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第一環十干主日。
環周一圖。內外有四環。第一環用天干十字。分析地之五運。為五陰五陽。五陰分合於五臟。五陽分合於五府(餘三焦一府名曰孤府)。甲日陽木合膽府。乙日陰木合肝臟。丙日陽火合小腸。丁日陰火合心臟。戊合胃陽土。己合脾陰土。庚辛金合大腸與肺。壬癸水合腎與膀胱。孤府三焦無所合。決瀆之官。附屬於膀胱。此第一環十日天干之大分也。

第二環 穴流注。

第三環干支定時。
第二環第三環細分一日為十二時。起於子。終於亥。上冠以天干十字。十日共一百二十時。地支用十次。天干用十二次。甲己之日。同起甲子。乙庚之日。同起丙子。丙辛日。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照次序推之。甲日十二時。重見甲為戍時。
故開膽井竅陰穴。甲為陽木。膽府亦屬木之陽也。癸日十二時。重見癸為亥時。故開腎井涌泉穴。癸為陰水。腎臟亦屬水之陰也。或問癸日缺十時。腎不開丑時而移開亥時何也?蓋腎者主水。為人身立命之根。注重生木。如不能轉注於甲日。則流而不注。不合乎陰陽相生之道也。以此例推之。乙日乙酉時。開肝井大敦穴。乙為陰木。肝亦陰藏之屬木也。丙日丙申時。丁日丁未時。陽火陰火。則開小腸井少澤。心井少沖。戊日戊午時。己日已巳時。則開胃井厲兌。脾井隱白。戊陽土。己陰土也。庚日辰時。開商陽。
辛日卯時。開少商。大腸陽金。肺藏陰之金也。壬為陽水。壬寅時開膀胱水府之至陰井穴。轉注癸日壬子時。壬重見壬。成為十日一大周。井穴通用紅字。表示每日旺氣主穴之起點。過穴亦書紅字。蓋本藏之俞。本府之原。與流而注者不同也。何謂流。陽日開陽時陽穴。依相生次序。仍流在陽日陽時之謂也。何謂注。陽日陽時取穴不足。則轉注而取陰日之陽時。反言之。陰日陰時取穴不足。則轉注而取陽日之陰時。均謂之注。流與注不同。注與過不同。陽日之末。氣納三焦。陰日之末。血歸包絡。取生我者。我生者亦各不同。試舉一甲日分析言之。甲日戌時。開膽井竅陰。其在戌時前。酉未巳卯丑五陰時。所列中沖。尺澤。商丘。神門。行間。各藏陰穴。皆由前癸陰日。依木火土金水相生之次序。轉注而來。甲日重見甲。至戌時。僅開竅陰一穴。甲為陽日。開陽時。
亥為陰時不取。轉注到乙日丙子陽時。開小腸滎穴前谷。蓋甲膽屬木。丙小腸屬火。膽開第一穴。而轉溜於小腸之第二穴。木生火也。陽井竅陰屬金。陽滎前谷屬水。又金水相生之義也。再注到乙日戊寅時。則開胃之俞穴曰陷谷。小腸馬火。胃屬土。火生土也。並過丘墟一穴。因六腑六 。各多一原穴。超出五行相生之外。故並過於俞位。反求其本。與竅陰一脈相承。並過於此。列於下位。以其非五行相生之正經也。用紅書一過字。表示有所本也。乙日庚辰時。注大腸陽溪穴。壬午時。注膀胱委中穴。言其府。
則大腸屬金。膀胱屬水。金水相生。言其穴。則陽經火。陽俞土。火生土也。末甲申時。複列三焦滎穴液門。蓋三焦孤府。六 無所寄。故分列於各府開穴之最末。獨取一滎者。陽滎為水穴。膽為木府。水能生木也。甲日始戌時。終於乙日申時。凡十一時。
六腑各開一穴。膽居主位。多過一原穴。凡七穴。此甲日流注細分之理也。其餘九日。
環周流注。臟各五 。腑各六 。腑為陽。臟為陰。陽井金。陰井木。各依相生之次序流注展轉而取之。腑過一原穴。臟以俞代原而過之。末一穴。陽日氣納三焦。取生我者,陰日血歸包絡。取我生者。均詳列前圖。一見而知。不贅也。

第四環同宗錯落。
天干十字。地支十二字。一日十二時。五日六十時。十日一百二十時。地支十二字。每日用一次。五日五次。十日十次。與天干十字配合用之。五日六十時。地支用五次。天干當用六次。甲子小周。五日一候。六日又另起甲子時。與一日同。此一六同宗甲己同宗之義也。甲日己日。一奇一偶。一陰一陽。日乾陰陽雖不同。時干支全同。故甲日流注諸穴。交落列於己日時干支之下。己日流注諸穴。轉交落列於甲日時干支之下。以此推之。二七為乙庚。三八為丙辛。四九為丁壬。五十為戊癸。皆一陰一陽之同宗。故流注各穴。除一過穴不交落。余均互相交錯落列於下環。依時取之。其效一也。


手太陰肺經五穴

一、少商(井穴)

部位 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証治 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 瘧振寒。腹滿唾沫。唇乾引飲不下。膨 膨。手攣指痛。寒栗鼓頷。喉中鳴。

針灸 三棱針刺之。微出血。泄諸臟熱氣,不宜灸。

按︰ 少商乃陰井木穴之始。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臟為陰。陰常不足也。

二、魚際(滎穴)

部位 在大指本節後散脈中。

証治 洒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痺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乾燥。寒栗鼓頷。咳引尻痛。溺出。嘔血。心痺。悲恐。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

按︰ 魚際乃陰滎火穴。在手大指後魚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時,則魚腹豐滿。離開次指時,則本節後內側微陷下。有如魚腹正中交際之形,故名魚際。魚際為火穴。肺為金藏。火能克金,故此穴言針不言灸。

三、大淵(俞穴)

部位 在手掌後陷中。

証治 胸痺逆氣。寒厥善噦嘔。飲水咳嗽。煩惋不得臥。肺脹滿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乾。狂言口僻。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按︰ 大淵乃脈之所會。本輸篇雲。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蓋其穴在手大指如魚形之後。再下一寸,即寸口脈之起點。此五臟之 穴。亦稱原穴。蓋六腑水穀精華。注入五臟經 之起原處,故稱淵。

四、經渠(經穴)

部位 在寸口陷中。

証治 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痺。掌中熱。咳嗽上氣。數欠。熱病汗不出。暴痺喘。足心痛。嘔吐。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傷人神。

按︰ 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即關上部位。寸至關長一寸九分。以下即為尺中。言經渠者,乃經過之沖渠要道。大淵在寸口之始。經渠居寸口之中。並未入於尺中也。

五、尺澤(合穴)

部位 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

証治 風痺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痺上氣。舌乾。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按︰尺澤乃肺之合穴。可針,可灸。蓋陰合為水,肺為金藏,水乃金之所生,邪之實 者針之,瀉某子故也。肺乃臟氣之藏,山澤通氣,此穴恰在太陰尺中,脈之結點,故名尺澤,義至深也。

手陽明大腸經六穴

一、商陽(井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証治 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 瘧,口乾,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

針灸 針入一分。留一呼。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可灸三壯。

按︰ 商陽乃陽井金穴之始。木上有水曰井。水乃金之所生。陽常有餘。商乃肺音。大 腸合之,故曰商陽。大腸之脈。上頸貫頰。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
故治齒病目病。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二、二間(滎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

証治 喉痺頷腫。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口 。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 二間乃陽滎水穴。金水相生。可針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節。此穴在二節 與三節之中間,故曰二間。

三、三間(俞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

証治 喉痺。咽中如鯁。齒齲痛。嗜臥。胸滿腸鳴。洞泄寒瘧。唇焦口乾。氣喘。目 急痛。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按︰ 三間乃陽俞木穴。手陽明脈之所注。在食指本節第三骨之後。大次指歧骨之前。
穴居其中,故名三間。

四、合谷(原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証治 療寒熱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頭痛。齒齲。喉痺。痿臂。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

針灸 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若婦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損胎氣。

按︰ 合谷乃大腸手陽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間。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達 勞宮。與後溪成一直線。大指次指相合處。類似深谷,故稱合谷。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五、陽溪(經穴)

部位 在腕中上側大指與次指兩筋間陷中。

証治 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喉痺。耳鳴。齒痛。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慎如合谷法。

按︰ 陽溪乃手陽明所行之經穴。手太陰肺別絡列缺交會之處。肺位最高。大腸居下。手指掌後仰,則大指與次指兩筋高起。太陰交陽明之處。有類山溪,故名陽溪。

六、曲池(合穴)

部位 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証治 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隨。刺風癮疹。喉痺不能言。胸中煩滿。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臂肘細而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

針灸 針入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可灸三壯。

按︰ 曲池乃大腸手陽明之合穴。陽合為土。陽明多氣多血。有餘者瀉之。然大腸為庚 金。土穴乃金之母,故瀉後當補之。邪氣之來也緊而急。穀氣之來也徐而和。先瀉後補。指下針下。猶有所別。穴在肘外輔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稱曲池。

足陽明胃經六穴

一、厲兌(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証治 尸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腹脹滿。汗不出。寒瘧不嗜食面腫。足 寒。喉 痺。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好臥。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按︰ 厲兌乃足陽明所出之井金穴。尸厥或胃家實。皆可用鋒針淺刺之。厲不美也。兌 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擠。其形惡厲。其經脈斜通於次指外間,故名厲兌。

二、內庭(滎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証治 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 。齒齲痛。瘧不嗜食。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 內庭乃陽滎水穴。在足次指外間。中指內間。跗上半寸。兩指之正中。如一庭豎 於內,故名內庭。

三、陷谷(俞穴)

部位 在足中指內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

証治 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 陷谷乃陽俞木穴。病重者可針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

四、沖陽(原穴)

部位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半。

証治 偏風口眼喎斜。跗腫。齒齲痛。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 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 沖陽在足背高起處。有動脈應手。名趺陽脈。久病欲知府氣之強弱者。必診此脈。其穴 類似中封。使逆則宛。和則通。搖足而得之水穀精華大會於此。陽明多氣多血。有此一沖衢,故名沖陽。

五、解溪(經穴)

部位 在沖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証治 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沖。腹脹。大便下重。 驚。膝股 腫。轉筋目眩。 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眉攢疼。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 解溪乃陽經火穴。上為 骨。下為跗屬。分解於此穴陷中,故名解溪。俗稱鞋帶 穴。以束縛鞋帶。正在此穴間也。

六、足三裡(合穴)

部位 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當低跗取之。

証治 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 。腸鳴腹痛。食不化。秦丕祖雲。諸病皆 治。食氣水氣。蠱毒 癖。四肢腫滿。膝 酸痛。目不明。華佗雲。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 中瘀血。乳癰。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氣上沖目。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 三裡穴名。手足陽明皆有。名同穴異。繼起針灸家增一足字以別之。蓋陽明行氣 於三陽。裡者。寬廣之義。古(井田製)。九百畝為方裡。蓋胃為水穀之海。大腸小腸。三焦。無處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故本輸篇稱之曰下陵三裡。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於丘也。陵冠一下字。蓋足三裡穴不如手陽明三裡之高上。手三裡又不如足三裡之敦阜。且也足太陰脾合於膝內陰之陵泉。足少陽膽。合於膝外陽之陵泉。皆高於足陽明 骨外之三裡,故正其名曰下陵三 裡。其穴可針一寸。肥人可針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風毒。可盡量多灸。

足太陰脾經五穴

一、隱白(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端內側白肉際。(側當作折。傳寫之訛已久。)

証治 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尸厥。不識人。足寒不能 溫。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若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之立愈。

按︰ 先師許公直 傳授有云。足大指端內側,乃大敦穴。非隱白穴。隱白。在足大指 下折紋中。其穴常隱而肉色白,故名隱白。

二、大都(滎穴)

部位 在足大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骨罅中。赤白肉際。

証治 熱病汗不出。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 大都乃脾所溜之滎穴。古者。邑有先廟曰都。周禮地官。四縣曰都。脾為土藏。
乃四象之母。滎為火穴。又土之母。合乎先廟之義。經脈十二之次序。脾居四位。又合乎四縣曰 都之義。其穴在足大指本節高起之後。赤白肉皆豐滿,故名大都。

三、太白(俞穴)

部位 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

証治 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 太白乃陰俞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其色白。足內側肉色較足跗足底特白。望 其色而名之,故稱太白。穴在足內側核骨下。核骨一作 骨。一名腕骨。本輸篇雲。太白腕骨之 下也。俗名孤拐骨。

四、商丘(經穴)

部位 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

証治 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人不樂。身寒。太息心悲氣逆。痔疾。骨疽蝕。婦人絕子。小兒慢風。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 商丘,乃陰經金穴。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登高初步之小阜也。商乃西金之高音。脾 井滎俞經四穴。皆居卑位。由此穴而上內踝,乃與三陰交會而入合於陰之 陵泉。登高必自卑,故名商丘。

五、陰陵泉(合穴)

部位 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與陽陵泉斜對。稍高一寸。

証治 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得俯仰。霍亂疝瘕。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

針灸 針入五分。不言灸。

按︰ 陰陵泉乃脾合水穴。脾為陰中之至陰。陵高於丘也。泉高處之水源也,故靈樞經 曰。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蓋五俞合穴。下達於上。內通於外之要點。治病當求其源也。其穴不 言灸者。以脾為土臟。土中含濕,則萬物育焉。如灸之。灼其泉源,則土燥而不能育物也。

手少陰心經五穴

一、少沖(井穴)

部位 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証治 熱病煩滿,上氣,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掌中熱,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肘腋痛。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二、少府(滎穴)

部位 在小指本節後陷中,平直勞宮。

証治 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手卷不伸。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七壯。

三、神門(俞穴)

部位 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

証治 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 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狂笑,嘔血,上氣遺溺,大小人五癇。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炷如小麥大。

四、靈道(經穴)

部位 在臂內下廉,去掌後橫紋後一寸五分。

証治 心痛,悲恐相引瘈瘲 肘攣,暴喑不能言。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五、少海(合穴)

部位 在肘內廉橫紋頭盡處陷中,曲手向頭取之。

証治 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

針灸 針入五分,不宜灸。

按︰ 以上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為心本藏之井木,滎火,俞土,經金,合 水五穴,乃扁鵲所增。本輸篇並未記載,然神門一穴,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時針 之,治大小人癇証有特效。(仙)用針數十年。心本藏九穴。僅取神門一穴。余八穴未曾一次取用。蓋 尊經旨。外經病而內不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之正義。兌骨即掌外側腕後高起之踝骨。手踝骨向內轉。踝內側骨有空即神門穴。踝骨上 另有一空即養老穴。經稱此骨名兌骨。兌有內通之義。向內一轉則神門養老兩孔 穴皆開。與足內外踝之頑梗不開無穴可取者。迥然不同,故別其名曰兌骨。繼起針灸家多書作 銳骨。義未妥。

手太陽小腸經六穴

一、少澤(井穴)

部位 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

証治 瘧。寒熱。汗不出喉痺。舌強。口乾。心煩。臂痛。瘈瘲 。咳嗽。頸項急不可 顧。目生膚翳覆瞳子。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按︰ 少澤井金,乃手少陰交手太陽之起穴。心乃五臟六腑之主,合於小腸,山澤通氣,一手 小指而兩井穴出其內外,心井曰少沖,小腸井曰少澤。

二、前谷(滎穴)

部位 在小指外側本節之前陷中。

証治 熱病汗不出。 瘧。癲疾。耳鳴頷腫喉痺。咳嗽衄血。頸項痛。鼻塞不利。目中 白翳。臂不得舉。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按︰ 前谷滎水穴,乃手太陽脈之所溜。在小指本節前,故稱前谷。

三、後溪(俞穴)

部位 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掌取之。

証治 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胸滿,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按︰ 後溪俞木穴,乃手太陽脈之所注。在手小指本節之後,掘掌視之。較前谷高起,故稱後溪穴。內通督脈,乃靈龜八穴之一。照開時針之,可針六分或八分。

四、腕骨(原穴)

部位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証治 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 瘧頭痛煩悶,驚風瘈瘲,五指掣。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按︰ 腕骨乃手太陽脈所過之原穴。手外側腕前一小骨。手常屈伸轉側,則此骨宛轉。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繼起針灸家更名起骨。以免與穴名混同。亦可。

五、陽谷(經穴)

部位 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中。

証治 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腕外側痛 不舉。妄言左右顧。瘈瘲 目眩。

針灸 針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三壯。

按︰ 陽谷經穴,乃太陽脈之所行。在手外側腕中。斜上兌骨,則為養老。與腕上手少 陽陽池及大次指兩筋間之陽溪穴成一橫線。然此穴不如陽溪陽池之寬深,故名陽谷。

六、小海(合穴)

部位 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中。伸臂而得之。

証治 肩 肘臂外後廉痛。寒熱。齒齦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四肢不舉。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按︰ 小海合穴,乃手太陽小腸脈之所入。合治內府。其脈入缺盆者。絡心。循咽。下 膈。抵胃。屬小腸。胃為水穀之海。小腸與胃相連綴,故肘內合穴名小海。且手 三陽脈皆起於足。小腸合於巨虛下廉。大腸反合巨虛上廉。蓋大腸展轉反側。為 傳導之官。小腸乃受盛之官。直趨於下。化物出焉,故合穴反居大腸合穴之下也。

足太陽膀胱經六穴

一、至陰(井穴)

部位 在足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

証治 目生翳。鼻塞頭重。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痺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轉筋。寒 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按︰ 至陰乃足太陽膀胱所出之井金穴。考經脈十二回環之次序。足太陽終於此穴。交 足少陰腎之經。蓋太陽經穴至此已交於陰經,故曰至陰。

二、通谷(滎穴)

部位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証治 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頸項痛。目KT KT 。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按︰ 通谷乃足太陽所溜之滎穴。滎小水也。谷能通行小水,故名通谷。

三、束骨(俞穴)

部位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之後。赤白肉際陷中。

証治 腰脊如折。髀不可曲。 如結。 如裂。耳聾。惡風寒。目眩。項強不可回顧。目內 赤爛。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 束骨穴乃足太陽所注之俞穴。前有足小指本節骨。後有京骨穴上之大骨。此穴居 外側赤白肉際陷者中。前本節骨後大骨如受約束之形,故名束骨。

四、京骨(原穴)

部位 在足外側大骨之下。赤白肉際陷中。

証治 膝痛不得屈伸。目內 赤爛。瘧寒熱。善驚。不欲食。筋攣。足 酸。髀樞痛。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衄血不止。目眩。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按︰ 京骨穴乃足太陽所過之原穴。京大也。其穴在足外側大骨之下。此大骨本名京 骨。因與穴同名。別其名曰大骨。與手腕骨別稱起骨。同一義也。

五、昆侖(經穴)

部位 在足外踝後。跟骨之上陷中。

証治 腰尻痛。足 腫。不得履地。鼽衄。 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暴 滿。陰腫痛。小兒發癇瘈瘲 。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炷如小麥大。妊婦刺之墮胎。

按︰ 昆侖乃足太陽所行之經穴。膀胱為水府。此穴居踝後。較井滎俞原各穴皆高。昆 侖乃水之高源,故以此名其穴。

六、委中(合穴)

部位 在 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

証治 膝痛。腰挾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痺。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凡傷寒熱汗不出。取其經血立愈。委中者。血 也。大風發眉墮落。可刺之出血。

針灸 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七吸。禁灸。

按︰ 委中乃足太陽膀胱經所入之合穴。穴在 中央。委而取之,故名委中。凡太陽經 脈所過。腰髀膝關重痛。大風眉落。風邪深入於陽蹺奇經,乃足太陽之別脈。均 可刺委中出血。以上所言。皆邪實宜瀉之之証。正虛者,則不可妄刺。素問雲。刺委中大脈令人仆。脫色。不可不知也。

足少陰腎經五穴

一、涌泉(井穴)

部位 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際。跪取之。

証治 腰疼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婦人無子。咳嗽。身熱。喉痺胸脅滿。目眩。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五指端盡痛。足不得踐地。

針灸 針入三分。無令出血。可灸三壯。

按︰ 涌泉乃腎所出之井穴。藏真下於腎。腎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腎為生 氣之藏。立命之根,故刺之不可見血。如妄刺之而血出不止則死矣。慎之慎之。

二、然谷(滎穴)

部位 在足內踝腕骨前。然骨之下陷中。

証治 咽內腫。心恐懼。如人將捕之。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少腹 滿。上搶胸脅。咳唾血。喉痺。淋瀝。女子不孕。男子精溢。 酸不能久立。足 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渴。初生小兒臍風。口噤痿厥洞泄。

針灸 針入三分,不宜見血。可灸三壯。

按︰ 然谷乃腎所溜之滎穴。陰滎為火穴。坎中有一陽無根之少火能生氣。其穴亦名龍 淵。潛龍在淵之義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於深谷之中不受水 克,故名然谷。吾蜀有產鹽區。名自噴井。火自地中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此亦然谷少火之明証也。

三、太溪(俞穴)

部位 在內踝之後跟骨之上。動脈陷中。

証治 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嘔痰實口中如膠。善噫寒疝。
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唾血若 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瘦 瘠。手足厥冷。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 太溪穴。腎脈所注為俞土,乃九針十二原之要穴。久病重病欲知臟氣之強弱者。
必診此脈。金匱中脈法。有寸口趺陽少陰之分。趺陽即胃原沖陽。少陰即太溪 也。(仙)曾於途中救治倒地昏迷之急痧証。寸口無脈。太溪有脈。用開十宣法。救之而痊。如太溪 脈已絕。不可救也。

四、複溜(經穴)

部位 在足內踝上二寸。動而不休陷中。

証治 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KT KT 。善怒多言。舌乾胃熱。蟲動涎出。足痿不 收履。 寒不自溫。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五種水病。溺青赤黃白黑。 青取井。赤取滎。黃取俞。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後腫。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熱。盜汗不止。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五壯。

按︰ 穴名複溜。以足少陰別入跟中之脈。下歧為二。後繞大鐘交足太陽。前下行水 泉照海。為陰蹺奇經之起點。上達交信。亦在內踝上二寸。此別脈也。其太溪正 經直上之脈。複從內踝稍後上二寸而溜於此。與出涌泉溜然谷同義,故名其穴曰 複溜。複溜在後。交信在前。中隔一小筋。交信乃陰蹺 。再上 分中曰築賓 穴。又陰維脈之起點,故曰陰蹺陰維者。足少陰之別也。

五、陰谷(合穴)

部位 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

証治 膝痛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少腹急引陰痛。婦人漏下。不止。腹脹滿 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

針灸 針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 按陰谷乃足少陰腎所入為合之水穴。穴在內輔骨後下。大筋小筋間。互相依倚。 取穴者必先令病者微屈其膝。以指審其間應手之脈。再撥開上下大小筋,乃可進 針。此乃足陰經最高而深藏不露之穴,故名陰谷。

手厥陰心包絡五穴

一、中沖(井穴)

部位 在手中指之端。

証治 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

針灸 針入一分,灸一壯。

按︰ 中沖乃心包絡所出之井穴。膻中為臣使之官。其脈出手三陰之正中。手諸井穴皆 在指側。此穴獨居中指端之正中,故名中沖。

二、勞宮(滎穴)

部位 在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

証治 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痺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 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口腥 。胸脅支滿。黃膽目黃。

針灸 針入二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按︰ 勞宮乃心包絡之滎穴。陰滎火穴。勞勤也。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故曰勞宮。

三、大陵(俞穴)

部位 在掌後兩骨之間方下。兩筋間之始陷中。

証治 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若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
嘔逆狂言不樂。喉痺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 大陵乃心包絡所注之俞穴。在掌後兩骨結點之下。兩大筋間之始。近大指前有大 淵。小指後有陰 神門。成一橫線。穴位寬大,故名大陵。

四、間使(經穴)

部位 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証治 心懸如飢。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 攣。卒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鯁。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按︰ 間使二字皆作去聲讀。在內關之後與外關別絡相通。三焦孤府之營衛氣有餘而過 於此則脈至。無餘而不過於此則脈止。臣使之官。或至或止,故曰間使。

五、曲澤(合穴)

部位 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取之。

証治 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胗。臂肘手腕善動搖。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 曲澤乃心包絡所入之合穴。在肘內廉大筋之下陷者之中。微屈其肘乃得之。其穴 位深,故曰曲澤。

手少陽三焦六穴

一、關沖(井穴)

部位 在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証治 口乾。頭痛。舌卷喉痺。霍亂。胸中氣噎不食。肘臂痛不能舉。目生翳膜。視物 不明。

針灸 針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按︰ 關沖乃三焦手少陽所出之井穴。外關內關。別絡橫通。心包絡井穴曰中沖。心本 藏之井曰少沖。此穴居少沖中沖之間,故曰關沖。

二、液門(滎穴)

部位 在小指次指之間合縫處陷中。

証治 驚悸妄言。寒厥臂痛。不能自上下。 瘧寒熱。頭痛。目眩赤澀。淚出。耳暴聾。
咽外腫。牙齦痛。

針灸 針入二分,灸三壯。握拳取之。

按︰ 液門乃三焦之滎穴。陽滎為水。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水之精謂之液。陽 受氣於四末,故名其水穴曰液門。

三、中渚(俞穴)

部位 在無名指小指本節後間陷中。液門後一寸。

証治 熱病汗不出。臂指痛不得屈伸。頭痛。目眩生翳。目不明。耳聾咽腫。久瘧。手 臂紅腫。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握拳取之。

按︰ 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曰中渚。

四、陽池(原穴)

部位 在手腕上橫紋陷中。

証治 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舉。

針灸 針入三分,不宜灸。

按︰ 陽池乃手少陽三焦所過之原穴。手表腕上陷中。從無名指本節直摸至腕中心陷凹 處。如池狀,故名陽池。下針時不可搖手。仰其指掌,則穴位明顯。

五、支溝(經穴)

部位 在腕後三寸骨間陷中。

証治 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暴喑。產後血 暈。不省人事。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七壯。

按︰ 支溝乃三焦所行之經穴。穴前一寸有外關別絡。入手厥陰經。三焦水道流行至 此。別有一分支之溝渠也。

六、天井(合穴)

部位 在肘外大骨之上陷中。

証治 咳嗽上氣。胸滿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淒淒不得臥。驚悸悲傷。瘈瘲 癲疾五 癇。風痺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 頰肘痛腫。臂腕不得捉物。及瀉一切瘰癧瘡腫疹。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

按︰ 天井乃手少陽三焦經脈所入為合之土穴。穴在肘外大骨後上一寸兩筋骨罅間陷 中。肘前五寸有穴。曰四瀆。溝瀆歸於下流。而天井獨居其上。蓋有用之水天一 所生。蓄之井裡。以備生生化化之用,故曰天井。取穴時。先曲其肘。在大骨後一寸。穴位取定。令病患叉手按膝頭,乃進針。

足少陽膽經六穴

一、竅陰(井穴)

部位 在第四指外側爪甲角。

証治 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癰疽。口乾口痛。喉痺。舌強。耳聾。轉 筋。肘不可舉。

針灸 針入一分,灸三壯。

按︰ 竅陰乃足少陽膽所出之井穴。在足太陽之後。為手少陽三焦下俞之起點。少陽者 一陽也。陽根於陰,故曰竅陰。頭完骨上亦有竅陰穴,乃手足少陽與足太陽之會,故同名竅陰。

二、俠溪(滎穴)

部位 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

証治 胸脅支滿。傷寒熱病汗不出。目赤。頷腫。胸痛耳聾。

針灸 針入二分,灸三壯。

按︰ 俠溪乃足少陽膽所溜之滎水穴。三焦下俞在此與足太陽足少陽交會。其穴位狹 窄,故名俠溪。

三、臨泣(俞穴)

部位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五分。

証治 胸滿氣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 。周痺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 行。 瘧日西發者 酸洒淅振寒。婦人月經不調。季脅支滿。乳癰。

針灸 針入二分,灸三壯。

按︰ 臨泣乃足少陽所注之俞穴。足少陽頭部。有一臨泣穴。在目上入發際五分,乃足 少陽太陽陽維之會。取之可治目眩淚生翳諸証。居高臨下。曰臨泣。足下有此臨 泣穴。亦足太陽與足少陽交會處,故同名臨泣。此穴上通帶脈靈龜八穴中。有此 一開穴。待時取之。功用最大。兩臨泣穴。繼起針灸家。在頭者曰目臨泣。在足 者曰足臨泣。因足太陽少陽之起穴。皆在目內外 。泣自目出,故曰臨泣。

四、丘墟(原穴)

部位 在外踝之前下陷中。去俠溪五寸。

証治 胸脅滿。痛不得息。寒熱。目生翳膜。頭腫。久瘧振寒。痿厥。腰酸痛。髀樞中 痛。轉筋。足脛偏細小腹堅。卒疝。

針灸 針入五分,灸三壯。

按︰ 丘墟乃足少陽膽經原穴。丘之大者曰墟。詩邶風。升彼墟也。讀上聲。有升高之 義。膽六 穴至此。轉而高升,故名丘墟。

五、陽輔(經穴)

部位 在外踝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即外踝上四寸光明懸鐘二穴之中。

証治 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百節酸疼。痿痺。馬刀。頸項痛。喉痺。汗 不出。振寒。 瘧。腰 酸痛。不能行立。

針灸 針入五分,灸三壯。

按︰ 陽輔乃足少陽所行之經穴。陽經為火。膽為陽木。木能生火。火曰炎上。輔助其 陽經之上升。穴在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故名陽輔。

六、陽陵泉(合穴)

部位 在膝外陷中,即膝下一寸外尖骨前之陷凹處。蹲坐取之。

証治 膝伸不得屈。冷痺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

針灸 針入六分,灸七壯。

按︰ 陽陵泉乃足少陽膽經所入之合穴。此穴在膝外突出。陵高於丘。此穴下有外丘。有丘墟。與膝內陰之陵泉斜對,故名其穴曰陽陵泉。凡疾高而外者。皆可取此穴。

足厥陰肝經五穴

一、大敦(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

証治 卒心痛。汗出。腹脹腫滿中熱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 挺出。血崩尸厥如死。

針灸 針入一分,灸三壯。

按︰ 先師許公直 雲。大敦在足大指端內側。其肉敦阜。一般認大敦處為隱白。誤 矣。凡傷寒病久。熱入厥陰。刺大敦見血立效。考正穴法雲。大敦足大指端。去 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蓋三脈動於足大指。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太陰在下(俗 本太陰誤作少陰)。陽明多氣多血。與肝脾同會於足大指,故指上生叢毛,名曰 三毛。三毛之間非大敦穴。考足少陽脈交足厥陰。別跗上。入大指。出其端還貫 爪甲。出三毛。可証明經稱三毛中,乃由足大指前之發端處達到三毛。經過大 指側。肉起如敦狀處是穴。穴在指端及三毛二者之中,名曰大敦。名實相副。繼 起用針者。刺大敦多在足大指叢毛之間。淺刺之。誤矣。

二、行間(滎穴)

部位 足大指次指間即合罅後五分動脈陷中。

証治 嘔逆咳血。心胸痛。腹脅脹。色蒼蒼如死狀。中風。口 。嗌乾煩渴。瞑不欲 視。目中淚出。太息。癲疾短氣。肝積肥氣。 瘧。洞泄遺尿。癃閉。崩漏白濁。寒疝。少腹痛。腰痛不可俯仰。小兒驚風。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

按︰ 行間乃足厥陰所溜之滎穴。由大敦轉入足大指與足次指兩指縫間。一彳一亍曰 行。兩足指相合,故曰行間。

三、太沖(俞穴)

部位 行間上二寸陷中。

証治 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逆發寒。肝瘧。令人腰痛。嗌乾。胸脅支滿。太息。
浮腫。小腹滿。腰引少腹痛。足寒或大小便難。陰痛遺溺。溏泄小便淋癃。小腹 疝氣。腋下馬刀瘍 。 酸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漏血不止。小兒卒疝。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

按︰ 太沖乃足厥陰肝所注之俞穴。肝臟血。女子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太沖又為 九針十二原之原穴。五臟稟受六腑水穀氣味精華之沖衢,故曰太沖。

四、中封(經穴)

部位 在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

証治 瘧色蒼蒼如死狀。善太息振寒。大便難。小便腫痛。五淋。不嗜食。身體不 仁。寒疝痿厥。筋攣。失精陰縮入腹。相引痛。或身微熱。

針灸 針入四分,灸三壯。

按︰ 中封乃足厥陰所行之經穴。各針灸書中皆云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靈樞本輸篇云在內踝之前一寸半。蓋靈樞依據骨度。凡言踝前後。踝上下。皆自踝骨中心起計 算。踝骨長一寸。中心至四旁骨際長半寸。繼起用針尺度。除去踝中心至邊際半 寸不算,故云一寸。所言不同。其部位仍同。穴在踝前陷中。兩大筋所封閉,故 名中封。取穴時。仰其足則逆而宛。伸其足則和而通。搖其足則跗上兩大筋分 開。其穴乃見。本輸六十餘穴。詳言穴位字數最多者。惟此一穴。蓋取之不易 也。(宛)音郁義亦同。

五、曲泉(合穴)

部位 在膝內輔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而得之。

証治 疝。陰股痛。小便難。少氣。泄利膿血。腹脅支滿。膝痛筋攣。四肢不舉。不可屈伸。風勞失精。身體極痛。膝脛冷。陰莖痛。實則身熱。目痛。汗不出。目 KTKT 。發狂衄血。喘呼痛引咽喉。女子陰挺出。少腹痛。陰癢血瘕。

針灸 針入六分,灸三壯。

按︰ 曲泉乃足厥陰肝所入為合之水穴。水之高而有來源者。謂之泉。穴在內輔骨之下。大筋之上。屈曲其膝乃能取得此穴,故曰曲泉。

十二別絡

一、列缺

部位 去腕側上一寸半。以手交叉。食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陰絡。別走陽明。

証治 療偏風口 。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善笑。縱唇口。健忘。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

二、偏歷

部位 在腕後三寸。手陽明絡也。別走太陰。

証治 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__ 。癲疾多言。耳鳴。口乾 。齒齲。喉痺。嗌乾。鼻鼽衄血。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 列缺偏歷乃手太陰手陽明陰交陽。陽交陰。橫斜而行之兩別絡穴。列缺在兩手指 交叉。食指盡處。以爪甲切之。若呈列一缺點在此,故名列缺。特殊人有現反關 脈者,其脈不行寸口之中。由尺中斜上列缺。入陽溪穴而上食指。大淵經渠正關 脈之位不動。而動列缺之上,故名反關。有一手反關。有兩手反關。數百人中有 其一。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為受病而有此脈也。列缺內通任脈。為靈龜八穴之 一。待時而取之。作用最大。須用臥針。斜向內。久留其針。補瀉寒熱升降。各 種手法。皆可取用。列缺上一寸半。腕後上三寸,即偏歷穴,乃大腸手陽明經脈 行至陽溪上。偏向臂內。別陽經脈。而歷絡於手太陰之經,故曰偏歷。其十二經 所行之次序。肺寅。大卯。胃辰。脾巳。手陽明從手走頭。交足陽明胃。精專營 氣。一日一夜一周於身。只走列缺。不走偏歷。只走豐隆。不走公孫。偏歷公孫 等別絡,乃二十八脈。男女不同。左升右降。右升左降。陰陽互相交錯。脈度十 六丈二尺,乃行於偏歷公孫等交錯之別絡也。

三、豐隆

部位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別走太陰。

証治 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足 青。身寒濕。喉痺不能言。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四、公孫

部位 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

証治 寒瘧不嗜食。卒面腫。煩心狂言。腹虛脹如鼓。

針灸 針入四分,可灸三壯。

按︰ 豐隆與公孫兩別絡,乃足陽明。足太陰脈度往還之要道。豐隆穴位。在外踝中心 直上八寸。考骨度篇。膝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膝下三寸。 骨外為三裡。複 下三裡三寸。為巨虛上廉。複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此穴在下廉 骨外。以 骨度推計之。豐隆穴較高於下廉一寸。然穴與上廉非直線。別於陽明之正經之外。其肉豐滿而隆起。與巨虛上下廉。迥然不同,故名豐隆。以骨度推之。內絡太陰。 當在漏谷地機之間。公孫別絡。在足大指本節骨後一寸。吾國古史。以火德旺者 曰炎帝。以土德旺者曰黃帝。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公孫穴,乃脾土別絡。人體 五臟。脾居中央。中央黃色。入通於脾。以土德旺。此別絡穴。別於太陰土位。
絡於陽明燥金之位。土以生金。亦猶以土德旺之後裔,故名公孫。由流溯原。賜其姓也。

五、通裡

部位 去掌後橫紋後一寸。陷中。手少陰絡。別走太陽。

証治 熱病。卒心中懊 。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 痛。實則支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痺。少氣遺溺。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六、支正

部位 在腕後五寸。小指動應手。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証治 寒熱頷腫肘攣。頭痛。目眩。虛風驚恐。狂惕生疣目。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按︰ 通裡支正乃手少陰手太陽從陰出陽。從陽入陰之兩別絡穴名。通裡者,以小腸為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若井裡然,心經穴靈道之前五分。陰 之後五分,腕之後 一寸,即通裡穴位。一有云去腕一寸半者,蓋通裡在手外側腕上摺紋後,手向外 側屈而取腕間摺紋,則為一寸。如伸而取之,則有一寸半也。支正乃小腸別絡。
內注手少陰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曰正,支者離也。離小腸經脈而入絡於 心之正主位,故其別絡穴,曰支正。

七、飛揚

部位 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別走少陰。

証治 血痔。歷節風。足指不得屈伸。頭目眩。逆氣鼽衄。癲疾寒瘧。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八、大鐘

部位 在足跟後踵中。大骨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証治 實則小便淋閉。洒洒。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 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張喘息。舌乾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 飛揚大鐘乃足太陽足少陰經。從陽入陰。從陰出陽之兩別絡。飛揚在外踝上七寸。
一名厥陽。厥盡也。陽至此而盡,則絡於陰也。飛揚跋扈有好高之義。十二別絡。如內關外關。光明蠡溝。在手足內外。皆成平線。而飛揚與足跟後踵中之大鐘穴 較之上下懸殊矣。大鐘之義有二。一鐘者重也。一鐘者飲器也。腎為立命之根。人之能立。賴有此後踵大骨。其責重大,故曰大鐘。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 而藏之。水之精者曰津曰液。膀胱為州渚之官。津液藏焉。腎之精津。轉注膀胱 之脈。不有此一大鐘之飲器,則津液無所藏之處,故名其穴曰大鐘。義至濃也。

九、內關

部位 在掌後去腕二寸,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陽。

証治 目赤支滿,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惕惕。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十、外關

部位 在陽池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此手少陽絡,別走心主厥陰脈。

証治 耳聾渾渾無聞,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痛不能握。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

按︰ 內關外關,乃手厥陰心包絡。與手少陽三焦經脈。別陰出陽。別陽入陰之絡穴。
掌內腕後二寸曰內關。在兩筋間。掌外腕後二寸。曰外關。在兩骨間。握拳取之,則兩筋明晰。外關伏手取之,則兩骨便於摩按。此外關內關。合於奇經。陰維陽維,乃靈龜八穴之二。待時取之。作用最大也。

十一、光明

部位 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

証治 熱病汗不出。卒狂。嚼頰淫濼。脛酸 痛。不能久立。虛則痿痺。偏細。坐不能 起。實則足 熱膝痛。身體不仁。

針灸 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十二、蠡溝

部位 在內踝前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

証治 疝痛。小腹滿痛。癃閉。臍下積氣如杯。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屈伸難。腰背拘急。不可俯仰。月經不調。帶下赤白。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按 光明蠡溝,乃足少陽膽。足厥陰肝,陽入陰,陰出陽之兩別絡穴。外踝上五寸曰 光明。內踝上五寸曰蠡溝。蠡嚙木之小蟲也。肝為木臟。膽為木府。經脈十二,始於肺而終於肝。肝臟之血,不能盡返於肺。男子生髭鬚,女子下月事。肝者將 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思慮此回環十二經己周之營血。必有小數不潔者。不特無益於肝之經脈。而轉有損於肝之經脈。如蠡溝之蝕木。 因置此一蠡溝穴與光明穴。內外相應。膽有決斷。大放光明。通於蠡溝。是者存 之。轉於上腹屬肝絡膽。非者去之。有如日月光明,則蠡溝之害木者自去也。

十二別絡

一、巨虛上廉(手陽明下合穴)

部位 在足三裡下三寸,外膝眼下六寸,當舉足取之。

証治 飧泄腹痛,支滿,狂走,俠臍少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藏氣不足。偏風 腿。手足不仁。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灸偏風。以年為壯。

二、巨虛下廉(手太陽下合穴)

部位 在巨虛上廉下三寸。外膝眼下九寸。兩筋骨罅間。舉足取之。

証治 少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 胃中熱,不嗜食,瀉膿 血,胸脅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女子乳癰,喉痺, 腫,足跗不收。

針灸 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三、委陽(手少陽下合穴)

部位 中外廉兩筋間屈伸取之。

証治 腋下腫痛。胸滿膨膨。筋急。身熱。飛尸遁注。痿厥不仁。小便淋澀。

針灸 針入七分,可灸三壯。

按︰ 六腑經脈。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故手三陽經病自外來者。取手之六 。如 病在內府。當取足下之合穴。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蓋大腸小 腸。皆與胃相連接。小腸連接於胃之下口幽門。曲屈而下,故合穴出於巨虛下廉。大腸連接於小腸末之闌門。回環而上,故合於巨虛上廉。三焦下 。出於 中外 廉,名曰委陽,故閉癃瀉之。遺尿補之。皆取委陽。此本輸之變例也。

十二別絡

肺五 穴一別絡穴圖 a2.bmp

大腸六 穴一別絡穴圖 a3.bmp

胃六 穴一別絡二下合穴圖 a4.bmp

脾五 穴一別絡穴圖 a5.bmp

心五 穴一別絡穴圖 a6.bmp

小腸六 穴一別絡穴圖 a7.bmp

膀胱六 穴一別絡一下合穴圖 a8.bmp

腎五 穴一別絡穴圖 a9.bmp

心包絡五 穴一別絡穴圖 a10.bmp

三焦六 穴一別絡穴圖 a11.bmp

膽六 穴一別絡穴圖 a12.bmp

肝五 穴一別絡穴圖 a13.bmp


五臟五六腑六釋義

是穴位,能轉注他穴,凡節之交(一)三百六十五會,五臟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二),乃水穀之氣,化為氣血,自內而外,由外而內,回環相通,蓋天之六元(三)
之氣,補益人體五臟,則為本輸(四),地之五味(五)補益人體六腑,則為府(六)。
臟之氣合於腑,自內相合,府之精,輸於臟,由手足之原穴而轉注,故五臟之俞即原穴,六腑水穀之精華貫入五臟俞穴之起原處,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乃大淵,大陵。
太沖,太白,太溪,左右計十原,增鳩尾脖,曰膏曰肓,概括六腑所出之要穴,共稱十二原。

五臟五 所出為井木,六腑六 所出為井金,天一生水(七),木上之水乃金之所生,積陽為天,天生萬物,故陽井為金,積陰為地,水為陰,水能生木,故陰井為木,以四時証之,冬月水旺,春月木旺,木上之露,其色青,自根而達於枝葉,木根於地,地下有水,則木繁榮,故曰水生木,故陰井為木,秋月金旺,木上之露其色白,自葉溜根,秋後枝葉雖枯槁,而蒂固根深,金生水,故陽井為金,蓋秋金之氣,抑製其木之枝葉,增益其地下之水分,此五運(八)相推行之次序,井金井木既定,則依五運流注之,陰井為木,陰滎為火,陰俞為土,陰經為金,陰合為水,陽井為金,陽滎為水。
陽俞為木,陽原陽經為火,陽合為土,出為井,溜為滎,注為俞,過為原,行為經,入為合,五臟五,六腑六,各行其道,故曰五 之所留,五臟無原,六腑精華注入五臟之俞,故以俞為原,此六腑之所與合。

至於人體有病,依經穴旺時取之,甲丙戊庚壬開府之井穴,乙丁己辛癸開藏之井穴,陽日陽時開陽穴,陰日陰時開陰穴,均間時一取之,陽日流注到陰日,仍開陽穴。

陰日流注到陽日,仍開陰穴,各依相生之次序,每日十一時共開六穴,陽日氣納三焦(九) ,六腑皆備,陰日血歸包絡(九),五臟悉通,此所謂五臟之所溜處。

邪氣之來,實則瀉之,多瀉其子,試舉四時以為例,春取絡脈諸滎,大筋分肉之間,木旺於春,滎為火穴,木能生火,取諸滎乃瀉其子,病甚者深取之,病間者淺取之,下雲如春法,亦即此義,夏取諸俞,俞為土穴,夏日火旺,取諸俞乃瀉其子,秋取諸合,余如春法,蓋取其子仍有甚間之分,詳見於前,冬取諸井,水生木,冬日水旺。
取諸井亦瀉其子,此四時之常例,詳推其變,邪氣病患,尤多克我,如土氣旺則水受其克,當瀉其土穴,針深而留之,故冬取諸井,兼取諸俞,蓋井穴過淺,只適宜於間(十) 者淺刺速入速出,如冬病之甚者,須深針而留之,指間井穴不足取,當取諸俞之分(十一)。

五臟各有五,五五二十五,六腑各有六,六六三十六,共六十一穴,扁鵲子午經便於流注干支之推算,增心本臟五穴,共為六十六穴,陽日陰日,依各臟各腑相生之次序取之,間時一穴,木火土金水,與金水木火士五 得五時,中間四時,共為九時,陽日增三焦一穴,取其生我者(十二),陰日增包絡一穴,取其我生者(十二),一日六穴,計六時,間五時,合十一時,十日共一百十時,始於癸日亥時,終於癸日子時(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其間缺癸日十時,此流注中天然之缺點。

天之十干(十三),下合地之五運,地之十二支(十四),上應天之六元,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陽奇陰偶,六腑為陽,五臟為陰,甲膽為陽木,乙肝為陰木,丙小腸為陽火,丁心為陰火,戊胃為陽土,己脾為陰土,庚大腸為陽金,辛肺為陰金,壬膀胱為陽水,癸腎為陰水,依各臟各腑十日環周之次序,其中尤有陰陽交錯之至理者,蓋五運之始為土,土為四象之母,依次以生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一日一字,甲與己合,同宗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奇偶雖不同,而五日中六十時,時干支恰一周,吾國造甲子始,六十年一大周年,五年中有六十月而周月,五日內有六十時而周時,五運六氣,古今哲學,年年歲歲不同,日日時時亦各不同,然甲己同宗,則陰陽奇偶交相錯落,故甲日開穴,重出於己日之下,己日開穴,又重見於甲日之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日,亦互相交流,同一義理。

終始根結釋義

凡用針者,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營衛偕行二十八脈,此其常例,外邪病患,奇邪離經,陰經典陽經各別,則各有根結,各有終始,陰經陽經不同,手經足經各異,用針者應重足不重手,蓋陰者主臟,陽者主腑,足三陰三陽,接近於臟腑,手三陰三陽之脈度,不接近於臟腑,但補瀉迎隨,和氣之方,必通陰陽臟腑,故根結偏重在足,然脈會大淵,陰陽之有餘或不足,又當從手診脈,蓋人迎主三陽,脈口主三陰,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陽太陽陽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陰少陰太陰。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陰陽俱溢(一),當以開十宣之法疾瀉之。
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而傷五臟,危証也。
如四倍以上,左為外格(一),右為內關(一),內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關格,與之短期,蓋陰陽離絕,生氣已竭之死証也。
其人迎一盛於脈口者,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陽,用針者,皆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
其人迎二盛於脈口者,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陽,用針者,皆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
其人迎三盛於脈口者,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陽明,用針者,皆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
其脈口一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陰,用針者,皆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
其脈口二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陰,用針者,皆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
其脈口三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陰,用針者,皆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
刺道畢於終始,終始之道,有常有變,經脈十二,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
脈度二十有八,男子始於左手太陰肺,終於督任兩陽蹺,女子始於右手太陰肺,終於任督兩陰蹺,此經脈終始之常,外有經正經別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變者,則三陰三陽各有終始,各有根結,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結者,散於絡別而倒行,會於項中,始於任而終於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盡也,此根而不結之變例。

(一)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睛明穴)
(二)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頭維穴)
(三)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聽宮穴)
(四)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中腕穴)
(五)少陰根於涌泉,結於廉泉。(舌本穴)
(六)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玉堂穴)

以上六者,有根有結,重足不重手,蓋足三陰三陽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侖,入於天柱,六次脈飛陽也。
(二)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虛,注於陽輔,入於天容,四次脈光明也。
(三)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沖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一次脈豐隆也。
(四)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谷,注於小海,入於天窗,三次脈支正也。
(五)手少陽根於關沖,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五次脈外關也。
(六)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溪,入於扶突,二次脈偏歷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陽之別絡也,根而無結,重陽不重陰,蓋手之三陰,從胸走手。不上於頭,故不計也。

補瀉手法

凡用補瀉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營衛(一)左右陰陽內外上下經脈營運之道路。

(一)男子午前 左手陰經降,從胸走手,左手陽經升,從手走頭,右手陽經降,從頭走手,右手陰經升,從手走胸,右足陰經降,從胸走足,右足陽經升,從足走頭,左足陽經降,從頭走足,左足陰經升,從足走胸。

(二)男子午後 右手陰經降,從胸走手,右手陽經升,從手走頭,左手陽經降,從頭走手,左手陰經升,從手走胸,左足陰經降,從胸走足,左足陽經升,從足走頭,右足陽經降,從頭走足,右足陰經升,從足走胸。

(三)午前瀉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針向內轉(二),令病患用口鼻吸氣(針手用鼻吸氣,針足用口吸氣),陽日用奇數(三七九數分病輕重用之),陰日用偶數(二六八數分病輕重用之)。

針女子右手足,針向外轉(二),令病患用口鼻呼氣(針手用鼻呼氣,針足用口呼氣),陽用奇,陰用偶(三)。
何謂陽日,甲丙戊庚壬,何謂陰日,乙丁己辛癸。

(四)午前補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針向外轉,令病患用口鼻呼氣(針手用鼻,針足用口),陽偶,陰奇(三)。
針女子右手足,針向內轉,令病患用口鼻吸氣(針手用鼻,針足用口),陽偶,陰奇。

(五)午後瀉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用針女子午前瀉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手法針外轉呼氣則同。
針女子右手足,用針男子午前瀉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手法針內轉吸氣則同。

(六)午後補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用針女子午前補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針內轉吸氣則同。
針女子右手足,用針男子午前補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針外轉呼氣則同。

(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後午前午後子前之正例,即靈樞經所謂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之正義,又云,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繼之者補也,迎之隨之,以意合之,針道畢矣。

(八)總其大要,男子午前,針內轉吸氣為瀉,針外轉呼氣為補,男子午前,與午後相反,女子午後,與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與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寒熱手法

靈樞經云: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一),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一),此即繼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
針灸家師承有云: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候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盡量插之,而至於骨,則不可再插,盡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於衛分者多振振惡寒(二)之証,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熱,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多,則氣之入於營分者多蒸蒸發熱(二)之証,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陰日用偶數,必能使其熱退。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針經列於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於冠諸本輸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於午前,女子用於午後,如男子午後,有大寒証大熱証,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証大熱証,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亦反而用之。

歌曰 三插一提涼透天,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後兮男午前。

升降手法

五運有太過與不及,五氣傾移,有常有變,卒然而動者謂之變,順應四時,陰陽往複,寒暑迎隨謂之常,依時取穴,合乎運常,但不能應變,內經氣交變大論篇云:應常不應卒,此之謂也,故刺法論中之升降手法欲發郁而升之者,均須待時,如當折其勝散其郁而降之者,勿須待時(一),試分析如後。
五臟藏氣上升之法肝木之氣,郁而不升,當刺足厥陰之井(大敦),乙庚日酉時開。
心火之氣,郁而不升,當刺包絡之滎(勞宮),丙辛日未時開。
脾土之氣,郁而不升,當刺足太陰之俞(太白),丙辛日丑時開,己日酉時過。
肺金之氣,郁而不升,當刺手太陰之經(經渠),丙辛日卯時開。
腎水之氣,郁而不升,當刺足少陰之合(陰谷),丙辛日巳時開。
以上所言,上升取穴,須待時之正例,欲氣上行,則用右手大指甲上括針柄,左手指依經導之,使氣上行,續用補法,或多補少瀉法。
五臟藏氣下降之法肝木之氣,欲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手太陰肺之井穴(少商),手陽明大腸之合穴(曲池)。
心火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足少陰之井穴(涌泉),足太陽膀胱之合穴(委中)。
脾土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足厥陰肝之井穴(大敦),足少陽贍之合穴(陽陵泉)。
肺金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心包絡之井穴(中沖),手少陽三焦之合穴(天井)。
腎水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土,刺足太陰脾之井穴(隱白),足陽明胃之合穴(下陵三裡)。

以上所言下降取穴,勿須待時之正例,欲氣下行,用右手大指甲下括針柄,使氣下行,純用瀉法,如病在六腑,邪實過勝者,當取手少陽合穴者,用足太陽絡委陽穴代之,當取手陽明合穴者,用足陽明巨虛上廉代之,當取手太陽合穴者,用足陽明巨虛下廉代之,此依據靈樞經本輸篇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三焦下俞,出於中外廉,名曰委陽,陰有陽疾,實則瀉之之正例。

臥針迎隨手法

難經云: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張世賢注云: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胸而胸走手,此乃經脈往來定規,凡欲瀉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來之處,迎其氣之方來未盛,乃逆針以奪其氣,是謂之迎,凡欲補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去之路,隨其氣之方去未虛,乃順針以濟其氣,是謂之隨,迎隨之施,將以調氣,調氣之術,必在知其病之在陰在陽,隨其陰陽虛實,而施迎隨補瀉,以調其氣焉,內裡為陰,外表為陽,內有表裡,外亦有表裡也。

古人有曰表之表,裡之裡,正此意也,陽虛陰實,則瀉陰而補其陽,陽實陰虛,則瀉陽而補其陰,隨其陰陽而調之也。
按男子午前,女子午後,照補瀉正法用之,如女子午前,男子午後,則當反其例而用之,蓋男子應日,女子應月。 陰陽升降不同,用針者不可不辨。

例如男子午前,針左手陽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足陽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針左足陰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手陰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李南豐注云: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一),合六經起止故也,凡針起穴。

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左外右內,令氣上行,右外左內,令氣下行,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女子相反(二),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故男子陽經午前呼為補,吸為瀉,女子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亦反之,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尸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噫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互錯綜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

嘗愛雪心歌云: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
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進針手法

內經云: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蓋取穴的時,先以沸水洗淨穴位。醫者亦必用沸水溫針,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切按其穴,成十字形,然後令病患咳嗽一聲,醫者左手持穴,右手以大指中指持針,食指壓針頂,無名指輔針,隨咳刺入。再令病患用口吸氣,醫者徐徐左右旋轉進針,大約吸氣三口,針透天部,吸氣至六口。針至人部,吸氣九口,針到地部,如肌肉輕鬆,進針容易,吸氣未至九口而針已到地部者,少吸數口氣亦可,如肌肉緊密,吸氣九口而針未到地部者,再多吸氣數口,總以針至地部為止,再如針至肉膜,膜濃針受阻,則令病患口呼氣將針輕提,再令病患吸氣。
將針重下,透肉膜後,進針至易,針到地部時,令病患呼氣一口,微提針如小豆許,即停針候氣,停針時,用大指甲括針柄向上括之之正例,如病在下而針穴在上者,則下括針柄,如病在陽經背部而所針開穴為手陰經者,右手括針時,以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肩,令病者用鼻大呼氣一口,乘呼氣時將針外轉一次,用大指甲將針柄下括數次,乃停針候氣,此即靈樞經第一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一)之義。

如病在陰經腹部而所取開穴在手陽經者,用右手大指甲將針柄上括,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肘上,轉折入 腋,令病患用口大吸氣一口,針向內轉一次,再用大指將針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針候氣。

催氣手法

停針十分鐘內,如針下有脹痛(一)之感覺,見針四圍有紅暈,即知邪氣已至針下,立用正手法瀉之。
如停針十分鐘以上而針不脹不痛,見針四圍亦無紅暈,即知邪氣未至針下,當用催氣法催之。
催氣法,陽日用偶,陰日用奇數,內轉令病患吸氣,外轉令病患呼氣,陽日用至六數時,即令病患顛倒呼吸,呼氣時針內轉,吸氣時針外轉,顛倒重用六數,乃停針候氣,如邪氣不至,如法再催,或三催,頃刻針下脹痛,即知邪氣已至,勿須再催,即用補瀉正法。

調和營衛手法

補瀉寒熱升降,正手法用畢時,針下輕鬆,病患痛苦輕減,將出針時,先用調和營衛手法,先和營(一)氣,後再調衛(一)氣,和營氣針在地部,不分陰日陽日,和營皆用六數,調衛皆用九數,和營用口呼吸,調衛用鼻呼吸,先吸後呼,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和營六數時,針在地部,不必輕提,和營六數用畢,頃刻即令病患用鼻呼吸,仍先吸氣後呼氣,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外轉時注意將針徐徐提至天部,調衛九數用畢,再停針頃刻即出針,出針時,再令病患用口輕輕吸氣數口,不拘奇偶,將針左右輕輕旋轉出針。出針後,如血分有瘀滯,針下微見黑血,令病者勿疑,說明病理,以手按擠左右。令黑血盡出,見紅血即自止。

出針時邪氣有餘,針之周遭紅暈不盡,皮膚微覺高起,微覺脹痛,則將針搖大其孔,出針後,不必用閉門法。
出針時如邪氣已盡,正氣不足,病患頭部覺昏暈,針周遭皮膚色白,針下輕鬆者。
右手出針,速用左手大指按其孔穴揉和之,使正氣不致消耗。
靈樞經云: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補曰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勿留血,即取誅之,此出針當按不當按之理。

用針脈法

靈樞經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脈法繁多,用針者以六字概括,曰緩急大小滑澀(一),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澀者多血而少氣,微有寒,六脈主五臟諸病,詳見經文,不繁贅,惟小脈不可針,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蓋陰陽虛實互有盛衰者,則補之瀉之,人迎主三陽,寸口主三陰,人迎大寸口一倍二倍三倍,則三陽氣盛,當瀉三陽而補三陰,寸口大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則三陰氣盛。
當瀉三陰而補三陽,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此補瀉寒熱之正法也,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調和營衛之常法也,如久病陰陽血氣皆不足,人迎寸口脈皆小,只可用甘淡之藥以調之,則慎用針,再者,藏氣有絕於內外之分,絕於外者,則脈去而不來,金匱云: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或來而無去,尺中無脈,此藏氣將絕之脈形,如不診其脈而妄針之,下針即死,其死者有躁靜之分,躁者五臟之氣已先絕於外。
其脈去而不來,醫者以手按尺脈,則寸關之脈全無,手足厥逆,四末本輸諸井已無所出,而十二原接受三百六十五節氣味轉注之道已絕,藏真之氣,不得天氣穀氣入而合之,則藏之氣暴露於外,以致其脈去而不來,不用針亦將死之候,針之即死,其死也躁動不安,蓋因藏真之氣盡量泄於外也,是謂逆厥。
靜者五臟之氣已先絕於內,其脈來而不去,醫者以手按寸,則尺關之脈全無,張口短氣,吸而難入,蓋藏真之氣將絕,雖有天氣穀氣欲補充之,亦無能為力,不用針亦將死之候,針之即死,蓋藏真之氣先竭而妄針之,重竭其外來之氣,其死也靜,是謂重竭。

取五脈者死,其義有二。
(一)五裡脈,尺動脈在五裡,為五 之禁,蓋五臟之真氣,嘗賴六腑水穀之氣以養之,五裡乃手陽明之要穴,如藏氣已損而妄針之,則六腑水穀之氣補充五臟之要道隔絕,得穀者昌,絕穀者亡,即此義也。
(二)五臟之氣絕而各有脈形,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四季脈代(二),但弦無胃曰死,如按琴瑟,但鉤無胃曰死,前曲後居,如操帶鉤,但毛無胃曰死,按之蕭索,如風吹毛,但石無胃曰死,來如解索,去如彈石,但代無胃曰死,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以上五脈,不可用針,仲景云: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本調以甘藥之正義,然次條釋脈末語云: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脈經定為死脈,賢如仲師,對此脈之斷語,難治之上,加一必字,與不可治之死証,相去幾希,惡可用針乎。

針效

用針大要,診脈後先辨其表裡虛實寒熱,久病暴病,陽盛陰虛,陰盛陽虛,或病六腑,或病五臟,五臟有疾,當取大淵大陵太沖太白太溪諸原穴(本名俞穴),針以出病,藉用穀氣托邪外出,故靈樞法天篇稱九針十二原也,五臟痼疾,有外來者,有內生者,有相傳者,有阻礙部分者,用針手法,各有不同,經云: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 也,刺雖久,猶可拔,邪自外來者,瀉之而已,污雖久,猶可雪,邪自內生,縱橫傳播,或補母,或瀉子,或取其勝者而瀉之之謂,結雖久,猶可解, 雖久,猶可決,此即刺法論中上升下降,升之者,均須待時,解結之謂,降之者,折其所勝,勿須待時,決 之謂,詳見升降手法篇,不再贅。

六腑有疾,六腑為陽,五臟為陰,背為陽,腹為陰,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裡。蓋腹為陰部,有陽明胃腸之病者,正往勿殆,氣下乃止,不下複始,蓋陽明多氣多血。大瀉之盡除其邪,日二刺之,亦無損於正也。

六淫之邪,病在三陰三陽,人迎脈大於寸口,寸口脈大於人迎,此即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之鑒別,再有一盛二盛三盛之分,詳前用針脈法。

久病暴病,如中風歷節之痼疾,須用子午搗臼(一)最繁難之手法,急痧卒然倒仆,當刺指井見血,急則急之,緩則緩之,此迥然有別也。

新病在表者,當淺刺之,陽經取陷,針陷脈(二)則外邪立除,針中脈(二)則濁氣除,針太深則邪氣反沉,氣之在脈,邪氣在上,濁氣(二)在中,清氣(二)在下。

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淺病近於衛,用針不必損其營,不可不辨,如病入裡,則當深針之,停針候氣,辨其寒熱虛實,詳補瀉寒熱各篇,排邪得宜,病可立愈,經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針害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辨其虛實,五臟之氣已絕內外者,針之即死,邪正俱虛,其脈小,不可用針而應調以甘藥,均詳於上,其有邪正俱實,當用純瀉法。如邪實正虛,當先瀉而後補之,補瀉反,則病益篤。男內女外,男外女內,亦詳於前,其補瀉有太過不及者,亦能為害。例如邪氣實而正氣虛,邪氣至針下,緊而急,穀氣至針下,徐而和,如醫者針下不善分析,穀氣已至而仍用瀉針,則耗損精專之營(一)。營者水穀之精氣,此所謂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精泄則病益甚而 也。反言之,邪正俱實,邪氣未盡,穀氣未至而針下緊急,當續用瀉法,盡除其邪氣。如指下針下不明,驟然出針,則餘邪蘊於中,或生癰瘍,此所謂害中而去則致氣,致氣則生癰瘍,用針者,不可不慎也,此針害之概要。

針灸禁忌

靈樞經法時篇云:補瀉反則病益篤,難經七十八難曰,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一治。

十二禁針

(一)男外(一)失氣。
(二)女內(一)失氣。
(三)新內勿刺,已刺勿內。
(四)已醉勿刺,已刺勿醉。
(五)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六)新勞勿刺,已剌勿勞。
(七)已飽勿刺,已刺勿飽。
(八)已飢勿刺,已刺勿飢。
(九)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十)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十一)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
(十二)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裡頃,乃刺之。

忌灸者八穴(二)
少商 魚際 經渠 勞宮 陽池 少海 委中 陰陵泉

歌曰 環周八穴灸無功,足下陰陵泉委中,魚際經渠少商穴,陽池少海與勞宮。
妊婦忌針者二穴(三)
合谷 昆侖

歌曰 環周二穴慎施針,合谷昆侖可墜妊,妙手安胎亦有術,先從足下補三陰。

經正六合

人身經脈十二,回環之道,有升有降,陰陽不同,言脈度者,左右男女不同,此人道也,本輸皆出於四末(一),陽受氣於四末,積陽為天,天之在我者,德也,陽為之主,陰為之輔,名為經正,手足三陽為主,手足三陰輔之,三陰合三陽,名為六合,皆至外而內,不同於經脈脈度之常道,故篇名經別,蓋五臟六腑之經脈離合出入,合於天之道也,故本輸各臟腑之穴為合,蓋指井本乎天氣,入肘膝四關(一),乃合於人身臟腑之氣,自內而外,偏重五臟真機,自外而內,稟受六元正紀,此人之合於天道也。手三陰合手三陽,足三陰合足三陽,十二正凡六合,詳見經別篇,經正六合

附本輸穴即景詩十二首

漁翁(詠手太陰肺五 穴)
少商湖海一漁翁,魚際大淵任轉篷,漫道經渠不可測,還教尺澤起蛟龍。
夜色(詠手陽明大腸六 穴)
商陽茆屋二三間,合谷陽溪第幾彎,九曲池邊雲影淡,滿天星斗浴波瀾。
秋風(詠足陽明胃六 穴)
秋風厲兌內庭西,陷谷沖陽過解溪,三裡未知何日到,幾番翹首欲思齊。
野寺(詠足太陰脾五 穴)
隱白雲中一老僧,大都離俗少人憎,幾回太白商丘過,汲飲陰陵泉幾升。
班師(詠手少陰心五 穴)
少沖少府把師班,兵馬神門得勝還,靈道戰書前日發,而今少海已歸山。
觀漲(詠手太陽小腸六 穴)
浮萍少澤任東西,前谷淵源繞後溪,腕骨又通陽谷澗,交流小海欲傾 。
茅亭(詠足太陽膀胱六 穴)
茅亭結起至陰邊,通谷浮雲四望煙,束骨近同京骨峙,昆侖遙與委中連。
遠眺(詠足少陰腎五 穴)
秋高間眺涌泉邊,然谷太溪豁眼帘,複溜一帆陰谷去,江山覽勝碧連天。
秋雁(詠手厥陰心包絡五 穴)
中沖孤雁徹雲霄,幾度勞宮破寂寥,轉過大陵來間使,深淵曲澤莫招搖。
詠蝶(詠手少陽三焦六 穴)
關沖桃李液門裁,中渚陽池次第開,花落支溝香滿澗,一天井字蝶飛來。
別恨(詠足少陽膽六 穴)
竅陰別後恨相牽,幾俠溪臨泣杜鵑,懷抱丘墟情未畢,煩君陽輔寄陵泉。
春游(詠足厥陰肝五 穴)
雲霞煙鎖大敦峰,忘卻行間轉太沖,坐望中封無路入,曲泉流水聽淙淙。

按︰此明萬厲梁大川題李南豐醫學入門之作,仙與任君應秋討論之,潤色之,附之篇末,以博當代儒而醫者一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