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論) 夫發背寒熱者。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血氣。血澀不行。乃結成瘡腫。又諸陽氣臻集。 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此皆臟腑壅滯。毒瓦斯不得宣通。故令寒熱也。 癰疽發背作寒熱。癰疽發背。病為急切。然五臟 皆在背。發於何部。宜精詳之。其作 也、邪毒內鼓。寒熱交攻。氣血壅滯。陰陽相干。故令人身熱而惡寒也。當以療癰疽之法治 之。 李氏雲。近時有數人病背疽。服前方藥未安之間。遍身寒熱。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 或連日作。或間日作。必先嘔痰。然後寒熱。寒熱解大汗出。然後止。時醫多欲用柴胡、牡 蠣。止汗之藥。又有以為瘧疾。欲下常山飲子。愚力辨雲。背疽之疾。不可專以為有熱。亦 有氣虛而得之。亦有因怒氣並氣血凝滯而得之。所以發寒熱者。先感寒邪。脾氣不正。痰盛 而有此証。若下柴胡必瀉肝。母既虛而又瀉其子。牡蠣澀氣。氣血又不榮運。又服澀氣藥。 常山飲子吐痰。大損脾胃。用藥如此。可謂誤謬。愚但令服家傳不換金正氣散。祛寒邪。正 脾氣。痰飲自消。寒熱不作。兼服排膿內補散以退熱。
方
地黃丸 治癰疽發背。時作寒熱。疼痛不食。解毒。
生乾地黃(焙二兩) 黃 (銼) 栝蔞根 黃芩(去黑心)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 桑 螵蛸(十五枚銼炒) 大黃(銼炒) 人參 梔子仁 肉蓯蓉(焙) 前胡(去蘆頭) 升麻芍藥 知母(焙) 王不留行(各一兩) 遠志(去心) 敗醬 地脈草(各半兩) 干 棗(一十五枚湯浸去皮核以蜜一升和蒸成膏)
上為末。入棗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 空心米飲下。日晚再服。
人參散 治發背腫毒。寒熱疼痛。口乾心燥。
人參(去蘆頭) 芎 (各一兩) 生乾地黃 石膏(各二兩) 甘草(生銼) 知母 (各一兩) 黃(一兩半銼) 黃芩(一兩) 前胡(一兩去蘆頭)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 赤芍藥 (一兩) 枳實(一兩半麩炒微黃) 川升麻(一兩半) 柏子仁(一兩半)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 一中盞。 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木通散 治癰始發於背。便生寒熱。口乾心煩。不得臥。
木通(一兩半銼) 知母(一兩半) 赤芍藥(一兩) 當歸(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半) 川 升麻(一兩半) 黃 (一兩半銼)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甘草(一兩生銼) 赤茯苓 (一兩) 前胡(一兩半去蘆頭) 麥門冬(一兩去心) 黃芩(五分) 芎 (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 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枳實散 治發背結硬氣盛。或經一月不已。作苦寒熱。
枳實(三分麩炒微黃) 芎 (三分) 生乾地黃(三分) 赤芍藥(三分) 木通(三分銼) 黃芩(三分) 前胡(三分去蘆頭) 知母(半兩) 赤茯苓(半兩) 細辛(半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甘草(半兩生銼) 黃 (半兩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五香散 升降諸氣。宣利三焦。疏導壅滯。發散邪熱。治陰陽之氣。郁結不消。諸熱蘊毒。腫痛結核。或似癰癤而非。使人頭痛惡心。寒熱氣結。柴胡煎 治熱毒癰腫。血不散。初覺憎寒干渴。四肢煩悶。能令速消。
柴胡(去苗一兩) 知母(焙一兩) 木通(一兩半) 淡竹葉(一百片) 瞿麥穗(一兩) 連 翹(一兩) 防風(二兩) 大黃(生二兩細銼) 生麥門冬(汁三合湯成下) 生藕汁(三 合湯成 下) 甜硝(四兩湯成下)
上先將八味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甜 硝 令散。次入麥門冬藕汁等。共分為八服。空腹兩服。以溏利為度。余藥食後緩緩服之。
漏蘆散 治發背及一切瘡毒。攻沖寒熱。大腸秘澀。除煩熱解毒。
漏蘆 白蘞 黃芩 麻黃(去根節) 知母 枳實(麩炒微黃) 川升麻 犀角屑 赤芍藥 (各一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甘草(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 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犀角散 治發背癰疽。一切瘡腫未穴時。攻刺疼痛。或發寒熱。渴燥不食。解毒勻氣。
犀角(鎊一分) 人參 大黃(銼炒) 栝蔞實(焙) 甘草(炙銼各半兩) 葛根(銼) 赤茯苓(去黑心) 檳榔(銼) 木香(各三分) 芎 (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晚 間粥飲調 下。以瘥為度。
麥門冬散 治發背壅盛。作寒熱、疼痛不止。
麥門冬(一兩去心) 前胡(一兩去蘆頭) 黃芩(一兩) 川升麻(一兩) 遠志(一兩去心) 黃(一兩銼) 赤芍藥(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栝蔞根(一兩) 當歸(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 散 治發背熱毒瓦斯盛。作寒熱往來。疼痛不止。
黃 (一兩銼) 川升麻(一兩) 犀角屑(一兩) 赤茯苓(三分) 麥門冬(三分 去心) 人參(三分去蘆頭) 赤芍藥(三分) 石膏(二兩) 生乾地黃(三分) 藍葉(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真方不換真金正氣散。治疽瘡未安之間。遍身寒熱。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連日作。或間日作。必先嘔痰。而後寒熱。大汗出然後止。服此去寒邪。正脾氣。痰飲自消。寒熱不作。一法用川芎半兩。不用人參。兼治四時感風寒冷熱之氣。中傷冷物。或傷瘴瘧之疾。痰盛頭痛。常服能辟山嵐瘴氣。四時疫癘。
蒼朮(米泔浸半日炒令黃色) 大濃朴(紫色者去粗皮切薑汁炒各二兩) 粉草(炙一兩) 真橘紅(水洗淨去白兩半以上四味再入鍋內炒去火毒) 半夏(湯洗七次薑製) 藿香葉 人參 (去蘆) 木香(去蘆)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一方有川芎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 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入鹽少許。溫服無時。一方最能發出風毒。可與排膿內補散 並行。若瘡陷不發。多加辣桂、當歸。
升麻湯 治癰疽始作。堅硬皮色紫赤。惡寒壯熱。一二日未成膿者。
升麻 連翹 大黃(銼炒) 生地黃(切焙炒) 木香(各一兩) 白蘞 玄參(各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入芒硝末半錢。去滓。空心溫服。取利為度。未利再 服。
人參散 治發背未成膿。身體寒熱。
人參 當歸(焙) 密陀僧( ) 沒藥(研) 雄黃(研各半兩) 丹砂(研一錢) 栝 蔞實 (二枚去瓤取皮子生用)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用甘草煎湯。放溫調下。日三。
羊髓膏 治癰疽始作。便敗壞。發寒熱疼痛。及瘭疽浸淫。廣大 赤。黑爛成瘡。一名甘草膏。
羊髓 甘草(銼搗各二兩) 胡粉(研) 大黃(銼搗各二兩) 豬脂(半斤)
上先 熬脂髓令 沸。下甘草、大黃。煎候甘草黑色。綿濾去滓。入胡粉以柳篦攪勻。瓷盒盛。每日三五度。 塗敷瘡上。以瘥為度。
神效托裡散 治癰疽、發背、腸癰、乳癰、無名腫毒。 作疼痛。憎寒壯熱。類若傷寒之証。
黃 (去蘆用鹽水炙) 忍冬葉(各五兩) 當歸(酒浸去蘆一兩八錢) 粉草(炙八 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酒一盞半。煎至一盞。若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空心服。少頃再進留 滓外敷。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老少虛人。皆可服之。
黃柏散 治發背未潰。身體寒熱。亦治癰癤。
黃柏 煙熏壁土〔多年者各三(二)兩〕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茅根煎湯調下。仍用 生薑汁調藥。敷之。
苦茄散 治發背未潰。身體寒熱。
苦茄種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甘草湯調下。一方酒調服。
癰疽虛証寒戰方。
用明乳香研細半兩。每服一錢。熟水調下。戰發於肝。乳香著肝而溫之。寒戰隨止。
癰疽發背發渴
(附論) 夫癰疽煩渴之証。由熱氣熏灼五臟。津液不足於內也。蓋營衛氣血。腐化為膿血。則津 液不得不耗。津液既耗。熱氣複盛。則心神內煩。而引飲不止。然或為嘔噦下利者。以五臟 虛熱。飲水過度。氣不足以勝之。故氣逆於上。則嘔噦。腸胃不固。則變下利也。此屬癰疽 惡証。 凡病疽疾之人。多有既安之後。忽發渴疾而不救者。十有八九。疽疾將安。而渴疾已作。 即合便服加減八味丸。既安之後。而渴疾之証未見。亦合先服此藥。以預防其未然。若疾形 已見。卒難救療。癰疽後合服補藥。若用峻補之藥。則發熱。又況癰疾人安樂之後。多轉作 渴疾。不可治療。當預服加減八味丸。如能久服。永不生渴疾。血氣加壯。未發疽人。或先 有渴証。亦合服此藥。渴疾既安。疽亦不作。 癰疽作熱發渴。毒瓦斯炎盛。急服神仙追毒丸。每日一服。取下惡毒。次服清膻湯、萬全 散、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千金漏蘆湯。皆可選用。然下利以後。尚渴不止。卻用生津 補氣秘傳金粉散、人參黃 散、內補散之類。津液生。血氣實。渴自止。
方
地黃湯 治癰疽虛熱大渴。
生地黃 芍藥 升麻 木通 甘草(炙) 大黃(銼微炒) 知母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參 當歸(焙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 黃 (各一兩半) 栝蔞根(二兩) 前胡(去蘆頭 一兩半) 小麥(半升)
上 咀如麻豆。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入竹葉七片。煎至八分。去滓。空 心 溫服。如小便利除木通。大熱加人參。晚再服。以瘥為度。
連翹湯 療患瘡腫而渴方。
連翹 黃芩 干藍 大黃(各三兩) 蜀升麻 枳實(炙) 芍藥 玄參 白蘞 甘草(炙) 羚羊角(屑) 通草 黃 (各二兩)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利一兩行 後。 更服去大黃干藍。即不利。忌海藻菘菜。
麥門冬散 治發背及乳癰。赤腫疼痛。體熱大渴。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 黃 (一兩半銼) 黃芩(一兩半) 川升麻(一兩) 知母 (二兩) 甘草(一兩生銼) 玄參(一兩) 栝蔞根(二兩) 赤芍藥(一兩) 當歸(一兩) 赤茯苓(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地黃半兩。淡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
犀角散 治發背及一切瘡腫未穴。攻刺疼痛。或發熱渴躁不食。
犀角屑(一兩) 人參(三分去蘆頭) 知母(三分) 赤茯苓(三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 地骨皮(一兩) 黃 (一兩銼) 甘草(一兩生銼) 葛根(三分銼) 栝蔞根(三分) 川 大黃 (三分銼碎微炒) 蘆根(一兩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 計 時候溫服。
竹葉湯 治癰疽發背。四肢虛熱大渴。
竹葉(一握淨洗銼煎取汁三盞) 生地黃(二兩) 黃芩(去黑心) 人參 芍藥 知母甘草(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升麻 黃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 上 除竹 葉外。銼如麻豆。每服三錢。以竹葉汁一盞。入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一日 三服。早晨、午時、夜臥。各一服。一方藥品內無竹葉汁。只用竹葉煎湯。名清膻竹葉湯。 以上方治癰疽熱盛。 腫作渴。癢痛。
升麻散 治發背及乳癰壅毒。熱渴疼痛。
川升麻(三分) 犀角屑(半兩) 木通(三分銼) 黃芩(三分) 玄參(三分) 麥 門冬(三分去心) 生乾地黃(一兩) 赤芍藥(半兩) 甘草(半兩生銼) 葛根(半兩銼) 蘆 根(三分 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黑豆一百粒。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 計 時候溫服。
蘆根散 治發背一切癰癤。身體煩燥。熱渴疼痛。
蘆根(銼) 連翹 玄參 射干 川升麻 梔子仁 赤芍藥 羚羊角屑(各一兩) 寒 水石 (二兩) 甘草(三分生銼) 生乾地黃(二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湯 治諸癰腫臟腑壅滯。口乾腳冷。寒熱頭痛。嘔逆不下食。煩渴引飲。
生麥門冬(去心焙二兩) 葛根(銼) 蘆根 生犀角(鎊) 石膏(碎) 葳蕤 薺 芍藥 淡竹葉(切) 甘草(炙銼各二兩) 上粗篩搗。每服五錢。水一中盞半。煎至一盞。入硝 石一錢。去滓。溫服不拘時。一方用竹瀝半合。紅雪一分。更煎三兩沸。去滓。空心日晚溫服。
清心內固金粉散。又名金花散。
辰砂(別研)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各三分) 綠豆粉(四兩研) 雄黃(一分研) 甘草(三分) 朴硝(半兩別研) 白豆蔻仁(半兩) 腦子 麝香(並研各一分)
上以參、苓、白 豆蔻為末。入研藥令勻。每服一錢半。蜜湯調下。無時候。
生乾地黃散 治發背壅熱。煩渴不思飲食。通治諸瘡大渴。一名竹葉黃 湯。
生乾地黃(二兩) 黃 (一兩銼) 甘草(半兩生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赤芍 藥(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黃芩(一兩) 石膏(二兩) 當歸(三分) 半夏(半兩湯浸七遍 去滑)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淡竹葉二七片。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一方有川芎無生薑。
解毒散 治發背熱毒 腫。疼痛煩渴。
犀角屑(三分) 川升麻(半兩) 梔子仁(三分) 木通(一兩銼) 麥門冬(三分 去心) 枳 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三分生銼) 葛根(三分銼) 地骨皮(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地黃一分。豉半合。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 飲子 治發背熱渴疼痛。
黃 (一兩銼) 栝蔞根(一兩) 赤芍藥(半兩) 麥門冬(半兩去心) 玄參(半兩) 甘草(半兩生銼) 赤茯苓(半兩) 川升麻(半兩) 當歸(半兩) 上藥細銼和勻。每服半兩。水 一中盞。入淡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 湯 治癰疽熱盛。口燥發渴。除熱止渴。 黃 栝蔞根 生乾地黃(焙) 升麻(各一兩) 梔子仁(一兩) 芍藥(一兩半) 黃芩 (去黑心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 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黑附丸 治氣虛血弱。老人疽發後。四肢倦怠無力。或燥渴好飲水不止者。 黑附子(一個九錢煨鹽水浸) 白茯苓(五錢去皮) 茴香(一兩炒) 川楝子(一兩 去皮核) 破故紙(一兩炒) 交趾桂(五錢去粗皮) 大當歸(一兩去尾) 熟地黃(淨 洗切酒炒一兩) 加減八味丸 治腎虛津乏。心煩燥渴。或先患癰疽而才覺作渴。或有癰疽而無渴。皆宜服此。 大地黃(洗焙乾卻用酒洒飯上蒸七次焙乾秤二兩重) 山茱萸(去核取肉焙稱一兩) 真 山藥(炒一兩) 肉桂(去粗皮淡者不用濃者不見火取末半兩) 牡丹皮(去心) 澤瀉(水 洗切作 塊酒濕蒸五次切焙) 真北五味子(去枝梗微炒令透別為末一兩半) 白茯苓(去皮焙以上 各八 錢) 梅花飲子 初作有熱煩渴。便服此截定。防毒內攻。 忍冬(四兩) 栝蔞根 葛根 川芎 烏梅(和核) 生綿黃 蘇木(各一兩) 赤 皮甘草(生一兩) 上為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水酒各一升。同入瓷瓶內。慢火熬十分去三分。每服一小盞。無時服。此藥如毒已破。其熱漸退。即常服。如患初作未破。此藥性雖和緩。 大能去熱毒。 托裡黃 散 治口乾微熱。 人參 甘草(各半兩) 白朮 茯苓 芍藥 桔梗(各一兩) 黃 (二兩) 上為粗 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稍熱不拘時候。 六味車螯散 內消癰疽。取下惡毒。首初便服。 車螯(四個黃泥固濟火 通赤出火毒一宿研為末) 燈草(三十莖) 甘草節(二錢炒) 栝 蔞(一個去皮用仁新瓦上炒令香) 上將栝蔞、燈心、甘草節為粗末。只作一服。用酒二盞。 煎耗半碗。去滓。入蜜一大匙和勻。每用酒八分盞。車螯末二錢。膩粉少許。調勻。空心溫服。取下惡物黃涎為效。以上諸方。宣利拔毒之藥。可斟量輕重而用之。萬不失一。 枸杞湯 治發背癰疽。熱渴悶亂。 枸杞枝葉(五兩) 石膏末 栝蔞根 黃連(去鬚) 甘草(炙各一兩) 五味子湯 治腎水枯竭。運用不上。致令口中干燥。舌上堅硬。或如雞內金。 北五味子(真者) 綿黃 (去蘆頭生用) 人參(去蘆)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 粉 草 (炙半兩) 連翹散 治瘡瘍癤腫。一切惡瘡。疼痛煩渴。大便溏泄。虛熱不寧。 連翹 山梔子 甘草 防風(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 溫服。不拘時候。 陳粟湯 治發背乾嘔吐。此因先患熱渴。飲冷太過。胃寒所致。宜服。溫脾平胃。 陳粟米(微炒一合) 乾薑(炮製半兩) 甘草(炙四兩) 干葛飲 治發背作渴。 黃芩 朴硝(各五錢) 干葛(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用枇杷葉去背上白毛。淨 洗同 煎。不拘時服。 凝水石煎方 治發背癰疽。發大渴。口乾不可止。 凝水石 石膏 蜜(各半斤) 黃 六一湯 常服終身可免癰疽之疾。仍大治渴疾。補虛乏。諸發愈後亦可服。 綿黃 (去叉蘆用箭竿者六兩一半生焙細銼一半用鹽水濕潤器盛飯上蒸三次焙乾銼細 用) 粉草(一兩一半生細銼一半炙黃卻細銼) 犀角飲子 犀角屑(三兩) 羚羊角屑(三兩) 桑枝葉 大治口乾。 取花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一法以花桑枝不以多 少。寸銼。炒令香。先以水於瓦罐中。用文武火煮折一半。去滓。再入銀器內。重湯煮。再 折一半。或入少蜜亦可。仙經云:一切仙方。不得桑枝不服。出抱朴子。常服療體中風癢、干燥、臂痛、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聰 明耳目。令人光澤。 癰疽煩渴方。 參苓白朮散 上以栝蔞根、綠豆、烏梅煎湯。調下。 (附論) 夫五發者。謂癰疽生於腦、背、肩、鬢、髯是也。大概論之分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 癰也。三者癤也。夫疽初生如黍米大。癢痛有異。誤觸破之。即 展四畔。赤腫沉悶。牽引 脅肋。疼痛數日之後。漸覺肌膚壯熱。惡寒、煩渴、眩暈。侵展 漿汁出。積日不潰。抑之 則流血者。謂之發背疽也。其發於腦者。為腦疽也。其發於鬢眉髯者。以類呼也。又有初生。其狀無頭。腫闊三四寸。始覺注悶疼痛。因循數日。皮光微軟者。甚則令人發熱惡寒。頭 痛煩渴者。謂之發背癰也。又有初生一頭。色浮赤而無根。腫見於皮膚之間。大小一二寸者 、癤也。三者之候。惟疽最重。此疾初生。皆由滋味與濃衣。衣服濃暖。則表易招寒。滋味 過多。則五臟生熱。臟腑積熱。則血脈不流。而毒瓦斯凝滯。邪氣伏留。熱搏於血。血聚則肉 潰成瘡。淺則為癤。實則為癰。深則為疽矣。亦有因服金石發動。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不 服金石藥。而亦患此疾者。蓋由上祖曾服餌。其毒瓦斯流傳子孫。此病初生。認是疽則宜速治 之。若氣實之人。急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若年未五十少壯實者。可服五利大黃湯、化毒 丸。取通利臟腑一二行。瘡頭上用追毒散之類。貼溫熱膏劑。更 腫湯、潰毒湯。淋 之。 如此調治。以待膿成。以前不可以諸藥救療。以安患人之心。慎懊惱觸著。至膿成敗潰。宜 服五香湯。及內托裡散、茯苓湯、當歸托裡散之類。渴不止者。服竹葉黃 湯、乳香散。勿 為大熱服大黃、朴硝苦寒之藥。若因服利藥。而利不止者死矣。若瘡中惡肉未退。膿水不快 者。即用追蝕之藥。或鋌子 之。上用鹿角散。以醋熬為糊貼之。惡肉退去。好肉漸生。即 用搜膿散、翠霞散之類 之。若瘡中毒瓦斯未盡。慎勿早斂。忌早上生肌之藥。縱得平複必再 發。其間調理次第。臨時致宜。將護忌慎之法耳。 癰疽者。乳石之疾。多發於陽部。故在背則發府俞之間。在頭則發腦。以頭者諸陽所會。而足太陽之經。絡腦故也。然腦為髓海。精血之所湊。而腦戶、風府、啞門三穴。不可妄 行灸刺。令人有喑啞之病。灸刺猶不可。況癰疽之所發乎。古人謂五發之病。背腦為重。始 發皮膚若黍米。然赤腫旁 。耳項痛楚寒熱。當急治之。稍縱不治。則毒瓦斯深入。銷鑠腦髓。 化為膿血。不可及矣。故經曰:癰疽不得頃時回。初發疽時。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熱。生疽處肉赤熱腫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後肉色紅紫。此為外發。雖大若盆碗。如用藥有理。則全活必矣。初發疽時。不拘大小。身體無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之間。漸 漸開大。不腫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壞爛。破後肉紫黑色。此為內發。未作之先。臟腑已 潰爛。則不治矣。複有心腎肺癰、腸癰、附骨疽証。心癰者、乃心經有熱。或好飲酒。或嗜 熱物。積聚成熱。久而不散。熏發於皮膚之外。氣血不流。凝滯而生。雖曰原道頗險。而實 可治。宜用托裡活血之劑。攻出外來。腫高不陷。可保無虞。若陷入裡。亦不可恃。如不飲 食。急須扶脾。能食瘡已破穿見肉膜。亦未為害。但要洗滌淨潔。以生肉藥摻四畔。自然而愈。 (附論) 癰發 此疾腫赤高起。或長或大。或在婦人乳旁上。為血宮積滯。氣壅血澀而成也。內有膿血。其病易治。內有白膿。其病難治。 疽發 此疾初發。腫赤堅硬。毒瓦斯在皮作熱。百節疼痛。虛渴不已。不省人事。破後出血如蠶。多口出膿汁。七日之後。急用藥。有鮮血難治。 癌發 此病初發。不寒不熱。腫處疼痛。紫黑色不破。裡面壞爛。二十以前者積熱所生。四十 以後者。皆血氣兩衰。須早為治。十可全一二也。 瘭發 此病初發。四畔生牛唇。黑硬疼痛。二十以後。四十以前。皆積傷之毒。入胃壅聚而成。 四十以後。六十以前。乃血氣不能通行。壅熱積血得之。出清水者難治。 痼發 此疾發時。渾身壯熱。手足不遂。憎寒頭痛。虛渴、多汗、嘔逆。四肢沉重。五臟煩悶。 是其候。若出米泔汁者難治。 丹參膏 療發背發乳。口已合。皮上急痛生。肉摩腕折。 丹參 防風 白芷 細辛 芎 黃芩 芍藥 牛膝 大黃 槐子 獨活 當歸(各一兩) 療發背發乳房。及諸惡瘡膏方。 黃連 當歸 馬齒 芎 茱萸(各一兩) 珠(十四枚) 礬石(燒) 黃柏(各半兩) 石葦(三分去毛) 豬肪(一斤) 生竹皮(三合) 澆洗方 諸發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膿潰爛。最要洗淨。去故肉。生新肉。洗後淨干。再用角貼摻藥。一日一次。 大柏皮 澤蘭 莽草 荊芥 赤芍藥 山大黃 土白芷 土當歸 獨活(各等分) 上 銼 粗散。用水一斗。入蔥白、大椒、橘葉。同煎熏洗。如已爛。入豬蹄下膝爪骨肉煎。可免干 痛。淨洗為度。 青金錠子 專治腦疽發背。去惡肉。追膿生肌。 白礬(枯) 粉霜 輕粉 白丁香(真者炒各一錢) 銅綠(二錢) 砂 龍腦 麝 香(各 五分) 犀角消毒散 治發背、發腳、發手、發脅。一切惡瘡。此藥溫和。大能散毒。 荊芥穗 防風 甘草 鼠粘子 羌活 白芷 獨活 桔梗(各等分) 神白膏 貼五發未破。 南星 大黃 草烏 白蘞(各半兩) 蚌粉 大柏皮(各一兩) 小赤豆(二合) 止痛當歸湯 治腦疽發背。穿潰疼痛。 當歸 黃 人參 官桂 芍藥 甘草(炙) 生地黃(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治癰疽腫疼。發腦發背方。 柳樹上白木耳 黃連(去鬚) 乳香 杏仁(去皮尖各一分) 鹽花(少許) 蛇床子 (少許) 新蔓荊根(一握不得用隔旬者如無以菘菜代之)上為末。似覺有腫。以溫水調敷。干即易之。 宣毒散 初發或灸後。用敷貼消腫、收赤暈、圍聚。 露蜂房(三兩炒略微焦) 南星 赤小豆(各一兩) 小米(一合) 生草烏(一分) 生 白礬 (半錢) 寒托裡散 止痛消腫。初發服之則消散。已成則易潰。既潰則生肌。常服活血補損。不患瘡痍。 黃栝蔞(三個去皮取瓤子炒) 忍冬(三兩即左纏藤) 乳香(一兩) 蘇木(二兩) 沒 藥 (一兩半) 甘草節(炙半兩紅紋者) 上為粗末。每用藥一兩半。無灰酒三碗。同藥入瓦 瓶 內。煮至一碗半。去滓。分為三服。空心日午臨睡服。如要常服。即為細末。酒糊為丸。 如彈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細嚼當歸酒下。打撲傷損。服至五丸即安。 萬靈丸 治背腦疽。並一切惡瘡。初覺一二日。 朱砂 血竭 蓮蕊(各等分) 麝香(少許) 鯪鯉甲散 療發背乳房癰腫方。 鯪鯉(一頭取甲爪炙) 桂心(三分) 當歸(二分) 綠雲散 治五毒發瘡。生於背腦。一名二草散。一名綠雲一醉散。 金星鳳尾草(形如鳳尾葉背有金星者是也干稱四兩) 生粉草(一分切) 上慢火焙為 末。 分作四服。每用紅酒一升。煎三五沸。入冷酒二升。和勻。入銀瓦器內封。卻時時服。量力 飲之。以醉為度。立效。若曾服金石重藥者。此藥最妙。以物枕著痛處睡。良久逐下毒瓦斯惡 物。次日減藥末並酒一半。再進一服。忌生冷油膩毒物。不飲酒者。新汲水調服。 如聖散 治惡瘡、背腦疽、寒癰、吹乳、打撲傷損。並治之。 甘草(一兩半生半熟) 皂角(三錢燒存性去皮核稱用) 金銀花散 治發背惡瘡。托裡止痛排膿。 金銀花(四兩無花用苗葉嫩莖代之)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分為三服。酒水各一 盞。 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海上方 治癰疽、發背、發腦等疾。 用楓根白皮即楓樹根。旋取去土及粗赤皮。就濕用為粗末。每用藥一升。無灰酒二升。 煎至八分。取清汁稍熱。作三服。藥滓敷瘡口。瘡未破敷時留瘡口。既破用藥敷瘡。三服可 活人命。神效。 療始發癰疽、發背。及乳房方。 用半夏末、雞子白和塗良。姚雲。生者神效。以水和塗之。 又方 用醋和墓上土、茱萸搗。姜小蒜薄貼。並良。 大荊芥方 治癰疽、發背、腦瘍等。不問有頭無頭。但要腫起知痛。用藥一粟許於瘡頭點之。少頃再點。便覺肉地軟。 用大荊芥根洗淨。細切爛研。加小粉和勻。隨瘡大小。塗敷留口。一云。大荊芥即大薊 一味。不拘多少。洗淨細切研膏。塗瘡上。其冷如冰。初發者能消散。已成腫者。無不取效。 一云。加些少米醋同研。則荊芥易爛。塗敷留口。如一圍大。才干又換。其口漸小。以口潰 為度。 治癌方 用生井蛙取皮。晒乾。燒帶生。為細末摻。或蜜水調敷。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 根深藏。穿孔透裡。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証令人昏迷。治 法急用蓖麻子等藥外敷。多出其毒水。如癰疽方中。乳香膏神功妙貼散是也。內則於小便利 之。蓋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與小腸為表裡。所當宣毒於小便。但諸發蘊毒。又非麥門冬、燈心草之所能宣。必如是齋方中立應散以地膽為主。以白牽牛、滑石、木通佐之。而後可以 宣其毒矣。自此又於心腎同工。人之一身。水不能濟火。則渴而後發瘡。心腎相交。水火既 濟。於人何病之有。心主血也。清心行血。固所當然。亦使腎得其養。則水有所司。貞元凝 合。彼瘡自平。更服童尿。又可以灌滌余毒。切戒忌風邪入之。將理一節。米 豬蹄可以益 腎。可以養中。當加之意。 乳香膏神功妙貼散立應散治痼方 痼發於手足。或掌心。或腰腿。或臀下伸縮處。長形平腫。無頭無面。低貼肌肉。瞰裡 開瘡如 而大。走注牽連。較之諸發。煩渴為甚。其患淺則可療。其患深則害人。或腫毒已 平。數月之後。複於他處大發。但作肉色。微帶淡紅。終不能救。治法以癰疽類例推之,大 要培養內氣。以防滑泄。兼用膏藥吮瘡。神異膏、遇仙膏。可貼可服。 複煎散 治腦背疽。及一切惡瘡。(方見黃連獨活散) 周子明提點傳一宗八道 治五發。發腦、發鬢、發眉、發頤、發背。癰疽、瘭、痼、癌 一宗。藥保不死方。才覺寒熱。瘡已現。發渴。即是其証。 先用車螯散 紫背大車螯(一名車蛾每個用草先扎定上用鹽泥固濟日干簇火 之候通紅半時辰許爛火 候通手取敲去泥以器皿合在淨地上出火毒半日許冷碾羅為細末砂合收) 甘草(炙碾為末) 輕粉上每服車螯二錢末。甘草末一錢。輕粉炒五分。溫麥門冬熟水調下。五更初服。至日 出時候。大便不痛。下青綠苔。或如黑煤。惡物下也。次用一生黃土細研。炒半錢。研入蒜 三瓣。細爛搗。捉薄作三餅子。不拘大小。坐於瘡頭上。有伏道熟艾灸之百壯。少歇。與飲 食吃。再灸之三五十壯也。 次用六一湯托藥 真綿黃 (箭竿者是也木耆不堪誤人秤六兩以刀劈開揭薄用白沙蜜不酸者一兩微入水少 許調解開易塗蘸候搓勻炙之微紫色候冷銼碎不碾) 羅橫紋甘草(炙一兩細銼) 上拌勻。每服抄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之。日三服。夜二服。 次服栝蔞湯 栝蔞(一個去皮將瓤與子銼碎) 沒藥(一分研) 甘草(半兩生銼) 上用無灰酒三 升。煎至一升。分三服。溫餌。 次用豬蹄湯 治癰疽等腫壞。消毒去惡肉。 香白芷 甘草 獨活 露蜂房 黃芩 赤芍藥 當歸(各等分) 太上無比靈應神異膏 露蜂房(一兩銼碎) 蛇蛻皮(半兩細剪) 玄參(半兩細銼) 黃丹(五兩好者) 真 綿黃 (三分細銼) 真杏仁(一兩去皮尖略搗破) 童男童女亂發(洗淨日干如雞子大) 疽發人貼雲丹膏。痛如刀割。不可不審。不可不知也。亦不得用生肌藥。只貼膏藥。自然斂合。如醫治後。時為庸醫藥罨。或刀割傷風重者。兼以五香連翹湯。 木香 麝香 乳香 沉香 藿香 連翹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 溫服無時。瘡四邊以金箔先用津液吹點之也。 大車螯散 取癌瘰痼疽。四般未破者。癰不用此。如已破者。只用五積散疏利風氣。然後服諸藥。 大紫色車螯(一個黃泥固干火 通赤去泥末之) 大戟 芫花(醋炒) 甘遂 甘菊 檳榔 大黃 黃芩 漏蘆(三分) 膩粉(一分) 上搗為末。每服二錢。車螯末二錢。粉一錢五。 更 栝蔞煎下。良久下惡物膿血。不久自止。後生壯者加一服。老弱量與。 排膿散 去瘀膿。化惡血。止痛。去寒熱。 防風 白芷 人參 細辛 川芎 仙靈脾 甘草(半兩) 羌活(二錢) 托裡散 止痛。固臟腑。 山蜈蚣(一兩) 當歸 川烏(炒) 白朮 白芷 川芎(三錢) 麻黃(一錢) 敗毒散 已破者服。 麻黃 白朮 蒼朮(一兩) 荊芥 甘草 大黃(三分) 黃芩(半兩) 干薄荷(一分) 內補散 癌已破。膿多瘡爛。肉未生者。 附子(炮一兩) 白薑(一兩) 人參 甘草(三錢) 陳皮 麻黃 官桂(半兩) 內消散 癌已破未破。去膿止痛。退寒熱。進食。去瘀血。 紅內消(即何首烏紅者一兩) 玄參 苦參 蔓荊子 威靈仙(半兩) 甘草節 赤小 豆 (三分) 黃芩散 癌瘡爛腫化惡膿。止痛活血。以洗之。 黃芩(五錢) 羌活(五錢) 細辛 白芷 草 秦皮 川芎 黃連(三兩) 麝香膏 附子(生) 陳皮 黃連 白芷 當歸(五錢) 白豆蔻(五個) 檳榔(四個) 羌活白薑 大黃 縮砂(一錢) 皂角(三條) 內消丸 治痼發。 附子 川烏(各炮半兩) 全蠍(淨) 僵蠶(一分) 乳香(三錢研) 草烏頭(水 煮爛去皮 尖半兩) 雄黃 沒藥(一錢研) 內解散 川烏(炮一兩) 甘草(半生半炙) 麻黃(一兩) 沉香 蒼朮 防風 萆 (一分) 杜仲 (半兩炙) 黃連消毒散 黃連(一錢) 黃芩(五分) 黃柏(五分) 生地黃(四分) 知母(四分) 羌活 (一錢) 獨 活(四分) 防風(四分) 本(四分) 當歸尾(四分) 桔梗(五分) 黃 (二分) 人參(三分) 甘草(三分) 連翹(四分) 蘇木(二分) 防己(五分) 澤瀉(二分) 橘皮 (二分) 上 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滓溫服。食後。一方加山梔子二分。五味子二分。麥門冬二分。枳殼二分。豬苓二分。名消毒潰堅湯。治人發癰腫、瘰 、乳 。 隨病患虛實。藥劑輕重。用之無不作效。 (附論) 夫發腦者。六腑不和。經絡痞澀。氣血不行。壅結所成也。此皆臟腑蘊積熱毒。或乳石 發動。毒瓦斯上攻於腦。發於皮膚。頭如黍米。四畔 赤腫硬。遍於耳項。寒熱疼痛。若不急 治。毒瓦斯傷於血肉。血肉腐壞化為膿水。從腦中出。血肉既竭。必致危殆。 李氏雲。凡腦疽及項以上。有癰疽癤毒。斷不可用大蒜錢子。就疽頂上灸之。灸之則引 其氣一上。痰涎膿血。並起上攻。傾人性命。急於反掌。但當急灸足三裡穴。並氣海穴。乃 漸漸服涼胸膈化血之藥。人可小安。此論載通神方論。足三裡二穴。在膝下三寸是穴。可灸 五壯。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是穴。可灸二七壯。或三七壯。亦可以騎竹馬穴法灸之。凡腦 疽咽喉生疽。古法皆不治之証。用此灸法。引毒瓦斯歸下。其理頗長。得此疾者。豈可坐以受 斃。當信而用之。如五香連翹湯、漏蘆湯、五香湯去大黃。加人參、黃 、犀角。國老膏萬 金散。皆可選用。 沉香湯 治發腦。瘡腫 赤。疼痛煩燥。 沉香(二分) 麥門冬(去心焙) 赤芍藥 玄參 甘草(生銼) 枳實(熬炒) 升麻前胡 (去蘆頭) 大黃(銼炒) 生乾地黃(焙各一兩) 犀角(鎊三分) 麝香(研一分) 葳 蕤黃 (細銼各半兩) 上除麝香外。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麝香 少 許。溫服不拘時。 黃 散 治發腦。腫痛煩熱不可忍。 黃 (一兩半銼) 赤茯苓 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 生乾地黃 黃芩 川升麻 射 干 玄參 赤芍藥 甘草(生銼各一兩) 葛根散 治發腦及癰腫。臟腑壅滯。心煩口乾。腳冷寒噤。頭痛嘔噦。不能下食。 葛根(一兩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葳蕤(三分) 犀角屑(半兩) 薺 (一兩) 赤芍藥 (三分) 石膏(二兩) 甘草(三分生銼) 紅雪(二兩)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一 中盞。 煎至六分。去滓。下竹瀝半合。更煎一沸。不計時侯溫服。一方有蘆根。 犀角散 治發腦已穴。膿出後。痛悶轉甚。熱亂。腦中若車馬走動。痛不可忍。 石膏(碎) 犀角(鎊) 升麻 芍藥(各一兩) 甘草(炙一兩) 黃耆(細切二分) 木通 (銼一兩半) 發腦內消散 治發腦始結。疼痛妨悶。欲成癰疽。 之令內消。 硝石(研二兩) 木通(銼) 紫檀香 甜葶藶(隔紙炒) 白蘞 莽草(各一兩) 大黃(三 兩) 大黃丸 治發腦及一切熱毒瓦斯。結硬腫痛。通利臟腑壅滯。 大黃(三兩銼醋浸一炊久慢火炒冷熟)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 牽牛子(二兩半微炒 一半 生用一半) 木香(生銼)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皂莢(五挺不蛀者捶碎酒一升 浸挪取 汁綿濾過用) 羊桃根散 治癰發腦。拔去瘡中毒。 羊桃根(銼) 硝石(研) 凝水石(碎各一兩) 天靈蓋(慢火燒煙絕) 木香 白 蘞(各半兩) 乳石散 治腦疽初生。如黃枳實。破後如盞底。深半寸許。 花乳石(研) 赤石脂(研) 滑石(研) 爐甘石(研) 密陀僧(研各半兩) 乳 香(研一分) 黃連餅子 治發腦成癰。及熱毒瘡腫。 黃連 乳香 薰陸香(各一兩) 雄雀糞(四十九粒尖細者是) 止痛散 治發腦結腫。 木香(二兩) 紫葛(一兩半銼) 檀香(三分) 川朴硝(二兩) 朱砂膏 治發腦及乳癰。初結疼痛。 朱砂一兩 乳香(半兩) 上同研為末。以蔥白四兩。細切。合研成膏。每用生絹上塗 貼。 候干再上。以瘥為度。 治腦癰 用鹽西瓜皮晒乾。燒灰存性為末。香油調敷。 治發腦發背方 取鼠剝取熱皮。中心開一孔子。用貼瘡上。數數易之。無頭者便當作頭。膿出即愈。 治腦疽 用松節細研。用 豬膽汁和合麻油敷瘡。親見效。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如覺脾虛 食減。亦用參苓 白朮散。兼服。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五更初。未言語前。用溫酒或鹽湯。吞下三四十 丸。 神效。有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者。諸醫盡用木瓜、紫蘇、烏梅、人參、茯苓、百藥煎等。生津液止渴之藥。服多時渴愈甚。數日之後。茫無功效。愚用此藥服之。三 日渴止。遂久服之。不特渴疾不作。氣血益壯。飲食加倍。強健過於少壯之年。又有一士人。亦患渴疾。治療累載不安。服此不半載。而痊何也。蓋其疾本起於腎水枯竭。不能上潤。是以心火上炎。不能既濟。煎熬而生渴。醫者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藥誤矣。今八味丸降其 心火。生其腎水。則渴自止矣。其中真北五味子最為得力。能生腎水。平補降心氣。大有功。而渴疾已作。即便合服加減八味丸。既安之後。而渴疾之証未見。亦合先服此藥。以預防 其未然。若疾形已見。卒難救療。癰疽後合服補藥。若用峻補之藥。則發熱。又況癰疾人安 樂之後。多轉作渴疾。不可治療。當預服加減八味丸。如能久服。永不生渴疾。氣血加壯。 未發疽人。或先有渴証。服此藥渴疾安。疽亦不作。
上 咀如麻 豆。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無時候。一日一夜五七 服妙。
上 咀如麻豆。每服五錢。 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以瘥為度。
上先搗二味石藥。羅為末。以水五升。煎令稠。即下蜜。 更煎成膏。用瓷盒盛。每日空心。取一棗大。含化津咽。日五七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以白湯點當湯 服。 若能飲、初杯用酒調服尤妙。一方用生者。黃 六兩。甘草一兩。 咀。水煎常服。古人以 黃為羊肉者此也。一方薑三片。棗二枚煎。空心服。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渴即飲。盡更作之。時 熱恐 壞。懸著井底。甚妙。諸發
五發
方
上以臘月豬脂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摩病日三四。不須向火。
上 咀。細切肪。向美酒一升中合煎。 石葦 焦膏成去滓。有病稍稍敷上。一酒服棗核大一枚。忌豬肉冷水。
上為細末。稠面糊為錠子。如麻黃粗細。外科精義青錠子治諸惡瘡。膿出不快者。 及多年疳 。愈而複發。無白礬。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上為末。 取芭蕉頭研。取油調角四畔。加乳香沒藥尤妙。干則芭蕉汁刷之。一方無草烏。
上為細末。用淡醋調。塗四畔。干即再上。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黃米大。每服 七丸。 溫酒送下。瘡在上食後。在下食前。不過二服。即效。
上為散。服方寸匕。日三酒進。 忌生 蔥。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熱酒 調下。 無時。
上先將豬前蹄兩只。 只 用白水煮軟。將汁分兩次澄清。去上面油花。下面滓肉。每用藥半兩投於汁中。再煎五七沸。 濾去滓。以故帛蘸藥湯中。薄揩瘡上。死肉惡血隨洗而下。以干故帛拭干。敷竅減痛。仍避 風。忌人口氣吹之。有狐臭人不得入宅。貓犬亦忌。月候人不令入房。次用洗藥。散風邪。 生好肉。 芎 (銼) 白蒺藜(搗去尖) 防風(銼) 上等分為細末。每用抄一匙頭。煎令沸 氣上。 頓候通手。以帕揩洗之。前藥一次換。後藥兩次易。二藥相間洗。凡瘡破有頭。便用洗藥。 洗訖便用薄貼敷之。薄貼、謂藥也。
上先 用真麻 油、不用菜子油一斤。入鐺便下發。慢火熬。候發消盡。次入杏仁。濾去滓。再入鐺入余藥。 熬候焦黃。再濾去滓。次入黃丹。候變色。以新柳木篦子攪五千攪。滴入水中。看軟硬得所。 然後傾入淨瓷罐子。如尚未硬。更攪三百攪也。攤用如常。日換兩次。夜換一次。
上為末。酒 調 下。糯米飲亦可。
上為末。酒 下二錢。姜薄荷水煎亦可。
上為散。水煎服。
上為末。 一錢蔥煎服。食前。去膿血寒熱生肌。
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酒任下。日五服。
上為散。每 一兩半。雄豬蹄水二升。煎半。去油滓。煎藥濾清。冷洗。春冬日一洗。夏日再。麝香膏貼 之。
上為散。麻油十兩。煎八兩。藥焦色為度。綿濾。再 煎沸。 入黃丹五兩。熬至七兩。水滴成膏。收瓷器中。仍出火毒。用時絹片火上開藥。隨大小貼。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薄荷湯下二十丸。若發急者只 作 末。每一錢茶酒任下。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三片。棗一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上二方 須 潰破膿透。內虛之後可服。 一方 向友正、元仲之子也。淳熙八年。為江陵支使。攝江陵令。癰發於胸臆間。極痛。 療半歲弗愈。常浴罷痛甚。委頓而臥。似夢而非夢。見一丈夫微揖而坐。傳藥方與之曰。用 沒藥、栝蔞、乳香。酒煎服之。且言桃源許軫知縣。亦有此方。但不用栝蔞。其效故不速。 友正敬謝。即如所誡。不終劑而愈。後詣玉泉禱雨。瞻壽亭關王。蓋所感夢者。因繪像於家 焉。 瘡瘍治驗 戊申歲。以飲酒太過。脈候沉數。九月十七日至真定。腦之下項之上。出小 瘡。不痛不癢。謂是白瘡。漫不加省。是夜宿睡善甫家。二日後覺微痛。見國醫李公明之不 之問。凡三見之。終不以為言。又二日。腦項麻木。腫勢外散。熱毒 發。且聞此府劉帥者。 近以腦疽物故。便疑之。三日間痛大作。夜不複得寐。二十二日請鎮之瘍醫。遂處五香連翹。 明日再往。又請同門一醫。共視之雲。此疽也。然而不可速療。十八日得膿。俟膿出用藥或 砭刺。三月乃可平。四月如故。予記醫經凡瘡見膿九死一生。果如二子言。則當有束手待斃 之悔矣。乃詣姨兄韓參謀彥俊家。請明之診視。明之見瘡。談笑如平時。且謂予言瘡固惡。 子當恃我無憂恐耳。膏粱之變。不當投五香。五香已無及。且疽已八日。當先用火攻之策。 然後用藥。午後以大艾炷如棗核許者。攻之至百壯。乃覺痛。次為處方云:是足太陽膀胱之 經。其病逆。當反治。脈中得弦緊。按之洪大而數。又且有力。必當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以時言之。可收不可汗。經與病禁下。法當結者散之。咸以 之。然受寒邪而禁咸。諸苦寒 為君為用。甘寒為佐。酒熱為引。用為使。以辛溫和血。大辛以解結為臣。三辛三甘。益元 氣而和血脈。淡滲以導酒濕。扶持秋令。以益氣瀉火。以入本經之藥和血。且為引用。既以 通經。以為主用。君以黃芩、黃連、黃柏、生地黃、知母。酒製之。本經羌活、獨活、防風、本、防己、當歸、連翹。以解結。黃 、人參、甘草。配諸苦寒者三之一。多則滋營氣補 土也。生甘草瀉腎之火。補下焦元氣。人參、橘皮以補胃。蘇木、當歸尾去惡血。生地黃、當歸身補血。酒製漢防己。以除膀胱留熱。澤瀉助秋。去酒之濕熱。凡此諸藥。必得桔梗為 舟楫。乃不下沉。投劑之後。疽當不痛不拆。精氣大旺。飲啖進。形體健。予如言服之。藥 後投床大鼾。日出乃寤。以手捫瘡。腫減七八。予疑瘡透候。遽邀明之視之。明之驚喜曰。 瘡平矣。屈指記曰。不五七日作痂子。可出門矣。如是三日。忽有宵寐之變。予懼其為死候。 甚憂之。而無可告語之者。適明之入門。戲謂予曰。子服藥後有三驗。而不以相告何也。乃 歷數雲。子二三日來健啖否乎。曰然。又問、子腳膝舊弱。今行步有力否乎。曰然。又問、子昨宵夢有宵寐之變。何不自言。予為之一笑。終不以此變告之也。二十九日。瘡痛全失去。 灸瘢膿出。尋作痂。初鎮人見劉帥病疽之苦。言及者皆為悲慘。聞予複病此瘡。親舊相念者。 皆舉手加額。以早安為禱。十月十七日。明之邀往其家。乘馬過市。人見之有為之失喜者。 蓋始於投劑。至瘡痂斂。都十四日而已。予住在聊城。見明之治梁縣楊飛卿脅癰。及郭文之 父腦疽。楊叔能背疽。不十數日皆平複。然皆不若治予瘡之神也。醫無不難。療背腦瘡尤難。 世醫用技。豈無取效者。至於治效之外。乃能歷數體中不言之秘。平生所見。惟明之一人而已。乙未秋。予自濟南回。傷冷太過。氣絕欲死。明之投劑。應手而愈。起予之死。並此為 二矣。他日勸劉斯立傳錢乙。當補述之。明年秋七月二十有五日。河東元好問記。發腦
方
上為散。每服四錢。用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 不 計時候溫服。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七分。下朴硝一錢匕。濾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未愈更入玄參三分。去黃 。
上為末。每用漿水旋調得所。塗於腫上。干即易。
上為末。取皂莢汁於銀鍋內。慢火煎成膏。入藥末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蔥茶下三十丸。快利為度。一方有檳榔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散。清水調如糊。攤於故帛上貼之。干即易。癢則瘥。
上為細散。未破者醋調敷之。已破者即干貼。
上為細散。用蔓荊根 二兩。洗淨漉去水。細切搗如泥。若腫甚即更用蜀葵根三兩。入前藥四味合搗。調勻即取出。 於瓷器中貯之。可腫頭捻作餅子。濃三分許貼之。干即易之。
上為細散。以溫 漿水調如 面糊。在絹上攤。貼於腫痛處。候干。即再貼。以瘥為度。