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十八條
夫醫官用藥,如將帥之用兵。諺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決勝者,良將也;決效者,良醫自勝;雖有千萬無良醫,則藥不能自效。盡良將必得兵而用之,良醫必得藥而用之。良將之威,以能用奇兵而勝敵;良醫之功,以能用奇藥而愈疾。用兵用藥,當先求其良將良醫而用之。苟非其人,則兵藥無成功矣。治身之不疾,當從其良醫之美論。
《聖惠方》經云︰夫癰疽何以別之善。然五臟不調則致癰。久患消渴之証,亦多發癰疽之疾不通,而熱相搏,乃發為癰疽,故生大熱,甚則肉腐為膿。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癰疽之生,有內有外;內則生於胸腹臟腑之間,外則生於膚肉肌骨之表。凡此二毒,發無定處,而有常名。夫癰之本者,始於血老不作汗,內陳不脫垢,蒸氣不能外達,留積遂_熱所為也。
夫癰疽疔生膿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蓋積之所成也。夫保全性命者,竭醫於無傷,防萌於、為疽,初覺小異,須懷大怖,時人輕之,誤死者眾。夫癰疽初生,其狀至微,人多不以為然,宜速療。熱發於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至大不虛有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有實熱者易療,虛寒邪熱者難療。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腫下軟慢膿稀者為虛。蓋病多為方法,而無次序,臨時倉惶,何能辨此疾之淺深,是以斃也。
夫療癰疽者,同夫暴蹶之疾,有是傷必為患。然而發癰疽有急治︰發於喉舌頭面腦項之間,肩背比 此傷生者不一也。凡療斯疾,如救火拯溺,追奔逐賊之類也。若不速療,必為大禍矣。然癰疽所發有三等︰腫;深瘡者,欲在濃處也。
夫癰疽腫,大按乃痛者膿深,小按便痛者膿淺。所按之處不複者無膿,必是水也;按之即複謂氣結為腫,久久而不消,后亦成癰疽、疔毒,此是寒氣所為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所以潰者也。此潰必成 。然而病有變証,疾有盛衰,明之於心,非偶能盡。醫者意也,隨時之議。
《聖惠》曰︰癰疽、發背、疔瘡、乳癰、疽之癤,有五善七惡之証,不可不察也。煩躁而嗽疼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進食飲,服藥嘔吐,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痛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腫自消,色鮮不死,三善也;神采晶明,語聲清朗,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若五善見二則瘥,七惡見四則危。然則病有原同七惡,皮緊急之如善;病有原同五善,皮緩虛而如惡。夫如是者,豈凡夫之所知哉。若五善並至,則善無以加也。若七惡並臻,則惡劇矣。今載後証,並加俞募以詳明之。
募中腑隱隱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巨闕隱隱而痛者,心疽也;上肉微起者,心癰也。期門隱隱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癰也。章門隱隱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中脘隱隱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胃癰也。京門隱隱而痛丹田隱隱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癰也。關元隱隱而痛者,小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腸癰也。上驗其人所募,依據此証,審定癰疽淺深者,病從何臟發,先曾食何乳石,又驗其氣虛實,參詳而療之。
《千金》曰︰凡癰疽始發,或大癤或小癤,或大痛或小痛,宜善察之。見有小異,即須大驚複,乃可任意耳。若不緊固,新肉易傷,傷重又潰,再發則禍至矣。慎之,慎之。
凡癰疽初發,急服追疔奪命湯,即能內消。化毒消腫托裡散、秘傳內托千金散、十六味流氣毒藥點破,令膿即出。如出不盡,用藥煮吸筒拔出其膿毒水血,即便愈矣。
凡腫根腳廣一寸至三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疽也,一尺至三尺名竟體,如豆痛藥,肉滿之後,用隔紙膏藥。
又經云︰氣塞於經絡中,血氣俱澀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氣所作,其後成癰,乃言陽氣成癰者可消。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以用千金拔毒膏點散住之。四圍堅、中軟者,此為有膿審也。一邊軟,亦可有膿。都堅者,此為惡核,或有氣也。都軟者,此為有血,血瘤也。當審堅軟虛實為要。若堅疽積久後,若更變熱,偏有軟處,當軟處切,不可針破也。軟疽者,溫暖裹衣置之耳,若針灸刺破,不可療也凡癰疽有膿,勿憂其皮濃也,宜急破之。如是骨癰者,皮色不變也,急服化毒消腫托裡散及入三四分深。如是出膿,不可當頭破之,須從下頭破者為順。膿出盡矣,則肉生,用生肌敷藥,次用膏藥愈矣。
又曰︰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狀大而赤黑,不急速療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死。《經》曰︰項前頸名。
《衛濟寶書》︰耳後一寸三分,至命之處,發之必死。故銳毒不治。銳毒者,銳其毒也,名曰發頤,乃熱氣上蒸,連額而口者,穿喉立死。
又發腦疽者,熱氣上攻於腦,出皮膚作頭,初發如黍米,四畔 赤腫硬,連於耳項,寒熱疼
《外台》︰諸發於嗌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則血為膿不瀉,塞咽喉而死;半日血化為膿者,心煩者死,不可治之。又驗其氣虛實,參詳而療之也。又曰︰發於胸者,名井疽,狀如豆大,三四日起,不早療,下入腹中,入腹不療,十日死。寒熱不去亦死矣。
又曰︰發於足_,名曰脫疽,其狀赤黑,無水者,死不療;不赤黑有水者,可療;療不衰,急斬去之,得活矣。不去,則亦死。
《聖惠》曰︰瘡若膿水汁出不盡,而瘡口早合雖好,風毒未解,複發惡汁速出則變成矣。此言可謹而守之,慎之。(方具於後。)先急服追疔奪命湯立效。(方載後。)
化毒消腫托裡散
專治癰疽、發背、發乳、骨癰、疔瘡、腫毒,及一應諸般惡瘡癤,咽喉腫痛。
人參(無亦可) 赤茯苓 白朮(各六錢) 滑石 桔梗 金銀花(各二兩) 荊芥穗 山梔子(連翹 石膏 芒硝(加宿砂,不用此)
或加栝蔞、牡蠣、貝母、木香。疔瘡,加腳蓮、荷車。 疳,加車前子、木通、竹葉。
疼痛 夏,薑汁製,用生薑同煎。
上為 咀,每服五錢重,水一碗,蔥白一根,煎熱服,汗出為度。服後若利三五行為妙。大病不過三五服,即內消,化毒盡矣。
內托千金散
專治癰疽、發背、腦疽、乳癰、諸惡瘡癤。
人參 當歸 黃耆 白芍 川芎 防風 官桂 桔梗 白芷 甘草 栝蔞 金銀花(各等分)
痛甚者加當歸、芍藥、乳香、沒藥。
上為 咀,每服七八錢重,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入好酒半盞,去滓溫服。日進二三服之後 酒服之,不成者自散,已成者即潰。
秘傳十六味流氣飲
(亦名內補散、前十味托裡散。)
人參(去蘆) 當歸(酒洗) 官桂(去皮) 川芎(去土) 防風(去蘆) 白芷 桔梗(去蘆)黃耆(去蘆) 甘草(炙) 濃朴(去皮,薑製。各三錢)
加六味於後︰南木香、白芍藥、大腹子、烏藥、枳殼、紫蘇各三錢。不退,加白茯苓、白朮
瘡不穿,加皂角刺。咳嗽,加陳皮、半夏(湯洗七次。)杏仁。(薑五片煎。)大便秘,加大黃、枳殼。小便不利,加麥門冬、車前子、木通、燈草。
上前方專治癰疽、發背、乳癰、腳痛諸般惡瘡癤。毒未成速散,已成即潰,敗膿自出,惡肉自去。服此藥後,疼痛頓減,此當用之,非常有驗。
總為細末,每一服五六錢重,用酒調服。不飲酒者,木香湯下,米湯亦可。詳味此方,其所,尚以氣不和,多用氣藥為主;血不和,多以血藥為主。
上 咀,用水一盞半,蔥白一根,煎至七分,加酒一呷。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空心服,立見神效。
內塞散
治諸惡瘡癤,熱退膿血不止,瘡肉虛証疼痛。可排膿定痛,生肌內補。
人參(去蘆) 當歸(去蘆,酒浸) 黃耆(鹽湯浸) 芎 (洗去土) 茯苓(去皮) 防風(去蘆)子(二兩) 濃朴(二兩) 赤小豆(五合,酒浸) 附子(二枚,去皮,煨)
煩渴,加五味子、茯苓、陳皮、白芍藥、熟地黃。
上 咀,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入酒熱服。
仙方解毒生肌定痛散
專治癰疽、發背、乳癰、人面、外 、金刀、諸般惡瘡癤腫毒,並皆治之。
黃連(一兩重)黃柏(四兩重)木賊(一兩)防風(一兩)苦參(四兩重)
加羌活、獨活。
上 咀,大瓦瓶盛水,入前藥煎湯。以爐甘石十斤,用炭火 通紅,鉗出在藥湯內,不問幾
盆蓋在地上,一晝夜收火毒,將起候乾,研為極細末。此石十斤,用石膏二十斤,別研極細拌勻,和後藥用度。
赤石脂 ,谷丹炒,此二味同前打和。
南木香 血竭 降真節 乳香 沒藥 白芷 黃連 黃柏 白蘞(各等分) 龍骨( )
加朱砂、何首烏。有蟲,加輕粉、苦參、百藥煎、雄黃。水不乾,加螵蛸去皮,無名異,蓼葉燒灰。
上各為細末,與前藥拌和用之,敷中間。
洗藥
用此藥煎湯,乾淨洗之。
防風 白芷 赤芍 苦參 甘草節 荊芥 艾葉 金銀花 蒼耳 羌活 獨活 荷葉蒂 當歸尾 牙皂 柏子 蜂房 蔥白 茶腳
先熏後,待溫冷用。洗得乾淨,以絹衣抹乾後,用清油硬調前生肌定痛散敷之。如濕乾滿以絹帶緊縛三五轉。外 三日一換,不要打動,立有功效。如要爛去腐肉,取生蜈蚣一條,用竹筒盛油,放蜈蚣在內浸死,用火 為末,加些小在前敷藥內敷之。一晝夜,其痛不止,即洗去此藥,卻換前藥,便不痛矣,即生肌。
化毒散血拔毒散
四圍敷藥,化毒散血拔毒散 治一應諸惡瘡並腳疾。
赤芍 防風 白芷 內消 腳蓮 荷車 北細辛(各三兩重) 歸尾 僵蠶 蟬蛻 五加皮(二兩)
如敷不退,加此敷之,即能消散。
南星 何首烏 紫花地丁 五葉根 貝母 草烏 羌活 獨活 芙蓉葉(秋過者可用)赤葛根 野椒根(去骨用皮) 倍加五加皮
上總為細末,用生薑連滓及醋敷之。如要即散,急加大蒜同敷之,毒瓦斯即出,立效。
臟腑秘,加吃藥︰大黃、枳殼、(去白炒。)火麻子。小腑秘,加木通、車前子、燈_
赤芍、赤茯苓。如涼冷,加蓽茇、良薑。
前方專治寒濕腳氣、發背、一應惡瘡癤、諸般腫毒,敷之即散,又能定痛。服此大能溫和化 病在下,臨臥服。一二服後,腫盡消矣。
鐵筒拔毒膏
點破諸般瘡癤,初發點破便散。
好鍛石(不過火,皂角熏) 糯米(南星、當歸、赤芍同炒) 砂(如去疔頭,加此一味,余不用) 砂牯牛 斑蝥
用後灰煎熱水濾汁,煎成調前藥用。
真鍛石 桑柴灰 芝麻灰 柳柴灰 皂角三四皮
以前灰汁入於鍋內,用慢火熬之,待汁面上有白霜起方住火,以器貯之。可用調前藥,小小點之三五次,皮破毒瓦斯以出水,即止。
吸毒竹筒 治發背、癰疽、疔瘡、腫毒,用此拔出膿血惡水。
蒼朮 白蘞 烏 皮 濃朴 艾葉 好茶芽 白芨 白蒺藜(各等分)
法用苦竹筒三五七個,長一寸,一頭留節,削去其青,令如紙薄,隨大小用之。卻用前藥煮
不然用手拔脫,更換別個竹筒,如此三五次,毒盡消之,即敷生肌藥,內滿後,用膏藥貼之即愈。
仙方隔紙膏
(亦名神應膏)
專治發背、癰疽、外 、下蛀,諸般惡毒瘡癤。
黃連 何首烏(去皮) 草烏(去皮) 當歸尾 白芷(各半兩重) 川烏(去皮,二錢半重)
後用︰黃丹一兩重,(夏用二兩重。)乳香、沒藥半兩,血竭半兩。
總為 咀,用清油五兩,同藥一處入於銚子內,以文武火熬,待藥黑色,用布濾去滓,仍將勻略煎,滴在水中,成珠不散,卻用瓦碗盛之,沉在冷水中,浸一晝夜出火毒,用之神效。
太一神應膏
(又名金絲萬應膏、萬靈膏。)
專治發背、癰疽、杖瘡、惡毒瘡、傷損、心痛、腳氣、腰痛,無不效驗。
川烏(一錢) 草烏(半錢) 黃連(二錢) 黃柏(一錢) 赤芍(一錢) 白芍 玄胡索(一錢) 歸尾(一錢半) 良薑(半錢) 木鱉(半錢,去殼) 僵蠶(一錢,去絲) 亂髮(如雞子大,燒灰後入) 紫荊皮(半錢) 地龍(半錢) 石楠藤 穿山甲 白芷 川芎 牽牛 槐花 五倍子 地骨皮 杏仁 花椒 茴香 茅香 玄參 蒼耳 桂皮 南星 栝蔞 苦參 蒼朮 五加皮(各半錢) 防風 熟地黃 密陀僧 丁香 內消 本(各一錢) 生地黃(二錢半) 何首烏 細辛(各一錢半重) 江子(二十五粒,去殼) 蓖麻子(二十五粒,去殼) 旱蓮草(半錢,即墨菜) 人參 百藥煎(各二錢半) 黃 羌活 甘草節 五靈脂 地蜈蚣根(各一錢重) 獨活(半錢)
上前藥為 咀,用清油一斤四兩重,浸一二宿,入銚內,文武火煎藥黑色,用布濾去滓。上文火,卻以後藥為末,次第入之。
南木香 安息香 琥珀(各二錢半) 雲香(一錢重) 乳香 沒藥 血竭 香結(降香節亦可,焙為末) 黃丹(六兩重 夏月加二兩)
各入乳缽內,研為極細末。
一下藥油,次入黃丹,以桃柳槐枝,不住手攪之。二次下自然銅、白芨、桑白皮、白蘞、韶。傾在瓦碗內,放水中二三日,以出火毒,再以放地上三五日為妙,隨時攤用。如要打做金絲膏藥,卻以前藥,總為細末,卻用松香一斤通明者,入銚內溶化,用棕濾淨。外用清油四兩重熬熟,又入黃丹一兩同熬,滴水成珠,退出水中,用藥打成膏藥,以水浸之,一日一換,冬月三日一換。發背如黑,不疼痛者,即為陰也。
艾葉(一斤) 雄黃 硫黃(各半兩重)
上二味,同水煮艾半日後,溫敷之。再煮別艾,又換以敷十餘遍。若疼痛則可瘳,必不死;如不疼痛,出黑血者,必死矣。
發背開不住︰初發時,以開不住,即用此藥枯之。
白鹽梅、皂角二味,燒灰存性為細末,不發熱者,米醋調塗,四圍枯之,連換即不走開。若加薑汁同醋調尤妙。如發熱者,用茶清調塗,枯之立效。
治發背已潰未潰者,最有神效。
濃朴(二錢,薑製) 陳皮(去白) 甘草節(二錢炙) 蒼朮(五錢,米泔浸)
上入桑黃菰五錢重,同為細末。瘡已潰者,則乾摻之;未潰者,清油調塗。
內固清心散
治惡瘡熱盛 痛,作渴煩躁。此藥解毒,神效。
辰砂 茯苓 人參 白豆蔻 雄黃 綠豆 朴硝 甘草 腦子 麝香 皂角(各等分)
總為細末,每服一錢,蜜湯調下。
透膿散
治諸般癰瘡,及貼骨癰。不破者不用針刀,一服不移時自透,累用有驗。蛾口繭(用出了蛾兒繭子)
上將繭兒燒作灰,用酒調服即透。切不可用兩三個繭兒燒服。若服一個,只一個瘡口;若兩三個,則瘡口多,慎勿輕忽。
癰發於背,廣一尺深可一尺,雖潰至骨,不穿膜不死。
發背\pc-c1.bmp (缺)
此証因飲食而感,其毒在脾肚之間,急宜用藥治脾肚中之毒,內外夾攻之。然脾易作臭,急敷解毒生肌定痛藥,四圍敷拔毒散,結果用生肌膏藥,必定見效。
蓮子發\pc-c2.bmp (缺)
此証發於右脾中,恐其毒奔入心,火大,要用吃藥散之,敷貼藥截住,不令攻心。如在通背敷散,就上可打火針三四針為妙。用前化毒消腫托裡散加南星、草烏、木鱉、貝母、大蒜、生薑、米醋調敷留口,二三日夜,即消盡矣。常常以醋潤濕。
蜂窠發\pc-c3.bmp (缺)
此証頭在上發,最不宜治,乃是反証,卻要仔細用藥,此名蜂窠發。全在吃藥托裡生肌,定痛散血,恐毒瓦斯攻心入膜,必難治療,因心火未散故也。
散走流注發\pc-c4.bmp (缺)
此俗諺鱉影之証。殊不知醫方即無此說。鱉証生子之說,背上不為鱉影之實,毒瓦斯乘風熱而然而息。此藥用之如用兵治之。流注於手腳腿者,必死無疑矣。
腎俞發\pc-c5.bmp (缺)
此証因受濕,並怒氣飲熱酒而得之,傷於內腎之間,流毒在腎俞,急宜用藥敷、吃,解散內有犯,決不可治,慎之慎之。
腎俞雙發及脾癰\pc-c6.bmp (缺)
此証下腎俞雙發,因飲熱酒行房事,怒氣受濕而得也。陽發於外可治;痰發、陰發傷於腎膜,膿稀者為虛,難以治之,必定死矣。
脾癰發於左膊之間,初發可用燈火點破,後服追疔湯,汗出即散。
右搭肩發\pc-c7.bmp (缺)
此証發於右搭肩骨上生者,以動之處,可治難安;串於左肩者,必難治也。用藥擦摻,依左搭肩方也。
左搭肩發\pc-c8.bmp (缺)
此証發於左搭肩骨上生者,以動之處,可治難安;串於右搭肩,必難治也。可用雞黃皮及絮焙乾為末,濕則乾摻,乾則用清油調搽之即愈。
對心發\pc-c9.bmp (缺)
此証乃對心發,因心火盛而熱氣會,生於此處,其毒愈壯盛走之,急用疏導心火之藥解之,然後以生肌藥愈矣。
蜂窠發\pc-c10.bmp (缺)
此証蜂窠發於胸乳之間,乃心火熱盛也。亦只用依前疏導心火之藥,亦可稍治之,遲則熱攻於心,必然而死矣。
頭後蜂窠發\pc-c11.bmp (缺)
此証發於頭後如是蜂窠者,急宜救之;若 赤、腫痛起者好療,發者必難治矣。宜用藥服敷急療之,若或流於兩肩者,決不可療也。
背發\pc-c12.bmp (缺)
此証兩頭小者,四邊散攻,乃是因飲食之所致也。而氣食相關合,因虛而成之,氣虛而散,所以開口而闊,急服內消藥,亦宜補陽也。
兩脅癰疽發\pc-c13.bmp (缺)
此証兩脅下成癰疽,因而氣虛,切不可服補陽之藥。蓋虛中而得,決不宜受熱劑,倘受熱劑,則虛熱愈盛,易於傷骨膜,切宜慎之。
兩邊發際發\pc-c14.bmp (缺)
此証於頸後兩邊左右鬢發邊發生者,急宜救之。如核發者,急宜取去病根;如腦心發者,熱水,頭中而出。血氣及痰發者,難治,主死矣。
腦後發\pc-c15.bmp (缺)
此証名夭疽,其狀大而紫黑色。若不急療,則熱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死。急用前化毒消腫托裡散及內托千金散,生肌定痛等藥,取效矣。
耳後發\pc-c16.bmp (缺)
此証生於耳後一寸三分致命之處,發之必死,故銳毒不治。銳毒者,堅銳其毒,名曰發頤,乃熱上蒸,連頤而穿口者,必主穿喉死矣。用藥於後。
破血散
專治石癭、氣癭、筋癭、血癭等証,急服此藥,及後藥敷之。
海藻(洗) 龍膽 海蛤 通草 貝母(去心,各三錢) 昆布 礬石(枯) 松蘿(各三錢)麥曲 半夏(各一錢)
總為細末,每服二錢,南酒溫調服之。忌一切毒物及甘草、雞、魚、五辛、生冷、果木等物,忌食方效。
南星膏
專治皮膚項面上生瘡瘤,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或軟或硬,不疼不痛,宜用此藥,不可輒用者亦可。為末,醋調如膏。小點破,令氣透出,卻以藥膏攤於紙上,象瘤大小貼之,覺癢則不可以手動撥,則頻貼取效。若紙上藥乾,又換濕的貼上為妙。
胸發\pc-c17.bmp (缺)
此証發於胸者,名曰井疽,狀如大豆,三四日起,若不早療,下入於腹,入腹不療,十日當死,急服內固清心散。(方見前。)若外發可治,內發傷膜,主死無疑矣。
九發\pc-c18.bmp (缺)
此証發為肺疽、心疽、肝疽、腎癰、脾疽、胃疽、大腸疽、三焦疽、小腸癰。上驗其人所募治;發於內傷膜者,流膿大便出者,必難治。參詳而療之。
婦人乳發\pc-c19.bmp (缺)
乳癰証,凡有兒者,名為外吹奶;有孕者,名為內吹奶。可以急治敷散,不然出膿,即用生肌定痛藥見效。
吃藥即效散
白芷 貝母(去心,各等分)
為細末,南酒調服。若無乳行者,加漏蘆煎酒調服即行。
治初發乳,及內外吹乳,敷藥用酵子一勺,以面五錢炒,擂爛酵子發面如蜂窠,發過上青色,加乳香、沒藥末立效。
乳癰、乳疽二証,在內結核不散,急服複元通氣散,以前敷藥及化毒拔毒敷藥、奪命湯,汗出為度。
複元通氣散
治發乳癰疽及一切腫痛。
木香 茴香 青皮 穿山甲(炙酥) 陳皮 白芷 甘草(各等)
加漏蘆、貝母去心、薑製。總為細末,南酒調服。若為 咀,水煎服之亦可。
又方用︰
青皮 陳皮 甘草(生熟各一兩重) 穿山甲(炙) 栝蔞根(各五兩) 連翹 金銀花(各一兩)總為細末,熱酒調服。
凡患乳癆之証,不宜用針,恐針傷其房縫者死。但要識証,開口洪者,去奶房因傷而壞也,定痛散。用前吹乳方內敷藥四圍敷之。
翻花石榴,發乳者,此二証不可治之。三十二、三者,可治,四十之上者,宜早治,用藥吃、敷。如不生肌者,難治之,必死也。
人面瘡\pc-c20.bmp (缺)
此証皆是冤,可以作善事解之。須在真誠告解,然後方可用藥。吃藥用流氣飲。若久不可者
苦參丸
苦參(四兩重) 防風 荊芥 白芷 川烏(生,去皮) 赤芍 何首烏 川芎 獨活 梔子牙皂 蔓荊子 茯苓 山藥 蒺藜 草烏(炒) 黃耆 羌活 白附子(此四味名四生散,以上各一兩,內草烏只用三錢)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日進二三服,空心南酒吞下。
如不飲酒者,以好茶代之。吞服,即補腎水。
外 瘡\pc-c21.bmp (缺)
此証久年不愈者,多是腎水虛敗下流。又有脾潰溢,可服苦參丸補腎水,用解毒生肌定痛散,後用隔紙膏藥。
秘傳隔紙膏
治年月深久, 瘡不愈者。
老松香 樟腦 谷丹(炒) 水龍骨(即舊舡鍛石) 輕粉 不愈,加白芷、川芎、螵蛸。
總為細末,熔化松香,加少清油和之,以油紙隨瘡大小,糊袋盛藥夾之。用水洗淨其瘡,縛在瘡口上,二日定四日一換。若單用白芷、川芎、螵蛸三味煎水洗之立效。
肫疽血風瘡\pc-c22.bmp (缺)
此二証發者,一肫上生癰疽者,如近大小便處,難治也。生於實處即安。
若男子婦人,腳生血風瘡,難便可也。下流上手生瘡者,難治之也。
腳背瘡\pc-c23.bmp (缺)
此証得於消渴病,發於足指者,名曰脫疽。其狀赤黑者,死不療;不赤黑者,可療。如療不衰,急斬去之,得治。不去者,赤黑必死矣。
若初發可治,消渴服流氣飲、苦參丸、解毒生肌藥,可急療之。
上專治此發,用桐油及無名異,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看瘡大小,剪蓼葉在內同煎,浸一七後,單以此葉貼在瘡上即安。凡患手指發者,亦同前治療。
腎陰發\pc-c24.bmp (缺)
此証腎疽者,名懸癰。陰囊上腫而痛,乃膀胱腎經,感寒溫邪氣,偏腎於陰之經絡,至血氣複用內消散及生肌定痛散敷之,用膏藥貼,更服前秘傳流氣飲。下 ●秘傳一味千金散,專治●立效。單用黑蜘蛛一個,過江者為妙,入在碗中,研爛鏇熱,南酒於碗中攪勻,通口服之,隨病左右側臥。如不退,再加一個即效。
敷藥︰先用蔥白炒熱,以熨三四次後敷藥,用前化毒消腫藥,加用大蒜、木鱉、南星、草烏敷之。如破,用前生肌定痛藥。
●通藥︰即過三五行。
牽牛 雄黃 川楝子 大黃 草節 枳殼 貝母 天花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空心南酒調服,出膿即散。
又方用︰
細辛 黃連 穿山甲 乳香 沒藥 連翹 歸尾 大黃 梔子 金銀花 牡蠣 車前 防風 甘草 油胡桃
上為 咀,用水煎熟。加南酒,五更溫服。
偏腎氣即效如神。先服五苓散加茵陳、燈草、木通、白朮、豬苓、澤瀉、赤苓、官桂、車前。
上為 咀,白水煎,空心溫服,即依後法灸之為妙。後用丸子藥,青木香丸一帖,斑蝥一大個,同丸子一處炒熱,去了斑蝥,熱南酒送下。如不退,再進一二服。
又方︰用栗子樹根,南酒煎服。
下疳瘡搽藥︰黃連、黃柏等分,先用豬膽二個,以汁浸二藥,濕則用瓦一片或磚於火上燒紅,放藥在上焙乾,加乳香、沒藥、
朴硝、白礬(枯)、無名異、百藥煎、血竭、苦參。
上為細末,乾則以清油調搽,濕則乾摻之。如腫不退,用益元散加防風、荊芥、何首烏,煎水溫洗之即。
●下疳腫不消用︰
防風 荊芥 草節 牛膝(等分)
上煎湯,熏洗之,即消。
又蛀疳方
密陀僧 黃連 黃柏 輕粉
上為末摻之,以鹽、艾煎湯洗之。
●吃藥,用赤葛根、生薑一塊,同擂爛,鏇熱酒服之,汗出為度。滓用敷瘡上。
偏腎氣,以本人口為則,於臍上灸,偏在左灸右,在右灸左,然後服走馬茴香丸、茱萸內消丸各一帖,以生小酒加少鹽空心吞下。
追疔奪命湯、飛龍奪命丹
此二方 大有神效,活人多矣。 今不用重刊,睹者知之。
背瘡。
血見愁(一兩) 酸漿草(半兩) 當歸(二錢半) 乳香(一錢二分半) 沒藥(一錢二分半)
上焙乾為末,每服七錢重,熱酒調服。如有生藥,可用擂酒熱服。留滓,以敷瘡上為效腰疼,用黑豆炒熱,以絹或布包纏腰上,再以薑擂熱酒飲醉,汗出為度。如無汗,依前再作二三次見效。
杖瘡。
水粉(一兩重) 赤石脂(一錢生) 水銀(一分,先煞)
上三味,用麻油杵成膏,以傘紙敷之,貼上緊縛。如肉陷,可用此膏填滿,然後貼上立效。
痔瘡,亦可治惡癬。
信 甘草 白礬(生用)
各為末,用碗一只,先將信末微敷一層,甘草末一層,礬末一層,用火 之,再依前敷藥之三次,掃下為末,以冰水調敷瘡上,不免少疼,飲酒以醉為度,經宿其瘡自脫矣。
拔疔︰諸疔不出者,用此以反。巴豆半粒去殼,磁石為末,用蔥涎同蜜為膏,以敷瘡上,其疔自出矣。
治諸腫毒,用生薑面東過梁落地者,就將於本地上,陽日畫○圈,陰日畫 圈一個,以薑醮開瘡口,其毒自出矣。
蛀疳瘡,輕粉、韶粉,打和摻之。
疥瘡,亦可治輕癬。
大楓子 黃連 甘草 油胡桃 榆皮 川椒 輕粉 白礬(半生半熟) 蛇床子 井泉石
上為末,以油胡桃增減,同杵為膏如彈子大,用粗布包藥擦之,癢處揩之,痛處按之,藥到即效。
小兒乳癬,以粉草擦之,後用油調醬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