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下 滑可去著

滑者。潤澤之謂也。從大便降之。視泄劑較輕些。

芍藥湯

治滯下赤白便膿血。後重。

初痢多宗芍藥湯。芩連檳草桂歸香。(芍藥三錢。黃芩黃連當歸各八分。肉桂三分。甘草檳榔木香各五分。水煎服。痢不減。加大黃。)須知。(調氣。兼。行血。後重便膿自爾康。痢不

陳修園曰:此方原無深義。不過以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立法。方中當歸白芍以調血。木香檳榔以調氣。芩連燥濕而清熱。甘草調中而和藥又用肉桂之溫。是反佐法。

芩連必有所製之而不偏也。或加大黃之勇。是通滯法。實痛必大下之而後已也。余又有加減之法。肉桂色赤入血分。赤痢取之為反佐。而地榆、川芎、槐花之類。亦可加入也。乾薑辛熱入氣分。白痢取之為反佐。而蒼朮砂仁茯苓之類。亦可加入也。方無深義。羅東逸方論。

求深而反淺。

脾約丸

治臟腑不和。津液偏滲於膀胱。以致小便多。大便秘結者。

燥熱便難脾約丸。芍麻枳朴杏黃餐。(白芍、火麻仁、杏仁、去皮尖、枳實、濃朴、薑炒各五兩五錢蒸大黃十兩。煉蜜丸如桐子大。白湯送下二十丸大便利即止。)潤而甘緩存津液。溺數腸乾

陳修園曰物之多脂者。可以潤燥。故以麻仁為君。杏仁為臣。破結者必以苦故以大黃之苦寒。芍藥之苦平為佐。行滯者必順氣故以枳實順氣而除痞。濃朴順氣以泄滿為佐。以蜜為丸者。取其緩行而不驟也。

更衣丸

更衣丸用薈砂研。滴酒為丸服二錢。(朱砂五錢。研如飛面蘆薈七錢研細。滴酒和丸。每服一錢。好酒送下。)陰病津枯腸秘結。交通水火妙通玄。

柯韻伯曰:胃為後天之本。不及固病。太過亦病。然太過複有陽盛陰虛之別焉。兩陽合明而胃家實。仲景製三承氣下之。水火不交而津液亡。前賢又製更衣丸以潤之古人入廁必更衣。故為此丸立名用藥之義。以重墜下達而奏功。朱砂色赤為火。體重象金。味甘歸土。性寒類水。為丹祖永母。能輸坎以填離。生水以濟火。是腎家之心藥也。配以蘆薈黑色通腎。

苦味入心。滋潤之質。可轉濡胃燥。大寒之性。能下開胃關。此陰中之陰。詢為腎家主劑矣。

合以為丸。有水火既濟之理。水土合和之義。兩者相須。得效甚宏。奏功甚捷。真匪夷所思矣。

礞石滾痰丸

治實熱老痰之峻劑。虛寒者不宜用。

隱君遺下滾痰方。礞石黃連及大黃。少佐沉香為引導。頑痰怪症力能匡。(青礞石三兩。用焰硝一兩。同入瓦KT 。鹽泥固濟。 至石色如金為度。水飛過。大黃酒蒸。黃芩酒洗。各八兩。沉香一兩。為末水丸。薑湯下。量虛實服。服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飲食行動。待藥氣自胃口漸下二腸然後動作飲食。服後喉間稠粘壅塞。乃藥病相拒故也。少頃藥力到自愈)

柯韻伯曰脾為生痰之原。肺為貯痰之器此無稽之談也。夫脾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而水津又上輸於肺。焉能凝結而為痰。惟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水聚而泛為痰也。則當曰腎為生痰之原。經云。受榖者濁。受氣者清。清陽走五臟。濁陰歸六腑。肺為手太陰。獨受諸氣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濁。則何可貯瘦。惟胃為水榖之海。萬物所歸。稍失轉輸之職。則濕熱凝結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當日胃為貯痰之器。斯義也。惟王隱公知之。故治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責。之。胃。腎。二黃礞石。稟中央之黃色。入通中宮者也。黃芩能清理胃中無形之氣。大黃能蕩滌胃中有形之質。然痰之為質。雖滑而粘。善棲泊於腸胃曲折之處而為巢穴。不肯順流而下。仍得綠涯而升。故稱老痰。二黃以滋潤之品。只能直行而泄。

欲使委曲而導之。非其所長也。故選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濕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掃其曲折依伏之處。使濁穢不得臟滯而少留。此滾痰之所由名乎。又慮夫關門不開。仍得為老痰之巢臼。沉香為扎方之色。能納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之滯。腎氣流通。則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粘著於腸。二黃不傷及於胃。一舉而三善備。所以功效若神也。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得轉移。

指迷最切茯苓丸。風化芒硝分外看。枳半合成四味藥。停痰伏飲勝靈丹。(半夏製二兩。

茯)

柯韻伯曰:痰飲之本。皆水也。水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此自陽入陰也。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此地氣上升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天氣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是水入於經。而血乃成也。若陰陽不和。清濁相干。胃氣亂於中。脾氣難於升。肺氣滯於降。而痰飲隨作矣。痰與飲同源。而有陰陽之別。陽盛陰虛。則水氣凝而為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而為飲。除痰者。降氣清火是治其標。補陰利水是治其本也。滌飲者。降氣燥濕是治其標。溫腎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兩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濕。茯苓滲濕。風硝軟堅。枳殼利氣。別於二陳之甘緩。遠於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劑歟。

○澀可固脫

當歸六黃湯

火炎汗出六黃湯。(醒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盜汗。)二地芩連柏與當。(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當歸各等分。黃耆加倍。)倍用黃耆偏走表。苦堅妙用斂浮陽。

陳修園曰:陰虛火擾之汗。得當歸熟地生地之滋陰。又得黃芩黃連之瀉火。治汗之本也。然此方之妙。則在於苦寒。寒則勝熱。而苦複能堅之。又恐過於苦寒。傷其中氣。中者。陰之守也。陰愈虛則火愈動。火愈動則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墜中倍加黃耆。俾黃耆領苦寒之性。盡達於表。以堅汗孔。不使留中而為害。此旨甚微。注家向多誤解。特表而出之。

附湯

衛陽不固汗汪洋。須用黃耆附子湯。(黃耆一兩。熟附子五錢。水煎服。)附暖丹田元氣主。得 固脫守其鄉。(行於皮毛者。衛外之氣也。衛氣根於元氣。黃耆雖專走衛。有附子挾之同行。則能回大汗欲脫之氣。守於其鄉。而汗自止矣。)

陳修園曰:神農本草經云。黃耆氣味甘微溫無毒。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瘋癩疾。五痔鼠 。補虛小兒百病。本經只此三十三字。皆取其質輕味淡。偏走皮毛。故治大風癰疽。及一切外症膿血過多用之。補養皮肉之虛而已。又云主小兒百疾者。以輕薄之品。大人不足倚賴。惟小兒經脈未盛。氣血皆微。不宜峻補。得此微補之品。百病可以概治也。細味經旨。安能大補元氣以止汗。如六黃湯之大寒以除熱。熱除則汗止。 附湯之大熱以回陽。陽回則汗止。玉屏風之解肌以驅風。風除則汗止。三方不重在黃耆。卻得黃耆之輕快。徑走皮膚。

奏效更速。數百年來。無一人談及。甚矣醫道之難也。

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主諸風。止汗先求 通。(風傷衛則汗自出。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以二藥同行走表。令 微似汗。其風邪從微汗而解。則衛無邪擾。汗不再出矣。)發在 防(黃耆 防風。時醫誤認為止汗之品。害人無算。)收在朮。(表風得黃耆防風而解。則外無所擾矣。臟氣得白朮而安。則內有所據矣。)熱除(風屬陽邪陽則為熱。)濕去(太陽為濕土。濕熱交蒸則為自汗發熱之症。)主中宮。(白朮補中宮上氣。故能止汗除熱。防風黃耆白朮各等分為末。酒

陳修園曰:以黃耆為固表藥。千古貽誤。前賢用之不應。所以有汗能止。無汗能發。騎牆之說。及庸輩有炙用能止。生用能發之分也。神農本經俱在。奈何舍而不讀也。余於本條小注甚詳。細心體認。如撥云見日。明者自知。

威喜丸

治元陽虛憊。精滑白濁。遺尿。及婦人血海久冷。淫帶夢泄等症。

和劑傳來威喜丸。夢遺帶濁服之安。茯苓煮晒和黃蠟。專治陽虛血海寒。(白茯苓去皮四兩。切塊。用豬苓二錢五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去豬苓取出晒乾為末。黃蠟四兩熔化。攪和茯苓末為丸。如彈子大。每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利為效。

忌米醋。尤忌氣怒動情。)王普三曰:抱朴子云茯苓千萬歲其上生小木。狀似蓮花。名威喜芝。今以名方者。須擇云茯苓之年深質結者製以豬苓。導之下出前陰。蠟淡歸陽。不能入陰。須用黃蠟。性味緩澀。

有續絕補髓之功。專調斫喪之陽。分理潰亂之精。故治元陽虛憊。而為遺濁帶下者。若治肺虛痰火久嗽。茯苓不必結。而豬苓亦可不用矣。

濟生烏梅丸

治大便下血如神。

下血淋漓治頗難。濟生遺下烏梅丸。僵蠶炒研烏梅搗。醋下幾回病即安。(僵蠶一兩炒。烏梅肉一兩半。共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醋湯下。)陳修園曰簡

斗門秘傳方

治毒痢。腑臟撮痛。膿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無度。及噤口惡痢。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又歌。斗門治痢有神方。豆芍榆甘粟殼薑。臟腑撮疼膿血片。垂危噤口並無妨。)斗門(治痢)有奇方黑豆乾薑芍藥良。甘草地榆罌粟殼。血膿噤口並堪嘗。(乾薑四錢。黑豆一煎八分服。)陳修園曰甘草黑豆。能解諸毒。毒解則撮痛除。赤白已。毒瓦斯不沖於胃口。而噤口之病亦寧。又用地榆以燥在下之濕。芍藥以泄在下之熱。是正佐法。乾薑之大辛大溫。以開在上之拒格。是反佐法。又用罌粟殼以止劇痛。製以白蜜之滑。以變其澀。是。巧。佐。法。鴉片是罌粟之膏脂入土者製造而成。名為阿芙蓉。今人吃其煙。多受其害。若以一二厘入藥。

止心腹之痛如神。所以取效倍於他藥也。

聖濟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榖。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附子丸中連與薑。烏梅炒研佐之良。寒中瀉痢皆神驗。互用溫涼請細詳。(附子炮烏梅肉炒。各一兩。黃連炒二兩。乾薑炒一兩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按原注云春傷於風。邪氣流連。至夏發為餐泄。至長夏發為洞泄。○陰生於午。至未為甚。長夏之時。脾土當旺。脾為陰中之至陰。故陰氣盛。陰氣既盛。則生內寒而洞泄矣。

四神丸

治脾腎雙虛。子後作瀉。不思食。不化食。腎水受時於子。弱土。不能禁製故子後每瀉。四神故紙與吳萸。肉蔻除油五味須。大棗須同薑煮爛。(破故紙四兩酒浸炒。吳萸一兩鹽水炒。肉豆蔻二兩面裹煨。五味子三兩炒。大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同煎。棗爛去薑。搗棗

柯韻伯曰:瀉利為腹疾。而腹為三陰之都會。一臟不調。便能瀉利。故三陰下利。仲景各為立方以主之。大陰有理中四逆。厥陰有烏梅丸白頭翁湯。少陰有桃花真武豬苓豬膚四逆湯散白通通脈等劑。可謂曲盡病情。諸法備美。然只為一臟立法。若三臟相關。久留不痊。如子後作瀉一症。猶未之及也。夫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因陽氣當至而不至。虛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瀉於黎明。其由有四。一為脾虛不能製水。一為腎虛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補骨脂之辛燥者。入腎以製水。佐肉豆蔻之辛溫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棗肉。

又辛甘發散為陽也。一為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一為少陽氣虛無以發陳。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溫。以收坎宮耗散之火。少火生氣以培土也。佐吳茱萸之辛溫。以順肝木欲散之勢。為水氣開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雖異。而見症則同。皆水亢為害。二神丸是承製之劑。五味散是化生之劑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則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合為四神丸。是製生之劑也。製生則化。久泄自瘳矣。稱曰四神。比理中八味二丸較速歟。

金鎖固精丸

金鎖固精芡實研。蓮須龍牡蒺藜連。又將蓮粉為糊合。夢泄多遺久服蠲。(芡實蒸。蓮蕊須沙苑蒺藜。炒各二兩。龍骨酥炙。牡蠣鹽水煮一日夜。 粉各三兩。蓮子粉為糊丸。鹽湯或酒下。)

陳修園曰:此方匯集藥品。毫無意義。即市中搖鈴輩店上買藥輩。亦能製造。張景岳新方。亦多類此。若輩喜為平穩而說之。修園不阿好也。

封髓丹

治夢遺失。及與鬼交。

妄夢遺精封髓丹。砂仁黃柏草和丸。(砂仁一兩。黃柏二兩。炙甘草七錢。蜜丸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一本用肉蓯蓉五錢。切片洗淡。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食。前送下。)大封大固春長在。巧奪先天造化立。

陳修園曰:此方。庸醫每疑其偏寒少補而不敢用。而不知大封大固之妙。實奪造化之權。視金鎖固精。奚啻天淵之隔。寶鑒合三才湯料。名為三才封髓丸。則。板。實。不。靈。矣。趙羽皇方論最妙。宜熟讀之。

趙羽皇曰: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蓋腎為慳臟。多虛少實。因肝木為子偏喜疏泄母氣。厥陰之火一動。精即隨之外溢。況肝又藏魂。神魂不攝。宜其夜臥思交。精泄之症出矣。封髓丹為固精之要藥。方用黃柏為君。以其味性苦寒。苦能堅腎。腎職得堅。則陰水不虞其泛溢。寒。

能。清。肅。秋令一至。則龍火不至於奮陽。水火交攝。精有不安其位者乎。佐以甘草。以甘能緩急。瀉諸火與肝火之內煩。且能使水土合為一家。以妙封藏之固。若縮砂者。以其味辛性溫。善能入腎。腎之所惡在燥。而潤之者惟辛。縮砂通三焦。達津液能納五臟六腑之精。

而歸於腎。腎家之氣納。腎中之髓自藏矣。

真人養臟湯

真人養臟(湯羅謙甫)木香訶。粟殼當歸肉蔻科。朮芍桂參甘草共。脫肛久痢即安和。

(訶子面裹煨。一兩二錢。罌粟殼去蒂蜜炙三兩六錢。肉豆蔻面裹煨。五錢。當歸白朮炒。白芍酒炒。人參各六錢。木香二兩四錢。桂八錢。生甘草一兩八錢。每服四錢。臟寒甚。加附子。

宜方無當歸。一方有乾薑。)肛脫由於虛寒。參朮甘草以補其虛。官桂豆蔻以溫其寒。木香調氣。當歸和血。芍藥以止痛。訶子粟殼以止脫。

陳修園曰:此匯藥治病。市醫得意之方。修園獨以為否。然用木香之多。則。澀。而。不。郁。亦是見解超處。

○濕可潤燥

清燥救肺湯

主治諸氣 郁。諸痿喘嘔。

救肺湯中參草麻。石膏膠杏麥枇杷。經霜收下乾桑葉。解郁滋乾效可夸。(經霜桑葉三錢石膏 二錢五分。甘草黑脂麻。各一錢。人參杏仁去皮尖。各七分。真阿膠八分。枇杷葉去毛。蜜炙一片。麥冬一錢二分。水煎熱服。痰多加貝母。血枯加生地。熱甚加犀角。羚羊角。)

陳修園曰:喻嘉言製此方。自注云諸氣 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也。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亦屬於肺之燥也。古人以辛香之品解郁。固非燥症所宜。即用芩連瀉火之品。而苦先入心。反從火化。又非所宜也。喻氏宗繆仲醇甘涼滋潤之法。製出此方。名曰清燥。實以滋水。即易所謂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是也。名曰救肺。實以補胃。以胃土為肺金之母也。

最妙是人參一味。仲景於咳嗽症去之者。以其不宜於風寒水飲之咳嗽也。昔醫不讀本草經。

疑仲景之法而試用之。用之增劇。遂有肺熱還傷肺之說。以人參為肺熱之禁藥。不知人參為肺寒之禁藥。為肺熱肺燥之良藥也。扁鵲云。損其肺者益其氣。舍人參之甘寒何以瀉壯火。

而益氣哉。

瓊玉膏

瓊玉膏中生地黃。參苓白蜜煉膏嘗。肺枯乾咳虛勞症。金水相滋效倍彰。(鮮生地四斤。取汁一斤。同白蜜二斤熬沸。用絹濾過。將茯苓十二兩。人參三兩。各研末。入前汁和勻。以瓷瓶用紙十數層。加箬葉封瓶口。入沙鍋內。以長流水淹瓶頸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絹紙扎口。以蠟封固懸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湯調服。)

陳修園曰:人參甘寒柔潤。補助肺氣。然肺本惡寒。凡咳嗽多屬形寒飲冷。得寒潤滋補之藥。必增其咳。昔醫誤認為溫寒之性。故有肺熱還傷肺之說。不知肺合皮毛。凡咳嗽從風寒外傷而起。宜用乾薑五味細辛之類加減。忌用人參之寒。然肺為臟腑之華蓋。臟腑之火。

不得水製。上刑肺金。致肺燥乾咳。有聲無痰與寒飲作嗽者不同。正宜用人參之潤而滋燥。

人參之寒以製熱。瓊玉膏所以神效無比也。昔醫凡清燥之方。必用人參。可知其長於養津液也。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乾出汗。)生脈冬味與參施。暑熱刑金脈不支。若認脈虛通共劑。操刀之咎屬伊芳誰。(人參五分。麥冬八分。五味子九分。水煎服。)

陳修園曰:脈。資始於腎。資生於胃而會於肺。仲景於手足冷脈微欲絕症。取通脈四逆湯。以扶少陰之真陽。於心下悸脈結代。取複脈湯。以滋陽明之津液。皆救危之方也。孫真人製生脈散。為暑熱傷肺。肺傷則脈漸虛散為足慮。宜於未傷之前。取人參麥冬之甘潤。五味子之酸斂。無病之時。預服以保之。除暑月之外。不可以此為例也。今人惑於生脈之名。

凡脈絕之証。每投立死。亦孫真人命名不正之貽禍也。一本作參麥散。較妥。

○燥可去濕

神木湯

主治三時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而發熱。及脾泄腸風。

朮防甘草濕家嘗。(蒼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加蔥白生薑同煎。據云無汗用蒼朮。以代麻黃湯。有汗用白朮。以代桂枝湯。)神朮名湯得意方。自說法超麻桂上。可知全未夢

陳修園曰:仲景麻桂及葛根柴胡等湯。步步是法。而大旨在養津液三字。王海藏此方。燥烈傷陰。先涸汗源。多致留邪發熱。正與仲景法相反。據云用代麻桂諸湯。平穩可法。其實貽禍匪輕也。須知此方與三陽之症無涉。惟大陰之風濕可用。內經謂春傷於風。邪氣流連而洞泄。至夏而餐泄腸 者。宜此燥劑。否則不可沾唇。

平胃散

治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克製有積飲痞隔中滿者。

平胃散用朴陳皮。蒼朮合甘四味宜。(蒼朮泔浸二錢。濃朴薑汁炒陳皮甘草炙各一錢。薑棗煎。)除濕寬胸驅瘴癘。調和胃氣此方施。

柯韻伯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張仲景製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李東垣製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監也。培其卑而使之乎。非削卑之謂也。蒼朮苦溫運脾。長於發汗。迅於除濕。故以為君。濃朴色赤苦溫。能助少火以生氣。故以為臣。濕因於氣滯。故以行氣之陳皮為佐。脾得補而健運。故以補脾之甘草為使。名曰平胃。實所以調脾歟。

五皮散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薑桑大腹奇。(陳皮茯苓皮薑皮桑白皮大腹皮。)或用五加易桑白。

脾虛膚脹此方宜。(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水腫。半身以上宜汗。半身以下宜利小便。此方於瀉水之中。仍寓調補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陳修園曰:此方出華元化中藏經。頗有意義。宜審其寒熱虛實。而加寒溫補瀉之品。

二陳湯

治肥盛之人。濕痰為患。痰喘脹滿。

二陳湯用夏和陳。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二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炙。甘草八分。加薑

陳修園曰:此方為祛痰之通劑也。痰之本。水也。茯苓製水以治其本。痰之動。濕也。茯苓滲濕以鎮其動。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藥。其餘半夏降逆。陳皮順氣。甘草調中。皆取之以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書。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嘔者。俱加半夏。古聖不易之法也。

今人不窮古訓。以半夏為祛痰之專品。仿稀涎散之法。製以明礬。致降逆之品。反為涌吐。堪發一嘆。以此方為三陽解表之劑。服之留邪生熱。至死不悟。余於真方桂枝湯下已詳言之。茲不複贅。

萆釐清飲

萆 釐清主石蒲。草梢烏藥智仁俱。(烏藥益智仁石菖蒲萆 各等分。甘草梢減半。)煎成又入鹽些少。(加鹽少許。)淋濁流連數服驅。(遺精。白濁。)

汪 庵曰:萆 能泄厥陰陽明濕熱。去濁釐清。烏藥疏逆氣而止便數。益智固脾腎而開郁此以疏泄為禁止者也。

腎著湯

治寒濕腰痛。如帶五千錢。此帶豚為病。名曰腎著。

腰痛如帶五千錢。腎著湯方豈偶然。甘草茯苓薑與朮。長沙老法譜新編。(甘草二錢。白朮乾薑茯苓各四錢。水煎服。即金匱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但分兩多少不同。)

陳修園曰:帶脈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此寒濕之邪。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不在溫腎而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若用桂附。則反傷腎之陰矣。

一味白朮酒

治傷濕身盡痛。

即白朮一兩。酒煎服。不能飲者以水代之。按神農本草經云。白朮氣味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痺死肌痙疽。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原文只此三十四字。

陳修園曰:白朮主治風寒濕三者。今而成痺。而除濕之功。則更大焉。死肌者。濕邪侵肌肉而麻木不仁也。痙者。濕流關節而筋勁急也。疸者。濕乘脾土肌肉發黃也。濕久郁而為熱。濕熱交蒸。故自汗而熱發也。脾受濕則失其健運之常。故食不能消也。白朮性能燥濕。所以主之。作煎餌三字。先聖另提。大費苦心以白朮之功在燥。而所以妙處。在於多脂。多脂則燥中有潤。張隱庵解云。土有濕氣。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發生萬物。今以生朮削去皮。急火炙令熱。名為煎餌。遵法修治。則味甘而質潤。土氣和平。故久服有輕身延年不飢之效。後人用土炒燥。大失經旨。葉天士臨症指南。竟用水漂炒黑。是徒用白朮之名也。不得不附辯於此。

○寒能勝熱

瀉白散

瀉白甘桑地骨皮。再加粳米四般宜。(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粳米百粒。○KT云桑皮瀉肺火。地骨退虛熱。甘草補土生金。粳米和中清肺。李時珍曰:此瀉肺諸方之準純也。)秋傷燥令成痰嗽。火氣乘金此法奇。

季楚重曰:火熱傷氣。救肺之治有三。傷寒邪熱侮肺。用白虎湯除煩。此治其標。內症虛火爍金。用生脈散益陰。此治其本。若夫正氣不傷。郁火又甚。則瀉白散之清肺調中。標本兼治。又補二方之不及也。

甘露飲

治胃中濕熱。包黃溺赤。口瘡吐血衄血。

甘露二冬二地均。(天冬。麥冬。生地。熟地。)枇杷芩枳(黃芩。枳殼。枇杷葉。)斛茵倫。(石斛。茵陳。)合和甘草平虛熱。(等分煎溫服。)口爛齦糜吐衄珍。

陳修園曰:足陽明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喜降而惡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潤以補之。枇杷枳殼之降以順之。若用連柏之苦。則增其燥。若用 朮之補。則慮其升。即有濕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蓋以陽明之治。最重在養津液二字。此方二地二冬等藥。即豬苓湯用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湯芩之折熱而去濕。即豬苓湯中之用滑澤以除垢意也。

左金丸

治肝藏實火。左脅下痛。或吐酸水。

香連丸

治赤下痢。

茱連六一左金丸。肝郁脅疼吞吐酸。(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鹽湯泡。名茱連丸。)更有痢門通用劑。香連丸子服之安。(黃連二十兩以吳茱萸十兩水拌浸一宿同炒。去吳茱萸。木香四兩八錢五分二味共研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空心米湯下。○薛立齋治虛痢。以四君子湯四物湯補中益氣湯。隨宜送下。)

陳修園曰:肝實作痛。惟肺金能平之。故用黃連瀉心火。不使克金。且心為肝子。實則瀉其子也吳茱萸入肝。苦辛大熱。苦能引熱下行。同氣相求之義也。辛能開郁散結。通則不痛之義也。何以謂之左金。木從左而製從金也。至於香連丸。取黃連之苦以除濕。寒以除熱。

且藉其苦以堅大便之滑。況又得木香之行氣止痛。溫脾和胃。以為佐乎。故久痢之偏熱者。

可以統治也。

溫膽湯

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

溫膽湯方本二陳。竹茹枳實合和勻。(二陳。加竹茹枳實。)不眠驚悸虛煩嘔。日暖風和木氣伸。

陳修園曰:二陳湯為安胃祛痰之劑。加竹茹以清隔上之虛熱。枳實以除三焦之痰壅。熱除痰清。而膽自寧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涼之也。若膽家真寒而怯。宜用龍牡桂枝東加附子之

金鈴子散

治心腹痛。及脅痛等症。○脈洪數。及服熱藥而增病者如神。金鈴子散妙如神。須辨諸疼作止頻。(火痛或作或止。)胡索金鈴調酒下。(延胡索金鈴子

陳修園曰:金鈴子。引心包相火下行。從小腸膀胱而出。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諸痛。配合得法。所以效神。

丹參飲

治心痛胃脘諸痛多效。

婦人更效。

心腹諸疼有妙方。丹參十分作提綱。檀砂一分聊為佐。入咽咸知效驗彰。(丹參一兩。檀香砂仁各一錢。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陳修園曰:穩。

白合湯

治心口痛。服諸熱藥不效者。○亦屬氣痛。

久痛原來郁氣凝。若投辛熱痛頻增。重需白合輕清品。烏藥同煎亦準純。(白合一兩。烏藥三錢。水二杯。煎七分服。)

陳修園曰:此方余從海壇得來。用之多驗。○以上三方。皆治心胃諸痛。服熱藥而不效(者宜)之。古人治痛。俱用通法。然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此說本之高士宗醫學正傳。士宗名世拭。浙江人也。著有靈樞直解。素問直解等書行世。

滋腎丸

治肺痿聲嘶。喉痺咳血煩躁。

即通關丸(見通劑)

羅東逸曰:此丸為腎家水竭火炎而設。夫水竭則腎涸。腎涸則下泉不鐘。而陽盛於上。斯症生。此時以六味補水。水不能遽生也。以生脈保金。金不免猶燥也。惟急用黃柏之苦以堅腎。則能伏龍家之沸火。是謂浚其源而安其流。繼用知母之清以涼肺。則能全破傷之燥金。

是謂沛之兩而騰之露。然恐水火之不相入而相射也。故益以肉桂之反佐為用。兼以導龍歸海。於是坎盈KT 而流漸長矣。此滋腎之旨也。

柯韻伯曰:水為腎之體。火為腎之用。人知腎中有水。始能製火。不知腎中有火。始能致水耳。蓋天一生水者。陽氣也。即火也。氣為水母。陽為陰根。必火有所歸。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溫。引知柏入腎而奏其效。此相須之殷。亦承製之理也。

地骨皮散

治陰虛火旺。骨蒸發熱。日靜夜劇者。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發熱者。

即四物湯。加地骨皮牡丹皮各三錢。(四物湯見補劑)

柯韻伯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熱。仲景曰:陰弱則發熱。陽氣下陷入陰中。必發熱。然當分三陰而治之。陽邪陷入太陰脾部。當補中益氣以升舉之。清陽複位。而火自熄也。若陷入少陰腎部。當六味地黃丸以對待之。壯永之主而火自平也。陷入厥陰肝部。當地骨皮飲以涼補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

四物湯為肝家滋陰調血之劑。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補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涼心。瀉其子也。二皮涼而不潤。但清肝火。不傷脾胃。與四物加知柏之濕潤而苦寒者。不同矣。故逍遙散。治肝火之郁於本臟者也。木郁達之。順其性也。地骨皮飲。治陽邪之陷於肝臟也。客者除之。勿縱寇以遺患也。二者皆肝家得力之劑。

清暑益氣湯

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口渴。而自汗脈虛者。此方主之。清暑益氣草參 。麥味青陳曲柏奇。二木葛根升澤瀉。暑傷元氣此為宜。(人參黃耆 甘草炙當歸麥冬五味青皮陳皮神曲黃柏葛根蒼朮白朮升麻澤瀉。薑棗煎。)

KT 吳鶴皋方考。暑令行於夏。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則表氣易泄。兼濕則中氣不固。黃耆輕清散表氣。又能領人參五味之苦酸。同達於表以實表。神曲消磨傷中氣。又能佐白朮甘草之甘溫。消補互用以調中。酷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麥冬。所以補肺斂肺清肺。經所謂扶其所不勝也。火盛則水衰。故以黃柏澤瀉滋其化源。津液亡則口渴。故以當歸干葛生其胃液。清氣不升。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降。蒼朮之用。為兼長夏濕也。

龍膽瀉肝湯

治脅痛口苦。耳聾耳腫。筋痿陰濕熱痒陰腫。血濁溲血。

龍膽瀉肝通澤柴。車前生地草歸偕。梔芩一派清涼品。濕熱肝邪力可排。(膽草三分。梔子黃芩澤瀉柴胡各一錢。車前子木通各五分。當歸三分。甘草生地各三分。)

龍膽柴胡。瀉肝膽之火。佐以黃芩梔子木通車前澤瀉。俾濕火從小便而出也。然瀉之過甚。恐傷肝血。故又以生地當歸補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以甘草緩其急。且欲以大甘之味。濟其大苦。不令過於泄下也。

當歸蘆薈丸

治肝經實火。頭暈目眩。耳聾耳鳴。驚悸搐搦。躁擾狂越。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脅作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服之。

當歸蘆薈黛梔將。木麝二香及四黃。龍膽其成十一味。諸凡肝火盡能攘。(當歸膽草酒洗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青黛水飛蘆薈各五錢。木香二錢五分。麝香五分炒。神曲糊丸。薑湯下每服二十丸。)

陳修園曰:五臟各有火。而肝火最橫。肝火一動。每挾諸經之火。相持為害。故以青黛蘆薈龍膽。入本經而直折之。又以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柏瀉腎火。梔子瀉三焦火。分諸經而瀉之。而最橫之肝火。失其黨援。而乃平。然火旺則血虛。故以當歸之補血者為君。火旺則胃實。故以大黃之通滯者為臣。氣有餘便是火。故以麝香之主持正氣。神曲之化導積氣。木香之通行滯氣者為佐。氣降。火亦降。自然之勢也。況又得芩連梔柏。分瀉各經。青黛蘆薈龍膽。直折本經。內外應合以為之使乎。立法最奇。向來為庸解所掩。茲特闡之。

犀角地黃湯

主治吐衄便血。婦人血崩赤淋。

犀角地黃芍藥丹。(生地兩半。白芍一兩。丹皮犀角各二錢半。每服五錢。)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柯韻伯曰:氣為陽。血為陰。陽密乃固。陽盛則傷陰矣。陰平陽秘。陰虛者。陽必湊之矣。故氣有餘即是火。火入血室。血不營經。即隨逆氣而妄行。上升者出於口鼻。下陷者出於二便。雖有在經在腑之分。要皆心肝受熱所致也。心為營血之主。心火旺則血不寧。故用犀角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為藏血之室。肝火旺則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藥辛苦微寒之品。以平相火。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之劑。蓋血失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陰不足者。當補之以味。勿得反傷其氣也。若用芩連膽草梔柏以瀉其氣。則陽之劇者。苦從火化。陽已衰者。氣從苦發。燎原而飛越矣。

四生丸

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四生丸用葉三般。艾柏鮮荷生地斑。(生側柏葉。生艾葉。生荷葉。生地黃各等分。)共搗成團入水化。血隨柯韻伯曰心腎不交。則五臟齊損。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傷。故血上溢於口鼻也。凡草木之性。生者涼。而熟之則溫。熟者補。而生者瀉。四味皆清寒之品。盡取其生者。而搗爛為丸。所以全其水氣。不經火煮。更以遠於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腎而通血脈之源。柏葉西指。清肺經而調營衛之氣。艾葉芳香。入脾胃而和生血之司。荷葉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之室。五臟安堵。則水火不相射。陰平陽秘。而血歸經矣。是方也。可暫用以遏妄行之血。如多用。則傷營。蓋血得寒。則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設但知清火涼血。而不用歸脾養營等劑。以善其後。鮮有不綿連歲月而斃者。非立方之不善。妄用者之過耳。

○熱可製寒

回陽急救湯

回陽急救(節庵)。用六君。桂附乾薑五味群。(附子炮乾薑肉桂人參各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半夏陳皮各七分。甘草三分。五味九粒。薑水煎。)加麝三厘或膽汁。三陰寒厥見奇勛。(薑桂附子。祛其陰寒。六君子湯。補助其陽氣。五味人參。以生其脈。加麝香者。以通其竅。加膽汁者。熱因寒用也。)

陳修園曰:此市醫得意方也。修園不釋。

益元湯

益元艾附與乾薑。麥味知連參草將。(附子炮艾葉乾薑麥冬五味知母黃連人參炙甘草。○艾葉辛熱。能回陽。)蔥白童便為引導。內寒外熱是慈航。此陰盛格陽之症。面赤口渴欲臥於泥水之中。為外熱內寒。此湯薑附艾葉加知連等藥。與白通加人尿豬膽汁同意。乃熱因寒藥為引用也。內熱曰煩。為有根之火。外熱不寧曰躁。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治。

濟生腎氣丸

腎氣丸名別濟生。車前牛膝合之成。(熟地四兩茯苓三兩。山藥山茱丹皮澤瀉肉桂車前子牛膝各一兩。附子五錢。蜜丸。空心米湯送下。)膚膨腹腫痰如壅。氣化 水自行。

張景岳曰:地黃山藥丹皮。以養陰中之真水。山茱桂附。以化陰中之陽氣。茯苓澤瀉車前牛膝。以利陰中之滯。能使氣化於精。即所以治肺也。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壯水利竅。即所以治腎也。水腫。乃肺脾腎三臟之病。此方所以治其本。

三生引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 斜。半身不遂。並痰厥陰厥。

三生飲用附烏星。香入些微是引經。(生南星一兩。生川烏生附子各去皮各五錢。木香二錢。)參汁對調宗薛氏。(每服一兩。加參一兩。)風痰卒倒效神靈。

柯韻伯曰:風為陽邪。風中無寒。不甚傷人。惟風中挾寒。害始劇矣。寒輕而在表者。宜發汗以逐邪。寒重而入裡者。非溫中補虛。終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熱者。且不炮不製。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剛至銳之氣而用之。非以治風。實以治寒也。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知勇於攻邪。若正氣虛而不支。能無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參兩許。以駕馭其邪。此立齋先生真知確見。立於不敗之地。而獲萬全之效者也。若在庸手。必謂補住邪氣而不敢用。此謹熟陰陽。毋與眾論。岐伯所以叮嚀致告耳。觀其每服五錢。必四服而邪氣始出。今之畏事者。用烏附數分。必製熱而後敢用。更以芩連濫製之焉。能挽回如此危症哉。古今人不相及如此。

附湯

見澀劑。

陰盛陽虛汗自流。腎陽脫汗附參求。(人參一兩。熟附子五錢。水煎服。名參附湯。)脾陽遏郁朮和附。(白朮一兩。熟附子五錢。名朮附湯。)若是衛陽 附投。(黃耆一兩。熟附子五錢。名耆附湯。)

喻嘉言曰: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 附。脾中之陽。遏郁而自汗。則用朮附。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則用參附。凡屬陽虛自汗。不能舍三方為治。三方之用大矣。然 附可以治虛風。朮附可以治寒濕。參附可以壯元神。三者亦交相為用。若用所當用。功效若神。誠足貴也。

近效白朮湯

即術附湯減半。加炙甘草一錢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二枚。水煎服。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喻嘉言曰:此方治腎氣空虛之人。外風入腎。恰似鳥洞之中。陰風慘慘。晝夜不息。風挾腎中濁陰之氣。致逆上攻。其頭間重眩之苦。至極難耐。兼以胃氣亦虛。不知食味。故方中全不用風門藥。但用附子暖其水藏。白朮甘草暖其土藏。水土一暖。則濁陰之氣。盡趨於下。而頭苦重眩。及不知食味之証除矣。試觀冬月井中水暖。

土中氣暖。其濁陰之氣。其不能出於地。豈更能加於天乎。製方之義。可謂精矣。此所以用之而獲近效也。

陳修園曰:喻嘉言之解甚超。但於益精氣三字而略之。猶未識製方之神妙也。蓋精者。天一所生之水也。一。即陽也。陽。即氣也。氣。即火也。氣為水母。陽為陰根。川流不息。水之行。即火之用也。故方中君以附子。脾腎中有火以致水。水自不窮。俗醫以熟地枸杞之類。滋潤為補。譬之無源之水。久停則污穢不堪矣。況本方中又有白朮甘草。暖其土藏。脾納榖多。則津液旺。充血生精。以複其真陰之不足。難經所謂損其腎者益其精。內經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此方深得聖經之旨矣。故分而言之。經云。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嘗先身生。是謂精。附子補腎中之神。所以益精。經又云。上焦開發。宣五榖味。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是謂氣。白朮甘草。入脾而宣布其氣。所以益氣。合而言之。精由氣化。氣由精生。非一。亦非兩也。悟得此方之妙。便知六味丸退熱則有餘。補水則不足。六味丸化氣行水則有餘。補火致水則不足。他若張景岳自製大補元煎等湯。竟云補血補精。以熟地黃為主。少則二三錢。多則一二兩。無知妄作。誤人匪少。何陳遠公之石室秘 辨症奇聞。馮楚瞻之錦囊。專宗此說。眾盲為一盲所引。是可慨也。

附子理中湯

即理中湯(見真方歌括太陰篇。)加附子炮二錢。

陳修園曰:理中湯。以參草補陰。薑朮補陽。和平之藥。以中焦為主。上交於陽。下交於陰。為吐瀉等症而立法。原無加附子之法。若加附子。則偏重下焦。不可名為理中矣。然脾腎俱寒。吐後而大瀉不止。須用附子回其真陽。而門戶始固。必重加此一味而後效。但既加附子。而仍名理中。命名不切。此所以為時方也。又有再加肉桂。名桂附理中湯。則立方不能無弊矣。蓋以吐瀉陰陽兩脫。若用肉桂。宣太陽之腑氣。動少陰之臟氣。恐致大汗。為亡陽之壞症也。

雞鳴散

治腳氣第一品藥。不問男女皆可服。如感風濕流注。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者。並宜服之。其效如神。

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茱萸桔梗薑。瓜橘檳榔煎冷服。浮腫腳氣效彰彰。(檳榔七枚。橘紅木瓜各一兩。吳茱萸蘇葉各三錢。桔梗生薑各半兩。水二大碗。漫火煎至一碗半。取渣。再服藥至天明。當下黑糞水。即是腎家所感寒濕之毒瓦斯也。至早飯時。必痛住腫消。只宜遲吃飯。使藥為作效。此方並無所忌。)

陳修園曰:寒濕之氣。著於下焦而不去。故用生薑吳茱萸以驅寒。橘紅檳榔以除濕。然驅寒除濕之藥頗多。而數品皆以氣勝。加以紫蘇為血中之氣藥。辛香撲鼻。更助其氣。氣盛則行速。取著者行之之義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經云。酸苦涌泄為陰。俾寒濕之氣。得大氣之藥。從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盡者。更從大便以泄之。戰則必勝之意也。其服於雞鳴時奈何。一取其空腹。則藥力專行。一取其陽盛。則陽藥得氣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濕為陰邪。冷汁亦為陰屬。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之而後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