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代,有個孝子叫曾參。

有一次他父親很生氣,要處罰他。

順手拿起旁邊一根很粗的棍子打他,他很乖動都不動。

「父母責,須順承」,就乖乖在那裡讓父親打。

父親因為脾氣比較大,竟把他打昏了。

  孔夫子知道了這件事,就對曾參說:「你這樣做,即是不孝!」曾參覺得自己很乖,「父母責,須順承」,連跑都不跑,怎麼會不孝?孔夫子說:「假如你的父親失手把你打死了,誰最傷心?」就是父母。

如此是陷父親於不義!   孔夫子告訴曾參說「小杖則受」,小棍子可以接受;「大杖則走」,就要趕快離開,要學靈活一點。

所以,我們求學問也要靈活,要懂得權變。

比如說,今天我們剛好犯了過失,父親在罵,這時候我們要「父母教,須敬聽」。

但是假如父親有心臟病,愈看愈生氣,這時就不可站在那裡,要趕快離開。

這就說明,我們要懂得觀察情況,處處為父母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