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註】

風病,『內經』論之詳矣。但往往與痹合論,後人惑之,故仲景復言之曰: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即經所謂偏枯也,或但兩臂不遂者,非中風也,即痹病也。蓋痹為陰病,脈多沉澀,風為陽病,脈多浮緩,今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其脈微者,正氣虛也,數者,邪氣勝也。故病風中之人,因虛而召風者,未有不見微弱之脈者也;因熱而生風者,未有不見數急之脈者也。

【集註】

沈明宗曰:此分中風與痹也。風之為病,非傷於衛,即浸於榮,故當半身不遂,謂半身之氣傷而不用也。若但臂不遂,此為痹;痹者,閉也,謂一節之氣,閉而不仁也。
於是診之於脈,必微而數;微者,陽之微也;數者,風之數也,此中風使然,謂風乘虛入,而後使半身不遂也。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則難言,口吐涎。

【按】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邪在皮膚,」此五句與本條文義不屬,當在後條之首。後條「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此六句亦與本條文義不屬,當在此條之首,文氣相屬,必是錯簡。其中有「浮者血虛」一句,必是衍文。浮則為虛,寒虛相摶,二「虛」字當是「風」字,是傳寫之。

【註】

中風虛邪之脈,皆當浮緩,以浮主風,緩主虛也。榮分見緩,經絡之血亡也;衛分見緩,經絡之氣空也,蓋邪風中人,未有不由經絡血氣空虛而中也。賊邪不瀉,留而不去,在左則病左,在右則病右,淺則病經絡,深則病藏府。邪在於絡,則為病肌膚,麻木不仁也;邪在於經,則為病身肢偏重,喎斜不遂也;邪入於府,則為病九竅閉不識人也;邪入於藏,則為病舌瘖難言唇緩吐涎也。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為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氣短。

【按】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二「遲」字當是「浮」字,「寒」字當是「風」字,始得文義了然,且遲、緩二脈不能並見,必是傳寫之。

【註】

上條發明虛邪賊風之為病,此條發明榮衛風寒之為病也。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風,風寒之邪,相搏於表,鬱於皮膚經絡,則令人身癢而發癮疹也。若其人心氣不足,謂心胸之氣不足,而邪氣入心胸,故令人胸滿而短氣也。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註】

寸口脈沉而弱,肝腎之氣不足也。蓋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筋骨痿緩,一為風寒濕邪所乘,即病筋骨關節交會之處。夫人汗出時,腠理開,風尚易入,況入水中浴,焉得不致寒耶!水傷心,心主汗,汗鬱成濕,故風勝為歷節,濕勝為黃汗出也。

【集註】

趙良曰:腎主水,骨與之合,故脈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與之合,血虛則脈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為水所阻,水汗相摶,聚以成濕,久變為熱,濕熱相蒸,是以歷節發出黃汗也。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按】

名曰斷泄之「泄」字,當是「絕」字,始與下文相屬,必是傳寫之。

【註】

此詳申上條,互發其義,以明其治也。歷節之病,屬肝、腎虛,肝、腎不足於內,筋骨不榮於外,客邪始得乘之而為是病也。究其所以致虛之由,不止一端也。如飲食之味過傷,日久亦為是病也。味過於酸則傷肝,肝傷則筋傷,筋傷則緩不收持,名曰泄也。味過於鹹則傷腎,傷腎則骨傷,骨傷則枯不能立,名曰枯也。枯泄相搏,名曰斷絕,斷絕者,即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虛,三焦失所,四維斷絕,身體羸瘦也。若獨足腫脛冷,寒勝凝於下也;黃汗自出,濕勝發於中也。假令發熱,則屬風,便為歷節也。病歷節者,歷節疼痛不能屈伸也,故主之以烏頭湯,通榮行衛,並驅風寒濕之邪也。以蜜製烏頭,亦緩毒法耳!

【集註】

沈明宗曰:『金匱』補示飲食內傷脾、胃、心、肺、肝、腎致病,名曰歷節。然出脈證,皆因飲酒,濕壅內熱而招外邪合病。謂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矣。或外風而合內濕,外寒而合內濕,內寒而招外濕,內熱而招外濕,此等關頭,不可不曉。又當分別風、寒、濕氣,偏多偏少,而處發表、溫中、行陽、補虛、散邪之法,故治此當與『靈素』、『金匱』合看則備,若泛用成方,則非良工所為之事也。

烏頭湯方

麻黃 芍藥 黃耆各三兩 甘草 川烏(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五枚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按】

溫溫當是「嗢嗢」。

【註】

歷節之證,諸肢節疼痛也。身體尪羸,即上條身體羸瘦,甚言其瘦之甚也。腳腫如脫,即上條獨足腫大,甚言其腫之甚也。頭眩短氣,陽氣虛也。嗢嗢欲吐,寒邪盛也。
而不用烏頭湯者,因無黃汗之濕勝也。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者,以壯陽氣,散寒濕為急也。故方中桂枝芍藥倍於麻黃、防風,大加白朮、附子,其意專在溫行陽氣,次在散寒濕也。多用生薑,因其欲吐;更佐知母、甘草者,以其劑過辛熱,監制之也。

【集註】

李曰:此歷節病,由氣血兩虛而致者也。風濕相搏,四肢節節皆痛,即歷節病也。
身體尪羸,邪勝正衰也。腳腫如脫,氣絕於下也。頭眩短氣,氣虛於上也。溫溫欲吐,氣逆於中也。此三焦氣血兩虛,故是湯主祛風濕而溫氣血。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二兩附子(炮)二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註】

趺陽胃脈也,穀氣,胃氣也,浮則為風外薄,滑則為胃實熱,風熱蒸於肌腠之間,故汗自出。此發明黃汗,亦有因風熱之義也。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摶,即疼痛如掣。

【註】

少陰心脈也,心主血,心脈浮而弱,弱則為血虛,浮則為風邪,風血相摶,而交爭於經絡之間,故疼痛牽引如掣也。此發明歷節亦有因血虛之義也。

【集註】

李曰:風在血中,則慄悍勁切,無所不至,為風血相搏。蓋血主榮養筋骨者也,若風以燥之,則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養,故疼痛如掣。昔人曰:治風先養血,血生風自滅,此其治也。


盛人脈濇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註】

盛人脈盛,不應濇小;盛人氣長,不應氣短。令盛人脈濇小,短氣,是形氣脈息不合也。審其證,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詢其由,得之於飲酒汗出當風也。此又發明歷節不止一端之義也。

【集註】

徐彬曰:盛人,肥人也。肥人濕多,脈得澀小,此痹像也。於是氣為濕所搏而短,因風作使而自汗,氣血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然肥人固多濕,何以脈驟澀小,豈非酒濕困之乎?何以疼痛有加而汗出不已,豈非濕而挾風乎?脈證不同,因風則一,故曰: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