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之三 雜症

頭風

凡頭痛之候。感於六淫者。其發各以時。惟頭風發不以時。或月計。或歲計。虛則愈頻。獨可異者。素問云。當先風一日則痛甚。不可出內。至其風曰,則少愈。夫痛既以風而作。何先風反甚。風日反愈乎。蓋礎潤而雨。月暈而風。凡氣機之動。每先形於所感。在天為風者。在人為肝。肝者風木之臟。而血藏焉。惟血虛則發熱。熱甚則生風。一經感召。而病機之躍躍欲動者,則從少陽之火以上頭角。故頭風先患左半者以此。然木邪凌土。脾胃受克。頭痛甚者。必作嘔。乃由少陽入陽明,則侵及於右半者以此。可見頭風之疾。乃本肝經而作。腎水不能生肝木。肝木來乘脾土。惟以補中益氣。調中益氣。使清陽上升。入黃柏以降陰火。土生金。金平木。水製火。東垣先生深察病機。立方神應。非後人所幾及。於此見一班云。若漫作風治。去之不啻千裡。希其效也得乎。

  • 大寒犯腦。頭痛齒亦痛。用補中益氣湯加麻黃附子細辛。
  •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用調中益氣湯。
  • 挾熱頭痛。煩躁不寧。用茶調散。
  • 痰厥頭痛。因誤服疏風。脾胃虛損。頭旋吐痰。身重肢冷。頭苦痛如裂者。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 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用黑錫丹。
  • 眉棱骨痛。風熱痰氣上攻者。用選奇湯。

調中益氣湯

升麻 柴胡 黃柏(酒炒) 川芎 甘草(各三分炙) 蒼朮(泔製) 人參 陳皮(各七分)黃耆(蜜炙) 當歸 蔓荊子(各一錢焙研)
水煎。畏寒甚。加細辛三分。

茶調散

黃芩(酒浸炒,二兩) 川芎(一兩) 白芷(五錢) 荊芥(四錢) 薄荷 細茶(各三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茶送下。巔頂及腦痛。加細辛 本蔓荊子各三錢。

半夏白朮天麻湯

半夏 麥芽(各錢半) 乾薑(三分) 白朮(土炒) 神曲(各一錢炒) 黃柏(二分酒炒) 人參 蒼朮(米泔製) 天麻(煨) 黃耆(蜜炙) 陳皮 澤瀉 茯苓(各五分)
水煎

黑錫丹

沉香 附子(製) 葫蘆巴 肉桂(各五分) 茴香(焙) 補骨脂 木香 金鈴子 肉豆蔻 黑錫 硫黃(與黑錫結砂各一兩)
為末。研勻酒煮。面和丸。梧子大。陰干。每服五錢。空心姜鹽湯送下。一方有陽起石五錢。巴戟一兩。

選奇湯

防風 羌活(各三錢) 黃芩(一錢酒炒) 甘草(三錢夏生冬炙)
每服三錢。水煎熱服。

頭眩

經言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則眩者風之所作。而肝之所主。河間則責於火。火炎上而動搖也。丹溪則責於痰。痰流動而沖溢也。然治火並治痰。而眩如故者何耶。良緣火之有餘。本於水之不足,則壯水之主。錢氏六味丸加鹿茸是也。痰之所發。由於水之上泛,則益火之原。仲景腎氣丸補而逐之是也。使根本堅實。即枝葉扶蘇。孰得而震撼之哉。其次則莫如培土。木克土。而實藉土以自栽。有如思慮太過,則調以歸脾。勞役不節,則益以補中。使心火寧而不盜母氣。肺金旺而化源益滋。更入杜仲枸杞山茱萸之屬。上病下取,則鮮有不安者也。蓋眩為中之始基。中為眩之究竟。其所以致此者。未有不戕。賊真陰而得,則又何容諱耶。

一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証別之。

一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而致。當升陽補氣。血虛者。乃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症也。痰涎鬱遏者。宜開痰導郁。重則吐下。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外感四氣。散邪為主。此皆有餘之症也。劉宗濃辨之頗詳。要之素無病而忽眩者。當於有餘中求之。素不足而眩者。當於先後天分之。不得以氣血該也。

本事川芎散 治肝風眩暈。

山茱萸(一兩) 小川芎 人參 山藥 茯神 甘菊花(各半兩)
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鉤藤散 治肝火頭暈。兼有痰者。

鉤藤 陳皮 麥門冬 半夏 茯神 甘菊花 人參 防風 白茯苓(各半兩) 甘草(一錢) 石膏(一兩)
每服四錢。薑七片。水煎。

許學士二方。用意頗微。不可忽視。

鼻淵

鼻淵一名腦淵。以鼻之竅。上通腦戶。腦為髓海。猶天之星宿海。奔流到底。骨中之髓。發源於此。故髓減則骨空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李瀕湖云。鼻氣通於天。天者。頭也。肺也。肺開竅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然肺主皮毛。形寒飲冷則傷肺。治者但見其標。不求其本。往往喜於解散。散之過,則始流清涕者。繼成獨涕。漸而腥穢。黃赤間雜。皆由滲開腦戶。日積月累。而至 羸矣。使非參 益其陽。麥冬五味斂其陰。佐以辛荑透其竅。腦戶何由而固耶。虛寒少入細辛。內熱監以山梔。又須六味丸加鹿茸枸杞等。下填腎陰,則精足者髓自充。尚何漏卮之足云。

補中益氣湯

黃耆 (一錢半蜜水炒) 人參 白朮(炒土) 當歸 麥冬(各一錢去心)廣皮(七分) 柴胡 炙甘草 升麻 辛荑 山梔(各三分炒黑) 五味子(九粒杵)
薑棗水煎。

補腦丸 治鼻淵久不愈者。神效。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茯苓 杜仲(鹽水炒) 肉蓯蓉(酒淨) 山藥(飯上蒸切) 熟地黃 山茱肉(各二兩)黃耆(蜜水炒) 枸杞子 菟絲子(各三兩) 鹿茸(酒漿微炙切片) 五味子(各一兩)
為末。另搗蓯蓉枸杞熟地麥冬。略添煉蜜和丸。如桐子。每服四錢。白滾湯下。

耳病

陰陽之用。互合成體。有如陽竅七。奇數也。而五臟開之,則主受。陰竅二。偶數也。而六腑輸之,則主化。然陽竅中。心肺為陰中之陽,則口鼻之氣。升降往來。無形而之有形矣。腎肝為陰中之陰,則耳目之竅。虛實交參。有形而之無形矣。故五色則目收之。五味則舌辨之。五臭則鼻吸之。五音則耳納之。然目之光猶外發。木中有火也。耳之聰惟內受。水性潤下也。恆見腎氣足者。耳中之墨充塞。而聽愈聰。腎氣虛者。耳中空竅無礙。而聽愈背。明乎此理。可見少陰之氣。藏於耳中。而其外蔽者,則少陽之風火。擾亂相扇。驅其外邪斯得矣。若夫腎氣不充。少陰之脈不至。惟峻補真陰。入以鎮墜之品,則氣不上亂。複其司聽之職,則虛而能受。如空谷之音。附應立赴矣。不知者。妄以外導法。欲令氣通,則陰內陽外。豈能越出而失其常經乎。或又曰。心開竅於舌。寄竅於耳。凡用心過度。火為之擾。然鳴則有之。聾則未也。究之心腎不交。水不升故火不降耳。至痰火為患。耳如蟬鳴。降氣則痰下。益水則火息。亦不越攝氣歸元之旨也。

  • 色欲損腎。六味丸入杜仲牛膝沉香黃柏枸杞磁石。
  • 耳中乾結。耳鳴而聾。柴胡聰耳湯。
  • 上焦熱。耳鳴而聾。及出膿汁。蔓荊子散。耳痛生瘡。黍粘子湯。
  • 停耳。耳中有膿。用桑螵蛸炒。入六味丸。

柴胡聰耳湯

連翹(四錢) 柴胡(三錢) 炙甘草 當歸 人參(各一錢) 水蛭(五分炒) 虻蟲(三個去殼足炒) 麝香(少許)
上除後三味別研外。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去渣。入三味末再煎。食遠服。

蔓荊子散

甘菊 蔓荊子 桑白皮 麥門冬 生地 赤茯苓 赤芍藥 前胡(各一錢) 炙甘草 升麻 木通(各三分)
薑棗水煎。

黍粘子湯

昆布 蘇木 生甘草 蒲黃 龍膽草(各二分) 黍粘子 連翹 生地 炙甘草 當歸 黃芩 黃連(各三分) 柴胡黃 (各四分) 桔梗(一錢半) 桃仁(三個去皮尖) 紅花(少許)
水煎。

六味丸

懷熟地(八兩) 山茱萸 淮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澤瀉 茯苓(各三兩) 磁石(一兩醋 七次) 沉香(五錢) 牛膝 杜仲(鹽水炒) 枸杞子(各二兩) 黃柏(一兩鹽水炒)
為末。添煉蜜糊丸。每服三錢。青鹽湯下。

目病

凡竅各司其一。而唯目,則五臟之精華。皆上注焉。其瞳子,則水之晶而火之用也。黑膏者。木之脂。白膏者。金之液。木火金水。合聚其彩。重重裹之。而神乃外發。故其光之所射。無遠不照。無微不察。猶天之有日月也。然人但知其發之用在木火金水。而不知其藏之妙獨在於土。土無光者也。而上下眼胞則主之。以司開闔。故晝則開而屬陽。夜則闔而屬陰。有陰之闔。正以濟陽之用。木火金水。皆藏於土中。乃發露而不窮。此造化之巧。本於能藏也。試觀之木膏入土。年久成珀。銅坑在土。空青乃生。井中水,則澄澈。石中火,則光焰。無在不藉土為用。東垣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土。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目者血脈之宗。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苟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百脈沸騰。複感外邪。而諸病生焉。善治者。必理脾胃。養血安神。而驅風清火。治標之法。可暫而不可常者。若夫色欲損腎,則腎肝之陰。真水真火。不可一日而缺。尤急宜講求者也。

  • 目疾感風寒。脈浮洪或緊。宜發散。後加甘菊蒺藜決明枳殼。涼血。生地丹皮。
  • 日疾紅赤。不畏風寒。脈數疾者。用甘菊蒺藜決明山梔酒芩酒連當歸枳殼。
  • 眼胞浮腫。防風通聖散主之。微腫而虛。用蟬殼茯苓決明山藥木通麥冬或加白朮。
  • 目疾有星翳。用蒺藜木賊決明穀精當歸生地蔓荊子青葙子。
  • 眼目昏花。視物不明。因思慮者歸脾湯。勞倦者補中益氣湯。郁怒者加味逍遙散。腎水不足。滋陰腎氣丸。真火不足。濟陰地黃丸。或八味丸加沙苑蒺藜枸杞子。
  • 瞳神散大。用遠志茯神棗仁人參枸杞山藥五味。
  • 肝腎氣虛。兩目昏暗。視物不明。用加減駐景丸。
  • 雀盲。至夜則目不見。用補中益氣湯加枸杞子山茱肉山藥。
  • 沿眶爛眼。用甘菊白芷各二錢。朴硝五錢。杏仁十七粒。膽礬三分。羌活
  • 錢。水二鐘。煎一鐘。淨洗神應。
  • 東垣治飲食勞役所傷。視物昏花。用益氣聰明湯。
  • 婁全善治目珠疼。至夜尤甚。及點苦寒藥反疼者。用夏枯草四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清茶調服二錢良效。

防風通聖散

防風 川芎 當歸 薄荷 芍藥 大黃(炒) 麻黃 連翹 芒硝(各五錢)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六兩) 山梔 荊芥 白朮(各一兩土炒) 甘草(二兩)
為末。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滋陰腎氣丸

熟地黃(三兩) 生地黃(四兩) 牡丹皮 當歸 山茱肉 山藥 柴胡 五味子(各五錢) 澤瀉 茯苓(各二兩五錢)
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濟陰地黃丸

五味子 麥門冬 當歸身 熟地黃 肉蓯蓉 山茱肉 乾山藥 枸杞子 甘菊花 巴戟肉(各等分)
為末。蜜丸。每服三錢。白湯下。

加減駐景丸

菟絲子(半斤酒製) 當歸 熟地黃(各五兩) 車前子(焙) 五味子 枸杞子(各二兩) 楮實子 川椒(炒各一兩)
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溫酒下。

益氣聰明湯

人參 黃耆 (蜜水炒) 炙甘草(各五錢) 升麻 葛根(各三錢) 蔓荊子(錢半焙研) 芍藥(酒炒) 黃柏(各一錢)
每服三錢。水煎。

口病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胃脈挾口環唇。大腸脈還出挾口。厥陰脈下頰裡環唇內。又皆統之於脾矣。獨其邪之所侵。火熱則赤。木乘則青。氣虛則白。火極似水則焦黑。水極似火則裂坼。一寒一熱。判若天淵。胃熱脈洪。責於心火。內熾脾虛。脈弱本於陰寒上逼。清胃涼膈。所以徹熱。附子理中。所以溫裡。今人一見唇焦。便指為熱。不知中氣虛寒。飲食不進。中焦失守。無根之火。逼而上浮。若以寒涼投之,則火愈不歸。而食愈不進。惟人參理中。溫其中氣。火奠厥位。而唇口坼裂。如久旱逢霖。立時潤澤矣。至乃舌為心苗。脾之絡。連舌本。散舌下。腎之脈。亦系舌本。傷寒家驗舌苔。以焦黑為胃熱。為水枯,則本此。若別口味之辛甘鹹苦酸。以察五臟之熱。尤其顯白者,則各以其臟治之。斯善耳。要之二陽之病發心脾。火土子母相關。豈淺鮮哉。

  • 口病實熱。脈洪數有力者。用清胃湯。
  • 口病飲食不進。脈微細軟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歸脾東加炮薑。
  • 謀慮不決。上為口糜。用逍遙散。或升陽散火湯。大腸移熱。用秦艽升麻湯。

清胃傷 治胃火血燥唇裂。或為繭唇。或牙齦潰爛作痛。

黃連(炒) 生地黃 升麻(各一錢) 當歸(一錢二分) 牡丹皮(八分)
水煎。

齒病

五行之用。無在不彰。天一生水。水之凝者為石。其至堅者為金。而石可礱物。金能斷物。在人則齒應之。齒者胃之標。骨之餘。上齦屬胃。胃為艮土。故止而不動。下齦屬大腸。大腸主庚金。故動而不休。齒稟其氣。無物不摧。此造化之微。不可測也。腎中有水有火。足陽明喜寒畏熱。手陽明喜熱畏寒。其氣不齊。凡齒落動搖。主腎。齒齦腫潰。主胃與大腸。其間有風寒乘之。濕熱侵之。疳蟲蝕之。或散或清。或蕩滌。法亦不等。然必以寒熱兼濟。藥乃有效者何也?緣水火不可偏廢。一勝則一負。土不可燥。金不可寒。即其所喜所畏。可得用藥之權衡。如細辛。少陰之熱藥也。黃柏。太陽之寒藥也。專用之,則各主一病。合用之,則止牙疼於俄頃。凡祛風解熱涼血劑中。皆不可缺。至真陰虧而水不足。元氣傷而火有餘。或益水中之火。或滋火中之水溯厥原而療之。能以常格論哉。

  • 東垣治劉經歷之內。齒痛不可忍。須騎馬外行。口吸涼風則痛止。至家複作。乃濕熱為邪。足陽明多血多氣。加以膏粱之味助之所致。因立方。不須騎馬。當令風寒之氣。生於齒間。黃連胡桐淚之苦寒。薄荷葉荊芥穗之辛涼。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治濕熱為主。新升麻之苦平。行陽明經為使。羊 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為引。細末擦之。痛減半。又以調胃承氣去硝加黃連治其本。下三兩行。痛不複作。
  • 齒惡寒熱。或蟲疳齦腫。出血痛穢。皆手足陽明。外感風寒。內蘊濕熱。風寒。用荊防湯。濕熱。用清胃散。甚則承氣湯。
  • 牙齒動搖脫落。本足少陰經。用六味丸。火衰者。八味丸。還少丹。七情所傷。隨症調之。
  • 風毒牙痛。或大寒所犯。用獨活散。

荊防湯 治畏寒畏熱。

防風 荊芥 生地 枳殼 葛根(各一錢) 細辛(三分) 蔓荊子(七分焙研) 黃柏(五分酒炒黑)
水煎。

清胃湯 治齦腫潰爛。

生地(一錢半) 石膏(二錢) 升麻(五分) 丹皮 防風 枳殼(各一錢)
水煎。下齦甚者。加芍藥、黃芩。

涼膈散 治胃有實熱。

大黃(酒蒸) 朴硝 甘草 山梔(炒黑) 黃芩 薄荷(各一兩) 連翹(四兩)
為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獨活散

獨活 川芎 羌活 防風(各五分) 細辛 荊芥 薄荷 生地黃(各二錢)
每服五錢。水煎。

丹溪治小兒走馬牙疳。床一齊腐爛即死。用婦人尿桶中白垢。火 一錢。入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效。

立齋治中氣虧損。牙齒作病。用補中益氣、歸脾二湯。加酒炒黑黃柏。

喉痺

龍潛於海。雷藏澤中,則天以清。地以寧耳。及其發也。陰霾四際。光焰燭天。天氣閉塞。地氣冒明。所謂龍雷之火。迅不及掩。其勢疾暴可畏。一至風恬雨霽,則無所施其威矣。人之喉主天氣。咽主地氣。為身中之橐 。水穀之道路。使無風火相扇,則金空而鳴。谷虛而納。何窒塞之與有。惟火發於內。風郁於外。水波洶湧。而聚為痰。在外則喉風。纏絡胸膈。在內則喉痺。壅結兩傍。疼痛而食不得入。聲不得出。旦夕之際。危亡可待。斯時也而以陰寒藥投之,則其勢愈甚而火彌熾。痰彌盛矣。急須驅風豁痰。開通鬱結。糾纏頓釋。閉塞立開也。故喉風。僵蠶、半夏為君。佐以疏理。喉痺。射干、甘、桔為主。佐以辛涼。撤其風而火自息。祛其痰而風自寧。縱有龍雷之相火。安足患乎。此治之之要。首則探吐。次則解散。甚而從治。嚴用和蜜餞附子片。令吮其汁。因火不歸元。而足冷脈微。已成危險之候。有不得已而用者。

  • 喉痺。俗名乳蛾。生於兩傍。紅紫如錢。中黃如豆。或左或右曰單。左右俱有曰雙。嗌以上者可見。嗌以下者不可見。水穀難下。急須點破咯吐之。或以鵝翎蘸燈油腳攪吐之。
  • 喉痺。屬外感者。發散藥入射干。屬七情所傷者。歸脾、逍遙去 、術。加射干、桔梗、薄荷開之。陰虛火動者。六味湯入薄荷。
  • 喉痛久不愈。甚至潰爛。素曾患時瘡者。用萆薢散。
  • 喉風痰涎壅盛。聯布心胸。腫大紅赤。喘息難舒。用巴豆油染紙作捻子。點火吹滅。取煙透鼻內。即時口角流涎。並觸患處。急服僵蠶散。

射干湯 治喉痺。

射干(一錢)防風 荊芥 桔梗 薄荷(各一錢) 大力子(錢半焙研) 廣皮(八分)甘草(三分)
加燈芯一握。生薑一片。水煎。火甚。加玄參、天花粉。肺虛。加川貝母、茯苓。

僵蠶散 治喉風。

僵蠶(二錢湯淨) 半夏 防風 前胡 荊芥 桔梗 葛根 枳殼 玄參 薄荷(各一錢) 大力子(一錢半焙) 甘草(三分)
生薑一片水煎。

萆薢散 治楊梅喉癬。

土茯苓(別名萆薢五錢) 當歸 金銀花 皂角刺 米仁(各二錢) 白鮮皮 白芷 木瓜 木通(各七分) 甘草(五分)
水煎。

經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言治法也。而余取以治瘰癧。尤不易之法也。東方者。木也。足厥陰肝足少陽膽屬之。陰不足,則陽有餘。肝膽主節。筋無血養,則火自甚而金不能平。木反侮之。於是喉之兩傍。厥陰少陽經筋之所過,則郁給成核。始則一二。繼則三五。或左或右。累累如貫珠。久則潰爛。膿血淋瀝。以致月消而敗矣。南方者。火也。實則瀉其子也。如夏枯草、連翹、黃芩、貝母、玄參之屬。清火消痰。使火不得以乘金。而金得以平木。將少陽之火。不複熾矣。而厥陰之血。從何養乎,則補北方是也。北方者。水也。水乃生木。乙癸同源。肝氣不宜助而肝血宜滋。況腎水既旺。而不盜金之氣。西方不虛。東方獨得實乎。故瀉南方者。治瘰癧之始。補北方者。救瘰癧之終。余因是而悟古人立法之巧。非後人所幾及。類如斯。

一瘰癧女子多見之。男子間有。有血虛內熱所致。有郁怒傷肝而作。或感大行暑熱。或啖煎炙醇酒。熱生痰。痰成核。初則瀉火消痰。開鬱解毒。潰則補中益氣。滋養腎水。庶成者可消。而潰者可斂也。

夏枯草湯

夏枯草(三錢) 玄參 黃芩 土貝母 金銀花 連翹 天花粉 薄荷 桔梗(各一錢) 甘草節(三分)
燈芯一握。水煎。郁怒。加香附、柴胡、鉤藤、遠志。血虛。加當歸、白芍藥。血熱。加生地、牡丹皮。氣虛者。加味歸脾湯入夏枯草。或逍遙散加貝母、夏枯草。飲食不入者。四君子湯加廣陳皮、香附、陳神曲。飲酒太過者。前方內加葛根、澤瀉、青皮。去香附。腎陰不足者。六味地黃丸。

肺症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位居於兌為燥金。時列於秋為燥令。燥者火之餘氣也。所藉乎有以潤之。而不至於竭其液,則清肅下行。將天氣降而雲物不為之擾矣。肺位至高。風寒易侵。鬱火於中。使複加之辛熱,則柔脆之金。一經消爍。有不損壞者乎。而肺癰於是乎作矣。又主元氣。治節一身。苟勞動喘乏。用而不息。將肺氣日促。口吐涎沫。無氣以動。而肺痿於是乎成矣。蓋二症者。一本外感。一本內傷。外感者。非遽至於癰也。良由治療失宜。過於解散。而以保之潤之為急。多有得生者。雖破殘之肺。可以複完。內傷者,則因酒色過度。酒入氣分。色傷陰分。辛熱之性。既以耗於上。又以竭於下。日漸月累。每成於不自覺。久乃痿 聲嘶。肺氣敗壞而不複支。使欲噓其既願而潤之。誠難為功。孰謂二症可不辨哉。

一肺癰能食者生。賴有胃氣。土為金之母也。其症咳唾稠痰。腥穢如膿。黃赤間雜。甚則咳出白血。白血者肺之葉也。手掌乾澀。皮膚不澤。脈數而疾。急以栝蔞仁湯。連進數劑。或一二十劑。未有不愈者。余屢治神驗。不易仆數。

一肺痿。咳唾涎沫。胸中隱痛。四肢乏力。無氣以動。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阿膠、桑皮、麥冬、五味、白芨。

治驗

一男子冬日咳嗽。自用發表。至春咳出臭痰。已七八日矣。晝夜不絕。脈得細數。展側不能。手如枯掌。但飲食猶進。余用栝蔞、貝母之屬。連進八劑。減半。又八劑。全愈。以六味丸調之。

一人夏月飲火酒。患赤痢。脈洪數。與芍藥湯服之。未愈更醫。至冬。漸變咳嗽臭痰。瘍科作肺癰治。延至於春。日吐紅血盂許。上結白沫。臭穢異常。又經月餘。咸謂必死。複延余診。脈猶洪大帶數。見其食雞子。連進七八枚。無恙。余因謂曰。可治。肺雖壞而胃氣未敗也。亦與前湯。服十六劑。果愈。繼以膏子藥。調理而痊。

栝蔞仁湯

栝蔞霜 米仁(各二錢) 川貝母(去心) 天門冬(去心) 金銀花 麥門冬(去心)百合(各錢半) 甘草節(三分) 桑白皮(蜜炙) 桔梗(各一錢)
水煎。久而不斂。加白芨、阿膠。去桑皮。寒月。加款冬花、紫菀。夏月。加生地、牡丹皮。若脾虛不食。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但喘未除者。不可驟補。真陰不足。繼以六味丸加阿膠。

乳症

經云:怒則氣上。思則氣結。上則逆而不下。結則聚而不行。人之氣血。貴於條達,則百脈暢遂。經絡流通。苟或怫郁,則氣阻者血必滯。於是隨其經之所屬而為癰腫。況乎乳房。陽明胃經所司。常多氣多血。乳頭。厥陰肝經所屬。常多血少氣。女子心性偏執善怒者,則發而為癰。沉郁者則漸而成岩。癰之為患。乳房紅腫。寒熱交作。宜化毒為主。栝蔞、忍冬之屬。可使立已。岩之為病。內結成核。久乃穿潰。宜開鬱為要。貝母、遠志之類。不容少弛。若男子則間有。不似婦人之習見也。陳氏則雲微有異者。女損肝胃。男損肝腎。肝虛血燥。腎虛精怯。血脈不得上行。肝筋無以榮養。遂結痛腫。似亦有見。至既潰之後。氣血必耗。惟以歸脾、逍遙、人參養榮無間調之。又必患者怡情適志。寄懷瀟洒。則毋論癰症可痊、而岩症亦庶幾克安矣。倘自恃己性。漫不加省。縱有神丹。亦終無如何也?

  • 乳癰。惡寒發熱。乳房紅腫。用橘葉散。
  • 乳吹。乳房作脹。枳殼散。乳汁不通。膨悶。王不留行湯。
  • 郁怒傷肝。左乳結核。加味逍遙散。入貝母、金銀花、青皮、香附。思慮傷脾。右乳結核。加味歸脾湯。入貝母、金銀花。
  • 乳癤潰後不斂。人參養榮湯、歸脾湯、八珍湯。調養之。餘毒未解。入忍冬花。
  • 乳岩潰後。須前方久服勿輟。調和情性。若鬱結不舒者不治。

橘葉散

金銀花 栝蔞 青皮 當歸 皂針 連翹(各一錢) 橘葉(十片) 柴胡(七分) 甘草節(三分)
水煎。心思不遂者。加遠志、貝母。

枳殼散

枳殼 木通 生地 當歸 廣皮 金銀花(各一錢) 甘草(三分) 鉤藤(二錢)
燈芯一握。水煎。

王不留行湯

穿山甲(炒) 麥門冬(去心) 王不留行(炒) 當歸 白芍藥(酒炒) 熟地黃 茯苓 通草(各一錢)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
用豬前蹄煮汁二碗煎藥。食遠服之。以熱木梳梳其乳房。其乳立至。

蓬朮湯 治乳核。

蓬朮(七分醋煮) 甘草節(三分) 遠志肉(甘草製) 人參 金銀花 貝母(去心研)香附(醋炒) 白芍藥(酒炒) 當歸身(各一錢) 水煎。

麥 湯 消乳膨。

麥芽(一兩炒研) 川芎 白芍藥(酒炒) 熟地 當歸(各一錢)
水煎服。外用布緊束兩乳。以手揉按。乳自消退。
一方用栝蔞兩個。炒熟搗爛。酒水各半。煎服。癰腫初起者立消。
一方用蒲公英二兩。連根帶蒂。酒煎服。亦效。

治驗

一女子發熱七八日。脈數身熱口乾。諸醫作傷寒治。用發表消導藥。其勢益甚。延余診之。疑其陰血虧損。及細叩其有無痛處,則曰左乳紅腫作疼。余乃笑曰。此乳癰症。而誤認傷寒。焉得不至於此。急與米飲。兼進栝蔞、貝母、忍冬、茯神、遠志、鉤藤、麥冬、甘草。生津解毒。三劑而愈。

一女子產後乳癰。三四旬餘。反發寒熱。延余診之。脈得 弱。氣血二虧。用八珍湯數劑始痊。

脅痛

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蓋左屬陰而右屬陽也。陰為血而陽為氣也。左者肝也。肝藏血。性浮。喜條達而上升。有以抑之,則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紅花、鉤藤、青皮之屬。虛人及季脅下疼者。六味湯滋其水以潤之。乙癸同源之意。亦由房勞所致也。右者肺也。肺主氣。性沉。喜清肅而下降。有以逆之,則肺苦氣上逆而為痛。治之宜降氣消痰。前、桔、枳殼、陳皮之屬。虛人歸脾湯去 、術加延胡主之。以補其母。若香燥破血之藥。非其治也。且於中州無礙。不可克代。與外感無涉。不可發散。犯之則汗出發喘。促其斃矣。余每怪時流。一遇脅痛。不分左右陰陽。不別氣血痰火虛實閃挫之因。動稱肝經受病。及用藥。又以外感法治之。致死不悟。深可悲憫。殊不知脅痛之候。治之一逆。貽禍甚速。即有知者。亦守痛無補法。害亦相等。幸臨症者慎焉。

王宇泰先生治一人。患左脅痛。外發紅丹數十顆。有投以龍膽瀉肝等湯。竟不效。先生曰。肝性燥苦急。宜甘以緩之。用單味栝蔞二兩。研霜煎飲。取其甘緩潤下。紅丹可一洗而愈也。果如先生言。余凡遇左脅疼。煩躁面赤。脈數痰色綠者。每加之輒驗。若無痰而陰虧脈虛數。汗出無氣以動。六味東加鉤藤。屢獲奇效。若血凝氣滯。以桃仁、紅花、枳殼、醋製青皮、香附、延胡等。或加生地、芍藥、鉤藤佐之。實火。左金丸亦可選用。

一友右脅痛。以自知醫。用發散藥。痛愈甚。氣息難布。余診其脈則微弱。特慮其不受補。以單味貝母一兩。研細煎湯飲之。保其肺氣。使清肅下行。痛即如失。蓋栝蔞色綠入肝。有解毒之功。貝母色白入肺。有保殘之力。故治各不同也。夫貝母亦能解毒。用之以平肝則無濟。栝蔞亦能潤肺。用之於誤汗則太寒。學人不可不知。

一人患右脅痛。凡旬日。醫者誤用香燥。致不得坐臥。又延一友。不能治。反曰胸中有滯。止宜消導。若痛止。必不可救。及服其藥。果愈甚。病者求死。比余適止。見其苦。慰之曰。不難療。可一劑而愈。病者喜。伊芳兄云。痛未可止。余怪問其故,則曰。頃醫者有是言。故云。余笑曰。令弟苦痛不止欲死。醫者又苦痛止不治。何大相背也。檢其藥。仍用消導加半夏等燥劑。余即取素所歷效自製推氣散。加延胡索。命煎飲之。又適友人楊子武修至。余告其故。欣然同意。少頃。病者數日不解帶。不轉動。忽下榻曰。痛愈大半。欲解衣而睡矣。當晚遂安臥。越三日。痛雖愈。但因前久坐。氣不歸原。不能安枕。余以六味東加杜仲引氣下行。二劑知。四劑已。繼六味丸調理而康。蓋右脅痛者。肺氣之逆也。以其真陰虧損。肺不能歸藏於腎水之中。故理肺之後。繼以滋陰。亦一法耳。

一人患右脅前岐骨下軟肉處痛。醫者用破氣血藥加酒煎。投三四劑。遂叫號不絕。余亦以推氣散加延胡飲之。瘥緩。但面赤脈數口乾。加入生地、茯苓。去前、桔。痛稍止。又因勞心。后加遠志、當歸、鉤藤、杜仲。去枳殼。乃愈。或問之曰。病名為何。余曰。此名閃肭痛。肭在臍之旁。季脅之前。曰何以知之?曰:膃肭臍乃海狗腎之別稱,則肭之命名。當在臍與腎之間也。若勞倦不節。色欲不謹。氣血有阻,則軟脅前痛。宜補而調之。勿投燥劑可也。

疏肝飲 治左脅痛。

柴胡 當歸 黃連(各七分茱製) 青皮(醋炒) 枳殼(麩炒) 白芍(各一錢酒炒)川芎 紅花(各五分) 桃仁(九粒研如泥)
薑一片。水煎。如兼痰喘者。不用此藥。

推氣散 治右脅痛。神應勝原方。

枳殼(麩炒) 前胡 山楂(各錢半) 鉤藤(二錢) 甘草(三分) 廣皮 葛根 桔梗(各一錢)

中脘痛

胃脘近心之分。而與脾膜相連。故其疼也。俗指為心。而古則稱脾耳。蓋脾之脈貫於胃。而為之行其津液。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於是發為中脘痛。方書分為九種。一曰客寒犯胃,一曰寒鬱為熱,則新與久之別也。一曰痰涎在膈,一曰蟲積在中,則嘔痰與清水之別也。一曰氣,一曰食,則脹與滿之分也。一曰血。一曰火,則喜熱與寒之分也。一曰虛,則與實殊者。喜手按不可按之分也。然此特其大概耳。要之胃氣。人之所賴而生者。依中焦以腐化。藉脾氣以消磨。一或阻隔。失其健運之常,則氣血食積痰飲。皆得乘之而為患。使徒知治標。而不探其本。將愈攻愈虛。雖或少寬於旦夕。實則致病於將來。以致觸而即發。久而彌劇者。未必非治之失宜故也。故凡療脾疼者。脈見 弱。中氣已虛。即宜歸脾暫去當歸、 、術。少加柴胡。或兼二陳。有食加枳實。有寒加炮薑。有熱加山梔。先固其中氣,則痛不致於傷胃。脾陰不竭。而胃陽有助。心君寧而肝不敢乘。腎獨能凌乎。一舉而諸善備焉。若夫治實之法。方書具在。

  • 客寒犯胃。或過食生冷。中脘疼痛。手足厥逆。脈見弦緊。用草豆蔻湯。
  • 心痛稍久。寒鬱為熱。煩躁嘔酸。面赤脈數者。山梔仁湯。
  • 痰涎在胸膈。嘔逆大痛不可忍。脈來洪滑者。枳縮二陳湯。
  • 蟲痛時作時止。口吐清水。或如咬狀。用川楝子湯。
  • 心痛因怒而發。心膈脹悶。脈沉伏。四股冷者。木香湯。
  • 心痛因面食堅硬等味。過用不化。用萊菔子湯。
  • 心痛素喜食熱物者。瘀血停於胃口也。桃仁玄胡湯。
  • 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飢飽失時。勞役不節者。歸脾湯、六君子湯。

草豆蔻湯

草豆蔻(煨) 高良薑 廣皮 陳神曲(炒) 吳茱萸(湯泡五分) 茯苓 半夏(各一錢) 炙甘草(三分)
煨薑一片。水煎。非脈實症寒者。勿輕用。

山梔仁湯

山梔(炒黑) 半夏 廣皮(各一錢) 竹茹(一團)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黃連(七分茱製)
燈芯一握。水煎。

枳縮二陳湯

枳實(麩炒) 熟半夏(各錢半) 茯苓 砂仁(炒熟) 廣陳皮(各一錢) 炙甘草(三分)
薑三片。水煎。

川楝子湯

川楝肉(二錢) 木香(七分) 檳榔 熟半夏 枳實(曲炒) 廣皮(各一錢) 炙甘草(三分)
生薑水煎。入砂糖少許和服。

木香湯

木香 香附(醋炒) 青皮 廣皮 枳實(麩炒) 柴胡 蘇梗(各一錢) 炙草(三分)炒熟砂仁末一錢。水煎。

萊菔子湯

萊菔子(焙研) 山楂(各錢半) 濃朴(薑製) 枳實 廣皮(各一錢) 蓬朮(八分醋製) 炙甘草(三分)
薑三片。水煎。

桃仁延胡湯

桃仁泥(十粒) 木香 炮薑(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香附(醋炒) 延胡索(醋煮)廣皮(各一錢) 鉤藤 澤蘭(各錢半)
砂仁五分。水煎。

歸脾湯

人參 石斛(鹽水炒) 遠志內(甘草湯淨焙) 茯神 棗仁(炒熟研) 白退術(土炒各一錢)炮薑 木香 石菖蒲(各五分) 柴胡 炙甘草(各三分) 當歸身(七分)
桂圓肉五枚。水煎。

六君子湯

人參 半夏 白朮(土炒) 茯苓 廣皮(各一錢) 鉤藤(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棗二枚。薑三片。水煎。

腹痛

聞之背為陽。心肺主之。腹為陰。腎肝主之。人之初生。帶系於臍。通命門。屬兩腎。為生氣之原。此錢氏有灸臍之法。而獨享遐齡也。蓋腎肝居至陰。喜溫惡寒。獨賴此真火藏於中。而為生生不息之用。苟有以撲滅之,則有陰無陽。外無以御。內無以充。寒邪直犯。委頓呻吟。而臍腹絞痛矣。即或稟賦濃者。真元未衰。過傷生冷。留滯於中。亦能為患。而綿綿痛無已時。緣氣因寒則凝。血因寒則結。痰食因寒則阻。故腹疼一症。大半從寒。而熱者間出也。至外受炎暑。內傷辛熱。腹痛則有休止。脈必數或促。二便閉而煩躁欠寧。又彰彰已。然而大要尤在乎虛實。虛者必寒。實者寒熱兼之虛。者分水火。實者辨氣血。食積其間。熱因寒用。寒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本緩標急。標緩本急。又在臨時變通之。如仲景用芍藥、甘草。甲與己合。以調腹痛。寒則加桂。熱則加芩。立一標準。余可類推。後學所宜取法者。

  • 腹痛食積停滯。脹滿不安。用濃朴、木香、青皮、枳殼、陳皮、山楂、甘草、砂仁、生薑。
  • 腹痛受寒。絞痛異常。或綿綿痛無增減。因肉桂、木香、芍藥、甘草、當歸、廣皮、炮薑、茯苓。
  • 腹痛乍痛乍止。或受暑熱。或嗜火酒。脈數或伏匿。投溫藥反劇者。用黃芩、山梔、芍藥、甘草、廣皮、葛根、澤瀉。
  • 腹痛觸犯穢氣。 痛不寧。作霍亂候。用探吐法。以霍亂治之。
  • 腹痛勞力所傷。喜手重按。困倦自汗。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芍藥。
  • 腹痛腰亦痛。色欲恐懼疾走所傷。六味東加棗仁、杜仲、遠志。少入柴胡以提之。若火衰畏寒。以八味湯投之。

治驗

一男子過勞。患腹痛。醫與破氣藥益甚。余按其脈。 細且弱。視其形氣。倦怠異常。竟與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男子患腹痛。五六日矣。延余侄視之。委頓殊甚。檢前所服。惟枳、朴、木香輩。毫不減可。乃連進八味湯而獲愈。

少腹痛

少腹隸於厥陰。厥陰者肝也。為陰中之至陰。中寒一症。少腹絞痛。唇青囊縮。非桂、附、吳茱萸不為功。肝乃藏血之臟。凡閃挫跌撲。有所損傷凝結者。少用必脹滿而疼。小便利。大便黑。非桃仁、澤蘭、紅花不為效。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火下流。小便頻數。少腹拘急。或時作疼。非山梔、鉤藤、芍藥不為取。然而少腹之中。膀胱為之州都。故小便不利而脹者。當利其小便。小便自利而脹者。當治其血。二症又迥不同也。要之足三陰經太陰居上,則理中焦。少陰厥陰居下,則補下焦。大抵虛寒者十之七。實熱者十之三也。女人患此尤多。余每以桃仁、茱萸。一取其破血。一取其同氣。而調經恆效。蓋有所凝滯而然也。臨症者辨之。

  • 厥陰中寒。少腹絞痛。煩躁厥逆。或嘔。用仲景吳茱萸湯。
  • 閃挫作痛。用柴胡、鉤藤、當歸、丹皮、茯苓、甘草、延胡索之類。若困卷甚。四物湯加白朮、茯苓、牛膝、鉤藤、柴胡、杜仲。
  • 小腹蓄血。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桃仁承氣湯。如元氣弱者。去硝、黃。減甘草。加生地、澤蘭、紅花、丹皮。
  • 色欲過度而痛。六味東加杜仲、柴胡。脈遲弱者加肉桂。
  • 濕熱滲注。少腹內痛。小便淋瀝者。用龍膽瀉肝湯。
  • 沖疝氣逆上攻。少腹左痛。用木香、川芎、山梔、吳茱萸、枳實、青皮、小茴香、廣皮。
  • 膀胱氣不化。小便不利而痛。五苓散加減。
  • 大便秘結。少腹脹滿而痛。在傷寒脈實。用承氣湯。老人血虛而秘。或病久元氣弱者。用滋養陰血。如麻仁、桃仁、杏仁、郁李仁之類。虛甚。六味東加杜仲、牛膝、蓯蓉、鎖陽。
  • 元氣下陷。小腹重墮。多服補中益氣湯。
  • 男婦奔豚氣塊。用地黃膏子丸。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泡七次) 生薑 人參(各一錢)
棗一枚。水煎。或入桂、附。

桃仁承氣湯

桃仁(十個) 肉桂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半)
水煎。去渣。入芒硝一錢五分。熱服。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酒炒) 柴胡 車前子(焙研) 澤瀉(各一錢) 木通 生地黃 歸尾 黃芩 生甘草 山梔(各五分)
水煎。

癰症

癰之發也。上下內外。無處不有。然發於清陽之分。危者十之八九。發於濁陰之分。危者十之一二。頭為諸陽之會。背隸心肺之野。以陰乘陽則逆。腹乃腸胃之司。足為筋骨之用。以陽乘陰則從。蓋因膏粱之子。過服丹石暴烈之性。灼耗真陰,則水不足以製火。直干清分。腦項肩背。任其糜爛。多至於不救者有之。辛勤之人。疲乏筋骨。四氣交侵。凝滯經絡,則血不足以輔氣。流於肢節尻股腰膝。隨其阻逆。每至於纏綿者有之。要之發於腎元者至重。以丹石爍腦髓也。發於心脾者次之。以抑鬱滯經絡也。發於筋骨皮肉者又次之。以六淫侵肌膚也。此毒之有輕重。主客之勢使然。又何疑哉。余因論列諸症。而旁及瘍科。偶舉一二言之。緣不明乎外。不足以知內。不別其症。不足以為治。使非熟識而詳辨之。其遺害可勝道耶。

癰症

腹為陰。大小腸與之俱。乃傳導化物之司。何為而成癰。良由醉飽入房。或過啖生冷。勞頓所傷。凝而不化。因遂發焉。其症身皮甲錯。汗出惡風。小腹滿。脈數疾。薏苡仁湯牡丹皮、栝蔞、桃仁破血排膿。膿血大下即安。若潰而不斂。蠟礬丸護膜化毒。兼以補劑。鮮不愈者。

治驗

一男子歲除過啖荸薺。遠行疾走。內傷於腎。至新節遂發寒振振然。其家以傷寒召診。往候其脈。手不敢出衣被。汗泄脈數。小腹脹疼。余曰。此腸癰。非傷寒也。故頭不疼而汗出。脈不緊而腹滿耳。投薏苡仁湯。果得膿盂許。寒熱頓止。然未透也。翌日複欲下之。會伊芳戚延他醫。反用消食作外感治。增劇。複進以人參。遂致不起。

一女子新產過勞。積血未除。而成腸癰。少腹疼。下膿血。經月不止。有進龍膽瀉肝湯。彌甚。後以八珍入阿膠。用蠟礬丸稍緩。服參至二三斤。兼地黃丸而愈。

薏苡仁湯 治初起。

薏苡仁 栝蔞仁(各三錢)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 白芍藥(一錢)
水煎。

蠟礬丸

白礬(一兩生研) 黃蠟(七錢)
上將蠟溶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未破者內消。已破者便合。
每日中服近百粒則有效。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瓦斯內攻。護膜止瀉。托裡化膿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

七賢散 治腸癰潰後疼痛。淋瀝不已。

人參 茯苓 熟地黃 山藥 山茱肉 牡丹皮(各一錢) 黃耆(二錢)
大棗二枚。煨薑三片。水煎。

癰症

囊癰者。厥陰肝經濕熱所注。兼以陰虛而邪襲之也。故 酒色者恆患此。蓋肝主疏泄。腎主閉藏。過飲醇酒濃味,則濕熱聚於宗筋。而肝者筋之合。下注為癰。紅腫疼痛。治之者。宜瀉肝經之濕熱。滋腎陰之不足。切勿投香燥藥。反助其邪。甚至潰爛。睪丸懸掛。如法療之。無有不痊。

治驗

一老人素好飲近色。一日囊中腫痛。瘍科醫作疝治。用茴香荔枝等溫藥。以火濟火。遂叫號不絕。身發大熱。余以山梔丹皮龍膽草等挽之。后兼滋陰尋愈。清肝滲濕湯

當歸 白芍藥 生地 柴胡 龍膽草(酒炒) 澤瀉 山梔(炒黑各一錢) 川芎 甘草(各五分)燈芯一握。水煎。

滋陰內托散 囊癰不能消者。用此托之。

黃耆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熟地(各錢半) 皂角針 穿山甲 澤瀉(各五分)
水煎。

癰症

臀者。足太陽經之所屬。太陽一經。從足走頭。行身之背。所統者大。風寒暑濕。其邪易感。何獨於道遠位僻之地。氣血之所不及周者。而發為癰。不知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兼之寒濕。外鬱內凝。遂覺 腫。究之起而不易成。成而不易潰。潰而不易斂。故其初時。切戒升托。惟欲疏散。如羌獨活利其關節。當歸茯苓杜仲秦艽續斷等。活血通經。使不至於壅滯。外以蔥熨法。導引其氣。便可消散。非比上中諸部分氣血周到。可托可攻。臨是症者。幸毋好事喜功也。

治驗

一人年五旬。體肥嗜酒。偶因作勞。忽發寒熱。尻臀腫疼。余先與解散一劑。

寒熱止而腫未消。按其脈則空軟不數。余曰。氣血雖阻。斷不成癰。用滋補中。佐行經絡藥。氣和血行,則自散也。二旬餘果如常。

行經活血湯

羌活 獨活 當歸 牛膝 茯苓 秦艽(各一錢) 熟地(二錢) 杜仲(一錢半鹽水炒) 紅花(五分)
加生薑一片。水煎。用二劑後。減羌活入酒炒續斷一錢。

癰症

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腎主骨。下部發地。三陰主之,則腰足是也。苟或勞乏罷極。傷筋骨皮肉而風寒濕乘間入之,則腿中作疼。發於肌肉者淺。入於筋骨者深。使複加以風藥,則愈耗其陰。進以寒涼,則愈傷其氣。將至於穿潰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補勿瀉。仍溫勿寒。仍托勿斂。非比上三癰之喜攻喜瀉喜消也。如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經藥。氣血充裕。筋骨堅強,則易潰易斂也。若沾沾於解毒,則敗矣。

治驗

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濕。腿中疼痛。半月餘。除濕解散藥太過。腿腫成癰。叫號不絕。余因謂曰。陳氏云此症從腎經受寒非桂附不能通關節。非羌活防風牛膝。不能行閉滯。非參朮甘草。不能使脾氣達四肢。非四物紅花。不能養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膿潰而痊。

大防風傷

人參(二錢) 防風 白朮(土炒) 附子 當歸 白芍(酒炒) 川芎 杜仲(鹽水炒) 黃 羌活 牛膝 熟地(各一錢) 甘草(五分)
薑一片。水煎。

按癰屬陽而外發。疽屬陰而內陷。陽緩而陰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陽症過寒涼,則毒不外發而反危。陰症能溫托,則毒反克化而得緩。又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陽症者。疏散為上。解毒繼之。調補繼之。勿犯苦寒。致令倒戈。治陰症者。升托為主。溫補繼之。調養繼之。勿過辛熱。致令液竭。余雖不與是科。間嘗參觀其際。見有大溫大補。乃得膿成易斂。若血脈空虛。疼痛之久者。須氣血兼補。佐以養育心神。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膿血去多。必藉資養。不可一味熱藥以複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瘡瘍一科。競執解毒之名。不論其發於何部。屬於何經。或陰或陽。或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概以解毒為辭。即用芩連花粉苦寒藥。致令毒不化而邪內伏。變異頃刻者有之。終不起發者有之。故敗毒散中。惟人參敗毒散為良。不知火鬱發之開之。蘊毒托之化之。血熱涼之。氣虛補之。水衰益之。火衰溫之。種種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人參敗毒散

人參 茯苓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殼(各一錢)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挾勞役者。倍用人參。加當歸芍藥。

化毒飲子 治七情怫郁而發。

遠志肉(甘草製) 當歸 甘草節(五分) 連翹 川貝母(去心研) 金銀花(二錢) 白茯神 鉤藤(二錢) 牡丹皮(各一錢)
薑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飲

穿山甲(蛤粉炒黃) 白芷 防風 赤芍藥 沒藥 甘草 當歸尾 乳香 貝母 天花粉 角針 陳皮(各一錢) 金銀花(三錢)
酒煎服。

人參內托散

人參(錢半) 黃耆(三錢) 當歸 川芎 穿山甲 白芷 廣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薑一片水煎。血虛。加熟地白芍藥。脾弱。加白朮茯苓。虛寒。加炮薑附子。化毒。加金銀花。

加減八味丸 治瘡疽發渴神效

懷熟地(八兩) 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牡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五味子 肉桂(各一兩)
為末。地黃和丸。薛氏書。五味用四兩。恐酸收太過也。

續腫脹論

嘗觀腫脹之疾。必發喘急。而喘病則有腫而不脹。脹而不腫者。又有先腫而後喘。先喘而後腫者。病情既殊,則治之者何可不為之別耶。試究詳之。大抵腫脹在脾。喘滿在肺。脹甚於腫。屬肝乘脾。腫甚於脹。屬腎乘肺。故治脹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則氣調。而不中滯。次用補脾斂肝。土旺則能健運。土中瀉木。白芍藥酸以收之。若過於快氣,則中州亦傷。而不能複其職矣治腫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則氣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滲益陰。淡滲則能利竅。金藏水中。生地黃苦以堅之。若過於疏泄,則有陽無陰。而亦不能以化矣。然由腫脹而至於喘者,則求其腫脹之因而調之。不治喘而喘自寧。若由喘而至於腫脹者,則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腫脹而腫脹自愈。木火之與金水。易而為治。比之操刃。況乎土位於中。四氣昏得乘之也哉。善治者。必審臟腑所屬。而以苦欲補瀉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膠於成法也。

治驗

一女人年三旬餘。得氣喘症。身發腫脹。他醫療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診之。脈細帶數。行動喘乏。所服破氣藥無遺。余見其腫甚。用大腹皮陳皮茯苓澤瀉車前中。獨入生地白芍藥牡丹皮。以陰濟陽。上收其逆氣。而下得以化。不三劑減半。數劑乃愈。繼以八珍調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余與發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之食粥。其家過慎。止與陳米湯飲。至二十日。複延治。上則發喘。下則發腫。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腫。其色紅赤可怪。及按其脈,則微細。問其胸。覺飢甚。與粥飲入口便喘。余因謂曰。五氣養陽。五味養陰。今半月餘。止用陳久米飲。有氣無味。陰不濟陽。其何能化。然兩足通紅奈何?余乃謂曰。此必過食鹹味。咸走血就下。隨其水而外發。故至此。詢之。乃因口淡。任啖腌菜而然。余以為不必治。急索飯及葷菜。與之半盞竟安。病者歡甚。少頃又進半盞。易以他葷亦安。余竟教以如是調理。約旬日陰漸旺則陽化而腫自退果然。

續膈噎論

諺云。風勞鼓及膈。四証一犯。即難為療。噫。病則病矣。何遂至於若是耶。余請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為上膈。由胸至心為中膈。由胃至肝為下膈。上膈者。稟上焦之氣而主納。中膈者。稟中焦之氣而主腐熟。下膈者。稟下焦之氣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納腐熟之司。如天之運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長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順令而布化也。苟或太早而失之敦阜則雲雨不施。而孤陽濁治。水澤為枯矣。苟或太澇而失之卑監,則沉霾閉塞。而凝陰慘淡。生氣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不利,則食而噎。犯於上焦。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將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猶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中焦。雖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則吐痰水。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則味變而酸。脾陰既竭,則納而不化。天氣愈不降。地氣愈不升。乃見痞塞之狀矣,則食不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下焦。朝餐而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氣漸消。孤陰獨存。陰陽不相為濟。五臟之液既竭。六腑無以資稟升降。出納俱廢。所云天氣地氣者安在哉。乃至絕粒而亡矣。然則絡無法以治之耶。曰。初須別其七情之所偏。繼須審其氣血之所竭。水火之所勝。唯在補其中氣。調其怫郁。開其痰氣。熱者清之。寒者溫之。使協於平。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淺深。而為之斟酌焉。安見其不可療哉。獨所難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將迫。而反複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終不悔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間。反則直從下而上矣。越人謂心肺在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臍下。內經則以左附上。候肝與鬲。右附上。候脾與胃,則鬲之屬心下也明矣。余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猶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而所云如霧如漚如瀆者。不以其用哉。矧內經止言膈。而不及噎與反,則以膈統上中下。又複何疑。然妙在與肝為配。蓋膈之一症。多由郁怒傷肝而作。郁則為熱。日漸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陽。不得通行。腸胃之陰。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從此求之。思過半矣。

開鬱湯 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梔(炒黑) 陳神曲(炒) 桔梗 香附(醋炒) 川貝母(去心研) 茯苓 廣皮(各一錢) 撫芎(五分)
薑一片。荷葉蒂三個。水煎。

遠志湯 第二用。

遠志肉(甘草製) 茯神 白芍藥(洒炒) 熟半夏 廣皮(各一錢) 棗仁(一錢半) 人參(二錢) 鉤藤(三錢)
桂圓肉五枚。薑一片。水煎。有熱加山梔。寒加炮薑。氣加木香。燥加丹參柏子仁。此中焦藥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