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吐諸証
大發,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凡用藥汗及吐下湯劑,皆中病即止
若少陽,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宜附子湯。
若陽已虛,尺中弱澀者,複不可下之,宜小柴胡湯
若動氣在左在右在上在下,並不可發汗,宜柴胡桂枝湯
若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不可發汗,宜當歸四逆湯。
若少陽病,不可發汗,宜小柴胡湯。
若咽中閉塞,咽喉乾燥,亡血,衄家,淋家,瘡家,不可發汗,以上六証,並宜小柴胡湯。
若下利清谷,不可發汗,宜理中湯四逆湯之類。
若四逆厥及虛家,皆不可吐厥者,宜當歸四逆湯 虛宜附子湯 有熱人宜黃耆人參建中湯 本虛攻其熱必噦宜小柴胡湯。
若少陰,膈上寒,乾嘔,不可吐,宜小半夏加橘皮湯溫中丸。
若咽中有動氣,不可下,咽中閉塞,不可下,宜烏扇湯。
若外實者,不可下,諸四逆厥者,不可下,虛家亦然,厥宜當歸四逆湯,虛者宜附子湯,有熱宜黃耆人參建中湯。
若脈浮而緊,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宜小柴胡湯。
若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弱,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衛氣冷微嘔心內煩,此不可汗,宜小柴胡湯。
若濡而弱不可發汗,宜小柴胡湯。
若浮而大浮為氣實大而血虛小便當赤而 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微可與小建中湯。
若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乾煩 而不得眠此不可下,宜與小柴胡湯。
若脈浮大應發汗,宜柴胡桂枝湯。
若脈浮而緊者不可下而反下之為大逆,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若脈數不可下,宜柴胡桂枝湯,或下之必煩利不止,宜葛根黃芩黃連湯。
若脈澀弱浮數,不可下,宜小柴胡湯。
若濡弱微澀,微則陽氣不足,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不可下,宜桂枝甘草牡蠣龍骨湯。
若結胸脈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宜小陷胸湯。
若陽病多者熱,下之則硬,宜小柴胡湯。
若太陽發汗,不徹轉屬,陽明微汗出不惡寒
若太陽証不罷,不可下之,下之為逆,宜桂枝麻黃湯。
若太陽病有外証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宜桂枝麻黃湯。
若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 結胸,則有陷胸湯丸,三 痞則有瀉心湯五。
若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若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不可下,宜小柴胡湯。
若病欲吐者,不可下,宜小半夏加橘皮湯。太陰腹痛,吐食自利,腹痛,下之必胸下結硬,厥陰病 ,氣上沖心,心中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則利不止。
若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腹痛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寒食,不可下也,宜溫中湯生薑汁半夏湯。
若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必清穀腹滿,宜用蜜煎導法。
若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複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也,宜當歸四逆湯,下之則死,宜四逆東加人參湯。
若藏結無陽証,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謂下也,宜用小柴胡湯。
若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証,不可攻之,宜小柴胡湯。
若陽明病,身面色赤,攻之必發熱,宜調胃承氣湯。
若色黃者,小便不利也,宜五苓散。
若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宜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攻之利不止者死,宜四逆湯,不可汗下吐三法,利害非輕,前人多列經後,大抵醫之失止,在先藥藥之錯,則變生
若汗下不瘥,則永無亡陽生黃,蓄血結胸痞氣,及下痢洞泄脅熱,痢痙急勞等証生矣,其如此故錄大禁忌於前,使醫者當疾之,初不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