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 詳細內容
信心銘講錄 by 聖嚴法師
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第二句「唯嫌揀擇」就是最好的答案─正因為我們怕煩惱而欲見佛性、欲得佛智,所以反而見不著、得不到。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觀念之累,認為有生死與涅槃、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之區別,以致無法見到佛性、得到佛的智慧。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就是說︰只要拋棄愛憎,至道立即現前。四祖道信說「不作諸善,不作諸惡」,六祖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只要停止分別善惡,立即可見本來面目,也就是了悟「至道」。
...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意思是說︰只要有一絲一毫的認識不清或誤解,你與至道之間就會變得天差地別了。也就是說,不要誤認既然不該有愛憎之心,於是對任何事情都抱著不痛不癢的態度來應付。...
發心修行時一定要有目標。因為知道自己有許多的問題,想改變自己,才會安心修行。因此,修行本身就意味著某種目的。為了實現原先的願望,必須把心放在修行的方法上。但正在使用方法時,不要去想︰「我的心為什麼安定不下來?為什麼這麼多問題惹得我胡思亂想?我要見的佛性為什麼還沒見到?」不要費心思在這些問題上。心不安定,胡思亂想,就不必理會它,只管用方法。
因此,有兩句話對修行者很重要︰「放下萬念,提起工夫。」「萬念」就是種種的雜念,「工夫」則指所用的方法。...
...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若要至道、佛道現前,就不該存有「順」、「逆」兩種心。何者是「順」?何者是「逆」?「順」是指喜歡的心,「逆」是指不喜歡的心;有此喜歡、不喜歡的兩種心,佛道就不會現前。修行時不該心存愛憎、患得患失。...
...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前兩句告訴我們正確的態度和情況。「太虛」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無所不有;它沒有個別的存在,只有整體的、普遍的存在。對於修行人而言,未達到「至道」之前先要練習拋棄愛憎的心態,因為有欲求、有厭惡就會帶來困擾,你所討厭的與你所喜愛的,只是事物的一體兩面而已。
...
所以,修行人要時時刻刻鍊心,不追求什麼,也不討厭什麼,因為一切好、壞原本是一體的。當我們認為得到時,其實並沒有得到;認為失去時,也並沒有失去─既然是整體,就無得無失。當我們見到佛法的智慧時,看到的一切都是完整的、現成的,沒有一樣心外之物,全都是自心的顯現。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為有所揀擇、取捨,因而覺得有欠有餘。無取無捨則一切現成、圓滿。因此,修行時不要貪求好現象,也不要討厭壞境界,只有不拒不求,才能無欠無餘。
一種平懷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般人不是執著於「有」,認為自己的念頭、思想、身外之物都是實在的,就是執著於「空」,認為反正死後一無所有,一切問題都得以解決,或一切都是假相,沒什麼好執著的,因此玩世不恭,甚至自殺。
其實,執有、執空都不是正確的態度。..."
信心銘講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