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常有機會到媽媽讀書會或家長團體活動中演講,偶爾我會丟出一個問題:「假如在孩子小學或中學畢業之前,你能夠送給孩子三樣禮物,這三樣禮物可以讓我們很放心的看著他們面對未來世界的競爭與挑戰。你會送給孩子哪些禮物?」
當然,每次討論時答案五花八門,家長們各有其關注點。但令我訝異的是,幾乎都會出現「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禮物。
從父母很在乎「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背後,或許可推測現在的孩子非常欠缺這個能力。可是大家似乎又覺得面對未來競爭激烈且不確定的世界,「解決問題」很重要。
孩子會面對的「問題」,大約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課業知識上的;一個是生活上或與人互動等等這類大哉問。
我們想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態度,也就是孩子願意去面對問題,也有耐心了解問題;另外一種是實質的技巧,也就是具體的能力。
解決課業知識上的問題比較簡單,至少孩子在學校或家裡所謂的學習,大概都是在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在家孩子若問我這類的問題,我一定不會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要求他們先說出已了解的部分,並要他們先猜猜看答案可能是什麼。學習蘇格拉底的方法,反問孩子一些問題,用問題來回答問題,引導孩子去思考。當然,也要協助孩子學會學習的方法,並建立自己查書或上網找答案的習慣。
課業問題之外,我相信「孩子在生活中的無能」恐怕更令人擔心,這也是台灣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都欠缺的一環。教育哲學家杜威說:「生活即教育。」歐洲許多國家的基礎教育認為,教孩子怎麼生活是最核心的目標;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學會知識,也會將所學的知識使用在生活中。
那些不會解決生活問題的孩子,大部分是父母造成的。因為父母保護過度、幫孩子做太多事,等於剝奪了孩子練習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當父母埋怨孩子太倚賴自己時,或許要先反省自己,檢視與孩子的互動。
而且,隨著世界在變,問題也不斷在改變,我們也真的無法「事先」讓孩子去練習如何解決問題。這時候,孩子如何面對問題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嘗試,在錯誤中學習,累積經驗,有些小挫折、也有些小成功,學會忍耐;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擁有自己也能做到的信心。這些練習的機會,我除了讓孩子透過參加社團獲得之外,在家庭生活中也儘量讓他們表現。比如,全家出門旅行或購物、用餐時,讓他們安排行程、接洽大小事情,我們只站在他們後面,不講話也不干涉,最多只在事前或事後稍做引導或鼓勵。
家長要懂得放手、要相信孩子,這種相信的力量,就會建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