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腫脹

腫脹雖均由脾胃之傷,而實有不同。氣溢皮膚則為腫,氣入於臟則為脹。人身心肺為陽而在上,肝腎為陰而居下,脾胃為陰而居中為土。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也,故能使心肺陽降,肝腎陰升,天地交泰,永無腫脹之病。此症因內傷飲食,外感風寒,致傷脾胃,十早。則清濁相混,隧道壅塞,瘀郁成熱。熱留已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浮腫、脹滿。其為腫也,有食積、有水積;有瀉痢日久脾虛,有傷寒下早。其為脹也,有痰熱,有疳氣,有食積。痞癖積腫在腰以上宜汗,腰以下宜利小腸。脹宜消導,有分道,有利小便,酌其虛實寒熱而調治。

腫脹主方

茯苓皮 濃朴 蒼朮 半夏 香附(以上健脾) 枳實 神曲 山楂 青皮(以上治積) 卜子(泄氣) 豬苓 澤瀉(利小便) 升麻 柴胡(升提氣)
食積腫加檳榔、蓬朮、麥芽、山楂、神曲。
先下水腫加木通、車前子、滑石,小兒實食積,水腫多耳。傷寒下早,先調脾胃,期臟氣充實,宜人參、山藥、薏苡仁,久則肉蔻、訶子,寒則乾薑、木香、丁香,熱則黃芩、黃連,佐本方,本方仍去消食藥。風邪入肺而氣不宣通,肺葉脹,亦能作腫,以肺主皮毛故也。先自眼下臥蠶腫起,喘急,宜小紅丸下之,後用桑白皮、桔梗、杏仁、天花粉、黃芩、貝母、枳殼、木通、防風、黃耆二分。防風瀉肺實,得黃耆而功益神,故用 。脹乃痰熱,不用本方,宜半夏、貝母、膽星、枳實(消痰)。有風,防風、大腹皮、蘇子、卜子、桔梗(利氣)、豬苓、澤瀉、車前(行水)。先服小紅丸,食積先服小黑丸,後用本方。寒熱虛熱宜本方去蒼朮,加炒黃芩、黃連(利水)、豬苓、澤瀉、木通、赤芍、車前、滑石、葶藶、商陸、木瓜。補脾,人參、白朮、山藥、薏苡仁、枳實、濃朴。消食,枳實、青皮、檳榔、蓬朮、山楂、麥芽、神曲、三棱(分氣)、香附、木香、藿香。泄氣,大腹皮、蘇子、桔梗、卜子。肺脹,桑白皮、杏仁。上身宜汗,柴胡、升麻、干葛;下體宜利小便,陽水宜黃芩、黃連、山梔、連翹,陰水宜丁香、香附、木香、草果、濃朴、乾薑。風雖勝濕,宜防風、羌活、蓁艽、椒目、天麻;又能健脾,陷下,升麻、柴胡;有痰宜利痰,貝母、半夏、膽星、海藻、昆布。

內消丸 治小兒五疳八痢,消食化積,除驚風外,百病可服。

三棱 蓬朮 香附(三味醋拌炒) 檳榔 煨草果 青皮 枳殼 枳實(二味麩炒) 木香 去核山楂 炒神曲 炒麥芽 炒砂仁 去白陳皮。
等分為丸,砂糖湯調服。

辰砂丸(又名大紅丸)

川貝母 膽星 天花粉 桔梗 苦杏仁 枳殼 黃芩(各四兩) 前胡 防風 製半夏 陳皮 全蠍 地骨皮 山梔(各三兩) 黃連 元參(各二兩)

痘痧年不用連梔,此藥消痰解毒,發散痘痧,蜜丸約重一錢,辰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