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丹〕腹痛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
〔垣〕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力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胞絡也。前人以良薑、菖蒲大辛熱之味末之,酒調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
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薑附御寒湯之類主之。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湯之類主之。
雜症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是隨高下治之也。更循各臟部分穴俞而灸刺之。如厥心痛者,痛如針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然谷、太溪,餘臟皆然。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如傷寒誤下,傳太陰腹滿而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夏月肌熱、惡熱,脈洪疾而痛者,黃芩芍藥湯主之。又有諸蟲痛者,如心腹懊 作痛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水者,蛔咬也。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脫,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或《局方》化蟲丸及諸蟲之藥,量虛實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海〕秋腹痛,肌寒、惡寒,脈沉微,足太陰、足少陰主之,桂枝芍藥湯。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湯之類。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之類,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太陰傳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而止。
〔仲〕虛勞裡急,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方見傷寒。)
〔羅〕肝勝乘脾真定路總管劉仲美,年逾六旬,有脾胃虛熱之証。至元辛巳閏八月初,天氣陰寒,因官事勞役,渴而飲冷,夜半自利兩行。平旦予診視,其脈弦細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青褐色,腹中微痛,氣短而不思飲食。予思《內經》云︰色青者肝也,肝屬木。唇者脾也,脾屬士。木克土,故色見於唇。《難經》亦云︰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令脾不受肝之邪也。潔古先師云︰假令五臟各行己勝,侮所不勝,當重實不勝,微瀉其勝,以黃耆建中加芍藥附子湯主之。且芍藥味酸,瀉其肝木,微瀉其勝。
黃、甘草甘溫補實脾土,皆重實其勝。桂、附辛熱,治其寒水,又助陽退陰。飴糖甘溫,補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生薑、大棗辛甘大溫,生發脾胃,升騰其氣,行其榮衛,能緩其急。每服一兩,依法煎服,再服而愈。黃耆建中湯倍芍藥,量虛實加附子。(本方見治虛實法。)
〔仲〕理中湯(方見傷寒少陰病。)
〔垣〕草豆蔻丸 治脾胃虛而心火乘之,不能滋榮上焦元氣,遇冬腎與膀胱之寒水旺時,子能令母實,致肺金大腸相輔而來克心乘脾胃,此大複其仇也。經曰︰大勝必大複。故皮毛血脈分肉之間,元氣已絕於外,又大寒大燥二氣並乘之,則苦惡風寒,耳鳴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時眩,目不欲開,腹中為寒水反乘,痰唾涎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脅下急縮,有時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瀉而少秘,下氣不絕或腸鳴,此脾胃虛之極也。胸中氣亂,心煩不安,而為霍亂之漸。膈咽不通,噎塞,極則有聲,喘喝閉塞,或日陽中,或暖房內稍緩,口吸風寒則複作,四肢厥冷,身體沉重不能轉側,不可回顧,小便溲而時躁。此藥主秋冬寒涼,大複氣之藥也。
草豆蔻仁(一錢四分,麵裹,煨,去皮) 吳茱萸(八分,湯洗,焙乾) 益智仁(八分) 陳皮(八分)白僵蠶(一錢) 甘草(炙,六分) 桃仁(去皮尖,七分) 青皮(六分) 澤瀉(一分,小便數,減半)黃(八分) 半夏(一錢,湯泡七次) 人參(八分) 麥 (一錢半,炒) 神曲(四分) 薑黃(四分)當歸身(六分) 柴胡(四分)
上件十七味,同為細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入一處研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送下,旋斟酌多少。
神聖複氣湯 治複氣乘冬足太陽寒氣、足少陰腎水之旺,子能令母實,手太陰肺實反來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閉塞痛疼,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濁涕不止,或有 肉不聞香臭,咳嗽痰沫,上熱如火,下寒如水,頭作陣痛,目中流火,視物□□,耳鳴耳聾,頭並口鼻或惡風寒,喜日陽,夜臥不安,常覺痰塞,膈咽不通,口無滋味,兩脅縮急而痛,牙齒動搖不能嚼物,腰、臍間及尻臀、膝、足寒冷,陰汗,前陰冷,行步欹側,起居艱難,掌中寒,風痺麻木,小便數而晝多夜頻而少,氣短喘喝,少氣不足以息,卒遺矢無度。
婦人白帶,陰戶中大痛牽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睪牽心,陰陰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調,煩心霍亂,逆氣裡急,而腹皮色白,後出餘氣,腹不能努,或腸鳴,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皆寒水來複火土之仇也。
乾薑(炮,三分) 人參(五分) 半夏(湯泡,七分) 柴胡(一錢) 本(八分) 防風(五分)羌活(一錢) 甘草(八分) 升麻(七分) 白葵花(五朵,去心) 歸身(六分,酒洗,浸) 黑附子(三分,炮,去皮臍) 桃仁(湯浸,去皮,五分,研) 郁李仁(湯浸,去皮、五分)上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二盞,入黃耆(一錢) 草豆蔻(一錢,面煨去皮稱) 陳皮(五分)上件入在內,再煎至一盞,再入下項藥黃柏(五分,酒浸) 黃連(三分,酒浸) 枳殼(三分) 生地(二分,酒洗)以上四味,預一日另用新水浸。又次入細辛(二分) 川芎(三分) 蔓荊子(三分)預一日用水半大盞,分作二處浸,此三味並黃柏等藥,前正藥作一大盞,不去渣,入此浸藥,再上火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心。又能治咬頰、咬唇、咬舌、舌根強硬等症如神。忌肉湯及食肉,使不助經絡中火邪也。大抵腎並膀胱經中有寒,肺氣元氣不足者,皆宜服之,神驗。於月生、月滿時,隔三五日一服。
如病急,不拘時候。
益智和中丸 季秋合,治心腹中大痛,煩躁,冷汗自出。
草蔻仁(四錢) 益智仁(一錢三分) 砂仁(七分) 甘草(炙,二錢半) 黃耆 當歸身 人參 乾薑 麥門冬 曲末 陳皮(各五分) 桂枝 桂花(各一錢半) 大麥 (炒,三錢半)黃連(一錢) 生地(一錢) 薑黃(三分) 木香(二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九,溫水送下。細嚼亦得。
溫胃湯 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白豆蔻(三分) 益智 砂仁 甘草(二分) 薑黃(各二分) 陳皮(七分) 澤瀉(三分)黃(七分) 乾薑(二分) 濃朴(二分) 人參(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丹〕裡成人,年二十五歲,肚痛二個月,食少,面微寒。
白朮 陳皮 青皮(各半兩) 川芎 白芍 半夏(各三錢) 蒼朮 官桂 歸身尾 甘草(炙)木通(各一錢)分七帖,薑二片煎,下保和九二十粒。
一老人,腹痛作隔,不禁下者。
川芎 蒼朮 香附 白芷 茯苓 乾薑 滑石上八方,皆治中寒、虛寒腹痛也。
〔垣〕朮桂湯 治寒濕所客,身體沉重,胃脘痛,面色痞黃。
麻黃(一錢) 桂技(五分) 杏仁(十個) 草蔻仁 半夏 澤瀉 炒曲(各五分) 蒼朮(三錢)陳皮(一錢) 白茯苓(一錢) 豬苓(五分) 黃耆(各五分) 甘草(二分,炙)
上 咀,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麻黃草豆蔻丸 季秋合,治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者。
麻黃(去節,二錢) 草豆蔻 炒曲(各一錢) 益智(八分) 升麻 大麥曲 砂仁 黃耆半夏(湯泡)白朮 陳皮(各五分,去白) 柴胡甘草(炙) 吳茱萸 當歸身 青皮 木香 濃朴(各二錢) 蓽澄茄 紅花 蘇木(各五分)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細嚼,溫水送下。
濃朴湯 治脾胃虛寒,心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濃朴(薑製) 陳皮(去白,二兩) 甘草(炙) 乾薑(各五錢) 茯苓(去皮一兩)戊火已衰,不能運化,又加客氣,聚為滿痛。散以辛熱,佐以苦甘溫,以淡泄之,扶持胃氣,以期平也。
〔羅〕高良薑湯 治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不可忍。
高良薑(五錢) 濃朴(薑製) 當歸(炒) 桂心(各二錢)
上 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分二服。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若強人分二服,劣人分三服,增損之。
〔《本》〕治心脾痛神效。荔枝核為末,每服一錢,熱醋湯調下。
〔仲〕四逆湯 真武湯 附子湯(以上三方並見傷寒。)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膈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 主之。
附子(一個,炮) 半夏(五分) 甘草(半兩) 大棗(十個) 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用湯,或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羅〕益智散 治傷寒陰盛,心腹痞滿,嘔逆瀉利,手足厥逆,及一切冷氣攻心,脅臍腹脹滿絞痛。
川烏(炮,去皮臍,四兩) 益智(去皮) 乾薑(炮) 青皮(去白,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食前。
〔《本》〕又方 治胸滿氣噫,下部冷,臍腹 痛。
半夏(二兩,製) 生薑(六兩) 陳皮(四兩,去白) 桂(一兩) 吳茱萸(五十粒,湯洗泡)
上 咀,用水十升,煮取四升,分五服,冷再服,空心食前服。予少年時,曾患臍 腹痛,初不疑其虛,遍服諸家藥無效,遂自診之,覺是虛症,合此藥一劑,服未至半劑,頓愈。
〔海〕正陽散 回陽丹 當歸四逆湯(以上三方方見傷寒。)
〔羅〕蔥熨治驗《內經》云︰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而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又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諸寒作痛,得炅則痛立止。真定一秀士,年三十一,肌體本弱,左脅下有積氣,不敢食冷物,覺寒則痛,或嘔吐清水,眩運欲倒,目不敢開,惡人煩冗。
靜臥一二日及服辛熱之藥則病退。延至至元甲戌秋初,因勞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氣亦冷,面色青黃不澤,全不得臥,扶幾而坐,咳嗽,咽膈不利。予與藥服之,見藥則吐,藥不得入,無如之何,遂以熟艾約半斤,用白紙一張鋪於腹上,紙上攤艾令勻,又以憨蔥數枝批作兩半片,鋪於熟艾上,再用白紙一張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則易之,覺腹中熱,腹皮暖不禁,以帛三搭,多縫帶系之,待冷方解。初熨時,得暖則痛減,大暖則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與對証藥服之,良愈。故立此熨法,以救將來之痛也。
〔海〕夏腹痛,肌熱,惡熱,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芍藥黃芩湯治腹痛,脈洪數。(方見下滯下。)
〔丹〕婦人肚墜痛,不泄,脈不數。
陳皮 地黃 芍藥(二錢) 黃芩 木通 歸尾(一錢) 甘草(炙些) 桃仁(二十四個)
〔《經》〕卒患腹痛。水研山豆根汁半盞服之。
五靈脂湯 治中暑,肚腹疼不已。
五靈脂 香附(各等分)
上為末,白湯調服。
腹痛,或大便利,或用手重按痛處,不痛者為虛,治法並於寒條選用之。或無寒者,如下方。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治腹痛,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方也。
芍藥(二兩) 甘草(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服。海藏云︰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鍰之。
〔海〕肚腹痛者,芍藥甘草湯主之。
脈弦 傷氣 加芍藥脈洪 傷金 加黃芩 加棗脈緩 傷水 加桂枝 生薑脈澀 傷血 加當歸脈遲 傷火 加乾薑
〔丹〕婦人痢後,血少腹痛。
白芍藥(二錢) 歸身尾(一錢半) 陳皮(二錢) 川芎(五分)調服六一散。
〔仲〕痛而秘者,濃朴三物湯 主之。
濃朴(一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個)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二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丹〕一男子,年十八歲,自小面帶微黃,五月間腹大痛,醫者與小建中湯加丁香兩帖,不效。加嘔吐清汁,又與十八味丁沉透膈湯兩帖,食全不進,痛無休止,臥不能起。如此五六日,又與阿魏丸百餘粒,至夜發躁不得睡,口卻不渴。予脈之,左三部沉弦而數,關部尤甚;右三部沉滑而數實,痛處不可按。遂與大柴胡湯四帖,加甘草下之,痛嘔雖減,食猶未進;遂與小柴胡湯去黃芩、人參,加芍藥、陳皮、黃連、生甘草二十帖而愈。
白雲許先生,始因飲食作痰成脾疼,後累因觸冒風雪,腿骨作疼,眾皆以脾疼、骨疼為寒,雜進黃牙 丹等藥雜治。十餘年間,艾灸數萬計,或似有效,及至病再作,反覺加重。至五十一歲時,又冒雪乘船而病愈加,至坐則不能起,扶起亦不能行,兩胯骨不能開合。若脾疼作時,則兩胯骨痛處似覺稍輕;若飲食甘美,脾疼不作,則胯骨重痛增。諸老袖手,計無所出。予謂此初因中脘有食積痰,雜以胃寒濕抑遏經絡,血氣津液不行,痰飲注入骨節,往來如潮,其涌而上則為脾疼,降而下則為胯痛,非涌泄之法不足以治之。時七月二十四日,遂以甘遂末一錢,入豬腰子內煨與食之,連瀉七行,至次日兩足便能行步。至八月初三日,嘔吐大作,不能起床,顆粒不食,但時煩躁,氣弱不能言語,諸老皆歸罪於七月之瀉,而又知累年熱補之誤,皆不敢用藥。予嘗記《金匱》云︰病患無寒熱,而短氣不足以息者,此實也。其病多年鬱結,一旦以刀圭之劑泄之,徒動猖狂之勢,他未有製御之藥,所以如此。仍以吐劑達其上焦,以次第治及中、下二焦。於初三日,用瓜蒂吐不透;初六日,用梔子又吐不透;初九日,用附子尖三枚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其嘔噦終止。前後所吐,共得膏痰沫液一大水桶。初十日,遂以朴硝、滑石、黃芩、石膏、連翹等涼藥, 咀一斤,蒸煎濃汁,放井水中極冷凍飲料之。
十一月十二日、十三日、十四日,每日食上件藥一斤;十五日,腹微滿,大小便皆秘悶。予欲用大承氣下之,諸老皆以為不可。十六日,六脈皆歇至。予診其脈,獨歇至卯酉二時,其餘時刻平勻如舊。予曰卯酉為手、足陰陽之應,此大腸與胃有積滯不行所致,當速瀉之。爭論不已。至十八日,遂作紫雪半斤。十九日早,紫雪成,每用一匙頭,以新汲井水化下,至二十日天未明,已服紫雪五兩,神思稍安,腹滿亦減。遂收起紫雪不與。二十一日,大為小便閉作痛所苦,遂飲以蘿卜子汁半茶鐘,隨手痛止,小便立通。二十二日,小腹滿痛,不可捫摸,神思不佳,遂以大黃、牽牛作丸,服至三百丸。至二十三日巳時,下大便,並通如爛魚腸三碗許,臭惡可畏。
是日神思稍安,診其脈不歇至矣。二十四日,腹大絞痛,殆不能勝者約一時許,腰胯沉重且墜,兩時不出聲,不能言,瀉下穢物如 油條者一尺餘,肚中如燒,片時方定。至二十五日,神思漸安,夜間得睡。二十六日,漸能出聲言語。自初二日至此,並顆粒不曾入口,語言並不出聲。至二十七日,方啜半盞稀粥者四次,似有生意。至次月初四日方平安。其脈自嘔吐至病安日,皆是平常弦大之脈,唯有中間數日歇至少異耳。至次年四月複行倒倉法,方步履如初。
腸癰亦腹痛,但小便數似淋,脈滑數為異耳。(治法見腸癰本門。)
〔《肘》〕治小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用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內大錢二七枚,煮取二升半,強人可頓服;瘦人可分之再服。
〔海〕當歸丸 治三陰受邪,於心、臍、少三腹疼痛,氣風等症。
四物湯(各半兩) 防風 獨活 全蠍(各五分) 續斷(一兩) 苦楝 玄胡(各七錢) 木香 丁香(各二錢半) 茴香(一兩,炒)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五十丸,大效。
四物苦楝湯 四物湯(四兩) 玄胡索 苦楝(各一兩)
〔雲〕治腹中攪痛不可忍。
玄胡索 當歸 白芍 川芎 乾薑(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又法 治証同前。
玄胡索 桂心(各半兩) 當歸(一兩)
上為細末,熱酒調下。
失笑散 治心腹痛欲死,百藥不效,服此頓愈,(方見心痛。)
〔《經》〕治脾寒氣發歇痛不可忍者。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後,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莖煨熟,以酒浸,溫分三服。
腹痛,脈滑者,痰;脈弦者,食。
清痰多作腹痛。
台芎 蒼朮 香附 白芷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調入,熱湯服之。
溫中丸 治食積肚痛。
白朮 香附(童便浸) 針砂(各四兩,醋浸,炒紅) 山楂肉 神曲(各八兩) 苦參(一兩)川芎(半兩,春用夏去) 吳茱萸(半兩,湯浸。冬用春去之) 蒼朮(米泔浸一宿,二兩五錢)
上為末,醋調曲糊為丸,如桐子大。一方,去山楂、神曲、川芎,加半夏、青皮、黃連。
〔世〕蒼朮丸 治失飢傷飽,肚痛不食。
蒼朮(炒) 橘紅(等分,為末)上生薑汁打、炒,神曲糊丸,如桐子大。每七十丸,米飲下。
〔丹〕酒積腹疼痛。用三棱、蓬莪朮、香附、官桂、蒼朮、濃朴、陳皮、甘草、茯苓、木香、檳榔治之。
楊淳三哥,年六十,食積痰作痛在心頭,或在腹脅,脈皆弦澀,食甚少,大便秘實,此濕積也,宜生血、行氣、進食、磨積、補虛。
白朮 炒曲 半夏(各一錢半) 郁李仁 歸身尾 芍藥 陳皮(各五錢) 山楂(五錢) 川芎(三錢)人參(二錢) 柴胡(二錢) 紅花(五分) 桃仁(三個)細末粥丸。一日三次,食前白湯下四五十丸。
〔羅〕七氣湯 治虛冷上氣,及寒氣、怒氣、思氣、喜氣、憂氣、愁氣,內結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時止,發即欲死,此藥主之。
半夏(湯洗,五兩) 人參(去蘆) 甘草(炙) 肉桂(各一兩)
上為粗末,入半夏令勻。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七分,去渣稍熱服,食前。
腹痛有作止者,有塊耕起往來者,吐清水者,皆是蟲痛。治法見心痛。
井窈渠吳孺人,年近四十,得腹隱痛,常以火燒磚瓦熨之,面與胸襟間,惡火之熱氣。發時少煩,食亦減,六脈和,皆微弦,最苦夜間不得睡,但世上凶惡之事,並憂苦境像皆上念,時作惡泣,說離別,囑付後事。
如此者一年,眾作心痛治之。自覺氣自下沖上,雖久病,人卻不瘦。予曰︰此肝受病,遂與防風通聖散吐之。
時尚春寒,於通聖中加桂,入薑汁調之,日三四次,至初夏稍熱,與當歸龍膽丸、枳朮丸,一月而愈。
運氣 腹痛有二︰一曰土盛攻腎而痛。經云︰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是也。
二曰火鬱之發痛。經云︰火鬱之發,民病腹中暴痛是也。
〔世〕鹽炒熱,用布裹,熨痛處,神效。
〔丹〕攪腸沙。用台芎為末,每一錢許,入生薑自然汁半盞,熱湯內調服。又方,樟木煎湯大吐之,或用白礬末一錢,清湯調服探吐之,或鹽湯探吐之亦可。
〔世〕治發沙,面青肚疼,昏倒不省人事。急以鼠屎一合,研為細末,滾湯調令通口澄清服之,一服而安,神效。宜預收下。
刺灸 腹痛有四法︰其一取脾胃。經云︰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皆調於三裡。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實則腹中切痛取之所別也。又云︰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己,刺氣沖,已刺,按之立已是也。
其二取大腸。經云︰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取巨虛、上廉是也。
其三取督脈。經云︰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也。
其四取任脈。經曰︰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取之所別也。
〔世〕治絞腸沙症,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溫水,於病者膝灣內拍打,有紫黑處,以針刺去惡血即愈。
〔《玉》〕腹痛,並治氣塊︰內關 支溝 照海
〔《撮》〕氣痛,並治積痛,食不化︰氣海(一寸半,灸五十壯。) 中脘(二寸半,灸十壯。) 隱白(二分,瀉之,灸七壯。)
〔桑〕又法︰巨闕 足三間
〔怪穴〕腹痛腸鳴︰氣沖(在氣海旁各一寸半,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
〔世〕臍腹痛︰陰陵泉 太沖 三裡 支溝 不已,取下穴︰中脘 關元天樞 繞臍痛︰公孫 三陰交 陰谷
〔東〕胃脘暴痛,臍中堅痛︰石門 商丘 陰谷 大腸俞 膈俞
〔《甲》〕腹中盡疼,外陵主之。大腸寒中,(《千金》作“寒疝”)大便乾,腹中切痛者,肓輸主之。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腹結主之。
〔仲〕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脈》〕若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蟲痛,脈浮大無妨。)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有積,脈堅大無妨。)
胎前腹痛
〔仲〕婦人懷胎,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 主之。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朮(四兩) 澤瀉(半斤) 芎 (半斤,一作三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潔〕地黃當歸湯 治婦人有孕胎痛。
當歸(一兩) 熟地(二兩)
上為末,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去渣,頓服之。
〔仲〕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方見虛勞。)
〔雲〕芎歸湯 治妊娠先患冷氣,忽心腹痛如刀刺。
川芎 人參 茯苓 桔梗 吳茱萸 當歸(各一兩) 濃朴(製) 芍藥(各二兩)
上 咀,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氣下即安。
〔丹〕孫院君,因近喪冒惡氣,傷胎肚痛,手不可近,發熱,口中不思食。須安胎、散滯氣。
青皮(三錢) 黃芩 芍藥(各二錢) 歸尾(一錢半) 川芎(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少)分二帖。水三盞,先煎苧根二大片,至二盞,去苧根,入前藥同煎至一盞,熱服。
〔《大》〕治妊娠腹痛。用生地黃三斤,搗汁;酒一升,合煎減半,頓服,愈。
〔《脈》〕師曰︰婦人有胎腹痛,其人不安,若胎病不動,欲知生死,令人摸之,如覆杯者則男;如肘頸參差起者女也。冷在何面,冷者為死,溫者為生。
產後腹痛
〔《大》〕黑神散 治產後惡露不盡,心胸痞滿,臍腹撮痛,污血諸疾。(方見婦人產後。)
〔丹〕產後三日,血塊痛,發熱。
五靈脂(略炒) 牡丹皮 沒藥 滑石上研細,分五帖。豆淋酒下之,食前。
馮宅產後發熱,腹中痛有塊,自汗惡寒,曾服黑神散 。
白朮 芍藥(三錢) 滑石(五錢) 黃芩(二錢半) 牡丹皮(二錢半) 人參 川芎 歸尾 陳皮荊芥(各一錢) 乾薑(一錢) 甘草(些)
〔雲〕卷荷散 治產後血上沖心,血刺血暈,腹痛惡露不快。
初出卷荷 紅花 當歸(各二兩) 蒲黃(紙炒) 牡丹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下一碗;或用童便調下,妙。
〔《大》〕治血瘕,痛無定處。
童便(三升) 生地汁 生藕汁(各一升) 生薑汁(二升)上先煎三味,約三分減二,次下薑汁,慢火煎如稀餳,每取一合,溫酒調下。
治兒枕痛,乃血瘕也。用真蒲黃研細,調服二錢。如燥渴者,用新汲水調下。
〔丹〕治產後兒枕大痛,黑白散 。
烏金石(醋 七次,另研) 寒水石( 存性,為末)上,各收之。服時各抄一錢半,米飲調下,痛止勿服,未止再服。
〔海〕四物加玄胡沒藥白芷湯 治產後敗血作痛。(方見婦人門。)四物苦楝湯(方見腹痛) 一方,治臍下痛不可忍,四物湯加玄胡索二錢半服之。
〔《大》〕紫金丸 治產後臍下痛,即失笑散醋為丸是也。(五靈脂、蒲黃等分,醋丸服。)
立效散 治產枕痛不可忍,用五靈脂慢火炒令乾,為末。二錢,溫酒下,瘥。(產枕,即血枕也。)
〔丹〕產後惡露未盡,小腹作痛。
五靈脂 香附末上合和醋為丸,甚者入留尖桃仁。(一方加蛤粉。)
〔《大》〕治產後血不盡,血痛悶方。取敗荷葉燒作灰,暖水和服;煮汁服亦良。又方,取亂髮如雞子大,灰汁洗淨燒為末,酒調服二錢。
治產後血瘕腹痛,及喉痺,熱因寒用。鐵稱錘鍛令通赤, 酒中,候溫飲之。(丹溪法用 醋中,使鼻聞其氣,妙。)
〔仲〕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 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大黃(二兩) 桃仁(二十枚) 虻蟲(二十個,炒,去足)上三味為末,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雲〕又方 療產後血結下不盡,腹中絞痛不止。
大黃(另浸) 生地 當歸(各二兩半) 川芎 芍藥 桂心(各一兩) 甘草 黃芩(各二兩) 桃仁(四十九個,製)上切細,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大黃更煎一二沸,分三服。
桂心丸 治產後血氣不散,積聚成塊,上攻心腹。或成寒熱,四肢羸瘦,頭痛。
青皮 干漆(炒煙盡,各七錢) 沒藥 檳榔 當歸 桂心 赤芍 牡丹皮(各五錢) 大黃 桃仁(去皮尖)鱉甲(醋炙) 濃朴(製) 三棱(煨) 玄胡索(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下。
〔《保》〕治血暈血結,或聚於胸中,或偏於小腹,或連於脅肋。四物湯四兩,倍當歸、川芎,加鬼箭、紅花、玄胡各一兩,同為粗末,加四物煎,調沒藥散 服之。
虻蟲(二錢,去翅足,炒) 水蛭(一錢,炒) 麝香(少) 沒藥
上為末,入前藥調服,血下痛止,只服一服。
〔仲〕產後腹中疼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方見產後血弱。)
〔《衍》〕一婦人產當寒月,寒氣入產門,臍下脹滿,手不得犯,此寒疝也。醫將治之以抵當湯,謂其有瘀血也。予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張仲景羊肉湯。少減,作二服,遂愈。
〔仲〕內補當歸建中湯 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
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
當歸(四兩)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湯成內於火上暖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內阿膠服之。
〔雲〕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因呼吸冷氣乘虛入客於血分,宜服當歸建中湯。(方見上。)
〔《大》〕獨聖湯 治產後腹痛。
當歸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雲〕治產後惡物不盡,腹內疼痛。產後常服此,妙。
生地 當歸(並略炒,各一兩) 生薑(五錢,細切,新瓦炒,令焦黑)
上為細末,薑酒調二錢服。
〔《大》〕治產後血塊痛。
熟地(一斤) 陳生薑(半斤)上拌勻,同炒乾為末。每服一錢,酒調,產後以烏梅湯下之。
〔仲〕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以枳實芍藥散 主之。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研末)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產後腹痛,服枳實芍藥散不愈者,宜下瘀血湯主之。(方見敗血條。)
〔仲〕產後七八日,無太陽症,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大承氣湯方見傷寒。)
〔《山》〕兒枕痛。用隔年蟹殼燒灰,酒下。
〔丹〕局方五積散 治產後餘血作痛。
以蒼朮為君,麻黃為臣,濃朴、枳實為使。雖有當歸、芍藥之補血,僅及蒼朮三分之一。不思產後之婦,有何寒邪,血氣未充,似難發汗,借曰藥性溫和,可以推陳致新,豈可用麻黃之悍,附以蒼朮、枳、朴之散乎?
虛而又虛,禍不旋踵矣。
產後血塊痛︰三陰交、氣海(宜灸之。)
腸鳴
〔垣〕如胃寒泄瀉,腸鳴,於升陽除濕東加益智仁五分,半夏五分,生薑、棗子和煎。(升陽除濕湯方見泄瀉。)
〔丹〕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二陳湯加芩、連、梔子。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全文見水腫。)腸鳴多屬脾胃虛。一男子腸鳴食少,臍下有塊耕動,若得下氣多乃已,已則複鳴。醫用疏氣藥與服,半年不效。予用參、朮為君,甘草、連、參、枳、乾薑為臣,一帖腸鳴止,食進。又每服吞濃朴紅豆丸,其氣耕亦平。經云︰脾胃虛則腸鳴腹滿。又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之謂也。
肺移寒於腎為涌水。涌水者,按之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水漿之聲也。(全文見診病傳變。)
〔河〕葶藶丸 治涌水,疾行則腹鳴,如囊裹水漿之聲。
葶藶(隔紙炒) 澤瀉 椒目 桑白皮 杏仁 豬苓(去黑皮,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蔥白湯下,不拘時,以利為度。
運氣 腸鳴有二︰一曰土發。經云︰土郁之發,腸鳴而為數後是也。
二曰熱勝。經云︰少陰在泉,熱淫所勝,病腹中腸鳴,氣上沖胸,治以鹹寒是也。
針灸 腸鳴有三法︰其一補脾。經云︰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是也。
其二補足太陽。經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補足外踝下留之五分申脈穴也。
其三取太陽。經云︰腸中雷鳴,氣上沖胸,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是也。
〔《甲》〕腹中常鳴,時上沖心,灸臍下。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泄糜,不嗜食,胸脅 滿,喘息而沖,鬲嘔,心痛,及傷飽,身黃,骨瘦羸,章門主之。腸鳴相逐,不可傾倒,承滿主之。
腸鳴而痛,溫留主之。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嘔吐膈氣總論
〔潔〕論曰︰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內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沖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宜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複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腑結閉而自安也。
上潔古論三焦吐,其說蓋本於黃帝。所謂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還出為下膈,食 時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吐者,今世謂之嘔吐也。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今世謂之膈氣反胃也。分嘔吐膈氣為二門。
〔垣〕夫嘔、吐、噦者,俱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且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症,慎不可下。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則吐,有食已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是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其脾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也。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按噦《內經》實指呃逆、今先賢誤釋為乾嘔者,非也。)若但有內傷而有此疾,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必下之,當分其經,對証用藥,不可亂也。
嘔(有物有聲)
〔仲〕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 主之。
用半夏一升,生薑半斤,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卒嘔吐、心下痞,腸閉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 主之。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陳皮湯 治嘔。(方見乾嘔。)
〔孫〕治嘔吐,以白檳榔一枚煨,陳皮十分炙,銼為末,水一盞,煎半盞服之。
上薑、半、橘,治嘔吐必用之聖藥。然東垣云︰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
〔仲〕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 主之。(服前小半夏湯諸湯不愈者,服此立愈。)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李絳療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倦無力垂死者,以上黨人參三大兩,劈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頓服。
〔丹〕久病嘔者,胃虛不納穀也。
生薑 人參 黃耆 白朮 香附胃虛有寒嘔吐者,東垣丁香茱萸湯、仲景理中湯,皆益胃推揚穀氣之劑也。(方見寒條。)
〔垣〕若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涼血潤血;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逆嘔噦自不見矣。複有胸中虛熱,穀氣久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五穀皆屬陰,或食,或飲白湯,或喜涼者飲涼水,皆能止嘔噦,不必用藥也。)
〔仲〕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方見傷寒。)
〔垣〕加減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噦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並宜治之。
丁香(一兩) 半夏(五兩) 陳皮(五兩) 茯苓(二兩) 甘草(一兩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無時。或治痰痞,加草豆蔻麵裹煨熟一兩半。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弱,不飲食,嘔吐不時。
藿香(錢半) 丁香(二錢) 人參(二錢) 橘紅(五錢)上件四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服,食前。
〔垣〕丁香吳茱萸湯 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 吳茱萸 草豆蔻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炙) 黃芩(一錢) 柴胡(五分)升麻(七分) 茯苓(五分) 當歸(錢半) 蒼朮(一錢) 半夏(五分) 乾薑(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食前。忌冷物。
〔世〕藿香平胃散 治嘔吐不止。
藿香(一兩) 半夏(二兩) 陳皮(去白,二兩) 濃朴(一兩,製) 蒼朮(三兩,泔浸) 甘草(二兩,炙)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三枚,同煎,去渣,溫服。
〔羅〕紅豆丸 諸藥不愈者神效。(方見膈氣寒條。)
〔杜〕安業坊,有閻氏家老婦人患嘔吐,請石秀才醫。曰︰胃冷而嘔,下理中丸至百餘丸,其病不愈。石疑此患,召杜至。曰︰藥病正相投,何必多疑。石曰︰何故藥相投而病不愈?杜曰︰寒氣甚,藥力未及,更進五十丸必愈。如其言果愈。石於是師法於杜。
〔海〕理中湯加減例。(理中湯方︰甘草、人參、白朮、乾薑,各等分。)若為寒氣、濕氣所中者,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 。若霍亂吐瀉者,加橘紅、青橘皮各一兩,名 治中湯 。
若乾霍亂,心腹作痛,先吃鹽湯少許,頓服,嘔吐出令透,即進此藥。若嘔吐者,於治中湯內加丁香、半夏一兩,生薑十片。若泄瀉者,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 。若泄瀉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炒砂仁一兩,共成八味。若藿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於本方中去白朮、加熟附,名四順湯 。若傷寒結胸,先以桔梗、枳殼等分煎服,不愈者,及吐利後胸痞欲絕,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實、茯苓各一兩,名枳實理中湯 。若渴者,但於枳實理中湯內加栝蔞根一兩。若霍亂後轉筋者,理中湯內加石膏一兩。(火 )。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官桂一兩,腎惡燥故去朮;恐作奔豚,故加官桂。若悸多者,加茯苓一兩。若渴欲飲水者,加朮半兩。若苦寒者,加乾薑五錢。若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兩。若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食發為鼻衄者,加川芎一兩。若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只用本方。若中附子毒者,亦用此方;或止用甘草、生薑等分煎服,或以烏豆煎湯解之。
〔仲〕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方見傷寒吐。)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逆者,四逆湯主之。(方見傷寒下利。)
〔杜〕王普侍郎病嘔,飲食皆不得進,召孫,數日亦不愈,後複召杜。杜曰︰治嘔愈嘔,此胃風也。遂用川烏一兩,淨洗去皮臍、不去尖,以漿水一碗煮乾。每個作兩片,複用漿水一碗,煮盡,更作四片。每細嚼一片,以少溫水下。少頃,嘔遂止。痛既少息,杜遂問曰︰尋常好吃何物?曰︰好吃甘甜之物。杜曰︰是甘甜乃膏粱之物,積久成熱,因而生風,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王服其說。
痛而嘔為寒。經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者是也。
〔丹〕嘔吐,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梔子、黃連、生薑主之。此方累試效。
〔仲〕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往來寒熱。)
〔潔〕用小柴胡湯加青黛,以薑汁打糊為丸,名青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蓋本諸此。
〔《本》〕治胃熱嘔,以竹茹湯 。
干葛(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半)上末。每服五錢,水一盞,薑三片,竹茹一彈,大棗一枚,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有熱者,手足心熱。政和年,有京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後餘熱留胃脘,孫兆竹茹湯正相當爾。治藥與之,即時愈。《良方》中槐花散,亦相應。
定嘔吐利膈,枇杷散 。
枇杷葉(去毛,味苦平,下氣) 人參(各一錢) 茯苓(五錢) 茅根(二兩) 半夏(一錢)上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渣,入檳榔末五分,和勻服之。
〔仲〕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 主之。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仲景云︰嘔吐思水解者,急與之。予長男每嘔水三二碗,諸藥不效,但吃井花水一口即住。用白朮茯苓湯服愈,信知先賢不誣也。
〔《本》〕治卒嘔吐不止,不欲食,煮枇杷葉汁飲之,止渴,偏理嘔 。
〔丹〕婦人月經時口渴,吃水多,心痞,善嘔不食。
白朮(二錢) 陳皮(二錢) 山梔(炒) 木通 黃芩(各一錢) 炙甘草(些)分二帖,水二盞,煎小盞,入薑汁熱飲之。
〔《本》〕治產後嘔不止者,香靈丸 。
丁香 辰砂(另研。各六分) 五靈脂(一錢)上香、脂先研末;後入砂再研勻。用狗膽或豬膽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生薑陳皮湯磨下。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全文見診。)
〔《素》〕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脈解篇)辛散逆氣,諸方用薑、半、橘之類。(並見上壅條。)
〔《廣》〕治嘔逆不能食。訶黎勒皮二兩,去核,搗為末,煉蜜和丸,槐子大。空心服二十丸,日二服。
〔《食》〕木瓜主嘔 風氣。又吐而轉筋,煮木瓜汁飲之,甚良。
〔世〕若病患直患嘔吐,而複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氣治之。
運氣 嘔吐有四︰一曰火熱。經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嘔逆躁煩。又云︰少陽所至,為嘔涌。又云︰少陽之複,嘔逆。
又云︰火鬱之發,嘔逆,治以鹹寒、甘寒是也。
二曰風。經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食則嘔。又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食則嘔。又云︰厥陰之勝,甚則嘔。又云︰厥陰之複,嘔吐,飲食不入,入而複出,甚則入脾食痺而吐,治以辛涼甘清、酸清是也。
三曰風火。經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民病嘔吐。二之氣,病熱鬱於上,咳逆嘔吐。三之氣,民病嘔。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病見熱,頭痛嘔吐,治以酸寒、辛寒、鹹寒是也。
四曰濕。經云︰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嘔。又云︰土郁之發,甚則心痛、腳腫、嘔吐是也。
針灸 嘔吐取法有二︰其一取脾。經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食則嘔,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肝。經云︰肝足厥陰之脈,所生病者,胸滿嘔逆,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潔〕嘔盛無度並乾嘔︰大陵 間使
〔扁〕嘔逆︰中脘 尺澤
〔《摘》〕胸中痰飲,霍亂驚悸,腹脹暴痛,恍惚,吐逆不食︰巨闕(六分。) 三裡(立愈。)肝脈緩為善嘔。(全文見診虛實法。)
〔垣〕孫真人言生薑為嘔家聖藥,謂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而言,非以瀉氣而言之也。若脾胃虛弱,穀氣不行,榮衛下流,是中氣不利,清氣津液不上,胸中閉塞,氣道不開,亦令人噦,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外實,以辛藥生薑之類,瀉其壅滯,及妄以瀉氣、瀉血藥下之。下之則轉增閉塞疼痛,或變作結胸,複下其膈,由此致危者多矣。蓋氣已虛而反瀉之,是重瀉其氣,必胸中如刀削之痛,與正結胸無異,可不慎哉。
〔丹〕嘔吐煎藥,忌栝蔞、杏仁、桃仁,蘿卜子、山梔,皆要作吐。丸藥中帶香藥行散,不妨。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童便最好。
吐(有物無聲)
〔潔〕治上焦氣熱上沖,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降氣和中,桔梗湯 。
桔梗(一兩半) 白朮(一兩半) 半夏曲(二兩) 陳皮(去白) 枳實(炒) 茯苓 濃朴(各一兩)上粗末。每服一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取清,溫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
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兩、黃耆一兩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如大腑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複結,又依前微下之。
木香散 木香 檳榔(等分)
上為細末,同前藥調下。
〔《保》〕治暴吐,上焦氣熱所沖也。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脈洪而浮者,荊黃湯 主之。
荊芥(一兩) 人參(五錢) 甘草(二錢半) 大黃(二錢)上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調檳榔散二錢,空心服之。
檳榔散 檳榔(二錢) 木香(一錢半)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同煎藥下。如丸,亦用水浸蒸餅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服。
李絳獨參湯 治嘔吐胃弱欲死。(方見嘔胃虛條。)
〔仲〕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潔〕金花丸 治吐食而脈弦者,由肝勝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
半夏(湯洗,一兩) 檳榔(二錢) 雄黃(錢半)上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小兒另丸薑湯下,從少至多,漸次服之,以吐止為度。
風痰羈絆於脾,故飲食不下。
治吐,頭痛有汗,脈弦,青鎮丸 主之。
柴胡(一兩) 黃芩(七錢半) 甘草 半夏(三錢) 青黛(二錢半) 人參(五錢)上細末,薑汁浸,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食後下。
〔仲〕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 主之。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服。
〔《本》〕食即吐,欲作反胃,白朮散 。
澤瀉 白朮 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湯調溫服。
〔《經》〕治丈夫婦人吐逆,連日不止,粥食湯藥不能下者,可以五靈脂不夾土石揀精好者,不計多少,搗細末研,狗膽汁和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煎熱生薑酒磨細,更以少生薑酒化下。凡湯藥令極熱,須是先做下粥,溫熱得所,左手與患人藥吃,不得漱口,右手急將粥與患人吃,不令太多。
碧霞丸 治吐逆立效。
黃丹四兩,篩過,用好米醋半升,同藥入銚內煎乾,卻用炭火三稱,就銚內 透紅,冷取研細為末,用粟米飯丸,如桐子大。煎酵湯下七丸,不嚼,只一服。
運氣 吐皆屬風木。經云︰厥陰之複,甚則入脾,食痺而吐。又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脅痛吐食,治以酸清之類是也。
灸刺,見前灸刺嘔吐條。
〔《脈》〕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寸口脈數,其人則吐。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為寒,數為嘔吐。
〔仲〕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
乾嘔(無物有聲)
〔仲〕乾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 主之。
陳皮(四兩) 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肘》〕主卒乾嘔不息。取甘蔗汁溫服半升,日三。又以生薑汁一升服,並瘥。治卒乾嘔不息,搗葛根絞取汁服一升,瘥。(本草云︰生葛根汁大寒。)
惡心(欲吐不吐)
〔丹〕惡心有熱、有痰,皆用生薑,隨証用藥。
〔仲〕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憤憤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 主之。
半夏(半斤) 生薑(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二升半,少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垣〕茯苓半夏湯 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惡心欲吐。是邪氣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其脾胃。
炒曲(三錢) 大麥 (半兩,炒黃) 陳皮 天麻(各二錢) 白朮 白茯苓 半夏(各一兩)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柴胡半夏湯 治舊有風症,不敢見風,眼澀眼黑,胸中有痰,惡心,兀兀欲吐,但遇風覺皮肉緊,手足難舉,動重如石。若在暖室,少出微汗,其症隨減,再遇風,病複如是。
半夏(二錢) 炒曲(一錢) 生薑(三片) 柴胡 升麻(各五分) 蒼朮(一錢) 本(五分) 白茯苓(七分)
上為粗末,只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五沸,去渣溫服。
〔張文仲〕治胃氣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仁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佳。
〔仲〕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雲〕蒲黃散 治產後三四日,惡露不下,嘔逆壯熱。
芍藥(二兩五錢) 知母(二兩) 生薑 當歸 蒲黃(各二兩) 紅花(五錢) 荷葉心中蒂(一個)生地汁(一盞)
上 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渣,下蒲黃,煎數沸,空心分三服。
療產後嘔吐不止。
橘紅(一兩) 半夏曲 甘草(各五錢) 藿香(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薑三片,水煎。
〔《大》〕開胃散 治產後胃氣不和,嘔吐不止,全不納飲食。
訶子肉(一兩半) 人參(一兩) 甘草(半兩)上三味為細末。別以半夏半分,生薑一分,蔥白二七莖,水二大盞,煎至六分,去渣,分為二服。
嘔苦水
〔丹〕鄭宅如夫人,清早嘔苦水,脈澀而微,起轉如常,此胃弱而上脘有濕也。
黃芩(七錢) 滑石(一兩半) 蒼朮(一兩炒) 飛礬(二兩) 陳皮(一兩) 山楂(一兩) 半夏(一兩)桔梗(五錢) 炒芩(五錢) 薑水煎服。
刺灸嘔苦,獨取膽與胃。《經》云︰善嘔,嘔有苦,長太息,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取膽三裡,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開膽逆,卻調虛實,以去其邪。又云︰口苦嘔宿汁,取陽陵泉是也。
運氣 嘔苦皆屬燥。《經》云︰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善嘔,嘔有苦。又云︰陽明之勝,嘔苦,治以苦溫、辛溫是也。
吐酸吞酸
〔丹〕或曰︰吞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予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積,成積既久,濕中生熱,故從木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郁積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為末合經意。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製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 食蔬果自養,則病易安。吞酸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也,必須以炒黃連為君。
咽醋丸 茱萸(去枝梗,半兩,煮,晒乾) 陳皮(去白,五錢) 黃芩(炒,五錢) 蒼朮(七錢半)黃連(一兩,細切,用陳壁泥同炒)
上為細末,曲糊丸,桐子大。
參萸丸 可治吞酸,不可治自利。(方見泄瀉。)
〔《兵部手集》〕治酸心,每醋氣上攻如酸醋。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縱濃亦強服。
〔梅〕治酸心。檳榔四兩,陳皮二兩,細搗為末,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
〔丹〕丈夫因外感涼氣,與宿飲相搏,心下酸戚,嘔清水,後有紅。
青皮(三錢) 黃芩(錢半) 人參(二錢) 紫蘇 木通 甘草 枳殼(二錢) 桔梗(錢半) 麻黃(五分)
〔垣〕病機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辨云︰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嘔。《傷寒論》云︰嘔家雖有陽明証,不可攻之。是未傳入裡,三陰不受邪也。亦可見此証在外也,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孫真人云︰嘔家多用生薑,是嘔家聖藥。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吐酸,嘔出酸水也。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以瀉肺之實。以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
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加減二陳湯 藿香安胃散(二方並見前嘔吐、痰飲門。)
〔《本》〕予平生有二疾,一則下血,二則膈中停飲。下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幾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後稍困乏,必飲酒二三盞,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外減,十數日必嘔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常潤,左邊病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驗者,間或中病,止得月餘複作。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予後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水必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濁者依前停蓄,蓋下無路以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嘔而去,稍寬,數日複作。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堆科臼,則疾當去矣。於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朮,三月而除。
自此後一向數年,不吐不嘔,胸膈寬,飲啖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從中下。前此飲漬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其法︰蒼朮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白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攄取汁;大棗十五枚,爛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勻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如桐子大,干之。每日空腹溫湯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鴿。初服時,必膈微燥,且以茅朮製之。覺燥甚,再進山梔子散一服,久之不燥也。予服半年以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亦自然不燥。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之為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或運動,亦調息之法。
治酒癖停飲,吐酸水,乾薑丸 (《聖惠方》)乾薑 葛根 枳殼 橘紅 前胡(各五錢) 白朮 半夏曲(各一兩) 茱萸 甘草(各一分)上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米飲服有效。
治中風痰涎飲眩瞑,嘔吐酸水,頭痛惡心。
半夏(二兩) 南星 白附(各一兩)上並生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以生麵裹衣,陰乾。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子和〕棠溪張鳳村,一田叟姓楊,其病嘔酸水十餘年。本留飲,諸醫皆以燥劑治之。中脘臍,以火艾燔針刺之,瘡未嘗合。戴人以苦劑越之,其涎如膠,乃出二三升,談笑而愈。
運氣 吐酸,皆屬於熱。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少陽之勝,欲嘔。嘔酸,治以辛寒是也。
〔東〕吐宿汁,吞酸︰章門 神光
嘔吐清水
〔《本》〕一味蒼朮丸 治嘔吐清水如神。(方見吐酸濕條。)
〔仲〕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兩) 枳實(二兩) 陳皮(五錢) 生薑(四兩)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裡進之。
〔丹〕盛兄兩手麻弦,飲後嘔清水。
神曲 蒼朮 香附(各五錢) 益元散(一兩) 半夏(七錢半)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
〔仲〕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傷寒。)
〔丹〕施卜,年四十,因灸艾火太多,病腸內下血糞,肚痛。今痛自止,善嘔清水,食不下,宜清胃口之熱。
黃芩(五分) 陳皮 地黃(各一錢) 白朮(一錢半) 連翹(錢半) 甘草 茯苓(五分) 生薑(三片)
〔《千》〕治痰飲水吐無時節者,其源因冷凍飲料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於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 主之。
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時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服藥不愈,用此方愈。
運氣 嘔吐清水有二︰一曰濕。經云︰太陰之複,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甘熱是也。
二曰寒。經云︰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是也。
嘔沫
〔仲〕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 主之。
半夏 乾薑(各等分)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方見傷寒。)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刺灸 嘔沫,獨取手太陰。經云︰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是也。
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全文見虛實法。經云︰急者多寒。)
嘔膿
〔仲〕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嘔吐蟲
〔丹〕吐蟲。黑錫炒成灰,檳榔末,米飲調下。
〔仲〕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複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痢。(方見傷寒厥陰論。)刺灸 嘔蟲獨取胃。經云︰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取胃三裡是也。
〔《脈》〕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
〔仲〕病患有寒,複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吐利
成無己云︰若止嘔吐而利,《經》云謂之吐利是也。上吐下利,躁擾煩亂,乃謂之霍亂,其與但稱吐利者有異也。蓋暴於旦夕者為霍亂,可數日久者為吐利。今以暴為霍亂者,寓於傷寒吐利門,徐而日久者入此門。
〔海〕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方見傷寒。)
〔丹〕泄瀉或嘔吐。六一散,生薑汁湯調。
丈夫因辛苦發熱,腰腳痛,吐瀉交作。
白朮 滑石 陳皮(各二錢) 木通 柴胡(錢半)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脈》〕心乘肝,必吐利。
運氣 吐利有二︰一曰風木。經云︰厥陰所至,為嘔泄。又云︰木太過曰發生,發生之紀,上征則氣逆,其病吐利是也。
二曰寒水。經云;水太過曰流衍,流衍之紀,其動漂泄沃涌是也。(漂泄謂泄利,沃涌謂吐沫也。)咳嘔腹痛且發泄,其脈絕,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仲〕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主之。
黃芩(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 生薑(四兩) 大棗(二十個)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湯 治乾嘔下利。
黃芩(二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個) 半夏(半兩)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潔〕水煮金花丸 治有痰而泄痢不止,甚則嘔而欲吐,利下而不能食,由風痰羈絆脾胃之間。
半夏(一兩,湯洗) 天南星(一兩,洗) 天麻(半兩) 寒水石(燒存性,一兩) 雄黃(一錢半)白面(四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先煎漿水沸,下藥煮令浮為度,漉出,生薑湯下,食前。
關格
關者,不得小便,格者,吐逆,上下俱病者也。
〔《難》〕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陰盛陽不得營,故寸口大三四倍於人迎。)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陽盛陰不得營,故人迎大三四倍於寸口。)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三十七難)
〔潔〕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者,甚熱之氣;格者,甚寒之氣。是關無出之由,故曰關也;格無入之理,故曰格也。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
〔雲〕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胸膈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已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寒反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漿不下,故曰格,格則吐逆。熱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關,關則不得小便。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當緩,治客當急。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丹〕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有痰,以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有中虛氣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之。
〔孫〕奉職趙令儀女,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漸冷,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一劑。至夜半漸得大便通,脈漸和,翌日乃安。此關格之病,極為難治,垂死而活者,惟此一人耳。
〔孫〕治大小便不通,關格不利。燒皂角細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外》〕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獨頭蒜燒熱去皮,紙裹納下部,氣立通。
〔仲〕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脈》〕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成注云︰下微謂脈沉之而微也,本大謂關後脈大也。)
膈氣
〔丹〕《局方》治氣一門有曰︰治一切氣,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用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蘇子丸、勻氣散、如神丸、集香丸、白沉香丸、煨薑丸、鹽煎散、七氣散、溫白丸、生薑湯。其治嘔吐膈噎也,用五膈丸、五膈寬中散、膈氣散、酒症丸、草豆蔻丸、撞氣丸、人參丁香散。其治吞酸也,用丁香煎丸、小理中丸。其治痰飲也,用倍朮丸、消飲丸、溫中化痰丸、五套丸。且於各方條下,或曰口苦失味、曰噫酸、曰舌澀、曰吐清水、曰痞滿、曰氣急、曰脅下急痛、曰五心中熱,口爛生瘡。皆是明言熱症,何為悉用熱藥?夫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主者,氣也。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已。苟內不傷於七情,外不感於六淫,其為氣也,何病之有?今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展轉變為嘔、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反胃、為吞酸。夫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之法也。治熱用熱,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詳味前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無疑也。謹按《原病式》曰︰諸病嘔吐酸,皆屬於熱;諸積飲痞滿中膈,皆屬於濕;諸氣逆沖上嘔涌,溢食不下,皆屬於火;諸堅痞,腹滿急痛,吐腥穢,皆屬於寒,深契仲景之意。《金匱要略》曰︰胸痺病,胸背痛,栝蔞薤白湯主之。胸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心下痞氣,氣結在胸,脅下上逆搶心者,枳實薤白栝蔞桂枝湯主之。嘔而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諸嘔吐穀不得入者,小半夏湯主之。嘔吐病在膈上者,豬苓湯主之。胃反嘔吐者,半夏參蜜湯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吐後欲飲者,文蛤湯主之。病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無奈者,薑汁半夏湯主之。乾嘔手足冷者,陳皮湯主之。噦逆者,陳皮竹茹湯主之。乾嘔下痢者,黃芩湯主之。氣沖上者,皂莢丸主之。上氣脈浮者,濃朴麻黃湯主之。上氣脈沉者,澤瀉湯主之。火逆上氣者,麥門冬湯主之。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桂朮湯主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出之,宜茯苓桂朮甘草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者,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宜大青龍湯;又宜小青龍湯主之。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支飲胸滿者,濃朴大黃湯主之。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嘔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中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假令瘦人臍下有悸者,吐涎沫而頭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心胸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茯苓飲主之。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半夏東加茯苓主之。觀其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寒偏熱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實實虛虛,咎將誰執?或曰︰《脈訣》謂熱則生風,冷生氣,寒主收引。今冷氣上沖矣,氣逆矣,氣滯矣,非冷而何?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然則諸氣、諸飲、諸嘔吐、反胃、吞酸等病,將無寒症耶?予曰︰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若諸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乃為病寒,非若諸火病自內作。所以氣之病寒者,十無一二。或曰︰其餘痰氣、嘔吐、吞酸、噎膈、反胃,作熱作火,論治於理可通。若病患自言冷氣從下而上,非冷而何?予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出。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火極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見此症。冷生氣者,出高陽生之謬言也。若病果因於寒,當以去寒之劑治之,何至例用辛香燥熱為方,不知權變,寧不誤人。或曰氣上升者,皆用黑錫丹、養正丹、養氣丹等藥,以為鎮墜,然服之者隨手得效,吾子以為熱甚之病,亦將有誤耶?予曰︰相火之外,又有臟腑厥陽之火,五志之動,各有火起。相火者,此經所謂一水不勝二火之火。斯火也,出於天造。厥陽者,此經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之火,出於人欲。二者之火相扇而動,氣之升也,隨火炎上,升而不降,孰能御之?令借丹劑之重墜而降之。氣鬱為濕痰,丹性熱燥濕,痰被劫亦為暫開。
所以清快丹毒,積久偏助狂火,陰血愈耗,其升愈甚。俗人喜溫,迷而不悟,被此禍者,滔滔皆是。或曰︰丹藥之重,欲降而升,然如之何則可?予曰︰投以辛涼,行以辛溫,製伏肝邪;治以鹹寒,佐以甘溫,收以苦甘,和以甘淡,補養陰血,陽自相附,陰陽比和,何升之有?先哲治法,其則不遠,吾不贅及。或曰︰諸氣諸飲,與夫嘔吐、吞酸、膈噎、反胃等症,《局方》未中肯綮,我知之矣。然則《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抑猶有未發者乎?予曰︰天地之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仲景之書,載道者也。醫之良者,引例推類,可謂無窮之用,借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逾越矩度。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寒暑;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濃,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素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陰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為之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噎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本原,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帖暫得快然,以為神方。仍前濃味不節,將理不謹,舊疾被劫暫舒,濁液易於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複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謬藥已行,痰挾污血,遂成窠囊,於是為痞、為痛、為嘔、為噎膈、反胃之次第諸症隆起。飲食湯液,泥滯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醫者不察,猶執為冷,翻思前藥隨手得快,至此賓主皆恨藥欠燥熱。 俟久服,脾可以溫,胃可以壯,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宮,氣清和則能運。今得香熱之藥,偏助氣血沸騰。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其有胃熱易飢,急於得食,脾傷不磨,郁積成痛,醫者猶曰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妄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複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要略》論飲有六︰曰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分別五臟諸証,治法至矣盡矣。第恨醫者不善處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藥助病邪,展轉深痼,去生漸遠,深可哀憫。或曰︰《千金》諸方,治膈噎反胃,未嘗廢薑、桂等劑,何吾子之多言也?予曰︰氣之鬱滯,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朴硝、茯苓、黃芩、蘆根、栝蔞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其終則異。病邪易伏,故易於安。或曰︰胃脘干槁者,古方果可治乎?將他有要捷之法,或可補前人之未發者乎?予曰︰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水以潤燥,薑以去穢,正是此意。張雞峰亦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治法亦為近理。夫噎病主於血干,夫血者陰氣也,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之有。
翻胃
〔丹〕翻胃即膈噎,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治必用童便、竹瀝、韭汁、牛羊乳、薑汁。氣虛,入四君子湯;血虛,入四物湯加童便;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血燥不潤故便澀,年高者不治,治必用參朮輩,關防氣虛胃虛。一中年婦人患反胃,以四物湯加和白陳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以防其或生蟲也,與數十帖而安。
台州一木匠,年二十七,勤於工作,而性巧慧,有一艾妻,且喜酒。病反胃者半載,其面白,其脈澀而不勻,重取則大而弱,大便八九日方通一次,糞皆燥結如羊屎,甚羸乏無力。予謂精血耗竭也。先與甘蔗汁煎六君子湯,加附子、大黃與之。伺大便稍潤,令謝去工作,臥於牛家,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頓盡一杯,一晝夜可五六次,以漸而至七八次,其餘菜果粥飯,皆不入口。半月而大便潤,月餘而安。然或口乾,蓋酒毒未解,間飲甘蔗汁少許,近兩月而安矣。(六君子湯謂人參、茯苓、白朮、枳殼、陳皮、半夏各等分,薑、棗煎也。)翻胃用韭汁二盞、牛乳一盞、生薑汁半盞,和勻溫服,效。(別有方見前。)
〔梅〕主反胃,朝食暮吐,旋旋吐者。以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二味相和,分為三服。
〔丹〕杭州一男子,四十餘歲,患反胃兩月矣。口乾而不喜飲食,有時不吐,或吐則食物裡涎沫而出,吐後胸膈方快。其脈俱澀,重則弦大。蓋其壯年多服金石房中之藥所致。時正秋初尚熱,遂令其多作竹瀝煮罌粟米為粥,代粥飯與之,每啜一二口而止,卻帶溫頻頻與之,自此不吐。至旬日稍涼,以流水作稀粥入少竹瀝與之,時間以四物湯加陳皮益其血,月餘而安。
〔《食》〕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研粉,水和丸,如桐子大,煮令熟,點少鹽,空心和汁吞下。
〔世〕治翻胃吞酸。餳糖查六兩、生薑四兩,研細和為餅,晒乾。每用餅十兩,入甘草一兩為末,湯調下。陳彥正服得效。
陽蓄積病菀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全文見陰陽。)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通評虛實論)
〔潔〕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宜服紫沉丸 。
半夏曲(三錢) 烏梅(去核,二錢) 沉香(一錢) 杏仁(去皮尖,一錢) 砂仁(三錢) 丁香(二錢)檳榔(二錢) 木香(一錢) 陳皮(五錢) 白豆蔻(五分) 白朮(一錢) 巴豆霜(五分)上細末,入巴豆霜令勻,醋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愈則止。小兒另丸。一法,反胃吐食,用橘皮一個浸少時,去白,裹生薑一塊,麵裹紙封,燒令熟,去外面,煎湯下紫沉丸一百丸,一日二服。後大便通,至不吐則止。此主寒積氣。(《病機》有代赭石、肉果,無白朮。)
〔垣〕濃朴丸 主翻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沖心,腹中諸疾。其藥味即與萬病紫菀丸同。
濃朴 蜀椒(去目,微炒) 川烏頭(炮,去皮,各一兩半) 紫菀(去上苗) 吳茱萸(湯洗) 菖蒲柴胡(去苗) 桔梗 茯苓 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乾薑(炮) 人參(各二兩) 黃連(二兩半)巴豆霜(半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勻,煉蜜為劑,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生薑湯下,食後而臥。此藥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後秋冬間下痢大效。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濃朴(二兩)。如治風於春秋,所加黃連、濃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治風痛不愈者,依春秋加藥外,更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心之積,加菖蒲、白茯苓為輔。如肝之積,加柴胡、蜀椒為輔。如肺之積,加黃連、人參為輔。如脾之積,加茱萸、乾薑為輔。秋冬久瀉不止,加黃連、茯苓。
〔《保》〕反胃大便不通者,是腸勝胃也。服《局方》半硫丸三十丸。大府秘,用後藥。
附子(五錢) 巴豆(二個) 砒(一豆許)上末極細,生薑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丸,白湯下。
治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宜附子丸 。
附子(炮,五錢) 砒(研,半錢) 巴豆霜(一錢)上同研極細,溶黃蠟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冷水送下,利為度。利後更服紫菀丸,常服一丸,勿令再閉。
〔潔〕白朮木香散 治寒積氣嘔吐,腹中痛,是無積也。胃強而乾嘔,有聲無物,脾強而吐,食持擊強,是以腹中痛,當以此藥和之。
木香(一錢) 白朮(半兩) 半夏曲(一兩) 檳榔(二錢) 茯苓(五錢) 甘草(四錢) 丁香(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濃煎芍藥生薑湯調下。有積者,痛時手按之愈痛;無積者,按之不痛。
白朮散 治胃中虛損及痰而吐者。
半夏曲(五分) 白朮 木香 甘草(各一兩) 檳榔(三錢半) 茯苓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薑湯下。
〔羅〕十膈氣散 專治十般膈氣。冷膈、風膈、氣膈、伏膈、熱膈、悲膈、水膈、食膈、喜膈,皆病源也。並因憂驚冷熱不調,又乖將息,更於喜怒無時,貪嗜飲食,因而不化,積滯在膈上,腸鳴痰嗽。歲月漸深,心胸噎塞,漸至羸瘦,久若不除,必成惡候。
人參 白茯苓 官桂 枳殼 炙甘草 神曲(炒) 麥芽(炒) 廣朮(炮) 白朮 陳皮(去白)乾薑(炮) 京三棱(煨) 訶黎勒(煨,去核,各一兩) 濃朴(薑製) 檳榔 木香(以上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錢,鹽湯點服。如覺脾胃不和,腹脹、心胸滿悶,用水一盞,生薑七片,棗二枚,鹽少許,同煎至八分,和渣熱服,空心食前。
豆蔻散 治五種膈氣。
肉豆蔻(去皮,五個) 木香 人參 濃朴(薑製) 赤茯(去皮) 桂(各半兩) 甘草(炙,半兩)檳榔(五錢) 訶黎勒 青皮(各半兩) 陳皮(去白,半兩) 郁李仁(湯泡,去皮尖,炒黃,半兩)半夏(湯洗了,用生薑搗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黃,五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如茶點服。若入生薑棗同煎亦佳,不拘時候。能治氣補勞,通血脈,補脾胃,去痰實。
〔《本》〕驢尿治反胃。《外台》載︰昔幼年經患此疾,每食餅及羹粥等,須臾吐出。貞觀中,許奉御兄弟及柴蔣等,時稱名醫,奉敕令治。醫竭其術,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朝夕。忽有衛士云︰服驢小便極驗。
旦服二合,後食唯吐一半。晡時又服二合,人定時食粥,吐即便定。後奏知,大內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時俱瘥。此藥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盛取尿,熱服二合。病深者,日服之良驗。(《本草》云︰驢尿治 瘕反胃。又云︰驢尿性冷味甘。)
〔世〕又方 驢尿調平胃散。(平胃散見滯瀉。)
新瓦散 治反胃。
用多年瓦一片燒紅,入驢尿內 二十一次,研為末;倉米飯焦亦為末。二分飯末,一分瓦末,蠟精和飯丸,以驢尿和平胃散服之吞下。
〔丹〕翻胃方 黃連(細切,薑汁熳炒,三錢) 山楂肉(一錢) 保和末(六錢)上粥丸,桐子大。人參湯入竹瀝再煎沸熱下六十丸。
〔羅〕人參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滿,利脾胃壅滯,便秘,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 檳榔(七錢半) 人參 當歸 藿香 甘草 枳實 大黃(酒浸) 濃朴(薑製,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桐子大。如難丸,少加宿蒸餅和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諸飲下。
〔《本》〕大黃湯 治冷涎翻胃。其候欲發時,先流冷涎,次則吐食。此乃勞証,治不早,死在旦夕。
用大黃一兩,生薑自然汁半茶盞。炙大黃令燥,又 入薑汁中,如此 汁盡,切焙為末。每服二錢,陳米一撮、蔥白二莖,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先食蔥白,次服其藥,不十日去根。
〔羅〕玄明粉、朴硝不以多少,煎過澄濾五七遍,晚於星月露至明旦,自然結成青白硝。用一瓦罐按實,炭火內,從慢至緊,自然成汁,煎至不響。再加頂火一,取出於淨地上倒,合盆去火毒,至晚取出為細末。
每二斤入甘草末二兩。每用一錢二錢,桃花湯或蔥白湯調下。
治膈上氣壅滯,五臟秘塞邪熱。忌魚及藕。
〔丹〕翻胃積飲,通用益元散,生薑自然汁澄清白腳,丸小丸子,時時服。(益元散方見泄瀉。)翻胃治用茱萸、貝母、栝蔞、牛膝草。
〔《本》〕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蟲,久則成反胃,及變為胃癰,其說在《靈樞》及《巢氏病源》。
芫花丸 。
芫花(醋炒,秤,一兩) 牛膝 野狼牙根 桔梗(炒黃) 藜蘆(炒) 檳榔(各半兩) 巴豆(十粒,炒黑)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薑湯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蟲。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常多雜痰飲來潮,遲即吐,有時飲半杯酒即止,蓋合此症也。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瘕云︰飲酒多而食穀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不複能食,是胃中有蟲使然,名為酒瘕,此藥治之。要之須禁酒,即易治,不禁無益也。
〔海〕有楊時者,因患風氣沖心,飲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萬病紫菀丸五丸。至二十日,瀉出肉塊蝦蟆五六枚,白膿二升,愈。又趙侍郎先食後吐,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服萬病紫菀丸五丸。至十日,瀉出青蛇五七條,下惡膿三升,方愈。(紫菀丸即前治反胃濃朴丸加羌活、獨活、防風是也,乃磨積之劑。)
〔世〕治翻胃。用蛔蟲火煨為末,肉汁調下。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全文見診。)
〔世〕治翻胃。大田螺不拘多少,用新水養之,待吐出泥,澄去上清水,後用米篩張地上,卻將皮紙鋪在灰上,傾此泥於紙上,候乾稠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湯下,立愈。仍將田螺放水中,如食之,其病不安。治反胃多年,壁土和香附子末,米飲湯頻頻服之。
〔《本》〕治反胃吐食。
白礬(二兩) 黃丹(一兩)
上為末,入瓦罐內,令和取出,以淨紙盛放地上,盆蓋一宿,再為末,蒸餅丸,如桐子。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溫酒下,更量老少虛實與之。
〔羅〕紅豆丸 治諸嘔逆、膈氣、反胃。
丁香 胡椒 砂仁 紅豆(各二十一個)
上為細末,薑汁糊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燒熟,去面細嚼,白湯下。
食前進三服,神效。
丁香附子散 治膈氣吐食。
丁香(半兩) 檳榔(一大個) 黑附(一個,半兩重,炮去皮臍) 硫黃(去石) 胡椒(各二錢)上先將前四味為末,次入硫黃再研勻。每服二錢,用飛硫黃一個,去毛、翅、足、腸肚,填藥在內,用濕紙五七重裹定,置慢火內燒熟,取出嚼吃,後用溫酒送下。一日三服,不拘時候。如不吃葷,酒溫粟粥飲調下。(飛硫黃或云蝙蝠,《本草》無考。)
〔世〕六丁丸治翻胃如神。即香靈丸。(方見嘔吐。)
〔《本》〕附子散 治反胃。
用附子一枚極大者,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漸逼熟, 入生薑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約盡生薑汁半碗,焙乾,入丁香二錢。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少許,同煎七分,不過三服瘥。《斗門方》用粟米飲調下一錢服之。又方,治男婦小兒唇青面黃,肚裡冷疼,引牽小腹,以至翻胃換食,嘔吐,口苦舌乾,少寤多寐,腳手牽掣,不拘年日遠近,一切脾冷病,悉能除愈。有一婦人,年四十餘,久患翻胃,面目黃黑,歷三十餘年,醫不能效,脾 諸穴燒灸交遍,其病愈甚。服此藥七日,頓然全愈。服至一月,遂去其根。自是服之不三五服,些小脾疾,立便瘥平。保全胃氣,能生肌肉、進飲食、順榮衛。常服大有補益,累試累驗,幸毋忽焉。
人參(一兩) 茯苓(白者,二兩) 附子(七錢以上重者,炮去皮臍) 粉草(一兩) 黃耆(一兩,鹽炙)
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鹽湯煎服。忌生冷油面粘膩等毒物,無不效者,甚妙。
〔羅〕桂香散 治膈氣反胃,諸藥難瘥,朝食暮吐,甚者食已輒出,其效神速。
水銀 黑錫(各三錢) 硫黃(五錢)上三味,銚內用柳木槌熬研,微火上細研為灰。取出後,用丁香末二錢、桂末二錢、生薑末三錢,都一處研令勻。每服三錢,黃米粥飲調下一服效,甚者再服。
上丁香、附子例,治翻胃灼見臟腑有寒者服之。丹溪云︰治反胃忌甚燥之劑,犯之必死。設用必與潤血藥相兼服。又前瀉積條亦香燥劑,用者謹之。
〔《本》〕治男婦小兒遠年近日翻胃吐食方。用五靈脂一味,不拘多少為細末,用黃犬膽汁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盞溫服。不止再服,不過三服即效。(《衍義》云︰五靈脂行經血有效。《本草》云︰味甘溫,療心腹冷氣,通氣脈,女子月閉。)食不能下者,胃脘膈也。(全文見水腫。)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膈。(全文見診病傳變。王注云︰三焦內結中熱,故膈塞不便。)
〔《素》〕三陽結謂之膈。(王注云︰小腸結則血脈燥,膀胱熱則津液竭,故膈塞不便。)運氣 膈食皆屬濕。經云︰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是也。
〔世〕治翻胃痛而吐,諸氣不入者。黃牛鼻繩各姓者七個,長七寸,燒存性,為末,作三服,用好酒調下,飯湯調亦得。
鯽魚散 大鯽魚一個,去腸留膽,納綠礬末填滿縫口,以炭火炙黃為末。每服一錢,陳米飲調下,日三服。
〔《山》〕翻胃。細炒棠梨葉,去刺為末,酒下。又方,松木節為末,酒下。
〔《靈》〕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 時乃出,( 時,周時也。)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腸胃充郭則衛氣不營,故邪氣得以居之也。)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邪氣原因衛虛而居下脘,今蟲上而下管虛,則邪氣乘虛勝之,而積聚以留也。)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下管約,故食入則痛,至 時乃複出也。)其癰在管內者,即內而痛深。其癰在脘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觀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詳此剌癰非所刺也。但剌後熨之,使熱氣入於積所,則邪免衰去,衛氣複盛也。)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 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灸刺 膈食有四︰其一取胃。經云︰蟲為下膈,按其癰刺之者,是其一法也。
其二取太陰。經云︰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者是也。蓋膈洞者,經謂之食不化,下嗌還出也。
其三取胃。經云︰胃病若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之三裡是也。又云︰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是也。
其四取手少陰。經云︰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脘一寸半,其病實則支膈,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者是也。
〔《撮》〕翻胃︰勞宮(一分)。中脘(灸,瀉之)。心 (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補之。)
〔《玉》〕翻胃吐食︰中魁(中指第三節,灸瀉之。)中脘(寸半)。腕骨(一分瀉之,灸)。
〔東〕吐食不化︰上脘 中脘 下脘。
〔《甲》〕食飲不化,入腹還出,下脘主之。又法︰三裡 陰陵泉 不應,取下穴︰中脘 天樞 又法︰中脘 脾中魁 三裡 又法︰腋聚毛下宛宛中(五十壯。)石關(五十壯。)
〔《東》〕今日食,明日吐。心 (沿皮,寸半)。膈 (沿皮,寸半)。胸堂(七壯。即膻中)。巨闕 胃脘(寸半。各灸五十壯。)又翻胃︰商丘 通谷 巨闕 然谷 隱白 陽陵泉 內庭 膈關
〔《甲》〕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痰,鬲關主之。
〔丹〕切不可用香燥之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
〔《脈》〕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跗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涎沫。(全文見虛實法。)
〔《素》〕胃脈 而散者,當病食痺。(脈要精微論 至真要論云︰食痺而吐。)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全文見治虛實法。)
噎
〔丹〕一男子年六十二歲,平居不能頓食,常喜頻食。一日忽覺咽膈壅塞,大便結糞如羊矢,三四日一見,走動倦乏,與補氣藥則作痛。醫見食少,則與快腸胃消導之藥。予脈之,兩手俱見澀脈似真臟,喜其人形瘦而色紫黑,病見乎冬,卻有生意。遂於四物湯加白朮、陳皮煎取濃湯,研桃仁十二粒,再煎沸飲之。多食諸般血以助藥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大便潤,七十帖而食進,百帖而愈。
浦江男子年六十,自來好色虛甚,去秋患吐病,或有作時,或有止時,腹結微渴。
地黃(一錢) 人參(半錢) 白朮(一錢) 黃芩(三分) 川芎(三分) 芍藥(一錢) 當歸 陳皮(各五分)枳殼(半分) 甘草(炙,二分) 木通(三分)楊淳三哥,大便秘澀,咽塞不通,人參散主之。(方見大便秘門。)
〔潔〕濃朴丸治飲食噎塞。(方見翻胃。)
〔丹〕東陽王仲延,咽膈間常覺有物悶悶,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澀作微痛,食亦減,他無所苦。
予脈之,右甚澀而關甚沉,左卻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氣因而郁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覺。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為多?曰︰我每日必單飲點剁酒三兩杯逼寒氣。為製一方,用生韭汁半盞,令細呷之,每服半盞,一日三次,盡韭二斤而安。
治膈噎。馬剝兒,即王瓜,燒存性。每一錢,用棗肉平胃散二錢,溫酒調服,食即可下。然後隨病源調理,神效。(棗肉平胃散方見《局方》。)
〔世〕治噎。雞谷袋不問多少,不可失包內物一粒,用泥固濟,火 存性。用薑汁炒香附每個入半兩,香附末神曲為丸,薑湯送下。
治氣噎,不下飲食。
枇杷葉(去毛,炙)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六七分,溫服,不計時候。
治膈氣噎不下飲食。用陳皮去白,不拘多少,用大蒜研細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後,日三服。
〔《金匱玉函》〕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水三大盞,煮二盞,去渣溫服。
〔羅〕漢防已散 治五噎。
漢防己(五錢) 官桂(一兩) 細辛(七錢半) 陳皮(去白,一兩) 羚羊角(末) 紫蘇(各七錢半) 杏仁(湯洗,去皮尖,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日二。
〔《本》〕治五種積氣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飲,纏金丹 。
丁香 木香 沉香 檳榔 官桂 胡椒 砂(研) 白丁香(各一錢) 白豆蔻 飛礬(各一錢,研) 馬兜鈴 南星 五靈脂 栝蔞根 半夏(各半兩) 朱砂(三錢,留半為衣)
上為細末,入二味研藥和勺,生薑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薑湯下,或干嚼蘿卜湯下。
治氣食憂勞思慮,五噎膈氣丸 。
麥門冬 甘草(各五錢) 人參(四錢) 桂心 細辛 川椒 遠志(去心,炒,各三錢) 附子 乾薑(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雞豆大。綿裹二丸含化,食後日三、夜三服。胸中當熱,七日愈。
治氣食憂勞思慮,五噎膈氣丸 。
半夏 桔梗(各一兩) 肉桂 枳殼(各兩半)上細末,薑汁麵糊丸,如桐子大。薑湯下三十丸,食後臨臥服。
〔無擇〕《廣五行記》永徽中有僧惟則,病噎不能食,謂諸弟子曰︰吾死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自經而卒。弟子果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皆肉鱗。弟子置碗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中盛藍作澱,適有一僧,以澱置器中,此蟲遂繞器中走,須臾化為水。此乃蟲瘕,非五噎比。後人因以藍治噎,誤矣。
〔子和〕沈丘王宰妻,病胸膈不利,口流涎沫,自言咽下胃中常有雷聲,心間時作微痛,又複發昏。胸乳之間,灸瘢如棋。化痰利膈等藥,服之三載,病亦依然。其家知戴人痰藥不損,來求之。一涌而出雪白蟲一條,長五六寸,有口鼻牙齒,走於涎中。病者惡而斷之,中有白發一莖。此正與徐文伯所吐宮人發瘕一同,蟲出立安。
運氣 噎皆屬燥。經云︰陽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又云︰陽明之勝,內餘嗌塞,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又云︰陽明司天清複,內餘噎塞者是也。
上按運氣,皆以嗌塞生於燥。嗌塞者,噎病也。丹溪皆以噎病生於血槁,血槁則燥矣。得病情合經旨者,丹溪一人也。
〔禹錫〕頭垢治噎,酸漿水煎膏用之,立愈。
〔《聖》〕治膈氣,咽喉噎塞,飲食不下。用碓觜上細糠,蜜丸如彈子大。不時含一丸,咽津下。
〔孫〕治噎欲發時,銜鸕 鳥嘴遂下。《外台秘要》同。
〔《聖》〕治噎病。用野狼結喉骨曝乾,杵末,入半錢於飯、飲內食之,妙。
〔《摘》〕五噎。吞酸多唾,嘔吐不止︰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三吸)。通關(在中脘旁各五分,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許氏云︰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
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後骨空間為四效。)
〔《撮》〕治五噎︰ 中 中魁(中指大三節尖灸之,以口吹火滅。)
〔甄權〕噎塞膈氣︰通谷
〔《明堂》〕五噎分治︰氣噎, 中。憂噎,心 (灸。)食噎,乳根(乳左下一寸八分,灸。)勞噎,鬲 (灸)。
思噎,天府(灸)。
〔《集》〕五噎︰勞宮、中魁、中脘、三裡、太陰、支溝、上脘(不已,再取後穴︰) 中、太白、下脘、右關、脾、胃 。
〔仲〕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即無血,大即為寒,寒氣相搏,即為腸鳴。醫不知,而反與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 。
〔《脈》〕寸口脈緊而芤 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
咽喉噎塞口開目瞪
〔垣〕堵塞咽喉,陽氣不得出者曰塞;陰氣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令諸經不行,則口開目瞪,氣欲絕。當先用辛甘氣味俱陽之藥,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瀉其標也。寒月陰氣大助陰邪於外,於正藥內加吳茱萸大熱大辛苦之味以瀉陰寒之氣;暑月陽盛,則於正藥中加青皮、陳皮、益智、黃柏散寒氣泄陰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腎丸。滋腎丸者,黃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加黃連別作丸。二藥七八十丸,空心約宿食消盡服之,待少時以美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也。(以上諸法,皆於補中益氣湯加減之。)膈咽不通、並四時換氣用藥法《黃帝針經》曰︰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裡。夫咽者,咽物之門戶也;鬲者,上焦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氣上不得下交通。又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飧泄者,謂泄黃如糜,米穀不化者是也。濁氣在上,則生 脹。腹中脹滿,不得大便,或大便難,先結後溏皆是也。濁氣在上,當降而不降者,乃腎肝吸入之陰氣不得入,故食不得下也。此皆氣沖之火,逆胃之脈反上而作者也。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者,胃氣未病之日,當上行心肺而榮經也。因飲食失節,勞役形體,心火乘於土位,胃氣弱而下陷入陰中,故米穀入而不得升,反降而為飧泄也。咽膈之間,壅遏之甚,不得交通者,皆衝脈上行逆氣所作也。蓋胃病者,上沖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之三裡者是也。《針經》云︰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大 。大 者,惑也。氣不交通,最為急証,不急去之,諸變生矣。
聖人治此有要法︰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先補其陽,後瀉其陰,是先令陽氣升發於陽分,而後瀉陰也。春夏之月,陽氣在經,當益其經脈,去其血絡。秋冬陽氣降伏,當先治其臟腑。若有噎有塞,塞者五臟之所主,陰也血也;噎者六腑之所主,陽也氣也。二者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今立四時用藥法並治法於後。
冬三月,陰氣在外,陽氣在內,當外助陽氣,不得發汗;內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時,水旺則金旺,子能令母實,肺者腎之母。皮毛之陽,元本虛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則濁涕、嚏不止,比常人尤大惡風寒,小便數而欠,或上飲下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調,常夜無寐,甚則為痰、為嗽、為嘔、為噦、為吐唾白沫,以至口開目瞪,氣不交通欲絕者,吳茱萸丸主之。
吳茱萸丸 治寒在膈上,膈咽不通。
吳茱萸 草蔻(各一錢二分) 益智仁(八分) 白僵蠶(四分) 陳皮 人參 黃耆 升麻(各八分) 麥芽(一錢半)甘草 歸身(各六分) 半夏(一錢) 木香(二分) 澤瀉 薑黃 柴胡(各四分) 青皮(二分)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細嚼三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候。勿多飲湯,恐速走下,則減藥力。
夏三月大暑,陽氣在外,陰氣在內。以此病值此時,是天助正氣而銼其邪氣,不治而自愈矣。然亦有當愈不愈者,蓋陰氣極盛,正氣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咽不通,咽中梗甚者,前証俱作,治法當從時用利膈丸瀉肺火,以黃耆補中湯送下。如兩足痿厥,行步 怯,欹側欲倒,臂 如折,及作痛而無力,或氣短氣促而喘,或不足以息,以黃耆、人參、甘草、白朮、蒼朮、澤瀉、豬苓、茯苓、陳皮等作湯,送下滋腎丸五六十丸。六七月之間,濕熱之令大行,氣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麥門冬。如心下痞悶,食不下,以上件白朮、蒼朮等湯送下消痞丸七十丸,更審而用之。
黃耆補中湯(方見痞)。利膈丸(方見翻胃)。滋腎丸(方見淋)。消痞丸(方見痞)。
嘈雜
〔丹〕嘈雜只是痰因火而動,梔子、薑炒黃連不可無。此食鬱有熱,山梔、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蕪芎、蒼朮、白朮、炒梔子。心下嘈雜者,導飲丸最妙。(方見內傷飲食。)
噦
噦者,成無己、許學士謂之呃逆是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答曰︰噦義具在《內經》,諸家察之不詳,故論紛紛耳。謹按《靈樞‧雜病篇》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蓋噦、呃之名雖二,而病則一。
《經》名為之噦者,噦即呃聲之重也。俗名為之呃者,呃即噦聲之輕也。皆因病聲之輕重,得此二名,初非噦、呃有二病。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若以噦名咳逆,夫噦者,噦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下;咳者,咳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上,故《內經》噦有噦之口問、咳有咳之篇論,病各不同,噦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丹〕呃逆論 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沖上,皆屬於火。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元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沖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患見此,似為危症,然有實者,不可不知,敢陳其說。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飢索飯,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兩日後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甚快,滯下亦漸緩。如此五七日,召予視,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令以人參、白朮煎湯,調益元散與之,滯下亦漸收。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
予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其守前藥。然滯下尚未止,又以煉蜜飲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眾皆尤藥之未當,將以薑、附飲之。予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陳擇仁,年近七十,濃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召予視之,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予曰︰形瘦者尚可為。以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以補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虛之謂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濃,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複位,胃氣得和而解。麻黃發汗,節能止汗;谷屬金,糠之性熱;麥屬陽,麩之性涼。先儒謂物物具太極,學人不可不觸類而長,引而伸之也。
〔無〕凡吐利後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於氣不回,至於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府者是也。
上吐利後噦,即丹溪治趙立道與陳擇仁二人噦,皆於滯下得之之類,六脈大豁,用參、朮而愈是也。予長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東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如此者十餘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自服御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仲〕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下利中。)
〔丹〕超越陳氏,二十餘歲,因飽後奔走數裡,遂患噦病,但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東加紅花煎服,下污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無〕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以膈間有痰水所為。
〔丹〕洪孺人,年二十六歲,夏月因事為長上所阻,怒氣折郁不得舒,須臾就浴,湯熱不可近,怒氣複增,就悶絕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須臾咳逆大作,每一聲必渾身為跳躍,仍複昏悶,凡三五息一作,脈不可診。
予曰︰此膈上有痰逆,為怒氣所郁,痰熱相搏,氣不得降而逆,非吐則不可。是時夜半,又事出倉卒,適有人參蘆二兩在彼,濃煎飲之,大吐稠痰二升許,通體得汗,困睡半夜而安。(此即前呃逆論所言者,自此詳細,故重出之。)燥痰不出者,用蜜水吐之。
〔世〕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在旦夕。
〔仲〕噦逆者,陳皮竹茹湯 主之。
陳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五服。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主之。(方見嘔吐門。)
〔《本》〕又方枳殼(五錢) 木香(一分)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未可,再與。
〔孫〕治諸呃噫。陳皮二兩,湯浸去穰銼,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口服。頃刻,更加枳殼一兩,去穰炒,同煎之。
〔《外》〕治久患咳噫,連咳一二十聲者。取生薑汁半合,蜜一匙,頭煎令熱溫服。如此三服,立效。
超越陳氏噦,用桃仁承氣湯下污血數升而愈,是污血為噦也。
丹溪用益元散、大補丸,治趙立道、陳擇仁滯下而噦者,或用蜜水治噦者,是熱噦也。
〔潔〕柿錢散 治呃逆。
柿錢 丁香 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煎,食後服。
〔羅〕丁香柿蒂散 治諸種呃噫,嘔逆痰涎。
丁香 柿蒂 青皮 陳皮(各一兩)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羌活附子湯 羌活 附子(炮) 木香 茴香(各五錢,炒) 乾薑(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鹽一撮,煎二十沸,熱服,一服止。
胃為噦。(全文見五臟虛實。腹滿利而不噦者,胃實也。)運氣 噦有三︰一曰熱。經云︰少陰之複噦噫,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經云︰太陽之複,嘔出清水,及為噦噫,治以苦寒是也。
三曰燥。經云︰陽明之複,咳噦,治以辛溫是也。(《靈》以草刺鼻嚏治呃。有病傷寒將愈,忽患呃逆,予與古人治呃逆之藥,殆遍皆不愈,計出無藥。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時又呃,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數百次。其嚏時出痰涕漸多,自是呃逆漸疏,至三二日而止。此是合經草刺鼻嚏之法,故書之。)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複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口問篇)
〔世〕治呃逆,於臍下關元穴灸七壯,立愈,累驗。
〔羅〕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集》〕治氣逆發呃︰ 中、中脘(先補後瀉,不已,再取下穴︰)三裡、肺俞、行間。
心脈小甚為噦。(全文見治虛實法。)
產後噦
〔《大》〕產後咳逆,三日不止,欲死。
肉桂(五錢) 薑汁(三合)上同煎,服二合。以火先炙手摩令背熱,時時塗藥汁盡,妙。
產後咳逆,乾柿一個切碎,以水一盞,煎六分,熱呷。
〔《產寶》〕治產後咳逆,經三五日不止欲死方。煎壁鏡窠三五個呷,瘥。(即 子窩)
〔《大》〕噫呃服藥無效,灸期門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