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太陰病桂枝湯証

太陰之病,有時可由汗解者,然必須病機有外越之勢,原非強發其汗也。

《傷寒論》原文︰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脈浮者,乃太陰之病機外越,原可因其勢而導之,故可服桂枝湯以發其汗也。若其脈之浮而有力者,宜將桂枝減半(用錢半),加連翹三錢,蓋凡脈有浮熱之象者,過用桂枝,恆有失血之虞,而連翹之性涼而宣散,凡遇脈象之浮而有力者,恆得之即可出汗,故減桂枝之半而加之以發汗也。恐其汗不出者,服藥後亦可啜粥,若間有太陰腹滿之本病者,可加生萊菔子三錢,蓋萊菔子生用,其辛辣之味不但可以消脹滿,又可助連翹發汗也。


32.太陰病宜四逆輩諸寒証

太陰自少陽傳來原無寒証,乃有其臟本素有寒積,經外感傳入而觸發之,致太陰外感之証不顯,而惟顯其內蓄之寒涼以為病者,是則不當治外感,惟宜治內傷矣。

《傷寒淪》原文︰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陳修園曰︰自利者,不因下而利也。凡利則津液下注,多見 口渴,惟太陰濕土之為病不渴,至於下利者當溫之,而渾言四逆輩,所包括之方原甚廣。

王和安謂︰溫其中兼溫其下宜四逆,但溫其中宜理中、吳茱萸,寒結宜大建中湯。濕宜真武湯,渴者 宜五苓散,不渴而滑宜赤石脂禹余糧湯。而愚則謂甘草乾薑湯、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諸方,皆可因証選用也。


33.太陰病壞証桂枝加芍藥湯及桂枝加大黃湯証

太陰之証,不必皆由少陽傳來也,又間有自太陽傳來者。然自少陽傳來,為傳經次第之正傳,自太陽傳 來則為誤治之壞証矣。

《傷寒論》原文︰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 枝加大黃湯主之。

太陽病誤下之後,外感之邪固可乘虛而入太陰,究之,脾土驟為降下所傷,肝木即乘虛而侮脾土,腹中 之滿而且痛,實由肝脾之相齟齬也。桂枝原為平肝、和脾(氣香能醒脾,辛溫之性,又善開脾瘀)之聖藥, 而輔以芍藥、甘草、薑、棗,又皆為柔肝扶脾之品,是桂枝湯一方,若免去啜粥,即可為治太陰病之正藥也。

至於本太陽証,因誤下病陷太陰,腹滿時痛,而獨將方中芍藥加倍者,因芍藥善治腹痛也。試觀仲景用小柴胡湯,腹痛者去黃芩加芍藥,通脈四逆湯腹痛者,去蔥加芍藥此明征也。若與甘草等分同用,為甘草芍藥湯, 原為仲景複陰之方,愚嘗用之以治外感雜証、驟然腹痛(須審其腹痛非涼者),莫不隨手奏效。惟其所用之分 量,芍藥倍于甘草是為適宜,蓋二藥同用原有化合之妙,此中精微固不易窺測也。且二藥如此並用,大有開通之力,則不惟能治腹痛,且能除腹滿也。

惟此方中芍藥加倍為六兩,甘草仍為二兩,似嫌甘草之力薄弱, 服後或難速效,擬將甘草亦加重為三兩,應無藥性偏重之弊歟。

【桂枝加芍藥湯方】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加大黃湯方】即前方加大黃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