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之一‧玄元膚論

內經十二官論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厘。毫厘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製。此內經文。玩內經注文。即以心為主。愚謂人身別有一主非心也。謂之君主之官。當與十二官平等。不得獨尊心之官為主。若以心之官為主。則下文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當云十一官矣。此理甚明。何注內經者昧此耶。蓋此一主者。氣血之根。生死之關。十二經之綱維。醫不達此。醫云乎哉,或問心既非主。而君主又是一身之要。然則主果何物耶。何形耶。何處安頓耶。余曰悉乎問也。若有物可指。有形可見。人皆得而知之矣。惟其無形與無物也。故自古聖賢。因心立論。而卒不能直指其實。孔門之一貫。上繼精一執中之統。惟曾子子貢得其傳。然而二子俱以心悟。而非言傳也。若以言傳。當時門人之所共聞。不應複有何謂之問也。後來子思衍其傳而作中庸。天命之性。以中為大本。而終於無聲無臭。孟子說不動心有道。而根於浩然之氣。及問浩然之氣。而又曰難言也。老氏道德經云:谷神不死。是為玄牝之門。造化之根。又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佛氏心經云:空中無色。無受想形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又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夫一也中也性也。浩然也。玄牝也。空中也。皆虛名也。不得已而強名之也。立言之士。皆可以虛名著論。至於行醫濟世。將以何味的為君主之藥。而可以綱維一身之疾病耶。余一日遇一高僧問之。自心是佛。佛在胸中也。僧曰非也。在胸中者是肉團心。有一真如心是佛。又問僧曰:真如心有何形狀。僧曰無形。余又問在何處安寄。僧曰想在下邊。余曰此可幾於道矣。因與談內經諸書。及銅人圖。豁然超悟。唯唯而退。今將十二經形景圖。逐一申示。俾學人按圖考索。據有形之中。以求無形之妙。自得之矣。特撰形影圖說於後。臟腑內景。各有區別。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途施化。喉在前主出。咽在後主吞。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穀同下。並歸胃中。乃糧運之關津也。二道並行。各不相犯。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一會厭。當飲食方咽。會厭即垂。厥口乃閉。故水穀下咽。了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當食言語。則水穀乘氣。送入喉脘。遂嗆而咳矣。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複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吸一呼。本之有源。無有窮也。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龠。肺之下為心。心有系絡上系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其象尖長而圓。其色赤。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心之下有心包絡。即膻中也。象如仰盂。心即居於其中。九重端拱。寂然不動。凡脾胃肝膽兩腎膀胱。各有一系。系於包絡之旁以通於心。此間有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即如霧者是也。如外邪干犯。則犯包絡。心不能犯。犯心即死矣。此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膈膜之下有肝。肝有獨葉者。有二三葉者。其系亦上絡於心包。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竅。肝短葉中。有膽附焉。膽有汁。藏而不寫。此喉之一竅也。施氣運化。熏蒸流行。以成脈絡者如此。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咽下是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胃之左有小腸。後附脊膂。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回腸者。外附臍上。共盤十六曲。右有大腸。即回腸。當臍左。回周迭積而下。亦盤十六曲。廣腸附脊。以受回腸。左環迭積。下辟乃出滓穢之路。廣腸左側為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津液上升。精者化為血脈。以成骨髓。津液之余。流入下部。得三焦之氣施化。小腸滲出。膀胱滲入。而溲便注泄矣。凡胃中腐熟水穀。其精氣自胃口之上口。曰賁門。傳於肺。肺播於諸脈。其滓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傳於小腸。至小腸下口。曰闌門。泌別其汁。清者滲出小腸。而滲入膀胱。滓穢之物。則轉入大腸。膀胱赤白瑩淨。上無所入之竅。止有下口。全假三焦之氣化施行。氣不能化。則閉格不通而為病矣。此咽之一竅。資生氣血。轉化糟粕。而出入如此。三焦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故呼吸升降。水穀腐熟。皆待此通達。與命門相為表裡。上焦出於胃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傳胃中谷味之精氣於肺。肺播於諸脈。即膻中氣海所留宗氣是也。中焦在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為血液。以奉生身。莫貴於此。即腎中動氣。非有非無。如浪花泡影是也。下焦如瀆。其氣起於胃下脘。別回腸。注於膀胱。主出而不納。即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者。下焦化之也。腎有二。精所舍也。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裡白外黑。各有帶二條。上條系於心包。下條過屏翳穴後趨脊骨。兩腎俱屬水。但一邊屬陰。一邊屬陽。越人謂左為腎。右為命門非也。命門即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當一身之中。易所謂一陽陷於二陰之中。

內經曰:七節之旁。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門。是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極。無形可見。兩腎之中。是其安宅也。其右旁有一小竅。即三焦。三焦者。是其臣使之官。稟命而行。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而不息。名曰相火。相火者。言如天君無為而治。宰相代天行化。此先天無形之火。與後天有形之心火不同。其左旁有一小竅。乃真陰。真水氣也。亦無形。上行夾脊。至腦中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於脈。以榮四支。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亦隨相火而潛行於周身。與兩腎所主後天有形之水不同。但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為黃庭。故曰五臟之真。惟腎為根。褚齊賢云:人之初生受胎。始於任之兆。惟命門先具。有命門。然後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後生肺。肺生皮毛。有肺然後生腎。腎生骨髓。有腎則與命門合。二數備。是以腎有兩岐也。可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正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也。余有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鰲山走馬燈。拜者舞者飛者走者。無一不具。其中間惟是一火耳。火旺則動速。火微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而拜者舞者飛者走者。軀殼未嘗不存也。故曰汝身非汝所有。是天地之委形也。余所以諄諄必欲明此論者。欲世之養身者治病者。的以命門為君主。而加意於火之一字。夫既曰立命之門。火乃人身之至寶。何世之養身者。不知保養節欲。而日夜戕賊此火。既病矣。治病者。不知溫養此火。而日用寒涼。以直滅此火。焉望其有生氣耶。經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戒之戒之。余今直指其歸元之路而明示之。命門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離也。火之有餘。緣真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補水以配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之不足。因見水之有餘也。亦不必瀉水。就於水中補火。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所謂原與主者。皆屬先天無形之妙。非曰心為火而其原在肝。腎為水而其主屬肺。蓋心脾腎肝肺。皆後天有形之物也。須有無形之火。配無形之水。直探其君主之穴宅而求之。是為同氣相求。斯易以入也。

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也。若夫風寒暑濕燥火之入於人身。此客氣也。非主氣也。主氣固。客氣不能入。今之談醫者。徒知客者除之。漫不加意於主氣何哉。縱有言固主氣者。專以脾胃為一身之主。焉知坤土是離火所生。而艮土又屬坎水所生耶。明乎此。不特醫學之淵源有自。而聖賢道統之傳。亦自此不昧。而所謂一貫也。浩然也。明德也。玄牝也。空中也。太極也。同此一火而已。為聖為賢。為佛為仙。不過克全此火而歸之耳。小子茲論。闡千古之未明。慎勿以為迂。

系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周子懼人之不明。而製為太極圖。無極而太極。無極者。未分之太極。太極者。已分之陰陽也。一中分太極。中字之象形。正太極之形也。一即伏羲之奇一而圓之。即是無極。既曰先天太極。天尚未生。盡屬無形。何為伏羲畫一奇。周子畫一圈。又涉形跡矣。曰此不得已而開示後學之意也。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亦原具有太極之形。在人身之中。非按形考索。不能窮其奧也。

形象圖 p07-f56a1.bmp (缺)

兩腎俱屬水。左為陰水。右為陽水。以右為命門非也。命門在兩腎中。命門左邊小黑圈是真水之穴。命門右邊小白圈是相火之穴。此一水一火俱無形。日夜潛行不息。兩腎在人身中合成一太極。自上數下十四節。自下數上七節。

圖 p07-f56a2.bmp (缺)

圖 p07-f56a3.bmp (缺) 余因按古銅人圖。畫一形象。而人身太極之妙。顯然可見。是豈好事哉。亦不得已也。試即命門言之。 命門在人身之中。對臍附脊骨。自上數下。則為十四椎。自下數上。則為七椎。內經曰:七節之旁。有小心。此處兩腎所寄。左邊一腎。屬陰水。右邊一腎。屬陽水。各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官。即太極圖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竅。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竅。如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屬無形之氣。相火稟命於命門。真水又隨相火。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陰二十五度。日夜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滯則病。息則死矣。人生男女交媾之時。先有火會。而後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門火。此褚齊賢之言也。發前人之所未發。世謂父精母血非也。男女俱以火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陽中有陰。以火為主。女子陰中有陽。以精為主。謂陰精陽氣則可。男女合。此二氣交聚。然後成形。成形俱屬後天矣。後天百骸俱備。若無一點先天火氣。盡屬死灰矣。故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或又問曰:如上所言,心為無用之物耶。古之聖賢,未有不以正心養心盡心為訓,而先生獨欲外心以言道,恐心外之道,非至道也。余曰:子細玩經文,自得之矣。經曰:神明出焉,則所系亦重矣,豈為無用哉!盍不觀之朝廷乎。皇極殿,是王者向明出治之所也。乾清宮,是王者向晦晏息之所也,指皇極殿而即謂之君身可乎。蓋元陽君主之所以為應事接物之用者,皆從心上起經綸,故以心為主,至於棲真養息,而為生生化化之根者,獨藏於兩腎之中,故尤重於腎,其實非腎而亦非心也。

陰陽論

陰陽之理。變化無窮,不可盡述。姑舉其要者言之。夫言陰陽者,或指天地,或指氣血,或指乾坤。此對待之體。其實陽統乎陰。天包乎地。血隨乎氣。故聖人作易。於乾則曰大哉乾元。乃統天。於坤則曰至哉坤元。乃順承天。古人善體易義。治血必先理氣。血脫益氣。故有補血不用四物湯之論。如血虛發熱。立補血湯一方。以黃一兩為君。當歸四錢為臣。氣藥多而血藥少。使陽生陰長。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以獨參湯一兩頓煎服。 純用氣藥。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當急固。使無形生出有形。蓋陰陽之妙。原根於無也。故曰無名天地之始。生死消長。陰陽之常度。豈人所能損益哉。聖人裁成天地之化。輔相天地之宜。每寓扶陽抑 陰之微權。方複而先憂七日之來。未濟而預有衣HT 之備。防未然而治未病也。然生而老。老而病。病而死。人所不能免。但其間有壽夭長短之差。此岐黃之道所由始。神農嘗藥。按陰陽而分寒熱溫涼辛甘酸苦咸之辨。凡辛甘者屬陽。溫熱者屬陽。寒涼者屬陰。酸苦者屬陰。陽主生。陰主殺。司命者欲人遠殺而就生。甘溫者用之。辛熱者用之。使共躋乎春風生長之域。一應苦寒者俱不用。不特苦寒不用。至於涼者亦少用。蓋涼者秋氣也。萬物逢秋風不長矣,或時當夏令。暑邪侵入,或過食炙 辛熱而成疾者。暫以苦寒一用。中病即止。終非濟生之品。世之慣用寒涼者。聞余言而怪矣。幸思而試之。其利溥哉。若夫尊生之士。不須服食。不須導引。不須吐納。能大明生死。幾於道矣。生之門。死之戶。不生則不死。上根頓悟無生。其次莫若寡欲。未必長生。亦可卻病。反而求之。人之死。由於生。人之病。由於欲。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已病矣。繹其致病之根。由於不謹。急遠房幃。絕嗜欲。庶幾得之。世人服食以圖長生惑矣。甚者日服補藥。以資縱欲。則惑之甚也。天上地下。陰陽之定位。然地之氣每交於上。天之氣每交於下。故地天為泰。天地為否。聖人參贊天地。有轉否為泰之道。如陽氣下陷者。用味薄氣輕之品。若柴胡升麻之類。舉而揚之。使地道左旋。而升於九天之上。陰氣不降者。用感秋氣肅殺為主。若瞿麥扁蓄之類。抑而降之。使天道右遷而入於九地之下。此東垣補中益氣湯。萬世無窮之利。不必降也。升清濁自降矣。

春秋晝夜。陰陽之門戶。一歲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一月朔後為陽。望後為陰。一日晝為陽。夜為陰。又按十二時而分五藏之陰陽。醫者全憑此。以明得病之根原。而施治療之方術。春夏秋冬。非今行夏之時。當依周正建子。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此二至最為緊要。至者極也。陰極生陽。絕處逢生。自無而有。陽極生陰。從有而無。陽變陰化之不同也。若春分秋分。不過從其中平分之耳。然其尤重者。獨在冬至。故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閉關二字。須看得廣。觀月令云:是月齋戒掩身。以待陰陽之所定。則不止關市之門矣。或問冬至一陽生。當漸向暖和。何為臘月大寒。冰雪反盛。夏至一陰生。當漸向清涼。何為三伏溽暑。酷熱反熾,亦有說乎。曰此將來者進。成功者退。隱微之際。未易以明也。蓋陽複於下。逼陰於上。井水氣蒸。而堅冰至也。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井水寒。而雷電合也。今人病面紅口渴煩燥喘咳者。誰不曰火盛之極。抑孰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乎。以寒涼之藥進而斃者。吾不知其幾矣。冤哉冤哉。

朔望分陰陽者。初一日為死魄。陰極陽生。初三日而。十三日而幾望。十五則盈矣。漸至二十已後。月廓空虛。海水東流。人身氣血亦隨之。女人之經水。期月而滿。滿則溢。陰極而少陽生。始能受孕。故望以前屬陽。陽病則晝重而夜輕。陽氣與病氣交旺也。陰病則晝輕而夜重。陰氣與病氣交旺也。若夫陽虛病則晝輕。陰虛病則夜輕。陰陽各歸其分也。治之者既定其時。以証其病。若未發之時。當迎而奪之。如孫子之用兵。在山谷則塞淵泉。在水陸則把渡口。若正發之時。當避其銳鋒。若勢已殺。當擊其惰歸。恐曠日遲久。反生他患也。至於或晝或夜。時作時止。不時而動。是純虛之証。又不拘於晝夜之定候。當廣服補藥。以養其正。如在平川廣漠。當清野千裡。又以十二時。分發五臟六腑。自子至午。行陽之分。自午至亥。行陰之分。仲景云:少陰之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乘此陽道方亨之時而投之。藥易以入。故仲景傷寒論中。逐時分治,不可不考。

年月日時。皆當各分陰陽。此其大略也。獨甲子運氣。內經雖備言之。往往不驗。當時大撓作甲子。即以本年本月本日本時為始。統紀其數如此。未必能直推至上古甲子年甲子月日時為歷元也。內經特明氣運有如許之異。民病亦有如許之別如此。讀內經者,不可執泥。譬如大明統歷。選擇已定。可信乎,不可信乎。陽一而實。陰二而虛。蓋陰之二。從陽一所分。故日秉全體。月有盈虧。人之初生。純陽無陰。賴其母厥陰乳哺。而陰始生。是以男子至二八。而精始通。六十四而精已絕。女子至二七。而經始行。四十九而經已絕。人身之陰。止供三十年之受用。可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況嗜欲者多。節欲者少。故自幼至老。補陰之功。一日不可缺。此陰字指陰精而言。不是泛言陰血。今之以四物湯補陰者誤也。王節齋云:水虛成病者。十之八九。火虛成病者。十之一二。微得其意矣。褚侍中云:男子陰已耗。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道澀如淋。陽巳痿而複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玩褚王二公之言。陰中有水有火。水虛者固多。火衰者亦不少。未有精泄已虛。而元陽能獨全者。況陰陽互為其根。議補陰者。須以陽為主。蓋無陽則陰無以生也。

男子抱陽而負陰。女子抱陰而負陽。人身劈中分陰陽左右。男子右屬火而為氣。左屬水而為血。女子右屬水。而左屬火。凡人半肢風者。男子多患左。女子多患右。豈非水不能營耶。此皆泛言陰陽之理。有根陰根陽之妙。不窮其根。陰陽或幾乎息矣。談陰陽者。俱曰氣血。是矣。詎知火為陽氣之根。水為陰血之根。盍觀之天地間。日為火之精。故氣隨之。月為水之精。故潮隨之。然此陰陽水火。又同出一根。朝朝稟行。夜夜複命。周流而不息。相偶而不離。惟其同出一根。而不相離也。故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從陽而引陰。從陰而引陽。各求其屬而窮其根也。世人但知氣血為陰陽。而不知水火為陰陽之根。能知水火為陰陽。而誤認心腎為水火之真。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試觀之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見在。而日月二曜。所以照臨於天地間者。非真陰真陽乎。人身心肝脾肺腎五行俱存。而所以營運於五臟六腑之間者。何物乎。有無形之相火行陽二十五度。無形之腎水行陰二十五度。而其根則原於先天太極之真。此所以為真也。一屬有形。俱為後天。而非真矣非根矣。謂之根。如木之根而枝葉所由以生者也。既有真陰真陽。何謂假陰假陽。曰此似是而非。多以誤人,不可不知。如人大熱發燥口渴舌燥。非陽証乎。余視其面色赤。此戴陽也。切其脈。尺弱而無力。寸關豁大而無倫。此系陰盛於下。逼陽於上。假陽之証。余以假寒之藥。從其性而折之。頃刻平矣。如人惡寒身不離複衣。手足厥冷。非陰証乎。余視其面色滯。切其脈澀。按之細數而有力。此系假寒之証。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余以辛涼之劑。溫而行之。一汗而愈。凡此皆因真氣之不固。故假者得以亂其真。假陽者。不足而示之有餘也。假陰者。有餘而示之不足也。既已識其假矣。而無術以投其所欲。彼亦捍格而不入。經曰: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異其終則同。可使去邪。而歸於正矣。有偏陰偏陽者。此氣稟也。太陽之人。雖冬月身不須綿。口常飲水。色欲無度。大便數日一行。芩連梔柏大黃芒硝。恬不知怪。太陰之人。雖暑月不離複衣。食飲稍涼。便覺腹痛泄瀉。參朮薑桂。時不絕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此兩等人者。各稟陰陽之一偏者也。與之談醫。各執其性之一偏而目為全體。常試而漫為之。雖與之言。必不見信。是則偏之為害。而誤人多矣。今之為醫者。鑒其偏之弊。而製為不寒不熱之方。舉世宗之。以為醫中王道。豈知人之受病。以偏得之。感於寒則偏於寒。感於熱則偏於熱。以不寒不熱之劑投之。何以補其偏而救其弊哉。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此方士之繩墨也。然而苦寒頻進。而積熱彌熾。辛熱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耶。此不知陰陽之屬也。經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斯理也。惟王太仆能窮之。注云: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無水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無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啟玄達至理於繩墨之外。而開萬世醫學之源也。

陰陽者虛名也。水火者實體也。寒熱者。天下之淫氣也。水火者。人之真元也。淫氣湊疾。可以寒熱藥施之。真元致病。即以水火之真調之。然不求其屬。投之不入。先天水火。原屬同宮。火以水為主。水以火為原。故取之陰者。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陽者。水中尋火。其明不熄。斯大寒大熱之病。得其平矣。偏寒偏熱之士,不可與言也。至於高世立言之士。猶誤認水火為心腎。無怪乎後人之懵懵也。

五行論

以木火土金水。配心肝脾肺腎。相生相克。素知之矣。諸書有云:五行惟一。獨火有二。此言似是而非。 論五行俱各有二。奚獨一火哉。若論其至。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五行各具一太極。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今以五行之陰陽生死言之。木有甲木屬陽。乙木屬陰。人身之膽是甲木。屬足少陽。肝是乙木。屬足厥陰。甲木生於亥而死於午。乙木生於午而死於亥。火有丙火屬陽。丁火屬陰。人身之相火屬手少陽。心火屬手少陰。丙火生於寅而死於酉。丁火生於酉而死於寅。水有壬水屬陽。癸水屬陰。人身之腎水屬足少陰。膀胱屬足太陽。壬水生於申而死於卯。癸水生於卯而死於申。土有戊土屬陽。己土屬陰。人身之胃土屬足陽明。脾土屬足太陰。戊土生於寅而死於酉。己土生於酉而死於寅。金有庚金屬陽。辛金屬陰。人身之肺金屬手太陰。大腸金屬手陽明。庚金生於巳而死於子。辛金生於子而死於巳。欲察病情者。專以時日之生旺休囚。而驗其陰陽之屬。如膽火旺。則寅卯旺而午未衰。肝火旺。則午未甚而亥子衰。五行各以其類推之。獨土金隨母寄生。故欲補土金者。從寄生處而補其母。是以東垣有隔二之治。是從母也。有隔三之治。

又從母之外家也。土金惟寄生。故其死為真死。惟水火從真生。故其死不死。絕處逢生矣。歸庫者。絕其生氣而收藏也。返魂者。續其死氣而變化也。況水火隨處有生機。鑽木可取。擊石可取。圓珠可取。方諸取水。 掘地取水。承露取水。若金死不救。土死不救。木死不救。是以余於五行中。獨重水火。而其生克之妙用。

又從先天之根。而與世論不同。 近世人皆曰。水克火。而余獨曰水養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獨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克水。而余獨於水中補土。世人皆曰木克土。而余獨升木以培土。若此之論。顛倒拂常。誰則信之。詎知君相二火。以腎為宮。水克火者。後天有形之水火也。水養火者。先天無形之水火也。海中之金。未出沙土。不經鍛煉。不畏火。不克木。此黃鐘根本。人之聲音。出自肺金。清濁輕重。丹田所系。不求其原。徒事於肺。抑末也。今之言補肺者。人參黃。清肺者。黃芩麥冬。斂肺者。五味訶子。瀉肺者。葶藶枳殼。病之輕者。豈無一效。若本源虧損。毫不相干。蓋人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丹家謂之母藏子宮。子隱母胎。此一臟名曰嬌臟。畏熱畏寒。腎中有火。則金畏火刑而不敢歸。腎中無火。則水冷金寒而不敢歸,或為喘脹,或為咳噦,或為不寐,或為不食。如喪家之狗。斯時也。欲補土母以益子。喘脹愈甚。清之瀉之。肺氣日消。死期迫矣。惟收斂者。僅似有理。然不得其門。從何而入。仁齋直指云: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毋徒從事於肺,或壯水之主,或益火之原。火向水中生矣。 若夫土者。隨火寄生。即當隨火而補。然而補火。有至妙之理。陽明胃土。隨少陰心火而生。故補胃土者補心火。而歸脾湯一方。又從火之外家而補之。俾木生火。火生土也。太陰脾土。隨少陽相火而生。故補脾土者。補相火。而八味丸一方。合水火既濟而蒸腐之。此一理也至理也。人所不知。人所不信。余持申言之。蓋混沌之初。一氣而已。何嘗有土。自天一生水。而水之凝成處始為土。此後天卦位。艮土居坎水之次也。其堅者為石。而最堅者為金。可見水土金。先天之一原也。又有補子之義。蓋肺為土之子。先補其子。使子不食母之乳。其母不衰。亦見金生土之義。又有化生之妙,不可不知。甲木戊土所畏。畏其所勝。不得已以己妹嫁之。配為夫婦。後歸外氏成家。此甲己化土。其間遇龍則化。不遇龍則不化。凡化物以龍為主。

張仲景立建中湯。以健脾土。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芍藥味酸屬甲木。土曰稼穡。稼穡作甘。甘草味甘屬己 土。酸甘相合。甲己化土。又加肉桂。蓋桂屬龍火。使助其化也。仲景立方之妙類如此。又以見木生土之義。蓋土無定位。旺於四季。四季俱有生理故及之。至於木也者。以其克土。舉世欲伐之。余意以為木借土生。豈有反克之理。惟木郁於下。故其根下克。蓋木氣者。乃生生之氣。始於東方。盍不觀之為政者。首重農事。先祀芒神。芒神者木氣也。春升之氣也。陽氣也。元氣也。胃氣也。同出而異名也。我知種樹而已。雨以潤之。風以散之。日以暄之。使得遂其發生長養之天耳。及其發達既久。生意已竭。又當斂其生生之氣。而歸於水土之中。以為來春發生之本。焉有伐之之理。此東垣脾胃論中用升柴以疏木氣。諄諄言之詳也。但未及雨潤風散。與夫歸根複命之理。余於木郁論中備言之。總之申明五行之妙用。專重水火耳。

論五行各有五以火言之。有陽火。有陰火。有水中之火。有土中之火。有金中之火。有木中之火。陽火者。天上日月之火。生於寅而死於酉。陰火者。炳燭之火。生於酉而死於寅。此對待之火也。水中火者。霹靂火也。即龍雷之火。無形而有聲。不焚草木。得雨而益熾。見於季春而伏於季秋。原夫龍雷之見者。以五月一陰生。水底冷而天上熱。龍為陽物。故隨陽而上升。至冬一陽來複。故龍亦隨陽下伏。雷亦收聲。人身腎中相火。亦猶是也。平日不能節欲。以致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藏身之位。故游於上而不歸。是以上焦煩熱咳嗽等証。善治者。以溫腎之藥。從其性而引之歸原。使行秋冬陽伏之令。而龍歸大海。此至理也。奈何今之治陰虛火衰者。以黃柏知母為君。而愈寒其腎。益速其斃。良可悲哉。若有陰虛火旺者。此腎水干枯而火偏盛。宜補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以滅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正謂此也。如燈燭火。亦陰火也。須以膏油養之。不得雜一滴寒水。得水即滅矣。獨有天上火入於人身。如河間所論六氣暑熱之病。及傷暑中暑之疾。可以涼水沃之。可以苦寒解之。其餘爐中火者。乃灰土中無焰之火。得木則煙。見濕則滅。須以炭培。實以溫燼。人身脾土中火。以甘溫養其火。而火自退。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甘能除大熱。溫能除大熱。此之謂也。空中之火。附於木中。以常有坎水滋養。故火不外見。惟干柴生火、燎原不可止遏。力窮方止。人身肝火內熾。郁悶煩躁。須以辛涼之品發達之。經曰:木郁則達之。火郁則發之。使之得遂其炎上之性。若以寒藥下之。則愈郁矣。熱藥投之。則愈熾矣。金中火者。凡山中有金銀之礦,或五金埋瘞之處。夜必有火光。此金郁土中而不得越。故有光輝發見於外。人身皮毛空竅中。自覺針刺蚊咬。及巔頂如火炎者。此肺金氣虛。火乘虛而現。肺主皮毛也故也。經曰:東方木實。因西方金虛也。補北方之水。即所以瀉南方之火。雖曰治金中之火。而通治五行之火。無余蘊矣。以水言之。有陽水。有陰水。有火中之水。有土中之水。有金中之水。有木中之水。陽水者。坎水也。氣也。希夷先生陰陽消息論曰。坎以一陽陷於二陰。水氣潛行地中。為萬物受命根本。蓋潤液也。氣之液也。月令於仲秋云。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是水之涸地之死也。於仲冬云。水泉動。是月一陽生。是水之動地之生也。謂之火中之水可也。謂之土中之水可也。陰水者。兌澤也。形也。一陰上徹於二陽之上。以有形之水。普施萬物。下降為資生之利澤。在上即可謂雨露之水。在下即為大溪之水。人之飲食入胃。命門之火。蒸腐水穀。水穀之氣。上熏於肺。肺通百脈。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上達皮毛。為汗為涕為唾為津。下濡膀胱。為便為液。至於血亦水也。以其隨相火而行。故其色獨紅。周而複始。滾滾不竭。在上即可為天河水。在下即為長流水。始於西北天門。終於東南地戶。正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故黃河海水。皆同色也。金中之水。礦中之水銀是也。在人身為骨中之髓。至精至貴。人之寶也。木中水者。巽木入於坎水而上出。其水即木中之脂膏。人身足下有湧泉穴。肩上有肩井穴。此暗水潛行之道。凡津液潤布於皮膚之內者。皆井泉水也。夫水有如許之不同。總之歸於大海。天地之水。以海為宗。人身之水。以腎為源。而其所以能晝夜不息者。以其有一元之乾氣為太極耳。此水中之五行也。明此水火之五行。而土木金可例推矣。經曰:紀於水火。余氣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