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注重員工的身體健康,早已不是大新聞。許多企業除了年度健康檢查,還提供員工各種戒菸、減重計劃,連員工餐廳也要講求營養。英國藥廠AstraZeneca把跑步機放進辦公室,讓員工可以邊開會邊動腿;PwC更會送員工去按摩、做瑜珈。

關心員工的身體健康還不夠,企業也開始注重員工的「心理健康」。包括英國電信、勞斯萊斯等公司都推出了各式心理健康計劃,例如訓練主管發現屬下的心理問題、幫助心理崩潰的員工復建等。

另外,知名會計師事務所Grant Thornton讓合夥人都去參加兩天的專門課程,不但為他們評估心理健康狀況,還提供如何「追求最適表現」「壓力下仍然保持正面」的建議。

吹起這股風潮的兩股力量,分別來自於醫療與管理界。醫生們宣稱,超過三分之一的身體毛病,都源於心理問題。英國有研究發現,六分之一的英國上班族都有憂鬱或壓力過大的問題,心理疾病每年要花掉英國雇主二六○億美元的醫療成本。 而管理學者也開始鼓吹心理健康對企業的重要性。

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高曼強調「情緒智商」對職場的重要;賓州大學教授塞利格曼則認為「正向心理」可以提高生產力與創意。最近更冒出了一門叫做「神經領導學」的新理論,宣稱能利用腦神經科學來增進領導能力。

對企業來說,員工的憂鬱和焦慮常會影響生產力,能及早發現當然最好。英國電信就指出,自從計劃推出後,因為心理問題而請假的人數,減少了三成。成效看起來不錯,不過,這股新流行還是有幾個令人不安的隱憂。

心理健康涉及個人隱私

首先,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涉及個人隱私,爭議不小,例如企業該不該干涉員工的感情生活?相關資料能不能保密、會不會被公司濫用?其次,企業這波「心理 健康風」的科學根據仍嫌不足,恐怕會引來一堆假冒專家的郎中,四處胡謅。總之,心理健康很難定義,更難管理,企業在擁抱之前,最好還是三思。(吳怡靜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