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新刻藥鑒卷之一 六氣主病

風類

諸暴強直,支痛 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
暴、卒也。強直、筋勁而不柔和也。支痛、堅固支持,筋攣不柔而痛也。 戾、筋縮也。
謂裡急筋縮,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於緊斂,短縮筋勁,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製也。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風病勢甚,而成筋縮者,燥之甚也。故諸甚者,皆兼乎燥。

熱類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栗,驚惑悲笑,譫語妄答,衄蔑血污,皆屬於熱。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與小腸之氣也。喘、火氣也。寒水為陰,主遲緩。熱火為陽,主急數。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
嘔者,胃氣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寒亦主嘔,不可執一而論。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製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又或有口淡者、胃熱也。
暴注、卒泄也。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後重急痛也。火性燥物故也。
轉筋、反戾也。熱氣燥爍於筋,攣螈而痛也。言寒者誤,寒雖主於收引,然止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為轉筋也。
小便混濁,寒則清潔,熱則混濁也。
腹脹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
癰、淺而大也。經曰、熱勝血則為癰膿也。
疽、深而惡也。瘍、有頭小瘡也。疹、浮小癮疹也。
瘤氣、赤瘤丹 ,熱勝氣也,火之色也。
結核、火氣熱甚、則鬱結堅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潰發,但令熱氣散,則自消矣。
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燥動故也。
或大法吐瀉頗渴為熱,不渴為寒,或熱吐瀉,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則亡津液而後必渴。寒本不渴,若亡津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但寒者、脈當沉細而遲,熱者、脈當實大而數。
瞀、昏也。熱氣甚,則濁亂昏昧也。
郁、怫郁也。結滯壅塞,而氣不通暢,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鬱結也。然寒水主於閉藏,今反屬熱者,是火熱亢極,反兼水化製之故也。
腫脹、熱勝於內,則氣鬱而為腫也。陽氣熱甚,則腹脹也。火主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
鼻塞、窒塞不通暢也。火主 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 脹窒塞也。
鼽者、鼻流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經曰,亢則害、承乃製也。以火煉金,熱極而反為水之樣也。故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也。
衄者、陽極拂郁於足陽明,火氣上蒸於肺,則血妄行,而為鼻衄也。
血溢者、血上出也。血泄者、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泄也。
淋者、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鬱結不能滲泄故也。又有遺尿不禁者,經曰、腎主二陰,水衰而怫郁客其部分,二陰鬱結,則痿痺而神無所用,故小便遺失而不能禁止,然則熱症明矣。仲景論少陰病熱極,曰,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不轉睛者,腎先絕也。
閉者、大便澀滯也。謂之風熱結者,火甚製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旺故也。
身熱惡寒者,熱在表也。寒則腠理閉密,陽氣拂郁而然也。
戰、動搖也。栗、寒冷也。皆火之象也。此由火熱亢極而戰。反兼水化製之,故戰栗也。
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於動,心火熱甚,故驚也。
惑者、惑亂也。火實、則水衰,失志而惑亂也。
志者、腎水之神。
悲者、肺金所主也。笑者、心火所主也。悲笑而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製之故也。
譫者、多言也。言為心聲,心熱則多言也。
妄者、虛妄也。火為陽,故外清明而內濁昧。心熱甚、則腎衰,而志不精一,見聞虛妄,而自為問答,神智失常也。
衄蔑血污者,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污濁,而見紫黑之象也。

濕類

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者,皆屬於濕。
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諸痙強直者,筋勁而不柔和也。陰痙曰柔,陽痙曰剛。故濕過極,則反兼風製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積飲者、留飲積蓄,而不散也。
痞者、否而不通泰也。土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能消,而為病也。
膈者、阻滯也。腸胃隔絕,而傳化失其常也。
中滿者、土為中州,濕為積飲,痞膈而滿也。
霍亂吐下者,濕為留飲痞膈,而傳化失常也。
體重者、土濕為病,則體重也。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者,土過濕則為泥,是以不起也。

火類

諸熱瞀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酸疼,氣逆沖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痺,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螈,暴病暴死,皆屬於火。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三焦之氣也。
瞀、昏也。心火熱甚,則神濁昧而瞀昏也。
螈、動也。惕跳動螈,火之體也。驚屬心、而脈亦心所主也。
暴喑、卒 也。肺主聲,其或火旺水衰,熱乘肺金,則喑而無聲也。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俳、廢也。
冒昧者、蒙昧而昏暗也。氣熱神濁,火之體也。
躁擾者、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也。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熱甚於內,則神志躁動。
反複顛狂,懊憹煩心,而不得眠也。
狂者、亂而不定也。越者、乖失禮法,而反常也。腎水主志,心火旺、則腎水衰,是以失志而狂越也。經曰,多喜為顛,多怒為狂。故喜為心志,心熱甚,則多喜而為顛。怒為肝志,火實製金,不能平木,故肝實則多怒而為狂也。
罵詈者、言之惡也。水性善,火性惡,若陽盛陰虛,則是水弱火強,而為罵詈也。
驚駭者、驚愕也。君火主之。
腫者、熱勝肉而陽氣鬱滯故也。此與濕門 腫有別。
酸疼者、由火盛製金,不能平肝木,木旺而為火所化。氣逆沖上,火氣炎上故也。
禁栗如喪神守者,禁、冷也。栗、戰栗也。
嚏者、鼻中因癢而氣噴作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故也。
嘔、瘡瘍者,皆火使然也。此當與熱門同看。
喉痺者、不仁也。火閉塞也。火主腫脹,熱客上焦,而咽喉溢也。
耳鳴者、耳為腎竅,交會於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陽之經。若水虛火實,熱氣上乘其經絡,沖於耳中,鼓其聽戶,隨其氣之微甚,而為鳴也。
耳聾者、由水衰火實,熱鬱於上,而使聽戶玄府壅塞,神氣不得通泄也。嘔湧溢、食不下者,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傳化失常故也。
目昧不明者,熱氣鬱之甚也。
暴注者、卒瀉也。
螈者、惕跳動也。火主動、況脈乃心火之所養也。
暴病暴死者,火性急速故也。

燥類

諸澀枯涸,干痙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澀者、澀也。如物濕則滑澤,今遍身內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由水液衰少而燥澀,氣為壅滯,不得滑澤通利,而為麻也。然中寒吐瀉,亡液而成燥者,亦由於此。
枯涸干痙者,枯、不榮身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痙、不柔和也。
皴揭者、皮膚啟裂也。干為天而為燥金,坤為地而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濕土旺於長夏,則萬物滑澤榮茂,燥金旺於秋冬,則萬物肅斂,燥澀皴揭之理,皆燥氣之化也。
燥金主收斂,不可不知。

寒類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症瘕 疝,堅痞腹滿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上下所出,澄澈清冷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為病寒也。
症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也。然水體柔順,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製也。如病濕過極則反燥,而筋脈勁急者,反兼金化製之也。病燥過極則煩渴,反兼火化製之也。熱病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栗惡寒者,反兼水化製之也。
瘕者、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準。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兩熱相搏,則血溢而為伏瘕也。然則經言瘕病,亦有熱者也。或陽氣鬱結,拂熱壅滯,而為堅硬不消者,又非寒病症瘕也,當以脈症辯之。
疝者、小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製之,故腫痛也。經曰,疝脈急。注云,脈急者、寒之象也。然寒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何也?豈不曰緊脈主痛,急為痛甚。然疝之濕熱者,何以別之,若脈緊急兼洪數,則又為熱痛之類也,不可不知。
堅痞腹滿急痛者,寒主拘縮,故急痛也。又有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痛者,又不可例言為寒下痢清白者,水寒則清淨明白也。
食已不飢者、胃熱則消谷善飢,病寒則雖食已、而難腐化也。亦有邪熱不殺谷,而腹熱脹滿,雖數日不食,亦不飢者,又不可以寒目之。
吐利腥穢者、腸胃寒而傳化失常也。故寒勝則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穢也。腥、金之臭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者,寒則四肢逆冷,而禁止堅固,舒卷失常,不便利也。

病機賦

明藥脈病機之理,識望聞問切之情。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鹹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補瀉之能。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裡寒熱虛實之應。藥用君臣佐使,脈分老幼肥瘦。老人脈濡,小兒脈數。瘦者脈大,肥者脈細。病有內傷外感,風寒暑濕燥火之機。治用宣通補瀉滑澀濕燥重輕之劑。外感異於內傷,外感有餘,內傷不足。寒証不同熱証,直中之邪為寒,傳經之邪為熱。外感宜瀉,內傷宜補。寒証可溫,熱証可清。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散。內傷飲食,可調胃以消熔。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餘。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能納受水穀,方可化氣液。脾為五臟之本,能運化氣液,方能充榮衛。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諸邪息。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氣,氣鬱發熱。寒為風寒外感,晝夜發熱。冷為生冷內傷,午後發熱。
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有因行藏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亦有食飲失調,而生濕熱。或有房勞過度,以動相火。製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
究表究裡,或汗或下而施。風寒則汗之,謂溫散也。生冷則下之,謂滲利也。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實火可瀉,或瀉表而或瀉裡,指外感也。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指內傷也。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寒熱燥濕風,五痰有異。溫清燥潤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水木火土,五郁當分。泄拆達發奪,五治宜審。郁則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病有微甚,治有逆從。微則逆治,以寒藥治熱,以熱藥治寒。甚則從攻,以寒藥治熱,佐以熱藥。以熱藥治寒,佐以寒藥。病有標本,治有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法分攻補,虛用補而實用攻。少壯新邪,專攻是則。老衰久病,兼補為規。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郁,陳症或蕩滌,而或消溶。積在腸胃,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婦人氣滯血瘀,宜開血而行氣。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氣病血病,二症宜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氣病陽虛,晝重夜輕,自子至巳為陽。血病陰虛,晝輕夜重,自午至亥為陰。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陽為氣,為真火。
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陰為血,為真水。陽盛陰虛則生火,火逼血而錯經妄行。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滯氣而周身浮腫。陽虛畏外寒,陽氣虛不能衛外,故畏外寒。陰虛生內熱,陰氣虛不能配血,故生內熱。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用苦寒之流。調氣貴用辛涼,氣屬陽,無形者也。氣鬱則發熱,宜用辛涼之藥以散之。和血必須辛熱,血屬陰,有形者也,血積則作痛,宜用辛熱之藥以開之。氣陽為血陰之引導,血陰乃氣陽之依歸。陽虛補陽,陰虛滋陰,氣病調氣,血病和血。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自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行而血自隨。小兒純陽而無陰,老者多氣而少血。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
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膏粱無厭發癰疽,燥熱所使。淡薄不堪生腫脹,寒濕而然。
北地聳高,宜清熱而潤燥。南方卑下,可散濕以溫寒。奇偶複大小緩急,七方須知。國中末三治要察,初則發攻,中則調和,末則收補。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者,通其積滯,而下焦自然開密也。塞因塞用者,塞其下流,而上焦自然開豁也。
風能勝濕,濕能潤燥,辛能散結,甘能緩中,淡能利竅,苦能泄逆,酸以收耗,鹹以軟堅。
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宜逆也。病有淺深,治有難易。初感風寒,乍傷飲食,一藥可愈。
舊存 癖,久患虛勞,萬方難療。臨病若能三思,用藥終無一失。略舉眾疾之端,俾為後學之式。

脈病機要

醫有王佐,法有反正。難辯必辯,難明必明,其明以理,其辯以因。治從其先,機握其神。遲硬兩見,附子兼行薑桂。實數雙形,大黃必佐連芩。調胃承氣,治痢下之遲滑。鹿茸官桂,救浮數之無根。氣虛血衰,別軟弱之相似。有汗無汗,辯疾緊之雷同。緊似疾而硬,其象曰寒。疾似緊而軟,其象曰風。血衰、軟大如綿。氣虛、微弱似空。朮附斂浮數無力之勞倦,知柏救沉數有力之勞蒸。裡和表病,汗之則愈。表和裡病,下之則痊。沉實不愈,可以再下。浮緊不差,可以再汗。寸緊雖閉勿下,尺遲雖熱勿汗。浮沉遲而且濡,表裡寒濕之生料。上下滑而且數,內外熱燥之通聖。陰盛於內者格陽,陽盛於內者格陰。厥而怔忡者水,怔忡而厥者虛。陽明狂言,有不數之脈。少陰下利,有當通之機。便難便易,喘而不臥者燥屎。腹痛腹脹,小便反易者血禁。欲吐不吐必瀉,欲瀉不瀉必疼。婦人氣滯,先開其血。男子多陽,急配其陰。老人以扶陽為主,小兒以啟脾為聖。難生臍築之愁痛,不治溫熱之脈沉。
奇哉

運氣訣要

百病根源,運氣為先。明經絡、曉真機。浮沉遲數分寒熱,子母後先法自奇。
百病生於氣,生死決於運。六氣、本也。五運、標也。經所以知臟腑。絡所以通經氣。
知經則法不亂,知絡則藥可使。子母者、本部之前後也。後先者、後其標而先其本也。甲運克腎,腎虛者病之,忽脾自病,腎之子複至也,肝不能複,則腎死矣。戊運克肺,肺虛者病之,忽心自病,肺之子複至也,腎不能複,則肺死矣。壬運克脾,脾虛者病之,忽肝自病,脾之子複至也,肺不能複,則脾死矣。此三臟者,今傷則重,原傷則輕,寡複也,寡複則死,死不待於會符太乙也。庚運克肝,肝虛者病之,忽肺自病,肝之子複至也,心不能複,則肝死矣。丙運克心,心虛者病之,忽腎自病,心之子複至也,脾不能複,則心死矣。此二臟者,今傷則輕,原傷則重,寡複也,寡複則死,死必待於會符太乙也。凡合死有不死者,何哉?子母之救多也,或複至治其複而愈也。有病腎而非甲,病肺而非戊,病脾而非壬,病肝而非庚,病心而非丙,病腎而非長夏,病肝而非秋冬,病脾而非春木,病肺而非夏火,病心而非冬水,此病不關於運氣,病在中也。或不在中,當查前運前氣,又不相關,此一時病也,病雖重不死,何也?機輕故也。

論升麻柴胡

天地四時之令,春夏之氣溫而升浮,則萬物發生。秋冬之氣寒而降沉。則萬物肅殺。人肖天地,常欲使胃氣溫而升浮,而行春夏發生之令,不欲使胃氣寒而降沉,而行秋冬肅殺之令。蓋升麻能令清氣從右而上達,柴胡能令清氣從左而上達。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是以清氣一升,則濁氣隨降,而無以上等症。

論升麻柴胡檳榔木香四味同用功效

病在上膈,法當用木香檳榔以降之。病在下膈,法當用升麻柴胡以提之,此常理也。然或泄瀉脫肛後重,疼不可忍,是乃氣下陷也,法當舉之,以升麻柴胡,和之以木香,攻之以檳榔。或曰,四藥同劑,不無升降混淆,奚有治病歸一之功也。曰,天生藥石治其病,各有其能,如仲景立大柴胡湯,用柴胡大黃同劑,以治傷寒表裡俱見之症,然柴胡升散外邪,大黃降泄內實,使病者熱退氣和而愈。故用升麻柴胡,自能升清氣而上行,檳榔木香,自能逐濁氣而下降,能使脫肛舉而後重除,自可同劑而成功矣。何疑之有。

論十全大補湯當用不當用之要訣

虛損之疾,世醫例用十全大補湯以補之,其方實為虛損之關鍵也。方用參 苓朮甘草以補氣虛,用歸芎地黃芍桂以補血少,此方乃為真氣血兩虛而設,或血虛而氣尚實,或氣虛而血尚充,又不可一例施也。蓋藥性各有能毒,中病者借其能以付安,不中病者,徒惹毒以增病耳。如心脾二經虛,當用茯苓補之,虛而無汗,及小便短少者,服之有功,虛而小便數者,服之令人目盲,虛而多汗者,久服損其元氣,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竅也。如肺氣弱及無陽之虛者,當以參 補之,然肥白人及氣虛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蒼黑人及腎氣虛而未甚虛者,服之必滿悶不安,以其性滯而閉氣也。甘草健脾補中,乃瀉火除燥之良劑,然嘔吐與中滿並嗜酒之人,服之多斂膈不行,而嘔滿增劇,以其氣味之甘緩也。川芎補血行血,清利目首之聖藥,然骨蒸多汗,及氣弱之人服之,則真氣走散,而陰虛愈甚,以其氣味之辛散也。
生地黃能生血脈,然胃氣弱者服之,防損胃不食。熟地黃補血養血,然痰火盛者服之,恐泥膈不行。人參為潤肺健脾之藥,元氣虛損者,不可缺也。如久嗽勞喘咯血,鬱火在肺者服之,必加嗽增喘不寧,以其氣味之甘溫滯氣也。白芍為涼血益血之劑,血虛腹疼者,不可缺也。
若形瘦氣弱,稟賦素虛寒者服之,反伐發生之氣,以其氣味之酸寒也,用方者當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