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少陰病提綱及意義

中焦脂膜團聚之處,脾居其中,斯為太陰,前已言之。而下焦 脂膜團聚之處,腎居其中,故名少陰。少陰之府在腎,少陰之經 即團聚之脂膜也。為其與中焦團聚之處相連,是以外感之傳遞,可由太陰而傳入少陰也。

《傷寒論》原文︰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之病,有涼有熱。說者謂,若自太陰傳來,是陽明、少陽之邪順序傳入少陰則為熱証,若外感之邪直中真陰則為寒証者。而愚臨証實驗以來,知少陰病之涼者原非直中,乃自太陽傳來為表裡之相傳,亦為腑臟之相傳(膀胱),因太陽之府相連之脂膜,原與包腎之脂膜相通也。其間有直中者,或因少陰驟虛之時,飲食寒涼而得,此不過百中之一二,其治法原當另商也。至少陰病之熱者,非必自傳經而來,多由伏氣化熱入少陰也。所謂伏氣者,因其素受外寒甚輕,不能即病,其所受之寒氣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氣化之升降而化熱(氣化因阻塞而生熱伏氣即可與之相合而化熱),恆因少陰之虛損,伏氣即乘虛而竄入少陰,此乃少陰之熱病初得即宜用涼藥者也。

至無論其病之或涼或熱而脈皆微細者,誠以脈之跳動發於心,而脈之所以跳動有力者,又關于腎。

心腎者,水火之根源也,心腎之氣相濟,則身中之氣化自然壯旺,心腎之氣若相離,身中之氣化遽形衰憊。

少陰有病者,其腎氣為外邪遏抑不能上升以濟心,是以無論病之為涼為熱,其脈象皆微細無力也。其但欲寐者,因心腎之氣不交,身中之氣化衰憊,精神必然倦懶,是以常常閉目以靜自休息。又因腎氣不能上達以吸引心陽下潛,是以雖閉目休息不能成寐,而為但欲寐之狀也。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製水,故令色白也。

張拱端曰︰少陽為陽樞,少陰為陰樞。少陰欲吐不吐者,以 少陰有水複有火,水火之氣循環上下不利,故欲吐不吐也。少陽喜嘔者,以內外之氣由焦膜中行,焦膜不利則氣難于出入,是以逆於胃而為嘔,嘔則氣少暢,故喜嘔,此少陰欲吐、少陽喜嘔之所以然也。又太陰、少陰俱有自利証,少陰自利而渴,從少陰本熱之化也。太陰自利不渴,從太陰本濕之化也。若治少陰上焦口渴之實熱,罔顧及下焦下利之虛寒,則下利不止矣。故凡對于水火分病,則當用寒熱之藥分治之。對于水火合 病,無妨用寒熱之藥合治之。本論用方有純于寒有純于熱,複有寒熱並用者,即此理也。

──本節未列治法,張氏謂上有實熱下有虛寒,宜用寒熱之藥函問︰師答曰︰宜用生地一兩,生杭 芍五錢,附子二錢,乾薑二錢,細辛一錢,計五味,不宜用石膏。 高××注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少陰之中有水有火,腎左右兩枚水也,腎系命門所生之相火,少陰中之火也。外寒自太陽透入少陰,與少陰中之水氣相並,以阻遏其元陽,是以脈現緊象,緊者寒也,乃陰盛陽衰逼陽不得宣布之象也。迨陽氣蓄之既久,至七、八日又重值太陽、陽明主氣之候,命門之火因蓄極而暴發,遂迫陰寒自下利外出,脈之緊者亦暴微。蓋脈緊原陽為陰迫,致現弦而有力之象,至暴微是由緊而變為和緩,未必甚微,與緊相較則見其微矣。且其手足反溫,此為元陽已回之兆無疑,治少陰中之寒病者,原以保護其元陽為主,此時或有心煩之病,實因相火暴發,偶有浮越於上者,此益足征元陽之來複也,是以知其必愈也。

陳修園曰︰此言少陰得陽熱之氣而解也。余自行醫以來,每遇將死之証,必以大藥救之,忽而發煩下利,病家怨而更醫,醫家亦詆前醫之誤,以搔不著疼癢之藥居功,余反因熱腸受謗,甚矣名醫之不可為也。

愚年少時,初閱《傷寒論淺注》至此,疑修園之言,似近自為掩飾。迨醫學研究既久,又加以臨証實驗,乃知修園之言誠不誣也。後又見常德張拱端所著《傷寒論會參》,亦謂修園之言誠然,且謂余治一人,服藥後下利苦煩,又喜哈哈,似癲非癲,數時病愈,亦與此節煩利自愈一例也。而愚則謂,若遇少陰陰寒險証,欲用藥以回其陽時,不妨預告病家,陽回之後恆現下利心煩之象,自能免病家之生疑也。

子××按︰數年前余在裡處,曾治一少陰寒証,服藥後下利發煩而愈。

一九三三年臘月,在津又治閻××,少陰寒証,服茴香、乾薑等藥久不愈,乃詢方于余,俾單服生硫黃如棗大,食前服,每日三次,至五六日忽下利日二三次,駭而問余。余曰︰此寒結得硫黃之熱而開,《傷寒論》所謂雖煩下利必自愈者是也。後數日利果止,其病亦愈。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張拱端曰︰以上三節,俱少陰陰寒之病,前兩節手足溫,第三節自煩欲去衣被,均為陽回之候,均為自愈、可治之証。可見治少陰傷寒以陽為主,不特陰証見陽脈者生,即陰病見陽証亦為易愈。論中惡寒而蜷之蜷字,足供陰寒在內之考察,何也?大凡陰寒之病,俱有屈曲身體之形,其屈曲之理,實關系于督、任二脈,蓋以督統諸陽行于背脊,任統諸陰行于胸腹,陰寒在內屈曲身體者,伸背之陽以抑陰也,陽熱在內直腰張胸者,伸腹之陰以濟陽也。如天氣熱人必張胸,天氣寒人必拘急,觀其伸陽以自救,則蜷之屬於陰寒其理可得矣。故陽盛則作痙,陰盛則蜷臥,理所必然也。至於自煩欲去衣被,是陰得陽化故為可治。張氏論督任相助之理,以釋本節中之蜷臥頗為精細,而愚于張氏所論之外,則更別有會心也。推坎離相濟,陰陽互根之理,人之心腎相交,即能生熱(心腎相交能補助元陽故能生熱),而心腎之相交每在呼氣外出之時也。蓋當呼氣外出之時,其心必然下降,其腎必然上升(此可默自體驗),此際之一升一降而心腎交矣。是乃呼吸間自然之利益,以為人身熱力之補助也(試觀睡時恆畏冷,以人睡著則呼吸慢,熱力即頓形不足,是明征也)。人之畏冷身蜷臥者,是其心腎欲相交以生熱也(此中有無思無慮自然而然之天機)。至於病熱,其身恆後挺,是心腎欲相遠,防其相交以助熱也。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陳修園謂︰宜灸太 二穴。張拱端謂,亦可灸複溜二穴。而愚則謂,若先灸太 二穴,脈仍不應,可再灸複溜二穴,灸時宜兩腿一時同灸。太 二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中,複溜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大骨後側陷中,此與太 同為少陰生脈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