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臨症以驗舌為準統論

舌者,心之苗也。五臟六腑之大主,其氣通於此,其竅開於此者也。查諸臟腑圖,脾、肺、肝、腎,無不系根於心。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於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苔可驗,即凡內外雜症,亦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於舌,是以驗舌一法,臨症者不可不講也。何從前以醫名家者俱略焉,而僅於傷寒見諸金鏡耶?余自弱冠,敬承家學,殫心醫理,間嘗從金鏡三十六舌,逐一體驗,其法殊多未合,疑而質諸先君子。先君子曰︰東莊不有雲乎,金鏡三十六舌,當參其意而勿泥其法,更有三十六舌之所未及者,須以意通之。予領先君子訓,退而繹其所以其意當參,其法勿泥者,乃見東莊所云,真實獲我心也。於是臨症之下,於舌必看其形、審其色、合諸脈症,而有心得其秘焉。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瘥、主方不誤焉。危急疑難之頃,往往症無可參,脈無可按,而惟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惟有舌可驗。是以陰陽虛實,見之悉得其真;補瀉寒暄,投之輒神其應。人以見之無不真、投之無不應也,未有不稱以為奇者。不知余於四診之中,於舌更有獨得之秘也。然獨得之秘,究何秘哉,不過同得之理耳。臨症者誠潛心而有會焉,則分之而臟腑各一陰陽也,陰陽各一虛實也,理周而法到,可以補金鏡之所未及,而正不止三十六舌也;合之而臟腑同此陰陽也,陰陽同此虛實也,理圓而法活,可以裁金鏡之所未合,而並不必三十六舌也。分而分之,其法不出乎五行;合而合之,其理總原於太極。準此以臨症,則諸病之變現,縱使萬葉千枝,而一望之神明,自可搜根拔本,尚何無者生之、有者甚之,以幹致邪失正,絕人長命之咎哉?茲將驗舌諸法,備述之下,惟識者參之。

驗舌分虛實法

經云︰“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又云︰“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竊謂虛實兩字,是攪病機之領;補瀉兩字,是提治法之綱。蓋以人之有病,不出一虛一實,醫之治病;不過一補一瀉。如虛實稍有疑心,則補瀉無從下手。其參症切脈以審虛實,固臨症第一要著也,乃有症似實而脈則虛,脈似實而症則虛者。如捨脈從症,既難信以為真,而舍從脈,又惟恐其是假,則且奈之何哉。不知凡物之理,實則其形堅斂、其色蒼老;虛則其體浮胖、其色嬌嫩。而病之現於舌也,其形與色亦然。(故凡病屬實者,其舌必堅斂而兼蒼老;病屬虛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嬌嫩。如此分別,則為虛為實、是假是真,雖未參症切脈,而一目先了然矣。)

驗舌分陰陽法

虛實既分,補瀉固有定見。然虛實各有陰陽,而陰陽迭為虛實,則於虛實分陰陽,臨症者又不可混也。而分之不得其法,則有以陰盛為陽盛、陽虛為陰虛,而不能無誤者。且有症本陽虛,而經訓曰陰虛,令人錯解,貽害不淺者。如云:“陰虛出盜汗”。陰言手太陰也,虛言肺氣虛也。又云︰“陰虛發夜熱”。陰言足太陰也,虛言脾氣虛也。同曰陰虛,而其中有手足太陰之分。名曰陰虛,而其實是脾肺氣虛之症。無如歷代醫師,從未注明其義,誤以脾肺氣虛認為腎水不足,而用滋陰降火之劑,朝夕重陰下逼,逼至土困金敗,便溏聲嘶,置之死地而不悟者,只此兩個陰字,拘義牽文,以訛傳訛。自古迄今,普天之大,不知日殺凡幾,良可痛也。況如此類者,經中未易枚舉,總緣陰陽混雜,虛實模糊,但憑脈症,分晰難清耳。(詎知陰虛陽盛者,其舌必乾;陽虛陰盛者,其舌必滑;陰虛陽盛而火旺者,其舌必乾而燥;陽虛陰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濕。)如此分別,則為陰為陽,誰實誰虛,顯然可見,更何似陰似陽之疑,以致重陰重陽之誤,貽人夭殃耶?

驗舌分臟腑配主方法

虛實不爽,而後補瀉無不應;陰陽不謬,而後寒暄無不投。然必臟腑不瘥,而後補瀉寒喧悉對其病,以拔其根而主方無不諦,則就虛實陰陽,以分夫臟腑而定以主方,臨症者尤不可混也。而臟腑之分,不越青黃黑白,主方之配,須合酸苦辛甘。爰按內經分臟別腑,並檢成方,酌定主治,條例如下。

  • 舌見青色,肝膽病也。(紫色同)不拘所見何症,但看青而舌堅斂蒼老,肝膽兩經邪氣盛也,瀉火清肝飲;青而浮胖嬌嫩者,肝膽兩經精氣虛也,滋水生肝飲;青而乾燥者,非膽腑陰虛火鬱,即肝臟血虛火旺也,(但乾而不燥者,專責陰虛,如乾而且燥,則陰虛而火旺矣。各臟腑仿此)膽腑陰虛者逍遙散,火鬱加生地、薄荷;肝臟血虛者逍遙散,火旺,加丹皮、山梔。

    郁是氣抑,抑則氣不透,不透則熱而為火也。第從來俱以鬱火屬之肝,而余獨責之膽者,蓋膽屬少陽,其氣尚稚,膽為甲木,其質尚嫩,所以最易被抑,一抑則其氣悶而不舒矣。若肝則為厥陰,於木屬乙,其氣已盛,其質已堅,而其火易動而易旺,一有所觸,則即發而不可遏,其發而不可遏者,怒也非郁也。

    郁主凝滯於中,而怒則發揚於外者也。本方統治肝膽陰虛,而於膽腑火鬱,則加薄荷、生地者,以木喜風搖,而鬱火非生地不能涼也。於肝臟火旺,則加丹皮、山梔者,蓋肝血既虛,則肝火易旺,則肝血益虛,自非瀉其火,難以滋其陰,非借屈曲下行以通之,無以瀉其火也。惟是血為火迫,變成燥症,則當重加熟地,以潤其燥,丹山兩味,固可不必,而亦非宜矣。

    青而滑潤者,非膽腑氣怯,即肝臟氣虛也。膽腑氣怯者,十味溫膽湯,去枳實,加酒煎服,其應更捷。蓋以酒入膽經,而最壯膽氣也。

    肝臟氣弱者,當歸建中湯去膠飴。

    建中之所以異於桂枝者,在加膠飴一味耳。今恐甘先入脾,而去膠飴,則仍與桂枝無別。故用當歸建中,則與肝臟氣虛乃合。

    如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肝膽陰陽兩虛也。七味飲倍肉桂,滑潤而形色不兼胖嫩者,肝膽木氣虛寒也,養榮東加枸杞。

    凡左關脈細緊如刀口者,其舌不拘何色,必胖而滑;其病不拘何症,心虛而寒。予每投以養榮,無不立應。

    臨症者切勿畏之,重生者切勿疑之。

  • 舌見黃色,脾胃病也。不拘所見何症,但看黃而堅斂蒼老者,脾胃兩經邪氣盛也,瀉黃散。

    如有濃苔,或焦黃、或焦黑,而糙刺燥裂,其症痞滿燥實堅斂悉具者,實症也。須急下之,以存津液,大承氣湯主之。但此是真正陽明裡症,北方傷寒,間或有此。然舌若胖大,即在北方,亦非承氣的症,切不可妄用硝黃,殺人於頃刻也。

    黃而浮胖嬌嫩者,脾胃兩經精氣虛也,益黃散。黃而乾燥者,非胃腑陰虧火旺,即脾臟血虛火盛也。胃腑陰虧者,左歸飲去茯苓;火旺加花粉、歸、地;脾臟血虛者,歸脾湯去木香;火盛加白芍、丹、山。

    如乾燥而有濃苔者,宿食滯於腸胃,而燥結不出也。其脈必牢實,神思必昏沉,面必擁熱通紅,鼻必氣粗,胸前按之必微痛,須逍遙散倍加熟地,潤而下之。

    黃而滑潤者,非胃氣虛弱,即脾氣虧損也。胃氣虛弱者,七味白朮散加半夏,脾氣虧損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

    如其舌後半截滑膩而有微苔者,乃脾胃虛氣下陷也,須補中益氣湯。

    如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脾胃氣血兩虛也,參 八珍湯。滑潤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脾胃中氣虛寒也,薑桂養榮湯。

  • 舌見赤色,心與小腸病也。不拘所見何症,但看赤而堅斂蒼老者,心與小腸邪氣盛也,瀉心湯。

    按四明心法︰凡舌見灰色,指甲刮下無渣汁者,方是火症,乃芩連之對症也。味其語意,可見陽邪燔灼,則其陰液未有不乾枯者。然以予驗之,又必其形堅斂、其色蒼老,方是真正芩連對症。若一見胖嫩,即使苔濃而焦乾燥裂,非寒水侮土,即腎氣凌心。寒水凌土,當用附子理中;腎氣凌心,當用人參八味。倘誤用芩連,則舌上現出人字紋必死。予診莘墅沈彝仲症,辭以不治者,因其得此舌也,有論驗在醫案中可參。又按火色本紅,火症而舌見灰色者,如炭火通紅於內,而浮灰翳蔽於外也。顧據理論之,則舌見灰色,其症當更甚於舌黑如炭何也,蓋火燃薪盡,則是木成炭,是草成灰,故曰炭曰灰,皆火極之變象也。而木本質堅,甫著火燃,未成炭也。必火極似水,乃變黑而為炭,然其性猶甚烈也。至於久經火 ,則熱極必寒,乃返白而成灰,然其心猶未灰也。若草本則其體弱,著火一過,即灰矣。一灰即不可複燃矣。然則就物理以察病機,彼見舌灰色者,無論一火即灰,與由炭而灰,不皆更甚於舌黑如炭者乎?赤而浮胖矯嫩者,心與小腸精氣虛也,養心湯。赤而乾燥者,非小腸陰虧火旺,即心臟血虛火盛也。小腸陰虧者,滋水清肝飲去柴胡。

    欲潤其下,不欲其就燥也。
    火旺加生地、木通。
    合導赤散以瀉其火氣。
    心臟血虛者,濟生歸脾湯去木香。
    恐其血燥,反動肝火而燥血液。火盛加丹皮、山梔。

    凡本經之陰血既虧,則本經之陽火必旺,一負則一勝也。加丹皮、山梔者,欲其引心火下行,以直達於膀胱耳。

    赤而滑潤者,非小腸陽虛氣墜,即心臟陽虛氣弱也。小腸陽虛氣墜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川烏。
    氣虛則滯,氣滯則墜,方中參、耆、朮、草,補其虛也;川烏、陳皮,破其滯也;升麻、柴胡,舉其墜也。
    加山梔,借其屈曲下行,以引至小腸耳。
    心臟陽虛氣弱者,噓血歸脾東加丹皮、肉桂。
    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本方加肉桂複加丹皮,欲其引入心經以補心氣也。

    如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心與小腸氣血兩虛也,棗仁養營湯。滑潤而形色又見胖嫩者,心與小腸火氣大虧也,附子養營湯。

  • 舌見白色,肺與大腸病也。不拘所見何症,但看白而堅斂蒼老者,肺與大腸邪氣盛也,瀉白散。白而浮胖嬌嫩者,肺與大腸精氣虛也,補肺湯。白而乾燥者,非大腸血虛火盛,即肺臟陰虛火盛也。大腸血虛者,潤腸滋水飲,火盛加生地、當歸。

    凡大便燥結,努力責不出者,本方神應。

    如兼氣虛而推送無力者,間以補中,或竟用八珍湯加桃仁、杏仁,養氣補陰,亦無不應。

    肺臟陰虛者,生金滋水飲,火燥加百合、沙參。白而滑潤者,非大腸陽虛氣陷,即肺臟陽虛氣弱也。大腸陽虛氣陷者,補中益氣湯送固腸散。

    大腸小腸俱屬下焦之腑,何以亦配中臟之方?則以腸胃相連,其氣本一貫也。

    肺臟陽虛氣弱者,補中益氣湯合參附湯。如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肺與大腸氣血兩虛也,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炮薑。滑潤而形色又見兼胖嫩者,肺與大腸金氣虛寒也,參附養榮湯去茯苓,加炮薑。

  • 舌見黑色,腎與膀胱病也。(命門水火附,左右兩腎同治)不拘所見何症,但看黑而堅斂蒼老者,腎與膀胱邪氣盛也,清肝飲。黑而浮胖嬌嫩者,腎與膀胱精神虛也,補元煎。黑而乾燥者,非膀胱陰虛火盛,即左腎陰虛火旺也。膀胱陰虛者,六味飲,火盛合滋腎丸。左腎陰虛者,六味飲,火旺合生脈散。黑而滑潤者,非膀胱陰盛火衰,即右腎陽虛火虧也,膀胱陰盛火衰者,金匱腎氣丸。

    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而其所以能出者,由氣化也。陰虛火旺,則熱逼膀胱,而氣不能化矣;陰盛火衰,則寒逼膀胱,而氣不能化矣。膀胱不利為癃,除脾肺氣虛,不能通調水道外,大率不出此兩者也。然同一三陽癃閉,而一由火旺,一系火虧。病判天淵,治分冰炭。相反若此,可類推之。

    右腎陽虛火虧者,八味地黃丸。如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腎與膀胱陰陽俱虛也。枸杞養榮湯主之,繼用十全大補湯作丸。

    更有由白而黃,由黃而焦,而枯黑燥裂,其舌邊胖大,舌底滑潤者,甚有舌底亦燥而絕無津液,其糙刺如沙皮,斂束如荔子者。皆因勞傷脾肺,氣虛發熱,誤用發散,益虛益熱,複用寒涼,重陰內逼,以致虛火上炎。所以白上加黃,黃上加焦,而枯黑燥裂也。不論其脈,不論其症,大劑參附養榮湯,不時灌服,多有得生者。余救烏程潘中建之弟、歸安張學海、桐鄉諸聖濟等症,皆此舌也,有治驗在醫案可參。

    滑潤而形色又兼氣嫩者,腎與膀胱元氣大憊也,附子養榮湯主之,繼用右歸丸。

    更有其舌同一黑色,而一屬寒水侮土者,宜用附子理中湯;一系腎氣凌心者,宜用人參八味。其治有不相同何也?蓋寒水侮土者,系陰盛於內,逼陽於外,外假熱而內真寒,格陽症也,其黑色止聚於舌中。腎氣凌心者,系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上假熱而下真寒,戴陽症也,其黑色直底於舌尖。然未有不胖且嫩者,乾燥滑潤,又在所不拘也。惟是實火兩症,則其形必堅斂、色必蒼老,而萬無胖嫩者耳。


驗舌決生死法

生死之決於脈症者,內經垂訓,甚明備矣。而佐以驗舌,則尤顯而易見也。故並撮素所經驗者,附載於此,以為臨症一助。

  • 舌如去膜豬腰子者,危。
  • 舌如鏡面者,危。
  • 舌糙刺如沙皮,而乾枯燥裂者,危。
  • 舌斂束如荔子肉,而絕無津液者,危。
  • 舌如火柿者,危。
  • 舌如烘糕者,危。
  • 舌光無苔,胃氣絕也,不治。
  • 舌卷而囊縮者,不治。
  • 舌本強直,轉動不活,而語言蹇澀者,危。
  • 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脾冷而閉也,不治。
  • 舌因誤服芩連,而現出人字紋者,不治。

以上所列,皆垂死危候也。然有不必如此而死者;有即至如此而灼見臟腑陰陽虛實,竭力挽回,則亦得生者。吾輩果操活人神技,須存壽世婆心,即有百不一活之症,當作萬有一生之想。縱使修短有數,彭殤難齊,破格出奇,終於莫救,致招從旁浮議,同道中傷,病家歸咎,然而反之吾心,固無愧也。倘畏避嫌疑,而於此種危症,再付之庸劣之手,則必無生理矣,詎不痛哉。

臨症以驗舌為準結語

上論臨症以驗舌為準。而驗舌以浮胖堅斂分虛實,乾燥滑潤分陰陽,黑白青黃分臟腑。蓋本至中至正之理,以立至簡至易之法。軒岐複起,當不易吾言也。至於陰陽虛實四柱,所配補瀉寒熱諸方,雖是為臨症者舉其大略,然而無一症不從親身經歷;無一方不從親手試驗者。誠以醫寄死生,只字不容率筆;理原性命,片語無可粗心也。惟是加減出入,因病製宜,神明於規矩繩墨之中;得心應手,變化於規矩繩墨之外。運斤成風,則存乎其人耳。而究之神明變化,仍不離夫規矩繩墨也。臨症者,若知赤子元無罪,合有人間父母心。則余此一編也,雖只望診中之一節乎,亦未始非切脈審症之証據,回生起死之范圍也。倘出厥范圍,而不憑此為証據,則恐其所操以活人者,反以殺人也已。

方略

凡病皆標也,而必有其本,本者所以致病之根源也。蓋惟人之病也,有一標必有一致標之本。是以醫之治也,有一本必有一拔本之方。不獲乎致標之本,處方必不能對其症也。不投以對症之方,治病必不能拔其本也。

臨症者,欲決群醫莫決之疑,則內因外因,致病須審其原;欲中各症必中之的,則正治從治,驗方務求其諦。

用輯主症諸方,以列驗舌之次。

凡舌見青色而堅斂蒼老者,肝膽兩經邪氣盛也,瀉火清肝飲主之。

瀉火清肝飲方

柴胡(酒炒) 黃芩(酒炒) 山梔(酒炒各一錢) 生地(酒浸三錢) 當歸(酒洗二錢) 生甘草(一錢)

按︰上方主治肝膽兩經實邪,以致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等症。

凡舌見青色而浮胖嬌嫩者,肝膽兩經精氣虛也,滋水生肝飲主之。

滋水生肝飲方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丹皮(錢半) 茯苓(錢半) 澤瀉(錢半) 五味(一錢) 歸身(錢半)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白朮(二錢半)
上方主治小便淋漓不利,婦女月經不調,兩脅脹悶,少腹作痛,寒熱往來,胸乳作痛,左關弦洪,右關弦數,此郁怒傷肝,脾血虛氣滯為患也。用六味雙對減半分兩,加柴胡、白朮、甘草、當歸、五味,合逍遙而去白芍、加五味者,合都氣意也,以生肝。故去白芍而留白朮、甘草,以補脾。補脾者,生金以製木也。

以製為生,天地自然之理也。

凡舌見青色而乾燥,屬膽腑陰虛火鬱者,用逍遙散加生地、薄荷主之。

逍遙散加生地薄荷方

柴胡(酒炒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 歸身(酒洗一錢半) 白朮(一錢半)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生地(二錢) 薄荷(五分)

凡舌見青色而乾燥,屬肝臟血虛火旺者,逍遙散加丹皮、山梔主之。

逍遙散加丹皮山梔方

柴胡(一錢) 白芍(二錢) 當歸(三錢) 白朮(二錢半) 茯苓(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丹皮(一錢半) 山梔(一錢半)

按︰上原方主治肝膽兩經鬱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兩目赤痛,連及太陽。(以上各症,皆肝火上沖也)及六經感症,凡見陽脈者,悉宜此方治之。婦女郁怒傷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閉,沙淋崩濁等症。(以上各症,皆肝火下流也)俱宜此方加減。易曰︰“風以散之。”此方是也。

凡舌見青色而潤滑,屬膽腑氣怯,十味溫膽湯去枳實主之。

十味溫膽湯去枳實方

陳皮(二錢去白) 半夏(二錢薑製) 茯苓(一錢半) 棗仁(錢半炒研)遠志(五分去心) 人參(五分) 熟地(二錢) 竹茹(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一錢) 大棗(三枚) 酒煎

按︰上方主治心虛膽怯,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症。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短氣悸怖,或自 汗虛煩,口苦嘔涎,痰盛不眠,及夢遺驚惕等症。

凡舌見青色而滑潤,屬肝臟氣虛者,當歸建中湯去膠飴主之。

當歸建中湯去膠飴方

白芍(三錢) 當歸(二錢) 肉桂(一錢) 甘草(一錢)

按︰上方主治肝臟氣虛,不能生火,以致火不生土。白芍之酸、甘草之甘、此系甲己化土也。肉桂補肝之子、益土之母,所以培生化之原也。凡脾味不和,飲食不進,其外見症,兩脅寒痛,大便泄利,少腹墜痛,並宜此方治之。再按,此小建中湯原方主治也。千金方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小腹拘急,今恐甜多入脾,而去膠飴。則當歸建中,尤與肝臟氣虛切合矣。

凡舌見青色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肝膽氣血兩虛也,七味飲倍肉桂主之。

七味飲倍肉桂方

熟地(八錢) 山藥(四錢) 淨萸肉(四錢) 丹皮(三錢) 茯苓(三錢)澤瀉(二錢) 肉桂(二錢)

按︰上方主治肝膽氣虛,筋無所養,變為寒症。以致筋骨疼痛,腳軟懶行,及傷寒服涼藥過多,木中無火,手足牽引,肝經血虛,以致火燥筋攣,變為結核瘰癧等症。經曰︰“辛以潤之。”此方是也。

凡舌見青色滑潤,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肝膽木氣虛寒也,養榮湯倍肉桂主之。

養榮湯倍肉桂方

白芍(三錢) 當歸(二錢) 遠志(一錢) 五味(錢半) 肉桂(一錢)熟地(四錢) 陳皮(一錢半) 白朮(三錢米泔水浸蒸) 黃耆(三錢蜜炙無參倍用) 人參(多少隨宜) 茯苓(一錢半) 炙草(一錢半) 煨薑(一錢半) 大棗(五枚)

按︰上方主治,凡屬大虛症,勿論其脈與症,但服此方,諸症悉退,此十全大補湯對子也。但十全大補只分氣血,此則五臟皆補,無虛不到,虛而寒甚者,當加附子以治之;三陰虛更妙。后凡用本方加減者,主治並同。

凡舌見黃色而堅斂蒼老者,脾胃兩經邪氣盛也,瀉黃散主之。

瀉黃散方

防風(四兩) 藿香(七錢) 山梔(炒黑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二兩) 微炒
為末甜酒調服。

按︰上方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者。

凡舌見黃色而浮胖嬌嫩者,脾胃兩經精氣虛也,益黃散主之。

益黃散方

陳皮(一兩) 青皮(五錢) 訶子(五錢泡去皮) 丁香(二錢) 白朮(二兩) 甘草(炙五錢)

按︰上方主治脾胃虛寒,寒水反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症。炒磨
為末,每服四錢,水煎服。

凡舌見黃色而乾燥,屬胃腑陰虧火旺者,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歸、地主之。

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歸地方

熟地(八錢) 枸杞(六錢) 山藥(四錢) 萸肉(四錢) 甘草(二錢)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花粉(一錢火不甚者去之)

按︰上方主治腎水乾枯,虛火上蒸,脾胃陰土受虧,以致飲食不進,大便燥結,甚至三陽癃閉,將成噎隔,及早服此,無不愈也。傷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飲,此必服發散寒涼、攻伐之藥過多也。原方加歸、芍救之,燥症更妙。

凡舌見黃色而乾燥,屬脾臟血虛,火盛者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丹皮、山梔主之。

歸脾湯去木香加丹皮山梔方

棗仁(一錢炒研) 茯神(一錢去木) 遠志(一錢去心) 歸身(一錢) 人參(一錢半) 炙 (三錢無參倍之) 白朮(二錢半米泔淨蒸) 尤圓(七枚去殼) 甘草(一錢炙) 白芍(二錢) 丹皮(錢半) 山梔(錢半炒黑)煨薑(一錢) 大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思慮傷心脾,郁怒傷肝,以致三經血少而燥。漸至心口有塊如拳,或左肋下有塊如手掌,或右肋下有塊如鐮刀,且時作痛,及健忘怔忡、驚悸不寐等症。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在男子則隱曲不利,在女子則月事不來,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不治,正此症也。

凡舌見黃色而滑潤,屬胃氣虛弱者,七味白朮散加半夏主之。

七味白朮散加半夏方

干葛(二錢) 木香(五分) 藿香(一錢) 人參(錢半) 白朮(二錢半) 茯苓(錢半) 甘草(一錢炙) 半夏(一錢半) 大棗(三枚) 煨薑(一錢)

按︰上方主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如去干葛、木香、藿香,加陳皮,則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致成痰癖,不能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凡虛及諸病後,皆可以此調之。

凡舌見黃色而滑潤,屬脾氣虧損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主之。

五味異功散加白芍方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半) 茯苓(一錢) 炙草(一錢)白朮(一錢酒炒) 煨薑(一錢) 大棗(三枚去核)

按︰上方主治脾胃不和,飲食不進,泄利虛飽。

凡舌見黃色乾燥,而形質反見胖嫩者,脾胃氣血兩虛也,參 八珍湯主之。

參八珍湯方

人參(錢半) 茯苓(錢半) 炙草(錢半) 白朮(二錢半米泔洗蒸土炒)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白芍(二錢酒炒) 熟地(四錢) 煨薑(錢半) 大棗(五枚)

按︰上方主治心脾肺胃氣血俱虛,以致惡寒發熱,嘈雜健忘,怔忡不寐,懈怠不臥,四肢酸倦等症。

凡舌見黃色滑潤,而形質又兼胖嫩者,脾胃中氣虛寒也,薑桂養榮湯主之。

薑桂養榮湯方

白芍(三錢酒炒) 遠志(一錢去心) 當歸(二錢酒洗) 五味(錢半) 熟地(四錢) 肉桂(一錢) 白朮(三錢) 陳皮(錢半) 人參(多少隨宜) 黃耆(五錢蜜炙) 茯苓(錢半) 炙草(錢半) 炮薑(錢半) 大棗(五枚)

按︰上方主治,已悉肝膽病本方條下。凡舌見紅色而堅斂蒼老者,心與小腸邪氣盛也,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 生地(三錢) 山梔(錢半) 丹皮(錢半) 木通(一錢) 甘草(一錢)

按︰上方主治心火熾炎,口苦舌瘡,小腸鬱結,不能通利等症。

凡舌見赤色而浮胖嬌嫩者,心與小腸精氣虛也,養心湯主之。

養心湯方

茯神(二錢) 遠志(五分) 棗仁(五分炒研) 柏子仁(五分去油) 五味(五分)人參(五分) 黃耆(二錢炙) 當歸(二錢) 川芎(二錢) 半夏(二錢) 肉桂(五分) 甘草(五分)

按︰上方主治心虛血少,神氣不寧,怔忡驚悸等症。

凡舌見赤色乾燥而屬小腸陰虛火旺者,滋水清肝飲去柴胡,加生地、木通主之。

滋水清肝飲去柴胡加生地木通方

熟地(四兩)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丹皮(錢半)茯苓(錢半) 澤瀉(錢半) 棗仁(一錢) 白芍(二錢) 山梔(錢半) 當歸(二錢) 生地(三錢)木通(錢半)

按︰上原方主治腎水不足,肝火上炎,以致吞酸吐酸,脅痛頭眩,口苦咽乾,大便艱澀,小水短赤等症。蓋取地黃丸之探原而不隔於中;取生地黃湯之降火而不犯於下,真從來所未及也。

凡舌見赤色而乾燥,屬心臟血虛火盛者,濟生歸脾湯去木香,加丹皮、麥冬主之。

濟生歸脾湯去木香加丹皮麥冬方

茯神(一錢) 遠志(一錢) 棗仁(一錢) 當歸(錢半) 煨薑(一錢)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半) 冬朮(錢半) 龍圓(五枚去殼) 丹皮(錢半) 麥冬(一錢)甘草(一錢) 大棗(五個)

按︰上原方主治心衰火盛,不能生土,以致土困金敗,外兼咳嗽吐痰,寒熱往來,盜汗等症,悉以此方治之。凡見脾胃衰弱,飲食少思,大便泄瀉,總屬心氣不旺所致,此補本法也。凡各種虛症,補中益氣湯所不效者,投以此方,加五味、白芍以斂其心氣,奏效更神也。又按補中陽藥也,歸脾陰藥也。凡因飢飽勞役,傷其脾而氣虛者,宜用補中,補中者,補中以益其氣也;因思慮鬱結,傷其脾而血虛者,宜用歸脾,歸脾者,噓血以歸於脾也。至於心力俱勞,而氣血俱傷者,則補中歸脾,單服固非對症,合用又不成方,惟有養榮一方,可合補中歸脾兩症而統治之,不致拈一放一耳。

凡舌見赤色而滑潤,屬小腸陽氣虛墜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川烏主之。

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川烏方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當歸(二錢)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錢半) 炙草(一錢) 黃耆(二錢半炙) 山梔(一錢) 川烏(一錢) 煨薑(一錢) 大棗(三枚)

按︰上原方主治凡六經內傷外感。

內傷外感者,言由內傷以致外感也。蓋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東垣故立此方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非補虛方也。今感症家多不敢用,而以為調理補虛服食之藥則謬矣。調理補虛及通其意而轉用者耳。

及暑月勞倦發熱,暑則氣耗,勞則氣傷。發熱而在於暑月,且因勞倦,自非甘溫不能。彼肆用藿香、滑石等,為暑月發熱必需之劑,只在不明此義耳。

或汗出不止,衛外之陽虛,則腠理不固矣。

俱用本方加白芍一錢(須再加五味,乃合肺主皮毛之義)。

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已,是胃氣下陷也。必尚兼後重,第圊后隨減耳,加酒炒白芍三錢。

瘧疾發久,形體 羸,無論六經,皆當加半夏一錢(合六君也)。

即有外感,不過加黃芩一錢(則合小柴胡矣)。

凡婦女胎前氣虛,以致胎動不安,小產崩漏,皆因氣虛不能升舉故也。

或產後血虛發熱。凡血虛發熱者,其舌必乾;氣虛發熱者,其舌必滑。然既在產後,則不但血虛,即其氣未有不虛者。蓋當其臨盆之際,為產婦者,若非全副精神、渾身力氣,努力責以推送之,則胞胎如何下地?迨至胞胎下地,則所去之血固多,之後能不傷其氣乎?況血虛則氣無所附,寧不與之俱虛乎?茲以產後發熱,專責血虛,殊有漏義。而症乃列於本方之下 是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陽旺陰生,其意固自包舉也。第不明言其意,則產後之血虛,人習聞之;而產後之氣虛,人皆忽之,故特表而出之。

俱加酒炒白芍二錢(氣味酸寒,恐伐生氣,故用酒炒)。

此方凡屬中宮虛損,病後調攝,無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內傷,脾胃先病,治先補土,此方主之”。

然內傷脾胃,須有分別。如飢飽勞役,飲食生冷,內傷脾胃而病者,自當主以此方。若由思慮郁怒,七情內傷,而脾胃先病者,則於本方尚隔一膜,不若歸脾為的當也。

凡舌見赤色而滑潤,屬心臟陽虛氣弱者,濟生歸脾東加丹皮、肉桂主之。

噓血歸脾東加丹皮肉桂方

茯神(一錢) 遠志(一錢去心) 棗仁(一錢炒研) 當歸(錢半)人參(錢半) 黃耆(三錢炙) 白朮(二錢土炒) 木香(五分) 炙草(一錢) 丹皮(一錢) 肉桂(五分) 龍圓(五枚去殼) 大棗(三枚) 煨薑(一錢)

按︰上原方主治,已見本臟血虛條下。

凡舌見赤色乾燥,而形質反見胖嫩者,心與小腸氣血兩虛也,棗仁養榮湯主之。

棗仁養榮湯方

棗仁(一錢炒研) 遠志(一錢去心) 白芍(錢半酒炒) 歸身(一錢) 五味(八分) 熟地(二錢) 肉桂(五分) 陳皮(八分) 白朮(錢半土炒) 人參(錢半) 黃耆(三錢炙)茯神(一錢) 炙草(一錢) 煨薑(一錢) 紅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詳前本方。

凡舌見赤色滑潤,而形質反見胖嫩者,心與小腸火氣大虧也,附子養榮湯主之。

附子養榮湯方

附子(一錢製) 白芍(錢半) 遠志(五分去心) 歸身(一錢) 五味(八分)熟地(二錢) 肉桂(五分) 陳皮(八分) 人參(錢半) 黃耆(三錢炙) 白朮(二錢半土炒) 茯神(一錢) 甘草(一錢炙) 煨薑(一錢) 紅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並詳各臟腑病所列本方下,而其分兩,則獨輕於各臟腑,而只與肺同者,蓋心肺位近,宜製小其服,肝腎位遠,宜製大其服也。

凡舌見白色而堅斂蒼老者,肺與大腸邪氣盛也,瀉白散主之。

瀉白散方

桑白皮(二錢蜜炙) 地骨皮(二錢) 甘草(一錢)

按︰上方主治,凡屬肺熱咳嗽,皆當加減用之。嗽加桔梗、百合,痰加貝母,如面赤咳嗽屬心火刑金者,加人參、茯苓、青皮、陳皮、五味、麥冬、知母,為人參平肺散,以瀉金中之賊邪。如咳嗽而鼻塞身重者,風寒傷肺也,參蘇飲或金沸草散以散之。

凡舌見白色而浮胖嬌嫩者,肺與大腸精氣虛也,補肺湯主之。

補肺湯方

人參(一錢) 黃耆(一錢炙) 五味(一錢) 熟地(二錢)紫菀(一錢) 桑皮(一錢蜜炙) 水煎入蜜少許和服。

按︰上方主治肺金氣虛,不能生水,以致水不製火,虛陽上炎而生咳嗽等症。

凡舌見白色而乾燥,屬大腸血虛火盛者,潤腸滋水飲加生地、當歸主之。

潤腸滋水飲加生地當歸方

熟地(四錢或八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枸杞(四錢)歸身(三錢) 生地(三錢) 蓯蓉(三錢酒洗) 甘草(一錢)

按︰上方主治大腸無血、大便燥結,其應甚捷。

凡舌見白色而乾燥,屬肺臟火旺者,生金滋水飲加柴胡、黃芩主之。

生金滋水飲加柴芩方

熟地(四錢) 白芍(二錢) 當歸(二錢) 丹皮(錢半) 麥冬(錢半糯米拌炒) 人參(一錢半) 白朮(二錢半土炒) 甘草(一錢炙)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按︰上原方主治,凡傷寒熱退后,有難補之陰,有易動之陽,皆當養之。此以其見症,或汗後煩燥未除,口乾微熱,大便艱澀,小水短赤即是。又有一種少陽陽明症,手足腫痛,系火燥生風,風淫末疾,不必俟其汗後,當即以本方加柴、芩與之,無不效也。

凡舌見白色而滑潤,屬大腸陽虛氣湯者,補中益氣湯送固腸散主之,補中益氣湯見前。

固腸散方

陳米(二兩炒熟) 木香(一錢) 肉果(二錢生用) 粟殼(二錢密炙) 乾薑(二錢半炒) 炙草(一錢半)

按︰上方主治脾胃虛弱,內寒注泄,水穀不分,下痢膿血,赤少白多,脹滿腹痛連心,食少力乏等症。

炒磨為末,每服二三錢,煎補中送下,切忌酒肉魚腥油面生冷。

凡舌見白色而滑潤,屬肺陽虛氣弱者,補中益氣合參附湯主之。

補中益氣合參附湯方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酒炒) 人參(錢半) 黃耆(三錢炙) 白朮(二錢半土炒) 歸身(錢半)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炙) 附子(錢半製) 煨薑(一錢) 大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肺脾氣虛下陷而土冷金寒者,其原治見前本方。

凡舌見白色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肺與大腸氣血兩虛也,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炮薑主之。

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炮薑方

川芎(一錢) 歸身(二錢) 白芍(三錢酒炒) 熟地(四錢)人參(錢半) 黃耆(三錢炙) 白朮(二錢半土炒) 茯苓(錢半) 炮薑(一錢) 炙草(錢半) 大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已見前參 八珍湯條下。凡舌見白色滑潤,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肺與大腸精氣虛寒也,參附養榮湯去茯苓、加炮薑主之。

參附養榮湯去茯苓加炮薑方

白芍(錢半酒炒) 遠志(五分去心) 歸身(一錢酒洗) 五味(八分) 熟地(二錢) 肉桂(五分) 陳皮(八分)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炙草(一錢) 炮薑(一錢) 大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並詳各臟腑病所列本方下。

凡舌見黑色而堅斂蒼老者,腎與膀胱邪氣盛也,清肝飲主之。

清肝飲方

熟地(八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丹皮(錢半) 茯苓(錢半) 澤瀉(錢半) 柴胡(一錢) 棗仁(一錢) 歸身(錢半) 白芍(錢半) 甘草(一錢)

按︰上方主治,見前心與小腸病所列滋水清肝飲方下。

凡舌見黑色而浮胖嬌嫩者,腎與膀胱精氣虛也,補元煎主之。

補元煎方

熟地(六錢) 枸杞(四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杜仲(二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按︰上方主治,男婦氣血俱虛,精神失守,危劇等症。虛甚倍加 、術,寒者重加薑、附。

凡舌見黑色而乾燥,屬膀胱陰虛火盛者,六味飲合滋腎丸主之。

六味飲合滋腎丸方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茯苓(錢半) 澤瀉(錢半)丹皮(錢半) 黃柏(二錢) 知母(二錢) 肉桂(五分)

按︰上方主治,凡小便不利,而莖中痛連小腹者,系火逼膀胱所致也。痛止便利,即止勿服。

凡舌見黑色而乾燥,屬腎陰虛火旺者,六味飲合生脈散主之。

六味飲合生脈散方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丹皮(錢半) 茯苓(錢半)澤瀉(錢半) 五味(錢半) 人參(錢半) 麥冬(錢半)

按︰上原方主治,腎水不足,虛火上升,變為朝熱咳嗽,消渴虛勞,及水沸為痰等症。易曰︰“雨以潤之”。

此方是也。

凡舌見黑色而滑潤,屬膀胱陰盛火衰者,金匱腎氣丸主之。

金匱腎氣丸方

牛膝(一兩) 車前子(一兩) 附子(五錢) 肉桂(一兩) 熟地(九兩酒拌)山藥(一兩) 萸肉(一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一兩) 丹皮(一兩) 煉蜜為丸

按︰本方主治脾腎虛寒,腰重腳腫,濕飲留積,小便不利(此則莖中痛而不連少腹者,乃寒逼膀胱而氣不能化也);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氣喘痰盛;或已成水症,其效如神。

凡舌見黑色而滑潤,屬右腎陽虛火虧者,八味地黃丸主之。

八味地黃丸方

附子(一兩) 肉桂(一兩)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萸肉(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按︰上方主治命門火衰,元陽虛憊,變為泄瀉,腹脹陽痿,精寒不育,兩膝 疼,腰軟無力,兩目昏花,不能遠視,悉以此方治之。易曰︰“日以 之。”此方是也。

凡舌見黑色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腎與膀胱陰陽俱虛也,枸杞養榮湯主之。繼用十補丸。

枸杞養榮湯方

枸杞(四錢) 遠志(一錢) 歸身(二錢) 五味(錢半) 白芍(三錢)熟地(六錢) 人參(錢半) 白朮(三錢) 炙草(錢半) 茯苓(錢半) 肉桂(五分) 陳皮(錢半)炙(三錢無參倍用) 煨薑(錢半) 大棗(五枚)

十補丸方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萸肉(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附子(一兩製) 肉桂(一兩) 鹿茸(二兩無則鹿膠代之) 五味(一兩) 蜜丸

按︰上方主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症。

凡舌見黑色滑潤,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腎與膀胱元氣大憊也,附子養榮湯主之。繼用右歸丸。

附子養榮湯方

附子(錢半) 遠志(一錢) 白芍(三錢酒炒) 歸身(二錢) 五味(錢半)熟地(六錢) 肉桂(五分) 茯苓(錢半) 人參(錢半或二三錢) 炙 (五錢無參倍用) 白朮(三錢)陳皮(錢半) 炙草(錢半) 煨薑(二錢) 大棗(五枚)
上將熟地棗肉搗爛,其餘炒磨為末,加蜜為丸,即予家所製萬應一粒丹者是也。凡中風傷寒,痘疹胎產,及血症喉痺等症,勢在危急,刻不可緩者,每用一粒,滾湯研化,不時灌服,其勢自定。繼予兩粒三粒,其病自退。如調治久病,則作細丸,每服五錢,早晚兩時,空心米飲送下。

按︰上方主治勞役過度,飢飽失時,思慮太甚,鬱結尤多,以致脾肺氣虛,榮血不足,畏寒發熱,食少無味,四肢無力,懶動怠惰,嗜臥身倦,飢瘦色枯,氣短驚悸,怔忡健忘少寐;或中風卒倒,張口直視,手撒遺尿,或傷寒重劇,譫妄昏沉,撮空見鬼;或身振脈搖;或筋惕肉潤;或吐血、衄血、便血不止;或自汗、盜汗、頭汗不收;或嘔吐泄瀉;或水腫腹脹;或眩暈呃逆;或痰湧喘急;或筋骨疼痛;或手足痿痺;或心腹腰背肋脅諸痛難當;或九竅不利;或瘧痢疾疾,諸藥不效;或脫肛痔漏,積久不痊;或夜熱咳嗽;或夢遺白濁;或婦女經閉、血淋崩中帶下,胎前產後;或幼稚急驚慢脾,疳積吐瀉,麻疹痘瘡;或發背癰疽,不能起發收功;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種種雜症。不拘新久,但看其面色 白痿黃,病勢日輕夜重,而其舌胖嫩滑潤者,勿論其脈症,投以此方,無不立應。更有其舌由白而黃,由黃而黑,甚至焦乾燥裂,而其舌頭浮大而胖壯者,屬寒涼太過,五臟虛冷也,亦必此方救之。余家救活各科危症,夙號專門,三吳遠近,兩浙東西,活人無算,而起死回生之力,此方十居六七。蓋其用之廣而效之神,誠有不能殫述者,姑陳其略,以為重生者告。

右歸丸方

附子(一兩) 肉桂(一兩) 熟地(八兩) 枸杞(四兩) 山藥(四兩) 萸肉(四兩) 杜仲(三兩) 歸身(三兩) 菟絲(三兩) 鹿膠(三兩) 蜜丸

按︰上方主治,凡命門空虛等症,八味丸治之,不愈者,此方神效。見症已詳八味丸下。

驗舌配方結語

方自仲景到今,凡充棟矣。而予所經驗者采而輯之,不過三十有奇,不且嫌其太簡乎?不知予於醫也,半世功夫,搜盡群書主腦,一生閱歷,參遍各症根苗。就標求本,據本配方,所配止此,則其所輯亦惟此耳。然經絡臟腑,無病不統於其中;通塞正從,無法不備於其內。則是方雖簡,而未始不該也。第天下之理,則由一而分為萬,吾輩之學,須窮流以溯其源。臨症者,倘因有此而舉目則陰陽虛實,了若日星;動手則補瀉寒暄,應如桴鼓。遂相率而趨於簡易之途,而不複於賾處著力,繁處營心,則辟後學一直捷之徑,適貽後學以疏陋之譏,亦非是編所以公世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