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痛

素問云: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澀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澀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澀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複返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岐伯歷舉卒痛一十三條。屬熱者止一條。餘皆屬寒。辨之之法。當知按之痛緩者為純寒。痛甚不可按者為寒伏火邪。以能閉塞陽氣最甚也。

張介賓曰:後世治痛之法。有曰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曰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皆以為不易之定法。不知形實病實。便閉不通者,乃為相宜,或形虛脈弱。食少便泄者。豈容混治。觀王荊公解痛利二字曰。治法雲。諸痛為實。痛隨利減。世俗以利為下也。假令痛在表者。實也。痛在裡者。實也。痛在血氣者,亦實也,故在表者。汗之則愈。
在裡者。下之則愈。在氣血者。散之行之則愈。豈可以利為下乎。宜作通字訓則可,此說甚善。
已得治實之治矣!然痛証亦有虛實。治法亦有補瀉。辨之不可不詳。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扼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
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故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肝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亦泥痛無補法,則殺人矣!

卷五\諸痛門

頭痛

(頭風 雷頭風 眉棱風痛 真頭痛 頭重 頭搖 頸項強痛 天白蟻)經云: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頭痛數歲不已。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
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名曰厥逆。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真頭痛。頭痛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難經曰: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按。頭者。天之象。陽之分也。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朝會於高巔。天氣所發。
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五賊之運,皆能犯上而為災害,或蔽覆其清明,或墜遏其經隧。與正氣相搏。郁而成熱,則脈滿而痛。若邪氣稽留,亦脈滿而痛。是皆為實也。若寒濕所侵。雖正氣衰微。
不與相搏而成熱。然邪襲於外,則血凝而脈縮。收引小絡而痛。得溫則痛減。是為虛也。因風而痛者。抽掣惡風,或汗自出。因暑而痛者,或有汗,或無汗,皆惡熱而耳前與額脹痛。因濕而痛者。頭必重。遇陰天尤甚。因痰飲而痛者,亦昏重而痛。憒憒欲吐。因寒而痛者。絀急惡寒。因氣虛而痛者。遇勞則甚,其脈大。因血虛而痛者。痛連魚尾。善驚惕,其脈芤,或沉數。頭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風藥者。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假引經耳。

薛立齋云:按頭痛除風寒外。多主於痰。痛甚者,乃風毒上攻。有血虛者。有氣虛者。有諸經氣滯者。有六氣外傷。有勞役內傷。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痰多。
加味導痰湯。風毒。消風散。血虛。芎歸東加蔥、豉、全蠍。氣虛。六君子加蔥、豉。氣滯。蘇子降氣湯。痰多宜吐者。稀涎散,或梔子豉東加蔥白。火鬱宜下者。涼膈散加清酒。痰火俱盛者。
滾痰丸。頭痛諸藥不效,其痛更甚者,此督脈為病也。宜茸朱丹。
上熱頭痛目赤。下寒足 為甚。大便微秘,即濟解毒湯。大寒犯腦。內至骨髓,則頭痛齒亦痛。羌活附子湯。
頭痛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項背惡寒。腦戶極冷。當歸四逆湯。
因發散太過。頭痛轉劇。小建中加當歸、童便。
風火相煽。額與眉棱俱痛。選奇東加蔥、豉。
徇蒙招尤。目瞑耳聾。肝虛風動也。六君子加鉤藤、羌、防、芎、歸、甘菊。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或勞役動作則痛,此氣虛火動也。補中益氣加川芎、蔓荊子。
胃熱火炎。動作則痛。煩渴引飲。面赤便秘者。川芎茶調散加酒炒芩、連、梔子、石膏。
勢盛脈實者。酒炒大黃末五錢。濃茶調服。
血虛痛連魚尾。四物加人參、細辛、蔓荊。
有霉瘡毒發頭痛。頤下左右如蚯蚓徐行入耳。頂上起疙瘩塊。冷則痛甚者。山牛湯。不應。作結毒治之。
頭與腹俱痛有五。臭毒頭痛,則與腹俱痛。一味香附。煎成放涼服。
傷酒傷濕,亦有頭腹俱痛但。傷酒食,則兼嘔逆眩暈。外台茯苓飲加煨葛根。
傷濕則腹隱隱痛。頭重不能舉。羌活勝濕湯。外用瓜蒂散搐鼻。
有不伏水土頭腹俱痛者。藿香正氣散。
有瘡毒入腹。頭與腹俱痛者。黃連解毒東加臘茶。
有頭痛止則腹痛。腹痛止則頭痛,此屬脾陰血虛。胃中有火。隨氣輒上輒下而然。芎、歸、芍藥、黃連、木香。不應。加童便、香附、蔥白。

〔診〕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緊急,或短或弦或浮皆頭痛。浮滑為風痰,易治。短澀為虛,難治。浮弦為風。浮洪為火。沉細或緩,為濕。寸弦曰頭痛。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

頭風

薛立齋云:偏正頭風。久而不愈。乃挾痰涎風火。郁遏經絡。氣血壅滯。甚則目昏緊小。二便秘澀。宜砭其血以開郁解表。逍遙散。
偏左。加黃芩、蔥、豉。偏右。加石膏、蔥、豉。
郁甚。合越鞠。
兼濕。瓜蒂散搐鼻。
兼風火而發。選奇東加石膏、蔥、豉、芽茶。
夜甚。加酒白芍。
或川芎茶調散加細辛、石膏、甘菊。

凡怒則太陽作痛者。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梔。後用六味丸。常服以滋腎降火。永不再發。

凡頭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食薑即止者,此中氣虛寒。六君子加當歸、黃耆、木香、炮薑。

煩勞則頭痛,此陽虛不能上升。補中益氣加蔓荊子。頭風宜熱藥者多。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
消風散,或川芎茶調散加酒黃芩。輕者只用薑汁收入。陳茶葉內煎服汗。出即愈,此屢驗者。凡風熱頭痛。並宜用之。與選奇湯不殊。

頭風多汗。當先風一日則痛甚。至其風日則病少愈者。半夏蒼朮湯。

濕熱頭風。遇風即發。選奇東加川芎、柴胡、黃連。名清空膏。不拘偏正並用。

偏正頭風作痛。痛連魚尾。常如牽引之狀。發則目不可關。眩暈不能抬舉。芎辛湯。每服加全蠍五個。
覺上膈有熱。川芎茶調散加片芩。

有痰濕頭痛,其人嘔吐痰多。發作無時。停痰上攻所致。導痰東加減,或合芎辛湯尤妙。寒痰厥逆頭痛。三因芎辛湯。一切偏正頭風攻注。屬虛寒者。大追風散。腎氣厥逆頭痛。四肢逆冷。胸膈痞悶多痰者。玉真丸。

有腎臟陽虛之人。素有頭風。發動則挾濕熱上攻。頭面腫脹。項後兩向筋緊作痛。甚則牽引腰脊,其脈虛細而數。千金大三五七散。並用金匱頭風摩散。慎不可用清熱敗毒等藥。

有風痰頭痛。發時面頰青黃暈眩。目不欲開。懶言身體重。兀兀欲吐,此欲成頭風也。二陳湯加膽星、天麻、蠍尾。

痰厥頭痛。兩寸脈滑而弦。眼重頭旋。惡心煩亂。吐清水。氣短促。心神不安。語言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露中。頭疼如裂。身重如山。胸滿嘔逆。四肢厥冷。半夏白朮天麻湯。

有肥白氣虛多痰人。卒然頭痛。脈沉細。四肢厥逆。痰響吐涎。星香東加生附子。

熱厥頭痛。數年不愈。雖當嚴冬。猶喜風寒,其痛便止。略近溫暖。稍見煙火,其痛便甚,或為灸火,或為熱藥所致。宜選奇東加川芎、柴胡、黃連、生地、當歸、黃柏、知母、荊芥、芽茶。

風熱伏於血分。加以寒邪外郁,即痛劇熱甚。寶鑒石膏散。
濕熱頭痛。脈數而濡,或兩寸脈沉伏而數。身重肢節痛,或四肢面目浮腫,此証多見於酒客。宜散濕解熱。二陳、二朮、酒芩、羌、防之類。不已。用透頂散搐鼻取涎。隨左右搐之。涎出即安。
丹方。治頭風用蛇蛻炙脆為末。每服一錢。蔥、豉煎數沸。和滓熱服。不拘偏正皆效。後發漸輕。
再發再服,或加蜈蚣末三分,或加全蠍末三分,皆取截風之力也。每發輕者一服。重不過二服也。
偏頭風者,其人平素先有濕痰。加以邪風襲之。久而郁熱為火。總屬少陽厥陰二經。有左痛忽移於右。右痛忽移於左者。風火擊動其痰濕之氣。所以互換也。痛久不已。令人喪目。目者肝之竅。肝風內動,則害空竅也。蓋木邪亢盛,則生風生火。鼓動胸中之痰積,皆隨火上逆為患耳。
先以川芎茶調散吐之。吐訖。可服川芎、薄荷等辛涼清上搜風之劑。偏頭風,亦先風一日即發。
濕痰與火伏頭中。雖夏月常欲包裹。越婢湯加減。濕。加泔製蒼朮。黑豆製川烏。火。加薑汁炒山梔。左。加酒黃芩。右。加薑汁、 石膏。濕熱甚。連目腫者。加酒大黃。有邪風。加細辛、川芎。防風之類。婦人頭風。兼白帶甚者。用白蜀葵花七朵去蒂。川芎、當歸各一錢。蘄艾八分。水酒各半煎成。乘熱先熏後服。頭風兼嘔涎者。白槿樹花。陰乾焙脆為末。每服三錢。熱酒調服。或用荷葉蒂七枚。生薑七片。陳芽茶一撮。水酒各半煎服。覆汗瘥。頭風腦中空痛。用當歸、川芎各三錢。黃牛腦子一個。和勻分三次。熱酒送下。盡醉臥醒即愈。頭風諸藥不效。用大附子一只切片。同綠豆一升煮熟。去附子。但服綠豆及汁即愈。偏頭風。左屬風者則浮腫。荊芥、薄荷。
左屬血者則疼熱。川芎、當歸。
右屬痰者必體肥。蒼朮、半夏。
左屬熱者必形瘦。黃芩、石膏。
產後須倍用芎、歸。
遇寒即痛者,屬寒伏於腦。用金匱頭風摩散。

一法。用川烏末。醋調塗痛處。

又法。蓽茇、細辛為末。豬膽汁調搐鼻中。蓖麻子五錢去皮。大棗十五個擘。共搗爛。塗紙上。用箸卷之。去箸納鼻中。良久取下清涕即止,或牙皂末吹鼻中取嚏。

又法。以紅娘子七枚。茴香七瓣。研為細末。同蔥白頭七個。連鬚研爛。塗痛處。痛止。永不再發。不拘偏正皆效。

又外用諸方,如搐鼻瓜蒂散、透頂散、篦麻貼法、一字散、一滴金、火筒散等,皆應用之藥。然不若用蒸法最效。
方用川芎半兩。晚蠶砂二兩。僵蠶如患者年歲之數,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鍋中以濃紙糊滿。中開錢大一孔。取藥氣熏蒸痛處。每日一次。雖年久者。不過三五次。永不再發。平時置新鮮木瓜於枕邊。取香氣透達。引散肝風,亦良法也。

雷頭風

頭痛而起核塊者。雷頭風也。或頭中如雷之鳴,為風客所致。清震湯。腫塊宜刺出血,亦有因痰熱生風者。半夏用牙皂薑汁製,取淨一兩。大黃酒浸透紙包煨,再浸再煨,熟極為度,淨二兩。白僵蠶、連軺、橘紅、桔梗、天麻各五錢。片芩七錢。薄荷三錢。硝 青礞石、白芷、炙甘草各一錢。蒸餅丸綠豆大。臨臥茶吞二餞。

眉棱骨痛

此証多屬陽明風熱。有虛實二途。虛而痛者。見光明即發。選奇東加歸、芍。實則眼不可開。晝靜夜劇。選奇東加蔥、豉。風盛。加葛根。火盛。加石膏。按戴複庵云:二証皆屬於肝火。虛則地黃丸,實則導痰湯。大抵此証清火散風不應,即當滋陰。若泛用風藥,則火熱上升,其痛愈甚矣,痛久成頭風,發則眉棱骨痛者。選奇東加川芎、白芷、荊芥、柴胡。

真頭痛

天門真痛。上引泥丸。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腦為髓海。真氣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則不可治。古法。用黑錫丹。灸百會穴。猛進參、附。可救十中之一。然天柱折。手足寒至節。
必死不治。

頭重

濕熱上攻。所以頭重。秋冬春俱宜羌活勝濕湯。夏暑蒼朮白虎湯。並瓜蒂搐鼻。若時行疫癘之時。患頭重者。敗毒散加蒼朮、 本。內傷元氣。頭重氣乏。補中益氣加蒼朮、蔓荊子。
頭搖 頭搖有二証。風火相煽。卒然頭搖。項背強痛。少陽經証也。小柴胡去參加防風。裡實腹痛。不大便而頭搖者。陽明府証也。涼膈散、大柴胡選用。若老人及病後辛苦人。因氣血虛。
火犯上而鼓動者。十全大補湯、大建中湯並加羌活。

頸項強痛

邪客於三陽則痛。寒搏則筋急。葛根湯。風搏則筋弛。桂枝湯加葛根。然多有挾痰。難以回顧者,乃痰客太陽。二陳加酒芩、羌活、紅花。

天白蟻

頭內如蟲蛀響者。名天白蟻。多屬於火,亦有因痰濕在上者。丹溪云:瘦人皆屬於火。宜薄荷、梔子、茯苓、甘草、細辛、川芎、黃芩、石膏、芽茶之類。肥人皆屬濕痰。半夏、茯苓、枳實、黃連、天麻、膽星、蒼朮、黃柏、芽茶之類。戴複庵云:頭中鳴響。有虛有實。實者用涼膈散、礞石丸下奪之。虛者非獨參、保元、六味、八味、茸朱丹、鹿茸丸等藥調補不應也。丹方。用茶子為細末。吹鼻中。蓋響屬火。茶子輕清。行清道。散遏伏之火故也。凡頭風藥中必用茶引,即此可悟。

程文彬治一婦患頭風。雖盛暑必以帕蒙首。稍見風寒。痛不可忍。百藥不效。蓋因腦受風寒。
氣血兩虛。氣不能升,故藥不效。令病患口含冷水仰臥。以薑汁灌入鼻中。痛立止。與補中益氣加細辛、川芎、蔓荊、白芍。數服而愈。用薑汁滴鼻中。開久郁之風寒也。若寒濕郁痛。用獨顆蔥汁滴之。火鬱頭痛。以白萊菔汁滴之。左患滴右鼻。右患滴左鼻良。

李士材治顧淡之。勞神之後。躁熱甚。頭角掣痛。時作時止。醫禁其食而解表。四日議攻裡。
診之脈不浮緊。安得表邪。又不沉實。安得裡邪。只手太陰大而無力。為神勞太過。乃虛煩類傷寒也。先飲糜粥。用大劑歸脾湯而愈。

面痛

面為陽明部分,而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皆在於面,故面痛皆因於火,而有虛實之殊。暴痛多實。久痛多虛。高者抑之。郁者開之。血熱者涼之。氣虛者補之。不可專以苦寒降火為事。

許學士治鼻間痛,或麻痺不仁,如是數年。忽一日連口唇頰車發際皆痛,不能開口言語。飲食皆妨。在與頰上常如糊。手觸之則痛,此足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故有此証,或以續命與之不效。以犀角升麻湯與之。數目愈。夫足陽明胃也。胃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其腐熟水穀之毒,皆聚於胃,故方以犀角為主。升麻佐之。專解飲食之毒。余皆滌除風熱之藥也。有老人過勞。飢則面痛。補中益氣加芩、梔、連翹、鼠粘、黑參。因鬱結積成胃熱。遂患面痛。越鞠丸加山梔、連翹、貝母、橘紅之類。

心痛胃脘痛(心疝、心瘥)

靈樞云:邪在心則心痛。喜悲時眩仆。(此言胞絡受邪。在腑不在臟也。)手少陰之脈動。
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此言別絡受邪。在絡不在經也。)厥心痛。與背相控。善 ,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腹脹胸滿。心痛尤甚。胃心痛也,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
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五臟之滯,皆為心病腎心痛者,多由陰火上沖之故。胃心痛者,多由停滯。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氣分。若知其在氣則順之。在血則行之。郁則開之。滯則通之。火多實,則或散或清之。寒多虛,則或溫或補之,必真心痛者,乃不可治。否則但得其本,則必隨手而應也。

金匱云:九痛丸治九種心痛。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
並冷沖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仲景於胸痺後附此方。治九種心痛。以其久著之邪不同暴病,故藥則加峻,而湯改為丸。取緩攻不取急蕩也。九種心痛。乃久客之劇証,即腎水乘心。香港腳攻心等別名也。痛久血瘀。陰邪團結,故用參、附溫氣散邪。藥中加生野狼芽、巴豆、吳茱萸驅之使從陰竅而出。以其邪據胃中。
結成堅壘。非直搗其巢。終不去也。後人心痛分為九種。曰飲。曰食。曰氣。曰血。曰冷。曰熱。
曰悸。曰蟲。曰疰。雖祖此義,而實未詳內經金匱之旨也。
論曰:諸心痛者,皆手少陰厥氣上沖也。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額上自汗,其脈洪大。知為熱也。先宜越婢湯汗之。次用金鈴子散清之。有火實心痛者。因受時氣。
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腹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飲食。急以涼膈散利之。不應。為食積痰飲留結也。煮黃丸、水煮金花丸選用。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力微弱,其脈沉細。急以朮附湯溫之。寒厥暴病非久病也。朝發夕死。當急救之。久痛非寒。暴痛非熱。不可不察。凡言心痛。都屬胃脘。丹溪云:外受寒者,當溫散。內受寒者,當溫利。病久屬郁。郁則熱。用山梔為熱藥之向導,必佐以生薑汁。多用台芎開之,或二陳加川芎、蒼朮。倍加薑汁炒山梔,如痛甚者。加炮薑。為從治之法也。外吸涼風。內傷冷物。寒客於胃。
則卒然而痛。二陳加草豆菀、乾薑、吳茱萸。日久發熱。加薑汁炒川連、山梔。心腹絞痛如刺。
兩脅脹滿。千金高良薑湯。脈實堅。按之心下滿痛者為實。大柴胡湯。脈弦數者。是木克土也。
治之以小建中湯。取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如脈沉細。是水來侮土。治以理中湯。取乾薑味辛。
於土中瀉水。大寒客於心胸作痛,則嘔逆不能食。腹中寒氣上沖。痛不可按者。金匱三物大建中湯。上散濁飲寒氣。
下安太陰。寒氣作痛。綿綿不絕。無增無減。朮附東加草豆蔻、濃朴。風冷邪氣。入乘心絡,或腑臟暴感寒氣。上乘於心。卒然心痛,或引背膂。經久不瘥。崔氏烏頭丸。凡心痛脈沉而遲者易治。堅大而實。浮大而長滑數者難治。因冷積痰氣而痛者。理中湯去人參。加苓、半、丁香、木香、白豆蔻,或四七湯加木香、肉桂。痛而氣上急者。蘇子降氣湯去前胡加木香。痰涎壅盛而痛。
小半夏茯苓東加枳實。間進半硫丸。郁痰作痛,或因恚怒勞力酒食而發。發則自下逆沖而上。後必作寒熱。以郁必從少陽而發出於外,其脈必數,其熱與痛忽重忽輕,其証多渴而大便秘。治宜清中蠲痛湯。痰積作痛。脈滑而實。惡心煩滿。時吐酸水,此因氣滯。礙其道路,不得營運而作痛。清中東加香附、蒼朮、南星、滑石、木香、海石之類,如痰甚者。導痰東加白螺螄殼 過一錢。停飲惡心煩悶。時吐黃水。腹中轆轆有聲而痛。胃苓湯。胸痛短氣者。水氣在臟腑也。輕者五苓散。重者用子和法取之。有痰。二陳湯加薑汁。氣郁脈沉伏,或結或弦。胸中氣壅。攻刺脹痛。沉香降氣散。中氣虛。按之則痛定。二陳加炮薑。不應。理中湯。病久服耗氣藥太過。脈大或數無力,亦為中氣虛。六君子加炮薑。心膈大痛。發厥嘔逆。諸藥不納者。趁勢以鵝翎探吐。
痰盡而痛愈。凡按之痛減者為虛。宜酸收。不宜辛散。心痛屬火。不時舉發者。山梔薑汁炒黑。
少加炮薑、甘草。一服立止。平日好飲熱酒。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脈必澀或芤。飲下作呃。口中作血腥氣。手拈散加桔梗開提其氣。胃氣虛人,不能行其藥力者。加人參二三錢。用相反之味。
激其性以搜血也。壯盛者代。抵當丸加干漆灰。虛弱人。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桂心、蓬朮、赤降香煎服。卒中惡心痛。用苦參一兩。酢煮頓服。老弱者。分二三服。若脈微欲絕。手足逆冷。
肉桂一兩。水煮分三服效。蟲痛。鶴虱一味為末。蜜丸。蜜湯下四五十丸。慎酒肉。取有形滓以入蟲口也。胃脘痛吐蟲。
曾服打積藥不愈。是中氣傷。當調中氣為主。蟲痛面有白斑。唇紅能食,或口中沫出。當以祛蟲法治之。因蛔作痛。痛有休止。令人吐蛔。蛔動故也。用川椒、烏梅、黃連、檳榔煎服。膈上隱隱作痛。坐不得臥,而吐臭穢痰涎。當作肺癰治之。膈間腫痛,不能進食。但喜飲水,或咽腫。
人迎盛而氣口緊者,當作胃癰治之。

心疝

腎氣逆上攻痛,必從臍下上升。小便難,此名心疝。生韭汁和五苓散。以茴香煎湯下。
或有疝氣沖心而痛者,當於疝門求治,亦有香港腳攻心而痛者,則於香港腳門求治可也。

心瘥

因胃口熱。食易消,故瘥。素問謂之食瘥。為痰火鼓動所致,亦類中消。小半夏茯苓東加枳實。胃中火蘊而瘥。二陳加川連,或五苓散加辰砂,亦有病瘥。呷薑湯數口,或進乾薑溫劑而愈,此膈上停寒。中有伏飲。見辛熱則消也。

〔診〕心脈微急為痛。短而數心痛。澀則心痛。脈浮大弦長者死。沉細者生。胃脈微滑為痰飲。
滑實為宿食。沉緊為冷積。沉澀為氣滯。數為火。浮為風。弦為血。忽大忽小者,為蟲也。

東垣治一妊婦。冬至因慟哭。口吸風寒。忽病心痛不可忍。渾身冷氣欲絕。曰,此乃客寒犯胃,故胃脘當心而痛。急與草豆蔻、半夏、生薑、炙甘草、益智仁之類,或曰。半夏有毒。重妊服之可乎。曰:乃有故而用也。岐伯曰:有故無隕也。服之遂愈。

滑伯仁治一婦。盛暑洞泄。厥逆惡寒。胃脘當心而痛。引腹引脅。轉為滯下。嘔噦不食。醫以中暑霍亂治之益劇。脈三部俱微短沉弱。不應呼吸。曰:此陰寒極矣,不亟溫之,則無生理。內經雖曰用熱遠熱。又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於是以薑、附溫劑三四進。間與來複丹。脈稍有力。厥逆漸退。更與薑、附七日。諸証悉去。遂以丸藥除其滯下而安。

江應宿治一人。心脾痛。積十年矣!時發則連日呻吟減食。遍試諸方罔效。診之。六脈弦數。曰,此火鬱耳。投薑汁炒川連、山梔瀉火為君。川芎、香附、橘皮、枳殼開郁理氣為臣。反佐炮薑從治為使。一服而愈。再與平胃散加薑汁炒川連、山梔。神曲糊丸。以刈其根。不複舉矣!

李士材治張侗初。善怒善郁,且酬應繁劇。胸中痛甚。夜不成寐。醫用菖蒲、枳、朴、木香、豆蔻。殊不知此証屬虛。虛則濁陰不降。神氣失守,故痛且寤也。遂以歸脾湯。倍用人參、當歸。
不十劑而胸次快然安寢。

又治宋敬夫心腹大痛。傴僂不能仰。日服行氣和血藥罔效,其脈左滑而急,其氣不能以息。
偶一咳攢眉欲絕。為心疝無疑。以生薑飲粥。取小 香、川楝子、青木香、廣木香、吳茱萸、木通、延胡索、歸身、青皮。一服而痛減。五日而安。

胸痺

金匱云: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也。
陽微在胸中氣分上看,故曰陽微知在上焦。陰弦在陰脈上看,如陰寒之脈。上於胸中氣分。
則為胸痺,如陰脈上乘於心,則為心痛也。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上條是言不及,此則言太過也。平人。蓋言無內困虛勞。外因感冒,而患短氣不足以息者。
當是胸中邪氣窒塞。腎中陽氣不得上通於胸中,故為實也。
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寸口脈沉遲者。陽氣衰微也。關上小緊者。胃以上有陰寒結聚。所以胸中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氣。栝蔞性潤。專以滌垢膩之痰。薤白臭穢。用以通穢濁之氣。同氣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色白上通於胸中。使佐藥力上行極而下耳。
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心痛徹背者。胸中痰垢積滿。循脈而溢於背。背者胸之府,故於前藥但加半夏。以祛痰積之痺逆也。
胸痺心中痞痛。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痰氣結聚於胸中。胸滿溢於經脈,故從脅下逆上以搶心也。二湯一以治胸中實痰外溢。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一以治胸中虛痰內結,即用人參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稟而施。兩不移易之法也。
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皮枳實生薑湯亦主之。

夫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故二方皆利氣之劑。一以疏利肺氣。一以疏利胃氣也。
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胸中為陽氣所居之位。今胸中之陽。痺而不舒,其經脈所過。非緩即急。失其常度。總由陽氣不運故也。用薏苡舒其經脈。附子複其胸中之陽,則大氣一轉。陰濁不留。胸際曠然若太空矣!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心中痞者。心氣逆於上也。上氣逆,則中下亦逆。氣逆則經脈亦逆,故為諸逆也。上下氣逆。
脈不交通。心主孤懸於上,不得營氣以和之,故心懸痛也。桂枝行心氣以散痞。薑、棗疏中焦以通經也。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乃陰邪厥逆,而上干胸背經脈之間。牽連痛楚。亂其血氣。紊其疆界。
此而用氣分之藥,則轉益其痛。勢必危殆。仲景用蜀椒、烏頭一派辛辣。以溫散其陰邪。然恐胸背既亂之氣難安,即於溫藥隊中。取用乾薑、赤脂之澀。以填塞厥氣攻沖之經隧。俾胸之氣自行於胸。背之氣自行於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今人但知有溫氣補氣行氣散氣諸法。不知有填塞邪氣攻沖之竇也。
千金治胸痺達背痛。用細辛散。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用前胡湯。胸中 如滿。
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服橘皮枳實生薑湯。不應,用治中湯。胸痺腹背閉滿。上氣喘息。
用下氣湯。胸背疼痛。用熨背散。足補金匱之未逮。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千金加橘皮、吳茱萸。名通氣散。治胸滿短氣而噎。此即胸痺一門之証,必編者之差誤。入於嘔吐噦中。今並論於此。蓋陽受氣於胸中。以布氣息。今陰乘陽位。阻其陽氣布息。呼吸往來之道。若喘若嘔若噦。心舍神者也。聚飲停痰,則炎熾不寧。徹心憒亂。無可奈何,故用半夏、生薑之辛溫。以燥飲散寒,則陽得以布。氣得以調,而胸際始曠也,其用橘皮、吳茱萸,及加竹茹、人參,皆此例也。喻嘉言曰:按胸痺之証。人所通患。金匱出十方論治。然未明言其故。蓋胸中如太空,其陽氣所過,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知胸痺者。陽氣不用。陰氣在上之候也。然有微甚不同。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陽。甚者必驅其下焦厥逆之氣。通胸中之陽。以薤白、白酒,或栝蔞、半夏、桂枝、枳實、濃朴、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茯苓、杏仁、橘皮。擇用對証三四味,即成一方。不但苦寒不入,即清涼盡屏。蓋以陽通陽。陰分之藥。所以不得預也。甚者,則用附子、烏頭、蜀椒大辛熱。以驅下焦之陰,而複上焦之陽。補天浴日。在醫之手眼。奈何後世總不知胸痺為何病耳。

腹痛

(小腹痛 腹中窄狹 當臍痛)東垣云:腹中諸痛,皆由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受傷。寒邪乘虛入客。陽氣不通所致。
故卒然而痛。經云:得炅則痛立止。中脘痛屬太陰。理中湯。臍腹痛屬少陰。真武湯。小腹痛屬厥陰。當歸四逆東加吳茱萸。若夫熱病腹痛。熱則芍藥甘草湯、黃芩湯。寒則理中湯。若脾胃素虛人。飲食不能消克者。六君子加香、砂。若兼外感宿食者。藿香正氣散。若但少腹硬滿而痛。
小便利者,即是蓄血之証。桃核承氣湯。小便不利者,即是溺澀之証。五苓散。有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是名霍亂。急以鹽湯灌之,其或清痰留滯於胸膈之間。食積鬱結於腸胃之內。皆能令人腹痛。痰則控涎丹。食積枳實導滯丸。

凡治腹痛,必用溫散,如台芎、蒼朮、香附之類。白芍能治血虛腹痛。惟脈弦發熱者為宜。其性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若氣虛者服之。反傷脾胃也。綿綿而痛無增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飲食。脈沉遲者。寒也。理中湯加肉桂、香、砂。腹痛用溫藥不效。痛愈甚。大便秘者。微利之。平胃散加藿香、半夏、紫蘇、木香、大黃。虛人。人參養胃湯。時痛時止。熱手按而不減。

脈洪數者。熱也。二陳湯加濃朴、枳實、芩、連、山梔。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二陳加芩、連、木香、枳實、木通。虛人。六君子加香、砂、豬苓、澤瀉。感暑而痛,或瀉利並作。脈必虛豁。十味香薷飲。感濕而痛。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胃苓湯,如腹中常有熱而痛,此為積熱。調胃承氣湯下之。因客寒作痛者。脈必弦緩。小建中加炮薑。兼氣郁脈沉者。更加台芎、蒼朮、香附。因熱作痛。脈必數疾。二陳湯加芩、連、芍藥。痛甚。稍加炮薑從治之。若時痛時止。口乾惡心頭眩,或瀉黃沫者。火也。前藥勿用炮薑。加大黃微利之。脈沉結或伏,必腹痛。痛引兩脅及肩背,皆不得俯仰者。氣滯也。二陳加川芎、木香、枳殼、香附。不應。有血也。加彭朮、穿山甲。七情內結。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作時發。發即欲死。七氣湯選用。酒積作痛。曲 丸。
食積作痛。保和丸。蟲痛者。懊 作痛。上下不定。痛有休止,或有塊梗起。痛則嘔吐清水。當從蟲積治之。因疝致痛者,必引睪丸,或小腹有一條梗起。宜從疝治。因觸穢致痛。得熱湯飲轉劇者。是臭毒攻逆也。另詳本門。
小腹痛 小腹痛滿有三,皆為內有留著。非虛氣也。小腹正中為少陰任沖之分野。兩傍為厥陰肝經之分野。一屬燥結大腸,其証五六日大便不通。按之堅滿。繞臍攻痛。小便雖利而黃赤,其脈數實有力。為府邪實結而痛滿。大承氣下之。若因津血枯澀而結者,其脈雖數而不甚旺。麻仁丸、通幽湯之類。
無故而大便不通。少腹微滿。尺脈雖數,而必微弱者。蜜煎導之。夏月可用豬膽導。慎不可用攻裡之藥。攻之胃氣受傷,必生他患也。一屬熱結膀胱,其証溺閉不通。按之雖滿而不甚堅。彈之有聲激指,其脈數盛有力,而煩渴引飲者。晝甚。五苓散。夜劇。豬苓湯。一屬血結膀胱而腹滿。
其証善忘如狂,或渴欲漱水而不能飲,或喜熱飲。仍不能多。小便清利,或反倍於平時,或數欠而不清。大抵邪結膀胱陽分。熱邪傷血。雖有蓄血,其人真陰不虛,則小便自清。尺脈必盛。代抵當丸。若反倍於常時者,為邪據下焦。真陽外亡之候。本方去硝減黃倍桂加熟附六七分救之。
若緣醉飽入房。強力忍精而致少陰與任督受傷。血結陰分者,此真陰虧損,必致小便澀數。脹滿如淋也。生料濟生腎氣丸。紅酒煎服。有婦人經行之時。交合受傷。時時不淨而少腹滿痛者,此沖脈受傷也。十全大補湯倍用肉桂。若有塊絞痛。喜熱按,此氣血虛而有瘀積也。當歸生薑羊肉東加肉桂、吳茱萸、茯苓、芍藥。不應。加人參。又有本來下元虛人。勉力勞役而致受傷。蓄血小腹滿痛者,此肝經受傷,其滿必偏見於左傍也。調肝散、代抵當丸。審微甚選用可也。然亦有右傍偏滿者,此必飽食奔馳。脾陰下溜。食積痰膩留結也。當於積滯門求之,其臭毒腹痛嘔逆。
另詳雜門。

〔診〕陰弦腹痛。細小緊急,皆為腹痛。 滑為痰飲。弦為冷食。陰弦或緊宜溫。沉弦滑實可下。沉伏者,為氣滯。細小緊急腹中刺痛。尺脈緊臍下痛。弦急小腹痛。尺脈伏 瘕痛。細小而遲者易治。堅大疾者。數而緊者。浮大而長者,為病不應脈皆難治。痛甚而喘。臍下急大痛。人中黑者死。
腹中窄狹 肥人乃是濕痰留滯。氣不升降。當行氣燥濕。越曲、平胃為主。瘦人乃是陰虛火旺。熏蒸臟腑。逍遙、佐金降火開郁為主。肥人腹中轆轆有聲。須作痰治。二陳、二朮為主。氣虛者。加人參。
當臍痛 當臍痛為腎虛任脈為病。六味丸加龜板灰。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此為本虛受寒。小建中湯和之。

虞恆德治一壯年。寒月入水網魚。飢甚遇涼。粥食入腹大痛。二晝夜不止。醫以大黃丸不通。
又以承氣下糞水而痛愈甚。診其六脈沉伏而實。面色青黑,此大寒証,而下焦又有燥屎作痛。先與治中東加丁、附一帖。又灸氣海二十一壯。痛減半。繼以巴豆、沉香、木香作丸,如綠豆大。
生薑湯下五七丸。下五七次而愈。

又治一人。六月投淵取魚。至深秋雨涼。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脈沉弦細實。重取如循刀責責然。夫腹痛脈沉弦細實,如循刀責責然。陰邪固結之象。便不當有汗。今大汗出,此必瘀血留結。營氣不能內守而滲泄於外也,且弦脈亦肝血受傷之候。與大承氣加桂二服。微利痛減。連日於未申時。複堅硬不可近。與前藥加桃仁泥。下紫血升餘痛止。脈雖稍減而責責然猶在。又以前藥加川附子。下大便四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

汪石山治一老婦病腹痛。初從右手指冷起。漸上至頭,如冷水澆灌,而腹大痛。痛則遍身大熱。熱退則痛止,或過食或不食皆痛。每年發一二次。近來二三日一發。遠不過三五日。用四物、四君、二陳、七氣,皆不應。汪診之。脈皆微弱。似有似無,或二三至一止,或四五至一止。乃陽氣大虛也。用獨參五錢。入陳皮七分煎服。十數帖而愈。

夫四肢者諸陽之本。頭者諸陽之會。經曰:陽虛則惡寒。今指梢冷,逆上至頭,則陽虛陰盛可知。陽虛不能健運而痛大作,痛作而複熱者,物極則反也,及其陰陽氣衰,兩不相爭,則熱歇而痛亦息矣!故以獨參湯補之,數年之病遂愈。

脅痛

(季脅痛 腋下腫痛)

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病內舍胸脅。邪在肝,則兩脅下痛。肝熱病者。脅滿痛。膽動。病心脅痛。不可反側。肝所生病。腋下腫脅痛。肺病傳肝。脅痛出食。肝舍於 脅,故脅痛多屬於肝。然經筋所過挾邪而痛者。自有多端。不可執一,且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故肝主陰血而屬於左脅。脾主陽氣而隸於右脅。左脅多怒傷或留血作痛。右脅多痰積或氣郁作痛,其間七情六郁之犯。飲食勞動之傷,皆足以致痰凝氣聚。血蓄成積。雖然。痰氣亦有流於左脅者。然必與血相持而痛。血積亦有傷於右脅者。然必因脾氣衰而致,其間虛實治法。可默悟矣!

傷寒少陽脅痛。用小柴胡湯。硬滿。加薄桂。不大便。加枳殼。兼胸脅滿痛。加枳、桔。若不因傷寒而脅痛。身體微熱。枳殼煮散。蓋枳殼為治脅痛專藥。諸方皆用之。寒氣引脅下痛。枳實理中湯。

戴複庵云:腹納諸般冷痛。枳實理中湯加減。作無限用。脅痛而氣喘。分氣紫蘇飲、增損流氣飲選用。有脅痛而吐血者,此熱傷肝也。小柴胡去半夏、黃芩。加丹皮、鱉甲。兩脅腫痛,或腹痛,或小便澀滯者,屬濕熱。龍膽瀉肝湯。脈弦痛在左屬肝火。宜柴胡山梔、當歸、青皮、芍藥。不已。加吳茱萸炒川連。甚則加酒炒龍膽草,如果肝氣實。當歸龍薈丸。因怒傷肝。肝氣郁甚。柴胡疏肝散。氣滯作痛。兩手脈沉伏或弦。痛引胸脅,不得俯仰屈伸。二陳加枳殼、香附、木香。左脅痛者。木氣實也。抑青丸。火盛者。佐金丸從治之。有蓄血偏著左脅而痛者。複元活血湯。右脅痛。乃悲傷肺氣所致。推氣散加桔梗,或只用川芎、枳殼二味作湯服之。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金匱大黃附子湯。兩脅走痛。脈沉弦而滑。乃濕痰流注在脅下。導痰東加白芥子、枳殼、香附、木香。甚則控涎丹導而下之。食積寒痰。流於脅下。痛若錐刺。手不可近。諸藥不效者。神保丸。食積脅痛發寒熱。痛引心下。惡心惡食,必有一條扛起。有脈必滑。二陳加香、砂、枳、朮、曲、朴、楂、芽。甚則加吳茱萸製川連。結積痰癖冷痛。煮黃丸。氣弱人脅下痛。脈弦細或緊。多從勞役怒氣得之。六君子加木香、芎、歸、桂心。肥白人氣虛發熱而脅痛。用參、耆、柴胡、黃芩、枳殼、木香之類。甚則加桂。瘦弱人陰虛寒熱。脅下痛多怒,必有瘀血。宜桃仁、紅花、柴胡、青皮、丹皮、鱉甲之類。甚則加大黃。咳嗽引脅下痛。為水飲停蓄。小青龍湯。脅下硬滿引痛。
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有時頭痛心下痞者。十棗湯。乾咳引脅下痛。發寒熱。為鬱結所致。逍遙散。若脅下有塊痛。乃過飽勞力所致。逍遙散加木香、丹皮、青皮。死血作痛。日輕夜重,或午後熱。脈短澀。桃核承氣湯。易肉桂。加穿山甲、鱉甲、青皮。不應。加熟附子一片,如跌撲脅痛,亦宜上方。凡內傷脅痛不止者。生香油一盞。生蜜一杯。和勻服。一二次即止。房勞腎虛之人。胸膈脅肋多隱隱微痛。乃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宜補骨脂、杜仲、牛膝補腎。
當歸、熟地和血,及七味丸調理。

季脅痛

經云:冬脈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 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又足少陽之筋。引脅外轉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 。季脅痛。按季脅痛。無不因腎虛者。加減八味丸、腎氣丸選用。

腋下腫痛

少陽濕熱留薄,則腋下腫痛。小柴胡加撫芎、枳殼。實人。去參加草龍膽。體肥痰盛。加白芥子。有痰飲搏聚而痛者。加味導痰東加柴胡為向導。

〔診〕脈雙弦者,肝氣有餘,兩脅作痛。弦數有力,為肝盛有餘。弦數無力,為肝虛有火。弦小而細為飲,脈沉為氣,浮弦為風。弦小而弱者,為陽虛。沉細為陰虛。

劉默生治諸葛子立。脅痛連腰脊不能轉側。服六味丸加杜仲、續斷。不效,或者以為不能轉側,必因閃挫,與推氣散轉劇。劉診之曰:脈得弦細乏力,虛寒可知。與生料八味加茴香,四劑而安。

腰痛

(腰酸 腰軟 腰胯痛)

經云: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巨陽虛則頭項腰背痛。(此二條言証之虛。)膀胱之脈。挾脊抵腰,故挾脊痛。腰似折。(此一條言邪之實。)按內經言太陽腰痛者。外感六氣也。言腎經腰痛者。內傷房勞也。假令腎臟真氣布護。六氣焉能為害。惟腎臟虛傷。膀胱之府安能獨足。又有膏粱之人。久服熱劑。醉以入房。損其真氣。
則腎臟熱。腰脊痛。久則髓減骨枯。發為骨痿,此為本病,其有風寒濕熱閃挫瘀血滯氣痰積,皆為標病,而腎虛則其本也。風痛者。脈浮,或左或右。痛無定處。牽引兩足。小續命加減。寒痛者,其腰如冰,其脈必緊。得熱則減。得寒則增。乾薑附子東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兼風寒者。五積散熱服微汗之。內蓄風熱痛者。脈必洪數。口渴便閉。小柴胡去半夏。加羌活、續斷、黑豆。若大便閉者。先用大柴胡微利之。濕痛者,如坐水中。腎屬水。久坐水濕,或著雨露。以致腰下冷痛。脈必弦緩。小便自利。飲食如故。
天陰頭必重。體必沉重。滲濕湯。腎虛由臥濕地。流入腰腳。偏枯冷痺疼重。千金獨活寄生湯。
兼風濕者。改定三痺湯,如挾寒濕。並用摩腰膏。虛寒甚而挾濕者。朮附湯。挾濕熱者。羌活勝濕湯合二妙散。腎氣虛寒而受寒濕。腰疼不得立。用燒羊腎主之,此千金法也。閃挫痛者。跌撲損傷。肝脈搏堅而長。兩尺實。忽然不可俯仰。複元通氣散。不效,必有惡血。複元活血湯。氣滯而痛。脈沉弦或結伏。初起烏藥順氣散。不應。八味順氣散。痰注而痛。脈滑或沉伏。動作便有痰,或一塊作痛。導痰東加香附、烏藥、枳殼。脈實。加大黃。肝氣不條達。睡至黎明。覺則腰痛。頻欲轉側。曉起則止。宜柴胡疏肝散,或二妙散加柴胡、防風,即東垣蒼朮湯。腰痛如以帶束引痛,此屬帶脈為病。用辛味橫行而散帶脈之結。甘味舒緩帶脈之急。調肝散。腰痛牽引足膝。青娥丸加蠍尾最妙。以補腎兼補肝也。兩腰僂廢。乃熱邪深入。血脈久閉之故。桃核承氣多用肉桂。少加熟附行經。但痛者可治。僂廢而不痛者。不可治也。諸般腰痛,皆由腎虛。若兼六淫。須除其邪,如無他証而腰肢痿弱。隱隱作痛。身體疲倦。腳膝酸軟者。總屬腎虛。然須分寒熱主治。脈細而軟,或虛浮。力怯短氣。小便清利。屬陽虛火衰。腎氣丸加肉蓯蓉、補骨脂、巴戟、鹿茸之類。脈大而軟,或細數。小便黃。屬陰虛火炎。六味丸加龜板、當歸、杜仲、續斷之類。

腰酸

腰痛尚有寒濕傷損之異。腰酸悉屬房勞腎虛。惟有峻補。男子用青娥丸,或八味丸加補骨脂、杜仲。有熱。去附子加五味。走精。用六味丸去澤瀉。加鰾膠、沙苑蒺藜、五味子。大便不實。加肉果、補骨脂。山藥粉糊代蜜。婦人用六味加杜仲、續斷。有帶。去熟地加艾、附。經候不調。加當歸、阿膠。

腰軟

濕氣襲於少陽經絡之中,則為腎著。金匱用甘薑苓朮湯。後世更名為腎著湯,或滲濕湯選用。斫喪太過者。八味丸。腎虛風襲。腰背軟痛。安腎丸。

腰胯痛

寒濕流注於足少陽之經絡,則為腰胯痛。蓋腰乃膽經之所過。因受寒濕。結滯於骨節而痛。滲濕湯去橘紅加肉桂。有痰滯經絡。導痰東加減。若腎肝伏熱。用薑汁炒黃柏、酒防己。
少加肉桂。若腰胯連腳膝曉夜疼痛者。腎虛風毒乘之也。用虎骨散加補骨脂。老人腎虛腰痛連膝痛者。二至丸。

〔診〕脈大為肝腎陰虛。尺沉為腎臟陽虛,浮緩為虛風,弦細為寒濕,或弦或澀為瘀血,或滑或伏為痰飲,沉弦而緊為寒,沉弦而細為濕,沉弦而實為閃肭。若腎憊及盛怒傷志,則腰失強,不能轉搖者死。

石頑治沈雲步媳。常有腰疼帶下之疾,或時勞動。日晡便有微熱。診其兩尺皆弦,而右寸關虛濡少力,此手足太陰氣衰。敷化之令不及也。合用異功散加當歸、丹皮調補胃中營氣。兼杜仲以壯關節。澤瀉以利州都,則腰疼帶下受其益矣!

江蘇總藩張公。嚴冬腰腹疼重。甲夜延石頑診候。脈得沉滑而快。遂取導痰兼五苓之製。一劑而腹痛止。三啜而腰 弛縱自如。未嘗用腰腹痛之藥也。

脊痛脊強(尻痛)

脊者。督脈之經。與膀胱之經,皆取道於脊也,故項脊常熱而痛者。陰虛也。六味丸加麋茸。
常寒而痛者。陽虛也。八味丸加鹿茸。有腎氣攻背,而項筋痛連脊髀。不可轉移者,此地氣從背而上入也。椒附散。太陽經脊痛項強。腰似折。
項似拔。羌活勝濕湯。脈浮緊為傷寒。麻黃湯。沉緩為風濕。五苓散換蒼朮、桂枝。加羌活。打撲傷損。從高墜下。惡血在太陽經中。腰脊痛不可忍。地龍湯。

尻痛

尻乃足少陰與督脈所過之處。兼屬厥陰。若腎虛者。六味丸加肉桂。不愈。加鹿茸。肥人屬濕痰。二陳合二妙。
有因死血作痛者,當歸、赤芍、牡丹、桃仁、延胡索、生牛膝、穿山甲、肉桂之類清理之。不應。加地龍、生附子。

肩背痛

經云: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肺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
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邪在腎,則肩背痛。是腎氣上逆也。

東垣云: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郁不行也。以風藥散之。通氣防風湯。若面白脫色。短氣者勿服。宜逍遙散加人參。火鬱熱盛。東垣升陽散火湯。形氣虛甚。十全大補湯。
肩背痛。脊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氣不行也。羌活勝濕湯。
風寒汗出中風。肩背痛。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其肺而肺氣郁甚也。當瀉風熱。消風散去僵蠶、蟬蛻加枳、桔。
寒熱少氣不足以息而肩痛。小便遺失者。補中益氣加門冬、五味。
濕熱相搏。肩背沉重而痛。當歸拈痛湯。
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寒積也。有因寒飲伏結者。近效白朮附子湯,亦有因痰氣留伏者。指迷茯苓丸。
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導痰湯。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脊而上。致肩背痛。沉香、肉桂、茯苓、牛膝、茴香、川椒、青鹽,或觀書對奕久坐而至脊背痛者。補中益氣加羌、防。
肥人喜捶而痛快者屬痰。宜除濕化痰。兼補脾胃。六君子加木香。
瘦人多是血少氣虛。宜養血清火。聖愈湯。
背痛須加羌、防引經。肥人少佐附子。瘦人須佐芩、連、丹皮。
有素虛人及病後房勞後。婦人產後。經行後。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背痛。並宜十全大補隨証加減。

〔診〕寸口脈促上擊者。肩背痛。洪大為熱。浮大為風。沉而滑者背膂痛,必有寒飲伏結也。

丹溪治一人。忽患肩胛縫有一線疼起。上循肩至胸前側脅而止。晝夜不息,其脈弦而數。重按豁大。左大於右。夫胛小腸經也。胸脅膽經也,此因謀事不遂。思慮煩心。心不病而小腸之火乘膽所致。以人參四錢、木通二錢煎湯。下龍薈丸。數服而愈。

李士材治俞元濟。背心一點痛。久而漸大。服行氣和血藥不效,其脈濡滑。遇天陰痛輒甚。
其為濕痰無疑。以胃苓東加半夏三錢。數劑而痛消。

臂痛(手痛、手氣)

東垣云:臂痛者。有六道經絡。各加引經藥乃驗。以兩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而定之。臂 之前廉痛者屬陽明。升麻、白芷、干葛為引經。後廉屬太陽。 本、羌活。外廉屬少陽。柴胡、連翹。內廉屬厥陰。柴胡、當歸。內前廉屬太陰。升麻、白芷、蔥白。內後廉屬少陰。細辛、當歸。
臂痛為風寒濕所搏,或因飲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腫者。有不腫者。除飲証外,其餘諸痛。並宜五積散、蠲痺湯選用。虛人必加人參以助藥力。若坐臥為風濕所搏,或睡後手出被外。為寒所襲而痛者。五積散。
審知是濕痺經絡。血凝氣滯作痛。蠲痺湯。挈重傷筋。以致臂痛。宜和氣調血。十全大補湯。
痰飲流入四肢。肩背酸疼。兩臂軟痺。導痰加木香、片子薑黃、薑製白朮。
若作風治誤矣!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能轉移。指迷茯苓丸。
丹溪治臂痛。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芩、蒼朮、羌活。

手痛

經云:手屈不伸者其病在筋。薏苡仁湯。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近效白朮附子湯、十味銼散選用。

手氣

手腫痛曰手氣,或指掌連臂膊痛。悉屬風熱挾痰。蠲痺湯。薄桂味辛淡。能橫行手臂。引調氣血。藥至痛處。片子薑黃。能引至手臂。惟濕痛最妙。又有腫痛時常脫骱者,此屬濕痰。倍用蒼朮乃效。

石頑治禮科薑如農次媳。春初患發熱頭疼腹痛。咳逆無痰。十指皆紫黑而痛,或用發表順氣不效。延余診之。脈來弦細而數。右大於左。曰:此懷抱不舒。肝火鬱於脾土而發熱。熱蒸於肺故咳。因肺本燥,故無痰。脾受木克,故腹痛。陽氣不得發越,故頭疼。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不行。氣凝血滯,故十指疼紫,其脈弦者。肝也。數者。火也。細者。火鬱於血分也。遂以加味逍遙散加桂枝。於土中達木。三劑而諸証霍然。十指亦不疼紫矣!

腿痛(大股痛)

腿痛亦屬六經。前廉為陽明。白芷、升麻、干葛為引經。後廉太陽。羌活、防風。外廉少陽。
柴胡、羌活。內廉厥陰。青皮、吳茱萸。內前廉太陰。蒼朮、白芍。內後廉少陰。獨活、澤瀉。
痛有血虛血寒。寒濕風濕。濕熱流注。陰虛陽虛。腎虛風襲之殊。
血虛者。足不任地。行則振掉。脈細弱。六味丸加巴戟、續斷、杜仲、鹿茸。血寒者。經急。脈沉。喜湯火。嚴冬尤甚。舒筋三聖散。濕者兩腿隱隱痛,或麻瞀作腫身沉重。肢節疼痛。惡風不欲去衣。脈浮澀,或浮細。除風濕羌活湯。脈沉。白朮附子湯。肥人。導痰東加減。濕熱者。痛自腰胯以至足脛,或上或下,或紅或腫。小便赤澀。脈濡大而數。當歸拈痛湯。流注者。郁痰留於腰脅有塊。互換作痛。惡心頭眩。脈沉滑或弦。二陳湯加羌活、白朮。陰虛者。肌體羸瘦。足心及脛熱痛。左尺細數,或兩尺數盛。虎潛丸去橘皮加肉桂。陽虛者。兩足浮腫無力。大便瀉。
小便短少。痛不能動。左尺虛大,或兩尺浮遲。脾與命門俱虛。先用補中益氣加桂、附。後用八味丸。腎虛風襲,則下體痿弱。骨節疼痛。喘咳失精。腰腹腿脛俱痛。尺中浮大而數。安腎丸。

大股痛

痛而喜按者。肝腎虛寒而濕氣痺著也。四斤丸二方選用。痛不可按者。敗血也。川芎肉桂湯,或舒筋三聖散。酒調服。婦人產後多有此証。宜加穿山甲、桃仁。虛人。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穿山甲。有濕熱者。痛虛心腫,而沉重不能轉側。二妙散加羌、防、升、柴、朮、草之類,或除濕湯、滲濕湯選用。寒熱而膽痛者。須防發癰。

膝痛(足跟痛、足心痛)

經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故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又曰:身半以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治膝脛之病。又須以去濕為主。大抵痛在筋者,多挾風熱,則屈不伸而腫。二妙散加羌、防、升、柴。兼陰虛者則熱而不腫。虎潛丸,或二妙加牛膝、肉桂。因臥濕地。流入腳膝。痺弱疼重。千金獨活寄生湯。夏月濕熱沉重而痛。當歸拈痛湯。痛在骨者多兼寒飲。重而屈伸不利。常若拭不乾狀。附子丸、川芎肉桂湯、活絡丹、鐵彈丸選用。虛寒挾風濕而痛。虎骨四斤丸,如肝腎虛熱。筋骨痿弱。顫掉而痛。鹿茸四斤丸。若痛在沖陽及肉者,屬足陽明經。痛在委中 腸者,屬足太陽經。在外廉者,屬少陽。在內廉者,屬三陰。隨其經而取之。

足跟痛

腎臟陰虛者,則足脛時熱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龜板、肉桂。
陽虛者,則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
挾濕者,必重著而腫。換骨丹、史國公藥酒。肥人濕痰流注。導痰東加木瓜、萆、防己。
虛人。用補中益氣、十全大補湯。並少加附子為引。
凡下部痛。多用藥酒。殊不知病甚於冬者,為寒濕,故宜用酒。
若春夏甚而秋冬減者,此屬濕熱。若用藥酒。是反助其濕也。

足心痛

足心及踝骨熱疼者,為腎虛濕著。命門火不歸經。腎著湯。下八味丸。肥人多濕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臥。起則痛甚。行動則緩。宜腎著湯合二妙散。慎不可用補骨藥及血藥助陰。愈增其劇。
戴人治一人。兩膝臏屈伸有聲剝剝然,此筋濕也。濕則筋急。有獨緩者不鳴。急者鳴也。乃一涌一泄。上下去其水。水去則自然無聲矣!

身體痛

體痛為一身盡痛。傷寒霍亂。中暑陰毒。濕痺痛痺,皆有體痛。但看兼証,及問因診脈而別之。治法分見各門,其流連難已者。於此求之。寒而身痛。痛處常冷,或如濕狀。甘草附子湯。
內傷勞倦。兼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補中益氣加羌、防、 本、蒼朮。濕熱相搏。肩背沉重。疼痛上熱。胸膈不利。遍身上下沉重疼痛。當歸拈痛湯。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陰濕中汗出。懶語。四肢困倦乏力。走注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泄。
而躁熱常微汗出,而熱不解。麻黃複煎湯。身體拘急,皆屬虛寒。與寒濕風濕。小續命隨証加減。
發寒熱而周身作痛。胸脅痞悶不舒。肝血虛而鬱火用事也。逍遙散加羌活、桂技。小便不利。加山梔、丹皮。天暑衣濃,則腠理開汗出。邪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六和東加羌活。遍身皆痛如勞証者。十全大補去白朮、熟地。加羌活、附子。下體痛。宜分利小便。五苓、二妙為主。
下體腫痛。脈浮自汗。惡風者。防己黃耆湯。溫覆微汗之。痛而大便不通者。濃朴七物湯。微利之。丹溪曰:因濕痰濁血流注為痛。若在下焦。道路深遠。非烏、附不能下達。少加引經用之。若以為主治。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善治者,必行氣流濕。疏風導滯。滋養新血。升降陰陽。

治有先後,須分腫與不腫可也。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蓋為風寒所郁,而發動於經絡之中。
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無已也。先宜微汗以散之,故羌活、桂枝為肢節痛之要藥。身體疼痛及重者。濕也。五苓散汗之,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防、升、柴、 本、蒼朮。風能勝濕故也。痛家不可食濃味與肉。大能助火。若食肉濃味痛愈盛者。並魚腥面醬酒醋,皆斷去之。丹溪曰。環跳穴痛不已。防生附骨癰。掘地成坑。以火 赤。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圍繞下體。便熱蒸腠理開。血氣暢則愈。

〔診〕傷寒六脈俱緊。為太陽表証。身如被杖。脈沉緊。為陰毒。發汗後脈弦遲。身體痛。為氣血不和。一身關節盡痛,而脈沉弦。為中濕。肢體重痛。微腫。汗出惡風。關節不利。不可轉側,而脈緩。為風濕。遍身疼痛。脈弦小,或豁大。為氣血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