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第十二

治眼病方

治目赤痛方。

甘竹葉(二七片) 烏梅(四兩碎) 大錢(三文)
上三味,以水二升,洗漬藥半日,早向東灶煮之三沸,三上三下,取二合,臥以注目 。

(《外台》卷二十一)

治目赤痛,洗眼方。

蕤核仁(二十枚,碎)苦竹葉(一把) 細辛(半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半升,以洗眼,日三、五度,甚妙。(《外台》卷二十一)

治目痛三十年方。

取蟲螺一枚,以水洗之,內燥杯中,使螺口開,以黃連一枚,內螺口中,螺飲黃連,黃連苦,螺吐汁,以綿注 中。(《醫心方》卷五)

治目卒癢且痛方。

削乾薑令圓滑,內 中,有汁,拭薑複內之,味盡易之。(《外台》卷二十一)

治目中腫痛方。

搗枸杞汁洗之,日六、七度。(《外台》卷二十一)

治目中風腫,弄眼方。

礬石(二錢,熬末)
上一味,以棗膏和如彈丸,以磨目上下,食頃止,日三。(《外台》卷二十一)

補肝蕪菁子散,常服明目方。

蕪菁子一升,水三升,煮令熟,曝乾末,下篩,以井花水和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三匕。(《醫心方》卷五)

治目不明若淚出方。

用烏雞膽,臨眠敷之良。(《醫心方》卷五)

又方

摘小酸模莖,汁注四 ,數為之。(《醫心方》卷五)

明目,令髮不落方。

十月上巳日,取槐子內新罌中,封口三十日,洗去皮。初服一枚,再服二枚,至十日服十枚,滿十日卻從一起。(《外台》卷二十一)

治目中風寒,淚出, 赤癢,乳汁煎方。

黃連(三分) 蕤仁(二分) 乾薑(四分)
上三味,搗篩,以乳汁一升,漬藥一宿,明旦於微火上煎得三合,綿絞去滓,取如米,內中。(《外台》卷二十一)

治毒病後,目赤痛有翳方。

冷水漬青布,以掩目。(《醫心方》卷十四)

又若生翳者。

燒豉二七枚,末,內管中以吹之。(《醫心方》卷十四)

治白翳覆瞳子黑精,龍骨散方。

龍骨(一分) 貝齒(三枚燒) 礬石(一分燒)
凡三物,治下篩,著 頭,日二。(《醫心方》卷五)

治眼暗,熱病後失明方。

以羊膽敷,旦暮各一。(《外台》卷二十一)

治熱病後,百日食五辛者,必目暗方。

鯽魚作 熏之。(《証類本草》卷二十)

治雀目如神,黃蠟不以多少,器內熔成汁,取出入蛤粉相和,得所成球,每用以刀子切下二錢,以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麻繩扎定,水一碗,同入銚子內煮熟,取出乘熱熏眼,至

治風眼爛 者方。

竹葉(四分) 柏白皮(六分) 黃連(四分)
上三味,切,以水二升,煎取五合,稍稍滴兩 ,日三度,忌豬肉。(《外台》卷二十一)

治目中瞇方。

旦起封戶門,再拜已言︰戶門狹小,不足宿客,便愈。(《醫心方》卷五)

治耳病方

治耳聾方。

杏仁(去皮尖熬) 葶藶子(熬) 鹽末(各等分)
上三味,搗研,以少許豬脂和合煎,以綿裹塞耳。(《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附子(炮) 瓜子 杏仁(去皮熬各等分)
上三味,搗,以綿裹,塞耳中。(《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巴豆十四枚,搗。鵝脂半兩,火熔,內巴豆和,取如小豆,綿裹內耳中,瘥,日一易。

瘥三

治 耳出膿水散方。

礬石(三兩) 烏賊魚骨(一兩) 黃連(一兩) 龍骨(一兩)
上四味,搗末,以棗核許綿裹,塞耳中,日再。(《外台》卷二十二)

治耳痛有汁出方。

熬杏仁令赤黑,搗如膏,以綿裹塞耳,日三易,三日即愈。(《肘後方》卷六)

治蜈蚣入耳方。

炙豬肉掩耳,即出。(《外台》卷二十二)

治鼻病方

治鼻中息肉,通草散方。

通草(半兩) 礬石(一兩熬) 真朱(一銖) 細辛(三分)
凡四物,合治下篩,展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內鼻中,日再。(《醫心方》卷五)

治口舌病方

治口中臭散方。

甘草(五兩) 芎 (四兩) 白芷(三兩)
凡三物,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醫心方》卷五)

治口瘡方。

升麻 黃柏 大青
上三味,以水煮含之,冷吐,瘥止。(《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蘆根(四兩) 黃柏 升麻(各三兩) 生地黃(五兩)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含,取瘥。含極冷吐,卻更含之。(《外台》卷二十二)

治口中生瘡方。

取黃柏削去皮,作如鴨舌含之,咽汁彌好,蜜漬含亦佳。(《醫心方》卷五)

治重舌方。

以鈹針刺舌下腫者,令血出愈,勿刺大脈也。(《醫心方》卷五)

治唇病方

治沈唇緊唇方。

以青布卷燒炷著斧上,取汁塗之良。(《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取亂髮、蜂房、六畜毛燒作灰,以豬脂和如膏,敷。(《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鱉甲及頭垢,燒灰敷之。(《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礬石燒末,和胡粉敷之,瘥。(《外台》卷二十二)

治牙齒病方

治齒痛方。

雞屎白燒灰末,以綿裹,置齒痛上咬咋之,瘥。(《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芎 細辛 防風 礬石(燒令汁盡) 附子(炮) 藜蘆 莽草
上七味,等分,搗篩為末,以綿裹彈丸大,酒漬燙所患處,含之勿咽汁。(《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獨活(三分) 黃芩 芎 當歸 蓽茇(各二兩) 丁香(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微微含漱良久,吐卻更含。(《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含白馬尿,隨左右含之,不三、五口瘥。(《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胡麻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含漱吐之。莖葉皆可用之,神良,不過二劑,腫痛即愈。

(《証類本草》卷二十四)

治牙齒疼痛方。

取枯竹,燒竹一頭,以注錢上,得汁,多著齒上,即瘥。(《外台》卷二十二)

治齲齒方。

取松脂銳如錐,注齲孔內,須臾齲蟲緣松脂出。(《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煮雞舌香汁含之,瘥。(《外台》卷二十二)

治風齒疼腫悶方。

莽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含漱之,勿咽汁。(《外台》卷二十二)

又方

椒(二十粒) 枳根皮 莽草 細辛 菖蒲 牛膝(各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細細含之,以瘥為度,未瘥,更作取瘥。(《外台》卷二十二)

治齒楚痛方。

生地黃 桂心
上二味合,以含嚼,咽汁無妨。(《外台》卷二十二)

消齒壅法。

朴硝為末,敷之,消。(《東醫寶鑒‧外形篇》卷二)

治喉病方

治喉痺方。

咬咀常陸根,苦酒熬令熱,以薄喉上,冷複易。(《醫心方》卷五)

治纏喉風及喉痺、牙宣、牙痛、口瘡,並小兒走馬疳方。

蠶蛻紙不計多少,燒成灰存性。
上煉蜜和丸如雞頭大,含化咽津。牙宣、牙痛,揩齦上。口瘡乾敷患處。小兒走馬疳入麝香少許。貼患處佳。(《証類本草》卷二十一)

治面、粉刺、面諸方

治面上暴生 方。

生杏仁去皮搗,以雞子白和,如煎餅面,入夜洗面,乾塗之,經宿拭去,立愈。(《肘後方》卷六)

治 方。

茯芩末、白蜜,和塗上,滿七日即愈。(《肘後方》卷六)

治黑面方。

牯羊膽、牛膽、淳酒三升,合煮三沸,以塗面,良。(《肘後方》卷六)

治人面體黎黑,膚色粗陋,皮濃狀丑方。

豬胰五具,淳酒和,夜敷之,寒月以為手面膏,神驗。(《肘後方》卷六)

服藥取白方。

取三樹桃花,陰乾末之,食前服方寸,日三。並細腰身。(《肘後方》卷六)

治卒病余,面如米粉,敷者方。

熬礬石,酒和塗之,不過三度。(《肘後方》卷六)

治面胡粉刺方。

搗生菟絲,絞取汁,塗之。不過三、五上。(《肘後方》卷六)

治面上 方

蒺藜子 梔子仁 豉(各一升)
上三味,搗合如泥,以 漿和如泥,臨臥以塗面上,日未出便洗,瘥。(《外台》卷三十二)

木蘭散方

木蘭皮(一斤)
上一味,以三年酢漿漬之,百日出,於日中曝之,搗末,服方寸匕,日三。(《外台》卷三十二)

治年少氣充面生 瘡方。

胡粉半兩、水銀一兩、臘月豬脂和,熟研,令水銀消散,向暝以粉面,曉拭去,勿水洗,至

治頸項頭面白駁及白禿方

治頸項及頭面上白駁,侵淫漸長似有癬,但無瘡,可治之方。

乾鰻鱺魚脂以塗之,先洗拭駁上,外把刮之,使磣痛拭燥,然後以魚脂塗之,一塗便愈,難者不過三塗之。(《外台》卷十五)

又方

取蛇脫皮熟摩之數百過,棄皮置草中。(《外台》卷十五)

治身體白駁方。

取木空中水洗之,搗桂屑唾和敷駁上,日三。(《外台》卷十五)

治白禿方。

以羊肉如作脯,炙令香,及熱以拓上,不過三、五度即瘥。(《外台》卷三十二)

又方

先以皂莢湯熱洗,拭乾,以少油麻塗,再三,即瘥。(《肘後方》卷五)

又方

以大豆、髑髏骨二味,各燒末等分,以臘月豬脂和如泥塗之,立瘥。(《外台》卷三十二)

治疣目及黑子方

治去疣目方。

七月七日以大豆一合,拭疣目上三過迄,使病疣目人種豆,著南向屋東頭第二 中,豆生四葉,以熱湯沃殺,疣目便去矣。(《外台》卷二十九)

又方

取松柏合和塗其上,一宿即不知處。(《外台》卷二十九)

又方

作艾炷著疣目上灸之,三炷即除。(《外台》卷二十九)

又方

以石硫黃突疣目六、七過,除。(《外台》卷二十九)

去黑子及贅方。

生藜蘆灰(五升) 生薑灰(五升) 鍛石(二升半)
上三味,合和令調,蒸令氣溜,取甑下湯一斗從上淋之,盡湯取汁,於鐵器中煎減半,更鬧火煎以雞羽搖中即然斷藥成,欲去黑子疣贅,先小傷其上皮令才破,以藥點之,此名三灰煎

治漏液胡臭方

治人體及腋下狀如狐 氣,世謂之胡臭方。

燒好礬石末,絹囊盛之,常以粉腋下,不過十度。(《外台》卷二十三)

治胡臭漏腋。有天生胡臭,有為人所染臭者,天生者難治,為人所染者易瘥,然須三年敷白礬散勿止,並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藥即瘥,止可敷藥時,暫得一度瘥耳。

凡胡臭人,通忌食芸苔、五辛,治之終身不瘥,胡臭方。

辛夷 芎 細辛 杜蘅 本(各三分)
上五味, 咀,以苦酒漬之一宿,煎三日,取汁敷之,以瘥為度。(《外台》卷二十三)

治胡臭方。

牛脂和胡粉三合,煎令可丸,塗腋下,一宿即愈。(《外台》卷二十三)

治漏腋,腋下及足心手掌陰下股裡,常如汗濕致臭,六物胡粉敷方。

乾枸杞根(半兩) 胡粉(一兩) 乾商陸根(一兩) 滑石(一兩) 乾薔薇根(半兩) 甘草(半
上藥搗下篩,以苦酒和塗腋下,當微汗出,易衣複塗,著藥不過三敷便愈,或更發複塗之,不可多敷,傷人腋,余處亦塗之。(《外台》卷二十三)

治身體及腋下狐臭方。

正旦以小便洗腋下,即不臭,大神驗。(《肘後方》卷六)

又方

青木香(二兩) 附子(一兩) 鍛石(一兩) 礬石(半兩燒)
上四味,細末,著粉腋中,汁出即粉之。(《肘後方》卷六)

治胡臭方。

辛夷 細辛 芎 青木香
上四物分等,搗篩為散粉之。(《醫心方》卷四)

又方

甘草 松樹根及皮 大棗 甜瓜子
上四物,分等,末,服方寸匕,日三。二十日覺,五十日身體並香,百日衣服床幃皆香。

附︰姚僧垣傳

姚僧垣字法衛,吳興武康人,吳太常信之八世孫也。曾祖郢,宋員外散騎常侍,五城侯。父菩提,梁高平令。嘗嬰疾歷年,乃留心醫藥。梁武帝性又好之,每召菩提討論方術,言多會意,由是頗禮之。

僧垣幼通洽,居喪盡禮。年二十四,即傳家業。梁武帝召入禁中,面加討試。僧垣酬對無滯。梁武帝甚奇之。大通六年,解褐臨川嗣王國左常侍。大同五年,除驃騎廬陵王府田曹參軍。九年,還領殿中醫師。時武陵王所生葛修華,宿患積時,方術莫效。梁武帝乃令僧垣視之。還,具說其狀,並記增損時候。梁武帝嘆曰︰“卿用意綿密,乃至於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術,是以每恆留情,頗識治體。今聞卿說,益開人意。”十一年,轉領太醫正,蓋文德主帥、直 將軍。梁武帝嘗因發熱,欲服大黃。僧垣曰︰“大黃乃是快藥。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弗從,遂至危篤。梁簡文帝在東宮,甚禮之。四時伏臘,每有賞賜。太清元年,轉鎮西湘東王府中記室參軍。僧垣少好文史,不留意於章句。

時商略今古,則為學人所稱。

及侯景圍建業,僧垣乃棄妻子赴難。梁武帝嘉之,授戎昭將軍、湘東王府記室參軍。及宮城陷,百官逃散。僧垣假道歸,至呈興,謁郡守張(嶸)〔嵊〕。嵊見僧垣流涕曰︰“吾過荷朝恩,今報之以死。君是此邦大族,又朝廷舊臣。今日得君,吾事辨矣。”俄而景兵大至,攻戰累日,郡城遂陷。僧垣竄避久之,乃被拘執。景將候子鑒素聞其名,深相器遇,因此獲免。及梁簡文嗣位,僧垣還建業,以本官兼中書舍人。子鑒尋鎮廣陵,僧垣又隨至江北。

梁元帝平侯景,召僧垣赴荊州,改授晉安王府諮議。其時雖克平大亂,而任用非才,朝政混淆,無複綱紀。僧垣每深憂之。謂故人曰︰“吾觀此情勢,禍敗不久。今時上策,莫若近關。”聞者皆掩口竊笑。梁元帝嘗有心腹疾,乃召諸醫議治療之方。咸謂至尊至貴,不可輕脫,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垣曰︰“脈洪而實,此有宿食。非用大黃,必無瘥理。”梁元帝從之,進湯訖,果下宿食,因而疾愈。梁元帝大喜。時初鑄錢,一當十,乃賜錢十萬,實百萬也。

及大軍克荊州,僧垣猶侍梁元帝,不離左右。為軍人所止。方泣涕而去。尋而中山公獲使人求僧垣。僧垣至其營。複為燕公於謹所召,大相禮接。太祖又遣使馳驛征僧垣,謹(故)〔固〕留不遣。謂使人曰︰“吾年時衰暮,疹疾嬰沉。今得此人,望與之偕老。”太祖以謹勛德隆金州刺史伊芳婁穆以疾還京,請僧垣省疾。乃云︰“自腰至臍,似有三縛,兩腳緩縱,不複自持。”僧垣為診脈,處湯三劑。穆初服一劑,上縛即解;次服一劑,中縛複解;又服一劑,三縛悉除。而兩腳疼痺,猶自攣弱。更為合散一劑,稍得屈伸。僧垣曰︰“終待霜降,此患當愈。”及至九月,遂能起行。

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先有氣疾,加以水腫,喘息奔急,坐臥不安。或有勸其服決命大散者,其家疑未能決,乃問僧垣。僧垣,曰︰“意謂此患不與大散相當。若欲自服,不煩賜問。”因而委去。其子殷勤拜請曰︰“多時抑屈,今日始來。竟不可治。意實未盡。”僧垣知其天和元年,加授車騎大將軍、議同三司。大將軍、樂平公竇集暴感風疾,精神瞀亂,無所覺知。諸醫先視者,皆云已不可救。僧垣後至,曰︰“困則困矣,終當不死。若專以見付,相為治之。”其家忻然,請受方術。僧垣為合湯散,所患即瘳。大將軍、永世公叱伏列椿苦利積時,而不廢朝謁。燕公謹嘗問僧垣曰︰“樂平、永世俱有痼疾,若如仆意,永世瘥輕。”對曰︰“夫患有深淺,時有克殺。樂平雖困,終當保全。永世雖輕,必不免死。”謹曰︰“君言必死,當在何時?”對曰︰“不出四月。”果如其言。謹嘆異之。六年。遷遂伯中大夫建德三年,文宣太后寢疾,醫巫雜說,各有異同。高祖御內殿,引僧垣同坐,曰︰“太後患勢不輕,諸醫並雲無慮。朕人子之情,可以意得。君臣之義,言在無隱。公為何如?”對曰︰“臣無聽聲視色之妙,特以經事已多,準之常人,竊以憂懼。”帝泣曰“公既決之矣,知複何言﹗”尋而太后崩。其後複因召見。帝問僧垣曰︰“姚公為儀同幾年?”對曰︰“臣忝荷朝恩,於茲九載。”帝曰︰“勤勞有日,朝命宜隆。”乃授騎驃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敕曰︰“公年過縣軍,可停朝謁。若非別敕,不勞入見。”四年,高祖親戎東討,至河陰遇疾。口不能言;(臉)〔瞼〕垂覆目,不複瞻視;一足短縮,又不得行。僧垣以為諸臟俱病,不可並治。軍中之要,莫先於語。乃處方進藥,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華州,帝已痊複。即除華州刺史,仍詔隨入京,不令在鎮。宣政元年,表情致仕,優詔許之。是歲,高祖行幸雲陽,遂寢疾。乃詔僧垣赴行在所。內史柳( )〔昂〕私問曰︰“至尊貶膳日久,脈候如何?”對曰︰“天子上應天心,或當非愚所及。若凡庶如此,萬無一全。”尋而帝崩。

宣帝初在東宮,常苦心痛。乃令僧垣治之,其疾即愈。帝甚悅。及即位,恩禮彌隆。常從容“此是尚齒之辭,非為貴爵之號。朕當為公建國開家,為子孫永業。”乃封長壽縣公,邑一千戶。冊命之日,又賜以金帶及衣服等。

大象二年,除太醫下大夫。帝尋有疾,至於大漸。僧垣宿直侍。帝謂隨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知帝診候危殆,必不全濟。乃對曰︰“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盡心。”帝頷之。及靜帝嗣位,遷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開皇初,進爵北絳郡公。三年卒。時年八十五。遺誡衣白 入棺,朝服勿斂。靈上唯置香奩,每日設清水而已。贈本官,加荊、湖二州刺史。

僧垣醫術高妙,為當世所推。前後效驗,不可勝記。聲譽既盛,遠聞邊服。至於諸藩外域,咸請 之。僧垣乃搜采奇異,參校征效者,為《集驗方》十二卷,又撰《行記》三卷,行長子察在江南。(按︰姚察《南史》有傳)次子最,字士會,幼而聰敏,及長,博通經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隨僧垣入關。世宗盛聚學徒,校書於麟趾殿,最亦預為學士。俄授齊王憲府水曹參軍,掌記室事。特為憲所禮接,賞賜隆濃。宣帝嗣位,憲以嫌疑被誅。隋文帝作相,追複官爵。最以陪游積歲,恩顧過隆,乃錄憲功績為傳,送上史局。

最幼在江左,迄於入關,未習醫術。天和中,齊王憲奏高祖,遣最習之。憲又謂最曰︰“爾博學高才,何如王褒、庾信。王、庾名重兩國,吾視之蔑如。接待資給,非爾家比也。

爾宜深識此意,勿不存心。且天子有敕。彌須勉勵。”最於是始受家業。十許年中,略盡其妙。每有人造請,效驗甚多。隋文帝踐極,除太子門大夫。以父憂去官,哀毀骨立,既免喪,襲俄轉蜀王秀友。秀鎮益州,遷秀府司馬。及平陳,察至。最自以非嫡,讓封於察,隋文帝許之。秀後陰有異謀,隋文帝令公卿窮治其事。開府慶整、郝偉等並推過於秀。最獨曰︰“凡有不法,皆最所為,王實不知也。”榜訊數百,卒無異辭。最竟坐誅。時年六十七。論者義之。撰《梁后略》十卷,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