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如果有江郎才盡的感覺,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練習不夠。
出自:陳立恆~法藍瓷創辦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這是許多人從學校或家庭有過許多學習經驗之後,開始接觸與了解「學習」的動力與本質,對學習喜悅的第一個接觸或探索。是不是因此而有了對學習「不亦悅乎」的感受,就有因人而異的不同境遇了。
記得在國中時代的文化基本教材中,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當時老師解釋是「學了以後,要不斷的複習,才會快樂。」體察老師的本意,是在不斷複習而熟能生巧,才能有快樂的人生。只是當時的直覺是,複習是很累人的事情,怎麼會快樂呢?
後來對文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後,才知道「學」與「習」是兩個不同的動力。「學」,是把外在的東西(知識或技能)學進來;「習」,則是把學進來的東西會操作、會運用。學到了就會操作與運用,真的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比如說,學到電腦程式上的一個操作技巧,馬上就用上了,使你在工作上方便許多,那的確是一件快樂的事。人生中也充滿著這些快樂情境,比如學會開車就可以上路,學到一道好菜就可以煮給好朋友分享,讀到一段好觀念就可以馬上在工作上應用,…。
但是,「學而時習之」之間的「時」是什麼意思?若是如同我國中老師所說的,要時常的去做,那就有時會變成累人的事情了,「不亦悅乎」就有不成立的時候了。
後來在學習易經的時候,老師說明了「時」在易經中的意義。原來「時」在易經中有兩種意義,一個是叫做「時中之道」,也就是恰到好處的機會。若是當你學到的東西,可以在恰到好處的機會運用出來,有一種信手拈來都是文章的感受,那真是人生快樂的時刻。另一個「時」的意義是,「與時俱進」,隨著時間的推演而跟隨著變化演進,那是一種隨著演化而不斷成長的喜悅。
果然,孔子沒講錯,只是要深刻的理解每個字詞的意義,需要有一番功夫。
「學習」,是人生中、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事,也是喜悅、快樂的事。但是,要怎麼樣才能掌握學習動力的本質?要學到什麼東西、什麼程度,才是真的學會了呢?你的體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