活血補血,桑皮蘇子、杏仁以瀉肺,濃朴、砂仁、香櫞以利氣。寒去肺開,氣順而大塞通矣。祖怡注。
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小腸上通胃口,下接大腸。病在小腸,郁而成熱,故渴而數飲。下焦之氣閉塞不通,故小溲不得出。氣化不及膀胱,水不下行,逆而犯肺,故中氣喘爭。小水不入州都,而並入大腸,故時發飧泄也。加味木通湯主之。

加味木通湯(自製)
木通(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赤苓(二錢) 貝母(二錢) 桑皮(二錢) 杏仁(三錢) 瞿麥(二錢) 牛膝(二錢) 車前(二錢)燈芯(三尺)

本方以木通為主藥,即認定腸為小腸也。心與小腸為表裡,而赤苓、車前、瞿麥、燈芯、牛膝莫非利濕之品,使郁熱從水道而去,即所以治數飲而出不得也,水穀分而飧泄止矣。氣喘不免有痰阻,半、貝、橘、杏化痰。即所以通氣而平喘也。祖怡注。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膀胱氣閉,水液滿而不出,故按之內痛。氣有餘則生火,內有熱,故如湯之沃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膀胱氣閉,故小便下澀,清涕上流也。利濟湯主之。

利濟湯(自製)
澤瀉(一錢五分) 沉香(五分) 枳殼(一錢) 青皮(一錢) 赤苓(二錢)當歸(二錢) 赤芍(一錢) 廣皮(一錢) 牛膝(二錢) 車前(二錢) 小薊根(五錢)

膀胱,太陽寒水之腑也。按之內痛。澀於小便,不但水停不肯去,亦且有蓄血為之阻。澤瀉、赤苓、車前所以去停水;當歸、赤芍、牛膝、小薊所以行蓄血;沉香、枳殼、青陳皮所以利氣,氣利則停水蓄血亦必隨之而去矣。祖怡注。
痺証一門,立方雖不多,而選藥則極有尺度。蓋痺之為害,氣血不通也。十方之中,八方皆用當歸,氣味俱濃,能行能補,血中氣藥,無出當歸之右,先生重用之,即所以重視之也。惟桑朴湯、木通湯二方不用者,以其病不在血也。用沉香者有桑朴湯、抑陰煎、利濟湯三方,以氣痺已極,非枳、朴、香、砂、郁金、小茴、青、陳、櫞、蘇、杏所能勝任,惟有沉香之大力,能摧枯拉朽,無堅不破也。虛証之所大忌,即實証之大將也。初學於此等處,必須深入研究。祖怡又注。

附︰痺症門諸方

三痺湯 治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痺。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杜仲 川斷 防風 桂心 細辛 茯苓 秦艽 川膝 獨活 甘草 棗(一枚) 薑(三片)

桂枝五物湯 治痺在上。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白芍(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水煎,分溫服。

十味銼散 治痛連筋骨,肩臂難支。
附子(一錢) 黃耆(二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防風(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五分) 熟地(四錢) 棗(二枚) 薑(三片)

薏苡仁湯 治痺在手足,麻木不能屈伸。
薏苡仁(四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肉桂(五分) 麻黃(五分)甘草(五分) 蒼朮(一錢) 棗(二枚) 薑(三片)

通痺散 治痺在身半以下,兩足至臍冷如冰,不能自舉者。
天麻 獨活 當歸 川芎 白朮 本(等分) 研末,每用三錢酒調服。

人參丸 治痺在脈

人參(一兩) 麥冬(一兩) 茯神(一兩) 石脂(一兩) 龍齒(一兩) 遠志(一兩) 菖蒲(一兩) 黃耆(一兩) 熟地(二兩)
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栝蔞薤白湯 治胸痺不得臥,心痛徹骨。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三兩) 白酒四升,同煮取一升半,分溫服。

腎瀝湯 治胞痺,小腹急痛,小便赤澀。
麥冬(一錢) 五加皮(一錢) 犀角(一錢) 杜仲(二錢五分) 桔梗(二錢五分)赤芍(二錢五分) 木通(二錢五分) 桑螵蛸(一兩)
加羊腎一枚,竹瀝少許,同煎,分溫服。

吳茱萸散 治腸痺,腹痛氣急,大便飧泄。
吳萸(五錢) 乾薑(五錢) 甘草(五錢) 砂仁(一兩) 神曲(一兩炒) 肉蔻(五錢) 白朮(一兩) 濃朴(一兩) 陳皮(一兩) 良薑(五錢)
研末,每服一錢,食前米飲下。

羚羊角散 治筋痺,肢節束痛。
羚羊角 薄荷 附子 獨活 白芍 防風 川芎(等分) 薑(三片)

羌活湯 治皮痺,皮中狀如蟲行,腹脅脹滿,大腸不利,語不出聲。
羌活 細辛 附子 沙參 羚羊角 白朮 五加皮 生地 官桂 枳殼 麻黃 杏仁 白蒺藜 丹參 萆 五味 菖蒲 木通 郁李仁 檳榔 赤苓(各等分) 薑(五片) 水煎,分溫服。

升麻湯 治熱痺,肌肉極熱,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縮,皮毛變紅黑。
升麻(一錢) 人參(一錢) 茯神(二錢) 犀角(一錢) 羚羊角(一錢)官桂(三分) 防風(五分) 羌活(五分) 薑(三片) 竹瀝(半杯)

巴戟湯 治冷痺,腳膝疼痛,行步艱難。
巴戟天(二錢) 附子(五分) 五加皮(二錢) 川牛膝(一錢五分) 石斛(二錢)甘草(五分) 萆 (一錢) 茯苓(二錢) 防風(一錢) 防己(一錢)薑(三片)

犀角散 治心痺,神情恍惚,恐畏悶亂,不得睡,及語言錯亂。
犀角(一錢) 羚羊角(一錢) 人參(二錢) 沙參(三錢) 防風(一錢)天麻(一錢) 天竺黃(一錢) 茯神(二錢) 升麻(一錢) 獨活(一錢)遠志(一錢) 麥冬(一錢三分) 甘草(一錢) 龍齒(一錢) 丹參(一錢)牛黃(一分) 麝香(一分) 冰片(一分)
研末,每服一錢五分,麥冬湯調服。

人參散 治肝痺,氣逆,胸膈引痛,睡臥多驚,筋脈拘急。
人參(一兩) 黃耆(一兩) 杜仲(一兩) 棗仁(一兩) 茯神(一兩)五味(一兩) 細辛(一兩) 熟地(一兩) 秦艽(一兩) 羌活(一兩) 丹砂(五錢) 每服一錢,不拘時調服。

溫中法曲丸 治脾痺發咳嘔涎。
法曲(一兩) 麥芽(一兩) 茯苓(一兩) 陳皮(一兩) 濃朴(一兩) 枳實(一兩) 人參(五錢) 附子(五錢) 乾薑(五錢) 當歸(一兩) 甘草(五錢) 細辛(五錢) 桔梗(五錢) 吳萸(三錢)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紫蘇湯 治肺痺,上氣不下。
紫蘇(一錢) 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 桂心(五分) 人參(五分) 白朮(一錢) 甘草(三分) 薑(三片) 棗(二枚)

牛膝酒 治腎痺,複感寒濕。
牛膝(一兩) 秦艽(一兩) 川芎(一兩) 防己(一兩) 茯苓(一兩)官桂(一兩) 獨活(一兩) 丹參(一兩) 麥冬(一兩) 五加皮(四兩)石斛(一兩) 杜仲(一兩) 附子(五錢) 乾薑(五錢) 苡仁(一兩)地骨皮(五錢) 火麻仁(一兩) 好酒一斗,浸三五日,每服半杯。

經曰︰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一則曰厥氣,再則曰寒氣,可知各種脹症,皆由濁陰上干清道所致。衛氣遇寒則滯,營血遇寒則凝,營衛不調,不能捍衛,陰邪乃得乘虛而入,何臟虛即入何臟,何腑虛即入何腑,真氣與邪氣相搏,而五臟六腑遂各有脹病矣。茲將見症及治法,詳列於後。
經曰︰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心本純陽,寒邪來犯,陰陽相戰,故煩滿短氣而臥不安也。治之之法,但須發其神明,摧蕩邪氣,使浮雲不能蔽日,自然離照當空,太陽之火不煩補助也。離照湯主之。

離照湯(自製)
琥珀(一錢) 丹參(三錢) 朱砂(五分) 茯神(三錢) 柏子仁(二錢) 沉香(五分) 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郁金(二錢) 燈芯(三尺) 薑皮(五分)

本方仍用心痺通陽抑陰煎之辰砂、琥珀、茯神、丹參、沉香,而去當歸、白朮、遠志、益智、故紙、紅棗,加柏子仁、燈芯、郁金、青陳皮,薑亦用皮。以痺偏於血,而脹偏於氣,故減去歸、朮等六味,而加郁金、青陳皮等助沉香以行氣也。祖怡注。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肺為主氣之臟,居於至高,寒氣逆上,肺氣壅塞,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虛滿而喘咳。當溫肺降氣,以解寒邪,溫肺桂枝湯主之。

溫肺桂枝湯(自製)
桂枝(五分)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沉香(五分) 蘇子(一錢五分)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二分) 栝蔞實(四錢) 桑皮(二錢) 薑汁(二小匙沖服)

本方以薑汁、桂枝為主藥,所以用當歸、茯苓者,助薑、桂也。消脹仍以沉香為大將,橘、半、栝蔞、蘇子、桑皮,皆肺胃氣分藥,所以助沉香也。祖怡注。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肝為將軍之官,氣血皆盛。但木喜條達,寒氣上逆,則兩氣相積,而肝木怒張。
脅下乃肝之本位,痛引小腹,則壅極而決矣。當疏肝化濁;青陽湯主之。

青陽湯(自製)
青皮(一錢五分醋炒) 柴胡(一錢醋炒) 蒺藜(四錢) 烏藥(一錢) 炮薑(五分)廣皮(一錢) 延胡(一錢酒炒) 木香(五分) 郁金(二錢) 花椒子(二十四粒打碎)

本方所用青皮、柴胡、蒺藜、烏藥、延胡、郁金、廣皮、木香,無非疏肝解鬱、利氣活血之品,俱是肝家不祧要藥。然而重點則在獨取烏梅安胃丸之椒、薑,蓋溫通之性強,而前八味皆大得其力矣。祖怡注。
脾脹者,善噦,四肢煩 ,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脾為濕土而主四肢,寒氣乘之,則土德衰而真陽不運,故善噦而肢體疲重,夜臥不安也。當扶土滲濕,兼解寒邪,薑朮二仁湯主之。

薑朮二仁湯(自製)
炮薑(五分)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當歸(二錢)苡仁(八錢炒) 砂仁(一錢) 濃朴(一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 生熟穀芽(各四錢煎湯代水)

本方以薑朮二仁命名,扶中陽即所以去伏寒。半夏、茯苓、濃朴、廣皮、砂仁、木香、生熟穀芽,所以健脾胃而助消化者至矣。一派純陽藥中,加一味當歸補血活血,不完全放棄血分,是製方之正法。本方與脾痺方薑、朮、苓、歸、夏、朴、砂七味相同,而不用桑皮、蘇子、杏仁。祖怡注。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腎本屬水,寒氣乘之,水寒則成冰,氣益堅凝,坎中之真陽不能外達,故腹滿引背,時形困苦。腰髀痛則下元虛寒,營血不能流灌也。當溫腎祛寒,溫泉湯主之。

溫泉湯(自製)
當歸(二錢) 附子(八分) 小茴香(一錢) 破故紙(一錢五分核桃肉拌炒) 烏藥(一錢)杜仲(三錢) 牛膝(二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薑(三片)

本方與腎痺用附、歸、茴、故、木香、牛膝、薑七味相同,而去茸、脊、菟、智、獨活、棗,加杜仲、核桃、烏藥、青陳皮,因彼系虛多,此則寒重。兩方皆溫通溫補,而用藥不同,大有分寸,其為重視腎陽,尤覺顯而易見,以丹田元陽,乃人類生命之本也。祖怡注。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胃為水穀之腑,職司出納。陰寒之氣上逆,水穀不能營運,故腹滿而胃痛。水穀之氣腐於胃中,故鼻聞焦臭,而妨食便難也。當平胃祛寒溫中平胃散主之。

溫中平胃散(自製)
炮薑(五分) 砂仁(一錢) 木香(五錢) 穀芽(三錢炒) 神曲(三錢炒)廣皮(一錢) 茅朮(一錢) 濃朴(一錢) 枳殼(一錢) 青皮(一錢) 陳香櫞皮(八分)

本方以平胃散去甘草加炮薑、香、砂,而以神曲、枳殼、穀芽助消化,青皮、香櫞和肝胃。平胃散所以燥脾濕,此方所以溫胃寒,胃寒乃胃病中最習見之一種。祖怡注。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大腸為傳道之官,居小腸之下,司變化而出糟粕。
寒氣上逆,變化失度,故腸鳴腹痛而有水聲。重感於寒,故完穀不化也。當溫通腸胃,上下兼顧,未可徒治大腸也。顧母理臟湯主之。

顧母理臟湯(自製)
枳殼(一錢五分麩炒) 青皮(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乾薑(五分) 穀芽(二錢炒)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木香(五分) 白蔻(六分)橘餅(三錢切片)

本方乃上條溫中平胃散加減,以乾薑易炮薑,以白朮易茅朮,加當歸、茯苓等,所以顧母也。
枳、朴、蔻、香輩,所以溫通腸胃也。穀芽、橘餅皆扶胃藥,所以佐薑、朮、歸、苓也。理臟必須顧母者,胃是來源,大腸乃出路也。祖怡注。
小腸脹者,小腹 脹,引腰而痛。小腸為受盛之官,居胃之下,受盛水穀而釐清濁,水液滲於前,糟粕歸於後。寒氣上逆,則化物不出,故小腹 脹、引腰而痛也。當分理水穀,俾二便通行,則脹滿自解。通幽化濁湯主之。

通幽化濁湯(自製)
枳殼(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五分酒炒) 車前(二錢) 赤苓(二錢) 蔞仁(三錢) 濃朴(一錢) 木香(五分) 烏藥(一錢) 穀芽(三錢炒)薑(三大片)

本方與脾痺加味木通湯相同者,僅有木通(減其量而加酒炒)、赤苓車前三味,而另用枳、朴、青皮、烏藥、蔞仁、木香,以通幽門;重用生薑,佐以穀芽,以顧脾胃。因小腸上承胃而下走膀胱、大腸,所以分水穀而行糟粕。其本身薄而且細,曲折最多,上不如胃之濃,下不如大腸之寬,是消化系之關隘,其為病比胃、大腸為獨多,故以通二便為急務也。祖怡注。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膀胱主藏津液,氣化則出。蓋水氣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津液之藏,皆由氣化滲入,然後能出。寒氣上逆,則水氣窒塞不通,故少腹滿而小便癃也。當理氣行水,俾寒水得真陽而通利,既濟湯主之。

既濟湯(自製)
當歸(二錢) 肉桂(五分) 沉香(五分) 廣皮(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牛膝(二錢) 瞿麥(二錢) 車前(二錢) 苡仁(四錢) 葵花子(四錢炒研同煎)

本方用當歸、牛膝、沉香、廣皮、澤瀉、車前,與胞痺利濟湯同,而其著重則在肉桂之活血,同沉香之通氣,二味大力之藥合作。因為脹重於痺,膀胱最易蓄血,而小便不通,有發生水道閉塞之危險。本方與其說是重在利水,不如說其重在通陽之更為正確也。祖怡注。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狀其氣與水之流行,而究無實在形質。受寒氣逆,故氣滿於皮膚之中。因無形質,故雖脹而輕輕然不堅也。當調和氣血,疏導行水。通皮飲主之。

通皮飲(自製)
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冬瓜皮(二錢) 茯苓皮(四錢) 當歸(二錢) 濃朴(一錢) 枳殼(一錢) 砂仁(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子(二錢)鮮薑皮(一錢)

本方以五皮飲為主,所謂以皮行皮,輕可去實也。再以枳、朴消痞滿,以澤瀉、車前利水道,最後以當歸、砂仁調和肝胃之氣血,可謂輕松流利,舉重若輕,於氣滿皮膚中,輕輕然不堅,針鋒相對矣。祖怡注。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雖強,非膽不能斷。但膽氣血皆少,為清靜之腑,寒氣干之,故脅痛口苦;氣郁不舒,故善太息也。當輕揚和解,後辛湯主之。

後辛湯(自製)
柴胡(一錢) 郁金(二錢) 廣皮(一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梔子皮(一錢薑汁炒) 蒺藜(四錢) 枳殼(一錢) 合歡花(二錢) 佛手(五分)

本方柴胡為少陽正藥,郁金為治郁良劑,當歸、茯苓肝脾兼顧,梔子佐柴胡而清少陽,合歡佐郁金而通心氣,枳殼、蒺藜、廣皮、佛手皆肝家氣分藥,肝膽相為表裡,深得手揮目送之妙。祖怡注。

水脹

經曰︰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蓋上既目腫,下又脛腫,中則腹大,水氣已遍行周身,此必中州脾胃先敗,土不勝水,日積日甚,泛濫不收。其頸脈動而時咳,乃橫流溢出,犯胃射肺。病勢至此,危急之至,原非尋常之劑可以取效,但舟車、疏鑿等法,又過於峻猛,誠恐水氣雖去,元氣隨亡,仍歸於敗耳。消陰利導煎主之。

消陰利導煎(自製)
當歸(二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五分) 廣 皮(一錢) 濃朴(一錢)肉桂(五分) 附子(八分) 木通(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鮮薑皮(一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本方以桂、附為消陰之主藥,以茯苓、薑皮、腹皮、澤瀉、車前、苡仁、木通為利導之整隊,以當歸、白朮、廣皮、濃朴顧氣血而調脾胃,是速戰速決,堂堂正正之師。祖怡注。

膚脹

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此症由於內則宗氣失守,虛氣無歸;外則寒氣客於皮膚,遍身流竄,故腹大身腫而皮濃。但氣為無形之邪,雖腫而不堅,按之則氣散而不能驟起。當扶正去寒,理氣化濁,祛寒建中湯主之。

祛寒建中湯(自製)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酒炒)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附子(八分)廣皮(一錢) 濃朴(一錢) 枳殼(一錢麩炒) 白蔻(六分) 木香(五分)棗(二枚) 薑(三片)

本方附、芍、茯苓同用,能除皮中水氣,兼有真武湯意。朮、歸以顧正,薑、棗以建中。以上是扶正祛寒。枳、朴、木香、白蔻、廣皮,理氣化濁。理路非常顯明。薑、棗並用,脹門惟此一方。蓋以寒水去路,不外汗與小便,既有附、朮、苓以通小便,而皮膚與營衛最近,不可無薑、棗以通營衛而作汗也。祖怡注。

鼓脹

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此症外象雖與膚脹略同,然色蒼黃、腹筋起二端,便與前症迥別。蓋黃為脾之本色,蒼則木氣勝而見於脾;腹起青筋,則肝邪熾盛,而脾土敗壞,症勢甚危。當扶土抑木,兼化陰邪,扶抑歸化湯主之。

扶抑歸化湯(自製)
黨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附子(八分)木瓜(一錢酒炒) 青皮(一錢) 蒺藜(三錢) 廣皮(一錢) 濃朴(一錢)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牛膝(二錢) 車前(二錢) 薑(三大片)

本方是治土敗木賊、外脹內空之鼓脹,不是治內外俱實之蠱脹。以參、歸、朮、苓、薑、附扶中土,以濃朴、青、陳、蒺藜、香、砂抑肝木,木瓜以舒筋,牛膝以達下,車前以助茯苓行水。此方歸、朮、附、薑、廣皮、茯苓、濃朴、木香八味,與膚脹祛寒建中湯同。祖怡注。
治脹一門,根據《內經》寒氣厥氣為病,以溫治寒,以通治氣,終始不出兩大法之外。熱脹與其它諸脹,當然不在范圍之內。祖怡又注。

鼓脹

金匱防己黃耆湯 治水腫。
防己(一兩) 黃耆(一兩) 白朮(三兩) 甘草(五錢) 薑(七片) 棗(一枚)
水煎,分溫服。

防己茯苓湯 治水腫。
防己(三兩) 黃耆(一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水煎,分溫服。

枳朮湯 治水腫。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水煎,分溫服。

實脾飲 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濃朴(一兩) 白朮(一兩) 木瓜(一兩) 大腹皮(一兩) 附子(一兩)木香(一兩) 草果(一兩) 茯苓(一兩) 乾薑(一兩) 甘草(五錢)
每用四錢,水煎服。

複元丹 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二兩) 木香(一兩) 茴香(一兩) 川椒(一兩) 濃朴(一兩)獨活(一兩) 陳皮(一兩) 白朮(一兩) 吳萸(一兩) 桂心(一兩) 澤瀉(一兩五錢) 肉蔻(五錢) 檳榔(五錢)
研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導滯通幽湯 治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五錢) 白朮(五錢) 桑皮(五錢) 陳皮(五錢) 茯苓(一兩)
水煎分溫服。

胃苓湯 治水腫。
陳皮(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澤瀉(一錢)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官桂(三分) 水煎服。

驅風敗毒散 治風水、皮水,凡在表宜從汗解者。
人參(一錢) 獨活(一錢) 桔梗(一錢) 柴胡(一錢) 枳殼(一錢)羌活(一錢) 茯苓(一錢) 川芎(一錢) 前胡(一錢) 甘草(一錢)荊芥(一錢) 防風(一錢) 薑(三片)

調營散 治瘀血留滯,血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肉赤紋,名為血分。
蓬朮 川芎 當歸 延胡索 白芷 檳榔 陳皮 赤芍 桑皮 大腹皮 赤苓 葶藶 瞿麥(各一錢) 大黃(一錢五分) 細辛 官桂 甘草(各五分) 紅棗(二枚) 薑(三片)

防己散 治皮水,腫如裹水在皮膚中,四肢習習然動。
防己(一兩) 桑皮(一兩) 黃耆(一兩) 桂心(五錢) 赤苓(二兩)甘草(五錢)
每用五錢,水煎服。

導水茯苓湯 治頭面遍身腫如爛瓜,手按之塌陷,手起則隨手而起,喘滿倚息,小便澀少。
赤苓 麥冬 澤瀉 白朮(各三兩) 桑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 砂仁 木香(各七錢五分) 每用五錢,燈草二十五根。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再加麥冬二兩,燈草五錢,水一斗,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盞,溫服。

人參芎歸湯 治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血脹。
人參(二錢五分) 肉桂(二錢五分) 五靈脂(二錢五分) 烏藥(五錢) 蓬朮(五錢) 木香(五錢) 砂仁(五錢) 炙草(五錢) 川芎(七錢) 當歸(七錢)半夏(七錢)
每用一兩,加棗二枚,薑五片,煎服。

化滯調中湯 治脾弱氣脹。
白朮(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濃朴(一錢) 山楂(一錢) 半夏(一錢) 神曲(八分炒) 麥芽(八分) 砂仁(七分) 薑(三片)

人參丸 治經脈不利,血化為水,流走四肢,悉皆腫滿,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若作水治非也,宜服此。
人參 當歸 大黃 肉桂 瞿麥 赤芍 茯苓(各五錢)葶藶(一錢) 蜜丸如梧子大,先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

見 丸 治寒氣客於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聚,腹中堅大,久不消者。
附子(四錢) 鬼箭羽(三錢) 紫石英(三錢) 澤瀉(二錢) 肉桂(二錢)延胡索(二錢) 木香(二錢) 檳榔(二錢) 血竭(一錢五分) 水蛭(一錢)三棱(五錢) 桃仁(三十粒) 大黃(二錢)
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溫胃湯 治憂思結聚,陽不能通,大腸與胃氣不和,脹滿上沖。
附子 濃朴 當歸 白芍 人參 甘草 陳皮(各一錢五分) 乾薑(一錢)川椒(三分) 水煎服。

強中湯 治寒傷脾胃,致成脹滿,甚則腹痛。
人參(二錢) 青皮(二錢) 廣皮(二錢) 丁香(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附子(一錢) 草果(一錢) 乾薑(一錢) 濃朴(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五皮飲 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
陳皮(一錢) 青皮(一錢) 茯苓皮(五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鮮薑皮(一錢) 水煎服。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膨脹,氣脹熱脹。
濃朴(一兩) 枳實(五錢) 黃連(五錢) 黃芩(五錢) 半夏(五錢)陳皮(四錢) 知母(四錢) 澤瀉(三錢) 茯苓(二錢) 砂仁(二錢)乾薑(二錢) 薑黃(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豬苓(一錢)
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二便不通,四肢厥逆。
川烏(一錢) 乾薑(一錢) 畢澄茄(一錢) 生薑(一錢) 黃連(五分)人參(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麻黃(五分)柴胡(一錢) 吳萸(五分) 草蔻(五分) 濃朴(一錢) 黃耆(一錢) 黃柏(五分) 益智(三分) 木香(三分) 半夏(三分) 茯苓(一錢五分) 升麻(三分)
水煎服。

舟車丸 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
黑牽牛(四兩) 大黃(二兩酒浸) 甘遂(一兩面煨) 大戟(一兩) 芫花(一兩)青皮(一兩) 橘紅(一兩) 木香(五錢) 輕粉(一錢)
水泛丸,每服三十粒。

疏鑿飲子 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羌活 秦艽 檳榔 大腹皮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澤瀉 商陸 赤小豆(各等分) 鮮薑皮(一錢)

下痢

下痢一症,《內經》謂之腸 。後來論症者,不下數十家。其專主腸胃而言者,固屬掛漏;其主濕熱及招涼食冷者,亦不過時痢一門。至分別內傷外感,三陰三陽,虛實寒熱,則頗為詳明周至矣。但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本屬定法,豈獨痢症為然﹗愚意尚有吃緊兩條,試申言之。外感各有主病,內傷各有主經,從此分別,更易下手。外感之邪,不外風寒暑濕燥火。風入腸胃,故為飧泄,內犯於肝。寒氣中人,腹痛下痢,內犯於腎。暑濕郁蒸,腹痛下痢,兼有赤白,內犯於脾。燥氣中人,口渴心煩,下痢白滯,內犯於肺。
火邪熾盛,渴飲不止,下痢膿血,頻數不休,內犯於心。此外感六淫,與五臟相應者也。至內傷之症,傷於肝者,脅痛腹痛,作噦下痢。傷於腎者,腹痛腰痛,身冷下痢。傷於脾者,胸滿身重,噦惡食少下痢。傷於肺者,口燥咽乾,微咳下痢。傷於心者,煩躁渴飲,下痢不休。此內傷之所致也。感於風者表解之,感於寒者溫通之,感濕熱者清利之,感於燥者清潤之,感於火者蕩滌之,當各隨所主之病以施治。傷肝者解其郁,傷腎者保其陽,傷於脾者運其中,傷於肺者存其津,傷於心者泄其亢,當各隨所主之經以施治。此特就內傷外感兩義,縷析言之。其他各症,《痢症匯參》所已載者,概不複贅。
感風下痢,身熱脈微弦者,回風外解湯主之。

回風外解湯(自製)
柴胡(一錢) 薄荷(一錢) 前胡(一錢) 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葛根(二錢) 豆豉(三錢) 廣皮(一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薑皮(六分) 荷葉(一角)

感寒下痢,腹痛,手足冷,舌白,口不渴,脈沉細者,溫中化濁湯主之。甚者加附子。

溫中化濁湯(自製)
炮薑(五分) 小茴香(一錢) 烏藥(一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濃朴(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佛手乾(五分)

感暑濕者,煩渴腹痛,下痢膿血,粉米湯主之。

粉米湯(自製)
花粉(三錢) 苡米(一兩) 藿香(一錢) 薄荷(一錢) 黃連(五分酒炒)黃芩(一錢酒炒) 木香(五分) 木通(一錢酒炒) 當歸(一錢五分) 赤苓(一錢酒炒)荷葉(一角) 綠豆(一撮)

感燥下痢,咽乾作渴,腹痛,下痢白滯,金玉保和湯主之。

金玉保和湯(自製)
金石斛(四錢) 玉竹(三錢) 蔞皮(三錢) 黃芩(一錢酒炒) 當歸(一錢五分)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廣皮(一錢) 枳殼(一錢) 苡仁(四錢)荷葉(一角) 陳粳米(一撮煎湯代水)

火盛下痢,晝夜不休,作渴腹痛,時下膿血,消炎化毒湯主之。

消炎化毒湯(自製)
黃連(六分) 黃芩(一錢) 大黃(四錢) 銀花(二錢) 甘草(五分)花粉(二錢) 木通(一錢) 青皮(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淡竹葉(二十張)

肝郁下痢,脅痛腹痛,噫氣食少,大順湯主之。

大順湯(自製)
蒺藜(四錢) 郁金(二錢) 烏藥(一錢) 白朮(一錢) 廣皮(一錢)濃朴(一錢) 木香(五分) 青皮(一錢) 茯苓(二錢) 枳殼(一錢) 橘餅(四錢) 煨薑(三片)

腎氣虛寒,腹痛下痢,完穀不化,手足俱冷者,立命開陽湯主之。

立命開陽湯(自製)
乾河車(二錢切) 破故紙(一錢五分核桃肉拌炒) 益智仁(一錢五分) 製附片(八分) 當歸(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小茴香(一錢) 木香(六分) 烏藥(一錢) 煨薑(三片)

脾虛下痢,食少神疲,胸腹時痛者,大中湯主之。

大中湯(自製)
黨參(四錢) 製熟附(七分)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廣皮(一錢) 濃朴(一錢) 枳殼(一錢) 烏藥(一錢) 木香(五分) 大棗(二枚) 薑(三片)

肺熱移於大腸,口燥微咳,下痢白滯者,育金煎主之。

育金煎(自製)
沙參(三錢) 石斛(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五分) 山藥(三錢)料豆(三錢) 當歸(二錢) 橘紅(一錢) 蓮子(二十粒打碎去心)

心火下陷,煩擾不安,下痢膿血者,蒲虎湯主之。

蒲虎湯(自製)
生蒲黃(六分) 熟蒲黃(六分) 琥珀(一錢) 丹參(三錢) 茯神(二錢)當歸(二錢) 赤芍(一錢) 黃連(六分) 木香(五分) 燈心(三尺)

附︰下痢門諸方

(錄其純粹少疵者以備參用。)

芍藥湯 行血則便膿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五錢) 黃連(五錢) 黃芩(五錢) 大黃(三錢)肉桂(二錢五分) 甘草(二錢) 檳榔(二錢) 木香(一錢)
每用五錢,水煎服。

白朮黃芩湯 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二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水煎,分三服。

黃連阿膠丸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三錢) 阿膠(一兩) 茯苓(二兩)
以連、苓為細末,水熬阿膠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白頭翁湯 治熱痢下重,欲飲水者。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水七升,煮三升,分溫服。

加減平胃散 治腸紅血痢。
白朮(一兩) 濃朴(一兩) 陳皮(一兩) 木香(三錢) 檳榔(三錢) 甘草(七錢) 桃仁(五錢) 人參(五錢) 黃連(五錢) 阿膠(五錢炒)茯苓(五錢)
每服五錢,棗二枚,薑三片,水煎服。

蒼朮地榆湯 治脾經受濕血痢。
蒼朮(三兩) 地榆(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服。

槐花散 治腸風血痢。
槐花 青皮 荊芥穗(等分)
研末,每用五錢,水煎服。

犀角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血,心腹困悶。
犀角屑(一兩) 黃連(二兩) 地榆(一兩) 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研末,每服三錢,水煎服。

羚羊角丸 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數,並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羚羊角(一兩五錢) 黃連(二兩五錢) 黃柏(一兩五錢) 赤苓(五錢)
研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薑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

生地黃湯 治熱痢不止。
生地(五錢) 地榆(七錢五分) 甘草(二錢五分) 水煎服。

郁金散 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
川郁金(五錢) 槐花(五錢) 甘草(二錢五分)
研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下。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一兩) 地榆(一兩) 生地(一兩) 當歸(一兩) 犀角(一兩)黃芩(一兩) 梔子(五錢) 黃連(二兩)
每服四錢,水二鐘,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六分,溫服。

十寶湯 治冷痢如魚腦者。

黃耆(四兩) 熟地(一兩)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 當歸(一兩)白朮(一兩) 半夏(一兩) 白芍(一兩) 五味(一兩) 官桂(一兩)甘草(五錢)
研末,每服二錢,水二鐘,加薑三片,烏梅一個,煎六分,食前溫服。

芍藥黃芩湯 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及下膿血稠粘。

黃芩(一兩) 芍藥(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服一兩,水二鐘,煎六分,溫服。如痛加桂少許。

香連丸 治下痢赤白,裡急後重。

黃連(二十兩吳萸十兩炒赤去之)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
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地榆芍藥湯 治瀉痢膿血脫肛。

蒼朮(八兩) 地榆(三兩) 卷柏(三兩) 芍藥(三兩)

參苓白朮散 治久瀉及痢後調理者尤宜。

人參(一斤半) 山藥(一斤半) 蓮子(一斤半) 白朮(二斤) 砂仁(一斤)桔梗(一斤) 扁豆(一斤半) 茯苓(一斤) 苡仁(一斤) 甘草(一斤)
研末,每服三錢,米湯調下。或加薑、棗煎服。

倉廩湯 治噤口痢,有熱及毒瓦斯沖心,食入即吐。

人參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桔梗 獨活 柴胡 枳殼 陳倉米(各等分)
每服五錢,薑三片,水煎服。

諸痛

人之一身,自頂至踵,俱有痛病。其始也,或因於風,或因於寒,或因於火,或因於氣,病各不同,而其為氣凝血滯則一也。氣能捍衛,則外感何由而入;營能流灌,則內病何自而生。不通則痛,理固宜然。茲將痛病略舉其凡。其咽痛、疝痛、肢節痛,見於肺病、疝病、痺病中者,不複贅。

頭痛

頭痛有因於風者,肌表不固,太陽受風,巔頂作痛,鼻竅微塞,時流清涕,香芷湯主之。

香芷湯(自製)
香附(二錢) 白芷(六分) 當歸(一錢五分) 川芎(八分) 防風(一錢)桑葉(一錢) 菊花(二錢) 蟬衣(一錢) 蔓荊子(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黑芝麻(三錢)

本方以白芷、防風、桔梗升清陽而去風邪,因桔梗力小而加香附。以蟬衣、蔓荊、桑、菊清利頭目,而以芎、歸、黑芝麻養血。芎本血分中風藥,治風寒頭痛,是其特長。而桑、麻合作,本是養腦之古方,乃用風藥而不忘養血之原則。祖怡注。
有因於火者,肝陽上升,頭痛如劈,筋脈掣起,痛連目珠。當壯水柔肝,以熄風火,不可過用風藥。蓋風能助火,風藥多則火勢更烈也。羚羊角湯主之。

羚養角湯(自製)
羚羊角(二兩) 龜版(八錢) 生地(六錢) 白芍(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柴胡(一錢) 薄荷(一錢) 菊花(二錢) 夏枯草(一錢五分) 蟬衣(一錢)紅棗(十枚) 生石決(八錢打碎)

本方以羚羊、龜版、石決清肝火而潛風陽;以地、芍、丹皮、夏枯草養血涼血;加柴胡、薄荷蟬衣、菊花,發抑遏之火;紅棗則恐其血寒而凝,以反佐地、芍、丹皮也。大隊清涼之中,加一味紅棗溫藥,製方巧不可言。祖怡注。

有血虛頭痛者,自覺頭腦俱空,目 而眩,養血勝風湯主之。

養血勝風湯(自製)
生地(六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枸杞(三錢)五味(五分) 棗仁(一錢五分) 柏仁(二錢) 杭菊(二錢) 桑葉(一錢)紅棗(十枚) 黑芝麻(三錢)

本方以芎、歸、地、芍四物為君,輔以枸、菊、桑、麻、棗仁、柏仁大隊養血。再用五味、紅棗者,所以佐芎、歸而收耗散之氣血也。理法雙清,是名大家之特色。 以上三方,第一方風藥多,第二方清藥多,第三方養血藥多,而桑、菊二味,兼有去風熄風之長。三方鼎立,確不可移。祖怡注。

眼痛

眼目之疾,本有專科,致病多端,非可枚舉。茲因痛病,姑拈虛實兩條,以發其凡。
目睛紅腫,眵淚多而目中如有沙子者,風火盛也。黃連清火湯主之。

黃連清火湯(自製)
黃連(五分) 元參(一錢五分) 歸尾(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荊芥(一錢) 防風(一錢) 桑葉(一錢) 蟬衣(一錢)前胡(一錢) 菊花(二錢) 竹葉(十張) 燈芯(三尺) 芝麻(三錢)

本方以黃連、元參對荊、防,以芝麻、歸尾、赤芍、丹皮對蟬衣、前胡、桑、菊,以貝母、竹葉、燈芯清心火。頭痛之火專屬肝,眼痛之火,心肝俱有,黃連、歸尾、赤芍、丹皮,俱是心肝同治之藥。祖怡注。
目睛不腫,微紅羞明,眼珠作痛,此為陰虛夾火,滋陰降火湯主之。

滋陰降火湯(自製)
生地(六錢) 女貞(二錢) 山藥(三錢) 丹皮(二錢) 茯苓(二錢)料豆(三錢) 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穀精珠(一錢五分) 蟬衣(一錢) 生石決(六錢打碎)

本方以生地、女貞、料豆、沙參、麥冬滋陰。以茯苓、山藥合生地、丹皮,得六味三分之二,滋腎即所以降火。
以石決、丹皮、穀精、蟬衣清肝明目,作眼痛之引經。杏、貝所以宣肺。眼與五臟皆有關系,而肝腎是其重心。祖怡注。

齒痛

齒痛實症,陽明風火上升也,葛根白虎湯主之。

葛根白虎湯(自製)
葛根(二錢) 石膏(五錢) 花粉(三錢) 石斛(三錢) 連翹(一錢五分)薄荷(一錢) 防風(一錢) 桔梗(一錢) 淡竹葉(二十張) 白茅根(五錢)

本方兼采白虎、竹葉石膏意,而加葛根、防風,使在腑之火由經而外達。石斛、花粉所以生津清熱,薄荷、連翹、桔梗所以散鬱火,茅根、竹葉清心即所以清胃也。祖怡注。
齒痛虛症,腎虧而夾有胃火也。齒為後天所生之骨,亦屬於腎。況腎為胃關,水不製火,故浮陽作痛也。清熱胃關煎主之。

清熱胃關煎(自製)
生地(六錢) 龜版(八錢) 花粉(三錢) 石斛(三錢) 薄荷(一錢)葛根(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甘蔗(三兩同煎)

本方以生地、龜版為主藥,所以滋腎。以甘蔗、石斛、花粉為輔佐,所以清胃。薄荷、連翹散郁火。葛根、桔梗使已發之火,從肺胃表份而解。祖怡注。

舌痛

舌卷而腫,塞口作痛,難於語言,此心陽熾盛也。先用生蒲黃三錢,泡湯頻漱,再服黃連清心飲。

黃連清心飲(自製)
黃連(五分) 蒲黃(一錢五分) 犀角(五分) 元參(一錢五分) 丹參(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蔞皮(三錢) 茯苓(二錢) 薄荷(一錢) 竹葉(二十張)燈芯(三尺)

本方以黃連、犀角為主藥。以蒲黃、竹葉、連翹、燈芯佐黃連,以丹參、元參佐犀角。以薄荷合連翹散鬱火。
以茯苓合燈芯,導之從小腸膀胱而去。蔞皮利大腸,又所以佐茯苓、燈芯也。祖怡注。
舌色絳紅,邊尖破碎,舌有血痕而痛者,乃陰液大虧,心火上熾也,大澤湯主之。

大澤湯(自製)
天冬(二錢) 生地(六錢) 人參(一錢五分) 龜版(八錢) 麥冬(一錢五分)茯神(二錢) 柏仁(二錢) 蛤粉(四錢) 丹參(二錢) 石斛(二錢) 燈芯(三尺) 藕(五大片)

本方以三才養陰,以龜蛤潛陽,以丹參、柏仁、茯神、藕、燈芯養血涼心,以麥冬、石斛佐地、冬生津養胃,陰血充而虛火自熄矣。祖怡注。

肺氣脹痛

營衛不調,肺氣滿則肺葉皆舉,微喘脅痛,瀉肺湯主之。

瀉肺湯(自製)
全栝蔞(一個) 桑皮(三錢) 蘇子(一錢五分) 沉香(五分) 茯苓(二錢)郁金(二錢) 杏仁(三錢) 枳殼(一錢) 苡仁(四錢) 橘紅(一錢)薑(二片)

本方與脹門溫肺桂枝湯同用栝蔞、沉香、桑皮、蘇子、橘紅、茯苓、薑,而去桂枝、當歸、半夏,加郁金、枳殼、杏仁、苡仁。彼是寒重,但脹而不痛;此是氣滿,脹痛而且喘。所以去寒藥輕,而側重瀉肺降氣。祖怡注。

心氣厥痛

心本純陽,寒邪上犯,陰陽相爭,厥逆作痛,雙解瀉心湯主之。

雙解瀉心湯(自製)
黃連(五分) 附子(八分) 遠志(五分甘草水炒) 丹參(二錢) 茯神(二錢)郁金(二錢) 廣皮(一錢) 沉香(五分) 合歡花(二錢) 燈芯(三尺) 薑(三片)

本方用附子瀉心湯意,去大黃、黃芩,加沉香、薑以佐附子,丹參、茯神以安本臟,遠志、郁金、合歡以通心氣,廣皮以佐沉香,而以燈芯為之引。祖怡注。

肝氣作痛

肝為將軍之官,其體陰,其用陽,故為剛臟。一有鬱結,氣火俱升,上犯胃經,痛連脅肋,加味左金湯主之。

加味左金湯(自製)
黃連(五分) 吳萸(二分) 瓦楞子(三錢 研) 畢澄茄(一錢) 蒺藜(三分)郁金(二錢) 青皮(一錢) 柴胡(一錢醋炒) 延胡索(一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 砂仁(一錢) 佛手(五分)

本方治肝實法也。不但連、萸之苦降辛開,為肝家正藥;如柴胡之疏肝,瓦楞之柔肝,乃至郁金、蒺藜、青陳皮、香砂、佛手,何一不是肝家利氣之藥,肝氣和而脾胃無賊克之虞矣。祖怡注。

肝虛作痛

肝主藏血,故為血海。操煩太過,營血大虧,虛氣無歸,橫逆脹痛,調營斂肝飲主之。

調營斂肝飲(自製)
歸身(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川芎(八分) 枸杞(三錢) 五味(五分)廣皮(一錢) 棗仁(一錢五分炒研) 茯苓(二錢) 木香(五分) 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 大棗(二枚) 薑(三片)

本方治肝虛法也。四物用歸、芎、酒芍,加蛤粉炒阿膠;不用熟地,嫌其滯也。枸杞、棗仁、五味,虛肝在所必用。而以茯苓、廣皮、木香、薑、棗,調營衛而和氣血,補而不滯,潤而不膩,通而不破,溫和而不燥、不苦寒。虛肝為病,脾胃必更弱於實肝。近代趨勢,虛肝患者之多,幾欲超實肝而過之。祖怡治一婦人,心痛徹背,痛至那裡,肌肉脹至那裡,膚外亦痛,夜不成寐。曾用麻醉劑止痛安神,不見寸效。用先生此方,一服而病減大半,夜即能寐。方信先生所雲,營血大虧,虛氣無歸,橫逆脹痛,完全從臨床經驗得來,的是虛肝為病最合理之治法。嗣後凡遇類似此症者,悉以此方變通用之,莫不應手而愈。先生對於各種虛症,製方獨出心裁,真醇乎其醇矣。祖怡注。

脾濕脹痛

脾本濕土,寒邪乘之,寒與濕凝,是為重陰。脘下至當臍脹滿作痛,悅脾湯主之。

悅脾湯(自製)
白朮(一錢) 茅朮(一錢) 茯苓(二錢) 附子(八分) 砂仁(一錢)木香(五分) 烏藥(一錢) 青皮(一錢) 神曲(三錢炒) 苡仁(四錢)薑(三片)

本方與脹門薑朮二仁湯,同用白朮、茯苓、木香、砂仁。薑為主藥,不用炮而用生。去當歸、半夏、濃朴、廣皮、生熟穀芽,加附子、茅朮、神曲、青皮、烏藥,其溫燥之力,當在薑朮二仁湯之上。祖怡注。

腎氣厥痛

腎為水臟,寒邪相犯,水寒成冰,少腹厥痛,開陽湯主之。

開陽湯(自製)
附子(八分) 故紙(一錢五分) 益智(一錢) 當歸(二錢) 杜仲(二錢)烏藥(二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茯苓(二錢) 薑(三片)

本方與脹門溫泉湯,同用薑、附、故紙、當歸、杜仲、烏藥、木香、青皮、陳皮,而去小茴、核桃肉、牛膝,加益智、茯苓。彼治腰髀痛,此則以益智助附子、故紙補命火,以茯苓助薑、附去水氣也。祖怡注。

胃虛作痛

胃為穀海,其實而痛者,當消當攻,於結胸症內已詳言之。其胃氣虛弱,脘中作痛者,養胃湯主之。

養胃湯(自製)
白芍(一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甘草(四分) 山藥(三錢)黃耆(二錢) 黨參(四錢) 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廣皮(一錢) 大棗(二枚) 薑(三片)

本方以香砂六君去半夏,加黃耆、山藥、白芍。黃耆益脾肺之氣,山藥補脾陰,白芍補脾血,只得一味酸寒,全方化為中和。脾胃為夫妻,養胃必當顧脾,是歷代治胃虛之典型。祖怡注。

胃寒作痛

胃氣虛寒,不能納穀,嘔吐作痛,桂朴湯主之。

桂朴湯(自製)
肉桂(四分) 濃朴(一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丁香(五分) 砂仁(一錢) 白芍(一錢酒炒) 廣皮(一錢) 郁金(二錢) 棗(二枚) 薑(三片)

本方取脹門溫中平胃散以白朮易茅朮,以肉桂易炮薑,以丁香易生薑,同樣用濃朴、廣皮、砂仁,而去神曲、枳殼、青皮、香櫞、穀芽,加當歸、紅棗、白芍、茯苓。彼是消藥多,此則溫藥多,而兼顧血分。祖怡注。

桂丁定痛散

肉桂(五分) 丁香(一錢) 澄茄(一錢五分) 磁石(三錢)
研令極細,分作十二服。又食人乳加燒紅棗乘熱 之。鄉村農民,夏秋兩季,勞動口渴,多飲冷水,心腹作痛,諸藥不效。此方溫之以桂、丁、澄茄,戀之以磁石,使藥力不至一過就了,不論男婦老幼可服。(曾孫子婿)徐相任新增並說明。

胃中蟲痛

胃氣反逆,長蟲不安,其作痛也,陡然而來,截然而止,返蟄湯主之。

返蟄湯(自製)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苡仁(四錢) 廣皮(一錢)鶴虱(一錢五分) 雷丸(一錢) 烏藥(一錢) 砂仁(一錢) 濃朴(一錢) 開口花椒(二十四粒)

本方以歸、朮補脾,苓、苡去濕以顧正,以花椒、雷丸、鶴虱殺蟲,以濃朴、烏藥、砂仁運中樞,乃攻補兼施之正法也。祖怡注。

三沖

新產之後,以去瘀為第一,無病則服生化湯,有病則於治病藥中加生化湯。惡露上沖,見証有三︰一曰沖胃,胸脘痞懸,時時作噦,去惡平胃散主之。一曰沖肺,氣喘鼻掀,頭汗微出,去惡清肺湯主之。一曰沖心,頭眩神昏,不能語言而斃矣;姑於萬分危險之中,勉立一法,以盡人事,去惡清心湯主之。

去惡平胃散(自製)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桃仁(一錢) 炮薑(五分) 楂炭(三錢)廣皮(一錢) 茅朮(一錢炒) 濃朴(一錢) 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蘇木(三分) 降香(五分)

去惡清肺湯(自製)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桃仁(一錢) 炮薑(五分) 楂炭(三錢)延胡索(一錢) 蘇子(二錢) 桑皮(三錢) 橘紅(一錢) 貝母(二錢)蘇木(三分) 降香(五分) 童便(一杯沖服)

去惡清心湯(自製)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桃仁(一錢五分) 炮薑(六分) 楂炭(三錢)延胡索(一錢) 琥珀(一錢) 生熟蒲黃(各六分) 丹參(三錢) 牛膝(二錢)燈芯(三尺) 蘇木(三分) 降香(五分)

朱跋

上《醫醇賸義》四卷,從《重藥輕投辯》起至《產後三沖》止,計二十四門,共出自製方,每門少則三四道,多者至二十道,共得一百九十六方(新增有方無論者八道,未算在內)。先生日鮮暇晷,晚年抽閑成此賸義,並無名利之心,不過自抒心得,為後學舉隅示范而已。祖怡所注,學識有限,自愧不克盡量發揮,深愿後之讀者,從條文中求得辨証的原理;從方法中求得用藥的原則;從相對的比較、相反的比較中,求得中醫藥學理的正確觀點;好學虛心,不斷努力,庶不負先生鄭重叮嚀之一片苦心爾。

通家後學朱祖怡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