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在什麼時候要忍?會結怨的時候我們要忍;以退來感化對方,此時要忍。但是面對公共事物、公德心,該講的時候就必須講,不然整個人群都會失去公德心,此時我們「言語忍」就變成姑息養奸。我在搭公車的時候,常常看到有人在抽煙,但車上都寫著「禁止吸煙」,他們還在吸,所以整個社會沒有公益,這時我們要主動勸誡。但是勸誡時要記住「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你假如對他很兇,可能明天報紙就會寫一篇:「昨天公車上發生鬥毆」,那就不好了。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男士在抽煙,我馬上走過去,笑著跟他講:「對不起,這位先生,我有氣喘病,可不可以不要吸煙?」我有沒有氣喘?沒有,這叫方便妄語,讓人家有台階下,所以得理還要饒人。可能從來沒有人勸過他,這突如其來的勸告令他不知所措,想罵我又不知道怎麼罵,所以他有點口齒不清,臉色也不好看。這時我們要有定功,繼續看著他微笑。我就想:「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要趕快念佛迴向給他,把他的善根喚醒。所以,就閉著眼睛一直念佛,過了一會兒,沒有煙味了。

後來我就下車了,同行的兩位老師就跟我說:「這位男士瞄了你兩次。」他在看我,這時我要很鎮定,他會生起慚愧心,因為我又無意跟他起衝突,是讓他有空間自我反省。因此,面對公益,還是要仗義直言,注意態度就好。

後來我們的老師也學我這種做法。有位女老師在車上也遇到抽煙的人,她勸了第一個人,這個人把煙熄掉了。結果又上來一個人又是抽煙,她又走過去跟他說:「我有氣喘,可不可以不要抽?」後來,又有一個人在抽,她突然覺得,是不是佛菩薩要考驗她是否真心?結果勸到了第五個,她正想去勸那個人的時候,第一個抽煙的人就說:「不要抽煙了!」所以,我們要形成社會的公益,自然就有一種團體的力量,這就是社會教育,慢慢地人就會有所收斂。因此,《弟子規》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要學得通權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