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整天坐在電視、電腦前,快速地接收外來的訊息,來不及思維,所以普遍的現象是「知而不知」,也就是好像都知道了,其實是不知道的,知道的都是很浮面的,只是接收訊息的表面。何以見得呢?就從他們「問不出問題」這個現象,就可見一斑了,更不用説即使問他問題,他答的也往往是非常的表象,沒有深度。

我其實很欣賞愛問問題的人,因爲能問出問題表示他有在思惟,能問出好問題是使大家深入探討的主因,好問題會使好答案呼之欲出。世界上所有的好答案都是建立在好問題的「先決條件」上面。所以,我覺得聽到好問題是一件非常令人「驚艷」的事,很讓人拍掌叫絕,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會在心中向好問題「致敬」。

我想所謂的「得英才而教之」是孔老夫子「人生三大樂事」之一,指的就是這種可以使老師「教學相長」的學生,如何使老師教學相長?可能就是會問好問題來挑戰老師,一路推究上去,相互啓發。在師生之間如此,在同學、同事、朋友之間也是如此。

「知識」跟「學問」不同,知識只需要「知道」與「認識」就可以了,那還不能叫學問。
「學問」是要經過問問題,從問題中再度使自己聽聞、思維、理解、領悟,變成自己的一套,才成爲學問。
所以在成爲學問的路上,需要自己不停的問自己或別人問題,把問題全得到答案了,融會貫通了,消化吸收了,就好像蠶寶寶吃進桑葉吐出蠶絲來,就可以說在這方面有學問了。所以我個人以爲「學」是從「問」裏面得來的,也就是「問而後才有學」。

我在帶我的兒子成長的時候,只要他說:「媽媽我有一個問題。」我就會立刻放下手邊的事回答他,他問多久都沒關係,他問得越多我越開心,因爲我們腦筋都在動,都在彼此學習,心也在不停的調柔,調整並且加寬自己看事、思維的角度。

我有一次為了回答一個朋友的問題,用了四天,每天三小時,總共超過12小時回答他,因爲他越問越深入,最後他有了人生的大轉彎,我也得到了一次大洗禮。
每一次的問答中,我覺得學到最多的是我自己,人家不問,我哪裏會去想呢?更不會去找資料、去問詢。

我很讚嘆窮究追問的人,你才給他一個答案,他更深、更廣的問題就冒出來了,厲害的是那種腦袋沒有界限,天馬行空的人,跟這種人在一起,整個心都靈動起來,實在是很過癮的事,在切磋中彼此都會成長。
最怕的是有一種人,別人答案才說一半,他就說「知道了」,但是他的知道是「一知半解」,還堅持別人本來就是這個意思,套到那個給他答案的人的頭上,套上去還不讓別人脫,這就讓人啼笑皆非啦。

咱們老祖宗在造詞的時候,是多麽有智慧啊?學問就是一再推敲、探究出來的,推敲或探究就是「問」與「學」的過程,自問自答也好過不問不答,因為在回答之前都要經過再度的聽聞與思維、觀察啊。
這個從問問題,經過聽聞、思維、觀察,到找到答案,從答案中再度發掘更深、更廣的問題,再度經過聽聞、思維、觀察,再度找到答案……這樣「不得少為足」一路繼續深入推究上去,是真實的學習之路。
這樣得出的答案,才會使自己真實的「信服」,真實的信服就有真實的「推動力」,才會產生真實的「行動力」。否則只是知道、認識,停在「知識」的層面裏,是「盲信」,盲信就不是真的信服,就會缺乏行動力。

有一種人不喜歡追問問題,以爲追問問題就表示自己對回答者的不信任、不禮貌,其實這都是多慮了,追問就是想多了解,多了解才會產生真正的信任,多問好過盲信,更好過自己盲目摸索。

現在的孩子很多是大人逼才會動,滿嘴說「我知道啦」,卻看不到自動自發的行動,就是從「不知以爲知」開始,經過不思、不問、不求甚解,最後顯示出來的現象,這個「不知以爲知」是最糟糕的開始,沒有看到這一點就很難改進。

所以,會問問題是「活水的開端」,一定要隨時隨地鼓勵自己或別人勇敢地問問題,問問題可能先會問出笨問題,笨問題比起「假性的沒問題」就是好問題,所以我個人眼裏從來沒有笨問題,我最怕的是「假性的沒問題」,那才真是「大」問題!

您同意嗎?有什麽問題嗎?大家來把問題討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