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三 疹

者。有觸目之形。無礙手之質。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或布胸腹。或見四肢。以鮮紅起發為吉。紫色成片者凶。色黑色青者不治。

疹者。有顆粒之象。腫而易癢。即痧癮之屬。須知出要周勻。沒宜徐緩。春夏多此。
楊質安注。與疹當分別。出於胃。疹出於肺。傷寒失表失清。邪遏於胃。而發蒸成 。故傷寒症發 多。發疹則僅見也。其虛 陰 。由於中虛寒伏。逼其浮陽外越。無根之火內動。見 隱隱而微。色白不鮮者是也。

治須溫補。疹或是時毒襲入肺衛而發。或溫暑時邪從肺吸受。由衛入營之証。此邪在上焦。非由失表失清之故。當辨其在氣在營。而用宣肺輕透之法。若遇寒涼。須防抑閉。與 之治法迥然不同。

大抵發汗不出。或雖汗不解。胸膈煩悶。嘔惡不納。足冷耳聾。脈沉而伏。或寸關躁動。便是 疹欲出之候。
楊質安注。沉伏由邪伏於內。脈道不利所致。寸關躁動者。伏邪勃發之兆。疹將出之時。上吐下瀉。其熱毒從吐瀉而外出。分消其勢。大忌止澀。若出齊后。及將回之時。忌吐瀉。恐其邪陷也。又痧 最宜通泄。惟二便不利。為凶候。塞邪鬱表。惡寒發熱。咽痛。身上有淡紅白 。舌苔白而薄嫩者。當以荊防敗毒散溫散之。

溫毒彌漫三焦。目赤舌絳。汗出津津。發為赤 丹疹。忌風藥升散。宜涼膈散。

陽毒發 。面如塗朱。眼如噴火。六脈洪大。燥渴欲死。此陽明血熱已極。毒邪傳遍三焦。經絡閉塞。營衛不通。非三黃石膏湯。不能解救。
楊質安注。三焦表裡。俱被熱毒蒸灼。須兩解表裡之熱邪。疹方能透達。

伏証。傷寒邪入太陰。脈靜神呆。舌心灰黑。或時感過經不解。舌苔灰黑。或中心黑暈。肌表不甚發熱。脈似沉緩。但神識不清。或鄭聲作笑。此陽邪陷入太陰。防伏 內發。治宜宣通氣血。透提 毒。如連翹赤芍銀花紫草楂肉天蟲刺蒺藜犀角二刺之類。疹外達。自然毒透神清。
楊質安注。太陰為濕土之臟。脾與胃相聯。陽邪故易傳入。灰黑者太陰。濕與熱相蒸也。邪熱陷入。抑遏不宣。故表不甚熱。脈見沉緩。不可誤認為邪退正虛。浪投滋補。勞倦內傷。虛火游行於外。亦有淡紅 點。其身痛心煩寒熱。雖與外感同。第脈虛大。或氣口獨大。倦怠懶言。動則自汗為異。投補中益氣湯。熟睡。汗止身涼。
楊質安注。此中虛稍挾微邪。用補正略佐達邪。陰 因有伏寒。或誤進寒涼。逼其虛陽浮散於外。其 點隱隱而微。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六脈沉微。手足逆冷。舌白滑。或黑胖。寒水克火之征。先用理中湯以複其陽。次隨証施治。若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而發陰 。調中湯更捷。 腎虛挾感。疹無力透達。微現淡紅隱隱 點。脈沉細無力。舌苔淡紅或紫色。舌形胖嫩圓大。(紫色圓胖少陰虛証舌也)

似寐非寐。神識乍清乍昧。此少陰精不化氣。不得透也。當以左歸飲加人參。精氣充溢。自外達。 若兼右尺遲微。手足逆冷。渴不欲飲。此少陰水火俱虧。當以人參八味投之。腎氣一充。其 自退。

痧疹

痧疹有外襲寒邪。內蘊伏熱者。宜兩解肺衛之邪。麻杏石甘東加桔梗薄荷射干牛蒡主之。 蟄廬注。肺有熱邪欲發疹。外受風寒。郁於肌表。疹不透達。肺火內燔。最易閉悶發喘。而成危証。用麻杏石甘開肺。清熱加味散表透疹。風溫客於太陰手經。咳嗽咽痛喉啞。兼發疹。治宜辛涼清潤。大忌升葛荊防等。當以羚角連翹薄荷大力元參射干杏仁桔梗象貝銀花蘆根之類。繼以沙參石斛麥冬花粉知母梨漿之屬。養肺胃陰。蟄廬注。火燥傷金若內挾濕火上蒸咽喉作腐者。是爛喉痧証。亦宜辛涼清透。忌辛溫升散。亦不宜寒涼苦降鬱遏其邪。陽明血熱。疹色如丹。舌絳如朱。環口燥烈。大渴引飲。脈洪數。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丹皮赤芍元參花粉銀花人中黃等。繼以大小甘露出入。以救肺胃。痧邪餘熱鬱肺。痰多氣急咳嗽。宜宣之開之。如梔豉桑杏桔梗枯芩薄荷象貝蔞皮通草蘆根之屬。如痧疹雖透。而咳嗽聲啞喉痛者。此痧毒不能盡發。郁於氣分也。亦宜宣通肺氣。如羚角前胡桑杏連翹大力射干薄荷銀花甘桔黃芩蘆根之屬。痧 透發不盡。毒邪犯肺。喘急昏悶者。危証也。宜急透之。蟄廬注。痧郁不透。內鬱肺閉。大危之証。非麻黃大開肺氣不能救。用石膏清火。杏仁下氣。甘草緩急而瀉火。加犀角等提透清化為治。

痧 伏邪未清。致傷陰分而發熱不止者。宜甘寒養陰。如沙參玉竹金斛生地丹皮甘草之屬。陰虧之人。感邪發疹。不可過用柴葛升散。緣此証雖表不得汗解。或雖得汗而疹未透。熱仍不解。惟清解中兼養陰液。庶能得汗。而疹亦透達。白 見於夏秋暑濕伏邪之証。蓋暑必挾濕。為粘膩之邪。病多掩牽。遷延兩三候。邪未達而元氣受傷。發出白 。色白點細。形如肌粟。摸之觸手而微癢。狀如水晶珠而明亮滋潤者吉。抓破微有水者。乃濕從外出也。出無定期。熱勢壯則外見。緩則隱伏。甚至連發八九次。邪不達而身熱不退者。由其人元氣虧乏。不能化邪外出。故治白與治疹異。疹宜提透。白 提透無益。當養正生津。清暑滲濕。使正氣充旺。則伏邪漸化。而熱得退。若 色乾白如枯骨。大凶之証。津液氣竭。邪欲外出。元氣亦隨之外散。乃邪正並脫之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