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部
論喉症
喉痺一症,在古方書雖有十八証之辨,古人悉指為相火。然此症雖多由火,而複有非火証,不可不詳察也。蓋火有真假,凡實火可清者,即真火証也。虛火不宜清者,即水虧証也。且複有陰盛格陽者,即真陰証也。故《內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病頷腫,其義即此,何後人之弗究也?
- 喉痺所屬諸經,凡少陽、少陰、陽明、厥陰,皆有此症,具列於後。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蓋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固多熱症。陽明為水穀之海,胃氣直透咽喉,故又言陽明之火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因口腹過嗜肥甘辛熱而起者,多屬陽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實火論治,至若少陰之疾,則非此之比,蓋少陰之脈始於橫骨,終於會厭,系於舌本。凡陰火遂沖於上,多為喉痺。但少陰之火有虛有實,不得類從火斷。若果因實火,自有火症火脈現出,亦易知也。若因酒色過度,以致真水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証也,非壯水不可。又有火虛於下,而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証也,非溫補命門不可。凡此諸經不同,而虛實大異,皆後人所罕知,獨褚氏遺之,有上病察下之說,誠見道之言也。
- 喉痺症總治之火,則名目雖多,似有不必盡辨者。然亦有不可不辨者,即如單雙乳鵝及單雙纏喉症之有不同也。蓋腫於咽之兩旁者為雙鵝,腫於一邊者為單鵝,此其形必圓突如珠,乃癰癤之類,結於喉間,故多至出毒,或宜刺出血而愈者。若纏喉風,則滿喉紅腫,多不成膿,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腫自消。此其所以有異,而治之亦當有法也。
喉症總論
夫喉症者,人之一身總關之際也,內通五臟六腑,外傳五音五色,乃氣息出入之門,聲音傳送之所,飲食往來必經之路,此乃真真總關之際也。諺云:一指痛,滿身疾,何況乎咽喉。蓋喉症所發原由,多因人之本性發來,或好食煎炒,或恣味辛酸,或淫欲無節,或喜怒不常,或勞神過度,或耽於色,或過飲酒,好勇斗狠,皆能致疾。既未能謹節於平日,又不能急治於患後,日積月累,其病根蒂深固,則牢不可拔矣。若夫好食酸,則傷肝。好食辣,則傷肺。好食甜,則傷脾。好食苦,則傷心。好食鹹,則傷腎。好食冷,則內熱。好食熱,則內寒。此因飲食傷臟,而發喉症者也。夫喉症發於內,左屬肝,右屬肺,舌屬心,唇屬脾,齒屬腎。如肝病則聲悲,肺病則聲速,心病則聲雄,脾病則聲緩,腎病則聲沉,此屬於臟大腸病也。蓋大腸病則聲長,小腸病則聲短,胃病則聲連,膽病則聲清,膀胱病則聲微,三焦無病,乃寄之名,此屬於腑。五臟六腑發於喉,皆由內而發外者也。然發形於外者,有虛有實之分,有緊有緩之說,有陰有陽之症。有紅有腫之形,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有熱者,有寒者,有紅黃青白黑點者,有氣急咳嗽者。有聲啞音嘶者。有痰響如雷者。有氣響似鋸者,有牙關緊急者,有氣出不收者,有鼻內出血不止者,有耳內出膿血者,有口舌生瘡者,有斑似胎癬而 若蝦皮者,有一二或數根肉筍長短生來而針刺不忍痛者,有滿喉並無紅黃白青黑點,而痛不能進膳食者,舌有硬亦有軟者,有內紅腫而外不紅腫者,有外腫而內不腫者,有口唇粗濃而齒腳肉包牙齒者,有舌下生舌而正舌卷入內向者,有鼻生 肉而喉內上面生肉核者,有滿口形似熟瘦豬肉而乾焦者,有喉痛而鼻出紅黃血水者,有舌硬如石三兩載而失舌○有面暗神慘欲言而不能言者,有舌下發子弟瘡而升提毒於喉中生白膜者,有發痰火積久燒咽喉,而鏡上生紅絲線並無白膜者,有左右扯開而失 中子者,有口眼 斜怒目直視者,有舌出齒外而不能收入者,有舌藏內關而不能伸出外節者,有右傳左者,其病重,有左傳右者,其病輕。有牙床發痛而久出膿血者。有齒角生瘡而至內穿者,有 中子長大而滿口鮮紅色者,有開口臭而呼吸氣臭者。有內外結核出膿血而不腥臭者,有朝發夕愈而腹肚作痛者,有舌粗硬寸餘滿口不能通活者,有大便閉結,而小便澀數者,有遍身軟痛,手不能提,足不能步者,有久患瘰癧積熱而伏於咽喉者,有內傷吐血陰火伏於喉中作痛者,有風熱驟傷而忽然食惡物以發者,有婦女經水不調下閉忽送上升而致喉內作痛者,有犯夢遺日久,水衰火動而致口內作痛者。有雙松 、單松 、雙燕子、單燕子、雙鵝喉、單鵝喉、雙纏、單纏、懸蜞、合架、壙(音●) 、瘰癧、乘枕、乘癤、斗底、●、聯珠、破頭、掩頭、大頭、穿額、魚鱗、玉筍、蓮花、梅花、黑疔、搶食、木舌、重舌、 舌、回舌、舌癰、驢嘴、魚口、喉癰、喉疔、喉箭、喉痺、剪喉、牙癰、牙疔、牙疳、肥豬、鵝口、胎毒、鎖子等症。此上症雖多端,治法惟可升提驅風,發散解毒清涼,切不可攻下通利,及補托熱燥收斂之藥。經云︰毒在咽喉猶有救,毒歸臟腑病難全。諸症皆從臟腑發,醫從臟腑治其源。內外經絡能兼治,不是仙來也是仙。
辨喉症經絡治法
夫咽喉者,乃人飲食呼吸之門,聲音吐納之路,此關一身,害人迅速,醫者不明,誤人更不可勝計。蓋口者脾之竅,口唇焦乾為脾熱。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若口唇紅腫,極熱也。口唇青白,極冷也。口爛舌乾,心熱也。口咽乾焦欲飲水者,陽明之熱也。口噤難言者,風熱閉竅也。口涎流而唇色紫者,胃氣虛也。肚痛口吐涎水者,蟲積也。如唇嘴反青黧黑,直如魚口,氣急不收,口唇顫動,搖頭不止,皆是不治之症。然口為脾竅,舌為心苗,口養精液,須通五氣。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然臟熱則口苦,臟寒則口鹹,虛則口淡,冷則口甜,宿食則口酸,虛熱煩燥則口澀,腥臭之氣蘊結於胸臆之中,發沖於外,則口臭氣滯,加之風熱勞郁之毒,則口舌生瘡,法當清胃瀉火為主。假如喉內左邊先起,或紅或白,或黃或黑,或有膜無膜,有核無核,此皆屬肝經發來之毒風熱。當用甘桔東加柴胡、白芍為君。實熱加生地、丹皮、膽草為佐,痰涎壅盛加連翹、蒡子、花粉,有膜則用蟬蛻,有核用獨活、丹皮。初起有潮熱,則用防風、荊芥、薄荷,虛熱用元參為君。倘或右邊先起,其色或紅或黃,或白或黑,有膜無膜,或有核無核,皆是屬肺經發來之風熱毒,當用黃芩、桑白皮為君。實熱則加生地、丹皮、羚羊。痰涎壅盛有膜,及有潮熱虛熱,用藥同上。如在 中上下舌根左右起者,其色或紅黃青白黑不等,此屬心經發來之風熱毒,當用川連、梔子。舌硬用羚羊、犀角。痰涎壅盛有膜有潮熱,用藥俱同上。左齒上大齒屬膽,加膽草。左下大齒屬肝,加柴胡、白芍。右上大齒屬大腸,加枳殼、杏仁。右下大齒屬肺,加黃芩、桑皮。當中上四齒屬心,加黃連、犀角。當中下四齒屬腎,加黃柏、知母。上兩旁屬胃,加川芎、白芷。下兩旁屬脾,加蒼朮、白朮。若其滿喉發來色黃者,此乃脾家發來濕毒,亦當燥脾驅風,除濕解毒。其有滿喉黑色者,此屬腎經發來之毒,其毒久積,元氣損傷,津液敗壞,精神傾散,勞神過度所致,是乃險症也。其有喉內二三肉筍,滿口乾渴失音舌脫等症,皆系毒瓦斯攻臟所致,此等症候,千人犯著千人死,靈丹百救無一生,不可不知之。
雙松症
此症發於喉鏡內左右,俱有形如松 樣。先起三五白點黃點,後湊成一個,未開花者可治,已開花者切勿輕醫。治當平肝清肺,驅風解毒,宜用生地、六味,加防風、荊芥、薄荷、蟬蛻等藥,內吹以玉龍散。
喉部 喉科辨症
單松症
此症喉鏡內起一片,或左或右,形如松 樣。初起三五黃點白點,後湊成一個,未開花者可治,已開花者難醫。左起治宜平肝,當用柴胡、白芍;右起治宜清肺,當用黃芩、桑皮。仍加入升提驅風發散解毒去膜之藥,內吹玉龍散。
雙燕子症
此症發在喉中之顎,左右俱有,滿口紅腫,形如燕子伏梁,頭向上,尾向下,其尾開有兩片,其膜色白黃紅,頭向出者可治,向入者難痊,若色黑者不治。治法用甘桔湯,加平肝清肺去膜解毒消風升提之藥,內則用玉龍散吹之。
單燕子症
此症發在喉內,或左或右,單起一片,形似燕子,仍有白膜黃膜起。治法左平肝,右清肺,余與雙燕子同。頭向出尾向入者易治,頭向入尾向出者難醫。急宜用升提等藥治之,緩則不救。
雙鵝症
此症生於 中,左右俱有一片,其形與 中三花相類,均結有核,甚痛,飲食皆不能下,是屬陽症。宜針刺患處出血,並刺夾車、少商兩穴,惟有尖起者可用針刺,不起尖者弗刺。治法宜用散血活血等藥,內則用玉龍散吹之。如有潮熱者,用甘桔東加去風藥治之。
單鵝症
此症與雙鵝相同,惟或左或右,單起一片,飲食不能下咽。治法左起平肝,右起清肺。並宜用針刺出毒血,但患處起尖者可刺,不起尖者勿刺,余用藥同雙鵝。
雙纏症
此症發時喉內四圍紅腫,在 中左右,有白膜黃膜兩片,屈曲相纏,纏上者輕,纏下者重,若至日久,則難治矣。膜之邊弦上有紅絲絡者可治,若透底黑者定死。此是肝肺發來之陰毒,治法不可大清,宜用甘桔湯治之,內則吹以玉龍散。
單纏症
此症喉內四圍紅腫,或於 中左,或於 中右,單起一片,亦有白膜黃膜,屈曲相纏,纏上者輕,纏下者重,如脫後紅色者生,黑熟色者死,是為陰症,不可大清。治法宜用甘桔東加升麻、蟬蛻。惟左起宜加柴胡、白芍,右起宜加黃芩、桑皮。
懸蜞症
此症發在 中之前後左右,形如蝴蜞,(一書云:似魚膽。)懸懸浮起,其色帶黑,是乃心腎發來之毒。治當用清心解毒,升提涼血發散之藥,不可針刺,亦有用生地、六味,或八珍湯治之者。
合架症
此症多因大笑大喊所致。發在癤機左右,先起滿口腫痛,飲食不下,三五日後合成衣架樣子,其膜色黃白不等,此乃肝肺所發之毒,一二日內可治,久則難治。治法宜先在合車、合谷、少商穴刺出毒血少許,再以清肺平肝發散解毒去膜之藥治之,內吹以玉龍散。
壙症
此症發在 中內側壙(音●)邊,或左或右不定,然俱有白膜黃膜,若不細心看之不能見,須將面掇起開關側目視之,色黃白者易治,熟黑者難醫。發左則平肝,發右則清肺。治宜去膜升提驅風解毒之藥治之,內則以玉龍散吹之。
瘰症
此症系頸上處處有核,移毒於喉中左右內外,其症從經絡發來,屬火屬痰。治法當化痰降火驅風解毒之藥,外用沖和散敷之,如膜白似豬油,黑如墨染,皆是不治之症。
乘枕症
此症生於癤機前正對鼻孔,緩緩發來,形為橫枕,其色黃白,關閉涎盛痰多,針刺無血出,不痛者乃屬內傷肺竅。宜用甘桔東加減治之,如鼻孔有血出及鼻塞頭痛目暈,便是不治之症。
乘顎症
此症發於上顎,紅腫者多,起白膜黃膜者少,有核用針,無核不刺。驟發者易治,緩發者難愈。針刺痛有血者可治,刺而不痛無血者不治。此是心經發來即傷五內之症。治法用連翹消毒飲,加秦艽、防風、荊芥。
斗底症
此症發在喉鏡鍋內,(即 中內面。)初發時有寒熱,鏡中有三五七白黑點子,二三日白膜浮起,對中胸前有毒瓦斯二路橫過,或直下,是乃陰症。由心發來者,宜先用針刺其經絡,去其毒血,後治以升提解毒清心去膜消風之藥,切不可攻下通利,或用地黃散治之,內則吹以玉龍散。若痰不止,氣響聲嘶聲啞者,十不過救一二耳。
HT症
此症發於舌根下兩邊,形如鈴子,不摻開不見,摻開舌根,其形乃見,不可針刺,如誤刺破,即不可治。治法宜用甘桔湯,加平肝清肺消風解毒活血化痰之藥。
聯珠症
此症生於喉中或左或右,單起一片,有上下二個,中心有紅絲透上下兩珠,結成膿血,穿後必連作一個,仍有膿血,出之可愈,是屬陽症。治宜左屬平肝,右宜清肺,當用甘桔湯,加消風升提排膿解毒之藥。
破頭症
此症發在喉鏡內,核本一個,卻破兩片,其色黑熟,口臭痰響聲啞,是乃不治之症。
掩頭症
此症發在喉中癤機上左右,先結核,結核後高尖處有白膜黃膜掩頭,不可針刺,此是肝肺發來之風熱毒。治當清肺去膜之藥。宜用甘桔東加羌活、防風,服之最效。
大頭症
此症因天時瘟疫瘴氣所發,必大寒大熱,口噤面黑,四肢軟弱,手不能提,足不能舉,頭大如斗,氣大而緊急,是乃三五日死之症,切勿輕易醫治。
穿額症
此症生於 中前內向裡面,有二三五黑點,大似烏豆樣。此是腎經傳來,不治之症,切勿妄治。
魚鱗症
此症生於喉掩間,形如松實樣。若魚鱗向下,聲啞色黑者不治。
玉筍症
此症發在牙關牙床肉上,形如三五肉筍,徐徐發來,針刺不痛。此是臟腑內傷,系不治之症。
蓮花症
此症起在舌上,生五七枝不定,或具紅黃白等色,形如蓮花相似,不可針刺。凡患是症,潮熱必甚。治用犀角地黃湯,加梔子、連翹、蒡子、花粉。
梅花症
此症發來滿喉俱有,紅黃白點形似梅花,痰涎壅甚,舌硬面紅,潮熱作渴,是乃大熱之症。治當清涼消風解毒去膜之藥,內用玉龍散吹之。
黑疔症
此症發在喉中左右,舌俱黑色,此乃腎經傳來,不治之症。患是症者,必大寒大熱,蓋傷色過度,腎絕故也。
搶食症
此症或發在喉中,或發在舌上,俱生紅 ,患者必面色紫黑,驟傷風熱,喉內氣閉,不能吞物。治宜先用針刺出血,後以生地黃東加解毒湯之藥治之。是乃誤食惡物之症,久則難治也。
木舌症
此症由心經大熱發來,其舌紅腫強硬,粗至寸餘,不能言語飲食,痰涎壅甚。宜用黃連消毒散,加去風化痰除涎之藥治之,如舌出齒外者不治。
重舌症
此症發在舌底下重生一舌,本舌強硬,生來之舌亦硬,如生得過長大者,本舌卷入,便飲食不能進,此是心經發來熱毒。治宜用黃連消毒散,酌加解毒涼血之藥治之。
舌症
此症生於舌之上下,緩緩發來,其舌粗硬如石,結核成膿者可治。如不結核,口舌日見短小,至二三年後,舌忽失去,則雖有靈丹,不能治矣﹗此是內傷心經之症,如所爛之點黑色者亦不治。
回舌症
此症發在舌上,腫大強硬,其舌尾卷入,不能言語,飲食亦不下咽,此是心經發來之毒。治法用犀角地黃湯,加清心去痰解毒之藥服之。
舌癰症
此症發在舌根舌底,結核甚痛,是乃陽症,定要出膿後七日方愈,此由心經發來之症。治宜清心升提解毒清涼之藥。
驢嘴症
此症發在上口唇,對住人中,先紅後黑,滿身潮熱,其症發之甚速,此乃脾經發來之風熱毒。當用甘桔東加白芍,並驅風解毒瀉脾之藥治之。外以烏騮魚牙 黑存性為末加冰片、青黛,蜜糖調塗之愈,或用茶油調搽亦可。
魚口症
此症發在口唇,形如魚口,氣出不臭,痰涎不收,是乃脾經發來熱毒。上唇屬脾,下唇屬胃。治宜石膏、白芍為主,佐以清脾瀉胃之藥,外用冰硼散塗之即愈。
喉癰症
此症發在喉內,或左或右,單起一片,耳底痛甚,七日成膿,是乃陽症。治宜左平肝,右清肺,加以升提之藥治之。
喉疔症
此症發於半頸喉內之中,結核成膿,不能針刺,聽其膿自出,但患是症者,潮熱必甚。治宜用甘桔東加升提去風之藥。
喉箭症
此症發在 中左右,有白路黃路,頭大尾細,直落喉下,是乃險症,最要謹慎。治法宜用甘桔東加升提之藥,如毒以下肚,氣響聲嘶者不治。
喉痺症
此症生於喉中內隔,發之甚速,氣急而促,飲食莫下,茶入口中,由鼻內出。治宜升提消風解毒之藥治之。
剪喉症
此症發在喉管內,左右有核,飲食莫進。如面暗神慘頸腫,氣響無痰,目不轉眼者,不治。
肥豬症
此症發於兩牙關,外面腫大,內面腫,色淡紅,不結核。治法內用玉龍散擦,外用鍛石調醋敷之即效,或用虎骨磨醋塗之亦愈。
鵝口症
此系胎內受毒發來之症,小兒二三五歲之內常有患者,是症發在口角口唇,舌尾舌底下,舌面上俱有白黃點,兩牙關亦有點子,高處起核。可用針刺核出血後,隨以銀花、甘草泡水洗之,或用五倍子煎洗亦可。又方以前藥加硼砂、明礬共研細末常擦之愈。此症雖一二月猶可治。
胎毒症
此症三五月及月內小兒,皆有發者。其症發來滿口白膜,涎盛不收,乍寒乍熱,面色如黃紙,滿身起紅黃爛點,如肌膚脫落則不治。是乃胎毒,皆緣胎前不知謹節所致,或未滿百日而服酸鹹之味,並迭欲無狀,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是症。壯者宜解毒瀉胃火,內以冰硼散吹之,並用五倍子煎水京青布蘸洗口內。
鎖子症
此症小兒百日內,以及二三歲皆有發者。發時滿口白膜黃膜,涎盛面黃,牙肉有白點。要針刺放出黃水,黃水出散其毒,方治以甘桔湯等藥,並用冰硼散吹之。如舌尾下對中縫有白點黃點驟起,而身壯者易治。若久發起有黑紅,並脫肌膚,潮熱不退,氣響聲啞者不治。
論症治法
以上四十六症,須細心辨認,當清則清,當補則補,當提則提,當瀉則瀉,有風去風,有潮熱去潮熱,有涎除涎,有痰化痰,有膜去膜,關閉關開。其有白膜黃膜,紅爛點子,而氣不響,聲不啞,音不嘶,語不亂,喉不乾,肚不痛,口不噤,言不狂,眼不紅,氣不躁,目不直視,神不暗慘,大小便順利,口臭無血,胸不緊,色不熟黑,針刺有血者,人雖傾危,毒未攻臟,藥尚能解。以上壞症,如患者兼有一二樣,切勿妄治。若主家再三哀懇,卻情不過,亦須言明此是不治之症,今順情下藥,功過皆在所弗受,方可免怨也。
辨陽喉症訣
夫陽喉者,陽氣發顯於外也。其色紅,其氣滾熱,其舌強硬,其胸緊氣急,大便堅硬,小便澀數,其面必紅,其內外紅腫之處必大熱,其口氣必滾熱而臭,其眼內必紅,其喉鏡內必起紅絲線經絡,其口唇必紅而粗濃,其陽分發熱潮熱必甚,其痰涎壅甚,其言語雄壯,其聲怒,則其症實乃陽喉也。可用清心平肝瀉脾寒涼之藥治之。
辨陰喉症訣
夫陰喉者,陰氣伏藏於內也。其色青白黃,其氣溫涼,其舌軟必卷縮,其胸寬,其大小便自通利,其面色青黃,其內外腫處青,亦複溫涼本色,其眼黃,其喉鏡內色淡,其舌色白黃,其陰分潮熱,或微寒微熱,其痰涎少,其聲溫和,其症則虛,是乃陰喉也。不可太用寒涼之藥,宜重用元參瀉虛火為主。
看喉中辨臟色訣
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各載五形,各形五色。五形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色者,紅、青、黃、白、黑、也。相生者其病輕,相克者其病重。假如其色紅,則屬心;其色青,則屬肝;其色黃,則屬脾;其色白,則屬肺;其色黑,則屬腎;此乃五臟中形見於五色也。開其口一觀喉中形色,即知其由何臟中發來,相生者易治,相克者難醫。此是傳授真口訣,切勿視為等閑語。
辨毒攻臟訣
毒攻心必狂言亂語,毒攻肝其眼怒直視,毒攻肺其聲嘶而咳嗽氣響,毒攻腎其聲沉緩而啞,毒攻脾頸上浮腫必結核,此乃餘毒發來,外用沖和散敷之則散,不散則熟,用針刺出膿血即愈。以上系毒攻臟腑之症。諺云:毒攻臟腑為死症,古人不治,命由天。
認死症歌訣
凡喉症無痰者不治。痰響如雷者危。氣聲如拖鋸者死。聲啞者不治。色如腥熟者死。面黑神慘者死。口噤者危。齒腳肉包過牙者死。怒目直視者死。肚痛者死。鼻內出血不止者死。大便泄出黑色者死。潮熱不退者危。口動言語亂者死。喉內生肉筍針刺不痛者死。膿血不腥不臭者死。氣出無收者死。手不能提足不能步者死。滿喉盡膜者不治。氣臭者死。 中子白膜遮盡者死。牙齒脫者不治。失舌者死。痰火升喉痛者不治。瘰癧火升喉痛者不治。以上皆死症,百中可救一二而已。
治咽喉辨論
夫咽喉之症,皆由五臟六腑發來。臟腑 生病,其形色見於咽喉, 中以內者謂之咽,中以外者謂之喉,咽喉形色各有陰陽,虛實之毒,卒然發起,牙關緊急,痰涎壅盛,氣出不收,朝發夕死,是乃急症。醫者不明,往往謂此為痰熱,孰不知有陰陽虛實之分。外症為陽,內症為陰,虛則溫之,實則瀉之,有熱去熱,有風去風,有毒解毒,有膜去膜,有痰化痰,有涎去涎,關閉用開關藥,至內面紅黃白爛點,可用藥散吹之,外面紅腫結核,則用藥散敷,結核成膿用針刺,審症用藥勿慌忙。此真口訣也。
論喉症治法
- 火症喉痺,悉宜以抽薪飲主之。
- 火不勝者,宜徙薪飲主之。
- 凡膽肝之火盛者,宜以芍藥、梔子、草龍膽為主。
- 陽明胃火盛者,宜以生石膏為主。大便閉結不通,宜加大黃、芒硝之屬通其便,而火自降。
- 凡火浮於上,而熱結於頭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誤用升陽散風等劑,蓋此火由中發來,得升愈熾。經曰︰高者抑之,正此之謂也,非火鬱宜發及升陽散火之義,學人於此最要體察,勿謂誤認其面目為囑。
- 凡外治火症腫痛之法,宜以木鱉子磨醋,用鵝毛蘸擦喉中,引去其痰。或另少和清水,免致太酸,時時呷嗽喉中,不可咽下,引吐其痰為更喜。嗽後以代匙散吹之,仍內服湯藥,自無不愈。
- 凡火壅於上,而食物之治,最宜梨漿、綠豆湯之屬為妙。若南方少梨之處,或以好蘿卜搗汁,和以泉水,少加元明粉攪勻,徐徐飲之,既可消痰,亦可清火。
- 凡單雙乳鵝,若毒未甚,膿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勢甚而危,必須砭出其血,庶可速退,此因其急,亦不得已而用之也。又古法治喉痺,用三針刺少商穴,血出即愈。
- 陰虛喉痺。其症亦內熱口渴喉乾,或唇紅頰赤,痰涎壅盛,然必六脈無神,或六脈雖數,浮軟無力,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製火而然。火甚者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硬,小便不熱者,宜六味地黃湯、一陰煎之類主之。若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宜用二陰煎主之。
- 格陽喉痺。由火不歸元,則無根之火寓於咽喉而然,其症在上熱下寒,全非火症。凡辨此者,但診其六脈微弱,全無滑大之意,則下體全無火症,而腹不喜冷,即是症也。蓋此症必因色欲傷精所致。或泄瀉傷腎,或本無實火,而過服寒涼以傷陽氣者,皆能患此症。速宜用鎮陰煎治之為上,八味地黃湯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可。若再用寒涼之劑,多致不救。
- 陽虛喉痺。非喉痺因於陽虛也,乃陽虛因於喉痺也。蓋有因喉痺過於用攻擊之劑,致傷胃氣者。有飲食難下,倉庫空虛而傷胃氣者。又有氣體素弱,不耐勞倦,而傷胃氣者。大凡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飛越。脈浮而散,或弱而澀,以致聲如鼾睡,痰如拽鋸者,此胃肺垂絕之候,速宜挽回元氣,以人參一味濃煎,放心徐徐咽下。如痰多者,或加竹瀝、薑汁亦可。如遲多致不救,若作實火治之,則禍不旋踵矣。
- 格陽喉痺。但見其頭面浮火,喉頭粗極,氣急聲啞,咽腫口瘡,痛楚之甚。察其脈,細甚而數。問其言,則聲微似不能振者。詢其所服之藥,無非黃連、梔、柏之屬。此蓋以傷陽而起,複為寒涼所逼,以致寒盛於下,而格陽於上,即茶水之類,亦俱難入口,而尤畏煩熱。
余曰︰危哉﹗再遲日子,必不能救矣。遂以鎮陰煎泡好,以冷水座冷,徐徐使咽之,甫服一劑,須早而頭頂腫痛盡消,遂繼用五福飲之類,數劑而愈。疑者始皆駭服矣。
- 喉痺痛。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宜吐痰後複下之,上下分消而愈。又甚者,以針刺去血,然後用藥吐之,此為治之上策。若人畏懼,而委曲旁求,瞬息喪命。蓋治喉痺之法與救火○不容少待。《內經》曰︰發之,發之者,發散也。吐中有發散之義。出血者,亦發散之端也。治斯痰者,毋執緩方小方而治之。如曰吾藥乃王道不動臟腑,若遇疾之輕者可獲愈,疾之重者,因循死矣。豈非誤殺耶﹗
- 喉癬症。凡陰虛勞損之人,多有此病。其症滿喉生瘡,紅腫疼痛,久不能愈,此實水虧虛火症也,宜用前陰虛喉痺之法治之。若多咳嗽肺熱,宜以四陰煎之類治之。若滿喉生瘡破爛而痛者,宜用牛黃益金散吹敷之,仍內服滋補真陰之劑,自可痊愈。
- 瘟毒喉痺。乃天行瘟疫之氣。其症則咽喉項腫,甚有頭面頸項俱腫者,北方尤多此病,俗呼為蟆瘟,又名鸕 瘟,亦名大頭瘟。此濕熱壅盛最凶之候,宜清諸經之火,或瀉陽明之熱,當察緩急而治之。東垣有普濟消毒飲,專治瘟毒喉痺,百發百中。
- 伏氣之症。古方謂之腎傷寒。謂非時有暴寒中人,毒瓦斯伏於少陰腎經,始初不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當以傷寒治之。非喉痺之病也,次非下利不可,按此症亦所常有,是必以少陰少陽之火,令太陽之寒,令太陰之濕,複兼令風寒之邪者,皆有此症。故治此者,不必治喉痺,但治外邪,其喉自愈。即如新方之柴胡飲及散陣諸方,皆可隨宜酌用。
- 楊梅結毒。有喉間潰爛作痛久不愈者,此非喉痺之屬,乃楊梅瘡毒也。宜用仙遺糧湯,甚者宜以土茯苓煎湯,吞五寶丹治之。
- 虛損喉痺。未易辨也。若一人因患虛損,更兼喉癬腫痛,多醫罔效。余診其脈,則數而無力,察其症則大便溏泄,問其治則皆退熱清火之劑,然愈清火而咽愈痛。余察之,既確知其本非實火,而且日前多用寒涼,以致肚痛不實,總亦格陽之類也。遂專用理陰煎及大補元氣煎治之而愈。
- 鎖喉風症。時人以咽喉腫痛,飲食難入,或痰氣壅塞不通,甚奇甚急者,皆稱為鎖喉風。而不知有真正鎖喉風,其甚奇甚急之處,而實人所未知也。余在襄陽嘗見一女子,年已及笄,忽一日在於仲秋時,無病而喉竅澀愈甚。及延余診視,按其脈,無火也。問其喉,無腫無痛也。觀其貌,則面青目瞠不能語也。聽其聲,則喉竅若細如針,抽息之窘如線,伸頭掙命求救之狀,甚可憐也。予見而疑之,不得其解。然意謂風邪閉窒喉竅,非用辛溫不能解散,遂用二陳東加生薑煎而與之服,毫忽無效。意複用獨參湯以救其肺,然見勢危若此。恐滋怨謗,終亦未敢下手。他醫見之,亦但束手而已。如此者一日夜而歿。後又一人,亦患此症而歿。若此二人者,余及今莫識其所以病,此畢生之疑竇,殊自愧也。然意必肺氣竭絕之故,倘值此者,恐非獨參湯決不能救。故特書此,以俟後之君子詳酌焉。
- 諸物鯁於喉中,或刺或骨,必有鋒芒之逆,所以刺礙而不下。凡下而逆者,後而上之則順矣。故治此者,當借飲食之勢,湧而吐之,使之上出,則如拔刺之捷也。若芒刺既深,必難推下,非惟理勢不順,必致遲延,或飲食既消,無可推還,以致漸腫,則為害非細矣。凡諸骨鯁或以飴糖一大塊,滿口吞而咽之,或用韭菜炙熟,不可切斷,作一小束吞之,芒刺即裹而下,亦妙。
- 小兒口中誤吞鐵釘痛甚,余以磁石(七錢)、朴硝(二錢)、熟豬油(二兩),加蜜糖調和藥末與之食,次日其鐵隨糞出,是誠可謂良方矣。
論分經治喉症藥性
瀉心火用黃連;瀉肺火用黃芩;脾火須用芍藥;胃火定宜石膏;柴胡瀉平肝火;知母瀉平腎火;木通瀉平小腸之火;黃柏瀉膀胱火;大黃瀉大腸火;屈抑之火,生梔為君;浮游之火,元參為妙。
上焦有熱,黃芩、赤芍;中焦有熱,黃連、梔子;下焦有熱,黃柏、知母。
上焦有寒,麻黃、桂枝;中焦有寒,肉桂、乾薑;下焦有寒,附子、沉香。
梔子、黃連、麥冬、犀角,俱清心。黃芩、桑皮、羚羊,俱清肺。柴胡、白芍、膽草、青黛,俱平肝。知母、黃柏,瀉腎火。白芍、石膏、黑梔、甘草,俱瀉脾火。連翹、牛蒡能解毒。黃芩、花粉能解痰涎。防風、荊芥、薄荷、秦艽、羌活,俱祛風除濕,退潮熱,化痰。
口苦用膽草,口渴葛根。提毒用升麻。去膜用蟬蛻。涼血須生地。血中伏火丹皮、澤瀉。去口臭人中黃。痰盛牛黃。開關僵蠶、全蠍。載藥上浮,能達氣而下行者惟桔梗。止熱嗽,黃芩、桑皮。止風咳,麻黃、杏仁。止痰嗽,貝母、連翹。止虛咳,阿膠、白醋。能解咽喉諸毒,射干、豆根。能和諸藥,解百毒甘草。排膿白芷、南星。發散荊皮、獨活。打穿出膿則穿山甲。
治喉用藥變化歌訣
治喉甘桔是神方,細心體察辨陰陽。柴胡、芍藥平肝木,不論心肺也備嘗。黃芩同用桑皮是,加用花粉效非常。防風、荊芥能逐風,去膜蟬蛻用之良。喬蒡解毒痰俱化,驅風提毒升麻當。生地等件須無膜,豆根少許最為良。連、梔、犀角有時用,實熱無膜可主張。六味品中除棗肉,審症用藥莫慌忙。連、射、丹、梔雖難缺,孕婦遇之要謹防。此歌訣須讀至爛熟為要。
抽薪飲
治諸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柏(各三錢) 枳殼(一錢半) 生甘(二錢)
熱在肌膚經絡,加連翹、花粉。熱在血分大小腸,加槐花、黃連。熱在陽明,頭面燥煩便實者,加石膏。熱在下焦,小水痛澀,加草龍膽、車前。熱在陰分,津液不足,加麥門冬、生地、芍藥。
徙薪飲
治三焦火症。大凡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先以此劑服之。如火甚者,宜用抽薪飲。
陳皮(分)黃芩(二錢) 白芍 茯苓 丹皮 黃柏(各錢半)
滋陰八味湯
治陰虛火盛,下焦濕熱等症。
淮山藥(四錢) 丹皮(三錢) 白雲苓(三錢) 茱萸(四錢) 澤瀉(三錢) 黃柏(鹽水炒,三錢) 熟地(八錢) 知母(鹽水炒,三錢)
一陰煎
治水虧火盛之劑。
生地(二錢) 熟地(二錢) 芍藥(二錢) 麥冬(二錢) 牛膝(錢半) 丹參(二錢) 甘草(二錢)
火盛躁煩,加龜板。氣虛,加人參。心虛不眠多汗,加棗仁、當歸。汗多煩躁,加五味子、茱萸。微有火者,加女貞子。虛火上浮,吐血衄血不止者,加澤瀉、茜根,或加川續斷澀之亦可。
加減一陰煎
治症如前,但火盛者,宜用此方。
生地 白芍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錢) 地骨皮(一錢) 炙草(五七分) 知母(一錢)
煩躁便結加石膏。小水熱澀加梔子。火浮於上加黃芩、澤瀉。血燥血少加當歸。
二陰煎
治心經有熱,水不製火之病。
生地(二錢) 麥冬(二錢) 棗仁(一錢) 元參(錢半) 川連(三錢) 茯苓(錢半) 木通(錢半) 生甘(一錢)
鎖陰煎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真陽失守之病。
熟地(二兩) 牛膝(二錢) 澤瀉(錢半) 清花桂(二錢) 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 炙草(一錢)
如嘔惡,加乾薑一二錢。氣脫倦言而脈微弱者,加人參。
四陰煎
治保肺清肝,有陰虛勞損,相火熾盛等症。
生地(一二錢) 麥冬(二錢) 白芍(二錢) 茯苓(錢半) 百合(二錢) 生甘(一錢) 沙參(二錢)
理陰煎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一二錢) 炙甘(一二錢) 或加用上好肉桂亦可。
大補元煎
黨參(一二錢) 熟地(二三錢) 淮山(炒二錢) 杜仲(二錢) 當歸(二三錢) 枸杞(二三錢) 炙甘(一二錢) 茱萸(一錢)
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將本方加以附子、炮薑片、肉桂。氣虛,加黃 、白朮。血滯,去茱萸、加川芎。滑泄,加故紙、五味子。
普濟消毒散
治疫厲惡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氣上喘促,咽喉不利,口舌乾燥等症。東垣曾以此方治大頭病,獲愈者以萬計。
黃芩(五錢) 黃連(五錢) 人參(三錢) 橘紅(二錢) 元參(二錢) 桔梗(二錢) 柴胡(二炒) 升麻(一錢) 生甘(二錢)
以上各藥共為細末,半用白湯時時調服,半用蜜丸噙化,服盡即愈。或加防風、川芎、、薄荷、細辛,水二盅,煎一盅服,可令熱速消。或熱極腫甚,先用刺出其血亦效。一方無人參。
十二味玄翹飲
治白喉初起絕妙方。
元參(三錢) 連翹(錢半) 山豆根(錢半) 銀花(錢半) 桔梗(錢半) 銀柴胡(一錢)牛蒡 (錢半) 蟬蛻(一錢,去頭足) 升麻(一錢) 花粉(錢半) 馬蹄香(即沉香,錢半) 生甘(一錢)
煎水服。
治喉內無論兩傍上下
生有白膜是乃白喉。玉 中如有白膜即難治矣,務要急宜調治,使毒不得攻於五內,或有回生之望。初用︰
沙參(三錢) 麥冬(錢半,去心) 赤芍(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知母(錢半) 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花粉(錢半)
煎水服。
治白喉潮熱漸除白膜漸減方
元參(三錢半) 麥冬(錢半,去心) 白芍(錢半) 釵斛(錢半) 銀柴胡(一錢) 女貞子(三 一錢) 山豆根(錢半) 馬蹄香(二錢)
治白喉白翳將見紅影方
洋參(二錢) 元參(三錢半) 白芍(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桔梗(錢半) 女貞(二錢半) 金釵斛(銀半) 北沙參(三錢) 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如有咳嗽,加桑白皮錢半、杏仁去皮尖錢半。
治白喉元氣虧損將全愈方
洋參(三錢) 麥冬(錢半) 白芍(錢半) 女貞子(二錢半) 白茯神(二錢) 淮山(二錢)北沙參(三錢) 元參(三錢半) 桔梗(錢半)
治虛喉妙方
熟地(三兩) 洋參(兩半) 麥冬(去心,八錢) 元參(兩半) 白芍(八錢) 女貞子(兩半) 釵石斛(八錢) 茯神(六錢) 菟絲餅(一兩) 淮牛七(七錢)
如腎陰虧極者,加枸杞一兩、北五味三錢半。脾陰不足者,加淮山藥一兩。以上各藥共
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錢,白滾湯下。
治陰虛於下,火浮於上,腹不受冷物,頭暈腰痛,手足俱冷等症。
熟地(六錢) 淮山(二錢) 茯神(一錢) 麥冬(二錢) 淮牛七(二錢) 北五味(五分)清花玉桂(去皮,六分,另燉水沖服) 白芍(二錢) 高麗參(二錢,另燉水沖服)
又方
治腎陰虧損,火不歸元,氣浮越於上方。
熟地(六錢) 潛術(二錢) 麥冬(二錢半) 牛七(二錢) 北五味(五分) 附子(六分)高麗參(二錢,另燉水沖服)
治陰火方
桔梗(三錢) 元參(三錢) 梔子仁(一錢)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生甘(一錢)山豆根(一錢) 花粉(錢半)
初服一二劑,用防風一錢、荊芥一錢、薄荷五分。若左起,加柴胡一錢、白芍錢半。右加黃芩錢半、桑皮錢半。有膜加蟬蛻五分,口內色紅甚,加生地二錢、丹皮錢半,口唇紅焦,加石膏一錢。
治陰火驗方
生地(三錢半) 元參(三錢) 麥冬(錢半) 知母(錢半) 澤瀉(一錢) 女貞子(二錢)白芍(錢半) 連翹(錢半) 銀柴胡(一錢) 北沙參(五錢) 熟地(五錢)
一二服後,即除銀柴胡、北沙參。如有咳嗽,加桑白皮三錢、杏仁二錢去皮尖、丹皮一錢半。
滋陰降火湯
如無潮熱,方可用此方。
熟地(五分) 元參(三錢半) 麥冬(錢半) 生芍藥(錢半) 丹皮(錢半) 澤瀉(一錢)北沙參(三錢) 女貞(三錢) 金釵石斛(錢半) 天冬(錢半)
治喉內有腫,兼有時寒時熱不齊之症。
生地(四錢) 連翹(二錢)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 丹皮(錢半) 葛根(二錢) 沙參 赤芍(錢半) 生甘草(一錢)
治實熱症方
牛蒡子(錢半) 花粉(二錢) 犀角(一錢) 丹皮(錢半) 麥冬(錢半) 黃連(錢半) 生地(三錢) 連翹(錢半) 澤瀉(一錢) 生梔仁(錢半) 射干(一錢) 山豆根(一錢) 桔梗(二錢)生甘(一錢)
左加柴胡,右加黃芩、桑皮。有潮熱加防風、荊芥、薄荷,熱退即除。初用提毒升麻一二劑,後即除。有膜加蟬蛻,膜退即除。開關僵蠶、全蠍,關開即除。至解毒藥,多服不妨。大凡喉症服清涼解毒藥,諸多轉手,用生熟六味,除萸肉,加解毒藥不忌。凡看喉症,不可除痰,只可解毒,不可攻下,只可升提,不可補托,熟煉收斂之藥,初用發散不散,則當排膿,其治大略,不過如此矣。
凡患單鵝雙鵝,必有潮熱,當用此退熱涼血,消腫解毒方。
生地(三錢) 赤芍(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錢半) 銀花(錢半) 山豆根(錢半) 花粉(錢半) 丹皮(錢半) 北沙參(二錢半) 柴胡(一錢) 葛根(錢半) 桔梗(錢半) 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生甘(錢)
熱極者,加黃芩錢半。風甚者,加防風一錢二分、白芷一錢二分,或加薄荷七分。
治楊梅瘡沖喉方
生地(一錢半) 元參(三錢) 麥冬(錢半) 白芍(錢半) 知母(錢半) 鹽柏(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 土茯苓(三錢) 丹皮(錢半) 澤瀉(錢半) 女貞子(三錢) 山豆根(錢半)
如有白膜,加蟬蛻七分。有潮熱,加北沙參二錢半、柴胡一錢。
治楊梅瘡沖喉藥丸方
生地(二兩) 熟地(三兩) 元參(二兩) 麥冬(去心,一兩) 白芍(八錢) 知母(一兩)釵斛(一兩) 土茯苓(二兩) 連翹(一兩) 牛蒡子(一兩) 銀花(一兩) 丹皮(八錢) 澤瀉(八錢) 女貞子(一兩半) 沙參(二兩) 山豆根(六錢) 生甘(六錢)
以上諸藥,純用日晒乾,共研極細,煉蜜為丸,每早晚空心服四五錢,淡開水下。
治楊梅瘡較前症尤重方
生地(三錢) 元參(三錢) 麥冬(錢半) 白芍(一錢二分) 梔子(錢半) 丹皮(錢半)澤瀉(一錢二分)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北沙參(二錢) 銀柴胡(一錢) 女貞子(三錢)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知母(錢半)
如無潮熱,即除去北沙參、銀柴胡,加大熟地五錢、洋參錢半。若不用洋參,加北沙參三錢亦可。
治小兒陰虛喉有潮熱兼有些牙血出方
生地(一錢七分) 元參(錢半) 麥冬(七分半) 白芍藥(七分半) 女貞子(錢半,鹽水蒸) 連翹(七分半) 沙參(錢半) 骨碎補(七分半) 銀柴胡(七分半) 丹皮(七分半) 澤瀉(五分) 馬蹄香(一錢)
如用洋參一錢,即除北沙參。
治三十六種喉散奇方
山豆根(錢半) 粉甘草(錢半) 川連(錢半) 薄荷(錢半) 寒水石(二錢,飛) 兒茶(錢半)人中白(二錢) 白僵蠶(二錢半) 白蓮花(三錢) 白硼砂(二錢,飛) 青黛(二錢,飛)大梅片(錢片) 川麝香(二分) 珍珠(一錢,飛)
共研極細,末如塵,罐貯勿泄氣,聽用。
治喉症奇驗方
老絲瓜仁不拘多少,晒乾研作如塵細末,每一兩加大梅片七分,研細末,乳和勻,罐收勿泄氣。如有喉症,以分許吹之,至多三次即愈。
治陽喉散方
白硼砂(三錢) 朱砂(二錢,飛) 雄黃精(一錢,飛) 川連(二錢半) 黃柏(二錢) 粉甘草(錢半) 薄荷(二錢半) 兒茶(錢半) 飛青黛(四錢,另包) 枯礬(錢半) 犀角(錢半) 雞內金(一錢) 大梅片(一錢,另研) 白蓮花(五錢)
口臭加人中白一錢,口黑加熊膽一錢,痰盛加牛黃五分、珍珠五分、琥珀五分,共研至無聲如塵為度,瓶貯勿泄氣聽用。
治火症痘疳牙疳喉間潰爛金不換散
人中白(五錢, 存性) 細柏末(三錢) 青黛(六錢) 玄明粉(三錢) 白硼砂(三錢)冰片(三分) 西瓜霜(八錢,製法在後)
上為極細末,罐貯勿泄氣聽用。若爛處有深洞者,加龍骨、象皮、赤石脂各三錢,同研吹之。痘疳加川連、胡連、甘草、人中黃、銀粉霜,(即西瓜硝飛去者。)每金不換散一錢,每樣各加五分,共研末如塵,合搽之。喉癬喉疳,每金不換散一錢,加粉霜三分。
治痰痺方
滑石(一錢) 石膏(一錢) 薄荷(五分) 膽礬(五分) 粉甘草(三分) 炒僵蠶(五分)大梅片(五分) 皂角(炙,盡五分) 牛黃(五分)
共研極細末,罐貯聽用。
應驗鵝喉方
平日遇有水瓜蜂,(即為竹蜂。)捉取不拘多少,以酸梅汁浸之。若生鵝喉則撬開牙關,取蜂用口含之,使口水漸漸咽下便愈。
青梅丸
大南星(十二個) 半夏(二兩) 白礬(一兩) 甘草(兩半) 桔梗(兩半) 陳皮(五錢)朴硝(二兩,提過) 青梅子(一百個) 生鹽(四兩)
先將補硝研末,腌梅兩日,等梅汁出後,方將前藥末摻勻,晒乾,以瓷瓶收貯。遇有鵝喉及牙痛喉痛,取梅一個,含之立消。
治陰白喉症散
人中白(二錢) 兒茶(一錢) 黃柏(六分) 青黛(六分) 薄荷(六分) 硼砂(六分) 蟬蛻(七個) 大梅片(五分)
共研極細末如塵,瓶收勿泄氣聽用。
治鵝喉口內含藥方
荊皮(二錢) 花粉(錢半) 白芷(一錢) 山豆根(錢半) 七裡香(二錢) 馬蹄香(即沉香,三錢)
用滾水二碗泡,燉濃,另倒開半杯,和白酒少許,不拘時含,至滿口痰涎即吐出。
洗口散
五倍子(二錢) 硼砂(錢半) 白礬(一錢)
共研細末,每用數分,以白開水泡出味,軟綢蘸洗,如有出牙血不止者,用此湯含口中,其血即止。
三黃散
治陽症用。
大黃(一兩) 黃柏(五錢) 生甘(五錢) 羌活(三錢) 陳皮(二錢) 梔子(三錢) 地骨皮(二錢) 青黛(二錢)
共研末,調白酒外敷患處。
洪寶丹
治陽症用。
花粉(三錢) 赤芍(二錢) 薑黃(一兩) 白芷(一兩)
共為末,或用黃酒或白酒,或清茶調勻,多熱敷之。
陽毒散
生南星(三錢) 蒼朮(錢半) 薑黃(二錢) 川貝(二錢) 白芷(二錢) 大黃(四錢) 雄精(三錢) 黃柏(二錢) 生甘(二錢) 防己(二錢) 花粉(三錢) 赤小豆(二錢) 豆根(二錢)毛茨姑(二錢,去淨毛)
共研末,調蜜糖,清茶敷患處。
治陽喉毒紅腫方
荊芥(一兩) 花粉(八錢) 白芷(六錢) 大黃(六錢) 七裡香(七錢) 芙蓉花(八錢)
共研末,調白酒在核處搽之,略乾,又搽十餘次,即愈。
沖和散
治陰症用。
荊皮(一兩) 獨活(五錢) 赤芍(五錢) 白芷(三錢) 南星(錢半) 半夏(錢半) 南木香(二錢) 菖蒲(二錢)
共研細末,調白酒敷。
黃龍散
治陰症用。
草烏(二兩) 薑黃(二兩) 南星(一兩) 赤芍(一兩) 肉桂(五錢,去皮)
共為末,調黃酒敷患處。
治陰毒青腫皮膚不燒熱方
生川烏(六錢) 生草烏(六錢) 生南星(五錢) 生半夏(五錢) 生梔仁(七錢) 芙蓉花(一兩) 七裡香(七錢) 細辛(五錢) 白芷(六錢) 紅蓮花(八錢) 菖蒲(五錢) 生香附(五錢)
共研末,在核處搽。
兩宜散
半陰半陽冷熱不明者,用此治之。
荊芥 獨活 赤芍 白芷 菖蒲(各等分)
共為末,用黃酒調敷患處。若瘡面上有血 ,不可用菖蒲,恐破瘡皮,宜先用四味敷之,後用菖蒲末敷於面上,覆過四圍,而以薄紙隔截之。凡敷末藥,須溫熱,方能令藥氣透入。若乾,再換濕者敷之。如四圍黑暈不退,瘡口俱無色者,其人必服涼藥太過,不可驟用黃龍散,因其膚肉未死,恐黃龍散藥力過峻,敷上更加苦痛,可於本方內加肉桂、當歸,以換起死血,血一浮面,即除去二味,只用本方治之。若痛不止,可取酒泡乳香、沒藥,以瓦器盛放火上,俟溶化,乘熱傾入藥內,調勻塗之,痛立止。若瘡口有突肉箭起,宜以本方加南星,用薑汁和酒調塗即落,此因胃著風故也。或有近熱之症,可合洪寶丹,以蔥汁、清茶同調敷。若遇陰寒之症,可合黃龍散調好酒敷之。
製西瓜硝
覓上號頭藤西瓜,或一個或二個,用稻柴墊好,放在乾燥廚內,立冬日將瓜挖去腹中穰,取去七分,皮上肉剩三發,每瓜用皮硝二斤或半斤,看瓜之大小酌用。蓋好用線絡住,懸向背陰屋檐下,至冷凍之期,其硝自盡出瓜外,顏色如霜,用刷帚輕輕拂下,以盤盛之包好,至三五日一取,至春間將瓜內所剩之硝安好,候到立冬,將新鮮瓜盛之,再加硝半斤,或一斤,仍舊懸好。俟皮外飛出取之,如此二次,中間之硝亦不必再飛。可治喉癬喉疳諸火症,潰爛者吹之不痛。外皮飛出者名銀粉雪,其功可並紫雪。
鎖喉症吹之立效方
鏡面朱砂(飛,一分) 正廉珠(飛,一分) 珊瑚(飛,一分) 雄精(飛,二分) 青黛(二分) 硼砂(二分) 人中白(三分) 木 子(一分, 黑) 大梅片(一分)
共研細末,罐貯聽用。
經驗鵝喉奇方
木殼(存性,五分) 鼻涕蟲(三十條,存性) 人中白(五分) 山豆根(取淨皮,一錢)黑竹蜂(十六個,存性) 川連(一錢) 大梅片(一分) 白硼砂(五分) 生大黃(一錢) 青黛(二錢,飛) 肥豬(三十只,存性) 牛黃(五分) 明礬(二分) 麝香(五厘)
共研末,稱準分兩,再合研一二千下,罐貯封口,勿泄氣聽用。
鵝喉急救方
茜草(一兩二錢七分) 醋(一碗)
共蒸出味,與病患吞噬一口,牙關緊閉亦立開。
治各種喉症效方
人中白(飛過,三分)青缸花(飛過,三分) 明珍珠(甘草、豆腐煮過,研,飛,五分)黑竺黃(一錢) 正川連(一錢) 大梅片(二分)
共研細末,後入冰片,再研勻,罐貯勿泄氣聽用。
治白喉症奇方
此症,喉中先紅後白。
鴨糞瓦上隔火焙枯研末,白粥調服立效。如發寒熱,切忌表藥,誤用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