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總論(第一)

夫 之初發,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微腫微赤,淚欲汪汪,腮赤面腫,皆是出 之兆,一冒風寒食積,論其大概,不必一一如是。重則遍身膨脹,眼赤封閉,或壯熱無汗,氣粗氣喘,嘔吐,驚搐,鼻煤,咳嗽聲啞,至五六七日不見點者,急用表散以升發之,用麻黃湯主之。若 出稠密如雲,片疙紫紅乾燥,其毒甚重,表時宜表,回時速當清火解毒為要,此時宜用清龍湯或雙解湯使之。大便燥實者加生軍五六錢,回時尤宜重用。胃火盛於回後,用生石膏兩余。若不出足而回者,須用麻黃、石膏解之。肺火盛於回後,片芩宜之。回後小便不利,山梔瀉之。心火刑克肺金,黃連清之。表若未透,宜慎之戒之。疹出黑暗者,不起不透也。焦枯慘暗者,血滯也。糊塗者,凶也。手指先見者,犯本位也。頭面身上全無者,閉症也。或感風寒而不出者,須用麻黃重表也。頭面不出而體多者,疹後生死難料也,急宜荷鼻、筍尖、升、羌、芎也。手足尖頭不到者, 後變症無窮也,藥宜桂枝鞭芽而起之。一熱即出,一出即沒者重,只要出足,回速何妨。不進飲食者重,胃火所致也。鼻掀口張,目無神氣者,死。鼻乃肺竅,掀則肺絕,口乃脾竅,張則脾絕,皆難治也。氣喘胸前吸者死,天君不寧者,安得不死?發不出者,閉症也。及腹脹、氣喘、煩躁者,毒火不出,反攻於內也。昏睡者,死。脾困者,面黑色滯者,血死也。目無光彩者,熱則冷之,寒則溫之,莫良於眸子也。痰喘音啞者,肺竅塞也。指甲黑色者,血死也。鼻煤項軟者,肺火盛也。四支冰冷者,脾土傾也。睡臥不寧者,內毒伏也。眼紅眼障者,肝火甚也。鼻燥者,肺火甚也。唇硬舌紅者,胃火攻心也。口焦者,脾火甚也。或痰或喘者,火壅危也。 若桃紅色者,輕正色也。白色而煩者重,血不足也。紫色而成堆者重,血滯也。點粒者輕,毒散也。一片者重,從上出下者輕,從下出上者重。四肢先見者不治,此乃脾經陰不轉陽也。鼻青糞黑,咳嗽連聲,面青聲啞者不治,回時雖雲可治,然亦難也。白色有二症︰飲食如常者,不犯胃氣也;精神如舊者,不困肺經也。色潤體安不大熱者,汗透也。無舌胎者,心火輕也。大小便如常者,此謂順症也,不必強治,反是則重,為其氣弱也,表降宜慎之。未出之時,鼻紅出者,佳兆也,汗流如淋則美,嘔吐亦佳。喜三者何也?《經》云:衄能散毒,汗能松火,吐能解熱毒。從衄消熱,以汗透火,以吐松肺。火盛者,則衄血流而不必止,誤止者則毒奔於內也。如此者非惡症也。故汗吐下三者美也,可不藥而自愈矣。

凡治 之法,三日宜升,四日宜降,倘誤降者則不治也。此治順症之常規,未言乎變症。然看手足指尖有紅點者方為出完,倘不透明而不見者,仍用表方中加桂枝鞭芽以發之,切不宜降,慎之慎之。若表而不齊,必須 後停藥,以待變之來。《經》云:變症難逆於將來,何能預料?所謂不藥為中醫之說也。婦人胎前出 三日之前,用升麻以提之,恐其墮胎也。回後則用黃芩以安胎,速降以消火,又能解毒。如產後加凌霄花、丹參可也,而人參切不可用,用則殺人。用補亦然,富貴之家常犯此病,不可不慎。書云:不可用人參,叮嚀如此其切。參歌有云:肺熱還傷肺,為人參能助氣與火也,為肺熱者言之,肺火既清,何忌之﹗有又熱補之藥斷不可用,如疹後日久虛喘坐立不安,可用生甘熟地,若一月之外,便宜重用。太陰主肺,陽明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毒從大腸出者為貴。《經》云:毒因利減,此之謂也。回後不可久瀉,久則肺經移熱於大腸,宜涼腸。 出形雲片如錦紋者為斑,其色紅赤者胃火熱甚而失下也,此沖入足少陽膽經,助相火而成斑矣,必須重用石膏,以清胃與肝膽可以成功而消斑。隱隱紅點為疹,胃火沖入手足少陰心腎經,則助君火而成疹,黃連能奏效如神。若斑重而疹輕者,初起時最忌寒涼熱辣酸冷之味,並忌冒感風寒,急宜麻黃、蒼耳二味以托肌膚之閉密。毒瓦斯阻遏而內攻不出者,初起之藥斟酌用之,但麥冬、生地為其補肺斂皮恐不能發越,又參、耆、薑、附子、丁、朮、桂燥悍酸熱之味為其助火傷肺,補氣發喘。但痘與疹用藥不同,疹出之時瀉利不止者,吉也,蓋瀉毒不瀉元氣也。回時自利不止者,又吉也,毒以利減。若利久而至八九日者方謂過多,恐肺火移熱於大腸,必須先下順利之水,則自止矣。利水者何也?《經》云:小水愈長而大便愈結也。驟用補澀如桂、附、朮、木、訶、蔻、參、耆等藥補澀之劑,必須胸腹脹滿,重滯而死矣。《經》云利不可止,瘧不可截,其斯之謂歟﹗疹子未出與正出之時,不進飲食者,謂此毒瓦斯內蘊,實未解也。出則宜表回,後重用石膏以開其胃,又加竹茹最妙。

藥性(第二)

麻疹未出,升發為先。防風、荊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干葛開營衛之蘊熱。麻黃發斑毒之出現,淹延熱盛,發不出而無汗者,不拘冬夏可用桂枝,令血氣之橫流。四肢不出者,便宜加入薄荷、竹葉,解膚熱之汪洋。蘇葉、蔥頭疏肌表之拂郁。既知君臣還有佐使,青皮拔毒止痛,陳皮理氣化痰。咳嗽咽痛,肺燥貴乎滋潤,桔梗、大力最宜。嘔吐不食,痰氣滯於胸隔,散涎毒出,前胡、複花為良。色不紅潤,川芎、紅花行血而開滯。色若紫黑,急宜火燒人糞路朝東,必然黑色而轉紅。大便秘結,用大黃、枳殼。小便不利須用木通。出不快者,宜大力、蟬衣,能透肌解表,此乃未出與見點之前,用之一法也。

若既出足之後,解毒清火為良。裡熱毒重,藥宜降之,柴胡、黃芩入肺加蘇子以定喘;玄參、石膏治邪火之浮游;生梔、連翹開惡毒之郁結。栝蔞潤肺止渴,滑腸化痰而解毒,合用麥冬解煩渴而清肺金;生知母降火生津;黃柏解毒蒸用;犀角解心胃之熱;羚羊泄肝肺之炎;牛膝去下部之邪;力子解陽明之毒;柴胡去厥陰之邪;黃連瀉心火;大黃號名將軍;生甘和中得國老之稱;蒸山楂通氣血而去腹中之宿垢;止咳嗽,解涎痰,石膏、貝母爭先;利咽喉者桔梗、大力、射干、豆根、玄參最宜;荊芥去皮膚之熱;薄荷、鉤藤解驚悸之宗。痰藥尤要,蘇子、杏仁、天麻、竹瀝、消痰而下氣,陳皮、枳殼,利氣以開痰;鉤藤、桑皮、定喘;花粉、干葛止渴。若風熱痰壅,膽星九製;痰毒便閉,栝蔞仁莫去殼油,消腫定喘解毒最妙,化痰定嗽,順氣為良。

升藥加減(第三)

石菖蒲、木通能製譫語,小草、蓮心清心而定驚,食積以神曲、麥芽、枳實而消,河柳加於回後面赤之時,荷鼻加於太陽不起之候,四肢不到桂枝鞭芽何疑,額上不起川芎、羌活、升麻、桔梗、筍尖宜早加,目直視者天麻、膽星、石菖蒲。若是傷暑,青蒿、香薷進;大力、蟬衣、鉤藤、薄荷加干不起,郁火相扇用連翹,痰結在於皮裡膜外,昏迷發熱不出者,竹瀝佐以蔥白,一發而出矣。

降藥加減(第四)

胃火盛者,則用石膏三兩,不嫌其過。多汗不出,發不透者,用麻黃一二錢,不謂其太熱。四肢不到,或桂枝五六錢,不愁其已甚。肺火毒重,則用黃芩八九錢,不見其多。大腸閉結栝蔞仁三兩,尤謂其少,不瀉,又加大黃五六錢。喘嗽仍用鉤丁,汗多須用知母,喉痛射干、山豆根、大力、枯草、玄參、荊芥、桔梗與甘草,八味之中最宜深。痰症天麻共膽星,更加竹瀝貝母吞。吐膿吐血,芩連山梔用,腹痛枳實效如神,骨蒸地骨又柴胡,骨節酸痛石菖蒲。鉤丁、知母、貝母、石蒲、榧子、通草與栝蔞,能開聲之啞。槐花、黃芩、枳殼、川連、山梔,能治膿血之瀉。又加石膏而重用,回後發不透,而喘者仍用大力、蟬衣、鉤丁、葶藶、桑皮、兜鈴數味,甚則青龍湯,百發百中。尤宜慎之。

升藥良方(第五)

如額角兩太陽多見者,本方去升麻,而頭面多者為佳,荷鼻、筍尖要多加,身上起而四肢不到者,桂枝鞭芽無差。

壯熱腮紅升葛用,前桔陳皮複花紅,川芎枳殼並木通,荷鼻筍尖額上同。

面青神慢,蔥蘇飲發之︰

面青神慢蔥蘇紅,複花陳桔前川芎,發疹最妙萊菔子,和解散用去防風。

和解散︰

和解升葛桔荊防,覆刀蟬衣薄荷郎,氣悶煩躁難二便,枳殼木通功效彰。

淹滯不出,毛孔閉密,皮膚乾燥,身熱噴嚏,毒瓦斯郁內,急用升麻散發之。

升麻散︰

升麻干葛複花芎,大力薄荷紅木通,蟬衣桔梗煨天麻,前陳鉤藤疹有蹤。

降藥良方(第六)

小兒出疹,見風罩沒,未得清爽者,和解發之,即消毒飲。疹出已足,宜清金散風熱,瀉心火,使金不受火克,否則肺之母受寒邪所閉,必至痰喘聲嗽,身熱喉痛,不進飲食,後生瘡疥,漸成疳瘵。下流傳入大腸為泄瀉自痢等症,良以心火未散,或咳血、吐血、衄血,或傷眼目。下流傳入小腸,小便赤澀為血痢等症,以上諸症俱用降之。

潤肺消毒飲︰

潤肺消毒用紫芩,枳殼花粉栝蔞仁,桑杏陳蘇並山梔,石膏萊菔下氣清,喘加麻黃淡竹瀝,便閉大黃真河柳。

此湯即清金降火湯。若疹出已到指尖及天庭可用此方不必更換。若不到者,不作出齊論,但人多安靜如常,且緩服之。統論看症用藥加減︰以石膏、萊菔下氣定喘;麻黃重用以開肺竅;生熟大黃以通閉結;竹茹開胃郁;枇杷葉蜜炙以止嗽;綠豆、芝麻解毒潤腸;加竹瀝消痰潤燥以降火;西河柳使疹毒出於外,兼治疹後痢;地栗能治噎膈,開胃消食,除胸中之實熱;白芥子豁痰、理氣、發汗;水蘆根降火除嘔噦;白茅根治血妄行,止呃逆,兼治肺熱喘急,止淋瀝;木通能利小便,引火下降,加刀豆止呃下氣,蔥白發汗而解肌。

自擬表降備用方(第七)

備用表藥升羌防,複花蟬衣大力當,川芎桔梗荊芥穗,前胡葛根鉤藤方。

半表半降良方(第八)

半表半降紫力芩,蘇子鉤藤山梔仁,石膏甘草與木通,桑杏便閉大黃均。

消痰化毒湯︰

消痰化毒覆蟬衣,薄荷鉤藤白桑皮,紫杏甘桔大力子,石蒲全梢僵蠶宜。

此湯回後,人倦氣粗,痰嗽聲啞,感冒風寒,以此服之能解毒化痰,開音發散。

誤降再表方(第九)

誤降之說,謂其麻未出透,降之太早,見他氣急便實,無汗昏睡,目赤眼開便可服之。如誤服酸澀熱補之劑,不可救藥矣。

誤降重表有鉤藤,大力蟬衣複花同,薄荷蘇子甜桔梗,大青龍湯合劑攻。

解毒湯︰

自古黃連名解毒,黃柏黃芩共合成。

後(第十)

鼻紅弄舌,牙有鮮血者,須用石膏、梔子、筍根,能清脾胃之熱,再加茅根煎汁。如便血、吐血不止者,解毒湯中加犀角、鮮地黃。煩渴作瀉者,豬苓東加黃連、花粉、石膏。乾嘔者,解毒湯。嘔不止者,陳皮、竹茹、石膏。下痢不止者,黃連、豬苓、澤瀉、滑石、甘草。或滯後重,黃芩、枳殼、木通、桔梗、升麻、叭杏、六一散與栝蔞仁。疹後氣急咳嗽,連聲不絕者,加栝蔞仁、蘇子、桑皮、枳殼、桔梗、麥冬,最用葶藶、冬花極妙,如若喘重者,麥冬清肺飲為宜。

清肺飲︰

清肺飲中又二冬,甘桔石膏杏仁同,二母要求大力子,兜鈴加上肺氣通。

後壯熱不退,發為搐搦,煩躁不寧,此心脾不寧也,宜四物東加山梔、麥冬、甘草、木通,或下安神丸。

疹後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東加陳皮、麥冬。

疹後毒瓦斯攻內,循衣摸床,譫語神昏,喪珠者死。

疹後瀉久不止,而變驚風者死。

疹後咳嗽連聲不絕,而口啞者死。

疹見發不透而頸項腫硬者死。

疹見牙疳腫爛,唇齒肉落者死。

疹沒後下痢不食,兼赤白口噤者死。

疹回後壯熱,晝夜不退,身瘦弱者死。此因初起失表,毒火不能盡出,急宜表藥與解毒治之。

疹出四五日不收者,內有熱毒,清利治之,則熱自解,疹已消回後,禁忌風寒濕水,否則必致咳嗽不休。

四十九日內餘毒未除,肺虛咳嗽,下汗如雨,頭汗如蒸,全身浮腫,宜用此方︰麥冬、冬花、知母、橘紅、百合、百部、阿膠(面粉炒)、沙參、貝母、鉤藤、枇杷葉、榧子、兜鈴、栝蔞仁。

疹若回後,如見發熱,每渴用綠豆、芝麻炒米和煎茶飲,切不可飲寒水,更宜生津解熱而止渴,或用白虎湯代之亦可。

疹後二十日之後,其毒不解,邪火拂郁,渾身發熱,晝夜不退,發枯肌燥,漸成疳瘵,宜清熱除疳丸主之。

清熱除疳丸︰

清熱除疳又黃連,歸芎膽草陳干蟾,發枯膚癢成疳瘵,加上君子治五疳,再加筍薈共為末,神曲糊丸米湯下。

如渾身壯熱未至瘦弱,但每煩躁搐搦不寧,此熱在於心肝二經,以當歸養血湯、黃連安神,間而服之。

當歸養血湯︰

後壯熱每煩躁,定知心脾有火熬,四物湯中除芍藥,安神養血須醫早,枇杷麥冬梔子入,燈竹木通甘草高,假如氣結連聲嗽,桔梗蔞仁不可少,天門麥冬入口消,知母枳殼天花炒,若似氣急聳肩嗽,血退場門鼻面色焦,若非瀉肺終難治,二冬二母與甘草,桔梗杏仁與葶藶,兜鈴糯米帶甘草。

疹後咳嗽氣喘,連聲不住,此乃毒瓦斯流於肺,肺葉焦而動也。如胸前凸起,龜背直從而喘急,血出鼻掀,握手擺頭,面青色或白枯者,皆不治之症,如胸前不動用麥冬清肺飲治之。

疹後牙疳紅腫者,宜服清胃飲。

升麻(二錢) 川連(一錢) 丹皮(二錢) 生地(二錢)
胃爛加生知母(二錢) 生石膏(三兩)
清胃飲合加荊芥(一錢) 大力(二錢) 玄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疹回後雜症,或前或後,稍為加減酌用。

小便赤澀(十一)

心火移熱於小腸,小腸入於膀胱,膀胱熱熾於小便,則小便赤澀,血隨之。又肺受火邪之克,以致毒瓦斯無從而泄,蓋因失降下之故也。或生煩躁不寧者有之,不必專於利水,宜清金降火氣為要,用導赤散加生山梔、川連、升麻等藥治之,火氣既出,小便自然清利矣。

導赤散方︰

木通 麥冬 車前 生地 生甘草(一錢) 赤苓 生梔 生黃苓滑石 澤瀉 川柏 知母 加燈芯煎
(以上各二錢)蓋溺血總系烈毒內攻也,況出自小腸乎,故五淋病惟濁血尤重,非下極清涼之藥,難以緩其流,澄其源也。

淋症從溺竅來,濁症從精孔來,貝母六一散能分水道。

尿血即血淋也,溺血者,心與小腸實熱也,可加貝母、前胡、石韋、牛膝各二錢。

大便秘結(十二)

血氣下行,大便自無阻滯,苟熱氣燥結於下,毒火流住於大腸,以致津液乾枯不得潤滑,故大便有秘結之症。苟不攻其胃則胃實,胃實則生譫語,腹脹目赤者有之。《經》云:毒瓦斯歸胃,胃氣閉塞,喘急煩躁不免矣。急用大黃、栝蔞仁、枳殼潤下以去毒,外導亦可,加升麻提之更好,蓋清氣提上,而濁氣自下也。

泄瀉(十三)

發熱與見點並回後五六日之間作瀉者,是瀉火毒不瀉元氣也,切勿止之,《經》云:毒以瀉松,痛以利減,回後瀉至八九日外當用四苓散加升麻、槐花、桔梗、柴胡、梔子、黃連、車前、六一散、杏仁、條芩、豆根、栝蔞仁,切勿用白朮、木香健脾等藥。瀉出之物如雞卵臭者,傷食也。宜用山楂、麥芽、檳榔、川朴等味以消食積。

 

《經》云:泄瀉者,邪入於大腸,原進原出者,邪熱不化谷也。蓋因火性沸騰,不暇分消,故其出也。

泄瀉大作,一切寒涼清解之藥在所禁忌,然非所以概治熱毒下痢之 症也。熱毒太甚,其毒不能盡行肌表;勢必至於壅滑凝滯,所幸內實不受邪,侵注於大腸,大腸為傳送之官,不至毒害迫於其中,頻頻下痢,雖與泄瀉相似,而實不同。此之瀉者滑而不禁,彼則堅而閉塞,此之瀉者溏而不實,彼則凝結如膠漆。有純下清水,或穢氣不甚,或便塞難出,或腹痛煩躁不寧,重用芩連以清其火,稍加大黃以攻毒而痢自止矣。若以泄瀉治之,則左矣。《經》云:熱毒沖腸便自頻,喜腸傳送毒難侵。頻頻欲解仍難塞,誤認脾虛終內攻,久瀉者飲食內停中氣阻,轉運失職脾困苦,縱然順症亦淹遲,內傷消積止瀉吐,熱退便塞須加升麻,一提而大小便自順矣。

嘔吐咳逆(十四)

嘔吐者,胃火也。胃火上沖,嘔吐而食不下咽。咳逆者,肺火也。肺火上沖而咳逆不止也。《經》云:嘔吐者,邪甚於上。順其氣,清其火,則自止矣,切勿用薑汁,有痰在膈,在經絡非吐不可,吐中亦有發散之義,《經》所謂︰因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嘔吐不止者,用葛根煎汁服之,不能下氣消痰。嘔噦不止者,用枇杷葉煎服之,能止痰嗽咳逆。

三消症(十五)

渴而每飲為上消,肺熱也,心火移熱於肺。多食善飢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且有膏為下消,腎熱而水虧也。

不食(十六)

人以胃氣為主,不食則胃氣必傷,此為實熱壅塞而然也。回後重用石膏以清胃火,大便秘結須加大黃,不憂寒涼太過,不憂蕩滌傷胃,《經》云:百凡欲食最為先。《經》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不食應知各有緣,有熱邪犯胃而不食也,亦有胃虛火閉不食者,此則火閉無疑非胃虛也。胃虛不食身安靜,胃熱人煩體自炎外。又有飲食過多,或痰凝氣滯,與夫寒邪閉塞胃熱者,皆令不食,須知其食過多,致脾不消谷而成痞脹者有之。

驚搐(十七)

熱毒犯心,心為君主,忽被風邪束縛,不得汗泄,大小腸郁結不得內行,是以心火亢極,金受火克,不得平木,木動風生以侵脾土,故吐食更兼搭眼,面青又見頭搖,氣亂神昏,遂生驚搐之症。《經》云:木邪盛而傷土,宜發散兼利小便,使其內外之毒,分消而驚搐自定,發散用消毒飲加防風、川羌、煨天麻、木通、小草、甘草、鉤丁、陳皮、青皮。回後加大黃、麥冬、柴胡、山梔,或用清解散。防風、荊芥、蟬衣、桔梗、前胡、川芎、升麻、黃芩、木通、大力、連翹。治法當平肝木,利小便為要。瀉肝則風去,利小便則心熱清。此因心火火熾盛,肺金受克不能製肝木,以致火風相搏,神不得安,邪火退,正火旺,則心肝寧而驚搐定矣。發搐惟利關節,毋為驚治,須清煩熱安神治,宜疏風消食透毒為良。

失血(十八)

今夫血陰物也,有質而凝,寒則凝,熱則行,熱毒之氣內外不得分消,內閉結,外無汗,營家失所,奔竄妄行,傳注督脈,必從鼻軟關而出。《經》云:毒從衄散不必止之。若從口來犯胃,難治,急用犀角地黃湯。或溺血者,加山梔、車前、石韋、木通、升麻、槐花(各二錢),或大便下血者,加黃芩(四錢)、槐角(三錢)、黃柏(二錢)、升麻(二錢)。血屬陰本靜,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竅,耳鼻衄出者加山梔(二錢)、防風(二錢)、荊芥(八分)。若九竅出血者不治。若吐蛔,瀉蛔。

蛔者,嘈食蟲也。不食而出者,胃火實也。見食而出者,胃中虛寒也。氣虛不食而吐蛔者死,瀉蛔亦然。不食,蟲無存養之所,故出。蟲畏胃火,不安其身,亦出,宜重用石膏。

誤降(十九)

疹雖出齊,天庭不明,手足尖不至,而時師誤降者,或自回者,於降藥中加發散開提之藥,如大黃、鉤丁、薄荷、蟬衣之類。或用青龍湯不可遲延,生甘草、知母、薄荷、黃芩、栝蔞仁、膽草、大青、紅花、忍冬花、通草、穀精草、西瓜汁、升麻、砂仁、竹瀝、僵蠶、槐花。

咽喉(二十)

咽者,胃脘水穀之道路,主納而不出;喉者,肺經呼吸之往來,主出而不入。咽喉系一身之橐 ,使毒火上炎,不得發越,鎖於咽喉,或燥或破,或嗆或噎,或痛或腫,甚至水入則吐,食入則嘔,音啞,言語不明,無論火毒重輕,即以甘桔東加大力、荊芥、玄參、複花、前胡、芍藥,消火毒,清咽喉為要。回後加豆根、麝干、麥冬、防風、石膏、苦參。《經》云:切要解炎並清喉痺。咽痛甚,毒火灼,只恐一朝封管, 鎖殺聲,啞卻徒勞。

舌刺咽乾(二十一)

舌胎生刺,咽乾如炙,傷寒難症見之,陽盛陰消之象,然扶陰益陽其危可解,痘疹若見,總以烈毒肆虐,非僅爆炙已也。甚則乾焦 日黑,總以咽喉壅毒,所以咽啞水嗆無言。若 ,舌刺如煤者,不治欲解其危,非寒涼蕩滌不可,即使攻解須在回時早圖可也,用大黃、栝蔞仁、石膏、枳殼為主。音啞是肺熱,有肺痿,有風毒入肺,啞有火郁,舌有痰迷。

音啞(二十二)

心者,聲音之主;丹田者,聲音之府;喉者,聲音之門也。被熱毒煎熬,熱甚生痰,津液膠錮,痰毒填實,肺竅有礙氣道,其毒不能盡行於肌表,故音啞。然熱毒既已不行,以致肺竅填實,雖有根有主,聲音亦不能發越也。且肺金以空而鳴,不空則不鳴,宜用力子(二錢)、桔梗(一錢)、花粉(二錢)、甘草(一錢)、菖蒲(八分)、黃芩(八錢)、麥冬(二錢)、知母(二錢)、鉤丁(二錢)、川貝(一錢)、天麻(二錢)、前胡(二錢)、芍藥(二錢),以清其火,順其痰,則肺開而聲音出矣。如久瀉後音啞汗出者,元氣脫也,不治痰,疹始中聲啞者,以人事安靜,飲食如常者佳。若起發之時,即音啞失聲音,切牙者,寒戰者,煩躁昏迷者,乾嘔水嗆鎖喉者,痰壅喘急者,泄瀉不止者,腹脹悶亂者,皆凶。未出聲變者,表郁病也。已出聲變者,膈熱病也。出後而聲不出者,表膈兼病也。又咳嗽出聲者,不在此例,此時亦用北沙參清肺,肺斂則聲開,惟疹回一月外,方可用訶子、阿膠、糯米。

弄舌咂唇(二十三)

(唇未腫則肺熱,燥則唇乾,利濕熱唇爛,肺熱則唇生核,狐惑則唇濃上瘡或則唇下瘡,風則唇動 ,虛則唇白無色,寒則唇青或噤。)舌乃心之苗,心寧則舌安,心擾則舌亂。且肺之絡又連舌本,心肺有熱,其苗自不能寧,故搐弄不息,長出不收。脾乃倉廩之官,其華在唇,且胃脈環於唇口,咂唇者、硬腫者,乃是脾火也。若破荷葉浸軟貼之,或辰砂和蜜敷之,倘若唇肉已傷,不治。疹回後倘有此症,重用黃連、石膏、蓮心、梔、柏,以清心苗。

蓋舌乃心苗,口為脾竅,火降則熱自疏矣。

發狂(二十四)

發狂一症,雖不得見,然總因風寒外束,腠理閉密,大腸乾燥,身熱無汗,毒火郁結而不得發越故也。

初起用麻黃散加大黃,回後用石膏(四兩)、知母、黃連(各一錢)等味,治之可愈。

煩躁不寧(又二十四)

《經》云:煩躁者,毒瓦斯壅塞並表裡不寧也。如抓搔者,疹癢也。不安者,內熱也。呻吟者,疼也。

又煩者,氣血燥也。《經》云:內煩外躁,小便不通,小腸熱積也。 疹每有此症,或至晝夜不安。

譫語不眠(二十五)

譫語發狂,啼叫多時,治宜發汗兼通大小便,《經》云:心煩亂用涼膈散,快胸又疏表,透毒涼解清火以去其根。又云︰腎燥故心躁,火屈於水而出也。《經》云:腎枯燥急食辛以潤之。又肺主煩,腎主燥,有痰,有火,有毒,有蟲,有癢,用黃芩、黃連、麥冬、知母、貝母、連翹、車前、羚羊、犀角、防風、膽草、干葛、冬花、茯苓、柴胡、山梔、槐花、石膏、栝蔞仁等味,又加玄參、生甘草、茯苓、山梔解清肺火,宜重或用大黃、六一散之類。

咳嗽痰壅(二十六)

咳嗽者痰涎壅盛,外感風寒,熱毒壅遏而不得發越,以致肺竅不通,始用和解散,回後痰多加川貝、膽星,或麥冬、清肺飲。咳嗽者乃邪氣上沖,痰滯不活之故,治嗽宜以治痰為先治,痰要以治氣為本,用枳殼、橘紅以利其氣而痰氣自除,痰飲自消。清肺金,解熱毒,而邪火自退矣。夫人身之津液所以資生精血也,火毒煎熬,而津液不得流通,變為痰涎,膠固於中,致使正氣被塞於胸膈,或喘或嗽或舌強不能言語,或喉中作聲乳汁難下,入口即嗽而吐出者,此毒瓦斯停滯於肺胃也,宜升發解毒,當以前胡、桔梗、複花、枳殼、橘紅,大力等藥,以運動其痰。如先有痰在頸項者,不必妄治,即用生大力移之亦可。

呃逆(二十七)

呃逆者,氣噎也。乃是胃枯槁而成,此下焦毒火郁於胃中,不得發越之故,非是陰火上升,依胃而發也,治宜用石膏、茯苓、麥冬、橘紅、鮮斛、山梔、竹茹、九頭蘭、茉莉花、樹上乾桃等藥。

腰脅痛(二十八)

毒伏於腎,腎傳於腰,腰乃一身之關節也。毒火煎熬,腎水枯槁,水火失濟,故腰疼也。初起用敗毒散(川羌、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桔梗、升麻、干葛、甘草、青皮),若外感風寒必兼頭痛,亦用此藥。兩脅疼痛尚有餘毒在中,陰陽之氣不能升降,故作脅疼治,宜柴胡、枳殼、桔梗、赤茯苓之類,使二便氣流通而疼自止矣。

腹痛惡心(二十九)

疹出不透,脾胃有毒,邪正交攻,臟氣相擊,火毒郁結,凝滯而作腹痛。腹痛者毒郁於陰,臍以上屬太陰,當臍屬少陰,小腹屬厥陰,治直升發解利。《經》云:痛以利減,毒以瀉松,加枳殼、枳實、大黃、栝蔞仁之味,胃口有熱有痰而作乾嘔者,是為惡心,大便秘結忽作腹痛者,燥糞欲出也,用外導法,如平日原有蛔痛之症,此為內熱蛔不安而作痛也,宜用大黃、枳殼、栝蔞仁等味微微利之,瀉出即安,切勿妄用使君子等酸藥也。

腹脹(三十)

毒瓦斯凝於胃,不能外越,而毒留於內,甚則氣喘發厥,治宜升發解利散邪,使毒瓦斯分消,則脹自愈。

 

《經》云:疼以利減,脹以自消。肺熱生脹而大便秘結,仍用枳殼、大黃、栝蔞仁。胃熱生脹,小便赤澀,可用木通、川連、黃芩、石膏。乳食停積,可用升發加消導,又加枳殼、杏仁、桑皮、陳皮之類,喘者加葶藶子。又方用田螺一個,將麝香、五味子、入於田螺內,覆臍中,布包,晝夜小水即利矣。

喘息(三十一)

毒火流於肺金,氣為火毒所郁也,治宜清金解毒,退火消痰,順氣為主,如鼻塞咳嗽,乃風入皮毛,可加麻黃、杏仁。泄瀉久而喘者,虛喘也。不泄瀉而喘者實喘也。實喘非傷食即便閉,宜陳皮、枳殼、蘇子、前胡。疹後發喘者,毒火繞肺也,宜用條芩、知母、大力子、石膏、桔梗、地骨、兜鈴、杏仁、桑皮、葶藶、川貝。喘後腹脹者,利小便而喘自止矣。氣喘痰盛者,當服三子養親湯,蘇子、芥子、萊菔子,微炒黃。注雲氣有余便是火,火升而痰亦升,氣高而喘亦高,故用蘇子降氣以解之,芥子開氣以理之,菔子利氣以下之,氣下則火清而痰喘自止矣。再加竹瀝、枇杷葉、綠豆更妙。

預料疹後(三十二)

起發時先看頭上,旋視手足透發如何。若手足尖出到,額上皆明,此毒瓦斯得泄,脾胃素強,不必慮也,勿藥有喜。若遍身雖起,而手足尖不到者,此毒郁於脾胃。蓋人之一身,脾胃為君主,然後灌溉於四肢。今脾胃津液不能行,其毒不泄,所以起發不到,此根本已撥,枝葉必萎之兆。天庭亦要緊之處,定要透發,若太陽太陰兩顴並鼻左右不起,不比金木不分之症可挽救也。

手足疼痛(三十三)

疹出之後,被風寒邪氣侵襲肩窩手臂,以致毒火凝滯不散,疼痛無時,不能搖動,回後必須發壅,降藥之中加羚羊角、青皮、桔梗、獨活、川芎,以治之可愈。

口渴(三十四)

渴者,胃中有熱,津液為熱所耗,故發渴而欲飲也。宜炒米、綠豆、芝麻煎茶與飲,切勿飲水,回後加石膏、知母、麥冬、冬花、花粉、干葛,以生津液而止渴。

津液流通於三焦,以製火也。火氣上炎,熏灼心脾,是以津液為之下陷,華池為之乾涸,故發渴也,治宜清金。《經》云:烈火刑金,咽燥發渴,火清則華池自潤矣。咽喉乾燥則渴,雖有虛實,均屬肺病,金生水而畏火不能輸降下之,令華池乾涸而渴,從之喜熱惡冷,稍飲即止,宜生津液而渴自止。喜寒惡熱,百杯未足,宜製烈火而渴自解,是金被火爍,火焰如爐,五臟皆竭,而肺更何言哉﹗《經》又云︰降火則渴止。

寒熱(三十五)

火動則熱,火郁則寒。蓋毒欲發泄而不得散耳,將出而有氣血與火毒相攻也。出之而有者,毒盛則邪勝也,宜用柴胡、知母、石膏、地骨,便閉加大黃可也。

熱如炮烙者有之,頭溫足冷者有之,唇焦頰赤者有之,青慘黯滯者有之,周身發熱參半者有之,陰陽殊絕者有之。其所以然,毒火有隱現之分,非真有寒熱之界也。熱者有微熱,有半熱,有極熱之不同者,宜知之。

厥冷(三十六)

厥者,手足逆冷人事不知也。陽氣獨上,火隨痰湧氣塞不行而厥也。熱毒之氣郁遏於內,元氣不得流通,以致外表無陽而厥冷也。宜發散之中加麻、桂、蔥頭,陰虛火旺則內熱生風,火氣焚灼,故身熱肢冷,痰隨火湧,故不知人事。又有血厥者,汗出過多,血少則陽氣獨上,氣塞不通之故耳。

頭溫足冷(三十七)

頭乃諸陽之會,毒瓦斯上蒸故溫,足之六經屬水土木,水寒則冰,土寒則拆,木寒則枯,足冷者,陽氣絕也。《經》云:足冷過膝者不治。但疹出郁於上而足冷者,宜清之於上,則火降而足溫。四肢脾胃主之,是以四肢先見者不治,疹後四肢冰冷亦不治也。

疹後頭汗如淋,毒慘陽位者則不治。若治,宜前開錄四十九日後之方治之,此因火性炎上,兼之滲泄無門,不容滂達,焰光上竄,汗之所以上湧若蒸也。四肢屬脾宜和暖之故,不宜熱,尤不宜冷,通身火熱而手足獨冷者,皆烈毒湧遏於脾陽,邪莫透,火郁則寒之象,冷之極,正熱之極也。未出之時,則用麻桂以散之,而火自收矣。

發癢(三十八)

有血熱發者,有毒盛發者,有感風發者,此三者宜消毒散加防風、連翹、玄參、蟬衣、地骨、生地、黃芩、荊芥等藥。又曰癢者急疏風以開其牖,攻毒以達其滯則止矣。

又云︰熱毒壅於皮膚,氣為郁遏,血被煎熬,氣非不足也,錮之則焰,血非自熱也,灼之則迫,游行皮肉,癢之所以作也,重加石膏、生地涼解,以殺其熱毒之勢,庶氣血不受邪虐,何患乎癢之有哉﹗若內症猖狂,大便秘結,用大黃、麻黃、枳殼,速宜蕩滌,不可臨渴而浚井也。又有俗法,升麻、蒼朮、桑皮、荊芥、防風、柳枝、槐枝,共水煎以布拭之,即止。

便下膿血(三十九)

疹後泄瀉而便膿血,此邪熱內陷,大忌止澀,最宜升發開提,雖雲清氣不複,脾胃虛弱,不得輕用生 ,但解其熱,涼其血,而諸症自愈。治疹之法與他症大不相同,宜清熱發散,涼腸為主。便下純血者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如豆汁者濕傷脾也,宜清熱滲濕為主,倘若鮮血者為腸風,隨感而見也,瘀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也,糞前為近血,出於腸胃。糞後為遠血,出於肺肝,用藥切忌酸澀之味,如疹後見之者,此移熱於大腸,藥宜降之,隨進槐角、川連、石膏、木通、六一散、山梔、黃芩、杏仁,久則地榆亦同功。《經》云:腎者胃之關也。腎主二便,久瀉腎虛,不可專責脾胃也。疹毒傳大腸,或瀉痢膿漿,此是臟傳腑,能知其因必得安康矣。

症(四十)

乃太過之症,比疹更重,夾毒上浮,從毛竅中出,形如蚊咬之狀而色紫赤,宜用石膏、生地、丹參、荷鼻、大力、黃連、川芎、羌活、山梔、防風、荊芥、連翹、甘草、大黃等味,便有神功。

痘疹相連(四十一)

痘若現形之後,有碎密如芥子者,疹也。皮肉鮮紅成塊者,斑也。此火毒薰灼於中,急宜解毒,使斑疹消散,痘得成功。《經》云:痘疹連呈甚是奇,夾斑夾疹總為非,斑消疹散先解毒,芩母石膏玄參宜。

又云︰疹先痘後小兒哭,退疹方能痘自來,莫道寒涼憂冰伏,時師一見便痴呆。

又云︰治疹不治痘,惟要開其腠,腠開毒自出,毒出為寧候。

又云︰先退其麻疹,痘瘡自然發越,宜服生甘草、防風、黃芩、荊芥、黃柏、玄參、大力、石膏,再加升麻。

表裡實熱(四十二)

紅紫乾滯、黑色焦枯者,表熱而實也。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身熱鼻乾而燥,氣熱唇焦煩渴者,裡熱而實也。表熱宜清涼發散分利之,裡熱宜重解毒兼清涼發散為主。

疹後症(四十三)

後現點或疔多者,熱毒抑遏皮膚也。《經》云:急宜清毒始為美,連翹飲下莫磋砣。

又有疹後牙根出血,咽喉腫痛者。《經》云:甘桔湯中用荊芥、防風、玄參、大力,可扶傷牙根舌上。

若生瘡,連翹解毒桔玄當。

發搐(即悸症四十四)

發熱驚悸,心肝受病,心主火,肝主風木,風火相搏激而發搐,升解主之。又有咳嗽喘怯,肺肝受病。

肺主氣,肝主血,是為金木相並,氣血兩搏,亦要發搐,宜清肺飲主之。《經》云:治驚之法要平肝,利水之時勢自安。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心火熱盛,肺金受克,不能製水,肝木熱則生風,風火相搏,神氣不寧,故發驚搐,治法平肝木、利小便為要。筋抽脈惕動者狀似驚也,筋屬肝,毒在於肝不得尋竅而出,筋脈受沖激,以致抽動如驚,而實非驚也,或用蘇解散即清解散去芩、連,加羌、蘇。

掏口(四十五)

口為脾之外竅,脾熱盛故掏之。又火邪客於心肺,心火熾盛,金受火克亦掏口,宜雙解散主之,回後重用生石膏。

煩哭(四十六)

肝主怒,肺主聲,毒結於肺肝之中,故煩哭而不絕聲,瀉火即愈。

乾嘔(四十七)

肝肺有毒,而毒沖於胃,肺胃受毒在內,故發乾嘔也。

衝任之火,上犯清道,乾嘔無物者,此臟腑內傷。若飲食而嘔,此熱嘔也,宜用陳皮、黃芩、石膏、竹茹。飲食而硬塞嘔者,此咽中作痛閉塞而嘔也,加味大力子湯。甘草、射干、豆根、荊芥、防風、陳皮、連翹、苦參、大力、桔梗。

切牙(四十八)

心肝火旺,相戈而鳴,又有胃熱則切牙,肝熱則寒戰。肺熱而切牙者治宜清解散。切牙者,乃足陽明胃經主之,陽明主肌肉,其經走於上下齒齦,邪並陽明,故切牙且胃熱,非石膏不為功,黃芩次之。《經》云:毒火深藏腎與肝,升沉二臟擾何安,齒牙相戈聲何慘,透解潛藏自貼然。此痘疹兼論。

火毒在肝,肝則藏血而養筋。毒在腎,腎則主骨而生肝還以養血。猶唇齒之邦,兩受其虐而失其和,齒其妄劇而自斗矣,但虛者則聲松,實者聲緊,痘疹皆同。

譫語(四十九)

心經之症,邪毒蘊結於心,心主聲言,心神安則聲言自清。邪熱在內,心神不安,故譫語,宜升解散少加小草、石蒲、木通治之。狂言宜退火,癇聲宜安神。

自汗(五十)

自汗者腠理流通,蘊毒發越,《經》云:液汗通。皮潤。又云︰毒從汗泄,不必止之。若汗出如淋者,火熾極也。火擾於內,而汗湧於外,是汗為火逼可知。宜用桂枝合清火主之。

回後有此汗者,是餘毒無所容,以汗而解也。驗其人因汗而適快者是也,不宜再服收斂等藥。

論汗者,血之液也。腎液從毛竅出者為汗,是汗亦血也。原其本,在肺之通調四布而得潤乎一身,以滋養四體,猶曰白露下降,草木敷榮可知。藏則存而為液,疏則泄而為汗,涸則皮毛枯澀,郁則肢體浮腫,寒則凝,熱則沸,血一枯則汗亦因而枯也,必矣。

切牙驚搐熱渴(五十一)

疹屬陽明胃經,又移於各臟,移於心者則驚悸發熱,移於肝者則切牙發搐,治宜小柴胡湯、導赤散,加麥冬服之。

手揉眉目鼻面(五十二)

(鼻毛生鼻中,晝夜伸長一二寸,漸系如繩,痛不可忍,速用 砂乳香為散敷之,如神。)疹出於脾,脾傳於肺,肺中火熾,以致眉目鼻面狀如蟲行而不能禁者,故手揉之,治宜甘桔湯、清肺飲,重用石膏、條芩、柴胡,此太陽陽明之脈形於面,非石膏、條芩不能成功。否則咳嗽喘急,氣促至危,鼻為肺竅,貴乎滋潤,鼻乾黑燥,如煤之狀,肺火熾也,即火克金也。面者,陽明經之所聚也。貴乎鮮明透發,若面色焦黑,精華散矣。皮者,肺之合也。欲其色淡紅,苟如塗朱,並紫色,火之象也。火之所郁結也,或如橘色者,火極土燥也。

咳嗽氣促喘急(五十三)

疹屬脾胃,脾乃肺之母邪,傳於肺,主氣而氣喘促急,咳嗽,皆主於肺,以清肺飲主之。

摳咬指甲(五十四)

疹發於肝,指甲乃肝經外竅,肝經有毒,外竅形焉。此木克土,故小兒摳咬指甲,治宜小柴胡湯主之,或伐肝或扶肝俱可。

癮症(五十五)

疹出未收,複感風寒邪氣,風邪外襲皮毛而入肺,肺中毒瓦斯合而伏於兩脅背腦腰腿之間,形如鬼崇疙瘩,名為瘋癮,癢不可忍,宜荊芥防風敗毒散洗之可也。

作吐(五十六)

疹子既出,毒瓦斯不透,兼熱痰積於胸膈之間,痰在膈上,喘促氣逆,水乳飲下為酷為所膈,略嗽即吐,治宜利氣消痰,加竹茹、竹瀝、黃荊瀝,更好再加枇杷葉,若被胃火所沖,重加生石膏,火毒上沖,水火相激,兩不相下,任其吐逆往上,而我之藥進一步則吐,退一步頻頻與之,自然消受矣。

疔(五十七)

疹出餘毒未盡,兼食辛辣毒物,致令藏於脾胃,脾胃主肌肉,其毒發於肌肉之間,變生疹疔矣。其症壯熱不除,煩渴欲飲,躁亂不寧,蓋熱毒使然也,治宜柴胡合化毒湯。

疹後痢(五十八)

出之後,食物不謹,風寒不避,致傷脾胃,遂傳於肺,肺與大腸為表裡,故成痢疾矣。又有餘毒未盡,余火未清,則毒移熱於大腸,而成痢矣,必須清金涼腸主之。行血則使膿愈,調氣則後重除。膀胱之氣不通則癃秘,大腸之氣凝滯則後重,其理一也。須加杏仁、升麻,兼消積治之。

觸肺揚涕(五十九)

諸香聞鼻觸了肺,難免頭疼鼻涕揚,急服苓、杏、薄荷、荊芥、桔梗,若無霜打茄同進,苦楚難當就災殃。

發熱腹痛(六十)

發熱腹中急痛時,毒擾於裡不須疑,大便不通宜攻下,莫待臨時懊悔遲。《經》云:毒留於腹中,腹痛腸如觸,徐徐入大腸,下血污穢濁,急服生軍、枳殼可愈。

舌腫無聲(六十一)

君火炎上熱若蒸,咽喉疼痛亦非輕,舌根腫脹難言語,甘桔玄參連倍增,再加犀梔並連心,立時煎服豈無聲。《經》云:腫消聲響可無驚,隨進二冬知玄參,薄荷連翹荊芥穗,條芩射干與豆根。

狂躁(六十二)

毒瓦斯壅盛於內為風邪所閉,不能驟發而驚搐狂躁,治宜蘇芥散加大黃、枳殼,大小便閉者最宜清利之。

身熱不收點(六十三)

發熱蒸蒸, 自虛收,如不收者,毒瓦斯未盡解也,退其熱,邪疹自消,宜用清表散毒湯去當歸、澤瀉、豬苓,宜加骨皮、黃芩、麥冬、花粉、大力、天冬、甘草、柴胡、車前、木通。

夾斑丹(六十四)

夾丹者,此皆毒火浮游散漫於皮膚之間也。宜投甘桔荊防黑玄參,牛蒡知柏與黃芩,木通苦參連翹入,連進數劑斑丹青。

 

《經》曰︰皮肉鮮紅如雲片者,丹也;點粒如蚊咬者,斑也。皆由毒火熏灼於中,故斑丹與疹齊出於外也,宜用荊芥散毒湯或消斑湯主之。

口舌生瘡(六十五)

口為脾竅,舌乃心苗,引火下降,則熱自除,宜用清上飲。

薄荷、桔梗、甘草、黃芩、防風、大力、干葛、連翹、玄參、麥冬、花粉、川連、石膏。

口舌生瘡用有功,敷藥方中薄荷柏,黃連青黛月石同,冰片少許研為末。

眼赤腫痛(六十六)

眼者,五臟血氣之精華也。毒瓦斯郁滯於肌膚者為癰為癤,而其留滯於精華者則發為眼患矣。其毒火發露在表,又在至高之地,宜用麥冬清肺飲或蟬化散治之。蟬衣、荊芥、防風、甘菊、川芎、黃芩、柴胡、車前、桔梗、山梔、升麻、木通、膽草,再加蒺藜、蕤仁、蒙花。

兩目紅腫(六十七)

兩目紅腫,羚羊、荊芥為先,次以菊花、連翹。《經》曰︰毒內流於肺,精珠不得看,搜去肝風毒,眼目自安然。凡目病在表宜疏風兼清熱,或向外下淚難開名羞明,宜清熱兼疏風,加升麻、黃芩。論疹毒為害,咽喉先,眼次之,但觀兩眼紅脈虯纏,或閉或腫,多生眵淚,或上星障,急瀉肝火,以免傷目之患,蟬化散主之。

月事(六十八)

發熱之時,忽經水適來如期,此積污隨出,毒從此解,勿藥而愈。倘若不止,熱邪乘血海之虛,逼血妄行,回時宜服小柴胡湯合生地黃湯以清其熱。又有非其期而忽行,此毒火內蘊,擾亂血海妄行,亦宜涼血為主;或發熱之時,經水適斷,宜柴胡四物湯治之,以防毒邪乘虛而入。使已憎寒壯熱,神氣不清,言語錯亂,此為熱入血海。血海者,衝任是也。肝主之肝藏血,肝為血海,天癸至後,血已空虛,熱乘而入,四物合導赤散加麥冬,與安神散間而服之,加丹參、凌霄花可也。

五臟受毒辨(六十九)

毒歸於心者為斑疹、驚悸、癢痛、壯熱、咽喉乾渴、盜汗、丹瘤,皆其候也。毒歸於肝者,則為悶亂、水泡、腰痛、目疾、卵腫、乾嘔、手足拘攣、吐蛔、寒戰、切牙者,皆其候也。毒歸於肺者,為咳嗽喘急、衄血、皮膚燥竭、肩臂痛,皆其候也。毒歸於脾者,則為吐瀉、腹痛、腫脹、唇烈口燥、手足病、不欲食,此之謂也。毒歸於腎者,為失音、手足逆冷、咽中乾痛、耳 、飢不欲食而多 。毒歸於大腸、胃者,為瀉痢膿血、腸鳴失音、大便不通。毒歸於膀胱者,為小腹滿、溺血、遺尿、頭額腫痛而目視。此論五臟六腑受毒之症也。

寒熱往來(七十)

疹所最忌者寒戰也,如發熱之時,憎寒壯熱,身體振振戰動,其毒欲出不出,留於腠理之間,邪正交爭,故發振振戰動也,宜服柴葛桂枝湯。

口中臭氣(七十一)

口中之臭氣,勃勃沖人,是肺胃中火所致,此症多有失聲,喘嘔,兼吐膿血,皆其候也。藥宜清金湯、瀉火湯主之。

疹癢(七十二)

疹出遍身作癢,爬搔不寧者,此毒瓦斯火邪傳於肌膚之間,不能發出,與傷寒汗不出而作癢者,同也。況諸瘡痛癢皆屬心火,《經》云:癢者,火之變也。又肝木主風,爬搔不寧者,風使然也。肝主筋而運乎爪,皆心肝二臟之症,藥宜清風化毒湯主之。荊芥、防風、升麻、羌活、大力、干葛、麻黃、桂枝。

頭目腫(七十三)

毒瓦斯發越,聚於三陽,故掀腫也,宜解毒湯(羌活、防風、荊芥、大力、條芩、連翹、柴胡、桔梗、石膏各二錢),如 未透時去石膏。

鼻掀口張,氣喘氣粗,胸脅吸動(七十四)

鼻掀者,肺氣絕也。口張者,脾氣絕也。氣喘胸悶者,肺火盛極而難下也,不治。服清肺飲重加石膏、黃芩一兩余,或冀挽回於萬一,然必要胸中、鼻尖不動,乃可用藥耳。

餘毒不清(七十五)

氣高而喘息作聲,掀胸抬肚者,餘毒在於肺臟也。痰涎稠粘,切牙戈齒,泄不止,口臭者,餘毒在於脾胃也。盜汗身熱不退,渴盛者餘毒在於心經也。夢中多驚,攝手振動,目赤者,餘毒在於肝膽也。耳 手足尖熱者,餘毒在於腎臟也。身腫不消,壯熱不退,郁悶不舒,諸經皆有未盡之餘毒也。

寒戰(七十六)

心火亢極,上灼肺金而孔竅閉塞,故寒戰不止,宜發汗以去表熱。如大便閉,宜下之,小便不通,宜利之。論火性甚烈,喜散而不喜郁,則拂其性矣。欲達而不達,氣血與火毒,五內搏激,其能免身之不戰乎?火郁固戰,每過郁而反似寒者,是熱極反見水化,如嗜強酒,若不勝其所寒矣。惟用麻黃為先,毒火松透,自必熾熱火性得順而寒戰自止矣。

氣短倦怠口乾出汗(七十七)

火氣熏赫,肺金受製而寒水生化之源已絕,故氣短、倦怠、出汗,皆本經症,宜麥冬清肺飲以濡肺金之枯燥。

紫紅白三泡(七十八)

紫紅泡起於化肌傳肝,表裡不解,致血鼎沸,以黃連解毒東加犀角、紫草、生地、丹皮、山梔、木通治之。白泡者,乃氣有餘而血不足也。化肌傳肺,熱毒注於皮膚之間,其津液亦隨氣而泡也。白而空者,其氣虛也;白而有清水者,其氣實也,用川連、石膏、丹皮、黃芩、生地、僵蠶、連翹、玄參。又云︰白泡亦熱之故,《經》云:血熱則斑,氣熱則泡。又云︰皮濕之故,腎水盛耳,總有熱毒未出而熱邪先為所害也。論氣盛則泡,氣盛者毒瓦斯盛也。沖突處毒鋒如射膺,鋒者囊隨毒瓦斯而發也,則泡之有自來矣。氣血關鎖之極者,色白而囊空也。氣得浮動者,內含清水;血得浮動者,水若腌魚。總為毒瓦斯所致。又云︰血熱則枯,血涼則生洵然。

遍身紫黑紋(七十九)

熱邪內外熏蒸,遇風寒輒與內熱相拒而不得入內,熱為風寒所閉而不得出,毒瓦斯壅於肌表,故形如痕點,其色青紫者有之,宜用生地、紫草、凌霄花、丹皮、玄參、連翹、黃芩、紅花、全蠍、石膏、川連,如大便秘結加生軍。

連出不收(八十)

連出不收者,熱毒太甚也。不能一時發透,宜重表之。如回後用化斑解毒湯治之(玄參、知母、升麻、力子、人中黃、連翹、石膏),大便閉結加生軍、生地、紅花、紫草。

疹後牙根血出腫爛(八十一)

牙根血出胃火並,宜投天麻枳花粉,麥冬生地黃連入,重用石膏生條芩。此因積熱毒火入胃,宜用清胃飲、涼膈散(薄荷、山梔、連翹、桔梗、黃芩、生地、甘草、川連、升麻、丹皮、石膏)。

齒腮腫痛口角流涎(八十二)

齒頰腫痛口流涎(宜用川芎、防風、石膏、黃連、玄參、黃芩、甘草、牛蒡子),不投陽劑痛連綿。

疹後紅斑作癢,疹後發熱一二日,紅斑作癢遍身散出,愈爬愈癢,狀如細粟,或成雲片,一湧而出,此因回後不禁辛辣、油膩之味,放心縱食,以致風熱寒濕之氣外感而成也。急宜三花斑東加防風、黃連,以除風熱,免生瀉利。倘瀉痢日久不已,此餘毒移入於大腸也,切勿妄投止澀,以致內毒上攻,轉成嘔吐,噤口不食,而莫可療生也。如滑泄不止,或下鮮血,或如屋漏塵水者,急服三黃東加檳榔、枳殼、六一散,治之可望愈矣。

五經熱症(八十三)

五經熱症病原分,熱氣熏蒸上沖心,譫語妄言神志亂,犀角黃連可定神。熱蒸於肝,則搐搦如驚,治宜天麻、羌活、膽星。熱蒸於脾,則腹脹,渴飲,目腫,大便閉,宜投枳殼、山梔、大黃。熱蒸於肺,喘嗽鼻涕,兜鈴、貝母、桑皮。熱蒸於腎,玄參、知母。

瘟毒發疹(八十四)

瘟毒發疹者,由小兒感冒風邪,藏蓄於肌肉之間,陽氣發動,潛形於皮膚之外,一年之中,屢受不正之氣,而出於兩腋之下者,氣之道路也。瘟邪隨氣道而出者,肺之瘟毒發疹也,治宜清肺飲主之。

疹後癖積(八十五)

疹後癖積,麻既回,飲食不謹,驚唬不忌,以致積久成病而痰氣包裹,遂成癖疾,故令小兒面黃肌瘦,項細腳軟,腹如脹鼓,身熱口瘡,治宜痞氣丸、褐子丸,二藥消之。

疹後遍身糜爛(八十六)

疹後遍身糜爛者,發在 子已收,飲水過多,嗜食不節,致使食傷脾胃,至於肌肉、背心、兩脅間發出小水泡,其形光明,此水晶 也。一日之間變成漿泡,如湯沸然,而潰爛成糜,法當胃苓丸治之,外用白雲散敷之。

疹後痧疳(八十七)

後痧疳者,乃脾胃虛熱上炎,熏蒸於口,涎流清水,是為口瘡,口瘡日久,遂流血水,血聚成膿,黑爛臭穢,是為痧疳,治宜丙金散、●散敷之。

疹後陰囊腫痛(八十八)

回後陰囊無故赤腫,明亮如燈籠,痛不可忍,此乃餘毒邪熱流注於膀胱,宜用導赤散治之。

疹後瘧疾(八十九)

疹後瘧疾,乃肺腑嬌嫩,洗之太早,濕熱水氣客於皮膚,衛氣不守,邪氣潛乘,陰陽交爭,虛實更作。

陰勝陽則內外皆寒,陽勝陰則內外皆熱,以截瘧丹治之。(方見《金鏡錄》。)

疹後生風(九十)

疹後生風,疹沒而榮衛俱虛,虛極則生熱,熱極則生風,其症手足螈 ,目直項急,角弓反張,口吐白沫,是脾虛為肝木所製,治宜平肝散風。

胃爛發斑(九十一)

胃爛發斑者,熱甚血複,裡極表虛則發斑,輕如疥子,重如錦紋。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十有九死。

如赤斑煩痛宜犀角大青湯化之。若後有因傷寒者,或當下不下,宜汗不汗,以致熱毒蒸於內,胃受熱毒而發於皮膚之間。赤者為斑,以化斑湯解之;黑者為胃爛發斑,十無一生也。

餘毒論(九十二)

論餘毒是血熱毒重之症,或涼解不早,或寒冷太過,二者均失於調劑。或誤投溫補,辛酸燥辣之味,帶火收結,故餘毒仍留,且血熱毒重,其症非虛,涼瀉則氣複矣。所謂涼瀉而成其補者,此也。

摘要(九十三)

鼻氣通於天,天者頭也。肺竅開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之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疹子未發將發之時,宜用升麻。發表如不透者,急用麻黃、桂枝二味。如過用酸藥,勢必至於發不透明,所以荊、薄、紫、陳、蘇、蔥等藥,表時定不可缺也。但用亦不可太重,更有複花,亦表藥方內而冷利大腸之藥,亦不可過用,或有用松毛尖,其性極寒,尤為不可,切囑切囑。夫表時忌用最寒之藥,間有用大黃者為救急也,大便一去寒不停留,故不敢廢耳。疹出足,另有土藥備用,當降之時,不論貧富可服而愈。枇杷葉與荊竹黃,綠豆芝麻糯米湯。以上五味常服,小兒定然安昌。痰甚又加荊竹瀝,氣喘還須蘿卜子,胃火盛加水蘆根,溺赤便血白茅根,肺熱氣喘一同吃,呃逆不止刀豆入,遍體風癢桑枝用,氣喘蕎麥合蘇子,骨蒸青蒿效如神,燈芯竹葉解煩渴,能利小便在其中。無汗加上蔥白透,利氣消痰芥子逢,目赤山梔夏枯草,發灰吹鼻止衄紅。又云︰疹出不到而回者,有未足而誤降者,惟此方能生人也,石膏黃芩天門冬,知母蟬衣栝蔞仁,鉤藤黃枳殼沖,不瀉氣實大黃順,氣喘兜鈴葶藶子,肚痛要加枳殼充,火瀉車前不可缺,咳嗽蘇子冬花同,喉痛射干山豆根,起死回生此方神。

小柴胡湯︰

柴胡芩連歸桔翹,知膽葛防粉甘草,大力陳皮芎貝母,薄荷丹皮夏枯草。

寧肺桔梗湯︰

桔梗枳貝歸蔞仁,甘草百合桑皮用,加減葶藶地骨皮,還加知母與杏仁。

清咽利膈湯︰

連翹黃連與黃芩,甘桔梔子荊芥穗,防風銀花薄荷葉,大力玄參大黃添。

柴胡清肝湯︰

柴胡清肝地歸芎,黃芩梔子又防風,連翹花粉大力子,再加甘草一味沖。

三黃解毒湯︰

三黃解毒又黃芩,黃柏黃連一同行,山梔木通甘大力,解毒還加連翹升。

加味四苓湯︰

加味四苓豬瀉並,車前木通赤茯苓,黃芩川連大力子,疹後過瀉服之靈。

清肺飲︰

清肺飲中有二冬,甘桔石膏杏仁同,二母要求大力子,兜鈴加上肺氣通。

清金瀉火湯︰

清金瀉火天麥冬,知母片芩甘木通,兜鈴石膏花粉梔,肺火煎熬用其中。

荊芥解毒湯︰

荊芥解毒亦玄參,防風力子與黃芩,知母石膏甘草入,還進川柏木通升。

蟬化散︰

蟬衣蒙花當歸梢,羌防芎柴龍膽草,川連木連白蒺藜,梔子車前作引好。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柏連芩,山梔石膏薄荷荊,連翹甘草生大力,口舌生瘡桔梗真,疹後如見喉痛症,急投甘桔湯有靈。

化斑湯︰(裡熱發斑表虛者,須用浮萍煎藥。)化斑湯中黑玄參,人中白與石膏升,知母連翹牛蒡子,急進川連與大青。

胃苓湯︰

胃苓澤瀉赤茯苓,陳皮濃朴合豬苓,木通山梔甘草炙,茅山蒼朮軟防風。

四順湯︰

四順湯中又杏仁,紫菀貝母冬花共,桔梗甘草淡條芩,肺嗽不眠此方順。

清上飲︰

清上飲內薄荷風,干葛力子麥門冬,桔梗連翹甘草殼,川連黃芩天花同。

涼膈散︰

涼膈薄荷山梔翹,黃芩桔梗同甘草,手足指尖如不到,大力蟬鉤麻黃表。

昏睡不醒(口燥唇乾不食。九十四)

生石膏每劑用二三兩,黃芩每劑用五六錢,此二味終不可少,不怕寒涼過度。手足指尖不到,勿論回者誤降者,須更用筍鞭芽十個,荷鼻五個,可同煎服。脾病困倦,昏沉多臥,口乃脾竅,故口燥唇乾不食,是亦胃火不清之故,肺病則嗽,一切鼻煤、鼻煽、鼻乾、鼻瘡、嘔吐,皆胃火也。至若眼紅澀是肝病,須伐木清金,兼去風膽病,多煩而不眠,重用石膏,即四五兩一帖亦不妨。若喘息,生芩作主,石膏次之。力子桑皮葶兜鈴,知桔蘇麻與條芩,天冬杏貝生石膏,引加蘆根與茅根。

小便赤血(涼膀胱為主。九十五)

豬瀉車前梔木通,滑石芩柏石地冬,石韋一金麥葶藶,通草順引膀胱中。

大便血痢(涼腸作主九十六)

大黃複花翹桔梗,枳荷力子連條芩,銀花槐梔栝蔞杏,荊芥升麻與苦參。

涼大腸利小便,蓋小便愈長則大便愈結,然亦不可強止。《經》云:毒以利泄,若利止則不能出而腹痛也。

干桔升荷枳木通,石蒲芩連胡天冬,知母豆根苓槐骨,滑石人中柏杏仁。

嘔吐咳逆(九十七)

《經》曰︰胃火抑郁,肺火上沖而為逆重,用生石膏、生黃芩。次之又方︰

柴前蟬桔曲二冬,茯苓石膏芩蔞仁。

咽喉痛(先治風火並治喉嚨。九十八)

甘桔複花前玄參,射干荊防枳豆根,冬花芩薄生大黃,蔞仁木通與苦參。

音啞(先清肺火,重用生黃芩。九十九)

石蒲桔梗力子冬,黃芩花粉甘木通,通草薄荷玄參入,前麻貝槐知母同。

咳嗽(肺火清則咳止矣。一百)

大力兜鈴與三冬,雙骨葶藶二母同,蔞仁黃芩枳石膏,蘇子百部與橘紅。

目赤上星肉浮睛(一百零一)

《經》曰︰總要截去風火兼治眼目,非升麻提之不愈。入方︰

桔菊膽草羌活升,梔子車前與條芩,荊芥蟬衣川柏服,又加薑荊去目翳。

呃逆(肺氣上沖,胃火呃逆。一百零二)

石膏條芩與橘紅,石斛蟬衣麥門冬,竹茹茅根引加入,清肺降火呃逆通。

口唇齒齦燥裂血出(一百零三)

此乃脾家本病,全以生石膏、條芩為主。若上下齒齦臭爛,舌胎濃白,宜石膏為主。入方︰

梔子桔梗共升麻,木通花粉川柏加,荊芥薄荷淡條芩,重用石膏胃火瘥。

發癢(清脾火而去風。一百零四)

荊防薄荷葛玄參,地骨桑皮桂連芩。

蟬衣大力芎銀花,百部升麻有苦參,

昏睡不食,舌胎濃,唇燥齒齦爛(一百零五)

(口臭若是喘,加葶藶子,黃芩重用不可留。)黃芩知母生石膏,天門冬合花粉好,薄荷玄參栝蔞仁,枳殼更加川相炒。

腸毒發斑(一百零六)

《經》曰︰按此症心胃兩經熱毒熏蒸於內,庸師皆謂重疹也,而用藥不對,則火愈熾而發斑也,須用靛花水飛過,加鍛石淘淨晒乾,研末取人乳調敷,斑即消矣。又云︰宜瀉肝火而郁火亦散,熱毒傷血而裡實,虛則發斑,輕則如疹,重若錦紋,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則多死。重用石膏、大青草、犀角三味,缺一不可,此瀉心胃熱毒,必用之矣。詩曰︰毒火流入在脾臟,眼目起發翳膜障,上星掀腫在兩嘴,膿血淋漓眵淚汪。

撥雲散加減︰

撥雲膽草荊苓羚,地木甘連木賊羌,大黃硼砂條芩石,銀花升麻菊花良。

毒流於脾在上者,唇裂而掀腫,堆結如煤,動即血出,血出即燥結。在下者,毒注於大腸,下垢如膠漆,或下鮮血痛不可忍,以滌除救苦湯治之。

滌除救苦湯︰

滌除救苦用生軍,芩連石膏枳木通,生地力子紅滑石,蟬衣荊芥叭杏仁。

走馬牙疳(一百零七)

倘有血紫堅凝毒流於腎胃,則口內生疳,牙齦腐爛,甚生穿腮落牙,漸入喉嚨,名為走馬疳,最惡症也。宜用忍冬解毒散加減服之,外敷消疳散。

忍冬解毒散加減︰

忍冬石膏芩木通,力子桑皮玄二冬,甘桔豆根銀花貝,荊菊連翹地丁同。

外敷消疳散︰

消疳散用連兒茶,人中花粉甘硼砂,青黛石膏冰片入,共為研細牙齦搽。

頭瘡(一百零八)

《經》曰︰毒流於頭項,頭乃諸陽之首,倘毒入陽會而潰爛生蛆時,值炎天臭不可聞,急以清涼攻毒湯治之外,以金銀花洗之。又用金蓋散即牛糞晒乾為末,少加冰片、青黛合研摻之,則愈矣。

清涼攻毒飲︰(即瀉黃散。)清涼攻毒用大黃,川連石膏犀角鎊,荊力木通鮮生地,丹皮地丁合成方。

咽乾音啞發嗆(一百零九)

若毒流於肺,津液遂不能上行,則咽喉乾燥,音啞發嗆,以清金飲主之。若毒鎖喉嚨者,則不治之症也。

清金飲加減︰

清金甘桔與玄參,大力麥冬花粉荊,前胡枳翹姜蟲炒,豆根石膏天冬芩。

身發沸子(一百十○)

《經》曰︰時值隆冬,表邪未盡,風邪與熱毒抑郁於皮毛,發一身沸子,宜清肌散毒飲主之。

清肌散毒飲加減︰

清肌散毒薄荊風,前葛蟬衣力子芎,桔梗姜蟲生甘草,無汗還加麻黃通。

消腫(一百十一)

《經》曰︰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故用石膏清胃火,黃芩瀉肺火,則皮毛開而肌肉平矣。宜服︰

知柏石膏麥門冬,生梔六一芩木通,百部枳實白百合,車澤赤苓貝杏仁,昆布海藻桑白皮,金銀葶藶與天冬,麻黃香薷荷鼻立,瓜蒂牙根紫菀茸,榆白皮煎蔓荊子,蘿卜子與燈草逢。

疹後氣喘發熱(一百十二)

大便秘結,庸醫以為宜投大黃,二次仍不能通,但此症非瀉不能回生矣,速進濟川煎,內加肉蓯蓉、枳殼、牛膝,以泄大便秘結。又加升麻五六分之數,隨用大黃七八錢之,則頃刻黑糞先出,而後大便通泄即安矣。故用升麻一提則清氣上升,用大黃一瀉則濁氣下降也。

疹後身瘦潮熱(一百十三)

疹後,身瘦潮熱而胃口欲食,甫食則飽,飽過即飢,而肚大痛,大小便利,口臭而身發疥,此乃誤服熱藥大八味故耳。如一月間,先宜石膏、條芩一大劑,次服熟地、百部、枳殼、沙參、知母、山梔、天冬、黃芩、穀芽二大劑,則愈矣。又服六味,方內去萸肉,加當歸、防風、麥門冬、沙參等分,可以收功。

疹後遍身流水(一百十四)

疹後遍身流水,日夜發厥,此以瘡疥潰爛之故。如四十日外,可服六味,重熟地,去萸肉加蒺藜、荊芥、丹參、沙參、二冬、漏蘆、苦參等分,煎服可以收功。

附補疹子諸方

忌用藥物

疹子初發熱時,忌用麥冬、生地,恐其清肺而斂邪也。發散不出,忌用人參、黃耆、白朮、恐其補氣而發喘也。忌用諸熱藥,恐其助火而傷肺也。切忌雞、魚、蝦、鴨,四十九日內,食之必然重出,食雞子多令兒眼白,食糖多令兒牙疳,食酸鹼物均害肺。如泄瀉太過,以加味四苓散與之,切忌訶子、豆蔻、參、耆補澀之藥,即生甘亦不宜多用。

治例

疹有出沒,治分升降,且如壯熱腮紅便服升麻,面毒神慢宜用紫蘇、蔥頭,氣粗熱壅,心煩便澀,即須和解。喘呼咳嗽,眼封肌燥,急宜疏散。未出之前,遵斯而用,再思回後,別有奇方,發不透而毒邪內蘊,當識內外分消之妙,回速而黑赤枯焦須用清涼解毒,氣喘而肚膨脹,聲啞喉痛,不食二便不通,身熱燎人,解毒降痰並用。立此二方乃治疹之良規,後之學人慎勿妄圖。

升藥主方

發熱時壯熱腮紅,以此方主之︰

升麻 干葛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複花 陳皮 木通發熱時面青神慢,以此方主之︰

蘇葉 桔梗 前胡 陳皮 複花 紅花 蔥頭發熱時氣喘煩躁,二便不和以此方主之︰

防風 荊芥 前胡 葛根 升麻 大力 蟬蛻 薄荷 枳殼 複花 木通 竹葉發熱時遲延不出,皮膚乾燥,身熱噴嚏,毒瓦斯抑郁,以此方主之︰

麻黃 干葛 柴胡 蟬蛻 天麻 大力 複花 薄荷 木通 川芎 陳皮 紅花 加筍尖

用藥調治

喘加鉤藤,感寒加升麻、葛根,驚石菖蒲、小草,無汗加麻黃、桂枝,疹出不快加薄荷、力子,痰多加大麻、膽星,額不出加荷鼻、筍尖,譫語加石菖蒲,四肢不出加桂枝,食積加枳實、蓮心,頭面不出加升麻或用老酒煎熱洗,即起。

面赤加柳芽,通身不起加大力,發斑加荷鼻,目直視加天麻、膽星,吐甚加薑汁,色不紅潤加丹參,傷暑加青蒿,六經火加連翹,時遇暑熱加連翹、木通,郁火相煽加連翹,時遇寒冷加麻黃、桂枝,時遇溫加薄荷、竹葉,痰結在皮裡膜外發不出者,加竹瀝、薑汁。凡疹發熱昏迷,不知人事者單用竹瀝、薑汁少許,汗之則疹自現矣。疹後下痢不止者,用豬苓、澤瀉、茯苓、滑石、甘草、黃連,或滯下後重加黃芩、歸尾、赤芍、枳殼、木通、六一散。

疹後氣喘,連聲咳嗽不絕者,用栝蔞仁、桔梗、桑皮、蘇子。渴加麥冬、枳殼,或用清肺飲。知母、貝母、桔梗、大力、杏仁、天冬、麥冬、甘草、石膏、兜鈴。

疹後壯熱不退者,發為驚搐煩躁,精神不寧,此脾有熱也,宜用四物湯,山梔、竹葉、燈草、生地、白芍、赤芍;或用安神丸,黃連、當歸、膽草、蟬蛻、茯苓、菖蒲,上為末,蒸餅汁加豬血、朱砂為衣,燈芯湯送下。

疹後虛煩不得眠者,用竹葉石膏湯去人參,麥冬、甘草、石膏、法夏、竹葉、糯米百粒。

疹出三日不收者,宜加清裡藥,則退而疹自消。

疹後渾身壯熱未至瘦弱,但每煩躁不寧,此毒在心肝二經,以當歸養血湯主之。

當歸、川芎、生地、甘草、麥冬、山梔、竹葉。大便秘加大黃。

疹後牙疳臭爛,時時出血,呼吸氣息,名為走馬疳,以文蛤散主之。

文蛤五分,雄黃五分,五倍子二錢,枯礬五分,蠶蛻包紙灰一錢。上共為末,米泔水洗過,一日搽三次,以平為度。

疹後四十九日內,或熱除而毒未除,肺虛咳嗽,以沙合散主之。

麥冬、冬花、知母、橘紅、百部、百合、阿膠、鉤藤、北沙參,加榧子肉、枇杷葉。

降藥方

凡疹宜清金降火,不致金受火克,否則肺之母受病,必致變症多般,俱用後藥降之可也。

柴胡 橘紅 黃芩 枳殼 花粉 栝蔞仁 山梔 杏仁 陳皮 蘇子 竹葉汗加知母,舌胎重加黃芩,骨蒸加地骨皮,骨節疼痛加石菖蒲,吐血加黃梔(炒焦)、黃芩。

凡疹是脾肺之毒,倘用山梔不足,須用石膏。按石膏不必拘多少,只看病如何。

凡疹發不透而喘者,加葶藶、百部、白果、茯苓。

凡疹見風罩沒,未得清爽者,又宜和解再入升散之藥,雖不複出亦可痊愈。(和解散清毒飲。)凡疹三朝出不甚者,毒瓦斯內攻,聲音不出,咳嗽痰涎,大便秘結,服此方神效;蔞仁二兩,炒黃芩四錢。

如熱甚,加一兩枳殼、知母、桑皮、花粉、玄參、山梔、杏仁、柴胡、鉤藤、石菖蒲、天麻、竹葉、燈草,水煎服。如此之症,二日必愈。

疹後雜症

疹後作瀉,煩渴者白虎東加蒼朮、知母、石膏、甘草。

疹後乾嘔者宜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山梔,俱用酒炒。

疹後嘔吐不止者,用陳皮、竹茹、石膏。

前後治疹總論

總之,疹與痘不同色,痘怕太紅,防破。疹喜統紅,不可紫黑。但所慮者疹不出盡,若出盡而毒便散。故治疹者於發時,當察天時寒暄以藥發之。

發散方,表出而愈。複花、前胡、桔梗、菖蒲、川芎、天麻、麻黃、桂枝、枳殼。

凡疹便血、吐血、衄血不止者,另用犀角地黃湯(生地、犀角、丹皮、赤芍)合解毒散。

凡孕婦出疹,宜四物東加白朮、黃芩、蘇葉、砂仁。

凡疹不進飲食者,但得麻色淡紅潤澤亦無害也,此乃毒瓦斯未解,內蘊實熱,故不食耳。

凡風寒感冒重者,毛孔如粟狀,額青足冷,身熱無汗,至六七日或十餘日尚不見點,有外症咳嗽,鼻流清涕,眼胞微腫,決定是疹,不可妄治,宜先用麻黃湯發散,則疹自出矣。

大無比散︰

粉草(一兩) 飛滑石(六兩) 飛辰砂(三錢) 飛雄黃(一錢)小無比散︰

粉草(五錢) 飛滑石(六錢) 寒水石(五錢) 飛石膏(一兩) 廣郁金(七分)上二散研末服,凡疹喘嗽氣急面赤者,用二散,每服大一錢,小六分,毒從小便出,熱退為度。

稀 疹經驗方︰

用絲瓜一個,風乾,歲除日放在新瓦面上 灰,攤地上,去火氣,研末,以百沸湯沖服,每歲如此,服至三四次,小兒永不患麻疹矣。(按︰既有牛痘種法,小兒可免痘患,又有此善方以稀 疹,育子者洵堪奉為希世之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