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胎前諸證門

胎前總括

1.妊娠胎前病惡阻, 胞阻腫滿氣煩懸, 癇嗽轉胞與子淋, 激經胎漏胎不安. 小產死胎胎不長, 子瘖臟燥鬼胎連, 餘病當參雜證治, 須知刻刻顧胎原.

【註】此言妊娠胎前, 有惡阻, 胞阻, 子腫, 子滿, 子煩, 子懸, 子癇,子嗽, 轉胞, 子淋, 激經, 胎漏, 胎動不安, 小產墮胎, 子死腹中,胎萎不長, 子瘖, 臟燥, 鬼胎等證, 皆當一一詳辨熟記. 其餘胎前傷寒, 傷食, 瘧痢, 霍亂, 泄瀉, 當於雜證門中參考治之. 但須時刻保護胎原, 不致誤犯為要也.

惡阻總括

2.噁心嘔吐名惡阻, 擇食任意過期安, 重者須藥主胃弱, 更分胎逆痰熱寒.

【註】婦人受孕月餘之後, 時時嘔吐者, 名曰惡阻. 若無他病擇食者,須隨其意而與之. 輕者過期自然勿藥而癒, 重者須以藥治之. 當以胃弱為主, 更審其或因胎氣阻逆, 或痰飲阻逆, 與夫兼熱, 兼寒, 而分治之.

惡阻證治

保生湯

3.胎氣阻逆惟嘔吐, 無他兼證保生湯, 砂朮香附烏陳草, 量加參枳引生薑.

【註】惡阻, 有因胎氣阻逆者, 乃受胎後胞門閉塞, 臟氣內阻, 挾胎氣上逆於胃, 故令噁心嘔吐也. 若平素胃虛所致, 雖無痰飲, 寒熱相兼而亦有惡阻證者, 宜用保生湯, 即砂仁, 白朮, 香附, 烏藥, 陳皮,甘草也. 引用生薑者, 以止其嘔也. 若氣弱者, 量加人參; 氣實者,量加枳殼.

加味六君湯

4.痰飲惡阻吐痰水, 煩眩加味六君湯, 枇杷藿香旋縮枳, 熱秘芩軍寒桂薑.

【註】惡阻因於痰飲者, 其吐必多痰水, 且心煩頭目眩暈, 必其人平素胃虛, 中停痰飲也. 宜用加味六君湯, 於六君湯內, 加枇杷葉, 藿香,旋覆花, 縮砂, 枳殼. 若胃熱便秘, 加黃芩, 大黃以利之; 胃寒喜熱, 加肉桂, 乾薑以溫之.六君湯方見首卷

加味溫膽湯

5.熱阻惡食喜涼漿, 心煩憒悶溫膽湯, 橘半茯甘與枳竹, 更加芩連蘆麥薑.

【註】惡阻因於胃熱者, 必嘔吐, 心中熱煩, 憒悶喜飲涼漿也. 宜用加味溫膽湯, 其方即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 竹茹, 名溫膽湯.更加黃芩, 黃連, 蘆根, 麥門冬, 引生薑也.

胞阻總括

6.妊娠腹痛名胞阻, 須審心腹少腹間. 傷食心胃胎腰腹, 少腹胞寒水尿難.

【註】孕婦腹痛, 名為胞阻. 須審其痛, 或上在心腹之間者, 多屬食滯作痛; 或下在腰腹之間者, 多屬胎氣不安作痛; 若在少腹之間者,則必因胞血受寒, 或停水尿難作痛也.

胞阻證治

加味平胃散 延胡四物湯

7.心胃痛多傷食滯, 蒼朴陳甘果枳麴, 便秘加軍倍甘草, 胎動延胡四物宜.

【註】孕婦心胃作痛者, 多因傷食停滯, 宜平胃散, 即陳皮, 厚朴,蒼朮, 甘草也. 加草果, 枳殼, 神麴以消之. 若更大便秘結, 日久則加硝, 黃以攻之, 然必倍甘草以緩其峻性, 庶不傷胎. 若腰腹作痛,胎動下血, 則當用四物湯, 君以延胡, 以定痛而保胎也.四物湯 方見首卷

加味膠艾四物湯 蜜消湯

8.腹腰痛甚防胎墮, 膠艾四物杜酒蔥, 外邪宜加羌獨活, 內熱便秘蜜硝攻.

【註】胞蒂繫於腰. 凡腹腰痛者, 須防墮胎. 宜用膠艾四物湯, 加杜仲,大豆, 淋酒, 蔥白以定痛而保胎. 若因外感風寒之邪, 則加羌活,獨活以散之; 若內熱大, 小便閉者, 則用蜂蜜, 芒硝煎湯以攻之.經曰: 有故無隕是也.膠艾四物湯 方見首卷

加味芎歸飲 導赤散 五苓散

9.胞血受寒少腹疼, 參吳膠艾草歸芎. 尿澀熱甚導赤散, 木通生地甘草靈. 水盛陽虛五苓效, 朮澤肉桂茯豬苓.

【註】少腹作痛者, 乃胞中之血受寒也, 宜加味芎歸飲溫之. 其方即人參, 吳茱萸, 阿膠, 蘄艾, 炙甘草, 當歸, 川芎也. 若因尿澀而痛,則是膀胱水病熱甚, 則以導赤散清利之, 其方即生地, 木通, 甘草也.若水盛陽虛不化, 則以五苓散滲利之, 其方即茯苓, 白朮, 澤瀉,豬苓, 肉桂也.

子腫子氣子滿脆腳皺腳總括

10.頭面四肢腫子腫, 自膝至足子氣名, 腫脹喘滿曰子滿, 但腳腫者脆皺稱.

【註】頭面遍身浮腫, 小水短少者, 屬水氣為病, 故名曰子腫. 自膝至足腫, 小水長者, 屬濕氣為病, 故名曰子氣. 遍身俱腫, 腹脹而喘,在六, 七個月時者, 名曰子滿. 但兩腳腫而膚厚者, 屬濕, 名曰皺腳.皮薄者, 屬水, 名曰脆腳. 大凡水之為病多喘促, 氣之為病多脹滿.喘促屬肺, 脹滿屬脾也. 以其人素有水氣濕邪, 故受孕有腫滿之證. 兒未成形, 被水浸漬, 其胎每致損壞. 成形尚可調治, 故在五,六月後有是證者, 多有生育者也.

子腫子氣滿脆腳皺腳證治

茯苓導水湯

11.妊娠腫滿與子氣, 水氣濕邪脾肺間, 水氣浸胎喘難臥, 濕氣傷胎脹難堪. 均宜茯苓導水治, 香瓜檳腹四苓攢, 桑砂蘇陳脹加枳, 腿腳防己喘葶添.

【註】妊娠水腫脹滿, 子氣, 皺腳, 脆腳等證, 皆由水氣濕邪, 傷於脾肺為病也. 若水氣盛而浸胎, 則必喘而難臥; 若濕氣盛而傷胎, 則脹滿難堪. 皆宜用茯苓導水湯治之, 方用木香, 木瓜, 檳榔, 大腹皮,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桑皮, 砂仁, 蘇葉, 陳皮, 以和脾肺而利水濕. 脹甚者, 加枳殼以破結; 腿腳腫者, 加防己以利下; 濕喘者,加苦葶藶以泄上水也.

子煩證治

知母飲

12.孕婦時煩名子煩, 胎熱乘心知母痊, 子芩知麥苓耆草, 犀熱參虛膏渴煎.

【註】孕婦別無他證, 惟時時心煩者, 名曰子煩. 由胎中鬱熱上乘於心也. 宜用知母飲, 即子芩, 知母, 麥冬, 茯苓, 黃耆, 甘草. 熱甚者加犀角, 氣虛加人參, 口渴加石膏煎服.

子懸胎上逼心證治

紫蘇飲

13.胸膈脹滿子懸名, 喘甚由胎上逼心, 紫蘇飲用歸芎芍, 陳腹蘇甘虛人參.

【註】孕婦胸膈脹滿, 名曰子懸. 更加喘甚者, 名曰胎上逼心. 俱宜紫蘇飲, 即當歸, 川芎, 白芍, 陳皮, 大腹皮, 蘇梗葉, 甘草. 虛者加人參煎服.

子癇證治

羚羊角飲 鉤藤湯

14.暴仆抽搐不識人, 須臾自醒子癇名. 羚羊角散防獨杏, 五加棗草薏苡仁, 茯苓木香羚羊角, 抽搐鉤藤湯寄生, 人參茯神歸桔梗, 口喎肢廢中風成.

【註】孕婦忽然顛仆, 抽搐不省人事, 須臾自醒, 少頃復如好人, 謂之子癇. 乃肝, 心二經風熱所致, 宜用羚羊角散, 即防風, 獨活, 杏仁,酸棗仁, 五加皮, 甘草, 薏苡仁, 茯苓, 木香, 羚羊角也. 抽搐甚者, 用鉤藤湯, 乃鉤藤, 桑寄生, 人參, 茯神, 當歸, 桔梗也. 若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則已成中風廢證, 當參風門治之.

子嗽證治

枳桔二陳湯 桔梗湯

15.妊娠咳嗽名子嗽, 陰虛痰飲感風寒, 痰飲二陳加枳桔, 風寒桔梗湯可安. 紫蘇桔梗麻桑杏, 赤苓天冬合貝前, 久嗽陰虛宜清潤, 麥味地黃湯自痊.

【註】妊娠咳嗽, 謂之子嗽, 嗽久每致傷胎. 有陰虛火動痰飲上逆,有感冒風寒之不同. 因痰飲者, 用二陳湯加枳殼, 桔梗治之; 因感冒風寒者, 用桔梗湯, 即紫蘇葉, 桔梗, 麻黃, 桑白皮, 杏仁, 赤茯苓,天冬, 百合, 川貝母, 前胡也. 若久嗽, 屬陰虛, 宜滋陰潤肺以清潤之, 用六味地黃湯治之.六味地黃湯方見首卷

轉胞證治舉胎

四物湯 阿膠五苓散

16.飲食如常煩不臥, 不得小便轉胞稱, 舉胎救急丹溪法, 四物升麻參朮陳. 服後探吐吐再服, 不應阿膠入五苓.

【註】妊娠胎壓, 胞系了戾不得小便, 飲食如常, 心煩不得臥者, 名曰轉胞. 宜用丹溪舉胎法: 令穩婆香油塗手舉胎起, 則尿自出, 以暫救其急. 然後以四物湯加升麻, 人參, 白朮, 陳皮煎服. 服後以指探吐,吐後再服再吐, 如此三, 四次, 則胎舉而小便利矣. 如不應,則 是有飲, 用五苓散加阿膠以清利之.四物湯方見首卷

子淋證治

加味五淋散

17.子淋頻濁窘澀疼, 五淋梔苓歸芍芩, 甘草再加生地澤, 車前滑石木通尋.

【註】孕婦小便頻數窘澀, 點滴疼痛, 名曰子淋. 宜五淋散, 即黑梔,赤茯苓, 當歸, 白芍, 黃芩, 甘草, 加生地, 澤瀉, 車前子, 滑石,木通, 以清熱而利水, 則小便自通矣.

激經胎漏尿血總括

18.妊娠經來名激經, 胎漏下血腹不疼, 若是傷胎腹必痛, 尿血漏血要分明.

【註】婦人受孕之後, 仍復行經者, 名曰激經, 為血有餘. 若孕婦無故下血, 或下黃汁豆汁而腹不痛者, 謂之胎漏. 若其胎已傷而下血者,其腹必疼. 孕婦又有尿血一證, 腹亦不痛, 然與胎漏之證又不同.蓋尿血出於溺孔, 漏血出自人門, 三者俱下血, 而各不同治者, 不可不詳辨也.

激經胎漏尿血證治

阿膠湯 黃耆湯 銀苧酒 加味四物湯

19.激經無病不須治, 子大能食經自停, 胎漏下血多因熱, 四物阿膠梔側芩. 或下黃汁豆汁樣, 黃耆糯米苧根銀, 若是尿血膀胱熱, 四物血餘共茅根.

【註】激經無他證相兼者, 不須用藥, 其胎壯子大能食其血, 而經自停. 若胎漏下血, 多屬血熱, 宜阿膠湯清之. 其方即四物湯加阿膠,黑梔, 側柏葉, 黃芩也. 或漏下黃汁, 或如豆汁甚多者, 其胎乾枯必倚而墮, 宜用黃耆湯, 即黃耆二兩, 糯米一合煎服. 或銀苧酒, 即苧麻根, 紋銀煎酒服. 若尿血, 則是膀胱血熱, 宜四物湯加血餘, 白茅根以涼之.四物湯方見首卷

胎不安小產墮胎總括

20.氣血充實胎自安, 衝任虛弱損胎原, 暴怒房勞傷肝腎, 疾病相干跌撲顛. 五月成形名小產, 未成形像墮胎言, 無故至期數小產, 須慎胎為慾火煎.

【註】孕婦氣血充足, 形體壯實, 則胎氣安固. 若衝, 任二經虛損,則胎不成實. 或因暴怒傷肝, 房勞傷腎, 則胎氣不固, 易致不安; 或受孕之後, 患生他疾, 干犯胎氣, 致胎不安者亦有之; 或因跌撲築磕,從高墜下, 以致傷胎, 墮胎者亦有之. 然小產, 墮胎, 亦自有別:五,七月已成形像者, 名為小產, 三月未成形像者, 謂之墮胎. 以上小產, 墮胎皆出有因, 若懷胎三, 五, 七月, 無故而胎自墮, 至下次受孕亦復如是, 數數墮胎, 則謂之滑胎. 多因房勞太過, 慾火煎熬,其胎因而不安, 不可不慎者也.

胎不安小產墮胎證治

加味聖愈湯 加味佛手散 十聖散 加味芎藭湯 益母丸

21.胎傷腹痛血未下, 聖愈湯加杜續砂, 下血腹痛佛手散, 膠艾杜續朮芩加. 十全續縮減苓桂, 因病傷胎十聖誇, 跌撲芎藭調益母, 怒勞逍遙地黃佳.

【註】妊娠胎傷, 若腹痛不下血者, 宜用聖愈湯加杜仲, 續斷, 砂仁安之. 若下血腹痛者, 宜用佛手散加阿膠, 蘄艾, 杜仲, 續斷, 白朮,條芩安之. 若因母病, 以致傷胎欲墮者, 宜十聖散, 即十全大補湯減茯苓, 肉桂, 加續斷, 砂仁. 若因跌撲築磕, 傷胎欲墮者, 宜芎藭湯調益母丸服之. 芎藭湯即川芎, 當歸也. 若暴怒, 房勞傷肝腎, 以致胎動不安者, 宜逍遙散, 地黃湯治之.聖愈湯 佛手散 逍遙散 地黃湯 方俱見首卷

墮胎下血不止血瘀不出證治

獨參湯 回生丹

22.墮胎暴下血不止, 面黃唇白獨參湯, 惡血不出凝脹痛, 回生益母酌相當.

【註】妊娠胎墮後, 血暴下不止, 面黃唇白者, 名脫榮, 宜用獨參湯峻補其氣, 以生其血, 所謂無形能生有形也. 若惡血瘀滯不行, 腹脅脹痛者, 宜於回生丹, 益母丸, 酌其虛實緩急相當而用之.回生丹 見產後匯方

子死腹中總括

23.子死腹中須急下, 舌青腹痛冷如冰, 時久口中穢氣出, 寒熱峻緩詳斟平.

【註】凡一應傷胎, 子死腹中者, 須當急下, 勿使上奔心胸. 然必驗其舌青面赤, 肚腹脹大, 腹冷如冰, 久之口中有穢氣出者, 方可議下.然猶必審其人之虛實寒熱, 或宜寒下, 熱下, 峻下, 緩下, 隨其宜而施之.

子死腹中證治

佛手散 平胃散加芒硝方

24.下胎緩劑佛手散, 峻劑平胃加芒硝, 宜熱宜寒須細審, 產婦虛實莫溷淆.

【註】孕婦子死腹中, 宜下者, 緩下用佛手散, 峻下用平胃散加芒硝.或宜寒下, 或宜熱下, 須細細詳審而投之. 蓋以產母之虛實, 或緩,或峻, 不可溷淆輕率, 以致誤也.佛手散 方見首卷

辨子母存亡

25.妊娠一切垂危後, 母子存亡可預推, 面赤舌青必子死, 面青舌赤母命危, 面舌俱青口吐沫, 子母俱亡二命虧.

【註】凡妊娠一切凶危之候, 欲知母子存亡者, 當於孕婦面, 舌之色定之. 若面赤舌青, 則其子必死; 面青舌赤, 則其母必亡; 若面舌二者俱見青色, 口角兩邊流涎沫者, 則子母二命俱不能保也.

胎兼癥瘕

26.妊娠有病當攻下, 衰其大半而止之, 經云有故而無殞, 與病適當又何疑.

【註】凡孕婦素有癥瘕舊疾, 或有新病應攻下者, 但攻其大半, 餘俟其自消, 不可盡攻. 經云: 有故無殞. 言藥雖峻, 有病則病受之, 不能傷胎也. 攻其大半, 與病相當, 又何疑於有妊必不可攻之說耶?

胎不長證治

八珍湯 六君子湯

27.胎萎不長失滋養, 氣血不足宜八珍, 脾虛胃弱六君子, 穀化精微氣血生.

【註】妊娠五, 六個月, 胎萎不長, 由於妊母稟賦虛弱. 若屬氣血兩虛者, 宜用八珍湯; 若脾虛胃弱者, 宜用六君子湯. 但使飲食強壯,俾水穀運化精微, 則氣血日生而胎自長矣!八珍湯 六君子湯 方俱見首卷

子瘖證治

28.子瘖聲啞細無音, 非謂絕然無語聲, 九月胎盛阻其脈, 分娩之後自然通.

【註】妊娠九月, 孕婦聲音細啞不響, 謂之子瘖. 非似子啞, 絕然無語也. 蓋少陰之脈絡於舌本, 九月腎脈養胎, 至其時胎盛阻遏其脈,不能上至舌本, 故聲音細啞. 待分娩之後, 腎脈上通, 其音自出矣.

子啼腹內鐘鳴證治

黃連煎

29.腹內鐘鳴與兒哭, 子啼之證出偶然, 空房鼠穴土能治, 黃連煎湯亦可捐.

【註】孕婦腹內有鐘聲, 或嬰兒在內啼哭者, 名曰子啼. 古書雖載其證,然不輕見, 或偶然有之. 古方用空房中鼠穴土, 同川黃連煎湯,名黃連煎, 飲之自癒.

臟燥證治

甘麥大棗湯

30.臟燥無故自悲傷, 象若神靈大棗湯, 甘草小麥與大棗, 方出金匱效非常.

【註】孕婦無故, 時時傷悲哀痛, 象若神靈憑依者, 名曰臟燥, 宜用金匱甘麥大棗湯服之. 其方即甘草, 小麥, 大棗三味, 煎服, 其效非常也.

鬼胎總括

31.邪思情感鬼胎生, 腹大如同懷子形, 豈緣鬼神能交接, 自身血氣結而成.

【註】鬼胎者, 因其人思想不遂, 情志相感, 自身氣血凝結而成, 其腹漸大如懷子形狀. 古云實有鬼神交接, 其說似屬無據. 婦人石瘕,腸覃二證, 亦俱如懷孕之狀, 由氣血凝結而成, 則可知其必無是理矣!

腸覃石瘕證治

香棱丸

32.腸覃石瘕氣血分, 寒客腸外客子門, 二證俱如懷子狀, 辨在經行經不行. 石瘕吳萸湯最效, 腸覃香棱丸若神, 丁木茴香川楝子, 青皮廣茂與三棱.

【註】經云: 寒氣客於腸外, 與衛氣相搏, 氣不得榮, 因有所繫, 瘕而內著, 惡氣乃起, 瘜肉乃生, 始如雞卵, 稍以益大如懷子狀, 按之則堅, 推之則移, 月事以時下. 石瘕生於胞中, 寒氣客於子門, 子門閉塞, 氣不得通, 惡血當下不下, 衄以留止, 日以益大, 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 皆生於女子, 可導而下. 由經文觀之, 二證雖皆如懷子狀, 腸覃氣病而血不病, 故月事以時下; 石瘕先氣病而後血病, 故月事不來也, 石瘕宜吳萸湯. 腸覃宜香棱丸, 即木香, 丁香, 茴香,川楝子, 青皮, 廣茂, 三稜, 醋煮麵糊為丸也.吳茱萸湯 方見首卷

胎前母子盛衰

33.母盛子衰胎前病, 母衰子盛產後殃, 子母平和無衰盛, 坦然分娩不須忙.

【註】此言觀孕婦與所懷之胎, 有盛衰之辨也. 若娠母氣血壯盛, 而胎元弱者, 胎前必多病; 若孕婦衰弱而胎元壯實, 則產後其母必多病;若子母俱和平無偏盛偏衰, 則胎前產後均平安無疾, 可坦然無憂也.34.胎前有餘詳不足, 產後不足審有餘, 產後惟多虧損病, 胎前子母盛衰知.

【註】古云: 胎前無不足, 產後無有餘, 此言其常也. 然胎前雖多有餘之證, 亦當詳察其亦有不足之時; 產後雖多不足之病, 亦當詳審其每挾有餘之證也. 欲知產後常多虧損之故, 於胎前子母盛衰求之, 可預知也.

胎前門匯方

1.保生湯人參 甘草各二錢半 白朮 香附子 烏藥 橘紅各五錢上剉, 每服三錢. 薑五片, 煎服.

2.加味六君湯人參 白朮 ( 土炒 ) 茯苓 陳皮 半夏 ( 製 ) 各一錢五分 甘草( 炙 ) 五分 藿香葉 枇杷葉 ( 炙 ) 各一錢 縮砂仁 枳殼 (炒) 各八分上剉, 加生薑煎服.

3.加味溫膽湯陳皮 半夏 ( 製 )  茯苓各一錢 甘草 ( 炙 ) 五分 枳實 竹茹 黃苓各一錢 黃連八分 麥冬二錢 蘆根一錢上剉 , 薑, 棗煎服.

4.加味平胃散厚朴 ( 薑汁炒 )  蒼朮 ( 米泔浸炒 )  陳皮 甘草 ( 炙 )  人參各一?
上為末? 每服三錢 加薑煎服.

5.延胡四物湯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各七錢五分 延胡索 ( 酒煮 ) 二兩上剉, 水煎服.

6.加味膠艾四物湯當歸 熟地 阿膠 白芍各二錢 杜仲一錢五分 川芎 蘄艾各八分上加蔥白三寸, 大豆淋酒煎服.

7.蜜硝煎蜂蜜 芒硝上煎, 溶化服.

8.加味芎歸飲川芎二錢 當歸五錢 人參一錢 吳茱萸五分 阿膠二錢 蘄艾八分 甘草 ( 炙 ) 五分上剉, 水煎服.

9.導赤散生地三錢 木通二錢 甘草梢一錢燈心一團, 煎服.

10.五苓散白朮 ( 土炒 )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二錢半 肉桂三分上剉, 作一服, 水煎服.

11.茯苓導水湯茯苓 檳榔 豬苓 縮砂 木香 陳皮 澤瀉 白朮 木瓜 大腹皮 桑白皮 蘇梗各等分上加薑煎服. 脹, 加枳殼; 喘 , 加苦葶藶子; 腿腳腫加防己.

12.知母飲知母 麥冬 甘草各五錢 黃耆 子芩 赤苓各七錢五分上??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滓, 入竹瀝一合溫服.

13.紫蘇飲當歸 川芎 白芍各二兩 陳皮 蘇莖葉 大腹皮各一兩 甘草 (炙) 五錢 人參 ( 量虛實用 )
上?? 咀, 每服五錢. 水二盞, 生薑五片, 煎至一盞, 去滓服, 日進二服. 有熱, 加黃芩竹茹; 心煩, 加羚羊角; 有食, 加神麴, 山查.

14.羚羊角散羚羊角 ( 鎊 )  獨活 酸棗仁 五加皮 防風 薏苡仁 杏仁 當歸( 酒浸 )  川芎 茯神 ( 去木 ) 各五分 甘草 木香各二分上??咀, 加生薑五片, 水煎服.

15.鉤藤湯鉤藤鉤 當歸 茯神 人參各一兩 苦桔梗一兩五錢 桑寄生五?
上為粗末? 每服五, 六錢.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無時. 忌豬肉, 菘菜. 煩熱, 加石膏二兩半; 臨產月, 加桂心一兩.

16.枳桔二陳湯陳皮 半夏 茯苓各二錢 甘草 ( 炙 ) 五分 枳殼 桔梗各一錢上剉末, 加生薑水煎服.

17.桔梗湯天冬 ( 去心 ) 赤苓各一錢 桑皮 桔梗 紫蘇各五分 麻黃 ( 去節) 三分 貝母 人參 甘草 ( 炙 ) 各二分上剉, 加生薑, 水煎服. 一方有杏仁無貝母.

18.舉胎四物湯當歸 白芍 熟地 川芎 人參 白朮各二錢 陳皮 升麻各一錢上剉, 水煎服.

19.麥味地黃湯熟地四錢 山萸肉二錢 山藥二錢 澤瀉 茯苓 丹皮各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五味子十二粒上剉, 水煎服.

20.五淋散赤芍 山梔子各二錢 赤茯苓一錢二分 當歸一錢 子芩六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21.阿膠湯阿膠 ( 炙燥 ) 熟地 ( 焙 ) 艾葉 ( 微炒 ) 芎藭 當歸 ( 切, 焙) 杜仲 ( 去粗皮, 炙, 剉 )  白朮各一兩上?? 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棗三枚, 擘破, 同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溫服.

22.黃耆湯糯米一合 黃耆二兩 川芎一兩
上細剉, 水二大盞, 煎至一盞, 溫服. 一方無川芎.

23.銀苧酒苧麻根 ( 剉 ) 二兩 紋銀五兩 清酒一盞
上以水二大盞, 煎至一大盞, 去渣, 分溫二服.

24.十聖散人參 黃耆 白朮 熟地黃 砂仁各五分 甘草 ( 炙 ) 當歸 川芎 白芍 ( 炒 ) 各一錢 川續斷八分上剉, 水煎服.

25.獨參湯用好人參二兩或四兩
上水煎, 徐徐服.

26.益母丸益母草 ( 五月五日, 或六月六日採之, 陰乾, 忌鐵器 )
上一味, 以石器碾為細末, 煉蜜丸彈子大. 每用一丸, 童便好酒各半,研化服之.

27.六味地黃丸熟地 ( 蒸曬九次 ) 八兩 山藥四兩 茯苓 ( 乳拌 ) 三兩 山萸肉(酒浸 ) 四兩 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錢.

28.桂附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 附子.

29.黃連煎黃連
上一味煎湯, 調空房中鼠穴內土服.

30.甘麥大棗湯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上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溫分三服. 亦補脾氣.

31. 香稜丸木香 丁香各半兩 枳殼 ( 麩炒 ) 三稜 ( 酒浸一夕 ) 莪朮 ( 細剉,每一兩用巴豆三十粒去殼同炒, 待巴豆黃色, 去巴豆不用 ) 青皮 ( 炙 ) 川楝子肉 蘹香 ( 炒 ) 各等分
上為末, 醋煮, 麵糊丸如桐子大, 朱砂為衣. 每服三十丸, 薑鹽湯送下,或溫酒下, 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