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內經敘火為諸証

諸熱瞀 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疼酸氣逆沖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痺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瞇不明暴注 暴病暴死皆屬於火。

論相火動為諸証

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 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于五行故謂之 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于動人有此生亦恆于動其所以恆于動者皆相火助之為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一 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 皆陰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雖出於木水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 非蟄海非附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火者也,腎肝之陰悉其相火人而同 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所同何東垣為元氣之賊,又曰火與元氣不相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則可使之無勝負乎,曰周子曰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萬事出有知之後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 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 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 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 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者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作而相火 者惟有裨補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何賊之有,或曰內經相火注言少陰少陽矣。未曾言及厥陰 太陽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陽少陰東垣嘗言之矣。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瀉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 言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胞絡都無異此歷指龍雷之火也,予亦備述天人之火皆生於動如上文所云 者實推展二公之意,或曰內經言火者不一往往于六氣中見之言臟腑者未之見也,二公豈他有所據 耶子能為我言之乎,經曰: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岐伯歷舉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 者五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考之內經少陽病為螈 太陽病時眩仆少陰病瞀暴喑鬱冒不知人非諸熱瞀 之屬火者乎,少陽病惡寒鼓栗膽病振寒少陰病洒淅惡寒振栗厥陰病洒淅振寒非 諸振鼓栗如喪神守之屬火者乎,少陽嘔逆厥氣上行膀胱病沖頭痛太陽病厥氣上沖胸少腹控睪引 腰脊上沖心少陰病氣上沖胸嘔逆非諸逆沖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譫妄太陽病譫妄膀胱病狂顛疾 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 腫善驚少陰病瞀熱以酸 腫不能久立非諸病 腫痛酸驚駭之 屬火者乎,又原病式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氣憤鬱病痿屬於肝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 火之勝也,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注文未之發爾以陳無擇之 通達且以暖熾論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後人之不無聾瞽也,悲夫。

論火豈君相五志俱有

原病式曰五臟之志過度則勞傷本臟凡五志所傷皆熱也,所謂陽動陰靜故形神勞則躁不寧靜 則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如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卒病也,故喜為心火之志病笑者火 之甚也,五志過極皆為火也。
謹按,或曰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焰燔飛走狂越消爍 于物莫能御之游行乎,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也,猶人火也,曰相火也,猶龍火也,火性不妄動能不達於道 常以稟位聽命營運造化生存之機矣。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其可得乎,故凡動者皆屬 火化火一妄行元氣受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害他經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經所謂一水不 勝二火之火出於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陽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隨起蓋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丹溪又啟 火出五臟主病曰諸風掉眩屬肝火動之類經所謂水不勝五火之火出自人為又考內經病機一十九 條內舉屬火者五諸熱瞀 皆屬於火之類而河間又廣其說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契內經之意曰諸病 喘嘔吐酸(云云見熱門)此皆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所為也,若瞀 暴喑冒昧(云云見前) 此皆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所為也,是皆火之變見為諸病也,為脈虛則浮大實則洪數藥 之所主各因其屬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製之相火者龍火也。 不可以水濕折之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司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耆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朴硝之屬若腎水受傷其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製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若右腎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不明諸此之類而求火之為病施治,何所依據,故於諸經集略其說備處方之用,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又按火熱之極者經曰:壯火散氣壯火之氣衰故有陽極似陰之証河間治身冷唯心胸微暖昏冒不知 人事不能言脈微而欲絕者用涼膈散養陰以退陽此因病陽厥而尚不下所致身冷脈微而似陰証亢 則害承乃製極變病例也,然人火龍火治法與論唯太仆河間丹溪之意已詳其未悉之旨今輯於下

王安道曰:予讀內經六微旨論至於亢則害承乃製喟然嘆曰至矣哉其造化之樞紐乎,王太仆發 之於前劉河間闡之於後聖人之蘊殆靡遺矣。然學人尚不能釋然得不猶有未悉之旨也,歟謹按經帝曰 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云云)嘗觀夫陰陽五行之在天地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強 者折之弱者濟之蓋莫,或使然而自不能不然也,不如是則高者愈高下者愈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乖亂之弊日已極矣。天地豈能位乎,雖然高也,下也,強與弱也,亦莫,或使然而自不能不然也,故易也,者 造化之不可常也,惟其不可常故神化莫能以測莫測故不息也,可常則息矣。亢則害承乃製者其莫,或 使然而自不能不然也,歟夫太仆河間已發揮者茲不贅乃其未息之旨請推而陳之夫自顯明之右止 君火治之十五句言六節所治之位也,自相火之行下止陰精承之十二句言地理之應乎,歲氣也,亢則害承乃製二句言抑其過也,製生則化止生化大病四句言有製之常與無製之變也,承猶隨也,然不曰 隨而曰承者以下言之則有上奉之象故曰承雖謂之承而有防之之義存焉亢者過極也,害者害物也。 製者克勝之也,然所承也,其不亢則隨之而已故雖承而不見既亢則克勝以平之承斯見矣。然而迎之 不知其所來跡之不知其所止固若有不可必者然可必者常存乎,杳冥恍惚之中而莫之,或欺之

河間曰:已亢過極則反似勝已之化似也,者其可以形質求哉故後篇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少 陰所至為熱生終為寒之類其為風生為熱生者亢也,其為肅為寒者製也。又水發而為雹雪土發而飄驟之 類其水發土發者亢也,其雹雪飄驟者製也,若然者蓋造化之常不能以無亢亦不能以無製焉耳夫前 後二篇所主雖有歲氣運氣之殊然亢則害承乃製之道蓋無往而不然也,惟其無往而不然故求之於 人則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不勝平之五臟更相平非不亢而防之乎,一臟不平所不勝平之非既 亢而克勝之乎,姑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則腎水雖心火之所畏亦不過防之而已一,或有亢即起而克勝 之矣。餘臟皆然製生則化當作製則生化蓋傳寫之誤而釋之讀之者不覺求之不通遂並遺四句而弗 取殊不知上二句止言亢而害害而製耳此四句乃害與製之外之餘意也,苟,或遺之則無以見經旨之 周悉矣。製則生化正與下文害則敗亂相對辭理俱順不勞曲說而自通製則生化者言有所致則六氣 不至與亢而為平平則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矣。化為生之盛故生先於化也,外列盛衰者言六氣分布主 治迭為盛衰昭然可見故曰外列害則敗亂生化大病者言既亢為害而無所製則敗壞乖亂之政行矣。 敗壞乖亂之政行則其變極矣。其災甚矣。萬物其有不病者乎,生化指所生所化者言謂萬物也,以變極 而災甚故曰大病上生化以造化之用言下生化以萬物言以人論之製則生化猶元氣周流滋營一身 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九竅皆藉焉以為動靜雲為之主生化大病猶邪氣恣橫正氣耗散凡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九竅舉不能遂其運用之常也,或以害為自害,或以承為承襲,或以生為自無而有化為自 有而無,或以二生化為一意,或以大病為喻造化之機息此數者皆非也,且夫人之氣也,固亦有亢而自 製者苟亢而不能自製則湯液針石導引之法以為之助若天地之氣其亢而自製者固複於平亢而不 製者其孰助哉雖然造化之道苟變至於極則亦終必自反而複其常矣。學人能本之太仆河間而參之 此論則造化樞紐之詳亦庶矣乎。

氣屬陽動作火論

詳見氣門。

論陰虛火動

詳見熱門。

論積溫蓄熱成火宜汗吐下法

子和曰:李屏山素飲酒一日得病醫用酒蒸丸熱後目睹天地但見紅色遂成龍火卒不能救 棠溪李濟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補肝散以致睛脹但見窗檻橫排幾至喪明令湧泄五七次繼服涼劑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代章宗出家既病三陽蓄熱常居靜室不敢見明明則頭疼如錐每置冰于頂上不能解其熱歷諸醫莫能辯其病後治之七日而愈其法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後用涼物清鎮之平複如故謹按以上病例非汗吐下法則不能已人惟陰平陽秘神氣以寧蓋昧者徇情縱欲因致積熱之証,非一朝一夕故也。治當如此其為治,不能究其源委,豈得不遂致誤人者哉,今以積熱沉寒論,附錄於下。

王安道曰:人之所藉以生者氣也,氣者何陰陽是也,夫陰與陽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攝與否吉凶於是乎,定夫惟攝之不能以皆善也,故偏寒偏熱之病始莫逃于乖否之餘矣。雖然寒也,熱也,苟未至於 甚粗工為之而不難設熱積而寒沉良工猶弗能以為計況其下乎,奈之何俗尚顓蒙恪恃方藥愈投愈盛迷不之反豈知端本澄源中含至理執其樞要眾妙俱呈且以積熱言之始而涼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則因熱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苦寒頻歲而弗停又以沉寒言之始而溫和次而熱取熱取不愈則因寒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辛熱比年而弗止嘆夫苦寒益深而積熱彌熾辛熱太過而沉寒愈滋苟非大聖慈仁明垂樞要生也,孰從而全之經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屬也,者其樞要之所存乎,斯旨也,王太仆知之故曰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製陽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吁混乎,千言萬語之間殆猶和璧之在璞也,夫寒之而熱者徒知以寒治熱而不知熱之不衰者由乎,真水之不足也,熱之而寒者徒知以熱治寒而不知寒之不衰者由乎,真火之不足也,不知真水火不足泛以寒熱藥治之非惟臟腑習熟藥反見化於其病而有者弗去無者複至矣。故取之陰所以益腎水之不足而使其製夫心火之有餘取之陽所以益心火之不足而使其勝夫腎水之有餘也,其指水火也,屬猶主也,謂心腎也,求其屬者言水火不足而求之於心腎也,火之原者陽氣之根即心是也,水之主者陰氣之根即腎是也,非謂火為心而原為肝水為腎而主為肺也,寒亦益心熱亦強腎此太仆之至理于規矩準繩之外而非迂生曲士之可以 及矣。

火証治法

吐劑

仲景瓜蒂散
子和三聖散
元戎勝金丸 方並見痰飲門。
按賈元良曰宣劑者湧吐是也,以君召臣曰宣言以上召下之義也,俚人以瀉為宣非也,古曰春宣五臟之積滯仲景大法春則人病在頭故宜吐之南地人服屠蘇自下而上是也,下攻者非也,然一切風熱積熱,或火熾者其証寸口脈滑而有力胸中實滿煩 氣上而不化,面赤痰盛,罵詈驚駭等証,並宜吐之,但以上諸方,恐非所宜義,見痰飲門。

升散之劑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脈右關緩弱,或弦,或浮數

羌活 甘草(炙) 黃耆 蒼朮(各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一兩半) 人參 黃芩(各七錢) 黃連(半兩酒炒) 石膏(半兩秋深勿用)
上 咀,每服一兩,或半兩水煎
按此發脾胃火邪之劑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瀉陰火升發陽氣榮養氣血也。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痺熱骨髓中熱發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各半兩) 防風(二錢半) 柴胡(八錢) 甘草(炙三錢) 人參 白芍(各半兩) 甘草(生二錢)
上 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煎稍熱服
按此胃膽脾肺膀胱經藥也。

千金麥門冬湯 治諸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麥門冬 桑白皮 生地黃(各一兩) 半夏 紫菀 桔梗 淡竹茹 麻黃(各七錢半) 五味子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或一兩,入薑煎
按此心肺藥也,然麻黃恐非病後所宜

拔萃方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兩) 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知母(各一兩) 石膏(二兩) 羌活 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 咀,每服一兩,入薑煎
按此肝心脾肺腎藥又表裡氣血之劑也,雲歧子曰在五臟之標本者皆可用

梔子仁湯 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 赤芍 大青 知母(各一錢) 升麻 黃芩 石膏(各二錢) 杏仁(二錢) 柴胡(二錢半) 甘草(二錢) 豉(百粒)
上 咀,水煎
按此脾肺肝膽胃經藥也。

陽毒升麻湯 治傷寒雜病汗吐下後變成陽毒發狂譫妄喉痛下利

升麻(五錢) 犀角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二錢半)
上 咀,水煎
按此升散肺胃火熱藥也。

葛根橘皮湯 治諸熱証溫毒成 ,或咳,或心悶,或嘔

葛根(三錢) 橘皮 杏仁 知母 黃芩 麻黃 甘草(各二錢)
上 咀,入薑煎
按此肺胃膀胱經藥也。
謹按古方治火升散之劑其例少得姑採以上諸方以備其旨。

折製之劑

局方涼膈散
按此瀉脾胃肺心主膽三焦大腸火熱藥也。

調胃承氣湯
按此瀉胃火之藥也。

當歸承氣湯 方並見熱門
按此瀉脾胃肝火之藥也。

麥門冬散 治丈夫婦人蘊積邪熱心胸煩悶咽乾口燥睡臥不安,或大小腸不利口舌生瘡

芒硝(一兩) 麥門冬(三錢) 小草 黃連 升麻 犀角屑 甘草(炙) 黃芩 枳殼 大青(各半兩)
上為末,每三錢水煎
按此瀉心肺肝胃火熱之劑與以上諸方皆鹹寒之藥經云火淫於內治以鹹寒而為正治然亦有氣血上下之分也,用者自宜取擇

黃連解毒湯 治一切火熱毒狂躁煩心口燥咽乾熱勢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而脈洪喘急鄭聲目赤睛疼燥渴

黃連 黃柏 大梔子 黃芩(各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太倉公火劑湯也,瀉心肺腎膀胱大小腸胃火之藥真珠散 治男女五臟積熱毒氣上攻心胸煩悶口乾舌燥精神恍惚悶亂生臥不安

琥珀 真珠粉 天花粉 鐵粉 朱砂 生甘草 寒水石( ) 牙硝 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一錢竹葉湯調下
按此瀉心腎胃火之劑鎮墜藥也。

宣明大金花丸 治中外諸熱寢汗切牙睡語驚悸溺血淋 咳血衄血瘦弱頭痛並骨蒸肺痿勞嗽 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二三十丸新水下
按此解毒湯之變法也,出陽明例但雲治瘦弱頭痛以下諸証猶宜詳審用之

當歸龍膽丸 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寧榮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胸膈咽嗌不利腸胃燥澀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火熱等証

當歸 草龍膽 大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一錢) 麝(半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薑湯下三二十丸
按此瀉心肝脾肺腎胃火之藥也。

神芎丸 治一切熱証常服保養除痰飲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利而愈神強體健耐傷省病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二十丸按此瀉肝心脾胃肺膀胱火熱之劑又氣血藥也,下濕熱導滯甚捷但雲常服神強體健省病與前方云治腎水陰虛虛損者恐未必然。

升散折製之劑

宣明防風通聖散

川芎石膏湯 方並見中風門

局方紅雪通中散 治煩熱躁熱毒熱喉閉狂躁胃爛發斑酒毒

麝香(半兩) 朱砂(一兩) 川朴硝(十斤) 羚羊角屑 黃芩 升麻(各三兩) 赤芍 竹葉 枳殼 人參 木香 檳榔 甘草(各二兩) 葛根 大青 藍葉 梔子 桑白皮 木通(各一兩半) 蘇木(六兩)
上件藥製合見局方
按此表裡氣血之藥也。

紫雪 治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解諸熱毒藥毒邪熱小兒驚癇百病

黃金(百兩)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打碎)
以上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項

甘草(炙八兩)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兩) 丁香(一兩) 升麻 玄參(並銼細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項

硝石(四升芒硝亦得每升得七兩七錢半) 朴硝(十斤提淨者)
以上入前藥汁中微火煎柳枝不住手攪候有七升拋放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項藥攪令勻

朱砂(研三兩) 麝香當門子(一兩二錢半)
上藥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錢,或二錢冷水調下大人小兒臨時以意加減並食後服
按此心脾肺腎胃經藥也。

千金黑奴丸 治火熱陽毒發狂發斑煩躁大渴倍常

黃芩 釜底煤 芒硝 灶突墨 梁上塵 小麥奴 麻黃 大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大新汲水化服不定再服半丸飲水盡足當發寒寒已汗出乃瘥未汗再服半丸不大渴者不可與
按此出陽明藥例取諸火化者為從治之意又表裡之劑也。

滋陰壯水之劑

拔萃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虛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下血

丹溪大補丸降陰火補腎水

補陰丸降陰火治煩渴骨熱補腎水真陰不足 並見補虛門
按此三方足少陰藥下二方入陰中至陰之劑經云壯水之主以製陽光所謂求其屬也。

局方玄參湯 治腎臟實熱心胸煩滿耳聽無聲腰背俯仰強痛口乾溺赤

生地黃 玄參 五加皮 黃芩 赤茯苓 通草 石菖蒲 甘草(炙) 羚羊角屑 麥門冬(各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滋腎通心氣血之藥也。

從治之劑

丹溪左金丸瀉肝火行濕為熱甚反佐開痞結治肝邪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糊丸

局方溫膽湯 治膽虛痰熱驚悸不眠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陳皮 生薑(四兩) 甘草(二兩)
上 咀,水煎,每服一兩。

治要茯苓散 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

茯神 麥門冬(各一兩半) 通草(一兩二錢半) 知母(一兩) 紫菀 桂心(各七錢半) 升麻(一兩二錢半) 淡竹茹(半兩) 大棗(十二枚) 赤石脂(一兩七錢半)
上 咀,每服一兩,井花水煎

茱萸散 治小腸虛熱,或酒後頻吃冷水等物其病臍下結塊連外腎俱腫者

吳茱萸(二錢半) 川芎(半兩) 木通(四錢) 半夏(一錢)
上 咀,每三四錢入蔥煎服

瀉熱湯 治脾臟熱面黃目赤季脅痛滿

半夏 母薑(各八兩) 枳實 梔子 茯苓 芒硝(各三兩) 細辛(五兩) 白朮 杏仁(各四兩) 生地黃 淡竹葉(各一升)
上 咀,每服一兩,或兩半水煎後下硝溫服

桂苓甘露飲 治胃受濕熱頭疼身熱煩渴吐瀉口乾 方見熱門

橘皮湯 治肺熱氣咳息喘奔

橘皮 麻黃(各三兩) 紫蘇 柴胡(各二兩) 宿薑 杏仁(各四兩) 石膏(八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

生薑泄腸湯 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

生薑 橘皮 竹茹 黃芩 梔子仁 白朮(各三兩) 桂心(一兩) 茯苓 芒硝(各二兩) 生地黃(十兩)
上 咀,入大棗煎,每服一兩。

金匱腎氣丸 治腎經虛熱 方見補虛門

五苓散 治發熱而渴小便不利煩躁頭痛 方見泄瀉門。
按內經注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由是病氣隨愈矣。以上諸方皆從其氣以去拒格之熱可臨証選用求其意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