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去觀看兒童舞台劇。 中場休息,我拿出原劇DVD的外殼閱讀劇情,身邊有個三歲多的男孩看到了,哭鬧嚷嚷:「媽媽,我也要買。」一身白套裝的媽媽,平靜回答:「可是,媽媽的錢不夠,不能買耶。」小男孩反覆哭著說:「我要買,我要買。」

往回幾次之後,那位媽媽說:「我的錢真的不夠,不然你問問阿姨,看她有沒有錢,我們跟她借。」隨行的阿姨翻了包包,說:「怎麼辦,我忘了帶錢包。」這位媽媽忍著調皮不笑的表情,對兒子說:「你看,阿姨也沒有錢包,我們沒辦法買。」男孩繼續哭泣,半閉的雙眼擠出淚水,他重複說:「我要買,我要買。」媽媽回應台詞也一樣:「我的錢不夠。」母子持續拉鋸,兒子的哭聲漸大,媽媽的愉快消失,說:「難道你要我把自己當掉,換錢給你買嗎?那你就沒有媽媽了喔!」孩子無 動於衷,哭喊著:「我要買,我要買。」我感到媽媽的沈默中有著沈重。

這一幕生活劇,就貼著我發生,溝通到後來,母子倆的心都封閉了。「我要買VS.錢不夠」,像是一場上演無數次的劇本。

何以孩子聽不見媽媽的聲音?因為孩子的下意識知曉,媽媽只是佯裝錢不夠,連阿姨說沒帶錢包,也是假的。何以這位母親不真誠表達?眼前的婦女看起來在職場上 伶俐幹練;但在下班後的八點多,孩子的需索對她而言既疲憊又無奈,加上人群的注目,她也許只想逃開這壓力。是啊,我的存在也無形中成為了她的壓力。

我想起自家兒子四歲那年,在誠品跟我要一只藍色的SWATCH手表。童稚的聲音說他要,專櫃小姐站立一旁。我聆聽:「你很喜歡這只藍色手表,是嗎?」兒子 點頭安靜,聆聽後,他與我有了連結。我收下他的歡喜並考量我的現實:「兒子,如果你真的想要,而且有能力戴著手表一整天不拿下來,媽媽就會考慮買給你。但 媽媽猜,你現在還不習慣戴一只手表。你先借爸爸的手表戴戴看,如果,你能超過半小時不拿下來,媽媽就買給你,好不好?」兒子聽進我的話,他點頭與我有了協 議。隔日,在藍色SWATCH的前方,我幫他戴上爸爸的手表,十分鐘後,兒子說:「媽媽,不舒服,我不要買手表了。」兒子一直到上小學才擁有手表。這時他 已懂得時間的意義,身體對異物的承受力也增長了,手表成了工具和朋友,可以計時與當鬧鐘。

在這事件中,孩子真正需求的是什麼?DVD?手表?我認為,孩子核心的需求,是被看見被聽見,與父母在愛中互動。那些外在的物質吸引力,是孩子內在對於豐盛或美麗的渴望,也是一種與世界聯繫與溝通的方式。買不買東西,得練習在需求與理性間評估;而溝通的真誠與情感的承接,則是孩子的核心需求。

處理這樣的事件,我的價值觀排序如下:

  1. 我能否在平靜與和諧中回應孩子。
  2. 我能否聽見孩子,並接納他的需求與情感。
  3. 我能否真誠表達。
  4. 我能否在孩子的認知成熟度範圍內,帶領孩子理性地評估物質需求以及經濟估算。

別忌諱對孩子表達你的真實,即使拒絕孩子。愛是最核心的真實,不會因拒買DVD而減損;卻會因為沒有給出聆聽與真誠,而錯失聯繫。當你願意表達真實時,也給出了對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能聆聽,信任你們能整合兩者之間的差異。

存在感的完整,是一個人能否在世界立足最重要的力量。呵護一個孩子的存在感,要給出真誠與尊重。真誠讓孩子懂得敞開心與人合一,尊重讓孩子體認到自身的完整性。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假話,也一定要凝視與聆聽你的孩子。在和諧中,所有的需求衝突,都能夠彼此理解與協商。

真誠與尊重,支持孩子擁有一個信任與滿足的人格核心;這也是,你能給孩子,最堅固的力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